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戏曲.ppt
释义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 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 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 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 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
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 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 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 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 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 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 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 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 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 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这时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 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 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 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 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 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 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 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 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 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 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 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 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中国五大剧种是哪五种
中国五大剧种是哪五种中国五大剧种是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黄梅戏、评剧、豫剧。
1、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2、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之一。
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3、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4、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宿松佐坝地区,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现多由女班来演。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
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公共基础知识:说说中国五大剧种3篇
公共基础知识:说说中国五大剧种3篇公共基础知识:说说中国五大剧种1公共基础知识:说说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戏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文化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戏剧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戏曲、话剧、音乐剧、舞剧等不同类型。
其中,中国五大剧种是中国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剧种,它们分别是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和粤剧。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剧种的发展历程、演出方式、舞台表现以及特点。
1. 京剧京剧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以北京地区的锣鼓戏、芸阁戏、长调汉博剧、西皮汉博剧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
京剧舞台上的行当以武生、文武小生、净、末、丑五种为主要表现形式,凭借精湛的唱做功底和艺术表现力,京剧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
京剧的装束、化妆、舞台表演非常讲究,其中脸谱是京剧中比较有名的一种表现形式。
京剧的演员通常会涂上粉底来表示不同的角色,演员的脸上打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性格、情绪等。
在舞台表演方面,京剧以表现人物的动作、眼神、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印象。
2. 豫剧豫剧是中国戏曲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剧种,起源于河南省,因为河南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豫剧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很多豫剧演员和剧迷喜欢的戏曲类型。
豫剧是以文戏为主、武戏为辅的剧种,其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讲究自然、通俗、生动、传神。
豫剧的唱腔清新自然、婉转动听,使得它被誉为中国戏曲中的精品。
所有的角色在表演豫剧时都会使用社交语言,这是由于豫剧是发源于农村的一种戏曲。
豫剧在表演中还有一个独特的表演手法,那就是“抬秧脚”,演员通过抬腿来表演角色,强调角色的性情和姿态。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中国江南地区,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戏曲,以长字符串音乐、普通话词藻、唱腔表演为特色。
黄梅戏的表演形式讲究轻巧流畅、表达清楚,表现了一种江南女性文明的风情。
对于个人演员而言,黄梅戏的表演要求非常高,因为演员需要同时掌握唱、念、做、打、表达等技能,才能完成戏曲表演。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中国五大戏曲剧
京剧 越剧 评剧 豫剧 黄梅戏
京剧
•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 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 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 (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 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 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 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 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 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
评剧
•
评剧,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 汉族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 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 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 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 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 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 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 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 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 《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 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 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 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 返回
越剧
• 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于抒情, 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 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 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 福建等江南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 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 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 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 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 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
黄梅戏
• 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 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 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 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 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 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 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 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 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 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豫剧
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
豫剧的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悠扬, 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
豫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 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
手段。
代表剧目与人物
01
《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 》、《花木兰》等是豫剧的代表 剧目。
02
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等是豫 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表演艺术 在豫剧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
神态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色彩鲜艳, 注重细节和装饰,能够很好地展
现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剧目与人物
1 2
《红楼梦》
越剧经典剧目之一,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 梦》,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 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评剧
起源与发展
清朝末年,河北唐山一带的民间说唱艺 术“莲花落”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 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评剧的雏形。
建国后,评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在专业剧团中广泛演出,还成为 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20世纪初,评剧在河北、北京一带逐 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 “白派”、“新派”、“鲜派”等。
黄梅戏
体现了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展现了黄梅地区的民俗风情和 人文精神。
跨剧种融合与创新实践
跨剧种融合
将不同剧种的表演元素、唱腔、音乐 等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 表演风格。
创新实践
在保持传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引入 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进行舞台美术、 灯光音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启示
五大戏种
五 大 戏 种
•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 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 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 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 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 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 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 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 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 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 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 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黄梅戏《女驸马》
• • • • • • • • 为救李郎离家园 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著红袍 帽插红花好哇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 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 原来纱帽罩哇 罩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 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 《牡丹亭· 惊梦》
• 那生素昧平生,因何到此?
