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秦腔板式

秦腔板式板式这一概念的含义在唱剧在现代戏曲中,通常是指节拍形式。
特别是在板式变化体结构的各剧种中,常以各种不同板式的曲调多样变化,作为构成大型的戏剧性音乐结构的手段。
这些剧种所用的板式,虽大体上可分为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散板四类,但实际上却复杂得多。
例如同为一眼板,就有原板与二六之分,因为它们虽同属二拍子,但因其曲调特性与功能不同,所以又形成为名称不同、用途各异的两种板式。
••••••••••板式简介板式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在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术语中就把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
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
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亦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称为“截板”或“底板”。
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一小节只有一拍,并以四分音符为一强拍(1/4),一板。
一板一眼(2/4),每小节有两拍,一强拍,一弱拍,一板、一眼。
一板二眼(3/4)板、头眼、二眼。
一板三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
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
其种类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
一板或一眼都是1拍。
在一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
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一眼板”(相当于2拍子)。
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
一板三眼的节拍形式,称为“三眼板”(相当于4拍子)。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

秦腔的特点有范文秦腔是中国地方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起源于陕西省渭河流域一带,是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发展最完整的地方戏曲之一、秦腔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下面是秦腔的特点:1.音调独特:秦腔以其沉稳、庄重的音调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音调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高音用以唱角色,中音用以唱独白和情感的表达,低音则用来唱出音乐的基调。
这种音调独特而且富有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成为秦腔独特的标志之一2.口技精湛:秦腔以其卓越的口技而著称。
演员们能够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和音调转换,使观众产生错觉,似乎有多个人在同时演唱。
秦腔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磨练,才能掌握这种口技的技巧,并且能够在表演中将之运用自如。
3.表演形式多样: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戏、说白、弹琵琶、打鼓等。
其中唱戏是秦腔的主要表演形式,演员们通过歌唱,诉说故事情节,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说白则是在唱戏的基础上,加入讲述故事情节的部分,起到串场和补充角色对话的作用。
弹琵琶是秦腔的伴奏乐器之一,演员通过琵琶的演奏来衬托和增强表演的效果。
打鼓则是为了突出表演的节奏和气氛,增加戏曲的戏剧性。
4.表演技巧丰富:秦腔的演员们在表演中运用了很多独特的技巧,如唱腔、占地位、挥手、闪耀光等。
唱腔是表演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通过独特的发声方式和演唱风格,使角色形象更加鲜明和生动。
占地位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运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来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表演的真实感。
挥手则是演员在表演中运用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感受,增强角色形象的塑造。
闪耀光则是通过舞台布景和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增加表演的艺术氛围和视觉效果。
5.丰富多样的剧本内容: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而丰富多样,包括历史、神话、传说等各种题材。
秦腔的剧本通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故事的展开和角色的表演,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秦腔板头常识

秦腔板头常识
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陕西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板头是秦腔中的一种唱腔,也是表演者常用的技巧之一。
