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最美不过家乡景——梅因德尔特·霍贝玛《林间小道》赏析
最 美 不 过 家 乡 景
梅 因德 尔特 ·霍贝玛《林 间小道》赏析
丁 惠
米 德 尔哈 尼 斯是 荷 兰 一 个普 通 的村庄 。 坚硬 的村道 上 ,初春 的小草在车 辙旁刚露 出一 点 点 的绿 意 ,细 而挺拔 的 白桦 树上 ,冬 日白石 灰还 未被 雨水冲 刷干 净。一 个戴 帽子的村 民 扛着 一把猎 枪 ,带着他 的狗缓 步前行 ,旁边一 位 农夫正 在仔细 地修 整庄稼 。右 侧红顶 农舍 旁 ,两 个人正在 热平地 聊着 ,而树 下的两个 人 似乎 在欣 赏河对岸 的风景 ……天气不错 ,村庄 顶着 一片云蒸霞蔚 的天空 ,林 间小道徜徉着 点 点人影 ,远处红色的尖顶教 堂和低 矮密集 的农 舍都 笼罩在静谧 祥和 的气氛 中。
梅 因德 尔特 ·霍 贝玛 是荷 兰著名 画 家 ,他 一 生 的作 品都 以阿 姆 斯 特 丹 的 乡村 为 主 题 ,这 里每 一个普 通宁静 的 日子 ,如流水般缓缓地 在 他 生命里流淌发光 ,这就是他 心中最美最爱 的 家 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着作品 ,你 的视 线是否一下子顺着小道 一 直 延伸到村 庄 的深处 这就 是焦点透 视 的 魅 力 了 ,那 么 透视 在 哪 里 呢 ? 看 ,画面 的 1/3是
地面 ,横 向的地平 线被压 得很低 ,留下 了辽 阔 的天 空。在极 少的地面上 ,画家用近 大远 小 的 两排整齐排列 的树形成 了透视效 果 ,而透视 的 焦点 就在路 的尽 头。透 视使较 少 的横 向地 面 空 间 ,产生 了一个纵 向的深远感和 空气 感的视 觉效 果 ,这就是为什么你 的视线会跟着 小路走 向村 庄 的原 因了。这 幅作品精 确 的焦点 透视 画法 ,后来成 为美术院校教学 的典范之作。
第四节 构图审美
虚 与 实
虚实既是心理的感受,也 是技法的表现。把握虚实 的关键点:远近关系,线 与面,亦虚亦实。
虚实空间对比
虚与实的对比
24
路的颜色和四周形成鲜明的对比
苔藓与天然石材搭配,突出刚与柔的对比
大与小
疏密空间对比
聚散的对比关系是位置的营 造关系,中国画中讲究:密 不透风,疏可走马。聚散也 是相对于画面而言的,当其 中的一点过于密集时,我们 就应该考虑相应的地方需要 疏散了。
透 视
《林间小道》 作者 : 霍贝玛 [荷兰]
这两张图片有何区别
遍布街道上的广告。如图一眼看去,找不到主题,每一个广告都在“强”结果都不突出~~ 在造型艺术中各种形象符号的任意堆积,只能是杂乱无章,使视觉无从适从。
第四节 构图审美
什么是构图?
构图:指画面各形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艺术 表现的总体形式。
练一练:
判断以下属于那种节律?
