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远古歌谣的特点:(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 “土反其宅,水, ”是一首农事祭歌。

《弹歌》“断竹,续竹 , ”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

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 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

《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诗经》共有305 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

《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 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 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 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 74 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颂》诗又分为《周颂》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共 40 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 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一、题型1、单选2、填空3、名词解释4、简答5、论述二、总绪论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选择)三古,七段的划分上古期:先秦两汉(3C以前)第一段:先秦(秦统一前)【★★★】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3C~~16C)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C至20C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第一编先秦文学(一)、原始歌谣,神话——传说时期的文学(选择,填空)(二)原始歌谣的分类(简答)【★★】1、劳动歌谣①渔,猎生活的②牧歌2、宗教生活的祭歌,咒语3、战争结束后,人们复杂的心情4、反映生活的歌谣(三)、上古神话(填空)1、分类,内容:(1)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的创世神话。

代表作有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

(2)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

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

代表作夸父逐日后人精卫填海。

(3)英雄神话。

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他们朦胧的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任的心态。

(4)关于异域奇国、神人怪物的传奇神话。

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有奇趣。

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

2、概念(名解):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胜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和社会形成本身。

(四)、《诗经》【★★★】1、概念(名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包括了公卿到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言保存下来的宗教和燕飨中的乐歌等;《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既音乐曲调,国风既各地区的乐调;“雅”既雅正之声,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舞曲。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诗经》 5
《诗经》诗篇的来源和编订:
1、献诗说 2、采诗说 3、删诗说
《诗经》6
《诗经》的分类:《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
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类。(又说是根据诗歌的来源和乐 调而作的分类。)
《诗经》7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的乐调。《风》诗 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 乐(出于当时尊王思想)。《雅》诗共105篇,按音 乐的不同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 篇),它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 时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共40篇。分为《周 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先秦叙事散文1
先秦叙事散文2
《左传》:代表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代 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 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以后才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鲁隐公到哀公共12个国 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254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内容涉及到 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方面。
思考
名词解释:《诗经》、诗六义、笙诗、采诗说、删 诗说、献诗说、四家诗、《毛诗序》 什么是《诗经》中的‚风‛、‚雅‛、‚颂‛?它 们是怎样化分的? 各举三例,说说赋比兴的特征和艺术效果。 课外阅读《邶风•谷风》与《卫风•氓》作比较,谈 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举例说明《诗经》的艺术成就。 说说《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思考
什么是神话?中国神话的分类?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doc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整理doc资料

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任何神话都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A、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B、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C、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3、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A、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B、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神话思维伴随着浓厚的情感体验D、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4、《诗经》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B、《诗经》这名字是汉武帝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D、《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5、周部族史诗的具体内容A、周族史诗分别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应了西周的开国历史。

B、《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C、《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从邰迁徙到豳,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D、《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之周原,划定土地疆界,开沟筑垄,设置官司、宗庙,建立城郭,创业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

E、《皇矣》先写太王、王季的德业,然后写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F、《大明》先叙王季娶太任生文王,文王娶大姒生武王,然后写武王在牧野大战G、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生到逐步强大,最后灭商,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6、《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的手法:A、宋代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期末复习执笔:汉师1312 蒋霄一、名词解释:1.神话答: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关于诗经分类的说法,是汉代人研究“诗”提出来的问题,提出“诗有六义”】从诗的内容到表现手法入手,给下的定义答:内容:风雅颂:郑樵说:①风:即是各国采集的乐调(诗),也就是民歌,共有十五国风,也称国风;②雅:朝廷演奏的正乐,分大雅和小雅两个部分;③颂:是宗庙祭祀时演奏的正乐,包括周,鲁,商三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朱熹说: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陈的手法。

这种手法据“诗”表现的主流;②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比喻;③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

3.三家诗答:是汉代传播《诗经》的三家,即鲁、齐、韩三家。

鲁诗出自鲁人鲁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西汉将其确立为官学,后失传,存《韩诗外传》。

4.四家诗答:是汉代传播《诗经》的四家,即除上述三家之外,另有鲁人毛亨、赵人毛苌传的“古文”诗经(毛诗)。

当初毛诗只在民间流传,三家诗先后失传唯“毛诗”传了下来,东汉时立于官学。

5.春秋笔法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严讲措辞,寄寓褒贬,维护周礼,以微言显大义,也称孔子写作法。

6.《战国策》答:又称《国策》,另有短长,事语,长书。

传说是由西汉人刘向编订成册的一部历史著作。

国策以记言为主,共33篇,是历史散文发展阶段的成熟代表。

7.语录体答:是先秦时代的一种以记录言谈为主的说理散文文体。

《论语》与《老子》是早期语录体散文的集中代表。

8.屈宋答:是屈原与宋玉的简称。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独立的诗人,创造了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是浪漫主义的先河。

宋玉是继屈原后又一位有影响的作家,创“九辩“,成为悲秋之祖,开创了汉赋的雏形。

9.楚辞A,是以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一卷考试题及答案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是()。

[单选题]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正确答案)D.献诗说答案解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单选题] *A.《涉江》(正确答案)B.《河伯》C.《山鬼》D.《招魂》答案解析:《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3.“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单选题] *A.《周易》B.《吕氏春秋》D.《宋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

[单选题]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正确答案)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答案解析:《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单选题] *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正确答案)D.以美为讽答案解析: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答:一。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流传答: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

《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1.歌咏美丽的爱情。

1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 1. 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1、总论: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敬仰不已。

2、司马迁和《史记》的成书:1、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夏阳龙门,临近黄河,还有著名的龙门山。

