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生理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 (2)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18#423一.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和利用而演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作物。
2、物候期:是指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一个具体的标准,以便根据作物形态特征的变化,具体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3、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感温和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时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4、生育时期:是指作物某一形态特征出现变化后持续的一段时间,以该时期开始至下一时期开始的天数计。
5、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行花芽分化或幼穗分化,进而才能开花结实。
6、作物产量: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收获指数(经济系数)7、环境 : 是指生态系统中作用与生物的各种外界环境的总和。
8、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9、作物栽培学10、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11、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
12、潜在生产力: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达到充分发挥时所能得到的产量。
13、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14、冻害:植物体冷却至冰点一下,引起作物组织结冰而造成伤害和死亡的现象。
15、冷害:作物遇到零度以上低温,生命活动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
16、抗寒性锻炼: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 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低温训化。
17、作物营养临街期:作物一生中常有一个对养分需要量虽然不多但很迫切的时期。
1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
此时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往往也最好。
蔬菜栽培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1.春化作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春化作用。
2.光周期: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
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通过感受昼夜长短变化而控制开花的现象称为光时期现象3.芽苗菜:凡利用植物种子或其他营养储存器官,在黑暗、弱光条件下能上长出可供食用的芽苗、芽球、嫩芽、幼茎或幼稍,均可成为芽苗菜类蔬菜。
4.设施蔬菜:设施蔬菜栽培就是指利用人工或现代化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建造一定的设施,为蔬菜作物提供适宜的温、光、水、气等环境条件而进行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
5.种子的活力: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6.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7.芽苗菜8.蔬菜栽培制度:蔬菜栽培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在蔬菜栽培中所采用的蔬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及种植方式的总称。
9.立体种植:指在同一块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上、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立体种植是间、混、套作的总称。
10.单性结实:是指子房不经过受精作用而形成不含种子果实的现象。
11.根冠比12.种子劣变:是指种子生理机能的恶化。
其实老化的过程也是劣变的过程,不过劣变不一定都是老化引起的,突然性的高温或结冰会使蛋白质变性,细胞受损,从而引起种子劣变。
13.S型生长曲线:当种群在有限资源里生长,其生长符合逻辑斯谛微分方程,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曲线就呈S形状。
在数学上,它是逻辑斯谛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简答题一、蔬菜植物的分类答:1.植物学分类法(1)十字花科(2)伞形花科(3)茄科(4)葫芦科(5)豆科(6)百合科(7)菊料(8)藜科2.食用器官分类法依此法,可将所有蔬菜划分为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花菜类、果菜类五大类。
3.农业生物学分类法(1)白菜类(2)根菜类(3)绿叶蔬菜类(4)葱蒜类(5)茄果类(6)瓜类(7)豆类(8)薯芋类(9)多年生蔬菜(10)水生蔬菜(11)食用菌类(12)芽菜类二.绿叶蔬菜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共点答:温度要求分为两大类:一类起源于热带,喜温怕寒,耐热性强;另一类起源于温带,耐寒性强。
农业概论第十一章作物与环境
作物 ← 环境
作物体,但更多的
↓
是用于改善作物的
生理生化过程
生物因子。
↓
产品产量、品质
精选ppt
环境因子分类
非生物因子
气候因子
光能、温度、空气、水分等。如光照强度、 日照长度、光谱成分、温度、降水量、降水 分布、蒸发量、空气、风速等
土壤-地形因子
土壤结构、土壤营养 地势、地貌、坡向、坡度
生物因子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光周期现象在引种上的重要意义:纬度相近的地 区,日照条件基本相同,引种成功的可能性大。
精选ppt
短日照作物 南种(短日照、高温)北引(长日 照、低温),生育期延长,甚至不能正常开 花结实,北种南引则相反。
长日照作物 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应选择迟 熟种,北种南引选择早熟种。
例如:小麦南种北引,其生育期缩短。
精选ppt
精选ppt
(三)光谱成分与作物的生长发育
1.光合有效辐射:在光合作用中,作物只对可见光区(390— 760nm)的大部分光波吸收,用于进行光合生产,这部分 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约占太阳总辐射量的40%—50% 左右。
2. 光谱带:把太阳辐射对植物的效应,按波长划分为8个光 谱带,各个光谱带对植物的影响大不相同。>0.72μm的 大致相当于远红光,0.71—0.61μm为红、橙光,0.6l— 0.5lμm为绿光,0.5l—0.40μm为蓝、紫光。