简单韵律 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花架的支柱便是简单韵律
交替韵律 两种以上因素等距反复出现。
起伏韵律
起伏韵律
具有震撼性的节律
小练习(连线题):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比例 节奏与韵律 调和 对比 对称 均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比例 节奏与韵律
小结:
一、构图法则
1、对称与均衡
2、对比与调和 3、节奏与韵律
二、构图的基本形式
1、三角形 2、水平形 3、圆形 4、“s”形
思考:
你在校园里选出至少两处景观 运用了构图法则。要求说明地 点、运用了那种法则。
透视学考试重点
透视学1、简述平行透视在绘画上的运用。
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 将观者视线顺引导深处,产生画面的深度距离感适合表现长廊隧道公路铁路意大利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突出中心人物形成一种稳静的气氛起到截止视线下行的作用.基督的冷静与十二门徒三人一组一字排开的对称构图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制约.全开放的艺术处理方法,使观者身临其境.意大利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心人物不大但平行透视的构图方法对称的高大的建筑直角边线直指画幅中心因此牵引掌握了视线使主要形象得以突出一道拱门形成了很深的透视感.2、简述变线的种类及各类变线的透视消失方向。
答:变线分两大类:1)、和基面平行的水平变线,灭点在视平线上。
其中,和画面垂直的直角线消失于心点;和画面成其他角度的成角线消失于心点以外的余点、距点上。
2)、和基面成一定角度的倾斜变线,不论与画面成多大角度,他们的灭点都在视平线以外。
其中,和画面、基面成近低远高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上的天点;和画面成近高远低角度的直线消失到视平线以下的地点。
3、原线的种类与透视特征有哪些?答:原线是指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的直线,无论怎样延伸也不会和画面相交,同类线彼此也不会聚拢、消失。
原线包括平行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垂直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垂直线,倾斜于基面、平行于画面的斜线三大类。
原线不产生消失现象,无灭点。
4、简述远近视距的构图效果。
答:视距决定、制约着60度正常视域圈内的画幅,保证表现透视空间的最近、最大合理容量。
视距短画面容量小,视距长画面容量大。
5、简述中国山水画和西洋风景画在透视手法上的差异。
答: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不受限制。
具有时空跨度自由、表现幅度随意的特点,画面容量大。
西洋风景画采用焦点透视的构图手法,画面视觉空间受限制。
时空容量、表现幅度有严格的限制,画面容量小。
6、平行透视特点:1)立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与画面平行,底面、顶面与基面平行。
2)所有向远处消失的立方体各边线都集中到视平线上的心点消失。
初三美术自测题(艺术素质测试)
欣赏·评述中国美术自测题(一)一.单选题1.宋朝皇帝赵佶画的( ),有着借物寓意、抒写情怀的用意。
A.《双喜图》B.《写生珍禽图》C.《芙蓉锦鸡图》D.《墨竹图》2.《韩熙载夜宴图)的画家是( )A.顾恺之B.文同C.李公麟D.顾闳中3.画家()的代表作品《开国大典》,成功地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A.董希文B.齐白石C.林风眠D.徐悲鸿4.展子虔的( ) 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
A.《江帆楼阁图》B.《游春图》C.《云山墨戏图》D.《溪山行旅图》5.北京故宫的三大殿是( )。
A.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B.太和殿、中和殿、皇极殿C.中和殿、保和殿、皇板殿D.太和殿、皇极殿、保和殿二、判断题1.黄筌和徐熙是五代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世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2.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是指“高远、深远、平远”()3.唐代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高峰时期,有汝窑、哥窑、官窑、定窑和钧窑五大名窑。
()4.《铜奔马》在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
()5.汉代霍去病陵墓的主雕塑是《立马》,也称为“马踏匈奴”()欣赏·评述外国美术自测题(二)一、单选题1.静物画《铜壶》的画家是( )A.卡拉瓦乔B.夏尔丹C.塞尚D.毕加索2.荷兰画家凡.高的静物画代表作品是( )A.《向日葵》B.《水壶、锅子和烛台》C《果篮》 D.《瓶中的郁金香》3.法国画家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属于( )美术作品。
A.浪漫主义B.新印象主义C.后印象主义D.印象主义4.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代表作品《林间小道》运用了( ) 透视方法。
A.平行B.成角C.多点D.散点5.《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属于( ) 时期的雕塑作品。
A.古埃及B.古希腊C.古罗马D.欧洲中世纪二、判断题1.静物画成为独立绘画样式是从19世纪荷兰开始的。
()2.伦勃朗的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属于团体肖像画。
()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摘要】霍贝玛的作品《林间小道》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塑造了一种清新、恬静的意境,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审美主题的表达中,作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类情感的关注。
通过意象的运用,霍贝玛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表达中,更对当代文学提出了启示,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美好和真实。
