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方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3. 通过学习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内容:1. 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
3. 练习和应用心灵慰藉的技巧,以帮助学生处理情绪和压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曾经有过情绪低落或困扰的时候吗?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什么样的方法最有效?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看法,并引导他们思考心灵慰藉的概念和重要性。
知识讲解:3. 向学生解释心灵慰藉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情绪管理和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4. 介绍各种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如情感表达、倾听、冥想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好处。
实践活动:5.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6.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7.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
应用练习:8.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表,让他们在其中选择一个心灵慰藉方法,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9.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或分享经验。
总结回顾:10. 回顾本课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
1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心灵慰藉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并鼓励他们持续关注和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心灵慰藉方法和资源,并分享给全班。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工作表,评估他们对心灵慰藉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 练习册或工作表- 分组讨论指导问题教学延伸:- 邀请心理专家或心理健康教育讲师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灵慰藉的理解和应用。
06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徐文浩我的说课题目是《心灵的慰藉》。
(板书说课题目及自己的名字)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心灵的慰藉》本课我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和评价这几个步骤,来详细向大家讲解我对课程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根据教与学,教师要整体把握教科书的原则,我对教材做了如下的分析:受科技\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局限,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对佛教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对佛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包括了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三大宗教、二是佛教在中国的起源和佛教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三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头脑中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一些佛教本生的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层次的,所以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2、能力目标:让学生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能够体会佛教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了解四大石窟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菩萨造像的一个演变过程。
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理解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佛教,初步认识佛教所给我们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结合四大石窟,了解菩萨造像以及壁画在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本土化的一些演变过程。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验佛教的魅力和对佛教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边导边教,学生边学边练。
赵俊杰《心灵的慰藉》教案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版本: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模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上节课《礼仪与教化》讲到了秦汉陶俑,在艺术的道路上就出现了佛像雕塑,本课将讲述中国的主流宗教,佛教美术以及佛教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学生要了解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最有名的四大石窟,四大石窟的样试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的演变过程,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德育教育。
二、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也上过美术鉴赏的课,对于鉴赏佛教美术作品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我们要更深层次的去探讨作品的背景、作用以及美术造型所带来的教育意义。
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谈论自己的观点,大胆进行反向思维,结合社会实际作一定的论证。
四、设计思路:本课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生命的瞬间》图片,让学生思想得到感化和情感的升华。
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该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了解宗教是如何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能力目标:让学生体会佛教是怎样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安慰,以及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宗教美术作品对人的精神影响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体验佛教的魅力,以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佛教给学生传达的一些思想以及对人们心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七、教学方法:举例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九、课时:1课时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PPT课件封面佛像、跳动的字体以及佛教音乐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听觉导入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授课内容:1、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引出新的问题。
①中国的主流宗教是哪个?(佛教)②宗教的起源?播放视频《佛教传入中国》,师生互动,学生观看视频后讨论并回答问题:A、佛教产生于哪个国家?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B、佛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a、秦朝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C、中国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洛阳的白马寺2、再次播放视频:《千手观音》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一个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精彩绝伦,她们不仅舞出了自己对于舞蹈和生活的热爱,更是展示了我们宗教中一个美丽的佛,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时刻。
心灵的慰藉 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教案标题:心灵的慰藉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心灵的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可以提供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心灵的慰藉?- 解释心灵的慰藉的概念和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心灵慰藉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心灵慰藉的方法和技巧- 提供一些常见的心灵慰藉方法,如阅读、写作、音乐、艺术、运动、冥想等。
