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三苏祠途中导游词-精选word文档 (8页)

合集下载

2023 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英语导游词篇8(三苏祠)

2023 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英语导游词篇8(三苏祠)

2023 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英语导游词(8/8篇)8. San Su Shrine Museum(三苏祠)P1: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 we are going to Meishan city to visit San Su Shrine Museum(三苏祠).Meishan(眉山)city was called Meizhou(眉州) in ancient times.To Chinese people, Meishan is known for being the hometown of three famous Chinese literary schola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u Xun(苏海) and his two sons Su Shi(苏轼) and Su Zhe(苏辙).They were also called Three Su(三苏) by Chinese people.P2: San Su Shrine Museum. which is also called the Memorial Temple of the Three Su,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Meish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about 80 kilometers from Chengdu city. Su Shi, who was the most famous among Three Su, lived here-for 26 years. Su Shi, styled named Su Dongpo(苏东坡),was a famous scholar who had outstanding.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literatur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u Shi was both a great poet and Ci writer "What is Ci(词) ? Ci has different numbe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all its lines, so it is best used as lyrics for singing. In terms of contents, Ci poems belong to poetry in a broad-sense; in terms of music, Ci poems are the lyrics intended for singing with music accompaniment, so they differ from traditional ancient Chinese poems. Su Shi wrote over 2,700 poems and over 300 Ci poems,featuring both Li Bai's romantic style and Du Fu's realistic spirit.Su Shi innovated the dynamic and unconstrained school of Ci poetry writing, and made a breakthrough in extension of its content, writing style, and the rules and forms of Ci poetry. His prose was spontaneous and smooth, which was a paragon of later ages. He wa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calligraphers in the Song Dynasty. His calligraphy, free and easy, had a style of its own. Su Shi was also a painter. He advocated the integra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in favor of a painting in a poem and a poem in a painting. His works, with a style of both realistic and abstract touches,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P3: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residence of the Su Family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ancestral hall(元代改宅为祠) but was later destroyed in war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the 4th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 (清康熙四年,即1665).it was rebuilt on the original location for people to memorize the scholars of the Su Family. Then it was further renovat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Today the mansion and pavilions here serve as a museum for the study of the writing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t their residence complex. some 4,500 item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re on display.including relics of Su Family.writings and calligraphy.Currently,it is a national key protected cultural relic unit and a national 4A-level tourist attraction. In January 2018. UNESCO awarded San Su Shrine Museum a Certificate of Appreciat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文化进产保护证书), recognizing its greatcontribution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P4: Now we are at the front gate of the museum. It will take us about three hours to visit the whole place. During our visi,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and pay attention to to safety.P5: On June 8,2022,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visited this museum and learned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SanSu. their literary achivements, family teachings and traditions, as well as th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museum and the research work on Su Dongpo.After his visit, the General Secretary said, "we can see the sun from a drop of water, and we can see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from San Su Shrine Museum... We should build strong cultural confidence.San Su Shrine Museum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变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Today.visitors will first read this important quotation from the General Secretary when they visit the museum.P6: Ladies and gentlemen, here is the east wing room(东厢房). The east wing room was built in the year 1806.The back section of the east wing room tells us stories of the Su family through paintings and statues. demonstrating the traditions and teachings of the family. Look! The one sitting in the middle was Mrs. Cheng(程夫人)--the wife of Su Xun and mother of Su Shi and Su Zhe.Mrs'Cheng who was born in Qingshen(青神) married Su Xun at the age of 18. She was elegant, kind intelligent andknowledgeable She often encouraged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to always pursue progress in knowledge and career. It was Mrs. Cheng who helped the Su family to become successful.In order to make her husband and sons to concentrate on study. she sold her dowry(嫁妆) to run silk business to support the family. As Su Xun was often travelling around and seldom home. it was Mrs Cheng who not only managed the family business but also took main responsibility in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Su Shi described his childhood life in Meishan in many of his poems and essays. He once wrote two stories about his mother.P7: One story tells that one day while their servants were working in the courtyard, they accidentally found a jar underground. As covered by ebony, it was possible that the jar may contain valuables such as gold or silver. The treasure in the jar could bring fortune to the family. However, Mrs.Cheng did not open it and asked the servants to bury the jar back into the ground. A few years later, Su Shi went to work in Qixia(歧下)town and lived under an old willow tree. In winter when it snowed, Su Shi and his wife found that about one square foot of ground was not covered by any snow. Su Shi thought that perhaps it was a place where ancient people buried precious medicine, so he wanted to dig it out. His wife Wang Fu(王弗)immediately said, "If my mother-in-law were still alive, she definitely wouldn't let you do that." Su Shi felt ashamed and quit the idea. Later, in his essay Prelude to the Red Cliff(前赤壁赋),Su Shiwrote that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had its own owner. If it did not belong to him," he would not take even a cent.P8:The story of "Mrs. Cheng Does Not Ear Birds" is also-inscribed on the board in front of us. It tells the story that when Su Shi was young there were bamboo, cypress trees and various flowers in the courtyard, and many birds built nests on them. Mrs. Cheng was opposed to killing lives and asked the children and the servants not to catch birds. Over the years, more and more birds built nests on the lower branches of the trees, and people could even see the newly hatched birds by just looking down. It was said that there were hundreds of rare and precious birds living in the yard and none of them were afraid of people. It was people's sincerity that brought a sense of safety to the birds. Mrs. Cheng always told her children that they should be benevolent and generous, and people and nature should live in harmony. Therefore, when Su Shi took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his article On Loyalty and Honesty(刑赏忠厚之至论),he proposed that the emperor should always protect people. He should treat people with benevolence and generosity either in reward or punishment.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Su Shi always put the interest of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眉山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