霍贝玛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和情感体验,启发人们在当代社会中重拾对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追求。
【关键词】霍贝玛、《林间小道》、美学思想、意境、自然、人和谐、审美主题、意象、情感共鸣、当代文学、启示。
1. 引言1.1 霍贝玛及其作品简介霍贝玛(Hawthorne)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的元素,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霍贝玛擅长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灵的深度,他的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类的善恶与罪恶、自由与命运等永恒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林间小道》是霍贝玛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还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沉的思考与感悟。
霍贝玛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 正文2.1 林间小道的意境刻画霍贝玛的《林间小道》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林间小径的静谧画面。
作品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林间小道的幽静与安宁。
作者运用丰富的形象描述,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雅致的环境中,使人仿佛置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描述意境时,霍贝玛通过描绘孤独的树林、青葱的草地和清澈的小溪,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宁静感。
作品中的小道蜿蜒曲折,仿佛通向未知的未来,给人以希望和憧憬。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霍贝玛构建了一种迷人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与神秘的美。
中西美术作品识读比较案例分析
中西美术作品识读比较案例分析作者:刘宪春来源:《现代艺术》2018年第02期从中西美术作品识读切入,用比较的方法,对顾恺之《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的人物作品,倪瓒《渔庄秋霁图》与霍贝玛《林间小道》的风景作品,林风眠《静物》与塞尚《静物苹果篮子》的静物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文化背景、审美意趣等方面的探索,解读中国画内在的创作动力与外在效果的关系,提供欣赏中国画方法的案例。
在弘扬传统文化,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下,多方位识读中国画是时代的要求。
中西文化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中西美术作品鉴赏的差异,相对于西方大众文化对中国画鉴赏的困难,中国美术作品在自己的国人面前应该率先揭去神秘的面纱,本文通过撷取几组中西美术作品识读案例进行分析,从比较的角度探索鉴赏中国画的审美路径。
一、人物作品:顾恺之《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古代美术发展的过程是美术与实用逐渐分离的过程,也是民族特性审美精神逐步确立的过程,作为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经验积累的结果,中西绘画也慢慢拉开了距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相恋,抒发爱情失意感伤,图中主要描绘了凌波微步、欲语还休的洛神形象,顾恺之通过“迁想妙得”把主观情思投注到客观对象上。
同样是女神的塑造,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来自希腊神话的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以裸体形象在爱琴海中诞生,窈窕柔和的身姿,洋溢着青春生命,是颂扬人性,复兴古典文化的宣言。
跨越1100多年的时空,洛神与维纳斯以中国女性美与西方女性美的典型形象并置在一起,越发显现中西文化不同带来的审美差异。
顾恺之以紧劲连绵、若“春蚕吐丝”的线条塑造人物,波提切利以优雅的装饰平面感与细致的线条见长,一个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的悲剧主题,一个是若珍珠在贝壳里升起,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
尽管波提切利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受透视、光影、体积的影响,不能算是以模仿论见长的典型西方古典画家,但相对于顾恺之,还是表现出了不同于中国画的视觉真实,中国人物画以线造型,注重心象真实的特点在作品比较中可见一斑。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霍贝玛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画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美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林间小道》被誉为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之一,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霍贝玛独特的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自然、情感与意象等角度对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霍贝玛的美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与表达上。
在《林间小道》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光影效果的精准把握,营造出一种幽静、深沉的氛围。
画面中的树木、草地、小道和远处的山峦都被描绘的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清风拂过的气息。
霍贝玛对自然的描绘不仅着重于表面的形态,更注重捕捉自然的灵性和气息。
他将自然赋予了神秘的意义,通过对景物的潜移默化的表现,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霍贝玛的美学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情感的深刻剖析与表达上。
