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对投行的看法
清华教授透露中小投资者投资技巧.
清华教授透露中小投资者投资技巧(转载)(2001年03月27日羊城晚报)魏杰认为,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投资切入点,对于中小投资者尤其重要。
(叶德时/摄)日前,《新经济》杂志社在深圳主办了一个题为“数码时代百万创业”高级投资报告会,会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魏杰教授就当前中小投资的机会与策略作了一个精彩的专题演讲。
其中的观点、建议与告诫,颇值得广大中小投资者参考。
警告:市场投资风险在增大魏杰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进程,已经出现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在原来的人群中,大批的“无产阶级”演变成了“有产阶级”,其中大部分人就是现在的中小投资者。
他们拥有一定的资金与财产,既有消费心理又有投资欲望,他们的投资冲动,正集合成一股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但是,目前这部分人最热门的投资渠道还主要是股市,魏认为这并不是好现象。
魏杰说他最近开了一个专门研究中小投资(1000万元以下)的课题。
他认为,尽管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多多,但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个环节上,蕴含着大量的投资机会,适合中小投资者的也很多。
例如,日本富士最近推出的“魔术手”系列数码激光冲印设备,以数码技术结合网络技术优势改造传统冲印设备,类似这种利用新技术改造取代传统产品又有广阔市场前景,投资额也不大的投资机会,就很适合中小投资者。
但魏杰同时提出警告:中国的市场投资风险正逐渐增大,而且,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各类投资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强,中小投资也不例外。
如何解决好中国中小投资者怎么投资的这个问题,足以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进程。
判断投资项目:两个标准魏杰说,中国已进入了“过剩时代”,如何理性、科学地判断、选择好投资项目,是投资成败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对于资本有限的中小投资者。
他认为首先要在两个标准上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把握:一是技术标准,也就是技术含量。
如果现在还将资金投在技术过时的项目上,那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资本市场专题讲座之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创新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 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资本市场专题讲座之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创新4月16日晚,清华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堂“资本市场专题”2014首场讲座在清华主楼开讲。
中国证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执行院长祁斌作为首讲嘉宾,带来了题为“改革之年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视角”的演讲,拉开了2014年资本市场专题系列讲座的帷幕。
祁斌的讲座围绕近期资本市场发展热点问题、资本市场改革创新重点领域和大国的兴起与衰落三个主题展开。
在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他语言幽默、旁征博引,就时下热点金融话题发表了见解,并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祁斌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互联网金融的思考。
他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井喷式发展与中国金融和社会实际密不可分,我国金融服务的缺失与滞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平民文化的崛起共同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总体影响是正面的,将增加竞争、改进服务、完善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重点在于鼓励规范发展而非扼杀。
随后,祁斌就沪港通、交易所竞争、我国股市是否与经济增长背离三个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祁斌将沪港通评价为“一小步背后的一大步”,他认为,沪港通在宏观上不仅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且将促进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融合,形成更深更大更稳定的市场,并最终走向沪深港台大中华交易平台,形成世界金融的一极。
