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章策略双层结构-模板
【高中写作技巧】层进式(递进式)结构
【高中写作技巧】层进式(递进式)结构人们思考问题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路径,这就是递进式的思维,作文按照这种结构框架就是层进式(递进式)结构,文章各层次之间是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改动。
形势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论证结构的逐层递进式,有明显的层次过渡的词语,如什么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应该如何去改善呢?构思示例:构思“尊严”话题的文章运用递进式的提纲1什么是尊严?2活着为什么要有尊严?3怎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获得有尊严。
【优秀作文示例】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有灰尘也有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对幻想的渴望。
我们虽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第一段提出论点,即论述: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塌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
阮籍目瞩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
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
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有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
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第二段举例,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原因,即论述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
议论文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三种结构例文
一、议论文并列式构造文稳中求胜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却以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假设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沉着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那么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假设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假设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那么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那么慌,处事那么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点评】:这是一篇“规〞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备、孔明、班超、林那么徐、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议论文层层递进
议论文层层递进篇一:高考作文:递进式议论文技巧高考议论文布局(之一):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布局方式第一种: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者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感受诗意我们有些人总是抱怨上苍:赐给了陶渊明一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却让自己每天穿梭于灰尘废气之中;留给了郁达夫一个满眼诗意的秋,却让自己被砖瓦遮住了双眼;送给李乐薇一座存在于世俗中却充满仙意的“空中楼阁”,却只给自己冰冷的墙壁??难道现实生活中真的已无诗意可言了吗?不,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到处洋溢着诗意的地方。
只是,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
偏居一隅的凤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视无睹其简朴恬静,从边城走出的沈从文,却汲一管沱江绿,采一瓣山花红,信笔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边城风情画,将其鲜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伟俊秀的张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个香港摄影师却用他颇具穿透力的慧眼揭开了它的荒芜冷寂,一声声响亮的“咔嚓”声汇成一首动人的诗,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或许,发现它们需要具备一双双与文化、品位、素养息息相关的审美的慧眼,平常的我们似乎难以企及,但这又何妨?清晨起来,看到窗外一只鸟儿飞过,扑落了树上的露珠;上学的路上,看到路边树上绽开了一片新叶,微微颤动;极目远眺,对面江心上一叶白帆在阳光下闪耀??睁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边的无限诗意?要感受诗意的生活,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范文(实用10篇)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范文第1篇议论文结构用是什么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现在高考一般以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所以作文(议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观点,然后就是选材论证的过程。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体现在:一、材料作文:“引——析——提——联——结”的论证结构。
“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析“——分析材料,突出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
因此,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正反结合。
“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二、其它形式的议论文(包含话题作文)一般体现在:“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的论证结构。
第一步:立论。
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
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第二步:入据。
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
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
作文-层进式结构课件
指方法”的格式,逐步深入,从而提醒爱需要空间和自由。 思路清晰,规律严密,语言流畅。
四、举例练习: 写作《要钻牛角尖》,可以这样纵向开放: 〔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 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实行认真钻研的态度。 〔是什么〕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 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制造制造。 〔为什么〕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 而不舍的精神,要把握科学的方法。〔怎么 办〕 〔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 造就人才。 〔会怎样〕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判。〔这是解剖
好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判的士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刀的规律,刀就开不
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一、学问概述
层进式构造即文 章各层次之间层 层深入、步步推 动的关系,各层 的前后挨次有严 格要求,不能随 便改动。这是谈 论文常常使用的 一种构造方式。
层进式构造模式:
引论〔提出论点和论题〕 分论点—答复是什么? 层
本论 分论点—答复为什么? 分论点—答复怎么办? 进
结论〔照顾全文〕
二、例文借鉴
爱假设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 卖土豆,有十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 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正,可 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爱假设不仅 带回了几个西红柿样品,还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
这个故事又说明什 么道理?