- 分组讨论并分享学生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心灵慰藉。
3.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理解它们对心灵慰藉的影响。
- 学习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冷静思考等。
- 练习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引发学生对心灵慰藉的兴趣和思考。
2. 知识传授:讲解心灵慰藉的概念和方法,提供相关的例子和实践案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并互相交流和借鉴。
4. 教师示范:展示一些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
5. 活动设计: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练习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
6.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心灵慰藉的重要性和实践的必要性。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技巧。
教学资源:1. 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展示材料。
2. 心灵慰藉方法和技巧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指导材料。
4. 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技巧的示范视频或演示材料。
评估方法: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应用情况。
3. 学生撰写的关于心灵慰藉方法和经验的短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所学的心灵慰藉方法,并与同学和家人分享心得体会。
艺林参赛教学案例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3课——《心灵的慰藉》教学案例课题:《心灵的慰藉》(湘教版)课型:高中美术鉴赏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共2课时)(本课例设计为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
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拓展目标:进一步学习欣赏与佛教有关建筑、佛像、石窟等艺术形态的方法。
3、情感提升目标:了解并感受宗教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佛教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佛像、石窟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主要在与让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等。
教学切入点:从美术作品的欣赏入手,在用美术语言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去了解宗教美术的特点。
同时也要把宗教美术作为人类的文化来学习,其中包含着人类的追求和信仰,也渗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创新点和特色:整节课都在教师设置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师生的交谈中展开。
着重于欣赏作品与探讨、交流相结合,从导入到新课教学都能很好的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情景设计:(放映电影《神话》片断及背景音乐《喃无阿弥陀佛》) 1、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2、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前先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通过播放音乐《喃无阿弥陀佛》来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同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二、导入新课(5分钟):1、师:(风趣地)同学们:这电影有看过吧?生:(是《神话》)师:这首《喃无阿弥陀佛》音乐有听过吗?生:(我们碧水公园的绵洋寺有放过这音乐---)师:是的。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
①展示出答案并用地图再现可以更直观地表现
②展示出答案
③展示出四大石窟,并分别用四个视频分别讲解并总结
④呈现答案
⑤呈现表格,用比较鉴赏法来欣赏并完成表格
五、小结展示
六、课后任务展示
版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4、教师对各个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各个பைடு நூலகம்题进行扩展分析与讲解。
小结: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请同学们课后查查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和绘画方面的资料。
三、展示出世界三大宗教并着重介绍佛教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一、
导入
1、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这两座建筑有什么不同?
敦煌莫高窟(佛教)
巴黎圣母院(基督教)
一、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
二、展示作品: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图片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二
新
授
三
小
结
2、导入正题: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以及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3、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阅读教材的第26、27、28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④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范例
2024年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三课《心灵的慰藉》。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艺术创作如何反映人类内心的需求与情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艺术与心灵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分析、解读美术作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美术作品图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心灵的慰藉。
2. 新课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场景能够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并分享感受。
4. 例题讲解:分析莫奈的《睡莲》和梵高的《星夜》,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掌握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1. 《心灵的慰藉》2. 内容: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与心灵需求的关系欣赏与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情感表达,并阐述理由。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文字通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了解了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心灵的慰藉第一课教案
【课题】:《心灵的慰藉》(湘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课型】:鉴赏课【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佛教艺术【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本土化现象。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交流引入:1、通过两位当红明星,华语歌坛小天王周杰伦和日本流行天后滨崎步的照片讯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喜欢他们的?对于喜欢他们的人来说他们的身份是什么?——偶像2、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吗偶像崇拜最早来至于宗教,人们为什么会崇拜偶像崇拜神明呢?达到一种心理的安慰,偶像甚至可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
引入课题《心灵的慰藉》二、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世界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样式,简单介绍宗教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地位:对古时候的人们来说宗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教会的力量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只是到现在宗教才丧失了其地位,虽然现在宗教的地位不如从前,但是却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精品,2、本课的重点是流行于东方的佛教艺术。