通过对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历史的比较,祁斌指出,沪深交易所走向竞争是发展的必然,折射了大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交替领跑的深层次变化,将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和交易所服务水平。
祁斌还谈到,股市表现与经济增长质量并“不背离”,我国股市反映出我国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质量不高。
在谈及资本市场改革与创新重点时,祁斌认为,中国正面临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改善民生、化解金融风险、迎接国际化挑战等问题,这些既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挑战,也是机遇。
清华五道口:蔡鄂生谈财富管理与投资人的关系
清华五道口:蔡鄂生谈财富管理与投资人的关系“201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5月23日-24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蔡鄂生在提问环节时表示,财富管理对于投资人要做到“不忽悠人,不被人忽悠。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李亦非:感谢。
在全世界,从国外到中国其实做指数,有交易所做,例如伦敦交易所,还有投行摩根斯坦利指数,还有媒体,还有研究机构,看来今天曹教授要代表道口建立一个中国最权威的私募的基金评价体系,设立指数以及把它变成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有权威的,这真的是建立江湖地位的时候,也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希望我们的道口指数能够变成最有名、最权威的一个指数。
下面我们就进入提问环节,刚才各位嘉宾在台上从自己行业的角度,大资管行业里面的小角度谈了他们的看法。
给每位嘉宾一个问题,最后用一两句话来结束。
蔡主席跟我们分享了他的从上至下的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我想问蔡主席一个问题,我们谈到了创新,您刚才也提到了很多问题,我想让您就互联网金融这个问题,因为确实金融是有属性的,有及其强烈的属性和DNA,互联网公司现在都提出“互联网+”,我跟一个银行家谈的时候他说是“+互联网”,应该是银行+互联网,您对互联网金融从银行、信托以及大资管财富管理的角度怎么看?是你们应该+他们,还是他们+你们。
蔡鄂生:对互联网的问题,就是在我们发展当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科技发展的手段,在我看来就是这个问题。
因为互联网金融依靠的还是底下众多的客户,现在所谓大数据,还是靠你的服务。
为什么保险客户、银行客户、信托通过互联网一连接,就把整个市场能够普惠或者信息收集、归集,实际上它是为金融能够更好的提供一种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起到的一种手段。
李亦非:请问您,您觉得在互联网金融里面,您觉得对投资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大家应该最关注的一个点是什么?例如我昨天看到赞助商里面有道口贷,很多P2P,BA T全都在进入金融行业,作为投资人我们应该关注哪些点?蔡鄂生:还是找我看得懂的,比较稳当的去选择。
谈谈我对投行的理解
谈谈我对证券公司一些部门的理解[原创] 作者:cnfake一、序刚才看了论坛有一篇“科普 - 证券公司各部门介绍”,想必这位哥们是09年刚进南京(华泰?)证券研究所工作吧。
没经历过市场变迁和动荡。
想必到现在2013年的时候,感悟有所不同了吧。
本人自研究生毕业起,就一直在证券行业转,券商呆过,基金公司呆过,也在市场其他机构呆过,一共10年多了。
所以不敢说十分了解,但是可以给这哥们的文章提供一些补充。
二、前台业务部门任何公司,都有前中后台之分。
证券公司因为接受证监会监管,因此和银行、信托、基金、期货、保险公司一样,都分比较明显的前中后台。
这区分,是按接触客户的远近(或者说业务角度)来区分的。
先从前台说起,前台一般就是纯业务部门,给公司创造价值。
从传统意义来说,证券公司业务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证券自营业务、投资咨询业务。
大家可以从《证券法》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看到对这些业务资格的定义。
所以早期,证券公司一般都按照业务设了单独的部门,比如经纪业务总部、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部、证券自营部、研究所等。
1)经纪业务经纪业务最为广大投资者熟悉,为投资者提供代理买卖证券服务。
在公司总部一般有经纪业务总部,管着全国几十个或者几百个证券营业部,而这些证券营业部通过现场或者非现场的方式给投资者提供了股票、基金买卖的平台。
证券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从中收取佣金。
这块业务是证券公司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
为什么说较为稳定呢,在早期大约5-10年前的时候,这几乎是证券公司几乎的业务来源,有些全牌照的公司达到收入60%以上,一些小公司甚至达到收入的90%以上。
但是这从交易中收取佣金,又不太稳定。
因为佣金是交易量乘以佣金费率。
交易量么,你打开行情软件看看就知道了,每年都不稳定,行情好的时候交易量上千亿一天也有的,交易量不好的时候甚至只有一百亿。
(记住是交易量,不是指数)。
此外,佣金费率和竞争关系密切。
在一些竞争密集的地方,如北上广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方,一个城市有上百家证券营业部,所以现在佣金都降低到万3万5很正常(国家规定上限是千分之3)。
中国资深投行大牛的工作总结和思考!