眉山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

眉山导游词最新范文合集——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眉山导游词1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眉山三苏祠,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约70公里的路程,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眉山县境内了。

一说眉山,也许朋友们会有些陌生,但说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了吧!没错,这儿就是苏轼的老家。

眉山苏姓源自于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在眉州留下苏姓一族,三百年后,出了苏家三父子,自此眉州苏家扬名于天下苏轼生于公元136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古史记载他: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后来快到三十了才突然发奋读书,三字经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后来人们也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苏轼从小就才智过人,什么都一学就会,10岁时,父亲游学四方,苏轼跟着母亲读书,读到范謗传时问母亲,我要是学范滂,你会同意吗,范滂是东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当时和宦官斗争后来被陷害入狱,老母来看望他时很大方的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当时就有留下一世英明的理想,如此勇敢,让人刮目相看。

苏轼的才学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但是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一直不顺,甚至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名,但是苏轼的才学无人能敌,他的词突破了写男女恋情、离愁别苦的旧框框,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词现存有340多首,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被后代奉为经典。

歌星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是东坡先生做的词。

苏轼的才学不仅仅表现在词方面,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很精彩,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即“苏、黄、米、蔡”。

他的字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最擅长画墨竹、清新自然苏轼不是一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人,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生活家,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都是他老人家发明的,东坡肘子的发明源于一场意外,话说他年轻时到寺里和僧人下棋,怕下得太久肚子饿,于是带了个肘子,把寺里的香炉洗干净了,把肘子放里面,偷偷地用微火慢慢焖。

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导游词篇一:三苏祠导游词评委老师,我抽到的是川南旅游片区,我讲解的景点是三苏祠,请问我开始了吗?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三苏故里——眉山。

来了眉山不得不去的就是三苏文豪之家——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

它是典型四川园林建筑。

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景区环境,同时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安全、同时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

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路线是我们的游览路线是正殿-来凤轩-盘陀像-碑亭等景点。

三小时后在正门集合登车。

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路途愉快。

现在我给大家讲讲三苏祠的历史沿革。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年间才改宅为祠,明末又毁于兵火。

清康熙四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所以它又是一座典型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

三苏祠的特色在于祠内翠竹成荫,古朴宁静,文化底蕴丰厚,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

它比北方园林多一点灵秀,比江南园林还要多一点内涵。

这里还曾有一个传奇人物,苏小妹,她有个新婚三难新郎的佳话,“双手推开窗前月”,就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第三难,急得团团转的秦少游终于在苏东坡投石入池的帮助下,终于得出“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佳对。

于是乎,新婚燕尔、才子佳人你侬我侬不在话下。

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三苏祠题诗写句。

清代张鹏翮hé撰联赞美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好了,游客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拜谒了三苏。