〔三)、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 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摆现象 ——析危害— —挖根源——指方法”的格式。 例: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层进式论证结构例析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层进式论证结构例析一、结构解读议论文主要有四种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是议论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结构,其基本模式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作出结论”。
并列式: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对照式:文章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剖析、论证,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映衬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并加以对比,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层进式(递进式、纵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是严格按照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层次,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展论述的一种结构方式。
层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剥壳”,最后显出问题本质。
它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层进式结构比并列式结构和对照式结构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个性化色彩。
层进式结构一般有三种样式: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每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表递进的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问答三个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3)怎么办。
简称为“是为怎”的论证结构。
这是层进式最常用的方法。
3.针对某些不好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二、层进式议论文范文(一)名家名作杨述(1913-1980),江苏人。
建国后曾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
恰到好处杨述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
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描写“东家之子”的美:“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语文高考作文写作:双线并行式结构作文模板
在叙述过程中反复暗示或简洁出现次要故事的场景情节,以为后文双线的叠合做好铺垫。
行文中对于次要故事的叙述可以反复出现同一词语,多次交待某一特定事物,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
只有双线清晰才能达到互为映衬和隐喻主体的效果,而要使双线清晰就必须做好行文过程中的铺垫。
2.并行交错写场景。
双线结构形式多样,可双线并行展开,也可双线交错扭接,但均应体现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即要描绘具体场景。
3.结尾契合显匠心。
双线叠合结构贵在意蕴丰厚,其中一条线索是另一条线索的象征之所在。
所以在双线契合处一语双关往往能达到揭示主旨、意味深长的效果。
【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往往会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
但是情况却并不一样:有的人,按照自己的规划,苦心经营,成就了辉煌;有的人,却在不断修正甚至改变了当初自己的规划,同样也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有趣的是,有的人,虽然执着于自己的规划但始终没有实现,却成就了始料不及的另一方面的灿烂。
这些现象,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许诺人生的未来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我怀着无限理想来到这里,第一次看到这丛金银花。
那时它离屋檐还有几尺的距离,由于缺乏阳光照射,一直开不出花来,总是躲在阴暗处,和杂草一同疯长出大把大把的青叶。
母亲几次想把它铲除,都被外公制止了。
外公微笑着对我说:“你瞧着吧,这花迟早会一开惊人的,因为它和太阳许下了诺言。
”花也会许诺?它会许什么诺言?我开始注意这丛绿叶的变化,唯恐它会不为人知地冒出一朵花来,但这一切都是徒劳,它依旧无动于衷。
院子另一头的月季却恰巧得到一片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抽芽,开花,凋零,在一轮一轮的岁月交替中,人们逐渐忘却了那丛许有诺言的金银花。
家里人习惯了嗅着月季迷人的清香,沉浸在当下的安宁中。
“双线结构”作文方法讲解
爱喝苦丁的人都知道,喝过之后,会有股股
的幽香,从心里溢出。这不是茶水泡出来的。是
苦,在心里经过久久的酝酿后,得到的醇香。回
味无穷,历久弥新。
•
风过无痕,云过无烟,总在蓦然回首时,才
发现,尝过的辛苦都是甜。
•
如今,即将毕业的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
豪。是苦难教会了我坚强,是苦难教会了我拼搏,
是苦难教会了我感恩。
而飞的古币,我懊恼极了,望着窗外的天空。"此
时的她身在何处啊扩
•
[糖醋排骨有点酸,按个人口味加入醋。]
•
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在火车上遇见了她,在
我们相识的地方,她更漂亮了,带着恒久不变的
微笑,她看着我,一阵心酸让我流下了泪。
•
[经过翻炒,糖醋排骨完成了,色香味俱全,
酸酸甜甜好美味,你尝过了吗门
•
我紧紧抓着她的手,让幸福再也不要溜走。
3、双线形式
• 并行式 • 寓言式 • 包容式
(1)并行式