精选ppt
(二) 土壤温度变化 1. 土壤热量特征
热容量 导热率
重量热容量(1g/度) 容积热容量 (1cm3 /度)
土壤的增热程度也受土壤导热性的影响。本身导 热性不大,主要由土壤颗粒间隙中的空气与水分状态 决定。
精选ppt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分蘖是禾本科作物的基 本特性,不同种类禾本科 作物的分蘖特性不同。
(2)双子叶作物的茎
一般接近圆形,实心,由节 和节间组成。
其主茎每一个叶腋有一个腋 芽,可长成分枝。
(3)茎的功能
①支持植株上的叶、花、果实生长的作用,决定叶 面积分布与结实部位合理配置的重要因素。
2.1.3 种子的萌发
吸胀 萌动 发芽
无性繁殖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的条件
水分 不同作物种子吸水量不同。 温度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所需最低、最适、最高温 度不同,即使同一种作物,也因生态型、品种或品 系不同而有差异。 空气 种子发芽过程中,旺盛的物质代谢和物质运 输等需要强烈的有氧呼吸作用来保证,因此氧气对 种子发芽极为重要。 光照 喜光性种子 嫌光性种子
(2)硬实 硬实种皮不透水,不透气,故不能发芽, 一般采用机械磨伤种皮或用酒精、浓硫酸等化学 物质处理使种皮溶解,增强其透性。
(3)抑制发芽的物质 如因脱落酸、酚类化合物、 有机酸等。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光、温、 水等条件,或采用植物激素如赤霉素、细胞分裂 素、乙烯和过氧化氢、硝酸盐等化学物质予以处 理,使休眠解除。
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RGR= W1(T2-T1 )
原有数的百分率
(二)生长大周期和生长曲线
生长大周期(grand period growth):植物体或个别器官在生育 期所经历的“慢—快—慢”的生长过 程,叫作植物的生长大周期,也叫 “S”型生长曲线。
作物的生长一般呈“S”型生长曲线 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
(二)植物生长的基本特性
1、生长量上的“慢-快-慢”特 性 2、时间上的周期性 3、空间上的相关性 4、生理上的异质性
作物学一级学科
作物学一级学科作物学,作为农业科学的核心分支,是一门研究作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以及与环境互作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它涵盖了作物的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病虫害防控等多个方面,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作物学的历史沿革与学科体系作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的起源。
随着人们对作物生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作物学逐渐从经验积累转变为科学探索。
在现代科学体系下,作物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包括作物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作物病理学等多个二级学科。
这些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共同构成了作物学的丰富内涵。
二、作物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
作物学通过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种质资源,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丰富的基因来源。
遗传育种则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通过选择、杂交、诱变等手段,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的发展,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2.作物栽培生理与生态作物栽培生理主要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
通过探索光、温、水、肥等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作物自身的生理生化过程,为制定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作物生态学则关注作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作物病虫害防控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作物学通过研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方法。
这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抗病抗虫品种的培育和推广。
三、作物学的实践应用与社会价值作物学的实践应用广泛而深远。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学为提高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新品种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改进,作物学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
此外,作物学还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物栽培学(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1.光能利用玉米产量的形成可用以下公式表示:生物产量=(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从上式不难看出:光合强度×光合面积×光合时间,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即光合作用;而呼吸消耗,即呼吸作用对产量的形成是一个负值。
这告诉我们,提高玉米产量,首先是提高光合作用,即提高光能利用率,其次是降低呼吸消耗。
目前,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经一是提高种植密度,二是控制成熟期,三是缩短生育期,增加复种指数,四是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
就玉米高产栽培而言,就是将玉米种植密度,按照当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和土壤肥力等条件,调节到最合适的种植密度范围之内,通过早中熟品种,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种植次数,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玉米的“库”与“源”关系简单的来讲:“源”即制造或供给光和产物的器官,如玉米的叶等绿色器官;“库”即接受光和产物的器官,如玉米的果穗等。
它们两者之间关系一方面存在着协作关系,即互为生存的条件,没有源,库就不能成为库;没有库,源就不能成为源;另一方面源库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源大库小,就不能发挥源的作用,只有通过增大库容才能增加产量,源小库大,源是产量的限制的因素,只有通过扩大源才能增加产量。