现在我身后就是苏轼盘陀像了。

大家请看,苏轼半盘着腿坐在一块巨石之上,四周是水,浓密的胡须迎风飘扬。

此情此景,大家有没有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没错,这尊盘陀像就是那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大家再看看苏轼的表情,能告诉我,你们从苏轼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吗?豪迈,旷达?淡定,对,大家都很聪明。

这几个词就是苏轼后半生心境的浓缩。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他的经历有关。

苏轼从小勤奋好学,20岁就名震京师,之后一路扶云直上,官至翰林学士。

三苏祠简介[五篇材料]

三苏祠简介[五篇材料]

三苏祠简介[五篇材料]第一篇:三苏祠简介三苏祠简介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60公里,南距乐山约70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

后经历代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扩大至现今的104亩。

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祠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供奉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有苏宅古井、木假山堂、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苏轼手迹刻石100多通,是蜀中最富盛名的人文景观。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20余亩。

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

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一楼苏轼厅,集中展示了苏轼跌宕起伏,旷达豪放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楼苏洵、苏辙厅(包括程夫人和苏八娘)、眉山历史文化厅均各具特色。

三苏纪念馆本着对三苏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对眉山历史的演绎与再现,以现代艺术及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设计合理,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博物馆展陈空间。

三苏纪念馆设计层次分明,简约而意蕴深长,巧妙运用了回廊、格扇门、仿古墙进行空间分隔和场景转换,采用了地嵌式技术、硅胶仿真塑像、民间传统泥塑、石刻艺术等多种博物馆展陈手段,完美、生动再现了三苏父子辉煌人生和光耀千秋的文化成就。

三苏祠自元代改宅为祠以来,至明代、清代均为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培修,僧、道岁时焚献、洒扫。

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四川省编委批准三苏祠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

不久即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早上好,我代表绵职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是你们本次三苏祠游览的地陪唐敏,大家可以叫我唐导,可千万别叫“躺倒”那样我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游览过程中希望大家紧跟着我的步伐,带大家回到我们的北宋时期一起走进大文豪们“三苏”。

更加详细的了解他们。

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

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

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

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

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

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祠堂大门并无多少特色,直面着尘土的街道,默默伫立了千年。

2018-2019-三苏祠途中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8页)

2018-2019-三苏祠途中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苏祠途中导游词篇一:三苏祠导游词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

"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

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

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

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

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

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

北宋一日游导游词

北宋一日游导游词

北宋一日游导游词篇一:导游词三苏祠景区导游词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旅游社的旅游活动。

我谨代表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

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我是青年旅行社的导游,小杨。

各位在来眉山旅游前,想必相比已经对眉山有所了解了吧?“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这诗书城啊说的就是咱们眉山,而眉山最有名的文人那就是“三苏”了。

三苏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简称。

三苏文化是眉山的特色,其中有根据东坡文章而建的远景楼,有为三苏立像的三苏广场,有因东坡命名东坡湖公园,也有因东坡轶事而造的东坡醉月??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地方就是三苏的故居――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三苏祠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原为约五亩的庭院,在元代改宅为祠,时称“三苏堂”,明代洪武元年为纪念“三苏”而重修,称“三苏先生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而得名,它的形成与通济堰有着密切的联系,因通济堰的建造,先民们因地制宜在此建村立业,渔耕劳作。

古堰、古道、古民居、古樟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每年到这里观光、写生、创作、采风的摄影家、画家、作家、艺术家就达数万人,是“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和“婚纱摄影创作基地”。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还在这里拍摄《女大当婚》电影,展示了优美的乡村画卷。

请看,这是清代宣统元年重修文昌阁的石碑,石碑上方阴刻“重修文昌阁碑”六个篆书大字。

碑文记述重修过程和捐助人名等。

【护堤古樟群】走进堰头村,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郁郁葱葱、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的千年古樟群。

这些古樟树共有十棵,每一棵的树龄都在1000年以上,数量如此之多,树龄如此之长的古樟群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导游词【篇一:三苏祠导游词】三苏祠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坡故居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于,我们今天参观的是三苏祠,它是位于成都市西南眉山市城郊,分别距成都,乐山80千米。

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三苏祠的大门、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

三苏祠原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苏家世代在此居住,而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则是在明代洪武元年。