以下是关于秦腔板头的一些常识:
1. 板头是秦腔中常用的一种唱腔,也是表演者常用的技巧之一。
其特点是快速、敏捷、刚劲,既能表现人物的豪迈和英勇,又能表现人物的悲愁和哀怨。
2. 秦腔板头的演唱需要有丰富的声音技巧和表演技巧,包括音高、音调、节奏、呼吸、声音的起伏和变化等方面。
同时需要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以配合唱腔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3. 秦腔板头的表演需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情感的把握,既要表现出动感的力量和活力,又要表现出情感的细腻和深沉。
此外,还需要注意配合舞蹈、服装、化妆等方面的表现,使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4. 秦腔板头的演唱和表演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练习,要注重技巧的磨练和情感的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
总之,秦腔板头是秦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唱腔,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也需要表演者有扎实的基础和不断的学习和磨练。
- 1 -。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八百里秦川乃是秦腔的发祥之地。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
秦腔起源年代尚难确定,但据史料记载可知清朝嘉庆年间秦腔已经盛行,距今大约有两百年之久。
秦腔经历世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秦腔的历史悠久,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梆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 );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近几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都不发达,中路秦腔起而代之,而东路秦腔、西路秦腔日趋没落,据说东路秦腔调直音硬,西路秦腔调平音软不好听,在西安一带许多剧团竞技夺巧,唱出许多新剧目,颇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中路秦腔拥有众多观众,故在陕西及整个西北地区均占绝对优势。
本文重点探讨一下秦腔曲调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秦腔的音阶秦腔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但他的七声音阶和西洋的七声音阶是截然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音程的关系。
西洋的七声音阶(指自然大调)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而3—4,7—i是半音程。
秦腔的七声音阶则不然,他的3—4和7—i,既非全音程,也非半音程,即是它的4较之西洋音阶中的4稍高,而又高不到#4(一个半音);他的7较之西洋音阶的7稍低,但又低不到 b7(一个半音)。
勉强写成#4和b7是和秦腔音阶的要求以及秦腔的特殊风格不相符合的。
实际上,秦腔音阶中的4,就是3—5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7应是6—i这一小三度音程的等分音。
秦腔(贾平凹)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

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秦腔唱腔板式详细介绍一、慢板慢板是秦腔唱腔的一个很重要的板式。
它的曲调迂回、婉转,抒情性很强,句中常有较长的拖腔。
在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时,采用这个板式。
慢板分“苦音腔”和“欢音腔”两种。
这两种唱腔结构、时值、起句、落腔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不同之处在于调式色彩和旋律进行上。
慢板是4/4 节拍,即一板三眼。
板即强拍,眼即弱拍。
三眼分作头眼、中眼、末眼。
其格式如下:4 / 4 强、弱、次强、弱一板三眼板、头眼、中眼、末眼慢板因速度不同又有“慢三眼”与“快三眼”之分。
快三眼即拦头板,它的速度较快,旋律简练,所表现的情绪较为强烈。
一般在人物感情冲动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板式。
快三眼板有一种变节奏型的板式叫“撂板”,它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式。
必须由慢板的下句引入,可连唱数句而转入“二六板”。
慢板的苦间腔又有“伤寒调”与“阴司板”两种特殊的唱腔,它们的结构、节拍、起句、落腔规律与慢板相同,曲调各异。
是在人物情感极度哀伤、懊悔、昏迷状态时所唱的一种曲调。
唱腔的音区很低,多是下行音的进行。
伤寒调的下句落音,更为特殊,落在调式的下属音“1”音上,类似京剧中的反调。
慢板唱句结构慢板唱腔的词句是以十字句和七字句为基础,并由对重迭的上下句构成唱腔段落的。
每句唱词又分为若干不同格式小的腔节。
这些小腔节是唱腔的最小单位,它和语法中的逗句相似。
如“遭兵荒,遇水灾,老天大旱”这句唱词本身便含有轻重停顿之分,朗诵进便分为三逗来念。
这便是是腔节产生的根源,即语言的节奏是音乐节奏的基础。
慢板的唱腔每句分为三个腔节。
其格式如下:这些腔节起唱的节拍位置基本规律如下:上句下句第一腔,起中眼;第一腔,起中眼;第二腔,起中眼;第二腔,起板;第三腔,起板;第三腔,起中眼。
慢板上句第一腔和第三腔唱腔的变化极为多样,腔尾的落音也各不相同,常落于调式不稳定音上。
苦音上句末可落于“2 4 5 71”五个音上。
欢音上句末可落于“5 6 1 2 3”五个音上。
说说秦腔大知识!