• 并行式结构中联缀文章的两条线索往往是 并列存在平行发展的,文章中出现的两个 事件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或是同向映衬 或是反向对比,借助两者间的关系共同指 向文章中心,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大全(二)层进式结构
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大全(二)层进式结构第一篇: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指导大全(二)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写作层进式结构一、规范的层进式议论文模式之一1.中心论点2.分论点一论据一3.分论点二论据二4.分论点三论据三5.结尾这些分论点之间的语意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次之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结构提纲示范例1:严于解剖自己1开篇提出中心论点: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自己”。
2、主体部分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
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
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3、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例2:善待①善待的第一境界是善待自己②善待的第二境界是善待亲朋好友③善待的第三境界是善待陌生之人④善待的最高境界是善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优秀范文忘记与铭记人之所以有快乐,有衷伤,是因为人懂得记忆与回忆,懂得忘记与铭记,人的一生便是在这忘记与铭记的进程中度过的,而那些之所以流芳千古的人,正是懂得了如何记忆,如何铭记。
(开门立论)鲍叔牙是懂得忘记的。
他忘记了管仲的贪财,念念不忘的是管仲的贫困;他忘记了管仲的失败,念念不忘的是时机不对;他忘记了战场上管仲的退缩不前,念念不忘的是管仲那依然健在的老母……正是鲍叔牙的忘记与铭记使得管鲍之交成为千古佳话,使得齐恒公成就了春秋霸业。
(典例详举)勾践是懂得铭记的。
他铭记着会稽山之辱,却忘记了俯首称臣的奴役之苦;他铭记着越国千千万万的百姓,却忘记了粗茶淡饭的艰辛;他铭记着心中雪耻的信念,却忘记了卧薪尝胆的痛楚……正是勾践的铭记与忘记使得勾践灭吴的故事千古流传,使得勾践以一代明君的身份被人铭记。
专题10 经典结构模式之层递式-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
专题10 经典结构模式之层递式—2024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应对策略【概念】层进式结构,顾名思义,就是要层层递进,一般说来,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
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这就是“层进式结构”。
(一)分解法。
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不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层推进,一层深似一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形成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
例:《尊严是万物之精灵,灵魂之倚仗》分论点1:尊严是人的灵魂。
分论点2:尊严是民族的灵魂。
分论点3:尊严是万物的灵魂。
【典例1】(2019全国卷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标杆范文】(思维层次:个人——社会——国家)诵劳动之诗,歌劳动之章亲爱的复兴中学同胞们:大家好!三千年史载,不外乎金戈铁马帝王家;九万里悟道,方知热爱劳动为立身之本。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无一不由劳动创造,凭劳动传递。
感叹之余,也不忘倡导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让你我共同携手,诵劳动之诗,歌劳动之章。
个体力量,靠劳动彰显。
议论文基础结构模式(三)——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基础结构模式(三)——层进式结构议论文基础结构模式(三)——层进式结构【知识概述】议论文的主体部分,要按一定的方向展开论述。
这种议论的方向或角度,叫做向度。
“向度”有四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
一般情况下, 一篇高中生议论文作文,其本论部分只要从这四个向度中选择一个或者两个展开即可。
并列式结构又叫递进式结构,是议论文基础结构技巧之一。
即在论证的过程中,将论点分成关联紧密的几个,从不同的向度进行论述。
最常见的层进式结构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根据作文材料和论点的实际,灵活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议论向度即可,并不需要严格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一般结构。
但不同向度之间,要注意内在的逻辑顺序。
一、层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1 +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2 +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3 +论据+分析论证结尾呼吁号召、升华主题、首尾呼应注意:层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和并列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基本是相似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层进式结构的分论点从不同议论向度出发,并列式结构的分论点从同一向度出发。
【真题直击】(2020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卷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议论文的层进式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层进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层进式论证结构不同于并列式与总分式论证结构,它不但体现作者思维的清晰性,更能反映作者思维的深刻性。