它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今天的三苏祠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陈列三苏塑像的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及济美堂庭院建筑。

文化特色主要是以优美的园林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相结合,使我们在清新的氛围里感受名家的魅力。

大家请看这副对联,这是清代张鹏翮所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历史上对它的解说是多样的。

有人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而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正殿堂,与我们相对的是苏洵,他以文论见长;这位是苏辙,他以策对称雄;另一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轼,他集各家之长,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时独占北宋风流。

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他即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所取得的成绩卓越,誉贯古今。

苏轼是三苏之中命运最多难的一个,却也是赢得后人最多崇敬和爱戴的一个。

大家都在讲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那现在我就和大家讲讲小苏的少年趣事。

这就说道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出身官宦人家,性格中有果断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

小于接下来讲的内容请父母们注意了,话说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十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被人诬告送上了刑场。

临刑时他告别妈妈,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尽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过悲伤。

“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

“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

( 四川导游词)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YB-BH-010207“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Explanation of "Meishan Sansu Temple"“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大伙可叫我小×,或×导,我都很乐意接受。

同时介绍一下我们最辛苦的司机。

他姓×,有10多年的驾驶精练。

我们坐在他的车上可以放一万个心,保证大家的安全。

在此各位朋友可不可以身出你们的金掌,银掌,铁沙掌降龙十八掌为我们的司机鼓鼓掌,对他的工作给一下支持。

(一般马上一片掌声)我们四川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

比如大家听说过这样一个随口溜没有?到北京看砖头、到上海看人头、到海南看鸡头、到东北看块头。

到广东看车头、到云南看石头、到西安看坟头、到四川看丫头。

这说明我们四川是出美女的地方。

大家不相信可以往你们窗外看看我们成都到处都是美女!(如果你有自信指自己)(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开幕词,然后讲四川讲讲成都的概况。

差不多快上高速了。

开始讲路线了。

)好了,各位朋友,我马上给大家讲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这两天所要游缆的路线和我们的行程安排。

请大家尊重我的工作。

在我讲的时候不要在下面睡觉,因为我讲的时候要讲到一些注意事项。

如果你没有听清楚会说我这个导游不负责。

没有给你们讲清楚。

我希望我的付出能得到你的回报,其实我什么都不想要,讲得好请你们用你们的左手打右手。

讲的不好就用你们的右手打左手。

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高速公路是成乐高速,从这里到乐山是135公里不到两个小时就下高速了。

我们途中要经过五个县市双流,新津,彭山,眉山,夹江然后到达是乐山。

(双流,新津,彭山的讲解词在520里SD写在路线讲解里了都可以找到的,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讲法)在讲的时候要带点幽默,这样客人会对你的讲解听得很投入。

导游词

导游词

“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仅代表三苏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眉山做客。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刘艳宇,大家也可以叫我刘导,很荣幸能带你们游览三苏祠,希望我们能一起度过美好的一天。

同时介绍一下我们最辛苦的司机。

他姓徐,有10多年的驾驶经验。

我们坐在他的车上可以放一万个心,在此各位朋友可不可以身出你们的金掌,银掌,为我们的司机鼓鼓掌,对他的工作给一下支持。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发一张景区的游览图,在图的背面有我和我们司机师傅的联系方式和我们的车牌号,如果在游览途中有走散的游客可以联系我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特殊需要可以跟我讲,在不违反旅行社规定的前提下我会尽量的满足大家。

现在大家可以向车窗外看,这就是眉山有名的东坡广场,大家看到广场中央有书本堆起来得那个建筑表达了眉山是一个书香气极具浓厚的城市。

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三座石像就是苏轼三父子的石像了,眉山市当初之所以把这三座石像放在这里表达了眉山人民的好客和热情,代表眉山以三苏亲自迎接贵宾。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三苏祠的南门,也就是正门的位置。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康熙四年在旧址上重修后的三苏祠的大门,根据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进到前厅,在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

值得一说的是"千古文章四大家",有多种解释。

一说,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章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

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三座供奉的坐像从左到右依次是苏洵,苏轼,苏澈。

可能有的人很奇怪这样的供奉位置,但是这也正是体现了封建王朝时期我国的三纲五常之礼,虽然苏洵是父亲,但是由于三人中苏轼的官位最高,所以根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来说苏轼也就就被供在了最中间的位置。