源库之间的关系说明:当源库平衡时,且源库都较大时,才能高产,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就是源大库足且源库协调。
据研究:制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源”还是“库”常因不同的杂交种而异。
高产品种是“库”限制了产量潜力的发挥,如果能改善雌雄小穗分化期和吐丝后的营养条件,增加果穗数和穗粒数,将有利于提高产量。
据贵州大学农学院2001年研究认为,“库”是限制披散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源”是限制紧凑型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玉米产量的高低将最终有“源”(叶片光合能力)决定的。
3.影响玉米产量形成的因素(1)叶面积与产量的关系在玉米群体生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由小到大,一般在抽雄期前后达到最大,以后又下降。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理过程和功能,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
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分配、水分利用效率、生物节律以及逆境应答等方面。
首先,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中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
光合作用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植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质的来源。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和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
因此,作物产量的提高需要优化光合作用的供能和供碳过程,如提供充足的光照、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以及适当的光合产物分配等措施。
其次,养分吸收和分配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作物需要充足的营养元素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作物的根系吸收来自土壤中的养分,然后通过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转运系统,将养分分配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因此,合理施肥和养分管理可以提高作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进而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水分利用效率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合理的水分利用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和生物量积累。
作物通过开展适当的气孔调节、减少蒸腾损失、增加根系吸水等手段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因此,作物的节水栽培和水分管理对于作物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节律也与作物产量形成密切相关。
植物通过内源生物钟和外源环境因素的调控,控制自身生长发育的节奏和方向。
例如,植物的开花时间、花果转化和叶片凋落等都与生物节律有关。
作物的生物节律调控对于产量形成、品质改良和抗性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逆境应答也是作物产量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
逆境包括干旱、高温、低温、盐碱等环境胁迫。
作物在逆境环境中通过诱导一系列逆境应答基因的表达和启动逆境适应机制来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逆境应答的效应和作物的逆境耐受性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总之,作物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是复杂而多样的。
对于不同作物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作物生长,需要综合考虑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分配、水分利用效率、生物节律以及逆境应答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施策,以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潜力,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二章_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章_作物⽣长发育作物栽培学总论讲稿第⼆章作物的⽣长发育第⼀节作物⽣长发育及其特点⼀、作物⽣长与发育的概念在作物的⼀⽣中,有两种基本⽣命现象,即⽣长和发育。
(⼀)⽣长发育的概念1.什么是⽣长?⽣长是作物体积或重量的量变过程,是作物植株或器官由⼩到⼤、或由轻到重的不可逆的数量增长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作物的⽣长包括营养体(根、茎、叶)的⽣长和⽣殖体(花、果实、种⼦)的⽣长。
⽣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如风⼲种⼦在⽔中的吸胀,体积增加,就不能算作⽣长,因为死的风⼲种⼦同样可以增加体积。
⽽营养器官根、茎、叶的⽣长等,通常可以⽤⼤⼩、轻重和多少来度量,则是⽣长。
2.什么是发育?发育是指作物⼀⽣中,其形态、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和花、果实、种⼦的形成。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分蘖芽的产⽣、⽓孔发育等。
现以叶的⽣长和发育为例加以说明。
叶的长、宽、厚、重的增加谓之⽣长;⽽叶脉、⽓孔等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则为发育。
(⼆)⽣长与发育的关系作物的⽣长和发育是交织在⼀起进⾏的。
没有⽣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步的⽣长,因此⽣长和发育是交替推进的。
在作物栽培学中,有时将发育视为⽣殖器官的形成过程,这与通常将⽣长与营养⽣长联系在⼀起、发育与⽣殖⽣长联系在⼀起有关。
⼆、作物⽣长的⼀般进程(⼀)S形⽣长过程1.什么是S型曲线?作物器官、个体、群体的⽣长通常是以⼤⼩、数量、重量来度量的。
这种⽣长随时间的延长⽽变化的关系,在坐标图上可⽤曲线表⽰。
作物植株的个体或器官的⽣长过程、群体的建成及产量的形成过程均呈现出前期较慢、中期加快、后期⼜慢以⾄停滞衰落的过程。
这⼀过程可⽤“S”型曲线来描述(图2—1)。
作物栽培学 (2)