合理安排层进式论证结构,对培养我们逐层深入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意义极大。
安排议论文层进式论证结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在围绕中心论点分层展开论述时,层与层之间所论述的范围可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从而构成了递进关系。
如论证中心论点“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可从“做一个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对集体有责任心的人”、“做一个对国家有责任心的人”三方面加以论证说理。
“家庭”、“集体”、“国家”论述范围由小到大,层层递进。
又如在论述提高人的素质时,可从要提高国民素质关键是要提高群体素质,要提高群体素质尤其要提高个人素质等方面加以论述,论述的范围由大到小,层层推进。
围绕中心,进行论证,论述的范围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符合从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的认知规律。
2、减加所论述的内涵减加所论述的内涵,指的是先减去中心论点的部分内涵,然后再逐层增加所减去的内涵,使之所论述对象的外延由大到小,内涵不断丰富,层与层之间构成递进关系。
如在论证“应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一中心论点时,可先减去“崇高的共产主义”的内涵,用一个层次专门论述“一个人应该树立理想”。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理想,才有动力,才有追求。
可理想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理想是追求物质财富,有的人理想是谋个好的职业,有的人理想是为改变落后边区的面貌出力流汗等等。
这些理想,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当的,但其中有高下之分。
接着就论述“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
因为人不能只为物质而活着,应该有精神追求,有了高尚的精神,人活得才有意义。
在诸多高尚的理想之中,“一个人应该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
议论文的论证——层进式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层进式结构一、知识概述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层深入一层地论证论点。
“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这种结构形式能使问题的剖析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二、例文借鉴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例:严于解剖自己(写作提纲)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
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
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又如:说“思”:1、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2、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3、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4、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再如:“善待”的分论点:自然的善待是包容人类的善待是宽容世界的善待是和平善待的第一境界是善待自己善待的第二境界是善待亲朋好友善待的第三境界是善待陌生之人善待的最高境界是善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善待自己不仅仅是宠爱自己,娇惯自己;及时鼓励自己,给自己安慰,开导自己也是善待;善待自己,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引导自己提升境界,让自己有一番作为;善待自己,更重要为自己寻觅精神家园。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确保文章连贯性的个模板策略
确保文章连贯性的个模板策略文章内容:确保文章连贯性的个模板策略一、引言连贯性是一篇文章的重要特征,它使文章的内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表达更加流畅、一气呵成。
为了确保文章连贯性,本文将介绍几种个模板策略,并说明其使用方法和效果。
二、转折关系模板策略1. 添加对比关系词在表达转折关系时,可以使用对比关系词来引出不同的观点。
比如:“然而”、“与此相反”、“相反地”等,通过对比关系词的使用,可以明确表达出转折关系,使文章更连贯。
2. 运用转折关系副词转折关系副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转折作用,常见的有“但是”、“然而”、“却”等。
通过运用这些转折关系副词,可以突出转折之处,使文章的逻辑更加连贯。
三、因果关系模板策略1. 使用因果关系词在叙述因果关系时,可以使用一些因果关系词来连接两个句子或段落,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等。
使用这些因果关系词可以明确表达出因果关系,使文章的内容更加连贯。
2. 前因后果的串联表达在文章中,可以通过前因后果的串联表达来展示因果关系。
先叙述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因素,再阐述其所产生的结果,这样可以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整体更加连贯。
四、并列关系模板策略1. 运用并列连词在表达并列关系时,可以使用并列连词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或段落。
如“而且”、“并且”、“同时”等。
通过运用这些并列连词,可以让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连贯。
2. 采用并列结构除了使用并列连词外,还可以采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
即将同等重要的内容放在同一级别,使其在文章中的地位相同,以增加连贯性。
五、总结文章连贯性是确保文章内容流畅传递的关键特征,通过采用转折关系模板策略、因果关系模板策略和并列关系模板策略,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通顺。
合理地运用这些策略,可以提升文章的写作质量,增加阅读体验。
