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过渡: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梳理出了春节里不同时间段人们的活动。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学生发言)板块二研读课文,感知写作特点一、学习“腊八”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规矩:多义词,在文中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翡翠:玉石,成分是钠和铝的硅酸盐,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也有红色、紫色或无色的,有玻璃光泽,硬度6~7,可做装饰品。

(2)出示重点句子。

句段1: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句段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①指名朗读,请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提示:熬腊八粥、泡腊八蒜)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提示: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第一句:“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就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这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色,也说明了腊八粥用料之丰富。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上 的
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
灯 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
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
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
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
对比
悠闲
正月初一
交流体会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
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 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
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
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
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小结写法
正月十五 总—分—总
对比 排 比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
大 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
街 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
课后作业
1. 继续完成或修改片段《家乡的端午节》。 2. 预习第二课,完成第2课预习卡。
板书设计
腊八:准备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比喻
腊月二十三:忙碌
祭灶王 吃糖
总—分
除夕:热闹
人们的活动
先概括
味、色和声的描写 后具体
热喜 闹 庆 详略有序
正月初一:悠闲 人们的活动 对比 忙 团 重点突出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完整版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完整版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 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 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 《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 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 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 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 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 乐的日子。 大街上的灯( 数量多 )。
• 腊月:农历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 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 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 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 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 节)的一种应时食 品,南方称“汤圆”。 •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 “闹”与正月初一 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 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 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 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 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 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 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 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 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老舍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 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 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 健身玩具。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 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 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 的日子举行。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 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 叫天桥。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前知识导读1.课前思考: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他的作品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2.揭示课题《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老舍的笔下,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去感受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吧!(板书:1北京的春节)3.读课题。

二、文本知识探究1.任务解读,要求:(1)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3)(拓展)阅读文段,对比梁实秋、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任务一;深入理解详写部分,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汇报交流详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略写: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教师小结:详略得当,突出重点4.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腊八。

①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②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除夕真热闹”?①从人们活动的角度。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课文解读
除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作者是怎样凸显除夕这一特点的呢?
除夕真热闹。
热闹
课文解读
人们的活动
家家…… 老少男女……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
有什么人睡觉……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祭祖 守岁……
课文解读
元旦(正月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
课文解读
想一想:作者在描写尾月二十三风俗的时候, 抓住了哪些重点,又是如何写出特点的 ?
抓住重点 祭灶王
写出特点 卖糖的景象
吃糖习俗的来历
课文解读
(二)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春节最
大的特点是什么?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热闹
课文解读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 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春节的重要日子,它 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 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学习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 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
板书设计
1.北京 的春节
开始——尾月的初旬 彩排——尾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正月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写出点
食材种类多
色味双美
课文解读
尾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 “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 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 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 前几天,在字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 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 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 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北京的春节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逛、熬、腊、粥、谚、宵、悬、殿、眨、鞭炮、店铺、彩绘、万象更新、除夕、间断、万不得已、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络绎不绝、拜年、风俗、逛庙会、鞭炮齐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和期待,引入本课主题——北京的春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3. 教学重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2. 课后实践: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春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3. 课后思考: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北京的春节》课程系列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春节期间北京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习俗,这些活动和习俗在北京地区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学习汉字: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了解北京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能够简单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教学过程1. 课堂热身(10分钟)老师可在黑板上列出以下活动:贴春联、放鞭炮、逛庙会、舞狮舞龙等,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印象排列它们的先后顺序。

然后请几位同学上台介绍各自排列的理由,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2. 观看视频(20分钟)在教室里播放带有北京春节气氛的视频,让学生们大致了解北京在春节期间的活动和习俗。

可以适当加入英文字幕,方便学生理解。

3. 词汇学习(15分钟)通过PPT展示汉字和相关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一些与北京春节相关的重要词汇:除夕、拜年、年夜饭、红包、舞龙舞狮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出这些汉字,并让他们理解其含义。