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其任务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以及中南美洲地区。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以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等。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以及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制定出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作物在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作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以用“S”型生长曲线来描述,即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减缓直至停滞衰落。
不同作物的生育时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也是不可分割的,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则是指作物生殖器官的生长。
作物的种子休眠和叶面积指数也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然而,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矛盾。
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会影响开花结实,而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会加速进行。
其次,作物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因此,在生殖生长期,需要掌握作物营养生长的适当程度,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2
作物栽培学复习资料1、作物产量(yield)是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2、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是指作物在一定的生育阶段或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即作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器官干物质的总重量。
3、经济产量(economic)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一般所指的产量是经济产量。
4、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也称经济系数,是指作物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5、源(source)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物的供应。
6、库(sink)是指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
7、作物群体(crop population)是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包括单作群体和复合群体两大类。
8、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①存在制约关系,因此要获得高产,必须使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在一个最佳的组合。
②相互补偿作用,即后形成的产量因素可以补偿前期形成的产量因素的不足9、源、库、流三者的关系:①源是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源充足可以促进库的发展,库大又能提高源的能力;②库和源的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和“推力”的作用;10、流的主要器官:叶、鞘、茎中的维管系统,其中同化运输的途径是韧皮部,韧皮部的薄壁组织是运输同化物的主要组织。
11、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①在地上部分的植株是争取光合营养;②地下部分的根系争取水和矿质营养。
12、自动调节(self adjustment)是通过个体对变化着的环境条件的反应而发生的,包括植物对刺激的感受性、传递和反应。
13、作物的群体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的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
14、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①株型(plant type):植物体在空间的存在样式适当密植、不倒伏、生物产量大、收获指数高②种植密度(planting density)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成线性提高,达到一定密度时产量达到最大。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
作物栽培⽣理学讲义作物栽培⽣理学讲义(2008年9⽉,农学05级、作物⽣产06级试⽤)学时数:农学专业26学时、作物⽣产技术24学时。
共12-13讲。
绪论作物栽培⽣理学是植物⽣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相交叉产⽣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与作物栽培有关的⽣理学问题,是作物⾼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之⼀,也是植物⽣理学的分⽀。
作物⽣产是要取得较⾼的群体产量,为此,从作物⾼产优质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群体⽣理问题就有更重要的意义。
经过⼏⼗年的研究与发展,⼀门介于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作物栽培⽣理学已在我国形成并已初步具备了⾃⾝的体系。
将植物⽣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起来,成为边缘科学,从作物⽣产的实际了发研究⽣理问题,⼜从⽣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与解决作物⽣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作物群体⽣理也就是作物栽培⽣理问题。
⼀、作物群体及其⽣理问题对于作物群体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
即指在⼈为操作的耕地上种植的⼀种或⼏种农作物。
所种植的农作物当然是经过⼈⼯培育、具有产量⾼、抗性强、品质优、⽣长发育整齐、熟期⼀致的优良品种。
群体⼤⼩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
群体太⼩,⽣物学产量太低,经济产量也很低;群体过⼤,⽥间阴郁,光照不⾜,个体间相互荫蔽,个体⽣长不良。
⽽且在⾼温、⾼湿的情况下,病⾍害严重,产量也较低。
协调个与群体的关系是⼀切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着眼点。
因此,只讲求个体,⽽忽视群体,或只重视群体群体⽽忽略个体,都是不对的。