中国资深投行大牛的工作总结和思考!以前做投行以及准备转型做投资的时候,总有人跟我说,投行思维与投资思维是不一样的,但没有人说清楚到底是哪里不一样。
很多人都说投行被某会的条条框框禁锢了思想,主要是关注合规性,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我总觉得这只是现象,可能还不是事情的本质。
今天试着把一些心得记录下来,我知道肯定不是最终答案,只是投资心路上的思考。
1. 关于投行思维关于投行思维投行思维和投资思维,相同的都是要挖掘企业的价值。
如果说投行只关注合规性,我相信这是走入了歧途。
一个优秀的投行人员当然要关注合规性,但这只是投行业务的基础。
合规性肯定不是投行思维的本质。
投行思维的本质是卖方思维,投行无论是面对监管部门,还是面对投资者,目的都是要告诉大家,我的客户(发行人)是如何的优秀,如何的值钱。
也就是说,投行是要说发行人的好话,小优点发掘成大优势,招股书的优势写上一堆。
遇上投行新手,老保代们还要语重心长地私下教育一番,咱们先要说服自己相信这是一家好企业,才能落笔生辉,让投资者相信这是一家好企业。
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我觉得无可厚非,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是一样。
至于监管部门的条条框框,本质上是防止发行人和投行吹牛吹过了,最后让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吃亏。
所以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招股书通常是律师写的,这样比较严谨,挑不出错,而且律师也不负责卖股票。
等到真正销售股票的时候,投行们再闪亮登场,让你相信即将IPO的发行人是一个真正的未来之星,行业空间不是一般的大,行业壁垒不是一般的高,国家政策不是一般的支持,企业管理层不是一般的有经验,研发技术不是一般的领先,甚至地理位置离潜在客户近一点,也是一个必须要广而告之的优势。
总之,这家企业是好好好,大家赶紧买买买。
2. 关于投资思维投资思维的本质是买方思维,说服别人没有任何意义,掏出真金白银的是自己,而且对错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检验。
作为买方,当然要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加关注,但是与卖方不同,买方要找出企业真正的优势。
长江证券邬博华:七度摘冠的秘密,把冷板凳坐热,把快行业做精
长江证券邬博华:七度摘冠的秘密,把冷板凳坐热,把快行业做精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获得金融硕士学位的邬博华,2012年加入长江证券,从事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行业研究,两年后即被评为新财富最佳分析师,2016年开始连续七度夺冠,在竞争激烈的电新行业实属不易。
从业十年间,电新行业从冷门走向大火,邬博华的心态却没有变化。
在他看来,处于一个火爆且快速变化的行业,分析师面临更大的考验,如果不能保持从容的心态和自己的研究节奏,很容易焦虑。
这一环境下,沉下心来把公司、行业研究做精做细做深,更为难得与必要。
何倬/文2012年,邬博华入行时,A股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行业的个股数量不过119只,总市值刚过5000亿元。
2022年,这一行业的个股则达到303只,总市值达到6万亿元以上,10年市值增长超过10倍。
从业10年,邬博华见证了电力设备与新能源从一个体量不大的冷门行业变得非常热门,行业的容量和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地位与日俱增,卖方研究的工作强度与竞争烈度也随之提升。
自2016年起,邬博华保持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电力设备和新能源行业七连冠的好成绩,其见证了怎样波澜壮阔的行业发展进程,在研究上又有哪些独到心得?入行:“行动派”的两次转折2003年,邬博华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热能工程系。
同时,他还选修了经济、金融方面的课程。
学习中,他发现,自己对金融比工科更感兴趣。
作为“行动派”的他于是决定,跨专业报考金融专业的研究生。
2712007年,他如愿升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修金融专业。
硕士学习期间,邬博华在金融机构、政府投资机构、企业都实习过,从而对各类机构有了充分了解。
2010年毕业后,他进入通联支付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秘书。
这家位于上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由邬博华的一位学长创立。
2011年5月,邬博华加入国泰君安证券下属的上海航运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从事航运方向的研究,从而对一级市场的工作有了切身体会。
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精选文档】
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系列I:首先,什么样的毕业生,进了投行?1类:非常名校出生,家里没背景。
非常名校,国内一般是北大、清华、复旦,连像上海交通这样的大学我所知道的也不多。
国外,美国的常春藤,英国的剑桥、牛津、LSE。
斯坦福很多时候也比不上宾大, I.e. U Penn。
除了名校出生,学校的成绩也非常重要,现在网上申请都需要详细的课程填报+ 分数填报。
如果在最后background check的时候发现有虚假,后果很严重。
成绩要求一般平均要80%以上。
(这里澄清一下,投行也有很多国家的,例如DB德银,BNP法巴,Normura日本野村,Macquarie澳洲麦格利,这些投行也承认本国家的顶尖大学,如东大,海德堡等。
)2类:背景非常强,学校也不一般。
这类人,背景深到可以是某上市公司高管的亲属,或者国家某部高层的亲属。
大学也基本是名校,在校成绩不能太差,国内交通大学、人民大学等在范畴之内,国外的帝国理工、南加州大学等也是。
其实,超级名校的要求也不是很绝对。
非常出色的人,来自帝国理工、南加州,不靠关系进投行的也有,但是还是少数。
3类:成绩不好,关系一般,但对投行未来有价值。
这类人一般是投行未来6-12个月内觉得可能启动项目的管理层的亲戚。
没错,投行就是这么直接,…你来,是因为我要用你做生意,it‟s all about business‟其次,进入投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1. CPA, CFA如果能考得出来,那么金融领域这一关,你绝对过了。
剩下的,就是工作时候的悟性了。
2. 你要取得行业的专业知识。
例如你是工程的,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甚至独特见解。
因为interview你的人,或者你的boss,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同行!你有多少水,问两下就全出来了。
3.英文,这个嘛,暂时如果是国内投行就不需要,但是要进入国际投行,这个要求还是很高的,要能读得动法律文件,legal document,然后出去很客户见面的时候,还要能谈。
