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中国新闻史考研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

新传考研新闻史背诵笔记(最新版)目录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四、如何高效背诵新闻史正文一、新传考研新闻史的重要性新闻史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对于备考新传考研的同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涵盖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背景和发展趋势。

因此,在新传考研的备考过程中,背诵新闻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新闻史的发展脉络新闻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史始于 17 世纪初,随着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而逐渐发展。

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17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兴起,如英国的《泰晤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等。

2.20 世纪初至中期的新闻事业繁荣: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闻机构和传媒集团,如美国的 CNN、中国的新华社等。

3.20 世纪后期至 21 世纪初的新闻传播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如互联网、移动终端等。

三、新闻史的主要内容新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理论的演变、新闻业务的变革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等方面。

在背诵新闻史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掌握重要新闻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2.新闻理论的演变:掌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价值观和新闻报道原则等,了解新闻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3.新闻业务的变革:了解新闻采访、新闻报道、新闻编辑等业务的发展变革,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新兴业务。

4.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关注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印刷技术到现代的数字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

新闻专业考研知识点归纳

新闻专业考研知识点归纳

新闻专业考研知识点归纳新闻专业考研是一个涉及广泛领域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以下是新闻专业考研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新闻学基础理论- 新闻的定义、功能与特点-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新闻传播的法律与法规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新闻传播史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新闻采写技巧- 新闻采访的技巧与方法- 新闻写作的基本结构与技巧- 新闻报道的类型与特点新闻编辑与评论- 新闻编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与风格- 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与责任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经济的基本理论- 新闻媒体的经营策略与管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经营模式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的传播机制与效果- 社交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 国际新闻的特点与报道策略-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新闻传播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运用- 新闻传播实证研究的案例分析新闻传播政策法规- 新闻传播的政策法规概述- 新闻自由与新闻监管的关系- 新闻传播中的法律问题与应对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 新闻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 新闻传播中的道德困境与选择- 新闻传播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新闻传播实务操作- 新闻摄影与视频制作技巧- 新闻节目的制作与播出流程-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实务结束语:新闻专业考研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还要求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系统地学习上述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份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考研学子们在备考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掌握重点,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

中国新闻史考试要点一、中国新闻史的起源和发展1. 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中国古代新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例如《春秋》、《战国策》等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政治动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逐渐成为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2. 传统新闻的特点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由专门的人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

另外,传统新闻还注重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3. 近代新闻的兴起近代新闻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和外国报刊的传入有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开始创办报纸和杂志,这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近代新闻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信息来源,而且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二、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事件1.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这两次运动通过报纸和其他媒体传播了许多反对封建制度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抗战时期,新闻成为了动员国内和国际的重要手段。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抗击日本侵略的事迹和英雄人物,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起到了强大的宣传效果。

3.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解放战争是中国新闻史上重要的事件,这一时期的宣传工作对解放军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三、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人物1. 严复严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西方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并在自己的报刊《昌平文稿》中倡导民主和宪政。

2. 杨虎城杨虎城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记者和编辑,他在抗战期间通过自己的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声援了中国抗战的正义事业。

3. 潘公凯潘公凯是中国新闻史上的杰出编辑,他主持编辑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调查、评论和批评的作用,坚持党性与事实的统一。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中国新闻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同时内容带有新闻性,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新闻学硕士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

(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2-2《外国新闻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

手写版,共56页¥60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指定参考书目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适用学院/专业——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

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

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

手写版,共29页¥40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

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

打印版,共39页¥40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

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

打印版,共17页¥302-4新闻史硕士课程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史研究生资料,硕士课程同样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的重点,内容详实,包括中国史和外国史两部分,主题分明。

打印版,共58页¥352-5新闻学重点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5个20分)1、孙樵,晚唐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

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

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国新社”——国际新闻社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导师:徐宝璜邵飘萍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二、名词解释:(4个20分)1、进奏院状:进奏院状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雏形,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四章 中国政党报刊的发展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梁启超与《时务报》
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维新派其他报刊
中 国
国人同期办报高潮

