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与板式
豫剧唱腔的音乐结构及其演唱形式
上。 上句 落音 较 自由 , 旬 落 音豫 东 凋 和 豫 两 调不 同。 慢 板 ] 下 [ 是 豫剧 唱腔 中常 用 的 板 式 之 一 , 的 前 奏 过 门 有 多 种 形 式 , 中 它 其 最常 用 的 有 “ 梆 ” “ 梆 ” “ 四梆 ” “ 风 一 梆 ” 。 六 、四 、导 和 迎 等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及 其 演 唱 式 形
李 雯
( 州师范学院 音乐 系, 郑 河南 郑 州
一
400 ) 5 0 0
、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豫 剧 唱 腔 的 音 乐 结 构 豫 剧 的 唱 腔 音 乐 结 构 属 板 式 变 化 体 , 板类有以下四种。 其
3流水 板 .
流水 板 亦 为 豫 剧 常 用 的板 类 之 一 , 分 为 流 水 板 、 流 水 可 慢 板 、 流 水板 、 水 连 板 等 。唱 腔 一般 都 是 眼起 板 落 的 一板 一 快 流 眼 的形 式 。可 根 据 需 要 作 不 同速 度 的变 化 。 曲 调 比较 自 由灵 活, 律流畅 , 旋 : 跳 荡 , 适 用 于 表 现 欢 快 活 泼 的情 景 , 适 奏 既 又 用 于表 珧 抑 、 伤 的情 感 。 忧 它还 派生 垛 板 、 锣 钻 子 等 。 两 它 的 主要 特 征 是 旋 律 叶 跨 小 节 的切 分 节 奏特 别 多 .无 论 是 唱 腔 1 的起 落 , 还是 唱腔 旋 律 中 的起 伏 、 转折 , 多 出 现 在 眼 位 上。 大
芙键 在于 咬字 . 字 决 定 了风 格 , 牙 咬 “ 钳 ” 的感 觉 就 是 咬 字 比较 “ ” 虽 然 在 现 实生 活 中 , 样 咬 字 音 狠 . 这
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
板腔体(或称板腔变化体):由板眼变化原则衍生的一系列具有不同表现功能的板式来构成一出戏。 板腔体以“板式”作为构成唱腔的基本结构单位。板腔体的唱词为对偶性的整齐句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唱腔结构具有对称性较强、上下句呼应、字位节奏规范化,乐句、乐段划分清晰,调式调性明确的特点。 综合体:兼收曲牌体和板腔体的的特征,灵活自由,变化多端,为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第四节 戏曲音乐的音乐特征
一、戏曲音乐的组成 戏曲音乐有声乐、器乐两部分。声乐包括念白和唱腔,器乐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小型民族管弦乐和打击乐。 (一)声乐部分 1、念白 戏曲中的念和白是有区别的,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节奏性、旋律性和韵律性。 “念”包括人物上场后吟诵的引子、定场诗、下场诗等韵文,音乐性较强,易于和唱腔衔接。 “白”即道白,一般是无韵的长短句,节奏感强,又分“韵白”和“话白”。
(二)器乐部分
器乐在戏曲音乐中除了为唱腔伴奏以外,还起着描绘环境、渲染气氛,配合情节开展、情绪突变,以及演员的眉眼、身段、舞蹈动作等作用,是掌握和连贯舞台节奏,保证戏剧结构统一完整的纽带。 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类。
1、文场 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弦乐器以胡琴类为主,辅以二胡和部分拨弦乐器;管乐器以笛、箫等。 文场的主要任务: 一是为唱腔伴奏,使演唱的情绪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演奏“过场音乐”,按剧情要求描绘环境、渲染气愤、制造效果和配合舞蹈、身段表演等。
2、唱腔 唱腔是戏曲音乐用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也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唱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所用音乐要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可分为三种类型: 抒情性唱腔:字疏腔长,旋律委婉曲折,起伏较大。多采用四四拍或四二拍。 叙事性唱腔:字密腔短,旋律平直简朴,吟诵性较强,多采用四二拍或四一拍。 戏剧性唱腔:用于表现感情的强烈变化或戏剧矛盾的尖锐激化。感情激动、奔放、旋律起伏较大,节音色丰富、节奏鲜明的特点。 武场的主要任务: 一是以鼓板指挥的唱、念、做、打,使全剧的情节、舞台表现有节奏的展开,起着统一和协调全剧的作用; 二是以鲜明的节奏配合人物的表演,使之具有节奏感,强化情绪的表达; 三是配合剧情制造音响效果以渲染气氛。
“板式”和“版式”
“板式”和“版式”
“板式”和“版式”
由于“板”与“版”形近⾳同意义相近,“板式”与“版式”很容易被⽤错,但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板式,读作bǎnshì。
指戏曲唱腔的节拍形式,如京剧中的慢板、快板、⼆六、流⽔等。
板,读作bǎn。
形声。
从⽊,反声。
《说⽂》中作“版”。
本义:⽚状的⽊头。
后凡施于宫室器⽤的⽚状物皆可称板。
现有⽚状的较硬的物体、专指店铺的门板、⿊板、演奏民族⾳乐或戏曲时⽤来打拍⼦的乐器、⾳乐和戏曲中的节拍、呆板、硬得像板⼦式的、露出严肃或不⾼兴的表情等含义。
版式,读作bǎnshì。
指版⾯的格式。
版,读作bǎn。
形声。
从⽚,反声。
“⽚”(piàn),意思是破开的⽊⽚或草⽚。
从“⽚”的字⼤都与⽊板有关。
本义:筑墙的夹板。
现有上⾯有⽂字或图形的供印刷⽤的底⼦(从前⽤⽊板,后多⽤⾦属板,现多⽤胶⽚)、书籍排印次数(排印⼀次为⼀版)、报纸的⼀⾯叫⼀版、筑⼟墙⽤的夹板等含义。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
晋剧七种板式简谱讲解一、晋剧概述晋剧,也称为山西梆子,是中国戏曲的瑰宝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剧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表演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
二、七种板式简介晋剧的音乐板式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有七种,分别是慢板、流水板、紧流水板、快板、散板、滚白和介板。
这些板式各有特色,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三、慢板讲解慢板是晋剧中最基本的板式,它的节奏缓慢,旋律优美,给人以深沉、庄重的感觉。
慢板的旋律常常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如思念、悲伤、忧愁等情感。