庞珣: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庞珣: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原题:新金融开发机构展望刚刚过去的2014年无疑是中国外交奋发有为的一年,以经济金融领域的多个大手笔最为引人瞩目。
中国新的对外经济战略布局和与之相配套的金融架构,已是呼之欲出。
7月正式成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10月进入筹建阶段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1月宣布建立的丝路基金,接连的重大举措,令世界感到目不暇接。
这些新金融开发机构,在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下应运而生,也会在实现地区“互联互通”过程中,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境外投资机遇和更大规模、更多样化渠道的资金支持。
关键词:跨境基础设施投资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共享的一个关键词是“跨境基础设施投资”。
3个新机构都将集中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其他面临基础设施瓶颈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促进和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交通、运输、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将中国和它们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与此同时,这些投资也将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金融机构和安排上的制度协作。
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在未来10年中,亚洲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年均需求约7300亿美元,仅印度一个国家在未来5年内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就达1万亿美元。
国内财政或私人部门投资,远远无法解决天文数字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
国际私人部门则几乎不考虑跨境基础设施投资,因为这样的投资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差,但偏偏又面临最为复杂的风险构成,如货币对冲风险、政策风险(征用风险、合同风险等等)以及政治风险(政变、社会运动、内战或国际战争等)。
这样,跨境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双边或多边官方援助投资。
然而,跨境基础设施在建设施工、环境生态标准、地方和私人产权保护等等各个方面都面临复杂的地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官方援助对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极为保守和谨慎。
国际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同时联合国对发展的定义近来更转向社会性目标而非经济发展,双边和多边官方发展援助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普遍呈下降趋势。
加强破产法实施—依法促进市场出清清华五道口经融学院演讲
加强破产法实施—依法促进市场出清清华五道口经融学院演讲5月29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吴晓灵在第五届金融街论坛上,发布了针对当前经济下行期间“僵尸企业”难以出清的问题撰写的研究报告——《加强破产法实施、依法促进市场出清》及四个子报告。
报告由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共同完成。
课题组成员包含来自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及温州市政府多位权威专家。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行业来看,我国27个大行业中有21个产能严重过剩,既有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又有风电、光伏等新兴行业。
在此背景下,大量“僵尸企业”的出现,既占用了社会资源,亦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特殊的“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现象是“僵尸企业”得以延续的原因。
而我国破产法制度执行不畅,也是企业难以用法律手段实现退出的重要因素。
在破产法实施不畅情况下,中国目前僵尸企业占用了大量资源与信贷,使得经济难以转型;而以信贷资源维持的刚性兑付,让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无法按照基础资产的风险来进行定价。
此外,由于企业破产制度实施不畅,以及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缺失,使得不少陷入困境的企业家跑路和消失,这也引发了大量资本不正常流动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
在耗时较长的破产程序中,企业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重新思考新的创业方向,获得重生。
因此,课题组建议应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的核心以及配套制度工作,并逐步开展与破产法配套制度的中长期工作,最终实现“加强破产法实施,依法促进市场出清”的目标。
具体如下: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破产法》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方缺乏适用破产法的意愿。
主要表现在社会对破产法的认识存在误区,地方政府出于维稳和政绩的需要干预企业破产;国有企业破产动力严重不足;民营企业对破产适用缺乏积极性;银行等金融机启动企业破产程序积极性严重不足,法院也不愿受理破产案件。
清华五道口:李剑阁谈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清华五道口:李剑阁谈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7月3日,第二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剑阁在典礼开始前接受了财新记者的采访。
一年前,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李剑阁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国家牛市”是个十分危险的概念,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掀起不小的波澜。