说说秦腔大知识!秦腔名家刘红梅《秦腔的六大板式》:慢板、二六板、二导板、代板、垫板和滚板(滚白)。
《秦腔的唱腔》:苦音唱腔和欢音唱腔,这两类声腔中又各有“彩腔”之分。
6和3两音是欢音唱腔的特征音。
7和4两音是苦音唱腔的特征音。
《秦腔的彩腔(+衣)》:(1)慢板彩腔;(2)二六板彩腔;(3)二导板彩腔;(4)代板彩腔[只有一种:“喝场腔”,它主要用于唱段的结束之处,其结构与“喝场子”相同,每句唱完后带接彩腔];(5)垫板彩腔和(6)滚板彩腔[即:大起板彩腔头,它的起板与滚板相同,唱腔与垫板相似,自由节拍,每句唱完用击乐垫衬,分为三腔,大起板彩腔头一般都在大段唱腔的首句使用]。
彩腔就是拖腔、二音子,实际音高是一个八度。
秦腔的板式曲调均用真声演唱。
秦腔的彩腔曲调均用假声演唱。
彩腔的具体运用是在人物感情非常激动、戏剧情节发展的高潮之处,它是唱腔曲调强烈的一种对比手法。
《秦腔传统戏》唱段按行当分录,有“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
《秦腔现代戏》唱段按男腔和女腔分录。
《秦腔的六大板式------简介》(一)慢板4/4节拍(由两个2/4节拍组成),有板有眼,一板三眼,抒情性。
1.起板的方法-----有安板和塌板两大类之分。
2.过门-----有板头过门、句间过门、腔间过门、歇板过门、板尾过门,共五种。
3.结束的方法------有提板、留板、歇板,共三种。
(二)二六板2/4节拍和1/4节拍,有板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叙述、对话性。
1.起板的方法------有摇板、原板和二六大代板、二六小代板、二六大小代板、二六七锤代板、二六拉锤代板、二六蛮代板、二六垛头子代板之分。
2.过门------有板头过门、上句过门、下句过门、转板过门、留板过门、垫句过门、歇板过门、板尾过门,共八种。
二六板唱腔上句和下句的节奏都是六板(俗称二六板)。
二六板的基本过门是2/4节拍节奏,其过门的节奏可都是七板。
3.结束的方法------有二六提板、二六扎板、二六荒板、二六留板、二六歇板,共五种。
2019年秦腔的唱腔与板式.doc

秦腔的唱腔与板式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
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
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
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
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
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
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
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
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二六板】二六板是秦腔唱腔中变化较多,表现力较强而又较为完整的一种基本板式。
可单独在一出戏中应用。
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均属“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
一、叫板与挂号“叫板”和“挂号”是秦腔演唱时的一种独有的传统程式。
秦腔板式25种

秦腔板式25种无论是什么歌唱,都有所谓板眼。
音乐叫它做拍子.盖以定其歌之快、慢、急、徐与出字之部位也。
戏剧乃歌唱.当亦有板眼。
皮黄遍国内,研究者甚多;秦腔地限陕西,鲜有人知,今为介绍于后。
(一)慢板乃一板三眼。
每句均由中眼起,但其落不一。
有落在板者.有落在中眼者,有时字落在头眼。
收腔或板或眼亦不一定,而上下旬更不同。
大致与西皮慢板相似。
如《断桥亭·行路》所唱之“白云仙在中逮……”一段,即为慢板。
以符号记之(二)摇板亦名“二六子”,系一板一眼。
唱法与字之部位.均与慢板同;惟尺寸较快耳。
即皮黄剧之原板。
如《柜中缘》小旦唱“徐翠莲来好羞惭…”一段。
(三)快板亦系一板一眼,惟尺寸过快,无下眼之时间,故似有板无眼。
即皮黄剧之快板。
如《徐杨订本》之“徐皇兄殿角休撒野”。
(四)带板系无板无眼,尺寸长短,尽可随意,绝无拘束。
然易唱难工,即皮黄剧之摇板。
(五)滚板亦系无板无眼,尺寸不论长短,内行有称之为“滚白”者。
其实与“滚白”不同,“滚白”系白口,此系唱板。
有上下句.且每句字数相同,并须叶韵。
如《断桥亭》之“薄命女姣蛾,点点血泪落。
官人不见面,恩爱如刀割…。
此为秦腔特有之一种唱法,表沉痛激昂之情绪极合。
以上几种.均系长板乱弹。
句数多少不定,可四句、六句,亦可三十句、四十句。
(六)箭板无板眼,有只一句者,亦有一段数句者。