四、流水板讲解流水板是晋剧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给人以活泼、灵动的感觉。
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欢乐、喜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五、紧流水讲解紧流水板是晋剧中节奏最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急促,节奏紧凑,给人以紧张、激动的感觉。
紧流水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烈的情节和场景。
六、快板讲解快板是晋剧中节奏较快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明快,节奏鲜明,给人以热烈、欢快的感觉。
快板常常用来表现欢庆、激昂等情感和场景。
七、散板讲解散板是晋剧中节奏自由的板式,它的旋律自由、散漫,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
散板常常用来表现抒情、感怀等情感和场景。
八、滚白讲解滚白是晋剧中一种特殊的板式,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自由,常常用来表现悲痛、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滚白的唱腔独特,常常使用大段落的朗诵调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
九、介板讲解介板是晋剧中节奏较为紧凑的板式之一,它的旋律刚劲有力,给人以激昂、壮烈的感觉。
介板常常用来表现紧张、激昂的情节和场景,如战斗、抗争等。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
京剧的八种板式细分三十九种并例8种。
西皮、二黄、反二黄、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娃娃调、吹腔。
1、西皮:京剧唱腔的主要腔调之一,一般认为出于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传至湖北襄阳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成襄阳调,后称为湖广腔,又称西皮。
西皮腔流传亦甚广,湘剧、桂剧等中称为“北路”,粤剧中称为“梆子”,滇剧中称为“襄阳调”。
2、二黄:原系清初在长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邻地带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声腔。
二黄腔属板腔体,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扬扬扬格,亦即所谓“板起板落”。
旋律多级进,曲调流畅平和,节奏较稳定,速度较慢,胡琴定弦为Sol、re,唱腔最后大多也结束在此两音上,具有商调或商、徴结合的调式特征。
3、反二黄:在二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调式交替和暂转调,形成双重调式性或直接转入上五度宫调系统,直至形成独立调性的唱腔结构,谓之反二黄。
胡琴定弦由二黄的sol、re变为反二黄的do、sol,音高不变,唱名变化,前者内弦唱名变为后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调之名。
4、四平调:亦称二黄平板。
四平调的结构,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其上句为扬抑扬格,下句为抑扬扬格,加上词组内各自的节奏交叉,它兼有西皮与二黄的结构特点。
5、高拨子: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于明末清初时,南来的西秦腔和当时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调融合演变而成。
主要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则显得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显然受了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结构特征以七、十字句三个词组首字为标志,为抑抑扬格。
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
南梆子有导板和原板,且只用于旦角与小生。
7、娃娃调:本为娃娃生所唱,后亦用于其它行当,属西皮腔系,为快三眼板式,结构和西皮同类板式相同,唯调门较高,演唱音区也相应提高,曲调更为高亢激昂,有时也显得迂回华丽。
8、吹腔:渊自于徽调中的吹腔。
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
我国古代戏曲从文辞结构与曲调结构结合的角度来分类,可分为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或称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
曲牌体的典型为宋元南戏北曲、明代的昆曲,板腔体的代表为梆子腔、皮黄腔等。
自梆子、皮黄一类的板腔体剧种出现,到皮黄腔的集大成者———京剧的诞生,板腔体戏曲已替代传统的曲牌体戏曲,成为戏曲声腔的主要发展方向。
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其整体趋势就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本文论述戏曲声腔在这个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成因。
一、基本结构单位的形成板腔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一个对称的上下句,相当于一个乐段。
与曲牌体受到曲牌、格式、句数的限制不同,板腔体音乐中曲调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曲调的长短有极大的自由伸缩的余地:短可短到只有一对上下句,长可长到上百句。
句法结构上,曲牌体是长短句,而板腔体是齐言体,以七字句或十字句(十字句也是七字句的变体)作为其基本格式。
为什么板腔体戏曲采用齐言体的上下句结构?我们认为这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说唱以及元明的搬唱词话和弋阳腔滚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一)民间说唱艺术的影响在传统的民间文学中,七字句、十字句等齐言体形式一直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基本结构形式。
