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思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浪潮已经涌向高中阶段了,这个浪潮只能迎,不能拒。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那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把握课改的方向,在此我谈谈几点看法:一、教师的学科知识有待拓宽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理念,这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水准将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产生显著的影响。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学科视野宽广,知识要点深遂,这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显著的特点。
学科视野宽广铸就了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新鲜,饶有趣味,时代感强的长处。
知识要点深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解剖典型,获取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方式如探究式学习,如何践行这些学习理念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其次,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
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新课程改革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认识丰南一中吴永平新一轮课改大潮正在全国铺开,2008年河北省高一年级将全面使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从编写体例到内容设置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每一名历史教师,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历史教材如何把握,高中历史教学路在何方?本人通过参加新教材培训,并结合自身研读新教材的实际,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一、新老教材的关系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已经用了十余年了(其间虽有增删修订,但都是小修小补,主要内容没有大的变动。
),其历史功用自不必说。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其缺点和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了。
个人认为主要有:1.泛政治化功能过强。
高中五本历史教材中政治史的比重几乎占二分之一。
中国近代现代史中中共党史所占比例又近乎一半。
历史的阶级服务功能体现的太明显。
2.重理论轻史实内容枯燥乏味。
为了保证通史的连贯性,教材对很多历史内容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粗糙而没有细节。
使历史只是流于文字,失去了其本有的生动与鲜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同时也就不利于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3.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脱离太远。
没有真正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没有让历史走进现实,也没有让现实溶入历史,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长时间久用同一模式的教材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往往是一劳永逸。
一年备下课、写下教案,以后就周而复始的使用。
不利于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在编写上打破了原有的章节体系,突破了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
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历史合编为系统,组织性跳跃性强。
新教材在内容上的调整与创新有:1.增强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联系的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点滴心得
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下的点滴心得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有烦恼、有艰辛,但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需要的是积极务实实施新课程。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1、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2、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里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注重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想赘述,学校一直以来对集体备课都非常重视,历史组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五个人,又同在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体备课,备课组中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使用方面明显不如青年教师;其他四位青年教师教师都刚毕业不久,教龄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她们基本素质好,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这种搭配结构为我们集体备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1、资源收集:备课组成员开始就自己的分工的内容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指定专人负责,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及时收录各种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并着手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个人调整:备课组成员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个人备课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并借此进一步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3、互听互评,总结反思:备好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上好课。