在《林间小道》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环境的渲染,展现了内心深处的孤独、迷茫与渴望。
画面中的人物身影或远眺远方,或低头沉思,都流露出一种思索和向往的情感。
霍贝玛通过对人物的姿态、表情和氛围的营造,将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融为一体,使画面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深刻而细腻地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引起了观者共鸣与思考。
霍贝玛的美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意象的运用与创造上。
《林间小道》中,他巧妙地利用了树木、小道、远山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视觉空间。
画面中的小道纵深而迷离,树木参差而静穆,远山苍茫而遥远,呈现出一种朦胧而奇异的意象之美。
霍贝玛通过对意象的运用,将观者引入一个虚幻而超脱的境界,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他深刻理解和把握了意象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为观者带来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与启迪。
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是他美学思想的杰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情感与意象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通过对画面的细致品读与深入解析,我们能感受到霍贝玛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生命、自然、情感等人类基本命题的深刻思考。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霍贝玛(Alfred Hovbøl)是丹麦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称为是“天才之作”。
在他的一生中,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间小道》。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世人的赞赏,也反映了霍贝玛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对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进行浅析,探讨其在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霍贝玛在《林间小道》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意象和比喻,营造出了一幅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的景象。
诗中描述了一条荒凉的小道,枯黄的树叶和深秋的风景。
虽然这个场景似乎有些冷清和凄凉,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霍贝玛通过描绘生动的景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用诗歌语言将这些自然景象转化为了富有诗意和情感的意象,从而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美学氛围,引起读者深深的共鸣和感动。
霍贝玛在《林间小道》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在诗中,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诗歌的语言显得生动而富有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节奏明快,韵律优美,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通过对语言的精心运用和构思,霍贝玛使诗歌的表现力达到了极致,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美学的审美效果。
在《林间小道》中,霍贝玛还探讨了自然与人、生命与死亡的关系,体现了他对生命和美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诗中描绘的寂静的小道、凋零的树叶以及清寒的秋风,无疑是对死亡和消逝的表现。
而在这种死亡与消逝的背后,却隐藏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
霍贝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美好生命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展现了他对美学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霍贝玛《林间小道》体现了他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深刻的艺术理念。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他将自然美和人生哲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幅美丽而深刻的诗画。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霍贝玛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自然主义色彩和强烈的感性情感。
他的代表作《林间小道》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美学思想的表达和体现。
本文将从意象、节奏和意境三个方面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首先,意象是霍贝玛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林间小道》中,作者选择林间小道这一主题,充分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中出现了许多自然生物的形象,如枫树、松树、小麻雀等。
