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探讨【文献综述】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分析【毕业论文】
(二○一一届)毕业论文题目: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分析姓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导师学科:导师职称:年月日摘要农产品出口结构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农产品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是反映该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关乎该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现状,从出口总额,产品结构和贸易流向着手,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和影响因素,探讨优化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优化的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结构,出口总额,产品结构,贸易流向ABSTRACTAgricultural export structure refers to a country during a given period, all kin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s in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exports. Which reflect the level one of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ptim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not only to a country'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lso about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export tra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total exports, product structure and trade flow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ptimiza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export enhancement measures.KEY WORDS: Agricultural exports, total exports, product structure, trade flow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引言 (5)一、文献回顾 (5)二、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6)(一)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 (6)(二)农产品商品结构状况 (7)(三)农产品贸易流向状况 (8)(四)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特点 (9)三、农产品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 (10)(一)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 (10)(二)农产品出口市场依赖度较高 (10)(三)农产品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 (10)(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有待加强 (11)四、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主要因素 (11)(一)农产品面临新的贸易壁垒 (11)(二)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 (12)(三)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 (13)(四)农产品加工程度、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 (13)五、优化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对策 (13)(一)开拓新的市场,形成多元化出口市场 (13)(二)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加强农产品质管和检测 (14)(三)树立品牌意识,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15)(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程度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
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本文采用出口产品及市场相似度指数测算浙江与主要出口省份的出口产品及市场结构,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Index)和贸易专业化指数(TCIndex)评估浙江与广东、山东、江苏、福建的国际竞争力。
实证结果表明浙江与其他4省份出口产品结构相似度较低,但出口市场相似程度较高;从产品类别看,浙江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从横向看,浙江相对其他四个出口强省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多数产品的RCA指数值位列前三,但要警惕“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量较少,RCA 指数较低,总体竞争力不强。
[关键词]浙江出口相似度RCA指数TC指数国际竞争力一、问题的提出浙江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和外贸强省之一,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6年全省GDP和出口额为15649亿元和1009亿美元,分列全国第四位和第一位;外向型经济以制造业出口为主,出口贸易经对济增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浙江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箱包、灯具等为主,与国内其他主要出口省份的贸易结构相近,出口商品及市场分布相似度较高;浙江省制造业在形态上以集聚(Agglomeration)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劳动、土地、水电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正受到削弱,同时面临着来自越南、菲律宾等后发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但国家间贸易保护主义却不断抬头,不断遭遇美国、欧盟、土耳其等国家提起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措施、纺织品特保和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浙江出口到国际市场的商品屡屡受阻。
二、浙江出口结构相似度测算选取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5省2005年出口金额前20位的产品,可以看出之各省出口产品结构高度相似,浙江与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分别有13、15、9、8类完全相同的出口产品,其中鞋类、纺织服装、旅行用品及箱包、家具及零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均是5省的主打出口产品,下文利用计量方法定量地评估出口结构相似度。
FDI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20XX 届FDI对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学生姓名XX学号XXXXX系别XXXXX专业班级XXXXX指导教师XXXXX完成日期XXXXXFDI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外商直接投资( FDI) 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投资来获取利润以及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
近年来,FDI 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FDI对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研究分析,主要介绍FDI对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希望对FDI的流入是否还带来了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如何优化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解,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分析情况对今后的分析进行了展望,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FDI;出口贸易结构;实证研究;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FDI至今已经发展了大半个世纪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来华投资的数量逐渐增加,这影响了我国的投资环境,使我国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善,国内法律法规逐渐与国际接轨,经济运行的法治加快,国内各产业领域的门槛大大降低,市场将多领域、深幅度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更加稳定、透明。
这些因素极大地提高了国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FDI与对外贸易关系也由原先单一替代关系,单一互补关系,发展到现在替代和互补共存,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对两者关系的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指导运用FDI,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1.对FDI的概念界定FDI 的全称是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对外直接投资,有时也被叫做国际直接投资或者外商直接投资。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对其的定义是,一个或者地区内的居民个体或者企业(即对外直接投资者)与在其本国或者地区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企业建立长期经济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有输出的外国直接投资(outward FDI,外向外国直接投资),又有输入的外国直接投资(inward FDI,内向外国直接投资),本文之后所提到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站在输入国的角度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出口结构的影响,具体来讲,就是指内向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出口结构的影响。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结构研究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结构研究3王元颖 盛卓禾 提要: 从1998年至2006年,在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中,初级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份额在下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
