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
孙东亮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摘 要:论述了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向与趋势,对新媒体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难点及弱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立健全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运行机制,形成新媒体管理合力进行了阐述。
针对高校在新媒体工作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剖析,最后对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意义及运用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 新媒体 发展背景
一、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方向与趋势
新媒体的成熟与发展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把握新媒体特点顺应其规律和趋势,可以把新媒体作为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战略性工具。
1.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搭建网络工作平台。
网络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聚集志同道合者的平台,这在青年人中显得尤为突出,青年人渴望得到认可和接纳,最直接便捷的办法就是开设自组织园地 常见的学生组织有班级群 论坛,这是学生中最松散自由的组织,也是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地带,是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区域 除此而外,一些大型网站,如中青在线,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少年维权网 等主流媒体网站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工作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手机运用方面,通过发手机短信,手机报,彩信等方式,既节约了组织成本,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又便捷即时的方式,将教育潜移默化地溶于日常生活信息中,与传统的集体班会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应注意的是,媒体平台毕竟是虚拟的,它无法有效地让教育工作者得到现实的反馈 所以,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是对过去传统学生工作的促进,而不是替代。
2.加强引导,建设网络思想教育高地 。
现在青年团体的主要构成者都是90后,甚至是95后的青年。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共青团组织利用新媒体服务思想管理引导的思路应如何转变?有待于深入探讨与交流。
找准青年学生思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适应其成长规律,做好他们的思想引领。
新媒体作为一个良好的载体,要破除工作瓶颈,撤销各种障碍,将共青团的工作做到青年聚集的地方,引起青年共鸣。
要全面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规律,抓住其特点进行努力研究,占领新媒体的制高点,找准共青团对新青年宣传工作的方向,更好地服务青年群体。
二、 新媒体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运用难点及弱点
1.信息甄别。
新媒体(主要是互联网) 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其虚拟性、交互性、 匿名性、开放性等特性,导致社会事件在传播上的矛盾对立。
网上行为理性与非理性倾向相互交织,形成了多种舆论杂合形态。
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目前发布信息不需经过严格的审核与核实, 这就导致通过网络传播、 报道的消息内容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人们对各类信息分辨不清,给舆论引导工作增添了难度。
2.利益诉求。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会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和冲突同时,由于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多元化。
各种利益诉求和在深化改革 的进 程 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矛盾纠缠在一起,社会管理者对敏感问题处 置稍有不当就有可能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 。
3.社会情绪。
舆情事件传播的速度、规模和方式, 不仅取决于事件的社会背景和性质, 还与网民群体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密切相关。
政府部门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扎实有效地控制社会情绪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在某些社会公众事件中有些群体通过网络媒体发泄其不满偏激情绪,这样很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关注。
造成一些不利有关因素的迁入进来,难以控制社会舆情.引导处置难度加大 。
4.治理理念。
舆论格局相对开放.现在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在一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对新媒体的舆论格局变化准备不足,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造成执政能力的短板。
不能采用排斥其参与的形式,使用手中的权利而不加思考。
以什么标准对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进行性质界定.如何从整体上把握网络突发事件产生机制及传播模式, 如何正确地、 有效地引领社会舆论,变得难度更大。
5. 引导技巧。
面对各类突发事件,一些社会管理者满足于立竿见影的治标功夫 , 疏于或懒于从治本方面进行 “ 活血化瘀”的疏导,在化解各种显性或隐性的不稳定因素方面存在本末倒置现象。
部分领导舆情意 识和能力欠缺,对社会舆论中的民声、 民意、民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不屑于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一些网站和网民社会责任缺失,也不清楚如何从制度设计上强化网络媒体和网民的社会责任,满足于对公众进行生硬的灌输式传播,难以担负引领社会舆论的大任 。
6.联动机制 。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公众是信息的主动接受者和多元信息的制造者。
社会的话语权和发布权进一步下移。
部分领导在如何构建中央与地方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动机制方面思维僵化, 对媒体联动机制缺乏全面的、辩证的认知。
