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保护措施,包括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并结合案例展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
接着探讨了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及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最后总结与展望了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呼吁高校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保护、重要性、方式、措施、教育、实践、案例、作用、发挥、总结、展望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无形的文化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传统智慧,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高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的实践以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案例,全面分析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社会群体创造、传承并发展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民俗习俗、口头传统等。
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对策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
土家族 世代居住 在武 陵地 区 ,其 区域面积近 1 琴 、土家族 梯玛 神歌 等土 家族非 物质文 化遗产 被列 0
万平 方公里 ,现有人 口 8 2万 。勤劳 勇敢 的土家族 入 ;利川灯 歌 、长 阳山歌 、地盘 子 、巴东堂戏 、鹤 0 人创 造 了优 秀而 丰富 的土家族 文化 ,深厚 的土家 族 峰柳 子戏等进 入 了湖北 省第一 批非 物质 文化遗产 名 文化 为进行 民族文 化 的研 究提供 了优越 的条 件 。湖 录。这 些非物 质文 化遗产 特征 鲜 明 ,是 中华 民族 的 北 民族 学 院正 好地 处湘 、黔 、鄂 、渝 四省交 界 的恩 文化 瑰 宝 ,对 于增 强我 国的 民族凝 聚力 和民族 自信 施 土家族 苗族 自治州 ,这里 气候 宜人 ,山清水 秀 ,
《 恩施 土家 族苗 族 自治州 民族志 》 中 国少 数 民族 家 族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整理 和研 究工 作 。学校 坚持 、《 学 术 规范 ,从 田野 中来 ,到 田野 中去 ,在湘 、鄂 、 民俗 志 》( 家族卷 ) 。 土 等
2 第 二 ,承担 课题 。围绕 研究 土 家族 文化 ,湖北 渝 、黔 边 区相继建 立 了 l 个 长期 的 田野调查 基地 , 全 面抢 救 、 集 、 收 整理 土 家族非 物质 文化遗 产资料 , 民族学 院研 究人 员 共承 担多 项 国家 、省 部级 课 题 。
数 民族 人才 的重要 基地 ,成为保 护 、传承 、发展 与
二 、湖 北 民 族 学 院 传 承 与 保 护 土 家 族 非
创 新少 数 民族 优秀 文化 的重要基 地 ,逐 步 的形 成 了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工 作 的现 状 自身的特 色 ,为地方 经济 文化 的发展 做 出了贡献 。 1 .坚持理 论研 究 。 探讨传 承与保 护土 家族非物
民族地区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第 4期 总第 3 0 2 期
民 族 地 区 高校 参 与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途 径
覃忠跃 , 曾纪钰
( 黔 南 民族 师 范 学 院 图 书馆 , 贵州 都匀 5 5 8 0 0 0 ) 摘 要 :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具有 历 史、 文化 、 审美 、 科 学、 伦理、 经 济价 值 , 参 与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是 民 族 地 区 高 校 的 责 任 和 义 务 。 利 用 民族 地 区 高校 具 有 丰 富 的 民 族 文 献 资 源 、 稳 定 的 学 生群 体 、 现 代 化 的 先进设 备 、 科 学的技 术手段 和优 秀的 高级人 才优 势 , 对 开 展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宣传 、 保护 有 着重要作 用。
员会 , 2 0 0 6年 9月 更 名 为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委 员 会 。 贵
2 0 0 3年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颁 布 的 《 保 护 非 物 质 文 化遗产 公 约 》 中将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表述 为“ 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 i n t a n g i b l e h e r i t a g e ) 是 指各 民族 人 民世 代 相承 的 , 与 群 众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的 各 种 传 统 文 化 表 现 形式 和与 文化 表 现形 式 相 关 的 文 化 空 间 , 是 人 类 精 神 文 化 遗 产 ,是 民 族 民 间 的 文 化 遗 产 , 即 非 物 质 的、 无形的、 动态的、 记 忆 的遗 产l _ 】 ] 。 主 要 内 容 包 括
关 键词 : 民族地 区; 高校 ; 非物 质文化 遗 产 ; 保 护 途 径 中 图分 类 号 : G1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O O 7 — 6 9 2 1 ( 2 0 1 4 ) O 4 — 0 O O 3 ~O 2
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途 径,高校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且收集整理研究非 遗资料,培育高水平传承人,树立非遗品牌,都离不开每一位地 方高校文化工作者的倾力奉献。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
17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地方高校具有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绝对优势
