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与板式
豫剧唱腔的音乐结构及其演唱形式

上。 上句 落音 较 自由 , 旬 落 音豫 东 凋 和 豫 两 调不 同。 慢 板 ] 下 [ 是 豫剧 唱腔 中常 用 的 板 式 之 一 , 的 前 奏 过 门 有 多 种 形 式 , 中 它 其 最常 用 的 有 “ 梆 ” “ 梆 ” “ 四梆 ” “ 风 一 梆 ” 。 六 、四 、导 和 迎 等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及 其 演 唱 式 形
李 雯
( 州师范学院 音乐 系, 郑 河南 郑 州
一
400 ) 5 0 0
、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豫 剧 的 唱 腔 音 乐 结 构 属 板 式 变 化 体 , 板类有以下四种。 其
3流水 板 .
流水 板 亦 为 豫 剧 常 用 的板 类 之 一 , 分 为 流 水 板 、 流 水 可 慢 板 、 流 水板 、 水 连 板 等 。唱 腔 一般 都 是 眼起 板 落 的 一板 一 快 流 眼 的形 式 。可 根 据 需 要 作 不 同速 度 的变 化 。 曲 调 比较 自 由灵 活, 律流畅 , 旋 : 跳 荡 , 适 用 于 表 现 欢 快 活 泼 的情 景 , 适 奏 既 又 用 于表 珧 抑 、 伤 的情 感 。 忧 它还 派生 垛 板 、 锣 钻 子 等 。 两 它 的 主要 特 征 是 旋 律 叶 跨 小 节 的切 分 节 奏特 别 多 .无 论 是 唱 腔 1 的起 落 , 还是 唱腔 旋 律 中 的起 伏 、 转折 , 多 出 现 在 眼 位 上。 大
芙键 在于 咬字 . 字 决 定 了风 格 , 牙 咬 “ 钳 ” 的感 觉 就 是 咬 字 比较 “ ” 虽 然 在 现 实生 活 中 , 样 咬 字 音 狠 . 这
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

板腔体(或称板腔变化体):由板眼变化原则衍生的一系列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板式来构成一出戏。 板腔体以“板式”作为构成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板腔体的唱词为对偶性的整齐句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唱腔结构具有对称性较强、上下句呼应、字位节奏规范化,乐句、乐段划分清晰,调式调性明确的特点。 综合体:兼收曲牌体和板腔体的的特征,灵活自由,变化多端,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四节 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
一、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和打击乐。 (一)声乐部分 1、念白 戏曲中的念和白是有区别的,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节奏性、旋律性和韵律性。 “念”包括人物上场后吟诵的引子、定场诗、下场诗等韵文,音乐性较强,易于和唱腔衔接。 “白”即道白,一般是无韵的长短句,节奏感强,又分“韵白”和“话白”。
(二)器乐部分
器乐在戏曲音乐中除了为唱腔伴奏以外,还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配合情节开展、情绪突变,以及演员的眉眼、身段、舞蹈动作等作用,是掌握和连贯舞台节奏,保证戏剧结构统一完整的纽带。 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
1、文场 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弦乐器以胡琴类为主,辅以二胡和部分拨弦乐器;管乐器以笛、箫等。 文场的主要任务: 一是为唱腔伴奏,使演唱的情绪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愤、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身段表演等。
2、唱腔 唱腔是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唱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所用音乐要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可分为三种类型: 抒情性唱腔:字疏腔长,旋律委婉曲折,起伏较大。多采用四四拍或四二拍。 叙事性唱腔:字密腔短,旋律平直简朴,吟诵性较强,多采用四二拍或四一拍。 戏剧性唱腔:用于表现感情的强烈变化或戏剧矛盾的尖锐激化。感情激动、奔放、旋律起伏较大,节音色丰富、节奏鲜明的特点。 武场的主要任务: 一是以鼓板指挥的唱、念、做、打,使全剧的情节、舞台表现有节奏的展开,起着统一和协调全剧的作用; 二是以鲜明的节奏配合人物的表演,使之具有节奏感,强化情绪的表达; 三是配合剧情制造音响效果以渲染气氛。
“板式”和“版式”

“板式”和“版式”
“板式”和“版式”
由于“板”与“版”形近⾳同意义相近,“板式”与“版式”很容易被⽤错,但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板式,读作bǎnshì。
指戏曲唱腔的节拍形式,如京剧中的慢板、快板、⼆六、流⽔等。
板,读作bǎn。
形声。
从⽊,反声。
《说⽂》中作“版”。
本义:⽚状的⽊头。
后凡施于宫室器⽤的⽚状物皆可称板。
现有⽚状的较硬的物体、专指店铺的门板、⿊板、演奏民族⾳乐或戏曲时⽤来打拍⼦的乐器、⾳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呆板、硬得像板⼦式的、露出严肃或不⾼兴的表情等含义。
版式,读作bǎnshì。
指版⾯的格式。
版,读作bǎn。
形声。
从⽚,反声。
“⽚”(piàn),意思是破开的⽊⽚或草⽚。
从“⽚”的字⼤都与⽊板有关。
本义:筑墙的夹板。
现有上⾯有⽂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的底⼦(从前⽤⽊板,后多⽤⾦属板,现多⽤胶⽚)、书籍排印次数(排印⼀次为⼀版)、报纸的⼀⾯叫⼀版、筑⼟墙⽤的夹板等含义。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一、晋剧概述晋剧,也称为山西梆子,是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剧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二、七种板式简介晋剧的音乐板式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七种,分别是慢板、流水板、紧流水板、快板、散板、滚白和介板。
这些板式各有特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三、慢板讲解慢板是晋剧中最基本的板式,它的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
