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_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与反思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量杯2个(水)、(盐水)、水槽1个、搅拌棒、布、橡皮泥、土豆、小石块、泡沫板、装满水的小玻璃瓶、一元硬币、用同样大的橡皮泥捏成的大小不一的小船、用塑料吸管做成的吸管排、用木筷做成的木排。

学生材料:水槽每组1个、量杯每组1个、每组一张实验记录单、橡皮泥、土豆、盐、搅拌棒、水、小石块、泡沫板、装满水的小玻璃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疑导入1.师出示土豆。

2.师让生猜土豆放水里,结果会是怎么样?3.师演示把土豆放水里。

4.师变魔术(把土豆放盐水中)浮起来。

5.问生看了魔术想说些什么?6.生猜测7.做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8.怎么做实验,师出示友情提示9.生用实验验证猜测。

10.生汇报。

11.师指导生小结:改变水(加盐),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师板书)二、探究使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师出示材料生说材料。

2.师把橡皮泥、装满水的小玻璃瓶、小石块、小泡沫板放到水里。

3.生汇报看到的现象。

4.出示研究记录单,师介绍记录单。

5.小组讨论交流,并且把讨论得到的办法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下来,组长负责记录。

6.小组讨论,师巡视。

7.师展示研究记录单上的讨论结果。

8.师请学生看到大屏幕的实验提示,接着请同学们再次看到研究记录单,如果你们设想的办法成功的,就在设想办法后面方框对应的位置画√,不成功画×。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能通过尝试,探究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方法。

2.知道水里加盐、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现实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4. 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水里加盐、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等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槽、烧杯、生鸡蛋、盐、橡皮泥、泡沫、玻棒、硬币若干、吸管、牙签、表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师举起一杯水和一个鸡蛋)师:这里有一杯水和一只鸡蛋,如果把鸡蛋放在这杯水里,它会怎样?2. 学生猜测并且互相交流(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3. 师:鸡蛋到底会沉还是会浮呢?请小组长轻轻地把鸡蛋放在水里。

(组长演示:鸡蛋慢慢沉入水底)4. 师:老师也来把鸡蛋放到水里吧。

(教师演示,现象:鸡蛋入水后,慢慢上浮,最终悬浮在水中)5. 提问:哎!鸡蛋在水中的情况为什么不一样了呢?李老师真的会变魔术吗?(老师不会)你们想不想也让烧杯中的鸡蛋浮起来呢?(生:想)6.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设计意图:鸡蛋是学生熟悉的物品,但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了,借助这个实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的方法过渡:老师杯子里的鸡蛋为什么能浮起来呢?我来告诉大家,其实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物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是什么?(对,是盐)1.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加盐的方法让鸡蛋浮起来吧。

好,请看实验要求:(ppt出示)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

3. 提问:鸡蛋都浮起来了吗?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讨论交流)(板书:水中加盐)师:可是一开始大家都加了盐,鸡蛋为什么没浮起来了?(指明学生说一说)4. 谈话:在一条江、河、湖或海里,如果有足够多的盐并且溶解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3.2 《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3.2 《把固体放到水里》|苏教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反思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在每个活动时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与触动,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让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学生的心。

沉浮研究活动时每一小组都有一袋盐和一袋沙子,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都提出了盐在水里不见了(溶解了),我就顺势引入溶解部分的研究活动。

与学生回顾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作溶解;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现象叫作不溶解。

第二,我在教学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基本兼顾了每个学生,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地指导。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做了细心观察,还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在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时,先让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因为预测也是一种思考,是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指向灯。

所以我有目的地选择了8种固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讨论、预测,而且在验证时每人平均可以有四次机会动手实验,真正体现公平研究原则。

在学生讨论时,我还不时地与他们一起讨论、验证,给他们有效的鼓励、指导和帮助。

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有机地选择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同时进行初步的科学答辩。

通过全体学生的交流、讨论,知道有的固体在水中会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有的物体在水中会立即下沉,有的会逐渐下沉。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习惯和小组合作观念。

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如在研究固体沉浮现象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再讨论出验证步骤,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怎样验证自己的预测?怎么放?放多长时间?等等,在明确验证步骤后,再出示活动提示卡,让学生更加明确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在研究溶解现象时,我让各组长分配好小组内部的研究任务,组织小组成员一个人研究一种固体,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和想法,组长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

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

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

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

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智力闯关的活动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提升程度。

小学科学_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五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第五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

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水、橡皮泥、潜艇模型、盐、土豆、烧杯、水槽、塑料泡沫、盛有金属块的小桶、吸管。

2、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整理材料,充分预测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桌面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哪些器材,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先讨论一下,然后指生说一说。

生:学生讨论。

2.师: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猜测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呢?请你作个预测,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生:在实验记录表上勾选内容。