蜀道导游词

蜀道导游词

篇一:剑门蜀道导游词09酒馆2班—刘德青—29号—剑门蜀道导游词剑门蜀道导游词参观完一代女皇的故里,览得女皇真容后,我们将来到有“中国历代石刻艺术博物馆”之称的千佛崖摩崖造像;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

清咸丰帝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

现仅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000余躯。

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

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

《大云经》中称武则天是弥勒佛降生,应代替李唐做皇帝。

武则天看后大喜,亲笔作序,颁布于天下,且令各州要营造大云寺,以珍藏《大云经》。

因武则天生于利州,当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云洞,并且刻了这尊弥勒佛立像和后壁龛中二圣——高宗李治、武则天。

按中国传统应男左女右,而该二圣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龛男高女低,这体现出设计者的巧妙构思。

行走在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栈道上,聆听车辚辚、马萧萧的历史回音。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栈道遗址群——朝天明月先秦栈道。

明月峡集古今六道于一峡,有“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之称。

朝天明月峡史称“连云古栈之脊柱”,素有“秦蜀重镇”、“出入咽喉”之称。

古栈道又称蜀道,是古代由中原入蜀,进入大西南的交通要道。

三国刘备进取汉中时对这段栈道进行了大力整修,从朝天出发沿嘉陵江北上,经清风峡至阳平关,上达兴州(今略阳)一线也是诸葛亮北伐平走陇右的一条重要线路。

蜀汉末年,蜀王朝放弃了对蜀北重要关隘的防守,致使钟会顺金牛道南下,攻克明月峡,直破晋寿,近临剑州,使邓艾奇袭阴平,直取成都。

三苏祠景点介绍导游词

三苏祠景点介绍导游词

三苏祠景点介绍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成都旅游。

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肖,你们可以叫我肖导。

三苏祠位于成都市东郊少城遗址上,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洵、苏轼、苏辙(即三苏)的故居。

三苏祠的大门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牌坊,上刻“三苏祠”三字,这是乾隆年间四川巡抚刘之亮所书。

大家请看这四个大字,
左边“人同此心”,右边“文胜于外”,意思是说三苏在人们心中
是仁者爱人的圣人。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三苏祠内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三苏祠大殿。

这座大殿建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殿高25米,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它是由砖、石、木等建筑材
料建造而成的。

三苏祠中的“三苏”指的是他们三人中的两位。

相传,他们
曾一起读书于此。

“三苏”之名是后人所加。

他们都在自己所处
的时代做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所敬仰。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三苏祠的正殿——三苏圣迹馆。

—— 1 —1 —。

关于眉山导游词(精选20篇)

关于眉山导游词(精选20篇)

关于眉山导游词(精选20篇)关于眉山篇1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眉山三苏祠,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约70公里的路程,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眉山县境内了。

一说眉山,也许朋友们会有些陌生,但说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了吧!没错,这儿就是苏轼的老家。

眉山苏姓源自于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在眉州留下苏姓一族,三百年后,出了苏家三父子,自此眉州苏家扬名于天下苏轼生于公元136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古史记载他: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后来快到三十了才突然发奋读书,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后来人们也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苏轼从小就才智过人,什么都一学就会,10岁时,父亲游学四方,苏轼跟着母亲读书,读到范謗传时问母亲,我要是学范滂,你会同意吗,范滂是东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当时和宦官斗争后来被陷害入狱,老母来看望他时很大方的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当时就有留下一世英明的理想,如此勇敢,让人刮目相看。

苏轼的才学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但是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一直不顺,甚至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名,但是苏轼的才学无人能敌,他的词突破了写男女恋情、离愁别苦的旧框框,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词现存有340多首,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被后代奉为经典。

歌星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是东坡先生做的词。

苏轼的才学不仅仅表现在词方面,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很精彩,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即“苏、黄、米、蔡”。

他的字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最擅长画墨竹、清新自然苏轼不是一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人,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生活家,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都是他老人家发明的,东坡肘子的发明源于一场意外,话说他年轻时到寺里和僧人下棋,怕下得太久肚子饿,于是带了个肘子,把寺里的香炉洗干净了,把肘子放里面,偷偷地用微火慢慢焖。