其时正值国内股市节节攀升。
两周后,股灾爆发。
一年后,李剑阁多了一个身份——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
此次采访话题在教育公平之外,还涉及资本市场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英国退欧等。
对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他就一些人呼吁成立一个超级监管机构的看法表示,这并不解决金融监管疏漏中最核心的监管部门权责不清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在继续简政放权之外,对监管机构也采取事后问责的做法,而非事前过多地指导。
就英国退欧,他判断,英国公投脱欧到10月现任首相卡梅伦离任前,“还不见得没有变数”,对中国来说,美英欧的政治盟友关系不会改变,对中国绝谈不上“天赐良机”。
财新记者:你在5月的一次讲话中提到,教育公平不能全压政府身上,要鼓励社会捐赠。
李剑阁:这是前不久在华师大一个关于教育公平的会上,我第一次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大学校长的名义发言提到的。
我认为,要实现教育公平,政府当然有主要责任,但是现在看来,鼓励社会捐赠恐怕也是一个必要、且比较好的路子。
但是这涉及怎么形成一个鼓励捐赠的氛围的问题。
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的教育制度要让捐赠者能看到捐赠产生的社会效应。
这又涉及教育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
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太好的看法,就是对在商业上比较成功、赚钱比较多的人,有一种仇富心态。
把赚钱看成一种罪恶。
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个别人曾提出“别让李嘉诚跑了”。
这其实是很不讲理的说法,完全没有市场经济的理念。
企业家的成功就是能够抓住商机合法地赚到钱,难道只有尽做赔本买卖的商人才是“道德”的?如果没有人赚到钱,怎么会有人捐赠?李嘉诚不久前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我有能力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是我的福分。
清华学子的成功路端盘子不是必经之道
坐在我⾯前的⽩宁,妙语连珠、意⽓风发。
这位看上去温⽂尔雅⽽⼜热情洋溢的青年,在⼗五年时间⾥,创造了⼀个平凡留学⽣海外成功创业经商、报效祖国的奇迹。
他从⼀个怀揣600美元只⾝来到加拿⼤的留学⽣到拥有咨询、教育、旅游、新闻报业集团公司及餐饮连锁集团公司的成功企业家,其成就被收⼊世界权威名⼈录《WHO'S WHO》。
历数⽩宁业绩清单 现年39岁的⽩宁,在清华⼤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毕业后出国深造,考⼊加拿⼤西蒙佛莱⼤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
1994年获得⼯商管理博⼠学位后,即注册成⽴了加拿⼤海外服务中⼼,从事赴加投资考察、经商、定居、学习等⽅⾯的咨询业务;并同时在中国成⽴了25个机构,服务络覆盖⼤陆各⼤城市。
1997年3⽉,⽩宁成功收购了加拿⼤天鹅国际旅⾏社;随着北美地区华⼈移民和留学⽣的⽇渐增多,⽩宁创办了本地第⼀份中⽂周报《神州时报》。
1998年,经过对温哥华教育市场的认真分析后,⽩宁成⽴了派特森学院,从1999年25名学⽣已扩展到⽬前的500名,学⽣可在加拿⼤同步完成美国⼤学的学分,获得MBA学位。
2001年,⽩宁创办了派特森教育集团,致⼒于中国与北美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
2002年,⽩宁创⽴的安徽新华派特森学院是安徽省级政府批准的第⼀家中外合作的⾼等教育机构。
2003年加拿⼤NOVA SCOITA 省教育部授权派特森教育集团在中国地区进⾏合作办学,同步完成中国和加拿⼤的⾼中课程,获取⽂凭并可直接⼊读加拿⼤院校继续深造。
2002年,⽩宁成为加拿⼤名品BLENZ COFFEE百怡咖啡中国地区的总代理,⾄今已在北京、上海、⼴州、深圳等地开设7家咖啡店,“百怡”以其灵活的加盟⽅式和独具特⾊的连锁运营管理模式拓展中国咖啡市场。
2003年,⽩宁2003年5⽉成功引⼊了国际英语培训体系English Discoveries,这是⼀个被⽐尔·盖茨誉为“经典之作”的⾃然母语教学体系,相继在北京、⼴州成⽴的派特森国际英语培训中⼼,迅速地占领了当地的教育市场,为国内英语教育领域注⼊⼀股清新的空⽓。
清华教授投资演讲稿范文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投资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我是一名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教授,长期从事投资学的研究和教学。
在此,我想以“投资智慧:把握时代脉搏,共创美好未来”为题,与大家探讨投资之道。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投资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坚定的信念。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投资机遇,规避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是我们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国家战略投资首先要紧跟国家战略,把握时代脉搏。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这些战略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资机会。
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抓住战略机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深入研究行业,挖掘优质标的投资过程中,深入研究行业,挖掘优质标的至关重要。
投资者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 行业前景:选择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行业,如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些行业往往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市场需求旺盛,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2. 企业基本面: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性、管理团队等基本面因素。
优质的企业往往具备以下特点:盈利能力强、成长性好、管理团队优秀、核心竞争力突出。
3. 投资估值:合理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避免高估或低估。