• 小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 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戏剧是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 • 湖北戏剧,源远流长,剧种丰富,特色鲜明,成就辉煌,拥有汉剧、 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等大量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戏曲。湖北汉 剧 具有原创性,是对中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 它是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楚 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 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2006年,入选国务院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荆州花鼓 戏起源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充满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情调,其 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 貌,又具有浓郁的汉族民间生活气息。黄梅戏起源地为湖北黄梅县多 云山区,黄梅人常自豪地说,"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
五大戏曲简介
五大戏曲简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五大戏曲的介绍
五大戏曲的介绍中国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戏曲分别是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和黄梅戏。
1、京剧京剧,也被称为“国剧”,是中国的国粹,起源于北京,发展于清朝。
京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被誉为“东方戏剧的明珠”。
它的表演形式严谨、华丽,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
京剧的演员阵容庞大,行当齐全,包括生、旦、净、末、丑等各个角色。
经典剧目有《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2、评剧评剧,又被称为“平剧”,主要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起源于冀东的农村。
评剧唱腔优美,表演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表演形式以歌唱为主,辅以说白,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评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经典剧目有《刘巧儿》、《秦香莲》等。
3、越剧越剧,也被称为“绍兴戏”,主要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起源于浙江嵊县。
越剧的表演细腻入微,以唱为主,辅以做、念、舞等技艺。
它的音乐优美动听,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越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经典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4、豫剧豫剧,也被称为“河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南及周边地区,起源于明朝中叶的开封。
豫剧的表演豪放、热情,以唱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它的音乐高亢激越,节奏明快,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豫剧的演员以男性为主,经典剧目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
5、黄梅戏黄梅戏,也被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周边地区,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安庆。
黄梅戏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自然流畅,有着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
它的唱腔悠扬婉转,表演细腻入微,情感真挚动人。
黄梅戏的演员男女皆有,经典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
这五种戏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各具特色,各有魅力。
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样性。
同时,它们还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精神熏陶。
中国五大戏曲
中国五大戏曲1、京剧简介: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兴起时间: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直到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年—1860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代表剧目:《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其他重点知识:行当分类: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唱腔分类: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京剧旦角主要分为四大流派:梅派、程派、荀派、尚派2、越剧简介: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2006年,越剧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起时间:“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柳毅传书》《山河恋》《玉堂春》《孟丽君》《打金枝》《荆钗记》《西园记》《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孔雀东南飞》《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其他重点知识: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中国五大剧种
中国五大剧种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近半个世纪以来,流布最广泛,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1.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大花脸”)、丑(男、女人皆有,别称“小花脸”)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
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同城争辉。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代表人物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俞派——俞振飞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2];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2.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中国五大戏曲简介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中国戏剧剧种介绍
1、京剧京剧又称平剧、京戏。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京剧艺术与当代人的审美距离逐渐加大,观众锐减。
2、川剧川剧,俗称川剧,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的汉族地区。
川剧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3、越剧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4、黄梅戏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的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5、评剧评剧,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6、粤剧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7、辽剧要源于辽南皮影戏,是农村祭祀娱乐的一种演出形式。
2002年1月辽南戏正式命名为辽剧。
8、臧剧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9、沪剧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由说唱形式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后由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后易名为申曲。
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10、淮剧早期的淮剧有生活小戏《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内容简单纯朴。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介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介绍嘿,你知道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不?我来给你讲讲哈。
先说说京剧吧。
京剧那可老有名了。
有一次我去看京剧演出,哇,那场面,可热闹了。
演员们穿着漂亮的戏服,化着精致的妆容,在舞台上唱啊、跳啊、打啊,可精彩了。
我记得有一个演员唱得特别好,声音又高又亮,就像一只百灵鸟在唱歌。
我都听入迷了,差点忘了鼓掌。
京剧的唱腔很有特色,有西皮、二黄啥的。
我也听不太懂,但是就是觉得好听。
京剧的表演也很精彩,有武打、有舞蹈、还有杂技。
那些演员们一个个都身怀绝技,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说说越剧。
越剧的声音可温柔了,就像江南的水乡一样。
我有个阿姨特别喜欢越剧,她经常在家里听越剧。
有一次我去她家玩,她正在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那音乐,那唱腔,可美了。
我听着听着,就好像看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越剧的演员们也很漂亮,她们的戏服都是五颜六色的,就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越剧的表演也很细腻,演员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让人感觉很真实。
还有黄梅戏。
黄梅戏的曲调很欢快,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
我记得有一年春节,我们村里来了一个黄梅戏班子。
他们在村里的广场上搭了一个舞台,演了一场黄梅戏《女驸马》。
那时候,村里的人都来看戏,可热闹了。
黄梅戏的演员们唱得很好听,他们的表演也很幽默。
我记得有一个演员演的是一个丑角,他的动作和表情都很夸张,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黄梅戏的戏服也很漂亮,都是那种很鲜艳的颜色,让人看了心情都变好了。
接着说说豫剧。
豫剧的声音很洪亮,就像黄河的波涛一样。
我有个叔叔是豫剧迷,他经常在家里唱豫剧。
有一次我去他家玩,他正在唱豫剧《花木兰》。
那声音,可响亮了。
我听着听着,就好像看到了花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豫剧的表演也很有气势,演员们的动作都很有力,让人感觉很震撼。
豫剧的戏服也很有特色,都是那种很宽大的袍子,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可好看了。
最后说说评剧。
评剧的声音很亲切,就像邻居家的大妈一样。
我有个奶奶特别喜欢评剧,她经常在家里听评剧。
五大戏剧是哪五大
五大戏剧是哪五大1、京剧。
京剧是我国国剧。
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该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徽调进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剧目、音乐曲调、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发展而成。
2、黄梅戏。
旧称“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