如下表:师:大家选好了吗,找同学说一说你的猜测。

生:土豆沉,橡皮泥沉,盛有金属块的小桶沉,泡沫浮,吸管浮。

(二)自主探究,发现沉浮现象师:请大家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实验一下,请同学们把土豆放入烧杯里(为了加盐使它起来)。

把橡皮泥,盛有金属块的小桶,泡沫,吸管放入水槽里。

生:好奇,实验。

师:找同学说一说哪些物品沉底。

生1:土豆沉,橡皮泥沉。

生2:土豆沉,橡皮泥沉,盛有金属块的小桶沉,泡沫浮,吸管浮。

师:那,我们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死海”探险,揭示沉浮之迷1、(课件展示--在死海上面看书,安排一个学生读一下内容介绍。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使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教案与反思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知道改变形状、减轻自身的重量或在水里加盐,都能增加浮力。

2.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土豆、食盐、勺子、玻璃棒、生鸡蛋、气球、橡皮筋、小刀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游戏导入,教师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

(教师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2.问: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一个杯子里是沉的,一个杯子里是浮的。

生2:左边杯子里的土豆沉在水里,右边杯子里的土豆浮起来了。

3.问:看到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生1:为什么一个土豆沉了,一个土豆却浮着呢?生2:我想知道一样的土豆,为什么会有的沉,有的浮呢?二、揭题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三、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1.研究橡皮泥的沉浮: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边演示边讲)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沉在水底,可是玻璃做的碟子、小碗却能浮在水面上;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它会沉在水底,然后铁做的小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儿还有一样小东西,是什么?(橡皮泥),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1)学生猜测。

(2)把橡皮泥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

(3)师生研讨,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师:下面就请你动动脑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这个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师: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看看哪组的办法多?讨论开始。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与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案与反思

2.把固体放到水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蜡烛(一根和一段)、两块橡皮泥。

学生材料:一元硬币、土豆、苹果、干木块、纱布、盛水的水槽、橡皮。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也了解了固体,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关于固体的高难度的谜语,看看咱们班同学谁最聪明,一下子就能猜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吗?2.出示两则谜语,引导学生猜谜。

(1)山上水里到处有,有大有小硬骨头,开山凿取搞建设,房基路面处处留。

(2)不用砖瓦起高楼,铁壳地板尖尖头,载人运货容量大,江河湖海任遨游。

3.说一说: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是为什么呢?4.导入:看来,关于固体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共同来寻找把固体放到水里的奥秘吧!二、实验探究,研习性质(一)预测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认识材料。

把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奥秘呢?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固体,快打开袋子,看一看都有什么?2.学生汇报。

有一元硬币、土豆、苹果、干木块、橡皮、纱布。

3.猜一猜。

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哪些会沉,哪些会浮?4.小组内完成实验记录表。

5.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盐、土豆块等。

四、活动过程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师:大家去过海边吗?有什么发现吗?(找一部分学生谈海边发现;播放课件:航行的大轮船、航空母舰)仔细观察视画面,其中有什么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生1:轮船这么大还能浮在水面上真神奇。

生2:怎么人躺在海里不动也不会沉不下去?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水里的物体浮沉的问题。

(板书题目)设计意图:从对海边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发现问题,由生活现象引出探究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师:打开材料袋,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学生汇报,认识材料)师: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猜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汇报,教师不作评论)师:现在请大家把它们放到水槽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吧。

(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汇报:木条、泡沫板是浮在水面上的,装水的小瓶、塑料片等都是沉在水底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明确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

(2)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师: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它浮起来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好不好。

请小组长做好探究记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汇报,教师分别总结。

教师小结:以上方法都是通过借助其它物体使自己浮起来的,自己能浮起来的物体叫漂浮物,所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助漂浮物”(板书:借助漂浮物。

)师:不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吗?生:把小药瓶中的水倒掉,能使小瓶浮起来。

师小结: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在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减轻物体的重量也能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小学科学_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学生分析中低年级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研究问题。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探究活动,因此还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往往探究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是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因素。

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它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

同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成功的良好体验连续不断。

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在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下,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探究方法、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升腾。

教学目标1、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共同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

3、在经历的一个个探究科学活动中,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在反复的探究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不断的克服科学困难心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明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2、使学生知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水槽、烧杯、马铃薯、小玻璃瓶、题卡(二)学生准备铁块、橡皮泥、石块、泡沫块、桔子皮、线绳、精盐、搅拌棒实验桌上有实验单、实验组的号牌。

学生分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

(不固定)活动过程[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国老师呀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老师也非常高兴并且也非常愿意和咱们班同学上课,因为我听说呀咱班同学最聪明最听话了,特别是能积极回答问题,是不是这样?生:是。