这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也加快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实现浙江省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升级。
本文通过考察1998—2006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探寻其现象背后的经济与制度等因素,以期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向何处去有所启示。
关键词: 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进出口产品结构比较优势作者王元颖,女,经济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上海 200234) 盛卓禾,男,杭州海关综合统计处处长。
(杭州 310028)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述评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仅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增长受阻,由之还引发了大量工厂倒闭停产,工人失业,农民工返乡等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中下等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即刘易斯转折点的关键阶段(蔡 ,2007),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是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2954.7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项下顺差为2967.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顺差的100.44%。
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增加了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的风险,加重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并直接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
已有研究认为,当东道国具有较低的贸易成本、非熟练劳动的较低工资和较低的法人收入税率3感谢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2009ZX14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70410695)、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J50406)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社会科学基金项目(CW0655)的研究资助。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开放的贸易政策与和平的环境推动了浙江省对外贸易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1986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502.47亿元,2012年达到34665.33亿元,26年间基本翻了69倍,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我国大陆始终处于前列;进出口总额从1986的12.93亿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3124.03亿美元,增长了240多倍,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外贸易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浙江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开辟国际市场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无论是从纵向的增长速度,还是横向的国内比较,以及结构性的产品升级,浙江省的对外贸易堪称中国外贸奇迹的典型代表。
因此,对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方面的研究:尽管国际贸易理论十分丰富,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按照大多数文献的处理办法,依据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演进过程可将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佟家栋,2000)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Smith 认为,国与国之间只要按照绝对优势的原则进行分工,就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也就是说,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
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浙江茶叶出口贸易现状及趋势研究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茶叶也是浙江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在全省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
理论界对浙江茶叶多有关注,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研究有以下几点。
1 关于茶叶出口贸易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绿色贸易壁垒是适应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潮流而产生的,其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现状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面对各种各样来自于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应该如何应对呢?高彩云在《面对绿色壁垒的我国茶叶出口贸易》(2003.3)中给出了以下方法,一是必须尽快改善茶叶的种植方式,发展规模化生产,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措施。
二是我国的茶叶企业必须从产品的生产、包装、营销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全面绿化茶叶的出口贸易。
三是广泛进行国际公关活动,获得各种国际认证,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可。
四是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贸易手段和方式拓展我国的茶叶出口。
随着国际间竞争力日渐激烈,如何能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许月丽在《我国茶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3.5)中提出以下途径,一是降低茶叶税负,提高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策扶持与引导。
三是推进茶叶的规模化经营,促进纵向协调的组织创新,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四是采取积极措施,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五是依靠科技,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整合现有出口市场秩序,提升国际市场营销体系竞争力。
七是加强法制建设,将出口价格的管理与协调纳入法制化。
八是改进茶叶交易方式,提高我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地位。
付红波在《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2005.6)中提出以下方式,一是着力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茶叶的出口竞争力。
二是发挥本国比较优势,依据不同茶叶类别,实施不同发展策略。
三是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实施绿色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创新茶叶流通市场,实现茶叶流通体系的现代化。
优化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优化浙江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研究浙江的商品出口额高速增长,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意味着浙江产业具有很强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但是,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大多是低技术含量、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
对浙江出口贸易结构及其成因进行剖析,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浙江今后的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依据。
但是我国学者之前大部分都是对全国的贸易结构进行研究,下面主要讲下国外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
他从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学说出发,说明国际分工能使贸易双方的产出增加,由此产出贸易利益。
这种国际分工是以生产率费用的绝对低廉为基础,而构成生产费用的是单一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费用。
世界各国均按劳动费用最低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和出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与别国相比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贸易双方的生产成本都得到节省,交换所得的产品数量也就增加。
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或相对成本)理论。