作物的群体⽣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1.作物群体有其⾃⾝的特性与发育规律,作物⾼产要使群体和个体协调起来。
如群体有⾃我调节能⼒、⽥间光照分布、⽥间⼩⽓候等。
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彼此⽭盾及统⼀控制途径(合理密植),才能为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理学基础。
2.提⾼群体的光能利⽤率。
从植物⽣理学⾓度来看,总的叶⾯积越⼤,接受光能越多。
但就群体⽽⾔,不会是越⼤越好。
究竟是叶⾯积以多少为宜?受群体结构的制约较⼤。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
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
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
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
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
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专业解析-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一、专业介绍1、专业特色本专业从解决粮食、环境等重大宏观问题着眼,从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微观研究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研究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及农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栽培学以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为基础,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手段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
耕作学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研究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理论与技术。
2、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作物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作物学基础研究、农村资源环境综合研究和农业生产系统分析与耕作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
要求具备较深的现代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知识,对重大作物生产与作物生理生化研究的前沿要能融会贯通,具备开展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并能撰写科学论文摘要;自觉遵守科学道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诚挚的合作精神。
3、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该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主要有:01作物生理生化02作物生态03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04作物生长监测与诊断05作物化控理论与技术06耕作制度07作物系统模拟08精确农业与数字农业09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10设施农业技术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④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注: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二、推荐院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全国招生较强的单位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三、就业前景作为农学范畴内的一个基础专业,其就业可谓是喜忧参半,下面我们从农学整体就业形势来分析一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一)需求加大,供应不足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物栽培(本科)名词解释
第一章作物种植萌发与出苗生理1.收后种子的生物学特点:(1)种皮较疏松、空隙增多(2)酶类钝化(3)遗传物质被保留(4)在干燥状态下进行不释放能量。
2.酶原:是无活性状态的酶的前身,没有催化活性。
3.偶联呼吸:湿润状态下进行释放能量。
4.解偶联呼吸:具有生命力体系的呼吸。
5.种子后熟中的生理生化特点:(1)低分子的可溶性物质继续合成高分子的贮藏物质(2)种子含水量降低,自由水显著减少,种子硬度提高(3)种子生命力下降(4)种子具有发芽能力。
6.出汗:新收获的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水。
7.种子表面凝结水分的原因:(1)“出汗”,这是种子本身的生理原因所导致,即水分是种子生理活动的产物(2)“结露”,这是环境条件直接造成的。
8.根据萌发特征将种子萌发过程分为:吸胀、萌动、发芽(1)吸胀:种子在成熟过程,由于含水量下降,而种子发芽时细胞分裂和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需通过酶的水解。
(2)萌动:种子吸胀后,胚部细胞开始分裂、伸长,胚的体积增大,培根、胚芽向外生长达一定程度就会突破种皮成为萌动或露白(3)发芽:当培根、胚芽伸长到一定长度时就成为发芽。
9.出苗:分为子叶出土型和子叶留土型。
(1)子叶出土型具有向光性,双子叶植物如:大豆、棉花、十字花科蔬菜、烟草、瓜类、向日葵、甜菜等;单子叶植物有:葱和韭菜(2)子叶留土型大多是单子叶植物。
如禾本科大部分单子叶种子和少部分双子叶植物如蚕豆、豌豆、茶等。
10.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和能量利用:(1)种子萌发随着吸胀的进行,种子的含水量提高,呼吸作用显著增强,但达到一定阶段会趋于停顿,经历若干小时后重新增高,最后又再次降低(2)萌发过程中呼吸底物不一样,糖酵解作用、磷酸戊糖途径和柠檬酸循环是种有关,同时还与能量的转换利用有关,萌发条件不适宜时,空耗的能量增多(如土壤板结造成顶土力消耗过大,温度、氧气等条件不良,使发受限制)大大降低了贮藏物质的利用率,影响幼苗的生长。
植物生理与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
植物生理与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的关系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本文旨在探讨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一、植物生理的基本原理植物生理是指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现象,包括植物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适应环境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