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处 理 教 材 , 课 改 中 教 学 创 新 的 起 始 点 。在 教 学 实 践 中 , 们 是 我
帮助学 生更好地 把握历史 发展 的现象 , 所 学知识具 体化 、 使 直 观 化 。 过 “ 战 后 欧 共 体 和 日本 的 崛 起 , 们 有 何 启 示 ” 题 通 对 我 问
的 提 出 , 历 史 学 习 从 感 性 上 升 到 理 性 , 现 历 史 教 学 的 人 文 将 体
中发 展 。 ” 次 , 意 到 “ 述 ” “ 解 ” 两 个 不 同 能 力 层 次 其 注 简 和 了 这
- 来的教学实践 , 7 本人感受到了成功与喜悦, 同时也有了
不少 的问题与 困惑。
一
、
成 功 与 喜悦
1 以 课 程 标 准 为 依 托 , 变 课 程 理 念 , 确 教 学 内 容 目 标 . 转 明
性
精 神 状 态 , 引 导 和 促 进 学 生 将 传 统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转 变 为 科 学 的新 型 的 历 史 学 习 方 式 , 即 自主 学 习 、合 作 学 习 和 探 究 学
的 基 本 要 求 。 它 有 别 于 过 去 教 学 大 纲 时 代 片 面 注 重 和 追 求 学 科 体 系 的 完 整 性 和专 业 性 。 广 大 教 师 通 过 对 课 程 标 准 的 认 真
学 习 , 心 研 读 , 步 地 了解 了 新 课 程 的 性 质 、 本 理 念 、 计 耐 初 基 设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研究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我
受益良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研究历史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历史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
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
让我对历史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学科并不
仅仅是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更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历史事件的背后
原因以及影响。
其次,历史新课程还提出了让学生走进历史、走向社会的要求,这让学生在研究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作用,更能深入了解世界的发展历程。
最后,历史新课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这让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这让我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获得了更多的收获和提高,也更加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和深度。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2 Q ! M 0 至 T 釜1 H E R L 翅! A N D 上 2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王 敏 Leabharlann ( 山东省惠 民县第一 中学
高 中 新课 程改 革在 全 国范 围 内轰轰 烈烈 地展 开 了 ,历史 新课 程打 破 了 传 统 的课程 体系 , 呈 现 出模块 型和 组合 化特 征 。它 能否 在 实践 中顺 利实 旌 , 能否达 到预 期 效果 ,十 分令人 关 注。及 时 总结新 课程 实旋 中 的经验 和 问题 , 十 分有 必 要 。现 我 就个 人 的实践 体验 谈谈 感受 。 1教 师 与新课 程 同步成 长
2 5 1 7 0 0)
要 从基 本现 象 、概 念 、观 点 自身深 入 理解 ,如基 本知 识 点 的含 义 、定义 、 内容 、特 点 、本质 、实质 、特 性 、属性 、地位 、作用 及产 生和存 在 的条件 、 背 景 、原 因等 方面 进行深 挖 细扣 ,从 而揭示 事 物产 生 的原 因及 现 实意义 , 预 见可 能造 成 的后 果 。例如 ,世 界史 中近代 资 产阶 级革 命或 改革 ,就其 所 发生 的社 会历 史背 景而 言 ,各 国既存 在着共 性 ,又 有着 十分 明显 的差 异 。 新课程的几个模块涉及领域广,知识深邃,教师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知 从其共 性 来说 ,首 先 ,各 国革命 或改 革前 ,这 些 国家 的资本 主义 经济 都得 识的更 新、学 习,提 高 自己的教学 水平 ,才 能够适应 新课程 教学 。一方面 社 到一 定程 度 的发展 , 并且资 产 阶级 随着 自身经 济力 量 的不 断增强 而成 为一 会 、学 校要 为教师提 供更 多的学 习提升 的平 台、机 会 ,另一方面 教师 自身应 支新 兴 的政 治力量 。其 次 ,各 国资产 阶级 经济 的发 展都 受 到了严 重 的阻碍 该与新 课程共 同成长 。不但 要熟练 掌握 自己的专业 知识 ,还 必须 有丰富 的文 和束 缚 ,这种 阻碍 和 束缚正 是各 国 资产 阶级革 命 或改革 得 以爆发 的最 深刻 学 、社 会科 学、地理 、政治 、现代 信息技 术等其他 相关 方面的知 识, 因为现 的动 因 。然而 ,各 国所受 的阻碍 和束 缚 并非都 是来 自当时横 行于 世 的封建 在 的人 才培养 目标变 了 ,新 时代要 求我们 培养 的人 才是 复合型人 才, 因此 更 专制 统治 ,英、法 的革命 ,俄 国 1 8 6 1 年 改革 ,主 要是 由于 封建专 制制 度或 要求学 科 间的整合 ,教师 自身 的知识结构 必须符合 时代 的要求 。我在教 学之 封建 势力 的 阻碍 ;北 美等地 都 是饱 尝英 国殖 民统 治之苦 ,资本主 义 的发 展 余 ,经 常上 网看新 闻 了解 时事动 态、浏 览“ 中学历 史教学 园地” 等 历史教 学 网 举步 艰难 ;统一 前 的德意 志和 意大 利都 处于政 治 分裂状 态 ,严 重制 约着 两 站更 新 自己的知识 ,把握 时代脉搏 ,每节课 上都有 鲜活 的内容教给 学生 。 