特别是对于枫树的描写,作者将枫树比作一位悲伤的姑娘,充分展现了自然界的柔美之美。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也充满了情感色彩,如“寂静无声,鸟儿凝神,人们谈论平和温暖;”“橙黄的阳光透入深处,云彩漂浮在蓝色天空中,”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因此,意象的搭建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形象,还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和美学思想。
其次,节奏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
诗歌使用了逐渐增长的句子构成,从而增强感性的情感。
特别是在第三段诗歌中,诗人借助长长的句子和强烈的情感,创造了一种强烈的音乐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深邃而清晰的灵魂穿越自然世界的感觉。
诗歌节奏的韵律和平衡,体现了作者对诗歌音乐性的追求,也是强调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出浪漫主义追求的繁荣,自然的形式化创造了一种流畅而优美的表达。
最后,意境是诗歌的终极目标,也是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整首诗歌所表现的自然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对自然的渴望和赞美,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以及对人的内心情感的关注。
如诗中所写:“美好和平的幽冥之地,这里我沉浸在天堂般安谧的时光中,品味着大自然的芬芳,去感受内在的幸福感和宁静。
”这种内心的情感和自然的联系使得人们置身于自然中,放飞心灵,达到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境界,即内心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又转化成了阐述自然哲学和浪漫主义的美。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林间小道》是霍贝玛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以美丽的自然风景为背景,描绘了青年人的情感变化和生活体验。
在这部小说中,霍贝玛运用了丰富的美学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
首先,霍贝玛注重描绘自然景观的美感。
小说中的林间小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它的美景引人入胜。
霍贝玛通过描述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和自然景观的细节来展现出小道的美感。
例如,“春天,小道两旁杂草丛生,蝴蝶、蜜蜂采蜜、飞舞间,一片繁茂、热闹的感觉!”这种美感与自然的生命力和美丽相连,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其次,霍贝玛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表现手法。
色彩是美学中的重要元素,可以表达情感和意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不同季节和场景下的色彩变化,营造出浪漫又深沉的氛围。
比如,红枫叶、黄绿的草地和蓝天白云的色彩组合,表达了轻松愉悦和青春活力;而雪白的冬天和凄凉的夜晚,则表现出孤独和思考。
此外,霍贝玛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情感的深刻描绘。
小说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朋友之间的深情友谊,都是作者用文艺手法营造出来的。
他通过借助自然景观和人物的互动来揭示出情感世界的真实面貌。
例如,在小说的描写中,林间小道成为主人公和女友相见的地方,那意味着幸福和多情。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是否和线人相见并没有交代,这个不确定的结局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情感命运的难以掌控和表达。
总的来说,霍贝玛开创了一种既自然、又浪漫的美学风格。
他追求的不仅是自然景观和人类情感的融合,还要求在创作中加入哲学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传达了诗意和感情,也探索了人类的存在与价值。
这样的美学追求,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自然的定格
自然的定格作者:李翔南来源:《阅读(高年级)》2018年第04期和家人出游,面对美丽的风景时,你一定会拿出照相机,拍张照片留住美景。
而在16世纪的欧洲,画家们使用色彩丰富的颜料、细微的光影变化再现了大自然的景色,这就是风景画。
早期的时候,它只是在一些人物画中以背景的形式出现。
直至文艺复兴之后,风景才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
有一些画家让作品成了自然的镜子,带领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的美。
荷兰画家霍贝玛最喜欢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塘等。
他的代表作《林间小道》展现了乡野景色,道路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既对称又富有变化。
透视手法的运用更是为人称道,精确的透视消失点把欣赏者的目光带向远处,使人心旷神怡。
法国画家柯罗一生崇拜大自然,他作画时从不过分渲染自然的色彩,对自然的忠诚胜于一切。
他的作品中最令人为之向往的风景,就在《孟特芳丹的回忆》这幅画里。
迷离的雾气中,妇女和孩子们正在采摘果实,情景交融,弥漫着清新的田园气息。
印象派的画家们用光影、色彩描绘自然,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荷兰画家梵高的宇宙在《星月夜》中永存,这幅作品是画家深埋在灵魂深处的对世界的感受。
星云宛如一条巨龙在空中翱翔,褐色的柏树像一簇火焰,从大地的深处冒了出来……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法国画家修拉用点状的笔触,画出了《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
原色小圆点布满了画布,色点彼此交相辉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装饰效果。
人和物都显得影影绰绰,朦胧模糊,却洋溢着一种宁静而幽雅的秩序美。