眉山导游词(精选18篇)

眉山导游词(精选18篇)

眉山导游词(精选18篇)眉山篇1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眉山三苏祠,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约70公里的路程,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眉山县境内了。

一说眉山,也许朋友们会有些陌生,但说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了吧!没错,这儿就是苏轼的老家。

眉山苏姓源自于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在眉州留下苏姓一族,三百年后,出了苏家三父子,自此眉州苏家扬名于天下苏轼生于公元136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古史记载他: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后来快到三十了才突然发奋读书,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后来人们也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苏轼从小就才智过人,什么都一学就会,10岁时,父亲游学四方,苏轼跟着母亲读书,读到范謗传时问母亲,我要是学范滂,你会同意吗,范滂是东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当时和宦官斗争后来被陷害入狱,老母来看望他时很大方的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当时就有留下一世英明的理想,如此勇敢,让人刮目相看。

苏轼的才学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但是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一直不顺,甚至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名,但是苏轼的才学无人能敌,他的词突破了写男女恋情、离愁别苦的旧框框,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词现存有340多首,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被后代奉为经典。

歌星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是东坡先生做的词。

苏轼的才学不仅仅表现在词方面,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很精彩,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即“苏、黄、米、蔡”。

他的字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最擅长画墨竹、清新自然苏轼不是一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人,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生活家,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都是他老人家发明的,东坡肘子的发明源于一场意外,话说他年轻时到寺里和僧人下棋,怕下得太久肚子饿,于是带了个肘子,把寺里的香炉洗干净了,把肘子放里面,偷偷地用微火慢慢焖。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精选5篇)成都到眉山的篇1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眉山三苏祠,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约70公里的路程,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眉山县境内了。

一说眉山,也许朋友们会有些陌生,但说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了吧!没错,这儿就是苏轼的老家。

眉山苏姓源自于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在眉州留下苏姓一族,三百年后,出了苏家三父子,自此眉州苏家扬名于天下苏轼生于公元136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古史记载他: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后来快到三十了才突然发奋读书,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后来人们也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苏轼从小就才智过人,什么都一学就会,10岁时,父亲游学四方,苏轼跟着母亲读书,读到范謗传时问母亲,我要是学范滂,你会同意吗,范滂是东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当时和宦官斗争后来被陷害入狱,老母来看望他时很大方的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一个10岁的小男孩当时就有留下一世英明的理想,如此勇敢,让人刮目相看。

成都峨眉苏轼的才学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但是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一直不顺,甚至乌台诗案差点要了他的名,但是苏轼的才学无人能敌,他的词突破了写男女恋情、离愁别苦的旧框框,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他的词现存有340多首,他的赤壁赋,后赤壁赋,被后代奉为经典。

歌星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是东坡先生做的词。

苏轼的才学不仅仅表现在词方面,他的书法和绘画也很精彩,他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也即“苏、黄、米、蔡”。

他的字用笔丰腴跌宕,天真烂漫,他最擅长画墨竹、清新自然苏轼不是一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人,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生活家,什么东坡肘子东坡鱼,都是他老人家发明的,东坡肘子的发明源于一场意外,话说他年轻时到寺里和僧人下棋,怕下得太久肚子饿,于是带了个肘子,把寺里的香炉洗干净了,把肘子放里面,偷偷地用微火慢慢焖。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2篇)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2篇)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大家好!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眉山三苏祠,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约____公里的路程,途径双流、新津、彭山,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眉山县境内了。

一说眉山,也许朋友们会有些陌生,但说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相信大家都有话说了吧!没错,这儿就是苏轼的老家。

眉山苏姓源自于一个没有出息的宰相苏味道,号称模棱宰相,做事没有原则不讲信誉,只要能讨好上级就行,后来被贬为眉州刺史,在眉州留下苏姓一族,三百年后,出了苏家三父子,自此眉州苏家扬名于天下苏轼生于公元____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老爸苏洵原本是个混混,古史记载他: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后来快到三十了才突然发奋读书,三字经有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后来人们也用来比喻,读书和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苏轼从小就才智过人,什么都一学就会,____岁时,父亲游学四方,苏轼跟着母亲读书,读到范謗传时问母亲,我要是学范滂,你会同意吗,范滂是东汉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当时和宦官斗争后来被陷害入狱,老母来看望他时很大方的说:你放心去死吧,能留下一个好名声,我就很满意了,一个____岁的小男孩当时就有留下一世英明的理想,如此勇敢,让人刮目相看。