国经 济 的发 展 ;而独 立后 的美 国 ,北方 的资本 主 义工 商业 和南 方使 用黑 人 2 转 变教学 模式 奴 隶劳动 的 大种 植 园经济 都得 到 了长足 发展 ,两 种经 济 的矛盾 不断 尖锐 , 课 堂教 授型 一 指导 策划 型 。孔 子 曾说 :“ 学 而不 思 则 罔。” 古今 中外 的 黑人 奴 隶制 成为 美 国资本 主义 经济 继续 发展 的 巨大阻 力 ;东方 的 日本和 中 大 学 问家都 十分 强 调思 考在 学 习中 的作用 。在 旧的模 式 下,历 史 教学 大都 国却 由于殖 民主 义和 封建 主义 的双 重压 迫成 为它 们进 行 资产阶 级 改革或 革 采 用“ 保姆 式” 教 学方 式 ,其 最大 的特 点就 是 “ 不 放手 ” 。事无 巨细 ,全是 老 命 的主 要原 因 。也正 是基 于各 国革 命或 改革 前后 不 同的社 会历 史背 景 ,不 师 说 了算 。 “ 满 堂灌 ” “ 满 堂 问” ~ 言 堂” 的局面 随处 可 见。学生 毫无 独立性 可 同的政 治 、经济 发展 经历 , 决定 了革命 或改 革进 程 中的主 要对 象 、任务 、 言 ,只 是 一个个 记 忆 的机器 。它 严 重束缚 了学生 的创 造性 思 维 。教师 要让 革 命或 改革 的领 导阶级 、群 众基 础、主 要 内容和经 历 呈现 出多样 性 的特 点。 学 生 自己 掌握材 料 ,省去机 械 传输 所造 成的 大量 时间 的耗 费 , 课 下 自己吃 , 4 教会 学生 掌握 识记 技巧 课 上谈 味 道 ,课上 应该 成 为学 生各 种理解 碰 撞 、质疑 创 新的 一方 舞 台。让 4 . 1 借 助拼 音和 已有 知识— — 联想识 记 学 生在 自身 的“ 体 验” 中 学 习历史 ,在体 验 中“ 学 会 学习 历史 ” ,这就 是 能力 例 1 :中 国古代 史上 的 重点知 识— —历 朝在 西北 地 区是如 何 设机 构加 的培养 过程 和人 文 素质 的提 高过程 。“ 随 文成 形 ,随课 成型” ,可 以是“ 启发 强 管辖 的 ?它包 括汉 朝在 西域 设置 的 西域都 护 ,唐朝 太 宗和 武则 天时 期分 式” “ 自学 式” “ 讨论 式” ,也 可 以是传 统 的“ 讲授 式 ” ,但 完 全可 以让 学生 轮流 别 设安 西都 护府 和 北庭 都护府 ,清 朝 设伊犁 将 军 。这 四个机 构作 为重 点知 过 把瘾 ,当然准 备 必须 充分 ,教师 指 导 ,集 中 小组智 慧 是少 不 了的。 识 , 既要识 记 ,又 要分清 先 后顺序 ,尤其 是唐朝 先 后设 置的 两个 机构 更易 3 循 序渐 进 、分析 比较 。培 养学 生思 维能 力 混 淆 。我们 从这 四个机 构 中各取 一个 关键字 :西、 西 、北 、犁 ,即可 以通 思维 的深 刻性 集 中表现 在 善于 深入 地思 考 问题 ,通 过纷 繁复 杂 的表面 过 读音 的谐 音和 已有 的地 理专业 名词 “ 西西 伯 利 ( 亚 )” 进行 识记 。 现 象 ,抓 住事 物 的本质 和 规律 ,预 见事 物 的发 展进 程 。思维 的深 刻性 是 一 4 . 2将 书面 文字 转化 为 口语—— 口语 识 记 切 思 维 品质 的基础 ,只有 善于 思考 问题 ,抓 住 事物 的本 质和 规律 ,培 养较 例 2 :中 国古代 史 关于 科举 制 的创立 的意 义表述 如 下 :科举 制 的创立 强的概 括 能力 ,才 谈得 上 思维 的敏 捷性 、独 创 性和 批判 性 。因此 ,我 们在 是 封建 选 官制度 的一大 进步 :它 冲破 世家 大族 垄断 仕途 的局 面 ,起到 抑制 教学 过程 中 ,要 求学 生深 入钻 研 问题 ,揭示 事 物产 生 的原 因及现 实意 义 , 门阀 的作 用 ;扩 大 了官 吏来 源 ,大批 门第 不高 的庶 族地 主知 识分 子 ,通 过 预 见 可能 造成 的 后果 ;紧 扣 时代脉 搏 ,联 系实 际 ,创设 情境 ,内引外 联 , 科 举考 试 参加 了政 权 ,“ 大 者登 台 阁,小 者任 郡县 ” ;科举 制把 读 书 、考试 引发 学生 深入 思考 。 和 做 官紧 密联 系起 来 ,从而 提高 了 官员 的文化 素质 ;科 举取 士把 选拔 人 才 我们 认为 ,在 历 史教 学 中必须 让 学生清 晰 掌握 、透 彻理 解 ,同 时又 能 和 任命 官 吏 的权力 ,从 地方 豪 门士族 手里 集 中到 中央政 府 ,大大 加 强 了中 独 立 完备 地幅 射 出众 多结 果 的知识 或 启示 。对 于基 础知 识要 全方 位 、深 层 央集权 ,有 利于政 局 的稳定 。因此 ,这一 制度 为历 朝沿用 ,影 响深远 。“ 唐 次地 透彻 理解 ,就是 要从 它与 其他 知 识间 多种 联系 的广 度上 加 以理解 ,从 玄宗 时 ,诗赋 成为 进士科 主 要 的考 试 内容 ,有 利于 唐诗 的发展 。” 我们 可 以 它与 其他 相关 知 识之 间 的区 别与 联系 上 ,从它 与某 些近 似知 识 的异 同上 , 将 其 口语 化识 记 :统治 基础 扩大 了 ,官员 素质 提高 了 ,中央 集权 加强 了, 在某 一 知识体 系 中 与其他 知 识的 关系 等方 面加 以理 解 。所谓 深层 次 ,就 是 文化 教育 发展 了 。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六篇【篇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动,信任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生疏,他静静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难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老师必需转变旧的教化教学观念,变更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恒久做个新老师。
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相识。
一.教化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对全体学生,使全部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
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化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看法和价值观,要求培育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育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实力等等。
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切、学会理解、宽容和敬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