植物生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植物的吸收、传导、转化和利用营养物质,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蒸腾等生理过程。
二、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栽培技术是指在人工条件下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进行管理和调节,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其达到预期的生产和经济目的。
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土壤墒情、气候条件、肥料管理、灌溉技术、密度控制等。
三、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的关系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学科。
生长发育是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表现,而栽培技术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
因此,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是紧密相连的,相互结合起来对植物生长和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植物生理和栽培技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植物生理机理指导生产实践植物生理是研究植物内部各种生理过程的学科,具有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植物的各种生理过程,可以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为实际栽培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生长的周期和适宜的生长温度、湿度等条件,可以为实际栽培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条件。
2、栽培技术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栽培技术是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直接影响。
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和生长规律进行管理和调节,可以使植物达到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通过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水分和营养摄取,增加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3、植物生理为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持植物生理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通过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等生理过程,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03作物栽培学-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
景天科(CAM)作物: 景天科作物 具有一种特殊的同化氧化碳的方式, 晚上气孔开放,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 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 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 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 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竣放 出二氧化碳,参与卡尔文循环。这类 代谢途径称景天酸代谢,其植物有景 天、剑麻、菠萝、兰花等。
第一节 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一)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按照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划分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划分 3.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划分
(二)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
1.按播种期划分 2.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等划分 3.收获季节划分
夏收作物 秋收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的分类
二、作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一)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1.按照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划分 2.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划分 3.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划分
(二)按农业生产特点分类
1.按播种期划分 2.播种密度和田间管理等划分
密植作物 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作物栽培学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的分类
一、作物的概念
(一)作物( crops )——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称为作物。 (二)农作物( field crops )——指在大田里栽培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
地球上约有39万种植物,其中: 人类利用2500种以上, 人类栽培2300余种, 农作物90余种。 我国共保存有20多万份农作物品种。如我国小麦品种3万个品种
1.粮食作物
(1)谷类作物
作物生理生态
作物生理生态作物生理生态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关注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特性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核心是作物的生理特性。