《荀子・成相》被认为是中国说唱艺术的远祖,《成相》共三篇五十多章,歌词形式均为三三七四七,如:“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说唱文学发展到唐代,受到了佛教说唱艺术变文的影响,不过变文的文体结构基础还是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说唱艺术之上的。
①所谓变文,胡士莹认为即“变易深奥的经文为通俗文的意思。
这种通俗文是经文的变体,所以叫变文。
”[1](P33)隋吉藏《中观论疏》提出:“变文易体,方言甚多。
”即在不同场合,采用不同语言,随机应变把经典通俗化,以便于听众理解和接受。
[2](P13-14)因此,佛教为通俗起见,必然要汲取民间文学的文体以适应广大下层民众,佛教俗讲变文中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摘要]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两种主要形式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其整体趋势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
[中学]戏曲唱腔与板式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2/4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京 剧 声 腔 板 式
京剧声腔板式京剧的曲牌就是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如「点绛唇」、「将军令」等。
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不过有些曲牌没有唱词,只用它的曲调作为器乐演奏的吹打曲牌(亦名工尺牌子),如「水龙吟」、「柳摇金」之类,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及只念不唱的干牌子,则属例外。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黄西皮,京剧主要声腔。
西皮在胡琴上的定弦是:63弦。
西皮的曲调跳跃、活泼、刚劲有力,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比较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娃娃调、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反西皮等。
二黄,京剧主要声腔。
原作二簧。
二黄在胡琴上的定弦是:52弦。
二黄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比较平稳,起音、落腔多在板上。
由于二黄的唱腔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用二黄腔。
二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二黄等。
另外有唢呐二黄。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反二黄反西皮,京剧西皮的腔调、板式。
反西皮这种腔调发展较晚,现在只有散板、摇板和二六几种板头,不如反二黄板式那样完备。
反西皮多用于生离死别或哭祭亡灵等极其悲痛的情境。
这种腔调虽名为反西皮,但并不完全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是把西皮上下句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
老生戏《连营寨》中刘备唱的“点点珠泪往下抛”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鱼肠剑》中伍子胥唱的“子胥阀阅门楣第”的唱段,是反西皮散板。
旦角戏《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的“不由得春娥女痛在心”的唱段,是反西皮二六。
反二黄,京剧二黄腔调与板式。
反二黄基本是把正二黄的曲调,降底四度来唱的腔调。
正二黄胡琴定弦为52弦,转反二黄后即为15弦。
由于转调后的反二黄调门降低了,相应地唱腔活动的音区也就加宽了,故反二黄调腔比正二黄的唱腔起伏跌宕大,曲调性更强。
戏曲板腔体详解
戏曲板腔体详解April . 23 + 2020板腔体板腔体是汉族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或称“板式变化体”。
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
这种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
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由一种基本版式发展变化而成。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上有重大影响。
曲艺中如大鼓、河南坠子等,都属板腔体。
基本概况板腔体,是梆子、皮黄等曲调的演唱形式。
板腔体的唱词不同于曲牌体的长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单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双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
句数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调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词,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有时可唱百多句,如京剧《哭祖庙》即是。
有时可唱两句。
同样一段唱词,可以唱一眼板,也可以唱三眼板,比较自由。
板腔体也有一定的套数。
如[导板]接[回龙]转[原板],[散板]转[原板]再转[垛板]等等。
这两种演唱体系完全是因剧种的历史不同而设置的,如来源于昆山腔、弋阳腔的即为曲牌体,如来自梆子、皮黄腔调的均采用板腔体。
发展黄梅戏板腔体的主调平词,是以其旋律平缓、长于叙述的特点而命名的。
它原名叫“七板”,是因为唱完一个完整的上下句正好七板而命名。
早期的平词是上下对仗体结构,在反复循环演唱时,使人感觉旋律过于单调,于是艺人们在进行多次循环时,将第一句的落音改变成不稳定的落音6,使人与第一次产生变化,由此形成了具有启承转合特征的四句体结构声腔。
为了在演唱时起板,落板和转为其他曲调方便,黄梅戏艺人创造出了起句、落句、用于转换其他曲调的截板等板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曲体声腔结构。