4. 小组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了解,总结出北京春节的主要活动和习俗。

并请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

老师可以在同学发言的时候逐个介绍学生们的观点,同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5. 学生练习(25分钟)请学生选择一种北京春节的活动或习俗,并写一篇短文介绍此活动或习俗,包括具体的内容、意义和历史渊源等方面。

在完成后,学生可以自由地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课程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观看视频、学习词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等多个环节,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使他们对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
北京的春节
第二课时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猜一个节日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rán
fàn


燃贩彼贺
luò
tuó
qià
骆驼恰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小
说家、戏剧家,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短篇小说《柳家
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浑厚无华的语言,以 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 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画了一幅幅北 京人过春节 Nhomakorabea民风民俗画。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7):写从尾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部分(8-13):介绍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灯火通宵,鞭炮声不绝,
将这里的“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成“都”, 好不好?为什么?
这几个词虽然和“都”的意思一样,但用不同词语来 表达,可以体现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逼真地感受到中国 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儿而又浑厚无华的语言,描画了一幅 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郑重与热闹,展示 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反应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爱好。
腊八
除夕
正年初一
正月十五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 尾月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 寒鸦”,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干什么?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 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拜年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 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 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 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 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 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 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 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 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 暗沟。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 新的祈求。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引用俗语,告诉人们这是一年 中最冷的时候 。
2、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 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 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 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 方法,说明粥的材料丰富,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句子通俗易懂,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 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 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 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 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 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 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 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春联 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 方形桃木板。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 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 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 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 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 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 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 流传至今。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 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封”意思是封闭,既交代了制作蒜 的一个关键步骤,也交代了它能留到 过年吃饺子用的原因。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孩子们是怎么准备过 春节的呢?读第4自然段,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杂拌儿
蜜饯
空竹
第二件事 买爆竹
1.除夕:除夕这一天的热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____做__年__菜_________; (2)_____穿__新__衣_____; (3)___贴__对__联__,__贴__年__画___; (4)__家__家__灯__火__通__宵__; (5)___鞭__炮__声__不___断______; (6)__吃__团__圆__饭______; (7)____祭__祖____________; (8)____守__岁________;
2.元宵节
(1)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元宵节活动的一项是( C )
A.观花灯
B.吃元宵
C.舞狮子
D.放花炮
(2)“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 纱灯”这句话中,与“都”意思一样的词语有 ___一__律_____、__清__一__色____,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语 言的丰富。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 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 这样写的好处。
详写:腊八 尾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 略写:其他日子的活动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各种习俗。 作者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画了老北京春节的 民风民俗,表现了春节的郑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传 统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 同与爱好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法
通过对比、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法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 学 Nhomakorabea 程教 学札记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单元(章)
名称、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学课时
第2 课时
总备课数
第13课时




知识技能
1、学会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
过程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4)元宵。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元宵节?(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①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②谈谈自己的体会。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元宵节的花灯?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③元宵节的灯美吗?
④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除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可以说明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还有哪些方面能说明“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而“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是写元宵节的什么句?
②泡腊八蒜: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这一段围绕哪句话来写?(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除夕的热闹?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除
夕的热闹?
(3)正月初一。作者写正月初一从哪一方面来写?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方法?
(1)写腊八节,作者抓住了哪些事详写?怎样写的?
①熬腊八粥:
“农业展览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同时也能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是什么句?
(总起句和总结句)
这一段作者采用什么结构?
(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布置作业
1、书写课后生字;2、复述课文
课后
反思
教导处(教研组)签阅
年月日
初旬、熬腊八粥、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蜜饯、掺和、零七八碎、鞭炮、风筝、万象更新、麦芽糖、截然不同、寺院、、张灯结彩
二、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6)春节前夕
第二部分(7)大年三十
第三部分(8-10)正月初一
第四部分(11-12)正月十五
第五部分(13)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
2、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