不知道怎样把握网络监督的“ 度”, 也不清楚 如何把 握舆论引导、 情绪疏导的时机和火候, 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发挥新媒体监督功能、作用之间摇摆不定。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运行机制,形成新媒体管理合力
1.转变管控思维,适应社会需求。
在新媒体营造的舆论感染力作用下,“广场式舆论”更容易推动民众做出简单追随的行为。
旧有的管控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治理需求。
新媒体制造着各类信息 , 引导着社会舆论, 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政治取向和行为, 如果引导不当。
很容易刺激公众的情感反应。
进而导致事态失控。
新媒体时代是全民参与定制的时代。
民众更关心并调查政府行为 ,同时使得官员遭遇全面监 督和直接批评。
新媒体发展将迫使政府部门转变管控思维,认真学习新媒体知识,积极消除新媒体恐惧症,努力避免封堵方法和“ 鸵 鸟” 态度 。
2.优化治理模式,理顺工作机制。
近年来公共行政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不断加剧. 新媒体催生 的公民社会日益壮大,使得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日益显现出濒临危机的征兆 。
新媒体以更充分、更快捷的暴露危机的方式给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带来冲击 。
新媒体的应用使得多元化治理成为可能,各个行政单位之间理顺工作机制。
实现归口管理、 专人负责、 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综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才能得到及时、高效、合理的应对和解 决舆情应对工作才能跟上新媒体的脚步,才能与网友的情感合拍。
3.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传播秩序 。
新媒体的要在国家安全和公民权益保障的基础上进行管理。
当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新媒体的专门法律,因此要建立权责对应的新媒体管理政治法律体系。
在信息聚合与扩散不断提速的新媒体时代 ,各级政府很有必要理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 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营造健康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4.新旧媒体互动,拓展宣导空间。
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或某些重要事件中扮演着相对传统媒体而言成为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在新媒体时代, 既往的议程设置理论根据现实有所修正, 只要选准突破口,新旧媒体相互借力,就可以利用新旧媒体各自优势. 进一步引导新媒体的发展。
社会管理者借助新媒体搭建统一的开放性平台,推动传统
高 校 管 理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282
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既提升了报道价值,又满足受众深层次的需求,将是优化政府治理模式,重构正面舆论的自主性和传播力,通向善治的一剂良药。
新媒体时代 ,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引导全社会 凝心聚力,成为新形势下综合 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善借新媒体之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 功能互补、 覆盖广泛的舆论 引导新格局.使全体人民不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始终保持昂扬精神状态, 这是各级领导干部利用好、开发好新媒体政治资源。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内容形式、 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的必由之路。
四、高校在新媒体工作的具体应用
1.打造新媒体内容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以笔者所在的青年职业学院为例,我们学院以网络为平台举办各类精品活动,学院团委也是将 “ 微博” “ 微信” 这一新兴网络载体,运用在团学工作中的各类大型活动的宣传。
另外,像校园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讲座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网络新媒体的宣传。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紧密团结在党委周围,夯实广大青年的思想基础,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2.创新组织覆盖,扩大宣传工作有效覆盖面。
宣传工作可以有效扩大覆盖面,拓宽信息传播渠道,积极建设优秀校园新媒体应用环境。
及时安抚学生的抵触情绪。
因此,校园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有效加强网络的快捷高效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各类团学活动,要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发布团干活动信息,搜集学生反馈意见。
做到专人负责,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使得学生了解学院的动态,也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3.建立校园宣传阵地,营造全新的服务育人环境。
概括来讲,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宣传阵地和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当前思想工作者需要强化宣传阵地意识,科学有效选择主流网站媒体,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校园文化力度,形成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主人翁责任感 ,使其接受并认同校园文化,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简单被动地学习方式,科学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使得学生能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本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根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新媒体,不断推出一些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线上线下互动活动。
网络活动的引导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4.高校新媒体的职能。
新媒体中心大体由行政策划部、微博部、微信部、美工部组成。
校园新媒体和商业媒体不同,校园新媒体呈现出集中的形式。
包括了学生、教师、领导等其他社会公众。
这些人群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环。
校园新媒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切实履行 自主管理,规范管理,起到推动校园文化网络宣传职责的作用。
五、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意义及运用