黄梅戏在其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的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3、评剧。
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七十年的历史。
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
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变为“奉天落子”,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4、昆曲。
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它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5、豫剧。
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中国古代五大戏剧的起源
戏曲 四
戏曲五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秦腔<斩单童>
也国面有 北些本黄 京 是汉、世 世京地腔” 剧 一族表界 纪,方调, 年, 个戏演级 三时小组由 历中 网曲成影 、间曲成“ 史国 络的熟响 四是调它西 ,的 用代、的 十在和的皮 享“ 词表气大 年 昆音” 誉国 ,。势剧 代 曲乐和 海粹 意另宏种 。年曲素“ 内” 思外美。 现前牌材二 外、 同,,它 在后。,黄 。国 ““是的 它,它也” 又剧 惊京近行 仍盛形兼两 称, 惧剧代当 是行成唱种 “已 ””中全 具于于一基 皮有 。 1840
• 关于起源有多种说法。如:巫觋说 我国周 代盛行的蜡祭,是祭祀仪式中颇具戏剧性 的一种。此说较早见于宋人苏轼《东坡林 志》 俳优说 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 通史〉中说到,在西周末年出现了有贵族 篡养起来,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职业艺人 “优”,有时也称为“倡优”或“俳优”。 “优”都是由男子充任的。 等等的说法不 一。总之,戏曲的真正起源已经无法考证, 现在,我们只能欣赏这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
一、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
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至唐朝出
现了种类众多的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是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
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的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
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的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的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和银。
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
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可以说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的人类文化奇葩。
因为诞生的文化土壤不同,经历的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是有着类似的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看,中国戏曲有着丰富的来源,先秦俳优的角色表演、汉代百戏的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的有故事情节的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的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
表演类型的元素的体现,可以视作是历史沿革的表现;但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的诞生为标志,后世中国戏曲的发展都以元杂剧的模式为基础,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仍是沿袭了元杂剧的规范。
元杂剧的诞生与文人的参与息息相关。
元朝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
这些文人运用自己的音律、文学素养和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的戏曲规范,更大大扩充了戏曲的题材内容,并通过抒写心灵深处的郁结悲愤,或是隐逸逍遥的种种情态的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的起源相对简单。
古希腊的悲喜剧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戏剧的滥觞。
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的审美变化。
在欧洲话剧发展的同时,同一起源的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
紧咬着文艺复兴的尾巴,歌剧的诞生是艺术家对新的艺术类型的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歌剧诞生的主导者不是文学家,而是音乐家。
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的过程中,音乐家以更丰满的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
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的方式相反,最早的歌剧创作者是用全新的音乐对固有的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
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的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的贡献主要是在音乐上的。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
导者的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的特征上有了很大的区别。
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的划分也是遵照不同角色的特征来进行的。
抛开高度的程式化和归纳性来讲,行当的本质仍然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的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的表演、歌唱方法。
而与之不同,歌剧的角色划分是根据演员声音的特质进行的,不同的声部是由演员天生的音色决定的;与行当分类相似,大的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的小分类。
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的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
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看,
这样的角色区分似乎是有道理的,其实不然。
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的选择与其说是根据角色不如说是遵循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的声音,因此女主角多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的发展,特别是步入浪漫主义时期后,观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的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的抒情女高音和戏剧女高音的角色变慢
慢多起来。
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的进一步完善外,行当的选取都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不由观众的偏好决定。
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的角色多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的沉稳角色——这大约也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的原因——但从音色特质上看,他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
中国戏曲的行当中没有中声部和低声部的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演员都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
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的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的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的物理拢音效果,中低声部的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开放的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的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的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的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
术的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的不同。
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的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的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
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的职业。
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的例子不一而足。
然而,虽然遭遇的对待不同,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在不同的位置中让各自的艺术形式得到繁荣
的发展,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只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的不同,戏曲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
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
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的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的回归,戏曲仍然被视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
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的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的戏班,很多戏班更是专为皇家服务。
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宗教和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题材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像至今上演最多的歌剧《卡门》,讲述的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是大众热衷的题材。
而威尔第的《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的唱段,更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是全社会的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的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术形式曾经的辉煌。
以音乐为主导的歌剧在音乐的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的流行化和戏剧文学性的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
剧的诞生。
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
戏曲未来的道路怎样走是值得中国的艺术家们仔细思考的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