如系一句,则多在帘内唱之,与皮黄剧之小倒板相似。
如《八义图》驸马唱“听一言把人的魂吓掉”。
仍接箭顿者,如《南天门》之老生唱“受着惊来担着慌”。
(七)起板无板无眼,只在首句,均于帘内唱之,且须拉腔(用二音)托长。
(按“二音”为秦腔之术语,即逼紧喉咙发出最高最窄之一种尖细鬼音,与皮黄之“戛调”相似。
生旦均用,惟不似戛调之仅用于一句之一字耳。
)必以大锣随之。
旧派尚须用大喇叭,三歇、三唱、三拉,亦殊好听,惜不多见。
仅《玉堂春》与《斩秦英》(即金水桥)帘内唱“在禁监受罪的苏三女”与“秦王府绑劣子泪如雨撒”时用之。
秦腔大资料

【秦腔大资料】••秦腔简介••秦腔唱腔••秦腔表演••秦腔流派••秦腔剧目••秦腔优秀演员秦腔-秦腔简介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
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
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
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秦腔唱腔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
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
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秦腔表演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
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秦腔流派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
(2)浅论秦腔音乐声调与板式

(2)浅论秦腔音乐声调与板式我国戏曲音乐在结构形式上可分为“联曲体”和“板腔体”两大类。
“联曲体”是用若干相对稳定的曲牌相互联结而展开音乐的。
“板腔体”是根据一个基本腔调作为多种板眼变化,旋律演化的基础而形成许多不同板式的声腔体系。
(如“秦腔”剧种)戏曲史上先有“联曲体”,后有“板腔体”。
“板腔体”是在吸收民间音乐和“联曲体”的长处之后出现的,它利用板眼变化的音乐结构方法来为剧种、剧本文学显现功用。
秦腔在所有梆子戏系统中可以说是一个先驱。
它的唱词句式基本上是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分上下句,两句可成一个乐段,可以结束,也可以自由续写,延伸,更可以转接其他板式,这与“联曲体”的长短句格式相比就自由得多。
在板式的布局上灵活多变,这样就极有利于尽情地发挥戏曲音乐的效能。
一、秦腔的声腔所谓声腔,概括地说,就是具有构成某种特定音乐语言因素的基本腔调。
它包括特定的调式,一定的旋律进行特点和一定的句法结构格式。
我们按秦腔各类板式唱调以及器乐曲牌在调式上的归类,把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腔”(也叫“花音腔”或“硬音腔”)和“苦音腔”(也叫“哭音腔”或“软音腔”)两大腔系。
这两类声腔都有“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苦音腔”多了一种“滚板”。
“欢音腔”和“苦音腔”在各个板式所属的两类腔调中,其板眼节拍、结构程式甚至在旋律旋法诸方面本无差别,但由于其中个别音的高低、以及在旋律上的地位之不同,进而却导致了唱腔音乐的调式色彩变化,并促成同一板式唱腔唱调具有两种截然迥异的感情表现专长。
因之在曲调的表现性能上显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欢音腔”多表现欢乐喜悦、激昂豪放等方面的情绪。
“苦音腔”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楚、哀怨愤懑等方面的情绪。
秦腔的调式分:(1)徵调式和宫调式是欢音腔系的重要调式。
调式是音乐思维的基础,是旋律构成中确立主音与非主音,稳定音与不稳定音之间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的逻辑手段。
在旋律进行中,如果把具有稳定性的主音作为旋律轴心音的话,那么,其他不稳定的各级骨干音,必然对主音形成向心力并产生支持作用。
秦腔唱腔的六大板式

秦腔唱腔的六大板式秦腔唱腔的六大板式戏曲网大全集2018-03-29 16:15:06一、二六板一板一眼形式。
节奏紧凑而灵活,长于叙事。
由于它能同唱词中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呈现出一种字多腔少的状况,有利于对事件、情节的叙述。
基本结构形式是由两个前后呼应、长度相等的乐句组成为一个乐段,两句均起于“眼”落于“板”。
因起板的不同,又有摇板、原板的区别;又因落板的有别,出现了齐板、留板、歇板的差别。