画风景画时,要依据光影、色彩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我们可以尝试用油画棒在砂纸上作画。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霍贝玛是19世纪著名的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林间小道》被誉为挪威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描绘,展现了霍贝玛独特的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自然意象、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霍贝玛在《林间小道》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塑造了小说中丰富生动的艺术世界。
小说中描述了大自然的山水风光、植物和动物,这不仅为故事情节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在《林间小道》中,自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环境,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霍贝玛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痴迷和魅力,将自然美融入了作品的艺术表达之中。
人物塑造是《林间小道》中的另一大特点。
霍贝玛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情感和性格的描绘,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还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绘,霍贝玛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他不仅关注人物的外在表现,更追求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霍贝玛眼中,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存在,他在作品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探究了人性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情感表达是《林间小道》美学思想的又一突出特点。
霍贝玛对情感的渲染和表达是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物的描绘,构筑了一种深厚的情感氛围。
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具体情节,而是贯穿于整个文学形象之中。
通过自然景象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霍贝玛展示了一种浓烈的情感体验,将内心世界的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林间小道》中,情感的传达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林间小道》是霍贝玛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霍贝玛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
他以自然为画布,以人物为刻刀,以情感为绘笔,创作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和情感张力的艺术画卷。
名画赏析:《林荫道》霍贝玛(荷兰)
名画赏析:《林荫道》霍贝玛(荷兰) 荷兰画家霍贝玛于1689年创作的油画《林荫道》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此图展现了乡野的美丽风光,画⾯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寻味,使观者⼼旷神怡。
对称的⼩树在平稳中微见动感,随⼩道向前远望去还能看到远处教堂的尖顶,右侧远处坐落着两幢⾼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平静且祥和的⽣活,占有⼤部分画⾯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陶醉。
这幅画中还带着⼀种忧伤的讽刺意味,长长的林荫⼤道在灰暗的地平线处消失到⼀点,画中这种忧伤的讽喻也是霍贝玛现实⽣活的真实反映。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受洗于阿姆斯特丹。
早年从师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
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荫道》、《磨坊》等,真实地表现了⾃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称道。
跟霍贝玛回家
跟霍贝玛回家—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赏析内容提要:17世纪荷兰画家的风景画,令人迷醉,它们往往表现纯粹的风景,展现了故乡美丽而宁静的自然风光,给人以非常和谐、宁静的感觉。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
本文就是对此幅有着淡雅的泥土气,宁静而别有情趣的油画的赏析。
关键词:霍贝玛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透视宁静最早接触《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又名《林荫道》)是在中学的欣赏课上,还记得当时老师收集了好多西方油画风景作品给我们欣赏,但最后当老师问我们欣赏完了这些画哪一幅给我们的印象最深时,我们异口同声的说出了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虽然当时的我们了解的油画风景作品并不多,欣赏水平也不高,但为什么能够从那么多的油画风景作品中就能让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脱颖而出呢。
我想这一切应该归功于它严谨的构图和焦点透视效果。
《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是荷兰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1638-1709)的代表作。
霍贝玛的画面明朗素朴,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
每一幅画,就象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
尤其是这幅《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
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
画面上的地平线很低,使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