师:怎么样,这么多人听课,对这节课有信心吗?生:有。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反思一: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必须让学生从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亲自动手实践、做总结报告、讨论交流,自我评价&&只有让他们亲自做了,才能发挥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自己的教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一个简单的评析。

一、从生活常识入手,通过实验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课主要是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学生在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明确了改变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或水里加盐等方法,可以使原来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在讲到如何使鸡蛋浮于水面这一环节时,学生兴致很浓。

在学生看来,鸡蛋从来就是沉在水底的,怎么能浮起来呢。

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发现这个常识似乎是可以颠覆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奇思异想。

如利用水的张力,将鸡蛋放在自制竹筏上。

虽然有的想法可行性较差,但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不再停留在习惯的位置,开阔了很多。

二、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个实验是使橡皮泥浮起来。

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使橡皮泥浮于水面。

学生了解改变形状是条可行之路,但不是那么好操作,还有些碍手碍脚。

结果是学生对于利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时,这个实验成功的只有三组(一共是八组),使很多学生对于改变形状这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感到疑惑,好在少部分学生的谆谆教导,勉强的使大部分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

课后分析原因主要是我引导不到位,部分学生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过程中不理想,形状不对,还有现在出产的橡皮泥质量不过关,当把橡皮泥放到水里后,橡皮泥就变得又滑又腻,再想把它改变形状就非常困难了。

还有个原因是学生把改变形状后的橡皮泥放到水里时方法不妥当,导致橡皮泥没能浮起来,而是沉下去了,如果以后再进行教学时,我会有针对性的强调放置的方法和刻意强调形状改变,加大物体在水中的空间,另外在选择材料上还要有所考虑,利用其他的材料代替橡皮泥,我想效果会好些。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苏教版«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苏教版迷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效果停止的。

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育先生的观察才干,表达〝要想片面看法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让先生经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缘由;让先生亲历探求,从中体验迷信探求的乐趣。

知识点为:知道改植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改动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要素,我又思索了先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形式,我带抢先生一同探求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末尾,我就给先生创设情形,让他们——提出效果。

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想象一下,假设教员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

〞先生的留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教员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效果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处置效果、探求新知。

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停止教学,我首先让先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绪、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先生充沛发扬自主性,我只要倾听。

然后小组协作完成设计一套实在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能够出现的现象。

最后,让先生依照自己的方案进举入手操作,教员适时的点拨指点,以便实验愈加顺利、现象愈加清楚。

〔改植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在研讨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先生细心观察它的结构,教员简明说明,让先生入手操作。

之后,让先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停止沉浮改动的, 引导先生说出潜水艇外面灌进空气,分质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分质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缘由写在活动记载上。

小学科学_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增大物体的体积、借助漂浮物、减轻自身重量、水中加足够的盐等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增大物体的体积、借助漂浮物、减轻自身重量、水中加足够的盐等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圆水槽一个、灌水小药瓶、软陶、鸡蛋、泡沫板、塑料瓶、塑料盒盖、大烧杯及中烧杯各一个、四个小烧杯、木筷子、四袋食盐、四把塑料勺、尼龙网、玻璃杯、碗、盘、胶带、剪刀、毛巾生:记录单、笔、铜丝、毛巾、泡沫板、木筷子、鸡蛋、四块软陶、灌水小药瓶、中烧杯一个、水槽、材料盒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情景导入,引出课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直接展示物体的沉浮,引出本课研究课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大家熟悉的东西:灌水小药瓶、软陶、鸡蛋、泡沫板,请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猜想,如果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哪个小组来汇报。

现在老师请你把它们放入水中!(教师边讲生边演示)2、请大家注意观察水槽,你看到了什么?生答:我们发现,灌水小药瓶、软陶、鸡蛋都沉在水里,而泡沫板浮在水面上。

板书课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学生探究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思考方法:能设想一下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谁来汇报你们的设想?能看一看材料再讨论方法吗?谁来汇报?能联系生活再说方法吗?接下来我们来看实验提示:(生读)1、两人合作,验证完一种方法再做第二种,并把成功的方法记下来。

(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2、注意安全,轻拿轻放。

3、实验结束,放好物品,全组坐好,准备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4、有问题轻轻问老师或同学。

2、音乐响,我们开始,音乐停止,我们马上结束实验。

(纠正不正确的操作,留心好的做法,边演示、展示边汇报,提醒收拾材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最初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成绩进行的。

本单元是根据《课标》物资板块中“物体的特点”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先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先生经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缘由;让先生亲历探求,从中体验科学探求的乐趣。

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改变本身分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要素,我又考虑了先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程度,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先生一同探求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先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成绩。

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想象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

”先生的留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成绩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成绩、探求新知。

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先生在组内交流本人的设计思绪、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先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需倾听。

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景象。

最初,让先生按照本人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点,以便实验更加顺利、景象更加明显。