图片展示莫高窟第45窟佛主群像,观察排列规律:呈对称排列;佛像排列顺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这个是佛教艺术里很典型的一种艺术样式:佛主造像提问学生:佛教艺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除了佛主造像,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壁画、建筑寺观)3、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不是本土宗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隋唐达到鼎盛,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外来因素,佛教的传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主题和丰富的创作空间,改变了中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
4、最集中体现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的佛教石窟的兴建:石窟是专门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内部用壁画、雕塑来进行装饰;表现的内容多为:佛主普度众生、宣扬佛法的故事;设色多华丽明亮,效果强烈。
展示图片: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千手象征观音法力无边,观音每只手的形态各不相同。
第二单元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②世界著名的四大宗教: 佛教、道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
二、佛教
①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 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隋唐时 期达到鼎盛,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 模的融入外来因素。这一阶段,中国美术 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造像、 壁画以及建筑寺观,从许多方面改变了中 国早期美术的基本面貌。最能集中体现出 这一变化的是大规模佛教石窟的兴建。
第二单元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
【教学目标】 通过鉴赏优秀建筑和作品,使学 生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 创作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 生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 作品。
【教学重难点】 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 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①青州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曾作为山东地区 的中心寺院,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存世长达 800余年,后被战火所毁。1996年10月,在龙兴 寺遗址出土了600余尊石刻佛教造像,这些珍贵 文物的出土轰动了国内外,被评为1996年十大考 古发现之一,之后又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重大 发现之一,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龙兴寺遗址出土的石刻佛教造像在海外华人中引 起了巨大反响,美籍华人、佛教大师夏荆山先生 参观了龙兴寺出土的佛教造像后,被中国古代佛 教文化深深吸引,为了发掘发扬中国的佛教文化, 夏先生无偿出资在驼山南麓重建龙兴寺。
②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275窟 交脚弥勒 北凉
莫高窟328 窟菩萨 初唐莫高窟45 窟菩萨 盛唐
莫高窟194 窟菩萨 中唐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慰藉教案
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慰藉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①中、印佛像;②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知识)2、深入掌握比较式鉴赏。
(能力)2、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及代表性作品。
(情感)重点难点: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现象。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设计思路:导入新课:1.放映电影《神话》片断,欣赏印度风景及宗教场景的神秘。
2.播放《西游记》主题曲提问:取经的西天是现今哪里?佛教诞生在中国吗?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诞生印度,创教人是释迦摩尼新课内容:提问: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塑造佛像、绘制壁画。
)1.中国的石窟艺术。
首先,同学们能说出中国的几大石窟吗?分别在中国的哪里?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③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④重庆大足石窟。
⑤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2.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①乐山大佛、弋阳卧佛、八仙山大佛简介。
②云冈第20窟坐佛及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③比较印度及中国的佛教造像,以比较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作比较。
印度:下半身用凸出的条子表示贴身的衣服,造型质朴,身体比例上肢粗壮、躯干短小。
【教案】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高中美术湘美版(2019)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幻象教材内容:结合上节美术课《礼仪与教化》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了中国古代造像艺术的追根溯源——秦汉陶俑,本课《心灵的幻象》中将讲述佛教美术,其中包含大量的佛像雕塑及相关的佛教壁画等美术作品,结合实际情况,本课内容将重点讲述我国四大石窟艺术的艺术特点。
本课主要内容是宗教背景下的特定的美术样式;在我国,佛教最基本的美术样式是造像与壁画以及建筑寺观。
学生要了解的是中国最早的佛教传入时间、中国最早的石窟以及四大名窟,这四大名窟的样式特点,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佛像样式如何本土化的过程,在技能上培养学生运用美术元素去分析造像与壁画的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的学习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作品时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作一些大胆的猜测,避免用一些所谓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做适当的论证,通过比较的方法辨析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
设计思路:本课主要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即课外延伸《生命的瞬间》。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佛教文化的教义及其情感升华。
教学目标:1、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知识)2、深入掌握比较式鉴赏。
(能力)3、了解中国佛教艺术的成就及代表性作品。
(情感)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四大石窟的艺术特色。
难点: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现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二、导入新课:提问: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哪三种?佛教诞生在中国吗?新课内容:1、佛教概说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逐步提出新的问题。
①、佛教的起源,何时传入我国?②、我国的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哪些朝代?③、为什么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却能在我国迅猛发展?④、美术作品怎样用来传播佛教?2、我国四大石窟及其艺术特色A、首先,同学们能说出中国的四大石窟吗?分别在中国的哪里?①甘肃敦煌莫高窟。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
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佛教的产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理解佛教的教义、信仰,在佛教流行的历史时期,佛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艺术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佛教的历史文化价值,能发现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正确对待佛教艺术。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头脑中对于佛教的认识和一些佛教本生的了解能力都是非常浅的层次的,所以需要老师多用一些有趣的的故事启发引导学生,来增强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
3重点难点
重点:佛教教义、信仰及其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难点:佛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理解佛教的一些本土化现象。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视频欣赏
一、导入
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曾经有一个感动和震撼了很多人的舞蹈节目,是由一群聋哑姑娘给我们表演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来重温一下那个经典的舞蹈。
播放视频《千手观音》。
问:这个美轮美奂,精彩绝伦的舞蹈灵感来自哪里?