改革要求将学问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学问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变更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老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但更关注的是发觉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留意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相识自己,建立自信。
让他们觉得自己真宏大、很了不得。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变更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状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挥而就,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学问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
老师挺宠爱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确定能考一个好成果。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与思考
面的资料 ,内容丰富 ,形式 多样 ,同时 各种角度 的分析也都有 ,这 就需 要学生
有正确 的价值 观 ,懂得辨析什么是对 什 么是错 ,这就需要 老师在上课时培养 学
大林 模式 ,最终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可 以从 改革重点和 改革效 果等不 同方 面查
找 资料”。这样每组学 生就只需要找一
变 革 ,同时也能更好 地生 活和学习。
误, 避免走弯路 。同时 , 借鉴历史经验 , 可以使我们多一些方案从容应对 现在的
问题 。 1 . 充 分 的课 前 准 备
新课标更加注重学 生的知识吸收 ,
同时也更重视学生在 以后 的学习和生活
中所受的历史影响 。老师在讲课 和课前
共享 ,既节约 了学 生的时间 ,又减轻 了 他们 的压 力 ,也能帮助学生 理解 怎么去 搜集 资料 。课 堂上老师再对 每组提问 , 检查学生 的资料搜集情况 ,然后 引入正 课 ,这样 学生在上课时就会 有侧 重点的 去听 ,而且 因为之前 自己做过 预习 ,所
观健康的价值 观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历史知识 ,面对历史 事件 ,正视历史
关政 治活动方面的资料 ,并能进行初 步
的归纳 与分析 。”这就对学生提 出了一
养学生 自主学习与 自主分析 的能力 ,同
时要 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健康 、积极 向上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实验 中学 )
要 求 。知识和 能力 虽然不相 同,但也 不
可分割 。而对 于历 史知识的掌握 ,就需
值观
生 无法真正
对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看 法 与 思 考
吴承 艮
地做 到搜集 “ 有关 政治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点滴认识
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点滴认识摘要:历史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高中生了解人类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育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是任何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学好历史课程,对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适应将来日趋激烈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新课程已经在我省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一个困惑:现在历史怎样教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笔者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点滴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育;新课标;点滴认识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习方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任何有弊端的东西都必须想方设法被优化,教育也一样。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传统教育在理念上存在的弊端,让自己接受一次深入骨髓的“大手术”。
新的理念,即以开放的、包容的心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关注学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和学生成长的关系。
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与交流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师者权威”等专制封闭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会向真理“膜拜”、学会敢于求变求新,师生共同建构完美的精神家园。
二、变革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填鸭式”讲授,教师漠视学生的反应,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了学生。
教师关注的是自己设计的一节课内容是否完全讲完,自己教案上的东西是否丝毫不差地向学生灌输完毕,至于学生能否消化吸收则似乎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从谈起,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了一句空话,教育的效率自然就差了。
而新课改要求广大教师要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光辉点的同时,大胆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凡是有利于学生的就是正确可行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1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一、不断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2篇)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新课标培训的心得体会篇1这次我十分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xxxx省历史骨干教师培训。