他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就可与别国进行贸易,并使双方获利。
伊利·赫克歇尔(1919)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论点,他的学生俄林(1933)继承了论点。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拥有的生产资源。
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各国的要素禀赋条件的差异和各种商品的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是国际贸易及其结构形式的决定因素。
换言之,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劳动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资本报酬相对便宜,因而该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便宜。
由此就会产生要素条件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比较成本差异。
每个国家都应当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文献综
述
《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是一篇关于浙江
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浙江省对外贸易结
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
本文综述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三个方面对《浙江省对外
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进行综述。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浙江省的对
外贸易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
证研究。
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引入对外贸易结构变量,分析其中的相
关因素和关系。
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主要研究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浙江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对外贸易结构的特点和变
化趋势,以及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路径等。
在研究结果方面,本文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首先,浙江省对
外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在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上
的变化较为明显。
其次,对外贸易结构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在产品结构上,不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差异。
同时,对外贸
易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即当前的对外贸易结构
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是一
篇对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的论文。
通过实
证分析,得出了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一些重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较为科学,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浙江水产品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浙江水产品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是水产品生产、加工、对外贸易大国,水产品贸易在中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2006 SOFIA)的统计,自2002年起,中国成为世界水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浙江省作为水产品生产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水产品总产量持续高速增长,出口总量也随之快速增长。
2008年全国水产品出口量257万t,出口额78.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13%,出口额占世界水产品出口额的10%,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9年作为渔业大省的浙江省在努力克服美国对虾类的反倾销和欧盟设限致我暂停输欧鱿鱼出口的情况下,水产品出口数量达39万吨,出口额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8.11%,列全国第四位,超额完成“十五”计划中确定的“全省水产品出口20万吨,出口额8亿美元,比九五末翻一番”的任务。
浙江省已向六大洲70多个国家(地区)出口水产品,其中2004年对韩国、日本、香港和欧盟市场的出口额占总额的85.79%。
韩国和日本是浙江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8年水产品出口分别为14.18万t、2.06亿美元和10.13万t、4.36亿美元;印尼市场是浙江省水产品出口的主要转口贸易市场,2008年出口1107万t、0.41亿美元。
浙江省水产品出口贸易方式主要依靠一般贸易出口,而来料加工贸易比例不大。
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学者们在这一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水产品养殖、流通、加工,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合乎规范的渔业体系。
Adams & Behrlnan(1982)认为水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是,如果集中度过高导致一个出口波动频繁的国家难以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稳定或反向波动来平息或改善这种不稳定,则有必要分散出口市场,而这正是决策部门推行贸易多元化的重要依据之一。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清光照夫和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教授岩奇寿男,其《水产经济学》(1986)一书,对日本水产品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对外贸易结构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分析了日本渔业的生产函数、水产品需求弹性和价格变动趋势,为水产品市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特征与绩效探究
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特征与绩效探究作者:江先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3期摘要:以出口商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理清浙江省商品出口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分析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及特征,找出商品出口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使浙江省商品更好的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浙江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的浙江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品贸易结构;存在问题;结构优化;多元化对策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79-03一、问题的提出浙江省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带,位于长江以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最有活力的沿海省份,尤其浙商品牌更是享誉海内外。
浙江省外贸发达,自20世纪80年代就出口海外,目前商品遍布全球各地,也带动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作为中国开放最早的省份,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沿海开发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发挥当地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从最初的加工贸易到今天的一般贸易,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对外贸易也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引擎,为浙江省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同时根据前期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浙江省商品出口步伐在慢慢降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下降,企业经营绩效不断降低,大批原有出口企业关停并转,库存积压严重,生产利润率不断下降,预示着浙江省外贸产业支柱的倾斜和产业风险。
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否在于浙江省商品出口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进行专题研究,比如,浙江省商品出口多是资源消耗型,与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省份有否关联;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比重多,附加价值低和出口创汇能力、出口盈利水平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是否与浙江省商品出口抗风险能力弱有必然的联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否与浙江省加工贸易比重高有一定的关联度,等等问题。
浙江水产品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浙江水产品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浙江水产品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国外研究现状1.1 水产品出口的研究美国国际食品政策研究会和世界渔业中心(2003)认为,到2020年,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将到达12780万吨,比1997年的9080万吨增加3700万吨,增长40%。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发达国家直接从事水产品行业劳动力紧张,水产生产呈现萎缩状态,同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水产品的需求使水产品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FAO(2010)认为,根据世界水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世界水产品产量、消费量以及需求量将保持增长,发展中国家将出口高成本、高价位品种。