而这种低视高构图给了观赏者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
霍贝玛在描绘这些树时,他的笔是轻巧的,树干和树枝在空中自由地舒卷。
而霍贝玛那些优雅的、自如的线条,把我们的心带到北欧寥廓的原野。
那些用色块染出的晕影,那些富有纵深的透视严谨的构图,使我们感到那里的神秘。
霍贝玛《树间小道》赏析
霍贝玛《树间⼩道》赏析⽶德尔哈尔尼斯⼤道(⼜称“林间⼩道”)约有103×141厘⽶ 1689年作(荷兰)梅因德尔特·霍贝玛梅因德尔特·霍贝玛 Meindert Hobbema (Hobbema,Meindert,1638~1709),荷兰画家。
1638年10⽉31⽇⽣于阿姆斯特丹,1709年卒于同地。
梅因德尔特·霍贝玛是雷斯达尔的学⽣,荷兰伟⼤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师之⼀,与⽼师齐名于画坛。
霍贝玛的艺术观,偏重于对⾃然的直接观察和描绘,他的风景画多以树⽊为主体的艺术形象,常反复描绘相似的景⾊,⽤精确的造型语⾔描绘,⽽产⽣逼真的画⾯境界。
这表现在他的代表作《⽶德尔哈尔尼斯⼤道》。
霍贝玛在这幅画中采⽤了严格的焦点透视法则置景布势,使画⾯空间具有深远感和空⽓感,令观者如临其境。
由于它的真实意境和乡⼟⽓息,使之成为世界著名风景画。
《树间⼩道》The Avenue at Middelharnis(⼜称《⽶德哈斯尼斯的⼩道》),描绘的是⼀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的树⽊,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分对称的⼜是富有变化的。
⼩道的另⼀头,⼀个村民正牵着⼀头牲⼝站着,在右边的⼀条叉道上,有两个⼀边谈话⼀边⾛着的农村妇⼥;右侧近景上是⼀块种植园,⼀个农妇在修剪枝条。
地平线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
这样⼀幅看来平淡⽆奇的画⾯,何以有这么⼤的艺术魅⼒呢?凡是⼀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
霍贝玛是⼀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园风景画家。
他⼀⽣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然的美与诗意。
《树间⼩道》展现了⼀种乡野景⾊的平远透视美。
画家⽤诗的语⾔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园景⾊,给观者⼼灵以舒畅的美感。
极⽬远望使⼈⼼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统⼀的各种细节,却象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 从《 林荫小道》 看美国的后印象派绘画
从《林荫小道》看美国的后印象派绘画平凡而不平庸,在美术界里画自己想画的画,也是画自己想说的话,这就是达斯伯格。
我有幸在《西方美术鉴赏》这门课上认识了他,也算是谈了一场精神恋爱吧。
我的达斯伯格,也许没有达芬奇、梵高等大师的名气,但是在我心里,他的魅力却并不亚于那些大师们,因为走进了他的灵魂和他对话,才知道,他也是一位为画痴迷的人,就像一只雄鹰在美术的殿堂里享受自己的快乐,哪怕最后只能孤独的死去,哪怕最后得不到全世界的认可,我心已足。
美国的安德鲁• 达斯伯格于1926 年创作的《林荫小道》有着莫奈提倡的外光写生、塞尚的团块色彩造型法、马蒂斯的强调色彩及线条动感与节奏的表现与立体主义对画面结构的注重,还有装饰画的倾向。
虽然这件作品有那么多大师的“痕迹”,但达斯伯格却不因此而名闻遐迩,本文通过对这个大家比较陌生的艺术家的作品的分析,以了解美国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安德鲁• 达斯伯格1887 年5 月14 日生于巴黎,在五岁时随同母亲到美国定居,后又多次回到巴黎,其中在1910 一1914 年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巴黎。
据他自己介绍,因为他身体有缺陷,在美国时进入一所称为“Art Students Lea 即e ”的地方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绘画,但自己的绘画技法大部分都是在法国学到的,可以说法国19 世纪晚期的绘画风格对他的影响是不能否定的。
达斯伯格参加过在纽约举办的有关印象派的“军械库展览”等展项并获奖。
后来他定居新墨西哥州,在此创作了《林荫小道》。
《林荫小道》描绘的是新墨西哥州某地的风景,给人的第一印象和17 世纪末的梅因德尔特• 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也称《并木林道加的构图极为相似,后者的构图清新明丽,犹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画面开阔而庄严,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展示了荷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而《林荫小道》用了很传统的三角形构图,只不过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三角形灵活地穿插于其中。
乍一看,这幅画的中心偏于左侧,笔直的树干与向右侧倾斜的树干以及投于地下的阴影构成一个三角形,而左右上部流露出一小片蓝天与画面中下部远处的一小片蓝天同样构成了一个倒三角。
林间小道散文欣赏
林间小道散文欣赏林间小道漫步在林间小道,润如心扉的淡淡花香,小鸟们在林间的树枝欢愉的跳动着,小草在微风中左右摇摆着向路人招手。
看那棵参天大树,那魁梧的树干,茂盛的树叶,向路人展示着它那悠久的岁月,树上的皮有部分已掉落,但没有因此失去它应有的坚韧意志,随着岁月的变迁,依旧挥洒着它的挺拔英姿。
淡淡的微风徐徐吹过,穿过林间,拂动着它那看似柔弱而坚韧的树枝,抚平它那点点的岁月痕迹,它微笑的摆动着。
微风带着片片的花香,一路上都能闻到。
走在林间小道上,我在思考着人生,人生其实都一样,有的人生就像那棵大树,有着坚韧的意志,为了生存而努力着,为了展示人生的魅力而坚强;有的人生就像这棵小草,看似柔弱但是最坚强的,在无论多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生存,都能融入全体中。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只要你能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收获成果的一天。
林间小道上行人越来越多了,人们有说有笑的走来走去,但是没有人去伤害这些花花草草,因为这些看似弱小的植物,却是我们人类的生命源泉。
我走出了林间小道,回头望望,再闻闻这大自然的清香,相信明天会更好。
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婴儿刚出生时,在风吹佛着大地时,我们开始走向自已的人生,这是一次没有轨迹的人生,是一条走向不归之路的人生,里面的酸、甜、苦、辣自有自已能够体会,而自已就像一个靶子,任由里面的酸、甜、苦、辣折磨自已,宰割自已。