第一,科研优势。科研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质量的重要标 尺。高校科学研究氛围浓厚,且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和说服力,因此,对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任务,首 当其冲的应该是地方院校。对高校而言,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与传承的科研任务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形式的创 新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相关的政府职能 部门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走向良 性健康发展的轨道。高校作为地方的科研中心,作为地方的文化
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不可 推卸的历史重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专门的人才,需要进行 系统的科学研究使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地方高校作为服务 地方的科研院所,具备较强的地理资源、专业人才等优势,这 也是地方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地方高校具有地域性、教 育应用性和多样性三个特征。地方高校作为一定区域内最具有 知识、科研权威的存在,对区域内的文化背景、文化现状有着 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自身在长期与地方合作共同发展的过 程中,也无疑会拥有地方的文化气息,因此,地方高校的存在 和发展必然具备一定的区域文化特征,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承 担起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随着高校转型发展的 需要,地方高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培 养目标也将促使高校更进一步注重加强与地方的协同发展,包 括文化领域的协同,因此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和发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必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基地。地方 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民俗风情的地方,拥有不同的文化理念, 而大学作为一个综合文化的聚集地,再加上大学本身多元化的 背景,有利于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荟萃,使得各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走向更加良性的发展与传承。
论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之 先 河 , 社 会 上 引 起 强 烈 反 响 , 为 我 省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救 和 保 护 “ 遗 ” 阳腔 , 得 了 明显 成 效 。 工 作 思 路 对 国 家 在 成 非 青 取 其
积 极 抢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保 护 “ 遗 ” 阳腔 非 青
、
面对 青 阳 腔 老 艺 人 相 继 去 世 、传 统 戏 曲艺 术 濒 临 失 传 的 昌 高校 开展 了赣 剧 研 究 。 传 统 文化 保 护 , 校 大 有 可 为 。 高 严 峻 现 状 , 江 地 方 高 校 本 着 “ 源 共 享 、 同抢 救 、 合 攻 九 资 共 联
术 优 势 的 高校 可 以 成 为 中 国 戏 曲 传承 的 主 要途 径 ,通 过 一代 度 或 侧 面 对 青 阳腔 进 行 研 究 。 题 组 成 员 中 , 有 研 究 经 验 丰 课 既
代 老 师 传 、 、 , 批 批 学 生 投 身 传 统 戏 曲 的 学 习、 演和 研 富、 期 扎 根 农 村 社 区 的 文 化 局 干 部 , 有 懂 声 乐 、 乐 理 论 帮 带 一 表 长 也 声 究 , 及 先 进 的 计 算 机 软 件 、 件 设 备 的 支 持 , 统 戏 曲可 得 及 戏 曲理 论 的高 学 历教 师 , 有 懂 英 语 和 臼语 的 外 语 教 师 , 以 硬 传 既 也
遗 产 名 录 , 当地 政 府 和 文 化 部 门 在 保 护 过 程 中遇 到 诸 多 困 教 学 中有 了合 法 地 位 , 一 举 措 为 开 展教 学 活 动 、 及 保 护 知 这 普 难 , 别 是 缺 乏 懂 专 业和 理 论 的人 才 , 护 措 施 也 不 够 得 力 。 识 、 特 保 培养 保 护 意 识 、 造 全 校 保 护 “ 营 非遗 ” 良好 氛 围 起 到 巨 大 的
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融合化研究
117第2卷 第10期产业科技创新 2020,2(10):117~118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融合化研究*王秀娟,冯双玲,叶小红,赵 丽(菏泽学院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15)摘要:“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制约,“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面临各种困境。
在分析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融合发展的途径,就开辟“非遗”保护与传承新途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10-0117-02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以曲折动人的口头文学神奇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表演、优美动听的民俗音乐、独具匠心传统手工技艺、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等不同形式构成了一个地区的特色文化传统,这种围绕人而存在的活态文化遗产在口耳相传中传承延续,是传统文化、民间智慧、地方特色的融合结晶,形成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印记。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区域分布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生活实践中的创造了浩如烟海的、代表各自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工技艺、民俗活动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