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促使高校校园媒体发生了新的变革,新媒体应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很大冲击,同时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
每个人都能是新媒体信息源,“新媒体”时代使人与人沟通交往方式产生了变革,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简洁、有效。
新媒体作为新力量的舆论工具,正在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在逐渐地成长。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新媒体管理,使得网络新媒体进入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长远来看可以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网络一跃成为新的消息的来源、交流途径以及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带来了哪些影响。
1.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意义。
“新媒体”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双向性。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1打破校园文化传播地域和时空上的限制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运用,使得其在传播上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
新媒体的运用,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地域、场景的空间局限性。
1.2拓宽了高校师生了解校园文化的渠道。
在传统的媒体发展时代,高校师生了解校园文化的渠道无非是校园广播、电视、报纸等与社会公众媒体无外乎的传统介质。
这些传统的媒体在传播校园文化时受内容、时空等因素的影响,受众仅仅局限于高校的教职员工。
而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效果日益重要的今天,新媒体弥补了高校传统媒体的缺陷,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了解读,让更多的师生通过网络新媒体来了解校园动态,通过手机终端即可把校园里发生的事情通过视频、语音、图片发到微博、微信上,师生间的互相传递,以及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拓宽了高校师生了解校园文化的渠道。
1.3搭建了“社会性阅读”的平台。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的传播,对于学校的发展前景以及校园师生对于自己学校文化的认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作为在社会群体中得以立足成长和发展的一个个体——高校,其校园文化传播的责任不在于“告知”于校园中生活的师生,而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去了解高校校园文化,知晓这所高校其责任不仅仅在传统媒体的身上。
高校校园师生可以将自己所在高校的校园生活、文化等,以简单随意的文体或者图片在网络上表达,而此时,在网络新媒体双向性的特点影响下,其他受众可以将收到的信息用收藏、点赞、分享评论等各种形式进行二次传播,这样一来,在交流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便实现了用户之间的社会化交流。
新媒体凭借其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形成“阅读——反馈”的互动机制,并凭借即时性、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为社会公众搭建了了解校园文化传播的平台。
2.对新媒体在校园文化传播中运用的思考。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资源整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高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有其存在的受众群体,但是不能忽略了新媒体的存在,否则会丧失大批的拥护者和潜在受众群体。
作为新媒体而言,虽然信息量大、而且内容丰富等优点,但也有垃圾信息过多,关键信息不太突出等一些缺点,在高校舆论环境中,传统媒体可以先发制人,同时也弥补了新媒体的不足。
应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应当对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类微信公众账号进行规范引导,同时加强对管理员的相关培训,能够做到人负其责;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需要统筹整合新旧媒体,以媒介融合的角度进行发展提升,既要看到传统媒介的优点,也要坦然接纳新媒体的便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立为,薛艳.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11,28:213-214.
[2]黄畅.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176-177.
[3]邵威. 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 经济师,2013,02:97-98.
[4]陈少凡,龙玥.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 电子制作,2013,15:2.
[5]顾澍嘉.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的思考[J]. 成功(教育),2013,20:172-173.
[6]王薇,刘开源,张静.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J]. 新闻世界,2013,08:356-357.
[7]陈伟. 高校共青团在新媒体时代建设路径探析[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6:53-56.
[8]李红梅.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对策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团委为例[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2-75.
[9]李红梅.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的现状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学团委为例[J]. 科学中国人,2015,21:199+298.
作者简介:孙东亮(1978—),汉族,男,籍贯:河北故城,讲师,天津青年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天津市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调研课题:新媒体在共青团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T15-006),2016年度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课题号:2016ZD008).
2016年・8月・下期经营管理者
学 术
理 论
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