还有快、慢和欢、苦之分。
它的转板多向二导板、慢板或带板。
二、慢板一板三眼形式。
曲调迂回婉转,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句中和句末常有较长的拖腔和彩腔,如[苦中乐][三滴水][麻鞋底][十三腔]等,长于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活动,也有欢音、苦音之分。
因速度的不同变化,又有快三眼、慢三眼之别。
因起板与落板的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称谓。
起板分塌板、安板两类。
属于塌板类的有大塌板、中塌板、三棰紧塌板、一棰紧塌板、剁头子塌板、二反塌板、哭腔大塌板与八哥洗澡等;属安板的有一棰安慢板、一棰安拦头和懒翻身等。
又因击乐起板手法不同其衔接板头过门亦不同。
落板也有齐板、留板和歇板三种形式。
齐板的结束比较完满,留板和歇板又往往作为唱腔中的一种间歇或过渡。
真是灵活多变,富于戏剧性。
这样,慢板在秦腔中便成为极为重要的一种板式,几乎占统治地位。
从下可知慢板是二六板的扩展。
三、带板有板无眼形式。
是秦腔唱腔中最具戏剧性的一种板式。
常用在戏剧矛盾冲突最为激烈尖锐和戏剧情节十分紧张的时刻。
可单独使用,也可同其他板式连接使用,并常将唱腔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痛快淋漓、酣畅豪放的戏剧性效果。
带板之所以有这样的艺术表现特长,就在于这种板式自身各方面的变化非常丰富。
就唱腔旋律、节奏变化而言分慢双棰(拍)、慢带板(慢散板)、紧带板(紧散板)、“喝场子”带板;就起板变化而言,分慢七棰带板、紧七棰带板、慢三棰带板、紧三棰带板;就落板变化而言,分齐板、留板、歇板、黄板等;同时也均有“欢”“苦”之分。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的艺术特色(正式)
《秦腔》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的秦地地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界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秦腔》的艺术特色:
1.剧目丰富多样:《秦腔》剧目涵盖了历史故事、名著改编、
民间传说等多个题材,既有宏大的历史题材剧目,也有轻松愉快的喜剧小品。
剧本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2.唱腔婉转动人:《秦腔》的唱腔风格以婉转动人为主,以苏
幕遮、临江仙、绣球春等名曲为代表,旋律优美动听,表达情感细腻深沉。
演员在演唱时要注重音调的把握和变化,以准确传达人物情感。
3.表演独特生动:《秦腔》的表演注重情感表达和动作的准确性。
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如脸谱表演、身体动作和肢体语言等,使得角色形象生动鲜明,能够深入观众心中。
4.人物形象丰满多变:《秦腔》的人物形象丰满多变,既有英
雄人物,也有普通百姓。
角色性格多样,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动作得到精准表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5.舞台布景精致细腻:《秦腔》的舞台布景注重细节处理和色
彩搭配。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美丽的山水画卷或精美的建筑模型,配以灯光效果,营造出恰当的戏剧氛围,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秦腔》以其丰富的剧目、婉转动人的唱腔、独特生动的表演、丰满多变的人物形象和精致细腻的舞台布景成为了中国戏曲中的一朵独特的艺术花朵。
它不仅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还展现了秦地地区独特的审美风格。
浅论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

浅论秦腔的曲调和音乐形式秦腔历史悠久,盛行于清朝嘉庆年间,长期衍变后分为不同流派,在曲调上有很多独特之处。
本文从音阶、调性、音域和过门等几方面,分析了秦腔曲调及音乐形式的特点,希望可以为促进秦腔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标签:秦腔;曲调;音乐形式秦腔发祥于秦川大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不同流派,尤其以中路秦腔最受群众的喜爱。