由于“非遗”具有民族性、区域性、非物质性、遗产性、无形性、变异性、传承方式单一性等特征,造成“非遗”保护难度大,破坏和失传的问题日益突出,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各种困境。
1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困境1.1 “非遗”传承人培养断代“非遗”其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现代年轻人喜欢追求现代时尚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对于学习和掌握“非遗”的技能的愿望不高,导致“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出现“断代”。
1.2 “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不合理虽然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遗传法》,从法律层面确定了“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但是该认定制定只是对该法规定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保护作用,而对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一般性传承人不具有保护作用,他们的传承人身份尚未得到法律制度的认定。
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对策分析——以信阳师范学院为例
传承 时间短 , 传承范 围窄, 传承 内容 浅 , 传播形式 陈旧等 四方面。解决 问题 的对策主要 有利 用院 系活动长期有 效
地 传 承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利 用 校 园传 媒 多 角度 多层 次 广泛 地 传 承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依 托 研 究基 地 深入 研 究 和 传 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利 用 新 的 传 媒 手 段 传 播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等 。 关键词 :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 传承 ; 对 策
极探讨保护非遗的策略, 有的从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基本上流于形式, 没有达到最初预想的效果。 的任务及实施方法人手; 有 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人手; ② 有的从非物质文化遗 产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式人手; ④ 有的从地方高校在非
2 . 传承范围窄。
中图分类号 : G 1 2 7
文献标识码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殊组成部 传承日” 那一天走一下过场, 并没有建构起持续的传承活 分, 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之下逐渐衰退 , 很多已退出了历史 动。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 每年都是在“ 文化传承日” 当天 的 舞台, 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必须加快保护的 步伐, 依据自 举办相关活动, 诸如办几张展板, 贴几张海报, 开个讲座之 身特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要承担文化传承的使 类的, 然后校园 广播总结播报一下各单位为传承非物质文 命, 已是教育界普遍的 共识。 很多高校通过设立非物质文 化遗产所做的工作。9月份学校更是忙于迎接新生 , 进行 化遗产研究基地 , 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课程等形 新一学期各项工作的安排, 基本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式来研究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积 播置之脑后了。由于活动时间太短, 非遗在校园里的传播
高校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基于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
进 程淹 没 的危 险 。
那么, 湘西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与传承途径有 哪些 ? 它们的作用如何 ? 笔者作为高校 的一员 , 对非物质
通 过调 查 , 笔 者 发 现 湘 西 州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传 承 路 径 之 一 是 通 过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 中小学 校 及
幼儿 园、 家庭 和传 习所 等 教育 途 径 进行 的 。这 种通 过 教 育途 径 来保 护 与 传 承 “ 非遗 ” 的作 用 主要 表 现 在 : 第
[ 关键 词] 高校助力 非遗保护 与传承 调查研 究
湘西 土 家族 苗 族 自治州 坐 落 在 湖南 省 的西北 部 , 那 里 是一 片 连 绵 不 断 的 山 区 , 美丽而神秘 , 令 人 神往 。
湘西 州辖 吉首 市 和花 垣 、 保靖 、 永顺 、 龙 山、 泸溪 、 凤凰 、 古 丈 7个 县 。 境 内主 要是 土家 族 、 苗族 聚居 地 。 勤 劳质
村 中 文 化 的 熏 陶下 , 传 承 了摆 手 舞 、 敬酒 歌 、 土家族 山歌 等 , 现在 在村 里 主 持大 小 活动 并参 与 表演 , 有 时 也会 代表 双 凤村 去外 地参 加展 演 。 教 育 的根柢 首在 立人 。“ 教 育 作 为 人 之 自我 建 构 的 实 践 活 动 , 从 过程 上 看 , 就是文 化 ‘ 化’ 人 的过程 。” 非
特 的舞 蹈 , 蕴 含 着 苗族 丰 富 的传 统 文 化 , 我 要 用 自己的 绵薄 之 力 , 把 苗鼓 一 直 打 下去 , 让 苗鼓 能 在 年 轻 一代
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作者:王刚杨芳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0期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
高校有义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高校需要树立理念、设置课程、培训专业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两馆功能等途径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也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传统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领域,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教育机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形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