1.2 水产品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Donna Roberts,Timothy E.Josling和David Orden(2000)等人分别按照政策手段和政策实施目标,把TBT分为进口禁止、技术规范、信息矫正、风险降低措施与非风险降低措施几类,为TBT的经济评价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Brenton Paul et al(2001),Egan Michelle(2002)和Mathis James(2006)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安全、防止欺骗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等合理目标作为掩饰进行贸易保护的,包括强制性要求和非强制性要求。
合理利用技术贸易有利于水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水产品的出口,增加了出口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优势。
1.3 水产品出口中绿色壁垒的研究Sorsa,Piritta(1995)认为绿色保护主义源于环境保护者处于自身目的对于环境产品规定的使用;滥用贸易措施从而对其他国家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以及使用贸易措施强制实现国际环境准则的统一。
Verbruggen 等(1998)评估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措施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贸易影响程度,发现影响程度越来越大。
浅析我省出口商品结构与竞争力-20140329-文献综述
浙江工业大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浅析我省出口商品结构与竞争力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徐掌元学院国际学院专业国际贸易班级10级国贸1 学号2014年3月日文献综述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宾服理论。
英国古典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各国相通产业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就是各国产品的绝对差异,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对象时,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便具备了绝对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亚当斯密的难题,论证了国际贸易不仅可以产生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还可以产生于比较成本的差异。
由于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取出口贸易利益的基础和源泉,不管他是比较优势还是要素禀赋优势,这种逻辑上的合理性,使得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
从比较优势理论下的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浙江省就是主要以服装、纺织、机电产品这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对浙江省的发展是不利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是以深切的道出了外贸对国家的影响,国家的外贸政策,国家的财政的发展和整体状况的研究。
托马斯•孟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受到外贸商人和政府的重视,使英国政府部分调整了自己的外贸政策和关税政策,对法国等国也有很大影响。
投资研究专家Michal Makocki认为国际化经营一定要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战略逻辑,而不能依赖于任何第三方或东道国合作方的“承诺、鼓励和帮助”。
李红(2013)在《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一文从出口贸易结构相关理论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内部以及出口地竞争结构三个角度对浙江省出口商品结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进一步指出,只有进一步地实现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共同优化,实现贸易和环境、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才能真正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浙江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FDI对浙江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国际经济贸易FDI对浙江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分析引言二十世纪末,世界形势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经济的全球化。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表象就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所推动的贸易与投资一体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资本流动日益活跃,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主要的资本流动方式,也成为一国获取外部资本的主要渠道。
正是在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得更多的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自由流动,为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形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融合趋势。
FDI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同时它对一国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一国的资本、技术、贸易结构、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等影响。
FDI 比起一国国内的资金而言是一种技术含量足、使用效率高以及经营管理方法先进的资金,因而FDI的进入会给一国国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使得一国国内出口商品的技术、资金含量会在一定的层次上得以提高,使出口商品结构得以优化。
一、国外相关研究FDI理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特别是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历来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争论的核心便是贸易与投资研究的关系,下面将这些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逐一列出。
(一)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贸易与投资替代理论在H-O-S(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要素禀赋比率定理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Mundell(1957)在《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
该模型表明,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的生产要素的绝对和相对量完全一致,资源实现了最合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福利,并不存在引起要素流动的原因。
浙江出口贸易体系的转型研究
第24卷 第3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4 No.3 2011年5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y 2011——————————————收稿日期:2011 - 01- 12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09YJC790160);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804009);宁波大学2009年度学科项目(xkw09012)。
作者简介:杨丽华(1971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E-mail: yanglihua@浙江出口贸易体系的转型研究杨丽华(宁波大学 商学院,浙江 宁波315211)摘要:文章在战略性出口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浙江的出口贸易体系具有“三种要素、两个主体、一个平台”特征(简称“三二一体系”),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及浙江因素,指出浙江出口贸易体系迫切需要实现如下转型:由培育主体向培育市场转变,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借金融危机并购国外企业和进行“人才抄底”,内外需协同推动、实现市场规模的扩大,由市场国际化走向要素国际化,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关键词:浙江;出口贸易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3 - 0076 - 06一、引言Bradford Delong 认为世界贸易体系进入了由光纤和互联网带来变迁的第四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以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和进口保护促进出口的政策为主要观点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Strategic Trade Policy)理论兴起,[1-2]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提出了严厉的挑战,为政府合理“干预”贸易提供了新的依据。
在实践需要与理论发展的背景下,美国等政府开始采用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其中战略性出口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
浙江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与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前言:浙江省在入世后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但其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是否得到了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竞争力的关系,这些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焦点。