为什么说平词有了起板、落板、截板这样的板式后还属于单曲体呢,因为一个完整的腔体系仅仅有一些简单的起落板式是不行的,正如昆曲的大量曲牌也有起板、落板、截板等简单板式结构,它也只能属于单曲体一样,当时的平词也只能属于单曲体声腔。
京剧欣赏(音乐)
6、遥条辙:韵母是ao和iao(俏)
7、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佳) 8、人辰辙:韵母有en、in、uen(un)、ün(人)
9、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扭)
10、乜斜辙:韵母包括ê、ie、üe。(捏) 11、姑苏辙:韵母是u(出)
12、江阳辙:韵母有ang、iang、uang(房)
一、京剧的音乐—唱腔
四、京剧唱腔的板式及节奏形式 西 皮: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滚板、
导板
二 黄: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滚板、导板 反西皮:二六、散板 反二黄: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导板 ……
4/4拍 2/4拍 1/4拍 自由节奏
一板三眼---各类慢板、快三眼 一板一眼---各类原板、二六 有板无眼---各类流水、快板 无板无眼---各类散板、摇板、滚板、导板
二、京剧的音乐—念白
一、京剧念白的分类 韵白、京白、方言白、引子 --韵 白:采用“中州韵”和“湖广音”相结合 的念 白,多数角色采用韵白。如:老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 (《空城计》诸葛亮);青衣(《宇 海上明月共潮生 宙锋》赵艳蓉);武生(《战马超》 马超);小生(《群英会》周瑜); 花脸(《群英会》曹操);丑角 (《群英会》蒋干) --京 白:是音乐化、节奏化、朗诵化了的京 音念白。花旦(《拾玉镯》孙玉娇) 韵白与京白对比 多用京白,其他如:旗装旦(《四郎 探母》铁镜公主);丑角(《空城
二、京剧的音乐—念白
--方言白:具有方言特色的念白。如:山西 白(《玉堂春》沈燕林);四川 山东白 白(《秋江》老艄公);山东白 (《武松打店》解差) --引 子:韵白和无伴奏演唱的结合体。 如:《失街亭》诸葛亮上场的引 子;《四郎探母》杨延辉上场的 引子。 引 子
完整版中国戏曲音乐
概论部分 1. 戏曲音乐包括唱腔、器乐,其主体部分是唱腔,分独唱、对唱两个部分。
2. 戏曲乐队的核心组织称“文武场” 。
文场乐器:京胡、二胡、板胡、高胡、月琴等。
武场乐器:三弦、扬琴、笛子(北方:梆笛;南方:曲笛) 、琵琶 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堂鼓、南梆子(卜鱼)3. 戏曲音乐分类:四大声腔——昆、皮、高、梆。
对应剧种:昆腔:昆曲。
昆腔亦称昆山腔。
皮黄腔:京剧、川剧、粤剧、桂剧。
高腔:川剧、湘剧、赣剧。
梆子腔:河南梆子、秦腔、豫剧、晋剧。
4. 戏曲音乐的节拍称为板式,即:板眼形式。
三眼板类(四拍子) :慢板。
一眼板类(二拍子) :原板、二六板。
有板无眼类(一拍子) :流水板、快板。
散板类(节拍自由) :散板、摇板。
昆曲昆曲:用昆腔来演唱的单声腔剧种,属于曲牌体戏曲。
2001 年获“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称号。
1. 昆曲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
2. 经典剧目:(1)汤显祖《牡丹亭》(2)孔尚任《桃花扇》(3)洪昇《长生殿》,3. 昆腔中的南曲和北曲 南曲:柔和、细腻,常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演唱形式灵活多变,独唱、齐唱、同 唱、合唱,独唱接齐唱等。
北曲:豪放、慷慨,常用七声音阶,跳进为主,演唱形式多为独唱。
4. 主奏乐器:曲笛及管弦 打击乐器:琵琶、箫、三弦、唢呐、鼓板、堂鼓、云锣、小锣、钹。
5. 曲牌板式: 赠板:昆腔特有的一种特慢板式,南曲中常见。
散板、干板( 1/4 拍)、一眼板( 2/4)、三眼板( 4/4)6. 主要演员:张继青,代表作《牡丹亭》中国戏 音乐1) 2) 3)4),主要人物:杜丽娘,柳梦梅,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 主要人物:唐明皇(唐玄宗) ,杨玉环(杨贵妃)京剧京剧是一个以皮黄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1. 角色行当:生、旦、净、丑 .2. 代表演员: (1)(3)(4)3. 京剧乐器主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京剧三大件) ,阮、唢呐、笛子、扬琴 打击乐器:大锣、小锣、堂鼓、鼓板、碰铃、大铙,钹 现代京剧中可能出现西洋乐器,如提琴,长笛,号,单 /双簧管等。
中国特色变奏曲式——板式变化体
SCD气象万千●陈启云我国戏曲里,有一种叫做板式变化体(或板腔体)的结构形式。
这种结2、都通过相应的变化而发展。
当在构,它往往以对称的上下旬作为戏曲的基本单位,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两者都有了可供变化发展的原始材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式,再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来构成一场戏或整时,不管是板式变化体还是变奏曲式都出戏的音乐。
与此同时,从西方引进的作曲技法理论中则有一个变奏曲式。
著名作在各自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变化发曲家吴祖强在他的专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中这样说:由代表基本音乐的主题的最展。
尽管两者变化发展的手法不尽相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化的重复或展开(称为“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同,但他们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两者式。
显然,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已经发现板式变化体与变奏曲式有着一些相似的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以改变原始材料地方。
的面貌为目的,使其原始材料在各自的一、板式变化体与变奏曲式的联系发展中呈现出新的因素与新的面貌——1、都有一个可供变化的基础。
不管是板式变化体还是变奏曲式都有一个可供新材料。
变化发展的原始基础。
在板式变化体里的原始基础是对称的上下旬乐段结构;同3、变化发展的材料都与原始基础样,在欧洲的变奏曲式里也有一个可供变化的主题,一般来说,主题也不大,多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是,更为奇怪的乐段或二段结构。