分析秦腔曲调和音乐形式,对秦腔艺术的推广与传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秦腔音阶秦腔音阶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等不同调式,其中以七声音阶使用最广。
七声音阶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又增加“7”和“4”或者“↓ 7”和“4”两个偏音,从而使秦腔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为细腻复杂。
七声音阶主要分为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和带闰与清角的调式。
例如演员在演唱秦腔曲目《谢瑶环》时,需要采用带变宫与清角的调式,以欢音慢板形式,偏音“4”在欢音曲调中地位高于苦音曲调,带有明显的装饰作用,不影响调式色彩;在演唱《周仁回府》时,需要采用带闰与清角的调式,以苦音慢板形式,偏音“4”更突显苦音曲调地位,决定着调式的色彩音,并且偏音“↓ 7”相较于偏音”4”的苦音特色更重。
秦腔七声音阶与西洋七声音阶不同,在“4”上高出1/4全音或者1/2 半音,在“7”上低出1/4 全音或者1/2 半音。
因此,秦腔音阶为中国特有的特殊音阶,西洋键盘乐器很难弹奏出其神韵,以#4 或者b7 进行秦腔记谱也并不确切。
二、秦腔调性秦腔曲调分为欢音腔和苦音腔,前者旋律欢快,节奏刚劲有力,主要表达欢乐和喜悦之情,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3”和“6”;后者旋律深沉,节奏慷慨激昂,主要表达凄凉哀切和悲愤愁苦的情怀,起决定性作用的音主要为“4”和“7”,更能体现出秦腔的特色。
欢音腔的代表作如《铡美案》,曲调情绪明朗,以徵音“5”作为主音,而属音“2”在曲调中的位置也较为突出,多作为上句落音时使用,对主音的支持非常大,使得曲调旋律欢音色彩浓厚;苦音腔的代表作为《周仁回府》,曲调的情绪深沉,小调意味浓厚,同样以徵音“5”作为主音,其他属音则以其为中心进行,在苦音唱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紧开口唱法: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
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
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即快速的慢板。
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
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
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
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
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
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
(又称“闪板”)。
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
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
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
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
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
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
此种唱腔仅限于剧中人物临将死亡或死而复生时应用。
阴司板只有苦音。
慢板中用阴司板来演唱的这种阴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
如《血泪仇》王东才妻死前的唱段。
5、伤寒调:亦属旋律低沉的慢板。
大体和阴司板类同,唯用场有别。
伤寒调主要为剧中人物病、伤、昏、怠以及感情极度衷伤、懊悔时所应用。
如《葫芦峪·祭灯》诸葛亮唱段。
文化特征语言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浅谈秦腔唱腔的特点