(改变物体外形、借助漂浮物)在研讨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先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阐明,让先生动手操作。

以后,让先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先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分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分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缘由写在活动记录上。

(改变本身分量)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先生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甚么海淹不死人?引出这一地理知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把固体放到水里_苏教版-word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把固体放到水里_苏教版-word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反思
这堂课先是让学生对给定实验材料的沉浮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简单明白制约固体沉浮的因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延伸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明白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但仅仅凭借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自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整个过程学生是投入到其中的,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很多精彩的提问和回答。

但同时,本节课也存在些许遗憾,如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对“沉在水里”和“浮在水面”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以至于把苹果看成是悬浮在水中,为了弥补这一课堂随机生成的现象,我及时把本来在【课堂延伸】环节中要给学生一个惊奇的茶水现象提前讲了,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但这也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做也正是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呼应的。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科学实验课,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意外”并非坏事,只要因势利导,可能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总之,实验课堂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 1 页。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篇一:《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1《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于安永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来组织教学。

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科学问题。

在探究改变物体沉浮规律的环节.我做的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针对已经沉到水里的材料或自己需要的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使它们浮起来.并做好记录。

办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浮沉原理为渔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节课中的实验.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做成功了.并且能在我的提示下总结出漂浮的原理。

在这节课我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喜欢做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进行着实验.并及时总结实验的结果.学生学到了应该学到的知识。

我在本课当中把我的理解和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但是毕竟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有些尝试还有待于今后改进。

篇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要充分体现《科学课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

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安排活动,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

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揭开物体沉浮之谜,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等物质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1•水槽橡皮泥(6盒)、小勺、铁块、精盐、土豆、小潜水艇(6个)、小勺、吸管、塑料泡沫、玻珠等。

2•奖品6份教学过程、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小礼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老师一一出示物品,学生辨认并说出物品名称。

)2.如果老师把这些礼物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有的沉,有的浮)3.我能让沉在水中的铁浮起来,你信吗?4.出示铁制品,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有没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铁制品?5、说说,我怎样让铁浮起来的?(改变铁的形状)6、你也能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吗?7、出示课题: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二、学生小组合作,使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起来1、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使你的橡皮泥浮起来。

2、小组比赛,看看浮起来的橡皮泥中,谁的装得多?3、学生动手操作。

4、比较后想一想:为什么他的装得多?5、交流汇报。

6、小结:增大空间,可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装的更多。

三、教师演示“借助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实验教师设疑:孩子们,老师不用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物体浮起来,你信吗?教师演示:用吸管做漂浮物,用泡沫做漂浮物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教师提问:请问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学生总结:借助漂浮物。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把固体放到水里_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后反思把固体放到水里_苏教版

《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反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这堂课先是让学生对给定实验材料的沉浮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简单明白制约固体沉浮的因素,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猜想预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合作交流)——延伸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明白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但仅仅凭借感觉和猜测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自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整个过程学生是投入到其中的,在实验中学生的操作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很多精彩的提问和回答。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但同时,本节课也存在些许遗憾,如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对“沉在水里”和“浮在水面”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以至于把苹果看成是悬浮在水中,为了弥补这一课堂随机生成的现象,我及时把本来在【课堂延伸】环节中要给学生一个惊奇的茶水现象提前讲了,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但这也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做也正是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呼应的。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
起来》教学反思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围绕“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进行的。

本单元是依据《课标》物质板块中“物体的特征”来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尝试沉在水里的物体浮到水面,并讨论其原因;让学生亲历探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知识点为: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基于这些因素,我又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采用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我带领学生一同探究了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道理。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提出问题。

我先拿一团橡皮泥放在水面上方,“设想一下,如果老师松手那么橡皮泥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老师的手上,由此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橡皮泥沉下去,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教学的下一环节——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这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我采用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方法,这一步骤我基本没有参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我只有倾听。

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以便实验更加顺利、现象更加明显。

(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
在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时,我找来了一个小潜水艇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老师简要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

之后,让学生说出潜水艇是怎样进行沉浮改变的, 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并把沉浮的原因写在活动记录上。

(改变自身重量)关于死海这部分内容,我先给学生讲一个传说:就是教参中的《关于死海的传说》,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瞪大眼睛、屏住呼吸、盯着我,脸上的表情随着故事情节一会阴、一会晴的……最后随着故事中“奴隶”的获救,而长长
出了一口气。

“你从中了解了什么?”随后,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让鸡蛋浮起来的方法。

(水里加盐)
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简单概括本节所学的知识.(由感性到理性,对所学知识内容达到领悟、理解、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学生畅谈,并帮助渔民把渔网立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创新,学习了本课,你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
虽然,本课我采用了六环三步的教学模式,但有些环节落得不实,表面上看似探究得很好,但个别同学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的参与到探究之中。

总之,本课很适合采用六环三步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学习、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