谈文章策略双层结构-模板
谈文章策略双层结构一、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
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
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
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写“苦”更显缺水之苦,更显水之珍贵,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上升到环保的层面来解读似乎是有所提升,但笔者以为这还是在强调“水极其珍贵”这个显而易见的第一层面,还是在关注这个作品的第一层结构。
如果到此为止,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多加引导的必要了。
记得孙绍振老师说过,作为老师,要讲你就讲学生不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而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
这样,你才有讲的必要。
可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常常是花大力气去讲学生知道的东西,甚至一见就知的东西,这种自恋的日子已经太久太久了,已然成为一种定式。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让语文课更专业,要让教师发挥他应该发挥的作用,就必须放弃“一字情结”———作品只有一层结构,只有一个正确的主题。
面对好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像一个意欲看尽天下风景的旅行家,在曲径中不断寻找新的通幽处,直至山之后壁,园之后墙,剧院之舞台,江水之源头。
不管后面有没有新的风景,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去寻找。
如果缺少了这种寻找第二层结构的意识,我们就有可能与文本真正的意蕴(隐秘结构与深层主题)失之交臂,我们就找不到在教学中真正应该发力的点。
二、面对双层结构,我们拥有“隐喻传统”回到马朝虎的《水》。
这篇文章是否只有一层结构,是否仅仅在宣讲水的珍贵?笔者以为,《水》具有新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写了缺水的苦,更写了有水的乐。
作者在写苦与乐的时候,以压倒性的优势写了雨中洗澡之痛快,舀水冲凉之畅快。
这种失衡的写法,凸显的不是苦,而是乐。
议论文结构——层进式
• 举例: 举例: • • • • 要钻牛角尖》 《要钻牛角尖》 什么是“钻牛角尖” (1)什么是“钻牛角尖”: 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 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 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是什么 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 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 (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 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 。(为什么 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为什么) 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 (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 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怎么 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 办) 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 (4)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 造就人才。 会怎样) 造就人才。 (会怎样)
⑸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 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 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 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 坚持原来的作法,而不是大胆的改进原料, 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 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恐怕就 要改写成“三大发明” 要改写成“三大发明”了。鲁迅若不是认清 形势,弃医从文, 形势,弃医从文,中国现代史上恐怕就要多 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 一个平凡的医生,而少一个文豪。那种只知 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 在陈迹斑斑的老路上挥汗如雨,不撞南墙不 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 回头的人,是莽夫,是懦夫,其结果,势必 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南辕北辙,头破血流。 • (坚持要注意什么,即怎样做到坚持) 坚持要注意什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 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什么” 。(分论点一 它是幸福的前提。(分论点一“是什么”) •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 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 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 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 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 。