生理特性是指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比如,作物的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的关键过程,它受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作物的光合作用特性,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为合理调控光照条件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还包括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等。
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研究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了解作物在不同干旱条件下的抗旱能力,为选择抗旱品种和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提供依据。
而研究作物的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土壤养分条件的适应能力,为合理施肥和优化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还包括作物的耐盐碱性、耐寒性、抗病虫害能力等。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的胁迫因子的影响,如盐碱土壤、低温和病虫害等。
研究作物的耐盐碱性,可以了解作物在盐碱土壤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为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和改良盐碱土壤提供依据。
研究作物的耐寒性,可以了解作物在低温条件下的抗寒能力,为选择耐寒品种和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可以了解作物对不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为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和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是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和生长的重要基础。
通过研究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为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投身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为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生理绪论一、作物栽培生理的性质和任务科学基础科学:认识自然如植物生理学应用科学:改造自然如作物栽培学科学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植物学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实验科学:依靠实验方法、仪器等研究↘理论科学:解释作物生产出现问题和现象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物质代谢、能量转化与形态建成(发生和变化)。
作物栽培生理:应用植物生理学知识分析作物生产的基本问题,然后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
它是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的连接点。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率、低成本生产的理论和措施的一门技术科学,即研究作物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生理是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的连接点,它是从作物栽培的实际出发,用生理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栽培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是要更合理地安排栽培技术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把作物栽培技术建立在可靠的生理学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作物栽培生理既不同于作物生理学,又有异于作物栽培学,它是两者的连接点、综合体。
目前我们主要是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外界环境条件,如肥、水、土等条件),所采取的不少技术措施是盲目的(如密度问题、肥水运筹问题、品质问题),而不是根据作物实际生长发育需要而进行农业技术措施的实施。
采用的栽培技术措施主要是考虑时间、数量和方法等。
因此要实现栽培技术现代化、科学化、合理化,就需要更多的生理知识,用生理知识去指导作物生产,最终实现生理栽培。
二、作物生理的发展历史及与有关学科的关系二百多年前的1771年,Joseph Priestley发现植物能够在富于CO2的大气中再生氧气。
然而,在八年之后才由Ingenhousz证明光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作物生理学的核心过程的光合作用的研究从此开始。
作物栽培生理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W.L.Balls在尼罗河流域以了解作物产量形成为目的的棉作研究。
Balls和Holton(1915,a,b)分析了株行距和播种期对田间群体内(不是孤立的单株)埃及棉的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在第三篇论文中,Balls(1917)分析了各种环境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同时,Balls 相信F .F . Blackman (1905) 所提出的最小限制因子学说,把它作为分析作物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钥匙。
继Balls 工作之后的十年间,英国的一批研究者迅速发展了生长和产量分析方法( 如NAR、RGR、CGR……)。
到了五十年代,随着小气候学说的发展,发明了红外线气体分析方法测定CO2水平,不仅敏感,而且可以短时间测定单张叶片,同时可以在田间测定群体短时间的光合和呼吸速率,另外阐明了农作物之间在光合作用的效率和途径方面存在重大差异,Hesketh and Moss (1963)、Tarchevskil and Karpilov (1963) 以及Kortschak (1965) ,特别是Hatch 和Slack (1970) 研究证明了C3 (Carlvin Cycle) 和C4途径。
由于途径的不同与光强、温度、CO2水平等影响下的光合速率、光呼吸与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形态、物质运输速率及水分利用率(WUE) 等方面不同有关,给决定产量的生理过程以深刻的影响。
到了近二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高光效育种和高光效栽培的研究日新月异、硕果累累。
植物生理学:认识自然:主要研究微观――质变,重点是个体作物栽培生理,改造自然:主要研究宏观――量变,重点是群体作物栽培学: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是应用科学。