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存续“活态传承”。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是存续活态传承。
既要保护其原真性,又要赋予其“振兴”的生命活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强调和保持“原生态传承”、“专业传承”及“教育传承”相结合。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识整合过程,更是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包含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值得用这些科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是指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从这则新 闻报道 中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到 , 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中去 ,根据需要发挥 自己的专业作用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的作用是很 明显 的, 这一点已经慢慢 为大家 开辟高校音乐 院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与新领域 , 是值得我们 则重要性 的认识 , 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都 比较 薄弱 , 这种缺失不利 著作权状态的评价 ,广义的著作权评价还包括对著作权人提出的授
、
问题的提 出
所认识 , 然而 , 现实情况却是 , 高校音乐院系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其 中存在很多因素 , 本文将就此问 不久前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关于高校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 护中的作用依然极为有限 ,
进校园” 大型活动月的新 闻: 我校举办 了“ 非物质文化遗 产进校 园” 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
享有长期存档权、 下载权以及更大范 围的网络传播权等。 其二 , 可能 部门的重要任务 ,其 内容包括在档案馆宣传普及著作权法律法规 、 向档案馆提供著作权法律法规 免费或者低费用使用数字作品。在档案界有一种传统的偏颇观念 , 对档案馆开展著作权保护业务指导、
调解 纠正和查处档案馆侵权 就是认为取得授权必然是要付费的。其实不然 , 著作权并非仅是获 咨询 、 档案馆领域的著作权利益纠纷 、 帮助档案馆建立著作权管理 自律机制等。面对受制于 得经济 回报的权利 , 其核心是人格权 , 即作者希望使用者对其创作 及违法行为、
固 囝 困囡 YNt A SO AJ TNU U
口 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李 莉
摘 要
黄剑敏
关键词
一
保护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就是要保住我们的民族之根 、 民族之魂, 保住我们 民族发展 壮大的不竭的精神 源泉与动 力。高校音乐院系结合所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 点 , 出 自身优势 , 发挥 就能够在-  ̄ l -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发挥其一定的作用。 l q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高校 音乐院系 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研究
年 中占有相 当市场 。如果 这种局 面得不 到改善 , 随着 现代
化进程的加快 , 国文 化遗 产的迅 速损毁 、 我 消失 和流失 , 许
多技艺面 临失传的重 大危机 将不会 改变 。抢救 、 保护 和发
遗憾 的是 , 高校艺术教育 在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宣传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收 稿 日期 :0 00 - 2 1 -52 6
后的老土文化 , 有现在 的文化 才是 有价 值 的先进 文化 。 只
令人感慨的是 , 这种思想在相 当多的人群 中 , 尤其是在青少
工作的 目标 、 导方针和 基本原则 。2 0 指 0 5年 1 , 2月 国务院
下发 了《 于加强文化遗 产保 护工作 的通 知》, 关 要求 进一步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 体现 了党和政府 对 民族 文化遗 产的高
基金项 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项 目“ 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保护与发展 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研究” 0 Y 3 1 (9 B 6 ) 作者简介 : 陈又林( 96一), , 17 女 湖北襄樊人 , 讲师 , 硕士 , 究方向 : 研 艺术理论 。
应 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 展 现 出新 的 生 机 和 活 力 , 一 个重 要 并 是
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 展和物质 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 , 非
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的迫切性 , 目前人们 的看法 比较一致 。但是 , 护和 保
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问题及 困难 。由于现代化
现。然而 , 在经济全球化所 引发 的强势文 化对 民族 文化 的 冲击下 , 已造成一种相 当普遍 的认识 , 为过去的文化是落 认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探索——以聊城“非遗”文化为例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探索——以聊城“非遗”文化为例□臧亭亭/文在我国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备受瞩目。
