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的策略“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的策略“夸”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02-0036-01
“夸”一字蕴含着好几重含义:一是称赞,二是鼓励,三是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渴望,那就是在探索成功时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称赞,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对于“夸奖”的需要尤为强烈。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帮助和诚挚的夸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而实际上,我们学生经常却不问,只听或只答,他们为什么不提问,不敢问?难道数学教学教的是答案,而不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提问。
我个人认为教学除了必要的教学方法外还要讲究策略,要多给学生机会,多夸奖,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疑问,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敢问想问,越问越爱问,越问越善问,另一方面形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检验获取知识的良性循环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
一、夸“敢问错问”
从孩子一进入小学,我们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着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实施,培养出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就离不开提问题。
刚开始提问题时,学生有时会想得不完善,甚至思维会产生错误,难免会提出错误的问题,甚至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或离题很远,这时老师绝对不能批评或挖苦讽刺,而应当夸奖学生有敢
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和帮助学生提出好的、有价值的问题,保护好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信心。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提出了这几个问题,书上为什么讲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什么叫单位“1”?学习分数有什么用?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小数有关系吗?等等一系列看似
无理头,可与我们这节课紧密联系的问题,这其实是孩子心中所有疑惑的体现和对求知的渴望。
我夸奖他们是细心的观察者,是学习的有心人,肯定了他们提问的积极性,耐心地帮助他们疏理思路,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
又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开门见山地出示了课题,提问:看了这个课题和盒子你想提怎样的问题?学生十分好奇地问:什么是分配?怎样分配?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有多少东西?分给谁?什么叫按比例分配?为什么要按比例分
配?盒子里的东西是要全部分完,还是剩下一部分?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创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有疑惑勇敢表达,并及时夸奖,如:“你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你善于发现问题,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等等。
对学生的提问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使学生敢说、敢问、勇于创新。
二、夸“巧问妙答”
在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离不开提问,学生逐渐学会了提问总能生成别出心裁的想法和解法,在他们之间总不时会出现“巧问妙答”,教师要及时发现,把问和答的空
间留给学生并及时点拨,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充满激情并持续,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下面是我在公开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们师生之间的对话:当我刚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马上有一个学生举手,他直接一句话:老师,圆的面积有计算公式吗?听课的老师一双双眼睛望着我,我愣了一下马上反应过来:“老师看出来了,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一看到课题就有了自己的问题。
”接着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你们说,圆的面积有计算公式吗?”学生开始热烈响应。
生1:我知道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
师: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
生2:把圆剪拼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就能得出这个公式。
师:可以把圆剪拼成什么图形?
生3:长方形。
生4:三角形。
生5:梯形。
师:那请你们用实际操作来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并用自己的语言证明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又如我经常会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对开放性的题目进行研究,让他们互相合作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默契,能一有疑问就自己思考,不懂就问,其他同学能尽量不依靠老师就能帮助解除疑虑,这是我夸奖学生的主要目标。
让
学生真正把思考当作学习的主要桥梁,老师是托住桥梁的柱子,关键的时候起作用。
三、夸“独特见解”
教师要学会夸奖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在他们欲寻找不同解法受困时,教师要细心点拨,潜心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并大胆肯定,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
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先让学生试算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大部分同学这样想:有7个大月,每月31天,4个小月,每月30天,再加上二月份28天,所以列成算式:平年31×7+30×4+28=365(天)闰年:365+1=366(天)。
这时却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有不同的想法也可算出得数,我把全年12个月都看成30天,加上7个月少算的7天,减去二月份多算的2天,列成算式是:平年30×12+7-2=365(天),闰年:365+1=366(天)。
这时,我对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鼓励了全班同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又如,我在教学25×16时,明确要求学生,不用常规的竖式笔算,而用简便的方法来计算;经全班同学的独立思考、尝试,再集中交流,共找到了以下三种简便方法:
经常的诱导,学生能成功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得到教师的肯定和热情的表扬学生能真切体验到自己获得成功
的价值,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寻求不同的解法——师的夸奖,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精神的熏陶,会变得更聪明、更富有创造力。
当然,老师“夸”学生要讲究策略,如注意场合、区分对象、把握尺寸、措词恰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夸”的作用,成为学生乐问的源泉、思维发展的土壤。
总之,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要大方地表扬帮助学生,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含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
也许在你的“夸奖”之下就存在着未来的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