因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期望从中能够获得测算浙江省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及竞争力的方法。
我们首先从出口产品技术、技术水平变动因素以及产品竞争力的经典理论入手,初步了解了已有的相关研究;其次,我们对产品技术含量及竞争力的前沿文献进行阅读,并形成综述。
从中,我们提高了对现有研究状况的认识,并在研究的方向上受到了较大的启发。
尤其是,对统计数据的获得、具体方法的采用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一、相关文献(一)关于出口产品技术的相关理论1、技术差距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美国学者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他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国际贸易的技术差距模型。
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并且实际的科技水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准不一样,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
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按技术差距理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存在为基础进行的。
通过引入模仿时滞(Imitation Lag)可以解释国家之间贸易发生的可能性。
新技术的创新国暂时在市场中具有垄断地位,在模仿国掌握新技术之前,可以出口具有新技术的产品。
当模仿国具有了创新国的技术,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就与创新国具有了相同的生产函数。
模仿国就可以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利用自己的低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并减少进口。
创新国逐渐失去出口市场,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解释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动态比较优势。
后危机时代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后危机时代浙江机电产品出口研究近几年来,浙江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起步晚,技术力量薄弱,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遭遇不少困难和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机电产品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从国外、国内研究动态两个方面对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和对策进行了初步研究。
内容涉及出口状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等。
1国外研究现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亚当·斯密1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建立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参与国际分工并生产和输出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
1871年,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基础上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了要素禀赋说的基本观点,俄林2建立了较全面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国际贸易不仅可以解决国内资源的稀缺,还能合理配置资源,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3(1962)提出的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国家的人们的消费偏好和需求结构,两个国家的需求越相似,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1961)提出的技术差距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Goldstein和Khan20 (1985)首次在不完全替代模型的理论假设下研究进口国实际收入和出口产品相对价格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收入弹性、价格弹性及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了估计。
Peter J Lloyd,Donald MacLaren(2004)21采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区域贸易安排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利益得失,得出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福利有明显影响的是由区域贸易安排措施造成的货物贸易歧视,成员国可以从中获益,而多数非成员国要承受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浙江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探讨1 国外研究状况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以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且规模报酬不变为前提对贸易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
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
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817)假定各国的要素禀赋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
即使一国起初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售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资源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Ohlin,1933)提出要素禀赋理论(H-O):H-O理论核心是一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以本国相对丰裕要素密集型商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出口商品结构。
要素禀赋动态变化的理论论述的则是在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条件下,由于一国或地区要素禀赋动态变化导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
各个国家不同生产要素的比率不同,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假定技术水平恒定、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则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维农(Raymond Vernon,1966)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 Theory)。
他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品的导入阶段。
发明制造产品的公司可以垄断技术,拥有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为产品成熟增长阶段。
由于产品销路好,获利多,引起别国仿制,产品创造国在世界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
产品的市场价格开始下降,生产成本变得十分重要。
第三阶段为产品的成熟阶段。
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标准化,原发明厂商失去技术优势。
产品创造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量逐步萎缩,这时产品的生产成本非常重要。
此时,产品创造国由于生产该产品已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转而进口这种产品,同时开始另一种产品的创新。
钱纳里(1961)分析,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战略要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又要同这个国家产业结构优势的改变相联系。
巴拉萨(Balassa,1981)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
简单地说,国家j的出口产品i的显性比较优势由该种产品占国家总出口的比重相对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公式可以表示为:RCAij=(Xij/Xtj)/(Xiw/Xtw)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Xtw分别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和国家j的总出口值。
如果RCAij的值小于1(意味着i商品在国家总出口中的比重小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表示该国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性比较劣势;同样,若该指数大于1则表示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被广泛地用于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小。
李斯特(F.list,1841)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批判,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保护理论。
李斯特认为,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开展对外贸易, 可以得到贸易的利益, 但进口的商品却抑制了本国同类产业的发展, 以至于使其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
因此, 应该选择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竟争而又无法相抗衡的新兴产业实行保护。
对幼稚产业实行保护关税政策, 虽然一开始损失了一些利益,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 这些产业会成长起来成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从而实现一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进而为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提供支撑。