(议论 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议论)当庄子头 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 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 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 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 各投其主,各尽其才, 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 例证)。这种孤独, )。这种孤独 (例证)。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 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 人的豁达与淡然。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 一次平静的拒绝, 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 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 目中的高标。(议论) 。(议论 目中的高标。(议论)
议论文论证结构——层进式
议论文论证结构——层进式一、写作指导1、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各层次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
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论点得到透彻地论证。
2、主要有三种方式:(一)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在临场发挥时,有些人过于紧张,一下子‘卡了壳儿’,如何应急?我在此提供一种应急措施,那就是面对论题或论点,分别回答: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么才能做到——这是标准的递进式。
”“是什么”部分可概述材料(或引用格言警句)提出议题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或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
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如《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一文,可首先指出现在的学生陷于书山题海之中,渴望有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的现实;然后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暇读书、无书可读、无理可言、无利可图);接着指出走出困境的途径(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引导到位);最后以含蓄的语句指出这样做的结果。
这样写思路清晰,论证有力,深刻透彻。
又如《小议“慎独”》一文,基本思路是:(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
议论文结构训练——层进式
议论文结构训练——层进式议论文结构训练——层进式目标导引1.通过练习,你将学会议论文如何纵向展开议论。
2.掌握层进式结构的两种方式。
基础导学基础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层进式吗?层进式结构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2.你知道层进式常用的两种结构方式吗?探究问题分类借鉴分析:我们重点学习两种层进式格式。
(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大到小、由自然到人生、由个人到社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分析例文:《十九年的启示》材料:(1)晋文公逃亡奔波十九年,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政治才干,成为五霸之一。
西汉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备受煎熬仍然手持汉节。
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才写成《资治通鉴》。
归纳:崎岖本是征人路,怀志无须怕磨难。
(2)在建设四化的管理征途中,艰难困苦在所难免,有志者应不怕磨难。
【范文借鉴:】贵在坚持有两个人结伴横过沙漠。
至腹地,一人中暑了,又没水喝,不能行动。
同伴给他一支手枪,五颗子弹,嘱咐他过了三小时后,每隔一小时鸣一枪,以让他能辨别方向,回来会合。
过了8小时,同伴提着满壶清水带着骆驼商旅循枪声找来。
结果只见到一具尸体,其头部被一颗子弹穿透了,手枪和五个弹壳草散落在死者周围。
他自杀了,没有坚持到还有被救希望的最后一刻。
他的沙漠之旅的悲剧结局,从反面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警示:坚持,再坚持。
(定向引述材料,提出本文中心。
)不论做什么事情,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
因为无论大小事情,从开始到终结都有一个过程,只有把全过程都按规定完成了,才是成功。
不坚持就意味着半途而废,就必然到达不了成功的终点。
大事要坚持,小事要坚持;耗时长的要坚持,耗时短的也要坚持。
双线结构法
双线结构法所谓双线结构法,就是指写作的叙事过程中设置两条线索,分叙两件事,彼此映照、对比、交叉、重合,从而更好地传情达意的谋篇之法所谓双线交叉,在小说里,它或者是一人两事,或者是两人一事,每条线索都串起若干个细节单元,既可以平行展开,殊途同归,也可以交叉重叠,相互衬托。
用景物或事物来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做映照,对称。
例如鲁迅的《药》,《西厢记》都是双线结构。
第一是时间序列的双线式:这类试验类小说我推荐《福尔摩斯探案集》,每一部都是由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延续进行的,一方面是侦探办案的步骤,一方面是案情发展的真相,两条线互为策应,绝对是双线小说的经典套路。
第二是意识的双线式:对于意识流的小说,很多是非常巧妙地利用双线式手法来撰写的。
我推荐俄罗斯作家哈里托诺夫的《命运线》一书,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对应结构双线作品。
一眼便知端地。
“背影”采用了双线结构的方法。
一条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记事写人的明线: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行、北平读信,这四件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来。