本文以聊城市为例,通过调研理清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脉络和思路,分析判断寻找出其中的优秀资源,对那些切合时代发展并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部分进行创造性探索,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持。
作为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征,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还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科学认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社会和谐价值、经济开发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1]”可以看出,运用创新思维发展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创意转型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帮助振兴农村文化经济,已成为一个热点。
聊城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等在聊城大地水乳交融,孕育了聊城独特而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的艺术形式和迷人的人文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通过创造性转化的探索,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聊城市非遗文化资源,发展特色非物质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非遗文化产生丰富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聊城“非遗”文化发展现状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31处,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名胜古迹在国内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前,聊城市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13个,市级项目71个。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齐全的种类和丰富的数量与形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功能
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申报评定 暂行办法》 等一 系列文件。我国 】8 95 年加入 《 护世界 文化和 自然遗 产公 约》, 保 一方 面 申 报 世界 级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 一方 面建 立 了国家 级 非
二 、 过教 育 而实现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传 承是 通
联合 国教科 文组 织在 《 护 非 物质 文 化 遗产 公 保
约》 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为 : 被各群体 、 … “ 团
体 、 时 为个人 视 为其 文 化遗 产 的各种 实 践 、 演 、 有 表 表 现形式 、 知识 和技 能 及其 有 关 的工具 、 实物 、 艺 工
收集和 组织教 育 内容 , 然后 采取 多种 方式进行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教 育 , 专题讲 座 、 览、 报 、 如 展 墙 黑板
报、 知识 竞赛 、 图书推 荐 、 网络 教 育、 书 活动 等 , 收 学生 团体 参与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的调 查研 究 工 读 吸
作等。
关键 词 : 地方 高校 ; 图书馆 ; 非物质 文Leabharlann 遗产 ; 育传 承 教一
、
非物质 文化 遗产概 念及其 保护 意义
虽 然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的保 护 工作 有 了长足 的发 展 , 但是 , 目前情 况 并 不 乐 观 , 随着 中 国进 入 老 龄 化 社 会, 非物质 文化 遗 产也 进 入 了衰 亡 的 高峰 期 。抢 救 性保 护 固然重要 , 通 过教 育 途径 积 极 传 承非 物 质 而 文 化遗产 则是 最好 的保 护路径 。
物 质文 化遗产 代 表 作名 录 。在 政 府 的 大力 推 动 下 ,
论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为例
OnmeP o e t na d I h rtn eo tn i l rtg r t ci n eia c f n a gb eHe a ei o n I i n
Un v ri e f h i i o i g o s i e st so n cM n rt Re in i Et y
第 l 卷 第 4期 3
2 1 年 8月 01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J u n l f u y No ma l g o r a Z n i r l o Col e e
Vo11 , . 3 No. 4
Au .0 1 g2 1
论 民族地 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 护 与传 承
— —
以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保护传 承非பைடு நூலகம்质文化遗产 的实践为例
L N I BO. h n S a
(irr, in a r l o ee l f n f sD ym 50 0 C ia Lbay Q an n ma H g r i  ̄ie, u t 5 8 0 , hn ) No C f Na o i 0 A s atA epoet na di ei n e fnagbe e tg ,nvrie f tnc n ryrgo s r osse bt c: s ot rt i n h ra c tn ilh rae u iesis h i mio t i n ep sesd r t h co n t oi i t oe i e a
Ke wod : ol e i nt n le os it g l c trl ei g; rtco n n e t c ; y y r sc lg s a o arg n; a i e uu ah ra e Poet nadihr a e wa e n i i n n b l t i i n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可以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海报等形式,推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意义。
