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Word版含解析

前言地理在文科中属于较为理科的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同时也需要刻苦的死记硬背。

所以合适的学习课件对大学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前面几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两部分内容。

本节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部分。

教材首先指出地理环境普遍存在地域差异,然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旅行中就能感受到地域差异。

紧接着,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讲述地域差异的表现: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差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其中纬度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域分异中最基本的分异规律,教材运用热带雨林和苔原的景观图片,分析对比此种分异规律。

教材最后还在阅读材料中以我国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从而说明了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它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三维课程且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了解陆地环境下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旅游经历体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地理景观图对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运用适当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

高中地理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只有相似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而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另外,教材还设计了“活动”、“阅读”和“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使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材解析1.1 教材内容本章节主要介绍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整体特征•地球自然环境的主要分带特征和分区方法•陆地地貌类型及其演变规律•海洋地带及其特征•气候的基本要素和气候类型1.2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一章节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地理知识,并能够基本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构成和演变规律。

同时,该章节也是高一学生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对于这些刚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进行一定的调适,加强高中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规律。

•学会利用不同的分带特征和分区方法进行区域划分。

•掌握地球上主要的陆地和海洋地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熟悉气候的基本要素和气候类型。

•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区域划分和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2.2.1 授课法此次授课时,老师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结合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详细阐述地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规律。

通过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深化学生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2.2 课堂讨论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还将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提出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结合老师的指导,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及时与全班分享。

2.2.3 地图观摩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将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地图世界,让学生充分感受地图的魅力和思维启迪作用。

通过观看与地球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形成自己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反思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三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人教版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提高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并提出改善措施。
4.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理环境差异性案例进行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4.注重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成因及表现。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思考一下这些地理景观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3.学生思考: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初步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4.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讲授新知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定义,解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强调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a.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地理环境差异性案例,分析其成因、表现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书面报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图表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归纳法有机结合,采取活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与活动中获得新知,完善知识的归纳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

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生:同意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展示“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且解释: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名学案配套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同名学案配套课件)

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基带, 也就是山脚处的自然带。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 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 海 拔 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 高 因素有关(如下图)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⑤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较高,阴坡较低。 ⑥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整体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苔原带 温带草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荒漠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冰原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热 带 雨 林 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形成地域分异的 主导因素与成因 纬 度 变 化
热量
太阳辐射 随纬度的 增高而减 少
B线- 从欧洲 西海岸 至中亚
从沿海 向内陆 的地域 分异规 律
水分
降水从沿 海到内陆 的降低 地形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珠 峰
山地的 垂直地 域分异 从山麓 规律
热量 水分
小结:
定 义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
带变化: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温带草 原带→温带荒漠带
高山植物区
北坡 积雪冰川带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珠穆朗玛峰
积雪冰川带
南坡
高寒荒漠带 高山草甸带 高山灌木林带 高山针叶林带
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
探究
▲珠峰
1.沿C线自然带发生怎样的 变化?自然带更替的方向? 形成地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异的主要因素? 体现了哪一地域分异规律? 2.如果山的高度足够高并 且差别不大,哪个纬度的 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3.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 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 为什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运用地图和地理事实等信息分析总结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2、能力训练:通过地理分布图和景观图片等的判读训练,培养读图分析、自绘简图以及观察比较、综合归纳和空间想象等能力。

3、德育美育渗透: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掌握地理事物要素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突破:(一)重点难点:1、重点:①地理环境空间上的差异;②地理环境空间差异的规律性。

2、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分析。

(二)教法学法:1、突出学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代表发言。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3、结合相关地理图表进行读图分析、列表比较。

4、结合地理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新授内容,第二课时以巩固练习为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片头投影(利用景观图片创设情境)]我们在前一单元中已经了解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各地的水热状况及其组合是不同的。

既然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不同,相应的其它地理环境要素如植被、土壤、地貌等也就会出现地域的差异。

(二)讲授新课:[板书投影]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投影图片]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各自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就构成了自然带。

其中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因而常被用作自然带的命名。

[分组讨论] 结合地图判读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投影演示、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依次回答自然带名称。

[投影图片]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植被(自然带)及土壤分布图教师简要解释说明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及规律。

[分组讨论] 阅读教材P59—63,并讨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投影演示、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回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一 新人教版必修1

西岸
中部
东岸
西岸
中部
东岸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高纬度地区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 大陆 性气 候 温带季风 气候 中纬度地区 亚热带季 风气候
66°34N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温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带 阔叶林带 草温 带 原荒 漠 带 亚热带常 带 亚热带常 绿硬叶林 绿阔叶林 带 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次 更 替从 低 纬 向 高 纬 依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西岸自然带从低 纬向高纬更替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大陆东岸自然带从低纬 度向高纬度更替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从低纬向 高纬自然带的 更替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距海远近引 起份水差异
2
海拔高度
引起热量
的差异 主要是由于海拔高 度引起的水、热变 化,而导致自然带 的更替、变化。
主要是由于距海远 近引起的水份差异 ,同时也受温度的 影响。 在中纬地区表现得 明显。
鸣沙山和月牙泉
想一想: 为什么荒漠中 会有绿洲?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 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
温带森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 的更替(水分的影响)
从 沿 海 向 内 陆 的 地 域 分 异
back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 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 海 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 拔 因素有关 高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影响;3.掌握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环境定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方法•观察法•实地调查法•数据分析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环境差异性的思考,并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2. 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如气候环境、地形环境、土壤环境等。