前两件事写得简略,南京送行写得详细,诸如决定亲自送子、过江、进站、买票、讲价、登车、拣座、买橘、话别,每个细节也未放过,特别是买橘一事,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似的,把背影的全部过程叙述了出来;然后又转入略写,几句话就概括了父亲的大半生。
另一条是以“背影”为标志的、作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暗线。
如开头点背影,望父买橘——写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扣背影。
全文四次写背影,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背影”则是贯串始终的一条内在的主线。
鲁迅《药》一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文章策略双层结构一、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
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
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
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写“苦”更显缺水之苦,更显水之珍贵,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上升到环保的层面来解读似乎是有所提升,但笔者以为这还是在强调“水极其珍贵”这个显而易见的第一层面,还是在关注这个作品的第一层结构。
如果到此为止,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多加引导的必要了。
记得孙绍振老师说过,作为老师,要讲你就讲学生不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而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
这样,你才有讲的必要。
可在现实的课堂里,我们常常是花大力气去讲学生知道的东西,甚至一见就知的东西,这种自恋的日子已经太久太久了,已然成为一种定式。
在这种情势下,我们要让语文课更专业,要让教师发挥他应该发挥的作用,就必须放弃“一字情结”———作品只有一层结构,只有一个正确的主题。
面对好的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像一个意欲看尽天下风景的旅行家,在曲径中不断寻找新的通幽处,直至山之后壁,园之后墙,剧院之舞台,江水之源头。
不管后面有没有新的风景,我们都可以尝试着去寻找。
如果缺少了这种寻找第二层结构的意识,我们就有可能与文本真正的意蕴(隐秘结构与深层主题)失之交臂,我们就找不到在教学中真正应该发力的点。
二、面对双层结构,我们拥有“隐喻传统”回到马朝虎的《水》。
这篇文章是否只有一层结构,是否仅仅在宣讲水的珍贵?笔者以为,《水》具有新的可能性。
这篇文章,写了缺水的苦,更写了有水的乐。
作者在写苦与乐的时候,以压倒性的优势写了雨中洗澡之痛快,舀水冲凉之畅快。
这种失衡的写法,凸显的不是苦,而是乐。
仅仅是为了反衬缺水之苦,作者根本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笔墨细腻入微地去写有水之乐,而且一连写了两个场面,占据了全文六个自然段中的五个,字数超过了整个文本的八分之七。
整个文本的重心,出现了严重的倾斜,是作者的失误,还是另有暗示?笔者以为,像马朝虎这样的成熟作者,出现失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就变得越来越大。
作者通过叙述重心的“过度倾斜”透露了一点信息,那就是文本的背后可能还有隐秘。
中国向来有论水的传统。
水往往成为一面察世悟情的镜子或启悟哲理的载体。
孔子曾经论水,认为水是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庄子曾经论水,《庄子》中有个相濡以沫的典故。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同样讲的是缺水的事情。
泉水干涸后,鱼儿被困在陆地上,它们用自己的湿气互相嘘吸,用口中的唾沫互相湿润对方。
与其这样,还不如相忘于江湖之中,自由自在地游。
表面论水,实则讲的是人应该回到生命的水中,回到自然而然的状态中,关键是要会通物我。
老子曾经论水,最着名的观点就是上善若水。
老子谈的是水,实质上所要论的是水德。
水没有特别的特点,正是水最大的特点,人应该效法水。
看来,水可能很深,真正的意蕴往往不在表面而在海底。
我们必须体会语言中所深蕴的情感与哲理,用我们的感受去触摸作者的感受,用我们的印象去领略作者的印象。
我们必须追寻文本中的暗示,作者的印象与感觉凝聚在语言之中,我们只有凭借我们的感受与体验才能把它们从语言的历史和暗示中寻觅出来。
因此,我们在解读《水》这样文本的时候,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尽力去潜泳,去透视水底更美丽的风景。
三、透视文本双层结构的“文章学策略”1.抓住反常之处去解密———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课文中有顺应常情的,也有反常之处。
反常之点,必有正常之处,反常之处自有正常之理。
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发现隐秘结构,就需要我们抓住反常之处去解密。
这篇课文中有不少反常之处。
第一处就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众所周知,酒比水贵。
按照常情,请人喝酒比请人喝水来得客气。
因此,此地水比酒金贵,不是从价钱上作比较的,而是从解渴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的。
在这个极度缺水的地方,水比酒更解渴,更能让人有一种舒畅的享受。
缺水,让人们改变了对事物价值的认识。
对于茫茫大漠中的旅人来说,水绝对比金子珍贵,水就是生命,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第二个反常之处是“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
对于一般人来说,总是习惯于“避雨”的。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大喜欢下雨的日子。
下雨,毕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就是呆在家里也不舒适。
可是作者家乡的村民却有点反常,他们对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人人都盼望雨天的到来。
这种对于正常心理的偏离,说明了什么?我们需要找到背后的心理动因。
我们把这句话还原一下就可以知道,在饱受缺水之苦的村民的心中,干渴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下雨带来的麻烦,在极度的干渴面前,下雨那点“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村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对雨、对雨天的看法———雨天,成为他们最大的节日,最美好的日子。