慢板的旋律常常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思念、悲伤、忧愁等情感。
四、流水板讲解流水板是晋剧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
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欢乐、喜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五、紧流水讲解紧流水板是晋剧中节奏最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急促,节奏紧凑,给人以紧张、激动的感觉。
紧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情节和场景。
六、快板讲解快板是晋剧中节奏较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快板常常用来表现欢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七、散板讲解散板是晋剧中节奏自由的板式,它的旋律自由、散漫,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
散板常常用来表现抒情、感怀等情感和场景。
八、滚白讲解滚白是晋剧中一种特殊的板式,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常常用来表现悲痛、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滚白的唱腔独特,常常使用大段落的朗诵调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九、介板讲解介板是晋剧中节奏较为紧凑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刚劲有力,给人以激昂、壮烈的感觉。
介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昂的情节和场景,如战斗、抗争等。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8种。
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娃娃调、吹腔。
1、西皮: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
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
2、二黄: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
二黄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
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
3、反二黄: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形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形成独立调性的唱腔结构,谓之反二黄。
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
4、四平调:亦称二黄平板。
四平调的结构,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自的节奏交叉,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结构特点。
5、高拨子: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
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抑扬格。
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
南梆子有导板和原板,且只用于旦角与小生。
7、娃娃调:本为娃娃生所唱,后亦用于其它行当,属西皮腔系,为快三眼板式,结构和西皮同类板式相同,唯调门较高,演唱音区也相应提高,曲调更为高亢激昂,有时也显得迂回华丽。
8、吹腔:渊自于徽调中的吹腔。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

我国古代戏曲从文辞结构与曲调结构结合的角度来分类,可分为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或称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
曲牌体的典型为宋元南戏北曲、明代的昆曲,板腔体的代表为梆子腔、皮黄腔等。
自梆子、皮黄一类的板腔体剧种出现,到皮黄腔的集大成者———京剧的诞生,板腔体戏曲已替代传统的曲牌体戏曲,成为戏曲声腔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其整体趋势就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本文论述戏曲声腔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成因。
一、基本结构单位的形成板腔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一个对称的上下句,相当于一个乐段。
与曲牌体受到曲牌、格式、句数的限制不同,板腔体音乐中曲调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曲调的长短有极大的自由伸缩的余地:短可短到只有一对上下句,长可长到上百句。
句法结构上,曲牌体是长短句,而板腔体是齐言体,以七字句或十字句(十字句也是七字句的变体)作为其基本格式。
为什么板腔体戏曲采用齐言体的上下句结构?我们认为这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说唱以及元明的搬唱词话和弋阳腔滚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在传统的民间文学中,七字句、十字句等齐言体形式一直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基本结构形式。
《荀子・成相》被认为是中国说唱艺术的远祖,《成相》共三篇五十多章,歌词形式均为三三七四七,如:“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说唱文学发展到唐代,受到了佛教说唱艺术变文的影响,不过变文的文体结构基础还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说唱艺术之上的。
①所谓变文,胡士莹认为即“变易深奥的经文为通俗文的意思。
这种通俗文是经文的变体,所以叫变文。
”[1](P33)隋吉藏《中观论疏》提出:“变文易体,方言甚多。