Vol.41/No.10/Westleather浅谈秦腔唱腔的特点杨俊(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摘要:在艺术发展的很多因素中,戏曲是艺术发展范畴的一个类别,它的表演手段是以唱、念、做、打为主的一种艺术形式%“唱”,就是唱腔,也就是说曲牌连缀和版式变化的声腔体系,它在艺术表演手段中占据主要地位%关键词:秦腔;戏曲唱腔;秦腔唱腔特点中图分类号:J8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0-0147-01秦腔,又称梆子腔,他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国古代秦国时期,陕西甘肃一带属于秦国,所以称为“秦腔”%在我国早期秦腔演出时,演出者常常用枣木梆子的敲击作为伴奏,所以秦腔又称为“梆子腔”%在秦腔戏曲基本成型之后,迅速流传于全国各地,又因为秦腔有着成熟、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所以对我国各个地方的剧种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腔主要分为两路:东路和西路%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发展为豫剧,在河北又发展从为梆子戏;西路成为梆子%所以河北梆子、晋剧、豫剧这些剧目的鼻祖可以算是“秦腔”%在戏曲中,唱腔按照形式来分,可以分为三大类:抒情唱腔、叙事唱腔和戏剧唱腔%抒情唱腔主要是根据剧中的故事情节来抒发剧中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让观众走进剧情%叙事唱腔主要发生在叙述场合%戏曲唱腔主要用唱,来表达激情的感情,用于戏曲的高潮%用这三类唱腔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以,演员在演唱时要有“韵味”,因为韵味能加深观众了解的唱腔的情感、塑造出角色形象、让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加的相近%在我们平常唱戏的时候,同样一段唱腔,如果有“韵味”,就会唱得悦耳感人打动观众%在戏曲声乐中,非常重视“吐字”,也是最关键的要求,要清晰、明确的展现出唱词的字音,要求演员要“吐字有力”,“字字清晰”,“字正腔圆”%我们强调用字来发声,用李正敏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字清,音纯,腔圆,板正%所以,戏曲演唱者的发生位置会比较靠前,戏曲强调的是嘴皮子有力,在唱腔中强调力度,要求演员要把唇、齿、舌、牙、喉五音相结合%秦腔戏曲艺术是一种集大众性、通俗性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他的题材和内容主要是呈现人民群众的民风民俗,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秦腔的主要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唱腔高亢,质朴,要求演唱者必须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声音脆中有亮%秦腔的表演很真实细腻,打动观众%秦腔分为六大版式,要求演员要运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塑造出不同的人物角色,从而为观众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氛围,所以唱腔要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不同来处理%在我欣赏秦腔时,我发现演唱者都会根据剧中人物性格来不同的处理,在情绪比较紧张的时候,演员的演唱会喷口有力,但是在情绪较为舒缓的字句中,演唱的方式又从之前的快节奏转为慢节奏%秦腔的唱腔有四个特点:(1)从秦腔的整体上来说,唱腔主要用了板式变化体,而且大致上分成了板路以及彩腔两个部分%秦腔的板路有:慢板、二六、代板、二导版、垫版和滚版,大体分为花音、哭音和快慢;彩腔,又叫做二音,多用于假嗓,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的起伏跌宕处%(2)在板路和彩腔中,不同的部分又有不同的欢音和苦音,欢音腔欢乐、明快、有力,常常表现欢快喜悦的感情,能给观众带来欢快的情绪感受,而苦音就是给观众带来比较凄凉悲愤的情绪感受,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哀怨,激昂%(3)从秦腔戏曲艺术的大体特点上来说,秦腔的唱腔都是比较热血的,而且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荡气回肠,激情昂扬的感受%(4)秦腔是一种极其富有夸张性的艺术形式,而且选择的题材接近我们的生活,在演唱的时候生活的气息很浓厚%秦腔的念白有着独特的特色,念白的技巧有尖团字的咬字和吐字,喷口,“十三辙”等技巧%念白要有韵律和音乐性,要经过演唱者长期的体会理解和艺术提炼,做出符合剧情发展需要和塑造人物情感的节奏感语言%台词的处理要抑扬顿挫,这与剧中角色和情感互相联系%秦腔的角色分为老旦、老生、须生