学生回答。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1)(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学目标1、了解在宗教流行的时期,宗教对美术的影响。
2、了解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组音乐图片。
大家想下这与什么有关?播放音乐教师提问:这是什么音乐学生回答:宗教教师总结:佛教(大悲咒)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中国佛教艺术2、新授A、学生阅读课文26页,了解一下佛教的产生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回答:(1)佛教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公元前6-5世纪)(2)诞生于什么地方?(古印度)(3)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4)对中国美术有什么影响?(出现了大量的以佛教信仰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出现了大量的石窟的新建,石窟是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
是一种独特的寺庙形式。
通常是以壁画和雕塑进行装饰。
(5)佛教艺术的形式(造像、壁画、建筑寺观)(6)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是什么?(敦煌莫高窟)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敦煌莫高窟。
B、观看影片《永远的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从视频我们了解到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规模大不大是不是?我们从一组数字可以证明。
敦煌莫高窟南北1680多米,共735个洞窟南石窟群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尊壁画45 000多平方米北石窟群243个北窟群只是供僧人居住、修行,利埋的场所。
几乎没有壁画和彩塑,洞窟里只有供修行者朝拜、瞻仰的佛像。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彩塑教师总结;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莫高窟不仅有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
我们再看一下壁画教师总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蓝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心灵的慰藉/教案(2)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一年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感受力,对中国的几大石窟也有初步了解,能欣赏一些佛教美术作品,但是对于深入理解还相当有限,应该在本课教学中逐步启发。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
本课包括了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佛教信仰在中国的传入和兴盛及其本土化现象。
2.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鉴赏石窟的菩萨造像来理解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运用对比,提问,引导,观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图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佛教美术的认识和感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 1.能够对中国本土的佛教思想加深一定的了解2.能够认识到佛教思想对美术创作的影响3.对中国4大石窟艺术成就有一定了解,并能独立分析一幅佛教美术作品难点 1、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教学方法 讲解法 提问法 观察法 举例法 比较法教学用具 ppt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课前纪律35s 老师:上课!学生:老师好!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讲的这节课啊会有点难度,希望同学们能打起精神,和老师配合好,一起漂亮的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有!老师:好,我们先来放一段小视频热热身~同学们边学生容易在视觉上被吸引。
在这个视频里,会出现大量的美术作品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打开发现艺术之美的眼睛。
视频1’40s视频提问环节(40s)视频讲解(1min)联想提问(30s)引出佛教的传入(20s)插曲故事(1min) 看可以边思考这两个问题1.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放到提问的页面(PPT 2)播放视频《冈仁波齐》片段 30:10---31:50老师提问:有没有同学猜到了,他们在做什么?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拟答:他们在朝拜老师:你觉得你会不会去像视频里的人那样做?学生:不会老师:那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去做?学生:有毛病、不知道老师续答:呵呵,好,请坐。
高中 美术 人教版 美术鉴赏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教案
第4课: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教学目标:了解宗教建筑的辉煌艺术成就,并能感受不同建筑形势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了解宗教在建筑中的进步意义,了解不同宗教建筑的特点现今世界最大之佛塔遗迹在印度尼西亚,这就是建于8世纪的婆罗浮屠佛塔。
它还是南半球最宏伟的古迹,世界闻名的石刻艺术宝库,东方五大奇迹之一,并素有“印尼的金字塔”“石块上的史诗”之称。
———————桑奇大塔塔中心半圆形的覆钵,最初是公元前250年左右由阿育王修建的。
后在巽伽王朝时代由当地富商资助的一个僧团继续扩建,在覆钵土墩外面垒砌砖石,顶上增修一个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底部构筑了石砌的基坛和围栏。
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到公元1世纪初叶,安达罗王朝又在围栏四方陆续依次建造南、北、东、西四座砂石的塔门牌坊。
每座牌坊由三道横梁和两根立柱构成,并饰以左右对称的浮雕嵌板和圆雕构件。
浮雕嵌板的内容多为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
由于当时佛教雕刻尚禁忌出现佛陀本身的形象,故只有法轮、宝座、菩提树等象征物表示释迦牟尼的存在。
圆雕人物的代表作是东门牌坊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著名的树神药叉女像。
她双臂攀援芒5、学生感受桑奇大塔牌坊的雕刻艺术6、思考树神药叉女像造型有何特点?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凌空悬挂于整个建筑结构之外,富有节奏感的S型体态,健壮丰满,被誉为印度标准女性美的雏形和始祖。