”即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语言,随机应变把经典通俗化,以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2](P13-14)因此,佛教为通俗起见,必然要汲取民间文学的文体以适应广大下层民众,佛教俗讲变文中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摘要]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两种主要形式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其整体趋势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
[中学]戏曲唱腔与板式
![[中学]戏曲唱腔与板式](https://img.taocdn.com/s3/m/0fb1b93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7f.png)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2/4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京 剧 声 腔 板 式

京剧声腔板式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
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黄西皮,京剧主要声腔。
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
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反西皮等。
二黄,京剧主要声腔。
原作二簧。
二黄在胡琴上的定弦是:52弦。
二黄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
由于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
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二黄等。
另外有唢呐二黄。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反二黄反西皮,京剧西皮的腔调、板式。
反西皮这种腔调发展较晚,现在只有散板、摇板和二六几种板头,不如反二黄板式那样完备。
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或哭祭亡灵等极其悲痛的情境。
这种腔调虽名为反西皮,但并不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
老生戏《连营寨》中刘备唱的“点点珠泪往下抛”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鱼肠剑》中伍子胥唱的“子胥阀阅门楣第”的唱段,是反西皮散板。
旦角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的“不由得春娥女痛在心”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
反二黄,京剧二黄腔调与板式。
反二黄基本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底四度来唱的腔调。
正二黄胡琴定弦为52弦,转反二黄后即为15弦。
由于转调后的反二黄调门降低了,相应地唱腔活动的音区也就加宽了,故反二黄调腔比正二黄的唱腔起伏跌宕大,曲调性更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2/4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乐句结构更为短小精练,旋律起伏虽大,但字密腔简,节奏上显得更为紧凑、急促。
常用以叙事,并表现紧迫的戏剧情绪。
一种是1/4,2/4节奏的,叫慢带板,慢带板需用双捶演奏因而也叫双捶带板,1/8,1/16以上节奏的就是紧带板,由于紧带板多用…七捶‟板头,如七棰二六带板。
3)、散板类(节拍自由)①摇板。
又称紧打慢唱,是戏曲音乐特有的一种板式。
它的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带板的节奏进行,形成两个声部的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
这种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情绪,也可表现紧张激动的强烈情绪。
②散板。
又称慢拉慢唱,是一种区别于摇板的、节拍完全自由的板式。
它的节奏特点更长于表现激动的戏剧情绪。
又称为尖板,尖板也称垫板,行腔自由,不受节奏的影响,散打散唱,尖板根据不同的剧情处理演化派生出,大尖板、尖板、短尖板、。
③散板的派生板式,即导板与滚板。
导板名为一种板式,实际上只有一个乐句,并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现,作为引子乐句使用。
起到一个板式转换另一板式的桥梁作用,有时也叫二导板,上下两句子之间在旋律上起导引的作用,上句子的后两小节为下句子的过渡作了节奏和旋律上的准备,它并不是一种独立板式,因为它不能单独构成一段唱腔,只不过是散板类型的板式中一种专用乐句。
滚板的特点,是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夹有节拍相对严格的一拍子的唱腔念白交替出现,一字一音,字字紧叠,多用于悲剧性的陈述、哭诉等场合。
4)、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即4/4节拍,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40-90个音符(四分音),每两小节(4/4)为一个乐节段的就是慢三眼,即两小节正好为一个全音符的时值演唱完一个乐节。
把四个小节(2/8)的节奏压缩在原来的两小节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唱完,也即原4/4拍转为4/8拍,第三拍的中眼切分为强拍,形成板、板、眼、眼的中板节奏称为快三眼,也叫拦头。
慢板用大铜器起奏板头的叫大板,或者塌板,不用大铜器起奏的叫安板或者一捶安。
秦腔大段慢板唱腔往往在…快三眼‟和…慢三眼‟中间过渡节奏严谨,感情细腻,旋律丰富,曲调迂迴婉转,宜于表达人物内在感情。
常用于戏剧中的自叙和抒情。
5)、板式的调性秦腔唱腔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两者均为徵调式,以G(5)为主音,D(2)为属音,因此旋律的起唱和落音大多落在5、2音,属于完全落板,也有落在6、3,属于不完全落板,苦音的徵调式又含有商调式的因素,以5、6、2为主音,或者有“以闰为宫”的移宫,以7为主音。