党 报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

的 发
孙中山开始认识到办报的重要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国内革命报刊的兴起
革命报刊的发展与报刊使命
报历程 党的新闻事业在瑞金的继续发展
延安新闻事业的发展
国统区的《新华日报》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拉开中国政党办报的帷幕 1.《万国公报》与强学会
1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务文体的特征: ①“纵笔所至,略不检束”。梁启超打破了传统八股文的清规戒律和条框束缚,打破了 古文、骈文、散文等的界限,大胆运用各种笔法,点评时政,畅所欲言,实现了写作上的大 解放。 ②内容浅显流畅,明白易懂。梁启超摒弃了传统文言文估屈聱牙、深奥难懂的词汇,而 是使用大量的通俗语、外来语,采用外来的句法来论证问题、说明道理,使文章变得易于理 解、易于阅读。 ③“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梁启超的文章虽然洋洋洒洒,但逻辑清晰,层析易辨; 同时笔锋总是饱含情感,读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能使读者受到很强的感染。 3.维新派其他报刊 (1)《知新报》 它是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于 1897 年 2 月 22 日在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 康广仁任总经理。因为是在澳门出版,所以它的言论大胆直接,同时也最全面。1901 年 1 月 20 日,《知新报》停刊。它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 (2)《国闻报》 它是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 年由严复在天 津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其副刊《国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笔记整理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一、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1、林则徐的新闻思想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洪仁轩《资政新篇》: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的主张。

《资政新篇》中,洪仁轩提出的办报活动的观点:1)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2)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3)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可以改变社会风气。

4)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可以实行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的监督,可以有助于中央政府权利的加强。

4、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王韬的办报主张:1)论述了半包的目的及意义。

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

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

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讦人,自快其忿”。

(2)王韬对后世的影响:1)他为中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引导作用。

2)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臆,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3)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专业课]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最早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

其辅助手段有结绳,图画,雕刻,标示,烽烟,旗鼓等。

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

两汉的传播载体仍然以竹简,木简,绢帛为主。

中国著名学者戈公振在他的名著《中国报学史》中首先提出汉代有邸报的说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而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那么有童谣和谣言。

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经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的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

最早关于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的《读开元杂报》。

其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份最早的报纸,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东方及印度部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是1907年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官报实行统一管理。

宋代为了加强对邸报传播活动的控制实行“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的报纸。

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是“小本”。

明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的三个环节是通政司,六科,提塘。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XX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活动有关的人是何甥,名光烨。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的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是《急选报》,是雕版印刷,其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有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称是“报”的印刷品。

清代民间报房所处的报纸统称京报。

露布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载体。

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在唐朝,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人大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2、新闻的本源3、好奇说4、群居说5、新闻欲(99新)6、硬新闻和软新闻二、简述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倾向性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

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企图用虚构、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不仅无法说法人,其生命力也必然短暂;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

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

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实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

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新史笔记

中新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2.中国古代官报通称“邸报“,史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中国古代报纸即邸报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3.邸报的性质:信息来源官方的朝廷官报,发布信息的渠道自上而下,内容带有一定的新闻性,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报纸。

4.邸报产生于唐代的直接证据是:《敦煌进奏院状报》;间接证据: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研究唐代新闻事业的重要文献5.“邸报”名称最早于见于宋代公私文献。

6.在明代,邸报传送制度非常严格,要通过政司——六科——堤塘三个环节。

7.京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的报纸,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仍属于古代报纸的范畴,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8.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9.第一份外文报刊:1822.9.12,澳门,《蜜蜂华报》,葡文。

10.美国在华第一份英文月刊:1832年,裨治文,广州,《中国丛报》。

1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中国报纸的发轫。

1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本土创的第一张中文报纸,刊载了中文近代报纸上第一篇论述西方报纸的专文《新闻纸略论》,是中国第一份在发行上作出努力的近代刊物。

13.《依泾杂说》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中英文合刊。

14.《遐迩贯珍》是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

15.《六和丛谈》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国刊物。

16.《中外新闻七日录》是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

17.《益闻录》的主编李杕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

18.《万国公报》是中国最早对于镭的报道的报纸(自然科学),还报道了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和《资本论》(社会科学)。

是教会报纸中历时最长、传播西学内容最多、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周刊。

19.《德臣报》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20.《孖剌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21.《字林西报》是中国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外文报纸。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1.国民党新闻事业的扩张及由盛而衰(1)《中央日报》与马星野①《中央日报》a.抗战胜利后,重庆的《中央日报》照常发行。

上海版《中央日报》于1945年8月30日正式出版,社长冯有真。

同年9月10日,南京《中央日报》也复刊,社长由马星野担任。

b.194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重庆版《中央日报》仍然出版,称为“陪都《中央日报》”。