成都到眉山的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四川,今天我们将带您游览成都和眉山两个城市的风景名胜和人文历史。

首先,我们将从成都出发,前往眉山。

请大家随我一起,开始这段精彩的旅程吧!一、成都(1500字)成都,古称蓉城,是四川省的省会,被誉为“天府之国,魅力之都”。

这里是中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食文化,深受游客喜爱。

1.1 成都市区首先,我们将参观成都市区内的几个著名景点。

著名的锦里街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一条具有三国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特色的古街。

在这里,您可以购买各种特色商品、品尝当地小吃、欣赏民俗表演等。

【最新推荐】家有眉山之书-word范文模板 (8页)

【最新推荐】家有眉山之书-word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家有眉山之书篇一:导游词三苏祠景区导游词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旅游社的旅游活动。

我谨代表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

首先,请允许我作个自我介绍,我是青年旅行社的导游,小杨。

各位在来眉山旅游前,想必相比已经对眉山有所了解了吧?“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这诗书城啊说的就是咱们眉山,而眉山最有名的文人那就是“三苏”了。

三苏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简称。

三苏文化是眉山的特色,其中有根据东坡文章而建的远景楼,有为三苏立像的三苏广场,有因东坡命名东坡湖公园,也有因东坡轶事而造的东坡醉月??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地方就是三苏的故居――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80公里,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现占地面65000平方米,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的园林建筑。

三苏祠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

原为约五亩的庭院,在元代改宅为祠,时称“三苏堂”,明代洪武元年为纪念“三苏”而重修,称“三苏先生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奠定今日之殿堂规模。

现存的三苏祠建筑,大多数是清朝修建的,形成以清代为主体的建筑群落,成为占地100亩的古典园林,是一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家庙祠堂,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来到祠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庄严肃穆的三苏祠大门。

据史载,现在的三苏祠三檐门楼是在民国牌坊的基础上改建的。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眉山市导游词

眉山市导游词

眉山市导游词篇一:眉山导游词峨眉山片区各位评委好,今天我抽中的是峨眉乐山旅游片区。

它涵盖了乐山、眉山、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四个地区,有乐山大佛、峨眉山、泸沽湖、邛海等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成都出发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我们会经过双流,新津,彭山,最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全程79.6公里,车行大概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了。

那好了,各位游客,我们从成都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在进入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出发后所经过的一些地区。

我们途中经过了双流,新津,彭山,我们欣赏过了美丽的成都平原,感受了古蜀国文化。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眉山了。

在四川,这座城市曾被宋人称为“千载诗书城”,被清人称为“人文第一州”,评价之高,声誉之隆,让今天的人们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

眉山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正像成都有司马相如,郫县有杨雄,南充有陈寿,江油有李白,中江有李调元,眉山在距今九百多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词人,在座的各位可知道他是谁吗?那我给在座的各位三个提示吧!首先第一个提示是有一个菜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第二个提示是他是北宋著名的词人,第三个提示是他有这样一首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唱)。

对了。

他就是苏轼。

说起眉山,熟悉中国文学的人会有所耳闻,因为这是大文豪苏轼的故乡。

眉山是“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苏东坡给了眉山这个名字以丰富的内涵。

当然人杰全因地灵。

作为眉山人的苏轼、石鲁、李密等在历史上有着如此光辉的成就,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又要仰仗眉山的物华天宝。

眉山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

眉山市的人杰地灵,为我们眉山市带来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

而眉山市文化旅游活动也非常的丰富多彩,例如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苏祠途中导游词篇一:三苏祠导游词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

"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

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

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

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

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

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

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

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

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

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

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

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

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

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

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

程氏夫人(1010-1057年) 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

18岁同苏洵结婚。

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

"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

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我认为,纪念三苏的祠堂应该有程夫人一席之地,才合乎历史的真实。

现在,我们介绍苏东坡。

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是我国古代一位出类拔萃,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忠君恤民的政治家。

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显赫,由于他秉性刚直,才高招忌,为当道者所不容,屡遭陷害,贬官削职,险被杀头,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政治生涯。