但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总有让自已不快乐事情,但伤心过后就是彩虹、就是太阳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只知道如何去做自已比较喜欢做的事,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我们回过往事时,已然后悔不已,每一个心里都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想,希望梦想实现。
然而命运总是去捉弄人,当你要实现时,路上遇到了各种过去从末有过困难,自已不知如何去面对,甚至不知道怎么去面对。
在这里我想我给自已信心、决心,努力去完成自已的梦想,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让失败走向黑暗,让光明走向美好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霍贝玛《林间小道》的美学思想
作者:刘连厚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
摘要:霍贝玛的代表作品《林间小道》作为世界级经典绘画作品,闻名于世。
这幅油画描绘了一处有着一条泥泞的林间小路的乡村风景,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
关键词:林间小道 ; ;经典 ;再现 ;透视
《林间小道》是荷兰风景画家梅因德尔特·霍贝玛(Meinder Hobbema)于1689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约有103×141厘米大,现藏于英國伦敦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深深浅浅的车辙,两旁高细的树木参差错落仿佛迎宾的使者。
从近到远,由高到底对称站列着,它们都消失在远处无垠的空际之中。
对称的小树在平稳中微见动感,随小道向前远望去还能看到远处教堂的尖顶,右侧远处坐落着两幢高顶茅屋,车辙印在泥泞的村道上,表现平静且祥和的生活,占有大部分画面的天空则云蒸霞蔚,美得令人陶醉。
这种对称是稳定的,同时也富有节奏感。
树叶受光显示出明暗变化,团状的造型烘托出树叶的体积感。
远处的树虚而模糊,近处的树实而精细,不同的表现手法更拉开了画面的层次。
天空深远辽阔,云彩更富有动感,变幻出不同的形状。
正如宗白华所说的“人与物中间不是绝对的空虚。
这中间的空气含水分与尘埃。
地面山川因空气的浓淡阴晴,色调变化,显出远近距离。
”霍贝玛绘制的天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色调都有着细微的变化,这变化是基于光影所构成的空间。
从观赏者的角度来欣赏这幅画,笔者的目光首先被富有深度且强烈的透视所吸引,在这片景象中人是渺小的,树木的高大、瘦弱与对称的形式感使笔者产生了压抑的感受,望远处物象都消失于地平线上,而后视线转向两侧发现了低矮的农舍与人们的活动,就此视线再望向远处,想继续再发现点什么,可留下的只有碧蓝的天空。
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
画面上宁静的乡间景致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使观者心旷神怡。
H·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重视科学与理性,在透视学、光影学、人体解剖学等方面都有发展。
这种科学性促使画家更加完美地再现对象。
“如果说古希腊雕塑家征服了动作,那么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依靠透视征服了空间。
”[1]再现性绘画的本质就是将三维的空间表现在二维的平面上。
达芬奇说:“绘画却似它的科学使一平坦的表面呈现出辽阔的风景和遥远的地平线。
”
西方艺术家似乎对镜子情有独钟,阿尔贝蒂说:“写生画要用镜子加以校正”。
丢勒说:“我们的视觉就如同一面镜子,因为它承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一种形态。
”这都说明画家认同艺术应再现自然。
为了使对象在画面中看起来更真实,焦点透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画家在绘画时往往在眼前竖立一块透明玻璃屏,将景物映入屏障的景象绘画出来,这样一来具有空间感的对象就在平面上出现了,用宗白华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几何学的透视画法”。
[2]除了表现体积感,物体在光的影响下,不同的远近,不同的体积显示不同的空间感。
伦勃朗说:“当我说
到空气的时候,意思就是光,当我说到光线的时候,我的意思就是空气。
我要真正说明的是一个房间的空间,一个院子的空间,整个世界的空间。
”他对光和空气不断进行试验,探索“光影的透视法”。
[3]此外,宗白华还认为存在“空气透视法”,自然景观的色调变化与空气的浓淡阴晴有关。
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经典的示范作品。
古希腊是西方绘画的精神发源地,它的美学思想对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希腊人有强烈的个体意识,日益疏远的人际关系促成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契约化。
从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不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采取了更加成熟的形式,它是一种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人生的态度” [4]希腊强调人文性,探求人体美是他们的渴望,特别注意到当时对人体雕刻的精确度要求甚高,模仿对象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基于固定的数学关系和比例,对每一块肌肉的描绘都合乎解剖学的规范。
毕达哥拉斯对世界的始源充满好奇,他提出“数”是万物之基,美是数的和谐,由此可见希腊人面对审美对象时理性地认为它是可以测量的。
柏拉图将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客观美学”完全确立之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艺术的本体论,具体到人的艺术时被归为艺术的“模仿论”,且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模仿。
西方美学思想体现为数的和谐,体现理性与科学。
西方绘画重模仿,客观再现客体。
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三进空间的焦点透视法正是物我对立的观念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杨身源:《西方画论概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