从而丰富了调式的色彩。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旋律以下行音程大跳或波浪式小跳。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旋律以平行、上行音程的级跳或大跳,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三,主要板式简述[二六板] “一板一眼”节拍(即为2/4节拍)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每句有六个小节,每一小节有强弱两拍了,即一板一眼,七字句和十字句子一般按(二、二、三和三、三、四字分句,每句子有二小节,二小节之间为了表达激动情绪,可用切分音,由原来的板、眼、板、眼节奏切分为板、板、眼、眼节奏。
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是将原来的每句子六小节缩小为五至四小节,旋律节奏加快,曲式结构不变,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是将原来的每句子六小节扩展为八小节,也即二八节拍了,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一)、叫板“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
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倒八棰]等,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
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
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
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
有字叫法,多为呼唤人称或表态、命令及恳求之词。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即起板的板头和起板的位置,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
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小带板],[二六四小锣带板],[二六七小锣带板],[二六八小锣带板],[二六十小锣带板],[哭腔子小带板],[二六喝场子小带板]等;用大铜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带板]、[二六蛮带板]、[二六拉棰子大带板],[慢傲二六带板]、[长棰垛头二六带板],[七棰二六带板]等。
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铜器,后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两半截二六带板]。
[二六板]的起板过门也称板头。
它是由引子和基本过门构成的。
有板头过门(含引子)、基本过门和句间过门。
句间过门是唱句后的过门,它包括上句过门和下句过门及垫句过门。
垫句过门是上下句唱腔不拖腔、即连唱时中间的过门,其时值较短。
根据不同的起板铜器可灵活运用引子。
当剧情需紧凑时也可以在引子后接唱。
(三)、起唱规律[二六板]唱腔少则一句,多至数十句。
有十字句和七字句词格。
除规整句词外,还有多字句。
其句式灵活多变。
特别是上句唱腔、曲调变化多样。
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但上下两句构成的曲式乐段结构不变,每句子六小节,即六板,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两小节的时值为一个全音符,也就是每句子的断字句的时值为一个全音符。
秦腔的音乐的调性为七声调的C大调及关系A小调,五声调的徵调式,商调式,稳定音为1、2、3,6,不稳定音为2,4,5,7,1。
音,从调式的意义上看,上句一般属于动态性质,它的中结音通常落于调式的不稳定音上,意味着矛盾的展开;而下句一般属于静态性质,它通常以调式的主音构成终止,意味着矛盾的统一或暂归统一。
如此循环反复,构成整段的唱腔意味乐曲没有结束。
因此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欢音可落1,2,3,6,3,2等音。
唱腔上下句的起唱大体是1.眼起板落,第一腔起于眼上即我们常说的弱小节起拍手,不完全小节结束,2.板起板落为完全小节起拍,完全小节落拍,也既“碰板”:即从板上(强拍)起唱,落音在板上。
句间过门多是唱腔的曲调重复或变化重复。
词格较为自由比较常见。
3.唱句夹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据剧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间加进道白后继续接唱,4.伤寒调二六板伤寒调是演员在较低音区演唱的唱腔旋律、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病态或处在昏睡梦惊时的情绪(四)、转板 [二六板]为基础2/4的单拍子,可转入4/4的复合拍(2/4+2/4)依二六板起板,经过一句转人另一板式,也可由[二六板]转[二导板]倒入[慢板];即二六板的上下两句,上一句作为下一句子的引子,放慢速度,下一句转入慢板,原来的一拍时值延续二拍的时值。
也可转[慢板]后经上一句经二导板又转回[二六板];即(2/4+2/4)又转回原来的2/4拍节奏,将其速度加快则可转人[带板];2/4拍节奏转1/8节奏。
(五)、落板[二六板]落板有“留板”,“歇板”,“齐板”“砸板”和“黄板”。
其中后三种落法属完满结束法(结束音落在主音)。
1.“留板”是以紧打慢唱形式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法。
其实也是伴奏乐和声乐形成一定错位,加强旋律气氛的紧迫感和终止感。
有在尾句开始时转紧打慢唱;有在尾句第一腔后转紧打慢唱、即第一腔后接留板过门,第二腔转紧打慢唱。
打击乐可用带牙子或用双键来伴奏留板。
2、“歇板”也是演唱过程中乐句子的休止,在[二六]唱腔进行中需道白和表演时,唱腔暂停而音乐过门继续进行的板式故称“歇板”。
歇板可直接歇和留板后歇。
歇板分为上句歇和下句歇。
歇板过门音乐可无限反复,并为一板三眼,因4/4拍子具有平稳性,以便用来衬奏道白和表演。
需接唱时可在歇板过门中随时起板接唱。
歇板有各种落音和各种落音的歇板过门,但以落5音为多见。
3、“齐板”(板起板落)二六齐板是以完整板式即一板一眼板式来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形式。
其在唱段末句第一腔后接垫句过门,一般将速度稍减,句尾用齐板过门来完满结束。
齐板有带腔齐板和不带腔齐板;不带腔齐板叫硬齐板。
4、“砸板”(旋律的切分休止)二六砸板是指在唱腔或音乐的某一句中立即停止演唱和演奏,即由击乐垫一棰将板截齐以便采用静场说白、即为砸板。
5、“黄板”二六黄板主要用于一出戏或一本戏最后唱腔的末尾。
其句型比较固定、结束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