、小生、花旦、等十几种,表演时强调演员感情的真实,要求表演一招一式都要用喜、笑、哀、乐、爱、恨等等明显强烈的感情,达到非常真实的效果%演员要想演好一个剧目必须通过自己一遍一遍的研究剧本,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再进行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演员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特征,让这部剧更加充满活力,让所演的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动人%总的来说,秦腔的唱腔遵循陕西人的语言特点,长期以来又通过秦腔艺术家们的舞台历练,和众多老一辈艺人的探索和发现,逐形成了一而的唱统,了艺术家的唱腔语言规律性,而且是一套比较完备的秦腔声韵系统%在秦腔中,唱腔和表演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演员在进行一个剧目表演或在创作唱段时,要以唱腔为基础,仔细的揣摩形体表演,并且设计在剧情中的步伐技巧%因此,在好的剧中,一定有特色的唱段,他们之间的情感、语句、动作都是相互协调的,达到互相依存发展的效果%参考文献:[1]陈永红•浅谈秦腔唱法技巧的发挥和运用•青年人学家#2011.[2]赵丹红•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当代戏剧#2011.[3]李峰•浅谈秦腔须生行当的唱腔与表演•戏剧之家#2015.[4]陈林•浅谈秦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戏剧之家#2014.[5]赵刚•对秦腔唱腔誉为的思考•北方文学旬刊#2014.作者简介:杨俊(1995.09-),女,汉族,三门峡人,硕士,河南大学,研究方向:艺术%-147。
秦腔慢板铜器的口诀

秦腔慢板铜器的口诀
秦腔慢板铜器的口诀是:“三塊铜,四块铁,四十八线板的秦腔慢版。
”
秦腔慢板铜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乐,起源于秦汉时期,又称为“秦调铜器”,它带有浓厚
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的象征。
秦腔慢板铜器曲调悠远优美,多用于宗教仪式,是秋天酒宴活动中重要的表演形式,许多
地方也有此乐器演奏者。
一般来说,秦腔慢板铜器是由三块铜块、四块铁条和四十八根木线组成的,尺寸非常大。
秦腔慢板铜器以其巨大的体积、清亮的音色,由低沉的调子开始,以缓慢而节奏饱满的节
奏贯穿全曲,形成一种犹如古代秦人哼唱的秦腔音乐,以独特的声音缓缓传荡至人间。
秦腔慢板铜器在传播和发展秦腔音乐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傳承秦腔的重要保护者和
宣传者。
它的独特的节奏和曲调,使它成为中国老牌的文化民乐,丰富了民俗文化。
秦腔慢板铜器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部分。
如今,秦腔慢板铜器的制作和表演也依然活跃,让人们去了解秦调铜器的节奏和曲调,感受它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
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
成熟于秦。
秦腔:慢板的唱法和唱腔特点1、紧开口唱法:它是一种特殊、典型的唱法,其紧开口是慢板唱腔的第一腔即前三字连续喷口演唱,而节奏、时值较为自由。
此种唱法常用于一出戏的开始或重要唱段的第一腔,它具有激情和咏叹的特点。
区别于紧开口的唱则为慢开口,其旋律结构较长,表情较为细致。
2、拦头:即快速的慢板。
拦头或紧拦头是从板式的速度区分。
一般只唱一句慢板便转人“紧二六”板。
如唱两句或更多句慢板时其与一般慢板板式规律相同,只是曲调简单,速度较为急促,并有激情和强烈的气势。
这种唱腔的板式节奏具有典型的戏剧性色彩。
有时下句也可起唱拦头板。
因起法不同,有一棰拦头,慢傲拦头,长棰拦头,垛头拦头等。
3、撂板:因在慢板中唱撂板故称其为“慢撂板”。
(又称“闪板”)。
撂板是指改变慢板的腔句基本规律,使某些腔节改变强弱关系、并省略过门,使之上下句形成连唱的一种变化形式。
常插下于慢板句式之中而不能成为独立的唱段。
撂板有时可连唱数句,又可转人“二六”板式。
这种撂板在传统剧中生角唱腔尤为多见。
如《放饭》朱春登唱“郭元帅拔壮丁我家门前”这一下句均为“撂板”。
4、阴司板:其唱腔结构、节拍、起句及落腔规律与慢板同。
不同处则是旋律在低音区进行,情绪凄惨、无力。
此种唱腔仅限于剧中人物临将死亡或死而复生时应用。
阴司板只有苦音。
慢板中用阴司板来演唱的这种阴司慢板多用于生角和旦角。
如《血泪仇》王东才妻死前的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