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让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有幸聆听专家、教授及杰出同行们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这为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启迪。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的确,在这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我收获很大,真是不虚此行。
本次培训形式丰富多样,专家引领、同行探讨、各抒己见,目的都是为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其中关于有效教学这一点的讨论我映像尤为深刻。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
正如沈春华老师所说的,教师只有有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所谓有效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
教师要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与学生互动,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
其次,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课上得有趣味,有情理。
在教学的开头通过一些设问引入正课,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跌宕起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浅显的内容设置成深层的设问,层层叠进,让学生进行纵向、横向的思考。
在一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留下一两道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产生回味之美。
当然要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紧扣课程目标,它是引领教学航向的航标灯,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适当的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思考与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程的有利 因素 , 大胆开展新课标下高 中历史教学 实践 的
研究 。
一
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 , 以及提 高学 生综合能力 的教学 资源一~基 础知识 、 课文 中的 图表 、 多媒体 教学
平 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关联 的课外知识 等 , 针对个体学
生不 同的特点 , 目的、 有 分层次地发展 多种智力 。 既要发
学取得巨大成效 的根本所在 。 成功的教师除 了教育家这个专业追求之外 , 还应 当 是一个文化综合大家 : 当思想家 , 给灵魂一个高度 ; 当心 理学 家 , 予人生一丝 温度 ; 当哲学家 , 赋生命一 种宽度 ;
础上直接在课 本上做 线或圈的简记 ; 在相应 的文段 旁标
注 问题 ; 以一定 的序号 体现答题 的逻辑 ; 以关 键词 的形 式补记典型实例 ;在 草稿上速记教师关 系 , 营造一 个有助 于充分发挥学 生潜能
某一薄弱方面 ) : 。如 让逻辑一数学智能较 明显 的学生归 纳课 文中的基础 知识 , 构建 知识结 构 网络 , 引导他们 并 从不 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 间的内在联 系 ; 让有语
言天赋 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 问题的看法 ; 让空 间智能 因素发展较好 的学生提取 图表信 息 ; 有人际智 让 能 因素倾 向 的学 生组织课 内学 习延 伸到课外 的一些 活 动; 让音 乐智能较 高 的学生 唱歌 、 演奏乐 曲或解 释曲 中
中 教 参 论窗 学 学 考新 视
浅 谈 高 中 历 史 新 课 程 改 革
广 西桂 林荔 浦 中学( 4 6 0 陆 建韬 560 )
高 中历 史实施新 课程改革 有利于 激发学生 学 习的 主动性 、 能动性 和创 造性 ; 利于培 养学生通 过基础知 有 识 、 本技能 的学 习 , 基 形成 自主构建 知识结构 网络 和提 高 自我教育能力 ; 利于通 过教学 活动实践 , 进学 生 有 促 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 中, 我们 学习、 理解和贯彻新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篇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学习认真阅读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初中生只有对自己、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变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传统的教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教,而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动态的课程。
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都有赖于教师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新课程下初中历史主要有三种新型的学习方法,一是材料学习法,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历史奥秘的一种途径,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的方法;能够形成有深度的历史认识。
新的课程体系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而新课标的目的也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格。