饱览故乡山河名胜,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养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2、家学渊源和转益多师:司马迁的父亲是太史令司马炎,司马炎在学术观点上兼容并包,又崇尚道家,对司马迁有直接的影响。

3、博览群书和漫游交往:史官家庭长大,可以博览群书,在20岁时有漫游的经历,对传统文化游身后的感情。

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追根朔源。

4、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经历李陵之祸后,司马迁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所以其发奋著书,不再把修史书看成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的人物传记都寓意着作者的寄托。

《史记》既是一部通史,也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的创伤所作的倾诉。

3、《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古通今的结构框架: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创立了纪传体通史。

全书十二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3600年的兴衰,十二本纪按照帝王顺序记述各朝兴衰,10表排列帝王侯间的国家大事,8书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在体例上冲破历史散文的局限,将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较为全面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貌。

2、历史和逻辑想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各层次人物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又兼顾个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

《史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是人各一传,合传是几个人一传,《游侠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在对于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它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国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它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三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3、毛诗:毛诗晚出,出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在西汉被立为官学,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属于古文经学,多采用先秦古文篆书书写,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4、风、雅、颂: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赋、比、兴:①、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直述其事,直抒其情。

②、比:托物言志,打比方。

③、兴:托物起兴,是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托物兴辞。

6、《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7、《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9A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9A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R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pt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ppt

3、神话的功能:神话对原始人很
重要。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 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其次,神 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 条精神纽带。再次,神话是先民们 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 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 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 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 《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 的神话传说。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 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 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 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 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 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 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 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 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 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丝。(《山海经〃海外北经》)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山 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一鱼。 (《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身黑色,火 出其口中。(《同上》)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
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 文学意义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 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 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在 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 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 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月亮神话的演变:
《山海经· 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

‎ ‎ ‎第一章 秦汉散文 1淮南子:西 淮南王 刘安与门客 集体 著 部的系统论 说散 集。

今存《内书》 十 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 帝即位初。

其 撰的目 的是要总结 古今治乱兴 衰的经验教 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 ,以备帝王之 道。

全书以道家 思想为主,兼采先 诸 家, 风不拘 格。

它是 代 者对古代 化进行的 次大规模的 汇集和综合 。

2、骚体赋:赋的 种,指体制上模 拟楚辞而以 赋名篇的作 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 化。

初骚体赋 最流行,后世各代皆 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 初形成, 武帝至东 期最盛 。

它是 赋的 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 位。

以写帝王贵 族生活为主 ,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 《七发》、成熟之作为 《天子游猎赋 》。

4、“劝百讽 ”:语出西 末 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 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 鼓励的成 分过多,淹没了篇末 的讽谏主旨 ,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 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 的奢侈心理 。

这是扬雄对 大赋的批 评。

5、 赋四大家 :指 代以创 作大赋出名 的司马相如 、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 人为西 赋家,后 人是东 赋家。

‎。

《谏 客书》以 客不 ‎于 的统 ‎为 心,首先 ‎ 上客 ‎助 ‎之 ‎的事 ,以说 客 ‎不 有 于‎ 其次 说 ‎ ‎ 的 之‎ ,而 客 ‎的事 ,论 其 ‎ 人的 ‎ 最后分 ‎客和 客的‎ 系指‎出 客 ‎不 于 的‎统 大 , ‎趋于危亡。

‎多事 , , 家‎法。

散‎文 ‎及其 。

论,理 , ,是 散 ‎的 要 ‎之 。

如《治安 》 即说: 事 ‎, 为 者‎ , 为流 者‎ , 为长 ‎者‎ , , 得先 ‎ 家说辞的‎风 。

如《论 》是 散 ‎ 的名篇。

散‎文 ‎及其 。

,论 , 长分 ,言之 。

如《论贵 》以有 的论‎ ,说 赋 ‎以劝 ,贵 而 ‎ 对于 家‎发 的意 ‎。

中国文学史1

中国文学史1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诗经》诗经概貌[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

最初称为《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土风歌谣;《雅》是典范的音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诗经》的集结: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4]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晚出,但流传最广。

)诗经内容《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

反应了周民族以及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农业的生长情况。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是一组周民族的史诗。

《国风》最集中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思想的诗歌。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在根本上起着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的作用,而不能抑制个人的欲望与自由。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形式特征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每句二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在声韵上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押韵,隔句押韵。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背诵篇目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掇、捋、袺、襭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docx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docx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古代文学1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神话对于原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一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卷)总绪论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一、史家记述:(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

(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绪论
文学史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形成的。

研究文学史,或者研究一篇作品,应有几个层面:
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生平、思想、心态)
文学作品本身——核心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
文学传媒
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结合
上古
先秦——秦汉
孕育,源头,滥觞——大美铺张扬厉
中古
魏晋——唐中叶——南宋亡,元——明代中叶
文向诗靠拢,出现了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杜甫,承前启后。

个性化,玄学,佛学。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唐诗盛极难继。

唐中叶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元末明初《三国》、《水浒传》,新的小说时代来临,叙事文学登上主导地位。

近古
明嘉靖——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
论争《牡丹亭》《桃花扇》《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聊斋志异》戏曲小说
先秦文学
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
原始到理性官学到讲学文史哲综合一体
先秦作品丧失了原真性,师说与后学混淆,秦火之后,汉人编定,异说与讹误。

当神灵不再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据时,历史的意义就凸现出来了。

《诗经》
诗三百,305篇,三家诗毛诗
赋比兴
赋是基础,铺陈直叙;
比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诗人歌唱,多在开端。

诗经中兴的运用较为复杂,往往暗示着题旨,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联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句式四言为主,间杂有二言至八言。

《谷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