印度把这种塔门牌坊称作“陀兰那”(Torana),故后代把这种雕刻艺术称作“陀兰那艺术”。
———————菩提伽耶菩提伽耶位于印度巴特那(PATNA)城南,是释迦牟尼的成佛处,位于该地的大菩提寺相传有1800多年的历史,据称为阿育王所建,寺庙主体为方台形,上建圆锥形尖顶,高170英尺。
寺前拱门上有狮、鹿、牛、象等动物雕刻。
寺中靠西墙的祭台上有释迦牟尼像。
2、基督教基督教产生在公元1世纪时的今巴勒斯坦地区。
公元313年取得合法地位。
公元392年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欧洲中世纪时,基督教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以至凌驾于封建王权之上。
高中美术_第三课 心灵的慰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借助网络多媒体,从网上收集有关佛教的起源,石窟寺和佛教造像的知识,如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等,通过文字资料了解更多石像背后的故事,并筛选出最好、最有效的资料以备上课之用。
课前配乐播放幻灯片(中国石窟寺及壁画、佛教造像图片)结合威海市当地的人文习俗,提问当地各种祭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佛教的产生、发展及中国佛教的美术形态和代表性作品,学会运用比较式鉴赏鉴别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佛教艺术的基础上,欣赏佛教文化,抒发心灵感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并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学习的重点是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佛教造像本土化、世俗化现象。
一、佛教的产生1.佛像的产生2、印度佛像的造像样式:运用比较式鉴赏比较两种造像样式有什么不同?展示两种佛像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印度佛像的两种造像特征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石窟寺及壁画艺术】中国有哪些著名的石窟寺?(幻灯片展示地图)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教师讲解新疆的克孜尔地区石窟寺的雕塑和壁画。
展示莫高窟唐代壁画,学生分析色彩和人物造型。
教师点拨:“反弹琵琶”的舞姿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有“吴带当风”的韵致,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的奇幻景象,是人们对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佛教造像】1、欣赏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总结造像特点。
展示被称为中国的彩塑艺术博物馆的麦积山石窟,教师提问造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2、自主学习石雕艺术: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展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的卢舍那大佛与云冈石窟的北魏大佛。
【合作探究1 】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与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各自有什么样的造像特点?在造型(面部五官、衣着等)上又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到讲台前给大家讲解、展示。
程贤建教学设计《心灵的慰藉》
《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程贤建教学背景:《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之一,按新课标要求,《美术鉴赏》为高中段学生必修模块,全册计划修36学时,按要求修完规定学时并考核合格方能拿到2个学分。
教材分析:《心灵的慰藉》是《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三课内容,《心灵的慰藉》——中国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
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各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的美术式样。
这些式样,既包括建筑,也包括绘画和雕塑,例如中国佛教的石窟和造像。
宗教艺术是一个十分博大的领域,这里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重点是中国的佛教。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方法:讨论探究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学习宗教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宗教美术类型及作品。
教学难点: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学方法:自学、互学、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教学课时:(中国部分)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提问: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种?2、学生思考并回答。
3、导入正题:教师播放幻灯片介绍世界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佛教的简单情况。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6、27、28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阅读。
1、佛教是不是诞生中国?2、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哪些朝代?3、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4、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有哪些遗迹?5、美术作品是怎样用来传播佛教的?6、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学生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进行交流学习。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教案第一篇:《心灵的慰藉》教案《心灵的慰藉》教案一、导入1.欣赏《千手观音》舞蹈一分钟。
2.展示:四川峨眉山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千手千眼观音”像。
师: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表现的宗教文化,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四川峨眉山的大足石刻——千手千眼观音。
这个石雕则是以美术形式来表现宗教文化,千手表示法力无边,千眼表示智慧无穷。
师:人们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尊佛像呢?学生回答:寻找精神寄托,净化心灵等等。