2 关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变的研究成果江小涓(2002,2004)提出,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这类易流动的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和重组,能够较快改变各国原有的要素结构和贸易结构。
江小涓(2007)认为比较优势、国内产业基础和市场结构、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是决定一国贸易增长和贸易结构的三类主要因素王庆皓(2007)指出GDP 和劳动力工资都是初级产品出口额的Granger 原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助于一个国家的技术进步;雷德辉(2007)指出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实际汇率的变化;龚艳萍,周维(2005)指出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有正的相关关系李辉文(2004)又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要素察赋的变化有两种方式, 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要素察赋的变化, 二是要素国际流动导致的要素票赋的变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要素的国际流动, 要素察赋将发生规律的变化, 从而导致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类型的变化, 并进而导致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在要素票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的关系方面, 林毅夫、孙希芳, (2003)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论点。
他们认为, 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察赋结构所决定的。
从根本上说, 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察赋结构的变化。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用显示附加值原理作为识别贸易品技术附加值高低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具体的赋值方法,考察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及变化趋势。
他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品的附加值在向高端移动,但进口相对较高技术的产品、出口相对较低技术产品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李敏、郭曼(2003)提出完全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主要出口商品并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生产部门的要素生产率, 并不能实现通过贸易来提高福利水平的目的, 只有不断提升本国出口商品结构, 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低层次状态, 才能实现通过贸易来提高福利水平.杨小凯、张永生(2001)认为通过分工和贸易,促进专业化水平提高和效率改进,才是贸易发生和决定贸易结构的基础和动力。
杨小凯、Dani Rodrik(2006)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的出口结构进行了定量评价,重点是从不同产品技术含量的角度考察中国贸易结构的分布以及变化,认为中国的贸易模式没有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而是致力于较高生产率产品的生产。
金紫汇、杨臻黛(1998)利用外资企业商品出口额在全国商品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说明了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决定作用日趋明显。
、崔炳强(2006)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出口商品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是正相关的,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带来初级产品出口的减少,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即产业结构决定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之间相关性不很显著,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幅度较大,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幅度较小。
3 关于浙江出口商品结构演变的研究成果杨丽华(2006)认为提升浙江省进出口商品结构,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瓶颈,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
二要加快加工贸易发展,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靠大量消耗能源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实现产业、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协调。
三要合理地利用外资,有效地引导外资,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
张友仁、夏小晶(2007)认为虽然浙江省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上升较快, 使出口产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但就总体而言, 出口产品仍具有低附加值、低端化和劳动密集的特征。
即出口的机电产品和高薪技术产品也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重很低, 只能依靠价格竞争立足于国际市场。
浙江省出口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但以低成本、低价格和低附加值为特征的格局未根本扭转, 因此必须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比重、产品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肖武岭(2006)分析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为主,代表要素禀赋升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
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在国际上面临的竞争形势相当严峻。
一方面,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因为进口国主要是发达国家,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较低,需求难以随收入的上升或价格的下降而大幅上升。
而且,这些商品一般都被主要进口国列为“敏感性商品”,在进口时要进行严格限制,因为它们对进口国的就业和工资水平可能造成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这类商品的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却相当巨大,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4 点评当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导致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利益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我国实行的比较优势战略过分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不利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不断扩大,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加速替代,导致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日趋减弱,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在浙江省外贸发展过程中数量增长与结构改善是共生的。
但迄今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前者,后者往往被忽略。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盈利能力,是浙江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主要挑战。
参考文献[1]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2]许继琴.出口商品结构理论综述[J].财贸经济,2005(11).[3]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江小涓等.全球化中的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金紫汇,,杨臻黛.利用外资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J].国际经济合作,1998(4).[6]崔禀强.中国产业结构与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新疆财经,2006(1).[7]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J].经济评论,2004(1).[8]冼国明.中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J].南开经济研究,2003(1).[9]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1).[10]江小涓.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7(5).[11]王庆皓.我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07(3).[12]雷德辉.出口商品结构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7(5).[13]龚艳萍,周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9). [14]杨丽华.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6(8).[15]张友仁,夏小晶.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1).[16]肖武岭.浙江省外贸出口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7).[17]应志强.贸易政策指导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8]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