我们抓住这些课文中的反常之处去还原,就不仅仅是感受到水的珍贵,还能感悟到水能够让人们改变对世界的看法,重新看待事物的价值和天气的变化。
第三个反常之处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善施教化,是一位善于启迪心智的大师。
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总会发现作者故意露出的破绽或缝隙,缝隙里隐藏了大量的密码。
我们相信文本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就不会从教条出发去解释。
我们不能只相信显文本提供的东西。
寻找缝隙,通过作家的遗漏和疏忽,也许会慢慢读出很多我们从字面上读不出的东西。
2.抓住浮散之处去还原———水,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好的文本,里面总有一些看似浮散的词句。
有时,一串词语看上去,表面已经说出了一切,或者说,词串的表面依然就是前台。
有时,一个词,在课文中此起彼伏,看似前后无关,是作者无意的安排。
但是,优秀的文本,看似浮散的地方恰恰是作者的精心布局之处。
因此,浮散的词句,我们就需要让所有的词语向后台聚焦,焦点处就是意义的底牌。
散布的词语,其实存在一条隐隐的连线,顺着这条线,我们就能找到意蕴的真正藏身之处。
《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节,高密度地运用了四个不同的数量词来写村子里的缺水之苦“:一个村子”强调人多;“十公里”,是说路途遥远;很小的泉眼也只有“一处”,突出水源极少,僧多粥少;“一个小时”,是告诉我们队伍长,等候时间漫长。
我们这样的解读是散文式的,所获得的仅是碎片式的感受。
中国语言讲究整体的表达。
因此,我们还需把这浮散的四个数量词整合起来加以演算。
演算什么,那就是透过作者凸显的这四个数量词去还原村民们真实而独特的日常生活,清晰地呈现他们独特的生活。
我们完全可以来一个具体化的设想:假设村民早晨7∶00出发,走10公里山路,至少需要3小时;排队,至少1小时;返回再走10公里山路,空腹负重,至少4小时。
到家已是下午3∶00。
这样一算,我们就会有重大的发现,每天远途挑水,成为村民们生活的主体部分,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
挑水———活着———挑水———活着,挑水竟然成为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不少人整天为挑水而活,而不是在田间耕作,不是在操持其他家务。
水,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这种改变是如此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每一天。
如此,在生存哲学的层面上来看待水和人的关系,对文本的解读就上升了一个层次。
课文中还有一组浮散的文字。
课文第三节有一句话“,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
到了课文第六节的时候,又来了一句前后照应的话,“母亲锁上水窖”。
前后的两个“锁”,看似相距较远,关系有点散,但是这种细微处的强化处理,似乎另有深意。
水窖锁得那么牢、那么急,是怕孩子们偷水喝吗?渴到要偷水喝的程度,那自然是极度干渴,渴疯了,忍无可忍了。
那还锁着,不是有些残忍吗?母亲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需要我们来还原一下:水窖里储的水非常有限。
下雨的日子毕竟太少,少得可怜的一窖水,要备雨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
这水,要是前面松了,中间即使紧了,后头也光了,人还不要渴死呀!因此,母亲那把锁,锁住的是长久的用水,细水长流,保证四个孩子每天都有水喝。
对母亲的心理还原,就能让我们消除误会,洞悉在这缺水的村子里,管好水窖,为孩子的长远喝水考虑,正是母爱的表现方式。
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在兄弟四个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的时候,舀一勺水为他们冲凉,也是母爱的特殊表达方式。
锁水是爱,舀水也是爱。
锁也不行,不锁也不行。
在这一点上,文本呈现出一种两难的结构。
两难,更显母爱———水,改变了母爱的表达方式。
3.抓住超重之处去平衡———水,化苦难为极乐的体验。
对于文本来说,每个读者都会有一定的“阅读期待”,对于文本布局的比例,也会有自己的设想。
在比照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本,逸出了我们的想象边界。
本该轻盈的部分却膨胀了,超重了。
如果我们抓住那些逸出我们想象边界的超大超重之处去细读,获取一种新的解读平衡,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文本的第二层结构。
当剔除了语言之外那些容易将我们的理解引向歧途的印象之后,我们仍将容许语言自然逸出或引发的印象的存在。
阅读当中自然逸出的印象,往往是真实的,带有某种顿悟的色彩,有助于引领我们去透视优秀文本的第二层结构。
《水》这个文本,就存在着明显的失重之处。
一年四季,绝大多数日子需要忍受的缺水之苦,被“故意”地弱化了。
作家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全村人雨中洗澡狂欢的场景,极度干渴的情况下母亲用勺子舀水为他们冲凉的舒畅感受,有水的快感被作者渲染得淋漓尽致。
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无限放大了鲜有体验的“有水之乐”。
在缺水的村子里,苦本应是表现的主体。
现在苦与乐的表现明显失衡,有水之乐反转为文本所要表现的主体。
我们不能漠视文本的明显失衡,不能还偏执于“苦”这一端,而要顺应文本比例的失衡、作者情感的失重,拨转到“有水之乐”的一端。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雨中洗澡的痛快感、节日感的时候,凸显了雨中人的深度体验———雨前的“期盼”,雨中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整个就是一个过节的狂欢体验。
作者所要强化的正是“‘节日’的深度体验”“,雨水的独特体验”。
不仅如此,作者还用更细腻的笔触描摹了舀水冲凉的舒畅感———从水的“凉气”写到“舒服得‘啊啊’大叫”,从溪流般的滑动感写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从血的加快流动写到全身被水抚摸过后的湿润感。
抓住了雨中狂欢和舀水冲凉这两个被放大的超重之处去解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凸显的不是“苦”,而是“乐”,强烈地向我们传达的正是“有水之乐”。
水,无比神奇化苦难为极乐体验。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在这个极度缺水的村子里,人们就不可能有如此细腻而强烈的“生命体验”。
缺水的苦难,也是人生的财富呀!苦中也有乐;生活有失也有得,失去的多,得到的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