这些基础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以后各自的变化发展提供原始材是,在板式变化体与变奏曲式里,通过料。
各种手法发展而来的新材料却都与各自嚣嚣蠹囊l鬻蕤鬻豢囊囊薹褰囊囊囊囊鬻蠹菱蠹萎i萋囊囊蘩囊鬻囊萋爨囊鬻鬻囊鬻囊i囊蕤囊||||囊鬻囊萋蠹蒌垂鬻蠹薰薹瓣鬻攀蕤囊篓鬻;垂兰芳先生,成为大师级人物,他的表演评弹、四川清音、湖南民歌等音乐素材。
不仅唱腔旋律创新,而且唱腔板式也大胆体系,也成为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创新,如《红灯记:》就创造出前所术有的[二黄二六]和[西皮三六]等新板式;系、布莱希特体系并称的“世界三大演在调式调性上,也进行了全面创新,如《白毛女》由[四平调]转[反二黄]转调剧体系”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一)越剧艺术
越剧,形成于浙江嵊县一带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1906年(清光绪32年)演变为戏曲形式,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等,主要在农村演出。演员主要是半农半艺的男性,故也称为“男班”。1925年(民国14年)9月17日,在上海《新闻报》的演出广告中首称“越剧”。
方小亚(1945—— ),上海京剧院的一级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专攻武旦,文武兼备。
一、评剧艺术与评剧音乐
(一)评剧艺术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70年的历史。最初源于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流行于河北农村。后来又吸收东北地区的“蹦蹦腔”,故早期也称为“落子”、“蹦蹦”。早期为二人对口演唱。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河北梆子的“武场”音乐和滦州影戏、乐亭大鼓以及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后称为“奉天落子”,20世纪30年代后称为“评剧”,即“平腔梆子戏”。
后加入高胡二胡等拉弦乐器。
4、作家、传奇
(1)第一部昆腔传奇是明代梁辰渔的《浣纱记》。
(2)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3)洪昇的《长生殿》。
(4)孔尚任的《桃花扇》。
(5)李玉的《千忠戮》(千忠禄)。
(三)《牡丹亭》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培养出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越剧演员,编演出一大批经典的剧目,出访世界各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1、著名演员:
旦角:施银花、姚水娟、筱丹桂、袁雪芬、傅全香、尹桂芳、王文娟等。
小生:范瑞娟、徐玉兰等。
2、经典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
越剧调式板式
越剧调式板式现在的越剧,常用的主要腔调是[四工调]、[尺调]、和[弦下调],有时也使用其他一些腔调,象[呤吓调]、[十字调]以及民歌小调等。
越剧很善于吸收兄弟剧种的唱腔,有时甚至可以把别的剧种的唱腔“借”过来,为我所用。
象[高拨子]、[二凡]、[流水]、[三五七]、[武林调],就是分别从徽剧、绍剧、杭剧等兄弟剧种“借”过来的。
由于是用越剧的润腔方法来演唱,所以听来还是很协调的。
这里,我们要着重介绍它的几个主要唱腔。
[四工调]产生于二十年代中期,当时女班绍兴文戏已经兴起。
为了适应女声的演唱,艺人们在[呤吓北调]和[丝弦正调]的基础上,吸收京剧[西皮]的旋律,创出一种新的腔调。
这种腔调的定弦,里弦是“6”,相当于工尺谱里的“四”,“3”相当于“工”,所以人们就叫它[四工调]。
[四工调]的旋律流畅、明快、朴实、健朗,富有清新的乡土气息,节奏以[中板]为主。
从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初[尺度]形成以前,[四工调]一直是越剧的主调。
因此,人们常常把这个时期称作越剧的[四工调]时期。
比如,《盘夫索夫》里的“官人好比天上月”,就是一段著名的[四工调中板]。
《穆桂英挂帅》里的“辕门外三声炮响似雷震”也是一段[四工调]唱腔,不过演唱时又糅进了一些[尺调]的唱法。
粉碎“四人帮”以后,戚雅仙创作演出的越剧清唱《美酒献给周总理》,也是一段精采的[四工调]唱腔。
越剧进入大城市以后,尽管走过了一段坎坷曲折的道路,但总的说来,剧目的题材逐渐丰富了,艺术上也日渐提高。
到了四十年代,越剧界的有识之士,在地下党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艺术上的革新。
这次革新,使得越剧的剧目更加丰富了,出现了一批思想内容积极的历史剧以及《祥林嫂》这样的比较优秀的戏,倾诉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下人民的愤懑、抑郁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反抗恶势力的愿望和决心;表演艺术上吸收话剧、电影、昆曲的长处,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舞台美术、唱腔音乐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越剧的主要腔调[尺调]和[弦下调]就是在这个时期相继出现的。
晋剧梆子腔的板式介绍 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
晋剧梆子腔的板式介绍: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晋剧梆子腔的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叫板、垛板、绕板、流板、转板、切板、影调晋剧和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是综合歌、舞、剧等艺术形式而成的,其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亦称板腔体),它的唱腔由三部分组成:梆子腔(习称“乱弹)、腔儿(或称花腔)、曲子。
其中梆子腔为主要唱腔,此腔大致有六种基本板式:一四股眼(亦称慢板、平板):属一板三眼节奏,(记作4/4拍),梆子击每小节第一拍)是中路梆子唱腔中速度最慢,旋律性最严格,抒情性最强的一种板式,但其不能乱用,必须转入“夹板”。
这种板式最善表现剧中人物感情的深沉和细腻,适用在平静的情境中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多为须生、青衣、小生、小旦等行当使用。