因此教师、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要随之发生变化。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一
再分配给各位组员 ,每个组员思考过后写出 自己的答案 , 再
一
起讨论分析 , 最后 由小 组长总结反馈给 老师 。 通 过这 种方
式得出 的结论 十分全 面 , 学生敢于提 出 自己的见解 , 对 于一
的评 价结合起来 , 评价教 师的教学质量 的优 劣 , 促进 教师的 认识 、 发展 、 完善 , 从 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 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 习 历史新课程改革既是历史科 目上 的一场革命 , 也是教育 的任务应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内 , 而且对于学生 的思维 拓展 史上 的一场革命 ,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 等能力应 有一定帮助 。 教师要 合理 的分配组 员 , 不 能把优生 抓住机 遇 , 与课 程改革一起推进 自己的历史教学 , 为学生 的 分在一起 , 差生 分在一起 , 要仔 细斟 酌 , 考 量学生 的优缺 点 , 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口 合理分 配 , 同时要保证活动 开展的有序性 和有效性 。 比如教
比如 , 对学生的评价 。 学 生 的学 业 成 绩 不 再 是 和 以 往 一
在讲 台上通过板 书讲解 ,学生在课桌上通过抄写笔记记住 ,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 新课标 则规定在历史教学 中必 须充 分利
样占 1 0 0 %, 它 可 以占 4 5 %或是 其他 。 学生 的道 德 品质 占一 部分 , 学生的实践能力 占一部分等 , 通过各个方面 的考察综 合评价学生 , 还可 以进行 学生之间 的互评 , 从学生 的评 价 中
、
些难 点 , 组员之间也 能互相解释 , 帮助 , 能够高效率的让学生 学到新知识 , 对于一些重 点知识脉络更加清 晰 , 有利 于提高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最新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为未来的历史教育提供参考。
历史是人类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反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因此,历史教育在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领悟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使学生难以体验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的内容单一,重复和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但只是线性地连贯关于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
其三,历史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涉及,没有涵盖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们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为此,提出了应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推动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的改进意见。
历史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反思工具,鼓励他们参加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历史教育中,例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演讲、故事和教学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需要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学习等,具体指导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学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其三,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挖掘,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扩展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和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教育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使历史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
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历史研究是高中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标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我在研究新课标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第一,注重研究方法的转变。
新课标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历史事件和文献,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和独立思考,这对我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多样化的研究资源。
新课标历史课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资源,包括历史文献、影视资料和互联网资源等。
我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和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不仅增加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让我更好地了解历史的背景和内涵。
这种多样化的研究方式使历史研究更加生动和有趣。
第三,开展主题研究和课外拓展。