师:那我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佛教美术的世界,寻找心灵的慰藉。
3.引出本课课题——《心灵的慰藉》。
板书内容: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二、新课学习1.宗教与美术的关系师:大家知道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生: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师:当我提到这些宗教时同学们脑中闪现过的图像分别是什么?生:佛像、耶稣、十字架、清真寺等。
师:这些形象大部分是美术作品,这都是宗教宣传的效果。
那么,宗教为什么选择“美术”作为宣传教义的重要方式?(幻灯片)对比于文字与图像,分析图像相对于文字有什么样的优势?老师总结并引出下一话题: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是其多传达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思想,较为直观、易懂、又比文字生动有趣,所以宗教宣传特别注重用美术的方式。
下面让我们走进佛教的世界来看一看。
2.佛教概况(1)佛教的主导思想师:研究佛教美术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佛教的主导思想:佛教以世间之苦为支点关爱人间,普度众生。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来世幸福上,倡导世人积德行善。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问:佛教最早产生于哪里?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发展概况又是如何呢?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并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传播与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晚唐以后逐步衰落,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融入外来因素。
展示:佛教发展流程图自主学习师:下面请大家浏览书本P26—28,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书中都涉及了哪几个朝代?佛教美术作品形式有哪些?生1:书中涉及的朝代有两汉,魏晋,隋唐,晚唐。
高中语文 《心灵的慰藉》教案
《心灵的慰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方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后能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和事物进行初步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同学对宗教文化及宗教美术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方宗教建筑的演变及建筑特点难点:西方宗教建筑所蕴含的宗教思想三、教学过程1、导入:问:大家知道我们现代奥运会其实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那同学们们知道古希腊奥运会是如何发源的呢?最有名的一种说法是最初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为了要献给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板书《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将学习人们献给神的美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建筑)2、希腊神话大家看过吗,你们知道希腊神话中有哪些神呢?同学答3、帕特农神庙(1)出示帕特农神庙,请同学们观察,看看帕特农神庙是什么样的?同学答教师问帕特农神庙什么形状,采用了什么样的建筑结构?(提示巨石阵)教师板书:古希腊梁柱式(2)介绍相关信息:帕特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处于雅典卫城最重要的地理位置。
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2年,是希腊祭祀雅典娜之庙,又称“雅典娜神庙”。
神庙背西朝东,耸立于3层台阶之上,玉阶巨柱,画栋雕梁,蔚为壮观。
整个庙宇由凿有凹槽的46根10.5米高的大理石巨柱环绕。
宽31米,长70米。
东西两立面山墙顶部距离地面19米,其立面高与宽的比例为19比31,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
(2)大家现在看到的神庙就是一个石柱林立的空壳,充满岁月的沧桑感,原貌是否如此呢?介绍神庙的结构:与一般神庙相同,殿堂分为前后两间,前厅安置雅典娜神像(神像高12米,由当时希腊最杰出的雕刻家菲迪亚斯制作,木胎,象牙装饰皮肤,黄金做衣裳,眼睛以宝石镶嵌),后库存放祭品和财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
①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④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
⑤活动一: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教师对各个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对各个问题进行扩展分析与讲解。
小结:中国的佛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请同学们课后查查关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建筑和绘画方面的资料。
三、展示出世界三大宗教并着重介绍佛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一、
导入
1、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
提问: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座建筑有什么不同?
敦煌莫高窟(佛教)
巴黎圣母院(基督教)
一、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
二、展示作品:敦煌莫高窟、巴黎圣母院图片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媒体运用
二
新
授
三
小
结
2、导入正题: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以及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
四、陈列出五个问题并逐个链接答案
①展示出答案并用地图再现可以更直观地表现
②展示出答案
③展示出四大石窟,并分别用四个视频分别讲解并总结
④呈现答案
⑤呈现表格,用比较鉴赏法来欣赏并完成表格
五、小结。
六、课后任务
版书设计:
多媒体展示
教学札记:
教学设计方案
学科:美术年级:高一册别:美术鉴赏
课题
心灵的慰藉(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2、 了解中国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教法
与
学法
欣赏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
重点
中国佛教主要遗迹——中国四大石窟
教学
难点
主要在于要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中国宗教本土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