而南京《中央日报》则为该报总社。

1948年11月,在南京解放前夕,马星野将《中央日报》总社迁至台湾,于1949年3月12日在台北正式发行。

②马星野a.1928年6月任《党军日报》主编。

1928年助编《清华校刊》,在清华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

1929年主编《中央政治学校校刊》。

b.1934年7月13日,以“星野”为笔名,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文章。

同年9月,马星野担任中央政校新闻系讲师,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史”等课程。

1935年起,正式出任该系系主任。

以后主持“中央政校”新闻系教学工作凡14年。

c.“中央政校”于1938年7月由南京西迁重庆,马星野于此时创刊《新闻学季刊》。

d.1941年3月,“中国新闻学会”成立于重庆,马为发起人之一。

同年,马星野亲手起草了《中国新闻记者信条》(12条)。

e.1945年11月,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报》社“复员”后首任社长,聘王新命为总编辑、陶希圣为总主笔。

f.他主持社务期间,扩大报纸篇幅,增出晚报,面向社会,推动报社企业化。

同时在版面上进行改革,力求“报纸杂志化”,注重副刊。

在此期间,他还在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任教,专门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兼“政大”新闻系系主任。

g.1947年5月31日,《中央日报》改组为有限公司,由陈立夫任首任董事长,马星野任常委董事兼社长,黎世芬任总经理。

h.1948年3月,马星野出席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新闻自由会议,代表中国新闻界参加制定《世界新闻自由宪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报纸产生前的一种原始传播载体,据贾疏云: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据记载三代周秦时期,曾有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各地,宣达政令,进行必要的采风,这些活动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相近,前人一度把木铎当作新闻事业的象征。

2、露布(99传名):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起始于汉魏。

露布的内容主要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唐封演《封氏见闻记》有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也兼记皇帝功德。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很强,传播面也很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3、开元杂报: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文,开元杂报是孙樵行文中随意加的称呼现已无存。

“开元杂报”记述的是唐开元十二年到二十三年的事,主要为皇帝与大臣的一些活动;关于外观,孙樵记述“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说明没有任何款识和正式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考研《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33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1807年9月4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澳门,9月8日抵达广州,成为基督教在近代来华传教的第一人,他以重金诱使蔡高、梁发等中国刻工印刷《圣经新约》和其他宣传教义的小册子,但很难成气候。

1815年8月5日,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1821年12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共出版7卷70多期,累计574页。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籍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38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终刊。

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报《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澳门是最先出现外文报刊的中国领土。

《蜜蜂华报》是葡萄牙执政党立宪派的政府机关报,涉及中国事物较少。

1823年12月26日,执政党立宪派被推翻,《蜜蜂华报》停刊,共出版了67期。

1827年11月8日,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双周刊《广州纪录报》(又译《广州纪事报》)在广州创刊。

1834年改为周刊,逢周四出版,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人伍德为第一任主编,它是一张商业性报纸,关注中外贸易,政治色彩也比较强烈。

1833年出版过附刊《广州行情商报》,1839年迁到澳门,1843年6月迁到香港,改为《香港纪录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连载过翻译的《三国演义》,1845年增附刊《大陆纪闻与行情》,1858年停刊(又说1863年停刊)。

1833年,《澳门杂文编》在澳门创刊,是我国继《广州纪录报》后的第二份英文报纸,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只出了四期,因含有反对葡萄牙国教天主教的成分而被查封。

1831年7月28日,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广州创刊,由美国商人伍德创办,1832年4月14日,该报进行了改版,并将报名简化为《中国差报》(又译《中国导报》),1833年10月因伍德离华而停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古代
露布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 媒体。
第二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 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该刊编辑和撰稿 人主要是米怜。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内也时有输入。 内容: ①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②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③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 2 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特点: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清代官报 机构: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负 责收受臣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从清代初年起,就 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内容: 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 ②上谕。 ③章奏。 特点: ①逐日进行。 ②手抄与印刷并存。 ③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明代邸报 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机构: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 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 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 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内容:①诏旨。②皇帝及皇室的消息。③官吏任免。④章奏。⑤军事信息。⑥社会新闻。 特点: ①日刊。 ②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 ③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 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 官员信息不灵。
宋代邸报 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机构: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 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 年由外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目的是 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 ①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②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③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④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⑤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遐迩贯珍》 1853 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内容: ①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②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③重视新闻报道,新闻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首创:(中文报刊史上) ①新闻图片。②刊登广告。③铅字印刷(境内)。④中英文目录。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战报; ⑥刑罚。 特点: ①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 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 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②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④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 ①灾异。 ②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 ③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 ④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香港船头货价纸》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 1857 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后易名为《香 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②上谕 ③章奏。 特点: ①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基本都是印刷的。 ②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各报房的京报大同 小异。 ③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 ④以盈利为 目的。 限制: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②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③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 1822 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 1823 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辕门抄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 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 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 开发售。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 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开元杂报”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 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 证。
“敦煌进奏院状” 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 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 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 60 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 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①没有报头。 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③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 息。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③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④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⑤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意义: 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 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限制: 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 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清代小报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 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 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 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 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 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 末。“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宋代小报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 南宋。 内容: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特点: ①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②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唐代进奏院状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 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 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 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 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 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明代民间报房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最初的民间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 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民间报房和抄 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