同时,通过专家讲座、讲解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艺术表现等方面,使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2.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高校可以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到课程中,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无形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互动式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如在乐器制作专业中,加入传统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及历史文化内涵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又可以了解文化背景。
另外,也可以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更多的人群,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些文化遗产。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高校可以新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培养专门的继承人。
通过聘请首页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智者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传承人,给学生现场演示传统工艺、演奏技艺、民俗文化等,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由老师进行指导,教授佐教学生关于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基本常识,激发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4.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高校应该建立学生志愿者团队,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懂得责任,从而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的创新研究
今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新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纤维艺术以及音乐教育3个专业,当前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的深入,对一些专业传承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大。
根据相关部门的研究,在“十二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人次的缺口有十万人之多。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新设置的37个新专业之一,非遗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研究的背景下,非遗在高校的发展也应取得突破性的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网络的传播变得愈发火热,近年来一些有关非遗的产品、技术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不断地被提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构成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关乎前人技术凝结的智慧的传播,也是当下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非遗的价值不在于物质本身,而是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记忆。
非遗传播的兴起与普及,使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数字化、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的现状当前国内高校对于非遗的传承大多数是处于获知阶段,对于传承和发展的认识是欠缺的,有的仅是依托一些非遗的资源或技艺,给相关专业或者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宣传、解读,很少意识到从学生主体出发,进行非遗相关的传承和教授。
(一)图书馆资源路径高校的图书馆是一个强大的文化资源库,拥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源、图书古籍等。
国内高校图书馆一般是以图书文献或者纪录片存档的方式将各专业学科或高校所在地级市的文化非遗进行保护研究。
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往往拥有比公共馆所更为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技术和人才这对于保护那些无形的、活态的、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优势。
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特性,学校的非遗资源可以从那些有据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去了解、进而学习传承和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学生社团非遗传承教育路径研究--以兰州文理学院“非遗青年学社”为例
地方高校学生社团非遗传承教育路径研究--以兰州文理学院
“非遗青年学社”为例
万婷;韩冬梅;田忻;李彩云
【期刊名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2
【摘要】非遗传承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当前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教育存在着师资不足、对学生主体关注不够、教学实践缺乏等问题,亟待探索和创新非遗传承教育的新途径。
学生社团特别是艺术类社团是推动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基于此,以兰州文理学院“非遗青年学社”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探索和实践基于地方高校学生社团推进非遗传承教育的可行路径,对地方高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0-13)