3. 分组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研究,使用观察法、实地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并记录下来。

4. 分享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延伸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在不同地区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地理环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理解和分类的准确性,对于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方法的运用能力。

2. 教学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研究和分享讨论过程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2.研究材料和记录工具。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好学生的小组研究和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发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2)根据图形完整的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自然带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山坡差异的原因。

(3)能过联系和运用地理感性知识,逐渐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

(2)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

(3)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2)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难点】: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山脉不同坡间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讲授过程】情景创设如果你有机会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做一次长途旅行,便会强烈感受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图3-1-1中四幅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的主要特点,让学生感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并尝试说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一)地域差异的定义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然后说明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相同的区域,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由以下概括得出自然带的定义纬度位置热量植被 地理位置自然带海陆位置水分土壤自然带的定义有三部分组成a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自然带的形成因素b :组成要素为气候、植被、土壤c :成带状分布是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总结: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带的名称命名 承转: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公开课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1公开课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章,是地理学的精华所在,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它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又为学生学习必修二奠定基础。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1、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章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应该能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

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联系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理解。

如将“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比较,并找出内在联系,加强理解,同时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高三的学生,基础的知识已经掌握,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对各模块的知识点有所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答题技巧。

所以对于简单的内容可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上课时可适当增加一些难度。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板书法、比较法、归纳教学法、举例法、图文转化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自然带,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景观图对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

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

【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2)相同要素构成的整体,其特点为什么不同?(因为位置不同导致水热不同气候不同相应的土壤、植被等)(3)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4)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提问几位不同区域的同学)(5)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答:大致呈带状)这种特点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3)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3)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的地域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自然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

根据课标要求设定如下评价目标:一是能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运用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等自然地过程,准确解释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二是能恰当地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准确说明陆地上不同自然地带的分布状况;三是能灵活运用合适的实例,全面、准确地说明自然环境地域分析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二、教材分析本节主要遵循“地域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成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从现象到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落脚于地域分异规律。

具体来说,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景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然后,教材讲解了地域分异的基本原理和形成过程;最后,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的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1、观察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事实。

2、利用实例,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带。

4、运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重点: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2、自然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1、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大区域与其景观图片的对应提出问题:1.下列景观图片分别对应我国那个地区?2.对比景观图你有何感受?3.就此你能提出那些问题?大地理分区对应起来,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是存在差异的,并就此提出问题:区域具体有何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差异存在何种规律。

与我国地理分区的对应,用回忆初中的知识的方式激发兴趣,并产生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和思考,提高对本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容说课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才是绝对的。

地球表面不可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地区,只有相似的地区。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教材主要剖析了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向上的变化。

其中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都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异规律,还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教师教学时可选取恰当的视听资料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如教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南北向的大铁路——京九线沿途景观的变化让学生体会这种景观的过渡是由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教学“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我国东西向的大铁路——陇海线沿途景观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从森林—草原—荒漠的景观变化是由于水分的差异而引起的。

在教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选取不同纬度、不同海拔高度的山体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山体的垂直带谱丰富程度相差很大?最后得出结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跟山地的高度以及山地所处的纬度有关,并深刻理解这种现象的地理成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立体、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推进新课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

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

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

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

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

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

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

(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生有着两种组合。

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

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

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板书设计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答: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组合—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着与之统一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2.在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哪些自然带是横穿整个大陆的?它们分布在什么纬度?答:高纬度的苔原带、针叶林带和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横穿整个陆地。

3.在中纬度地区自然带的分布有着怎样的规律?答:在大陆的东岸、西岸和大陆内部各自形成了特定的组合。

在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为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及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推进新课师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同学们长途旅行过吗?现在让我们沿着中国东西向的铁路大动脉——陇海铁路做一次旅行。

(出示图片“陇海铁路”)(在陇海铁路东端、中部、西端相应的地方各出现一幅典型景观图)(东端动画出示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部出示“温带草原”,西端出示“温带荒漠”)师请同学们思考,沿陇海铁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三类景观的更替?(生讨论,师总结)从沿海向内陆,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干湿状况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在什么纬度体现得最明显?生中纬度。

(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

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师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生长的典型植被是高大的树木,而西部地区则是以草原和荒漠景观为主?生水分条件不同。

东部地区水分充足,而西部地区水分缺乏。

师对。

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三者对比,它们生长的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生森林生长得最快,因为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多。

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光合作用的产物最少,因此生长得最慢。

草原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师事物都是辩证的,森林虽然生长得快,可单位土地面积上叶片总面积最大,耗水量也最多。

荒漠植被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最小,需水量也最少,草原的需水量则介于森林和荒漠植被两者之间。

那么,在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究竟应该种植什么呢?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生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师很好!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

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生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

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师对。

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过渡)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水平方向的分异规律。

在地球表面上有许多高大的山岭,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师请同学们看P98“活动”,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着很大差异?(生思考讨论)师查看地图,请说一说喜马拉雅山的纬度大约是多少,属于什么气候带。

生大约处于北纬30°,属于亚热带气候。

师对。

这里平地上应该是怎样的植被景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师对。

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的山麓地带为什么自然带不同?生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