如《打金枝》唐王“王坐江山非容易”,《见皇姑》中秦香莲“包相爷他与我讲说一遍”等唱腔都是由一句“导板”导入即一气吟咏而成的唱腔。
二夹板:属一板一眼或紧三眼节奏。
(记作2/4一说仍为4/4)一般为中速。
此板式既可叙事也可抒情,独用或和其他板式连用皆可。
通常用于人物感情不太激烈,比较平稳的场合,有时也可在人物感情较激烈,较紧张的情况下使用,但速度要加快,省略“过门”唱成“夹板垛板”。
此板式各种行当均可使用,例如《陈三两爬堂》的陈三两的“可笑我薄命烟花陈三两”和《日月图》中白茂林的“恨胡贼父子双双都强暴”等唱段。
三二性:有板无眼(记作1/4或2/4),其节奏、曲调变化很多,速度的变化幅度,唱词的多寡,伸缩性也很大。
长于叙事,也可抒情,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和其他板式配合,是晋剧中最为灵活,使用最为方便的一种板式,所有行当都能适用。
此外,各种唱法经常交替使用,如去掉…过门‟稍加变化连起来唱谓之“二性垛板”,梆子每拍打一下。
例如《三娘教子》中薛英哥的“薛英哥在南学懒把书念”唱段和《白蛇传》中许仙的“白娘子真乃是多情之女”等唱段。
四流水:有板无眼的紧板(记作1/4和散拍),其按使用的武场家具大小有大流水、小流水之分,按速度的紧缓又有紧流水、漫流水(大的叫“二流水”小的叫“丁光流水”。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详解京剧各种板式- ⼆黄 -京剧主要声腔,原作⼆黄是⼀种⽐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
节奏⽐较平稳,起⾳、落腔多在板上,由于⼆黄的唱腔流畅、舒缓、⽐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因此悲剧题材的戏,多⽤⼆黄腔。
⼆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反⼆黄等,另外有唢呐⼆黄。
- ⼆黄原板 -京剧⼆黄板式之⼀。
⼆黄原板是⼀板⼀眼四分之⼆的板式。
⼀般认为:⼆黄原板是由原始的⼆黄声腔演变为戏曲的板式声腔以来最先形成的板式。
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本形态,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都是由原板发展变化⽽来,因此原板是⼀种很重要的板式。
点击下图购买,记得先领优惠券京剧⼆黄板式之⼀,⼆黄慢板是⼀板三眼四分之四的形式,是原板扩展放慢⼀倍的板式,⼆黄慢板唱腔的结构和原板⼤致相同,是板上开⼝,最后⼀字落在板上,即板起板落。
⼆黄慢板也称三眼或正板,⽐慢板速度稍快⼀些的名中三眼或中板,⽐中三眼再快⼀些的名快三眼。
中三眼、快三眼也可统称快三眼。
⼆黄慢板长于表现⽐较复杂的感情,⼀般说长于表现感叹、忧伤的情绪,抒情性较强;中三眼、快三眼则叙述性较强。
⼆黄三眼同“⼆黄慢板”。
⼆黄正板同“⼆黄慢板”⼆黄中三眼同“⼆黄慢板”。
⼆黄快三眼同“⼆黄慢板”。
⼆黄中板同“⼆黄慢板”。
- ⼆黄碰板 -碰板和顶板不是独⽴的板式,只是在开唱原板或慢板、快三眼之类的唱腔时,由于开法不同才有这个名称。
唱腔与⼀般的原板、快三眼等也有些不同,尤其第⼀句的曲调⽐较丰富。
⼆黄碰板开唱前不⽤⼤过门,只在⿎点打个“多罗”后,胡琴在后半拍拉个引奏即可开唱。
唱腔的第⼀个字是和板碰着⼀齐出来的,故名碰板。
- ⼆黄顶板 -⼆黄顶板就是开唱前不要过门,⿎点打“多罗”之后⽴即开唱。
是为顶板。
- ⼆黄导板 -京剧⼆黄板式之⼀。
导板是散板形式,只有⼀个上句,列在⼀个正式唱段的前⾯,作为开导之⽤,故名导板。
- ⼆黄回龙 -京剧⼆黄板式之⼀。
京剧唱腔知识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如《捉放曹》中陈宫所唱“马行在夹道内我难以回马”,唱完前六字及“内”字长腔,利用“我”这一衬字向内“偷”吸一口气,以便唱足下面“难以回马”的腔,即谓之偷气。
(23)挂儿,京剧音乐名词。挂儿是“过儿”的谐音,专指在唱段与唱段之间的大过门,一般多指华彩的间奏音乐。在唱句与唱句之间的小过门不称挂儿。
(24)垫头,京剧音乐名词。指在乐汇与乐汇间起搭桥作用的旋律称为垫头或小垫头,亦名桥。垫头旋律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后衔接作用。
(25)行旋,京剧音乐名词。指在演员表演动作或对话、独白时的衬托音乐。行旋多为曲牌或简单旋律的反复演奏,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9)脑后音,京剧发声的一种。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老生和净角唱腔中,凡遇闭口音(如“一七辙”)的高音,多用此种唱法。旦角唱腔用脑后音者较少,程(砚秋)派唱腔有
(26)调门,指演员歌唱时的音高。凡用弦乐器伴奏,都根据演员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调。京剧调门,一般以正宫调为适度,最高的唱乙字调,最低的凡字调,俗称趴字调。同一剧中,两个主要演员音高不同,有时互相迁就,有时临时长(提高)调门或落(降低)调门。
(27)调面,演员唱的音高与伴奏乐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调面。意思是按照“调门”的表面歌唱。调面系针对调底而言。在一般情况下,演员都唱调面。
论唱腔板式连接在戏曲中的体现
界的各种情感及变化通过唱腔尽情地抒发出来; 可以叙事, 2 2 唱腔篇幅方 面 从 2个板式的连接 到 1 以上 的板式 连 唱, . O次 将剧中人对往事的回忆、 事件经过、 对话、 争吵等等宣叙 出来。 接均有 。越剧《 林嫂》 林嫂 唱 段 “ 真傻 , 真笨 ” 为慢 中 样 祥 我 我 :
维普资讯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 年9月第 8 06 卷第 5 期 J ohCi o ei l oee 06Sp。( ) a h a a M d aCHg 0 et 5 N nC l c 2 8
一.3 . 73 Nhomakorabea个实验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 。任何一个 科研项 目都需要 实验 面我们 一直跟随 国外 的研究进展 而 开展 , 与我们 对实 验室 建 这 室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够完成。而在实验过程中, 因为方法学方 设 方向的指导 思想 有直 接 的关 系。现行 管 理 制度 中 的各 种 规 面 的原 因, 出的实验结果能否准 确 , 得 需要 实验 人员对其方法 的 则, 是以人对实验室、 人对仪器设备而制定的, 包括现在的二级
学的探索。 衡量一个学校 水平 的高 低 , 教学质 量与科 研水 平是 密不可
[ ] 杜正文. 1 高等医学院校实 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的思考 [ ] 成都 中 医 J.
药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 ,( )3 , 13 1 : 0 8