新课标历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主题研究和课外拓展,通过深入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我曾经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主题研究,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论文和进行展示,不仅加深了对该事件的理解,还提高了我的研究能力和展示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标历史课程的研究让我从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多样化的研究资源和鼓励主题研究和课外拓展的方式,让我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了我的综合素质。
历史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通过研究新课标历史,我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更加浓厚,也更加明白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字数:221)。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几点感受
求 学 生 深 入钻 研 问题 , 示 事 物 产 生 的 原 因及 现 实 意 义 , 见 揭 预 可 能 造 成 的后 果 ; 扣 时 代 脉 搏 , 系 实 际 , 设 情 境 , 紧 联 创 内引 外 联, 引发 学 生 深 入 思 考 。 我 们 认 为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必 须 让 学 生 清 晰 掌 握 、透 彻 理 解 . 时又 能 独 立 完 备 地 幅射 出众 多结 果 的知 识 或 启 示 。 于 同 对 基 础 知 识 要 全 方 位 、 层 次 地 透 彻 理 解 , 是 要 从 它 与 其 他 知 深 就 识 间多 种 联 系 的 广 度 上 加 以 理 解 .从 它 与 其 他 相 关 知 识 之 间 的 区别 与 联 系 上 . 它 与 某些 近似 知识 的异 同上 , 某 一 知 识 从 在 体 系 中与 其 他 知识 的关 系等 方 面 加 以理 解 。 谓 深 层 次 , 是 所 就 要 从 基 本 现 象 、 念 、 点 自身 深 入 理 解 , 基 本 知 识 点 的 含 概 观 如 义、 义、 定 内容 、 点 、 质 、 质 、 性 、 性 、 位 、 用 及 产 特 本 实 特 属 地 作 生 和存 在 的 条 件 、 景 、 因 等 方 面 进 行 深 挖 细 扣 , 而 揭 示 背 原 从 事 物 产 生 的原 因 及 现 实 意 义 , 见 可 能 造 成 的 后 果 。 例 如 , 预 世 界 史 中 近代 资产 阶级 革 命 或 改 革 ,就 其 所 发 生 的社 会 历 史 背 景 而言 , 国既 存在 着 共 性 , 有 着 十分 明显 的 差 异 。 其 共性 各 又 从 来说 , 首先 , 国革 命 或 改革 前 , 各 这些 国家 的 资本 主义 经 济 都 得 到一 定 程 度 的 发展 , 且 资 产 阶 级 随着 自身 经 济力 量 的不 断 增 并 强 而成 为 一 支 新兴 的政 治 力量 。其 次 , 国资 产 阶级 经 济 的 发 各 展都 受 到 了 严 重 的 阻碍 和 束缚 , 这种 阻碍 和 束 缚 正是 各 国资 产 阶 级革 命 或 改 革得 以爆 发 的 最深 刻 的 动 因 。然 而 , 国所 受 的 各 阻 碍 和束 缚 并 非都 是 来 自当 时横 行 于 世 的 封建 专 制 统 治 ,英 、 法 的革 命 , 国 16 年 改 革 , 俄 81 主要 是 由 于 封建 专 制 制 度 或 封 建 势 力 的 阻碍 ; 美 等 地 都 是 饱 尝 英 国殖 民统 治 之 苦 , 本 主 义 北 资 的 发 展 举 步艰 难 :统 一前 的德 意 志 和 意 大 利 都 处 于 政 治 分 裂 状 态 重 制 约 着 两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 独 立 后 的美 国 , 方 的 严 而 北 资 本 主 义 工 商业 和南 方使 用 黑 人 奴 隶 劳 动 的 大 种 植 园 经 济 都 得 到 了 长 足 发展 . 种 经 济 的矛 盾 不 断 尖 锐 , 人 奴 隶 制 成 为 两 黑 美 国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继 续 发 展 的 巨 大 阻 力 ;东 方 的 日本 和 中 国 却 由于 殖 民 主 义 和 封 建 主 义 的 双 重 压 迫 成 为 它 们 进 行 资 产 阶 级 改 革 或 革 命 的 主 要 原 因 。也 正 是 基 于 各 国革 命 或 改 革 前 后 不 同 的 社会 历 史 背 景 , 同 的政 治 、 济 发 展 经 历 , 定 了革 不 经 决
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6篇
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6篇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篇1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在中学任教已经整整三十多年了,回首这些年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随着岁月的流转、教龄的延长,我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认识不断升华,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经验不断积累。
现在把自己的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作个交流,在我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为了上好每一堂历史课,总是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广泛搜集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历史课,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理论较为抽象,往往给人以枯燥无味之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很浓,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应紧紧抓住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历史课是中学阶段最能反映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学科内容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在上课时,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