【作者】万婷;韩冬梅;田忻;李彩云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甘肃开放大学科研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5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平台的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及其周边\"非遗\"项目为例
2.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思考与传承教育——以广东省音乐类非遗为例
3.基于非遗艺术类社团构建高校美育实践研究——以文理学院匠
心巧手阁为例4.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创新研究——以粤文化启蒙传承教育为例5.信息时代地方高校对非遗音乐的传承路径研究——以宁夏非遗音乐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稿, 在学校 的广播 、 宣传栏 、 院报 、 海报、 网络论坛
等媒 介 上设 置经 常性 的 固定栏 目进 行介 绍 、 讨论 ;
作者简介 :胡芳 , 女, 安徽黄 山人 ,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副教授 , 硕士 ; 谢鼎新 , 男, 安徽合肥人 , 南京财经大学新 闻学院教授 , 博 士。
・
1 6 0・
安庆师范学 院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积极 响应政府号 召, 依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 际, 从 营造校 园氛 围、 组 建社 团 、 开设 “ 非遗 ” 选 修课程 、 编写适合 的” 非 遗” 教材 、 构建校 内外“ 非 遗” 实践教学基地 、 加强 “ 非遗 ” 教育 的师资 队伍 建设 、 拓展 “ 非 遗” 教学 的新空 间新 思维 、 设 置 “ 非遗” 学科等多方面努力 , 培养新一代 的“ 非遗” 传承人。
济发展输送各种人才的地方高校应当尽快行动起 来, 让 学生 们对 “ 非遗” 主要 是地 方 “ 非遗 ” 有全 面 的了解 , 树立起牢固的民族 自豪感和 自信心 , 少部 分学生能成为新时代的传承人 。
广泛 宣传 , 营造 “ 非遗” 保 护 传 承 的校 园氛 围
“ 非遗” 保护传承工作 , 在“ 非遗” 保护传承方面已
地方高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胡 芳 ,谢 鼎 新
( 1 .安徽财贸职业学校 工商 企业管 理专业教 研室 ,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2 .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校规模 大 , 受 教育者众 多 , 是一 支不 可忽视 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力量 。地方高校应 当
Apr . 2 01 3 VOI . 3 2 N0. 2
网络 出版 时 问 : 2 0 1 3一 o 4—0 3 1 1 : 2 3 网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 w w w. c n k i . n e t / k c ms / d e t a i ] / 3 4 . 1 0 4 5 : C . 2 0 1 3 0 4 0 3 . 1 1 2 3 . 0 3 7 . h t m l
经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绩 。安 徽 省 先 后 公 布 的 “ 非
遗” 项 目中 , 2项 入选人 类 “ 非遗” 名录 , 6 0项 人 选
国家 级 “ 非遗” 名 录, 省级 “ 非遗” 名 录共 1 0大 类
如今 , 在 大学 校 园 里 , 受 社会 上商 业 氛 围 的影 响 ,
关键 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高校 ;保护传承 中圈分类号 :K 2 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3— 4 7 3 0 ( 2 0 1 3 ) 0 2— 0 1 5 9—0 3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 以 下 简称 “ 非遗 ” ) 是 文 化 遗 产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安 徽 省 一 直 以来 都 重 视
绝 大多数 将 成为应 用 型和技 能 型人才 。然而 目前
安徽省保护传承 “ 非遗” 的高 校还主要局 限在 艺 术 院校 , 以及 地方 高校 的艺 术 、 文学 、 语 言学 、 历 史
学等个 别 专业 。 “ 非遗 ” 带 有浓 厚 的地 方 特 色 , 是 地 方优 秀文 化 的代 表 , 突 出表 现 区域 的历 史 内涵 和文 化底 蕴 、 道 德风 尚 , 有 些具 有 普 遍 性 价 值 。 主要 为 区域 经
2 0 1 3年 4月 第3 2卷第 2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0 8 — 2 6
读; 学校应当鼓励师生利用节假 日了解和参加 家
乡 的 各 种 民俗 活 动 , 譬 如 九华 山 庙 会 、 全 椒 走 太 平、 黄 山脚 下轩 辕 车 会 等 , 并 对 各 种 民俗 进 行 描 述、 评价 、 发表感言 ; 学校 可 以通 过 向全 校 师 生 征
学 校可 以专 设一 个 职能 部 门或在某 一 职能 部 门设 立专 门的 岗位 , 负责 学 校 “ 非遗” 保 护 传 承 方 方 面 面的工 作 ; 学校 图 书馆 要充 实有 关 “ 非遗 ” 知 识 的 图书和 电 子 书籍 , 方 便 师生 们 借 阅 和 在 线 阅
遗” 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只有 5 3人 , 省级“ 非遗” 项
2 7 3 项, 市级 “ 非遗” 名录6 4 1 项, 县( 区) 级名录 1 7 2 8 项。“ 非 遗” 项 目数 量 大 , 然 而 国家级 “ 非
学生们对西方 的情人节、 圣诞节趋之若鹜, 中国的 “ 七夕 ” 、 元旦却受到冷落 , 洋文化 、 快餐文化充斥 着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 传统文化却少有人 问 津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 要在校 园内树立文化主体意识 , 维护我国传统 的文化命 脉, 要广泛宣传我 国的“ 非遗” 知识 , 营造浓 厚的 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
目代表性传承人只有 4 0 9 人 。安徽省 目前在 “ 非 遗” 保护传承 中面临着传 承人 后继无人 的窘 境。 据安徽教育 网统计 , 截至 2 0 1 1 年底 , 安 徽省共有 1 0 4 所高校 , 在校生 1 5 0万人。除了两所教育 部 直属高校和一所艺术 院校外 , 其余均为文史类 和 理工类的地方高校。随着高等教 育的发展 , 将会 有 越来越 多 的人 进 入 地 方 高校 学 习深 造 , 其 中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