( 0 5 1 一 9 收稿) 陈 20 — 1 o ( 迁 编辑 )
的工作 。本文是在学习前人 累 累硕果 的基础 上 , 仅就板 式连 接 接。如黄梅戏《 春香传“ 别歌”慢板 一中板 一 : 慢板 一中板 一慢 在戏 曲中的体现提 出一些浅薄看法如 下。 板。 ④时紧时松 、 跌宕起伏 , 时整时散、 快慢交迭的结构形式。
锡剧主要板式
锡剧主要板式锡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省无锡市一带。
它以无锡话为基础语言,以其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锡剧主要板式是指它的演出形式和结构。
锡剧主要板式包括开场、正场和收场三个部分。
开场通常由一段唱词或者快板开启,旨在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正场是锡剧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唱、念、做、打四个环节。
其中,唱是指角色演唱的唱段,念是指角色念白的台词,做是指角色的动作表演,打是指角色之间的武打动作。
这四个环节相互配合,形成了锡剧独特的表演形式。
收场是整个剧目的结束部分,通常由一个唱段或者快板来作为结束。
锡剧主要板式还包括三大类剧目:昆山戏、无锡戏和草场戏。
昆山戏是锡剧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唱腔婉转动听、表演细腻而著称。
无锡戏是锡剧的代表流派,以其豪放洒脱、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草场戏是锡剧中的另一重要流派,以其生动活泼、富有喜剧性的表演形式而广受欢迎。
锡剧主要板式还有一些特点。
首先是编排精细,剧情丰富。
锡剧注重情节的发展和转折,通过唱、念、做、打等环节的衔接和配合,使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音调独特,以高亢激昂的音调为主,表现出锡剧独特的气势和魅力。
再次是表演形式多样,锡剧不仅有唱腔、念白和动作表演,还有各种各样的道具和布景,使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是表演技巧高超,锡剧演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掌握了独特的唱腔、念白和动作技巧,能够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个性。
总的来说,锡剧主要板式包括开场、正场和收场三个部分,其中正场由唱、念、做、打四个环节组成。
锡剧还分为昆山戏、无锡戏和草场戏三大类剧目。
锡剧的特点是编排精细、音调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和表演技巧高超。
锡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唱腔与板式1.板式,戏曲音乐中的节拍和节奏形式。
板式一词原有两种含义:①指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音的强弱规律性。
通常以板、鼓击拍,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
因此,强拍称为板,而把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合称板眼。
一个小节即为一板。
板眼之间又有多种形式,②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也就是音的时值及长短规律性。
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第一小节的第二拍或第三拍,也即弱小节起板),只是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方下一板,也即一句唱腔的最后一拍(未眼),称为“截板”或“底板”。
2.板式变化,一切板式都是从原板变化发展而来。
原板为中庸速度、句幅中等、拖腔不多的一板一眼的板式。
如将乐句的速度减慢,句幅扩充,增加旋律的华彩,并大幅度运用拖腔,这就产生了一板三眼的慢板类板式。
倘在原板基础上将速度加快,句幅缩短,旋律就简去繁,使节奏紧促,这就形成为有板无眼的带板或快板类板式。
如在上述基础上,再运用将固定的节拍形式打散的方法,使速度快慢、节奏缓急、句幅长短、行腔伸缩均能自由发挥,则又形成散板类的板式3.板式类别1)、眼板类(二拍子)①原板,标准的单拍子旋律,每两小节为一乐节,即有明显的呼吸感的旋律片断,每四小节至八小节组成一个乐句旋律片断,即有明显停顿和终止的旋律片断,通常为中庸速度,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70-90个音符(四分音),旋律稍简,不似慢板之迂回曲折。
其功能为抒情与叙事两者兼备。
倘用于抒情,则加强唱腔的旋律性;倘用以叙事,唱腔处理则加强其朗诵性。
②紧二六板,在原板基上每小节增加了切分音,弱拍位延续到强拍位,速度比原板稍快,相当于小快板、快板的节奏,每分钟演唱110-130个音符(四分音)。
其乐句结构比原板短小,旋律亦较为简洁,字多腔少,朗诵性强,在节奏上显得比原板紧凑。
它的功能偏重于叙事,因而虽同为一眼板,却与原板有不同的特性与作用。
2)、有板无眼类(一拍子)称带板。
乐句结构更为短小精练,旋律起伏虽大,但字密腔简,节奏上显得更为紧凑、急促。
常用以叙事,并表现紧迫的戏剧情绪。
一种是,节奏的,叫慢带板,慢带板需用双捶演奏因而也叫双捶带板,,以上节奏的就是紧带板,由于紧带板多用…七捶‟板头,如七棰二六带板。
3)、散板类(节拍自由)①摇板。
又称紧打慢唱,是戏曲音乐特有的一种板式。
它的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带板的节奏进行,形成两个声部的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
这种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情绪,也可表现紧张激动的强烈情绪。
②散板。
又称慢拉慢唱,是一种区别于摇板的、节拍完全自由的板式。
它的节奏特点更长于表现激动的戏剧情绪。
又称为尖板,尖板也称垫板,行腔自由,不受节奏的影响,散打散唱,尖板根据不同的剧情处理演化派生出,大尖板、尖板、短尖板、。
③散板的派生板式,即导板与滚板。
导板名为一种板式,实际上只有一个乐句,并常作上句,大多在慢板、原板等板式的大段唱腔之前出现,作为引子乐句使用。
起到一个板式转换另一板式的桥梁作用,有时也叫二导板,上下两句子之间在旋律上起导引的作用,上句子的后两小节为下句子的过渡作了节奏和旋律上的准备,它并不是一种独立板式,因为它不能单独构成一段唱腔,只不过是散板类型的板式中一种专用乐句。
滚板的特点,是在节拍自由的散板中,常夹有节拍相对严格的一拍子的唱腔念白交替出现,一字一音,字字紧叠,多用于悲剧性的陈述、哭诉等场合。