然而在文学上取得的惊人成就,像永远不落的北斗星一样,在古代文学家队伍中,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华。

苏轼少年好学不倦,决心向贤臣学习,注意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22岁赴京师应试,中进士第二名。

本来阅卷官梅尧臣推荐给主考欧阳修定为第一名。

欧阳修误以为此文是其学生曾巩所作,定为第一怕人议论,就定为第二,但苏轼殿试时仍为第一。

宋仁宗阅览苏轼兄弟试卷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正准备做官时,母亲程氏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回眉山奔丧。

1061年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列入最高三等。

这时苏轼向仁宗呈献《进策》二十五篇,提出一整套政治主张;如"丰财、强兵、择吏、安万民"等,集中体现了忠君爱民思想。

不久开始从政,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1064年英宗即位,很器重他,然而又遇妻子王氏和父亲苏洵先后辞世,苏轼借弟护丧回川。

1068年再度离开故里,从此没有回来了。

这时英宗死,神宗接位,起用王安石变法。

由于种种原因,他对王安百变法持反对态度。

新党排斥他,第一次被贬杭州任通判。

以后调任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吴兴),因积极救灾,深得民心,这时新旧党争非常激烈。

由于多年地方官生涯中的感受,他有意见并在谢表中发了牢骚,这个牢骚发得不是时候,御史台将牢骚话和抨击时政的诗文收集一起,断章取义,即历史有名?quot;乌台诗案",把他投入监狱132 天。

王安百又出面营救,结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是戴罪监督劳动。

在黄州屈居五年,躬耕于东坡,故自称为东坡居士。

宋神宗念其"人才难得",每谈苏轼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

本拟委以重任,受宰相王等阻挠,直到神宗死,才在山穷水尽之际出现了转机。

哲宗继位,年仅十岁,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器重苏轼,不断提拔,先任登州(蓬莱县)知州,召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皇帝授书),显耀尊荣。

但苏轼位高而志不移,保持自己的政见,既不同意王安百的过激措施,也反对司马光"恙化"的过头做法,结果招到新旧两党夹击,无法在宫殿行走,再次请求外放。

先后出任杭州、杨州、颖州太守。

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尽废司马光等旧党,重新推行新法,苏轼又倒霉了。

先后被贬定州 (河北定县)、英州(广东英德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在惠州关心民间疾苦,修桥凿井,竭力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来摆脱现实的烦恼,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写的《纵笔》"白发萧散满风霜,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有点修仙炼丹味道,很快传到宰相章淳那里,章恨恨地说:这老头子还很高兴嘛!还有什么地方可贬?因之又被贬天涯海角的儋州,不准居住官房。

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修建了住房,幼子苏过常侍身边,以着书为乐,兴办学堂推广中原文化,琼州、潮州等地一些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求学。

在海南度过屈辱的三年,也作好终老海南的准备。

后来,海南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建立了苏公祠,据说离东坡住地不远有口东坡井,吃这井水的三百人现在都说眉山话。

他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清酒超脱,襟怀开阔,豪情奔放,孜孜不倦,把写作当作日常功课,坚持到死。

哲宗死,徽宗立,苏轼奉命内迁廉州(广西合浦),又改为舒州(安微安庆),又去永州(湖南零陵)安置。

他真是"坐席未暖,召节己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还没有选择好一个安身之地又调动了。

由于长期政治折磨和贬徒困顿,积劳成疾,于公元1101年死于常州,按生前愿望死后葬于河南郊县小峨眉山。

苏轼书法,也居显着地位,被认为北宋书法之首。

他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端庄又秀丽,刚健含婀娜。

"宋代大书法家有四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居首位,留存下来的约十余件。

最有名的《寒食诗》真迹,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为玉羲之《兰亭集存》,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

苏轼绘画也享有盛名,善画竹木奇石之类,他提出绘画理论,如胸有成竹、贵在神似,诗画本一律等。

他的画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两幅,一幅是枯木竹石图,一幅是满湘竹子图(该图为邓拓在市场上收集,以高价购之,文革前知命难保,交故宫博物馆收藏)。

此外,苏轼还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筑苏堤;精于医道,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善于烹调"东坡鱼","东坡肉"。

他真是一位奇才、全才、高才,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