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以“讲”为主,“读、议”结合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所以因学科而异,因学生而异。
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讲“为主,”“读、议”结合。
运用讲解的方法。
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教师情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历史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讲”为主,并非“满堂灌”,我在讲解之前,经常要求同学认真看书,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通过阅读,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学习的要点,增强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听课的效率。
除了“讲、读”之外,在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讨论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 科技发展 和社会 文化变迁 的需要 ,也 是全 面推 进素质 教育 的
必然 要求。 每位教 师都是新课 程改革 实践的参 与者和 实践者 , 为 作 高 中历史一线教 师 , 我把 教学上 的点滴心得 写出来 。 同行 商榷。 与
碍 , 时又紧 、 务又重 , 课 任 高中新课程 不得不 负重而 行
! 新 颖 的教 学 方 式使 用 问题
历史 教材是历 史课程资源 的核心 ,是进行 历史课 程教 学的基 础, 合理 利用与开 发历史教 材 。 必须 吃透 教材 。就高 中历史课 程而 言 ,教材 编写体 系有 了根本 改变 ,不再 像 旧教 材那样 以时 间为线 索 , 照通 史的模式 , 按 从古到 今 , 中国写到世 界 , 从 把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思想 等方面的 内容放在 同一朝代 的章节里 。 而是 以 “ 专题 ” 的形 式 , 古今 中外的历 史编 成政 洽史 、 将 经济 史 、 化史 三个 必修 和数 文 个 选修 教材 , 这有助 于从 多视 角 、 多层次 、 多渠 道揭 示人 类历 史发 展 的基本过 程。 它克服 了旧版教 材内容繁 乱的弊端 , 注重 了知识的 整体性。 这样 更接近于 大学历史 专业的学 习 , 也有助 于学生 能够 系 统 地掌握某 一专题 的历史知识 、因此 , 我首先 对教材结 构 , 文 内 课
容 有一个 总体认识 : 对照课标 , 出教 学内容 的重点 、 点。 次 了 找 难 其
历 史课程 改革存在 的一股“ 浮躁 现象” 在 实施课 程改革 的过 程 中. 出现 了学 生还没有 学习基本 历史知识就 过度地采 用探讨 ( 辩 论 ) 动 、 与式小 组活动 、 堂历 史短剧 、 看历 史影像 资料 、 活 参 课 观 展 示课外 收集 的有关 资料 或提前 准 备学 习内容 等探 究学 习的倾 向。 仔 细观察 和深入 了解这种 看似热热 闹闹 .课堂 很是活 跃的表 象背 后 ,可 以发现许 多学生并没 有应该学 到的基本 历史知 识。也就 是 说, 历史 教育 的 目标并没 有达 到 , 学任务也没 有真正 完成 。如果 教 听任这种 现象长 期发展下去 ,中学 历史 课程质 量将会 受到严重 影 响 , 改的预期 目标就会泡 汤。 课 学生没有很 好地掌握 历史基础 知识
过程也就是 引导学 生质 疑、 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 性 , 学会 学 习。 握 掌 学 习方法的过程 。新课 改要求教学过 程变成学生不 断提 出问题 、 僻 决 问题 的探索过 程 ;变成教 师指导 学生收 集和利用 学 习资源 的过
新课 改实施一段 时间 以来 , 收到 的成 效并不是 很 明显 , 这不 得
【 t] l 刨 i 新课程 研究l
谈 高中历史新课 程改革 的体 会
●裴 良先 根据教 育部普 通高 中课 程 改革推进 计划 , 2 0 自 0 9年秋 季起 ,
河北 省普通高 中学校全 面进入新课 程实验 。普通 高中课程 改革 是
程 之中 , 能简单地说 教。 不 比如说 , 在学 习“ 大的抗 日战争 ” , 伟 时 我
和基本理论 观点 , 就无法真 正地运 用所学 的历 史知识 每 一次运 也 j
解教学 目标 中知识 、 能力 、 过程 、 方法 以及情感 方面的要 求 ; 教材 对 中辅助材料 , 如课前 的引文 、 历史图 片、 问题设计 、 课后练 习等 进行 深 入研究 , 揣摩 编者 这样设 计 的意 图 ; 次分析 课 与课 、 再 专题 与专 题 之间 的关系 , 分析 专题在模块 中的地 位与作 用。
不让 我好好反 思问题 的症结所 在。 总的来说 , 存在着 以下几方面 的 困惑 , 主要有 :
1 学 生 的 基 础 问 பைடு நூலகம்
程; 变成 教师针对 学生的学 习内容 , 选择不 同学 习方 式的过 程。所
以, 面对新课改 、 面对新教材 , 更新观 念、 高认识是 当务之急。 提
! 研 究 利 用 好 新 教 材
二 、 题 和 困 惑 问
、
基本做法
1 更新 观 念 , 高认 识 提
随着新课程 的实施 , 人们对教 师在 新课程 中的地 位和角色等 问 题的认识发生 了很 大的变化。 这些 变化体 现在教师要从知识 的传递 者转变为学生学 习的组织 者、 合作者、 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 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 , 而是学 习的 主体 , 习的 自助 者 , 师的教 学 学 教
一
平 洋是 日本 帝国主 义的既定 国策 ,日本 侵略使 中华 民族 到 了最 危 险 的时候 。在这个过 程 中, 生既掌 握了知识 , 学 也培养 了学生分 组 合 作讨论 的能 力 , 再让 学 生探讨 “ 内关 外的抗 日救 亡运动 ” 一 关 这 问题 , 以此重 点落 实“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 再引导 和启发学 生认识 到 中华民族具 有反抗侵 略的不屈 不挠的 民族精神 .得 出一 个重要 的 结论 : 日战争是各族 人 民、 民主党派 、 日团体 、 抗 各 抗 社会 各阶层 爱 国人 士和海外 侨胞参 加的全 民族 抗战 ,中国共产 党是抗 日战争 的 中流砥柱这一 结论 , 而来落 实“ 从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目标 。
高 中历 史新课 程 的构 想必须 建立 在初 中历 史课程 基础 之上 ,
高 中历 史课程 的专题式 结构基于 初 中的编年史 ( 习板块 加学 习 学 主题 )但我们 面临的现 实状况是 , , 学生初 中的学科 基础十分 薄 弱 , 且历史 实行开 卷考试 , 生连基 本的必要 的识记都谈 不上 。 学 更谈 不 上理解 掌握 。学生初 中基础薄 弱已成为高 中新课 改推行 的一大 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