4)、一板三眼类(四拍子)即节拍,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每分钟的演唱40-90个音符(四分音),每两小节()为一个乐节段的就是慢三眼,即两小节正好为一个全音符的时值演唱完一个乐节。
把四个小节()的节奏压缩在原来的两小节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唱完,也即原拍转为拍,第三拍的中眼切分为强拍,形成板、板、眼、眼的中板节奏称为快三眼,也叫拦头。
慢板用大铜器起奏板头的叫大板,或者塌板,不用大铜器起奏的叫安板或者一捶安。
秦腔大段慢板唱腔往往在…快三眼‟和…慢三眼‟中间过渡节奏严谨,感情细腻,旋律丰富,曲调迂迴婉转,宜于表达人物内在感情。
常用于戏剧中的自叙和抒情。
5)、板式的调性秦腔唱腔腔均在板式中进行。
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
两者均为徵调式,以G(5)为主音,D(2)为属音,因此旋律的起唱和落音大多落在5、2音,属于完全落板,也有落在6、3,属于不完全落板,苦音的徵调式又含有商调式的因素,以5、6、2为主音,或者有“以闰为宫”的移宫,以7为主音。
从而丰富了调式的色彩。
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
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旋律以下行音程大跳或波浪式小跳。
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
旋律以平行、上行音程的级跳或大跳,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三,主要板式简述[二六板]“一板一眼”节拍(即为节拍)此板式亦分欢音和苦音两类。
上下句唱腔各为六板,且两句即可成段,每句有六个小节,每一小节有强弱两拍了,即一板一眼,七字句和十字句子一般按(二、二、三和三、三、四字分句,每句子有二小节,二小节之间为了表达激动情绪,可用切分音,由原来的板、眼、板、眼节奏切分为板、板、眼、眼节奏。
且两句即可成段。
[二六板]有紧(快),慢之分;[快二六板]]是将原来的每句子六小节缩小为五至四小节,旋律节奏加快,曲式结构不变,长于表现激情和亢进的情绪,是由[慢二六板]加快速度而来。
[慢二六]是将原来的每句子六小节扩展为八小节,也即二八节拍了,长于叙述、对话和抒情之情绪。
(一)、叫板“叫板”是指演员用一定规范的叫法向司鼓示意所唱的板式,随即按需起板式接唱或起动作铜器。
叫板多用于[慢板],[二六板],[箭板][滚板]等;动作铜器前的叫板如[豹子头]、[倒八棰]等,叫板的曲调皆为“散板”。
有时只有语调而无曲调。
一般可分“虚字叫法”和“有字叫法”,二者各有腔调和字调的不同。
虚字叫法,多为语气词,并有感叹意义。
有字叫法,多为呼唤人称或表态、命令及恳求之词。
(二)、起板和起板过门,即起板的板头和起板的位置,起板铜器中许多是用带板之名。
其起板类别名目甚多,其中用牙子起板的有[摇板],[原板];用小铜器(小三件)起板的有[二六小带板],[三棰小带板],[二六四小锣带板],[二六七小锣带板],[二六八小锣带板],[二六十小锣带板],[哭腔子小带板],[二六喝场子小带板]等;用大铜器起板的有[二六大带板]、[二六蛮带板]、[二六拉棰子大带板],[慢傲二六带板]、[长棰垛头二六带板],[七棰二六带板]等。
另外前半部分用大铜器,后半部分用小三件起板的有[两半截二六带板]。
[二六板]的起板过门也称板头。
它是由引子和基本过门构成的。
有板头过门(含引子)、基本过门和句间过门。
句间过门是唱句后的过门,它包括上句过门和下句过门及垫句过门。
垫句过门是上下句唱腔不拖腔、即连唱时中间的过门,其时值较短。
根据不同的起板铜器可灵活运用引子。
当剧情需紧凑时也可以在引子后接唱。
(三)、起唱规律[二六板]唱腔少则一句,多至数十句。
有十字句和七字句词格。
除规整句词外,还有多字句。
其句式灵活多变。
特别是上句唱腔、曲调变化多样。
上下句唱腔尾均可放音(即拖腔),但上下两句构成的曲式乐段结构不变,每句子六小节,即六板,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两小节的时值为一个全音符,也就是每句子的断字句的时值为一个全音符。
秦腔的音乐的调性为七声调的C大调及关系A小调,五声调的徵调式,商调式,稳定音为1、2、3,6,不稳定音为2,4,5,7,1。
音,从调式的意义上看,上句一般属于动态性质,它的中结音通常落于调式的不稳定音上,意味着矛盾的展开;而下句一般属于静态性质,它通常以调式的主音构成终止,意味着矛盾的统一或暂归统一。
如此循环反复,构成整段的唱腔意味乐曲没有结束。
因此苦音腔的上句可落2,4,5,7,1,2等,欢音可落1,2,3,6,3,2等音。
唱腔上下句的起唱大体是1.眼起板落,第一腔起于眼上即我们常说的弱小节起拍手,不完全小节结束,2.板起板落为完全小节起拍,完全小节落拍,也既“碰板”:即从板上(强拍)起唱,落音在板上。
句间过门多是唱腔的曲调重复或变化重复。
词格较为自由比较常见。
3.唱句夹白在[二六板]唱腔中,根据剧情需要,可在句子中间加进道白后继续接唱,4.伤寒调二六板伤寒调是演员在较低音区演唱的唱腔旋律、用来表现剧中人物病态或处在昏睡梦惊时的情绪(四)、转板[二六板]为基础的单拍子,可转入的复合拍()依二六板起板,经过一句转人另一板式,也可由[二六板]转[二导板]倒入[慢板];即二六板的上下两句,上一句作为下一句子的引子,放慢速度,下一句转入慢板,原来的一拍时值延续二拍的时值。
也可转[慢板]后经上一句经二导板又转回[二六板];即()又转回原来的拍节奏,将其速度加快则可转人[带板];拍节奏转节奏。
(五)、落板[二六板]落板有“留板”,“歇板”,“齐板”“砸板”和“黄板”。
其中后三种落法属完满结束法(结束音落在主音)。
1.“留板”是以紧打慢唱形式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法。
其实也是伴奏乐和声乐形成一定错位,加强旋律气氛的紧迫感和终止感。
有在尾句开始时转紧打慢唱;有在尾句第一腔后转紧打慢唱、即第一腔后接留板过门,第二腔转紧打慢唱。
打击乐可用带牙子或用双键来伴奏留板。
2、“歇板”也是演唱过程中乐句子的休止,在[二六]唱腔进行中需道白和表演时,唱腔暂停而音乐过门继续进行的板式故称“歇板”。
歇板可直接歇和留板后歇。
歇板分为上句歇和下句歇。
歇板过门音乐可无限反复,并为一板三眼,因拍子具有平稳性,以便用来衬奏道白和表演。
需接唱时可在歇板过门中随时起板接唱。
歇板有各种落音和各种落音的歇板过门,但以落5音为多见。
3、“齐板”(板起板落)二六齐板是以完整板式即一板一眼板式来结束唱段的一种落板形式。
其在唱段末句第一腔后接垫句过门,一般将速度稍减,句尾用齐板过门来完满结束。
齐板有带腔齐板和不带腔齐板;不带腔齐板叫硬齐板。
4、“砸板”(旋律的切分休止)二六砸板是指在唱腔或音乐的某一句中立即停止演唱和演奏,即由击乐垫一棰将板截齐以便采用静场说白、即为砸板。
5、“黄板”二六黄板主要用于一出戏或一本戏最后唱腔的末尾。
其句型比较固定、结束感强。
结束法是在唱腔的最末上句中提前蓄势,并用击乐将正规板式节奏砸掉,唱腔下句转散,加击乐三压(三棰)来结束唱腔。
二六板结束法的齐板、砸板、黄板,称为完满结束(在主音上落音),把留板、歇板称为不完满结束(在主音上三度或五度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