“作物+ 环境+ 栽培技术”三、作物栽培生理主要内容⒈种子发芽生理与培育壮苗⒉生育生理与生育规律调控⒊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⒋营养生理与合理肥料运筹⒌光合生理与光能利用⒍群众生理与合理密植⒎逆境生理与作物稳产第一章作物发芽生理§1-1 种子的发芽一、种子形态与结构二、种子的活力和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一)种子活力(Seed Vigour)种子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优质种子是壮苗和高产的保证。
具有较高活力是优质种子的基本特点,苗齐苗壮除与栽培技术密切相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子的活力。
1950 年,国际种子会议把种子活力确定为种子质量的一个独立因素,明确与种子的潜在发芽率(Viability)区别开来。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种子活力理解有很大差异,但从已有的研究可以认为,种子的活力与种子的发芽速率、整齐度以及幼苗的健壮生长密切相关。
可视为种子发芽、生长性能和产量高低的内在潜力。
活力高的种子,发芽迅速、整齐,田间出苗率高;反之,不仅出苗能力弱,而且受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也大。
(二)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种子的活力,既取决于遗传基础,也受种子成熟期间和收获、加工、贮藏和萌发过程外界条件的影响。
⒈遗传因素(内因)⒉外因①成熟度②种子大小③种子含水量④种子机械损伤⑤种子成熟期间外界环境条件⑥种子收获、加工、贮藏和萌发过程中外界的环境条件三、种子发芽过程种子发芽过程从吸水开始,经酶的活化、水解作用和贮藏物质的代谢,胚的萌动,合成代谢和新细胞结构形成以及根、芽突破种皮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而完成发芽过程。
(一) 种子的吸水种子发芽过程的第一个变化是吸胀(imbibition)。
种子种子成熟过程中,由于含水量下降,而种子发芽时细胞分裂和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需要通过酶的水解。
因此,种子的发芽过程,首选是吸水和蛋白质、酶以及细胞器的重新水合,然后才能在各自酶系的作用下,将种子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贮藏物质逐渐分解和转移,为胚根和胚芽的生长提供建造新细胞的材料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
吸胀期间所吸收的水量,一般不超过种子重量的2-3倍。
在正常条件下,种子吸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Ⅰ:迅速吸水过程。
由于成熟的种子衬质势很高,水势可以超过-1000bar,远低于种子周围湿润的基质。
因此,在这一吸水过程中,不论种子是否处于休眠或有于生命力,由于衬质势的力量,都可迅速吸水。
正由于有生命和无生命种子这一吸水过程并不存在差异,所以认为这一过程的吸水是纯物理过程。
所以,作物栽培技术强调播前晒种,目的是为了灭菌,播种后吸水迅速、出芽快、整齐。
阶段Ⅱ:水分吸收的滞后过程。
(lag duration)随着种子含水量增加,衬质势不再起明显作用,水分吸收迟滞,此时种子的水势主要在ψs与ψp之间保持平衡,大多数种子这一吸水过程的ψw值不超过-10 ~ -15 bar,水分吸收滞后过程在于为胚根生长做准备,故也具代谢性。
休眠种子的吸水可继续到这一阶段,但只有能发芽的种子才能进入胚根伸长阶段。
由于这一阶段吸收缓慢和酶的激活、物质转变和运转等生物学变化,故也可视为缓慢吸水的生物化学过程。
阶段Ⅲ:胚根伸长阶段(Radicle elongation)胚根伸长后水分吸收继续增加,与胚根伸长的细胞变化有关,胚部器官的生长是本阶段的基本特征。
故这一过程也可称为新器官生长的生物学过程。
吸水过程各个阶段的长短,取决于种子的遗传性(如水合底物的水平、种皮的渗透性、种子大小和O2的吸收等)以及水合作用过程的主要外界条件。
水稻栽培技术中,不同时期浸种时间有异,否则不是浸不透,影响出苗,或者浸过,造成死种子,影响季节。
(二) 水合作用和酶的活化种子开始吸水阶段,各种酶系统就已激活,细胞的生理活性也逐渐啬,参预代谢的酶可能在种子成熟期就已形成,也可能是在种子发芽过程中重新合成。
原来形成的酶有两种类型:一是经水合作用便迅速活化的酶,活性因种子干燥而被逆转,如丙糖磷酸异构酶、细胞色素还原酶和腺苷酸循环酶;另一类是通过激素或其它酶系的作用而获得活性,这类酶被激活所需的时间多数只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新合成的酶也有两类:一是由原有的mRNA利用原有的氨基酸合成的酶,活性在2-4h内产生;另一是由mRNA合成的酶,用于合成这类酶的氨基酸由贮藏蛋白质降解而成,最早出现于水合作用开始后的2-12h。
(三) 合成作用和胚的生长对小麦的研究表明,种子开始吸水后30min出现最早的蛋白质合成,合成蛋白质的RNA产生于种子成熟过程。
新的RNA的合成开始于吸水后3h,而DNA合成在水合作用开始后15h才观察到。
胚的重新水合、活化及合成作用极为复杂,除水合作用外,大多数种子都同时释出各种激发酶活性、新RNA和最终与细胞分裂生长有关的新RNA合成的生长调节物质,一直到成为自养。
胚根伸长并突破所在部位的种皮,这一生长过程表明发芽过程的完成。
一般将胚根(或胚芽)突破种皮称为“露白”、“破胸”或“萌动”,把发芽的标准定为胚根与种子等长(所有作物)和胚芽长度为种子长的1/2(禾谷类作物),但从生理学角度,胚根(芽)突破种皮应用生理上发芽的标志。
大多数作物发芽时胚根先出现,但水稻在淹水条件下,苗先出于根,故过多水反而不利于培育水稻。
四、影响发芽和出苗的田间环境条件在田间条件下,田间环境条件(温度、水分、氧气、肥料等)有时很严峻,并成为影响田间条件下发芽(Germination),出苗(Comergence)和成苗(Seedling estabilishment)的决定性因素。
在室内条件下,种子发芽率可能多很高,发芽过程也很顺利,但由于田间条件所带来的限制,发芽出苗和成苗率可能会很低。
㈠土壤水分尽管土壤中的气态和液态水均可影响种子的萌发过程,但在一般情况下,液态水是土壤水中主要来源和影响发芽(首先是影响吸水过程)的主要因素。
1、土壤干旱①土壤液态水含量,要求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否则影响种子吸水过程。
②种子与土壤的密接程度③土壤的结构和水势2、土壤过程土壤水分过多,由于通气不良,也阻碍发芽。
由于在缺O2条件下常进行与酒精发酵相同或类似的无氧呼吸,不仅能量(energy)的产生量比有氧呼吸少得多,而且在无氧呼吸过程中,还会产生酒精等对原生质有害的物质,导致种子不能正常萌发、活力降低乃至死亡。
当伴随低温时,还可以加剧真菌的感染和危害。
如生产上的“闷种”、“烂种”、“烂芽、秧”等。
(二)土壤温度温度既影响种子的发芽力也影响发芽率。
不同作物种子发芽对温度要求的范围不同,但均有最高、最低和最适温度范围。
用最高发芽率所表示的最适温度,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最高和最低范围之间。
因此,据此决定于不同作物、品种的适宜播种期。
表1.2 主要作物发芽的温度范围发芽温度作物最低最适最高小麦1~2 15~20 35~40玉米6~10 25~35 40~45高粱6~9 20~30 44~45水稻10~12 28~32 36~38大豆6~8 18~20 33~36油菜3~4 16~20 28~30棉花10~12 25~32 40烟草7~10 25~28 35~40甜菜4~5 25 28~30向日葵5~7 30~31 37~40甘薯(块根)16 29~35 35~40马铃薯(种薯)5~7 12~18 36(三)氧气种子发芽时需要氧气,通过呼吸作用氧化有机物以释放能量,由于土壤水分和空气相互消长,干旱地区和年份,土壤水分是直接限制发芽的外界条件,而低洼易涝地区、田块和多雨年份,水分过多成为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