投资者可运用市盈率、市净率等估值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估值。
三、风险控制,稳健投资投资过程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分散投资:不要将所有资金投资于单一行业或企业,以降低投资风险。
2. 定期审视:定期审视投资组合,调整投资策略,确保投资组合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3. 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理性对待市场波动,坚守投资原则。
四、结语投资之路漫长而曲折,但只要我们紧跟时代脉搏,深入研究行业,挖掘优质标的,注重风险控制,就一定能在投资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清华教授孙立平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清华教授孙立平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当前经济形势下,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提出了几点看法。
首先,他认为当前全
球经济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许多国家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的风险。
这一情况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其次,孙立平指出,中国经济在这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下,需要有策略性的
调整。
他建议重点关注内需的刺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通过提振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通过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构成,增强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非常关键。
第三,孙立平提到了金融风险的问题。
他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下,应加强金融
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他主张加强监管力度,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加强对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最后,孙立平对未来的经济展望持谨慎乐观态度。
他认为,虽然当前经济形势
不容乐观,但中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策储备,能够有效应对挑战。
他强调,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与政策执行能力。
综上所述,清华教授孙立平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几点看法。
他认为应重点关
注内需刺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风险,并对未来持谨慎乐观态度。
这些观点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当前经济形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资深投行大牛的工作总结和思考
中国资深投行大牛的工作总结和思考引言在中国金融行业,投行大牛是指那些在投资银行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卓越业绩和深远影响力的资深人士。
他们不仅在资本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总结一位中国资深投行大牛的工作历程,并分享其对行业的深刻思考。
职业生涯概述早期经历资深投行大牛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
他/她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主修金融专业,并在毕业后加入了一家知名投行。
专业成长在投行工作的初期,他/她主要负责股票发行、并购重组等业务。
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她迅速成长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领导力展现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他/她开始担任高级管理职位,领导团队完成了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如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跨国并购等。
重要项目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下,他/她领导团队成功帮助多家国有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为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跨国并购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他/她主导了多起跨国并购项目,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重要地位。
创新业务拓展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他/她积极探索投行业务与科技的结合,推动了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在投行业务中的应用。
行业洞察与思考资本市场发展趋势他/她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深化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
投行业务创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她强调投行业务需要不断创新,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
风险管理在金融行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他/她提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人才培养他/她认为,人才是投行最宝贵的资源。
因此,他/她一直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投行人才。
社会责任作为资深投行人士,他/她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
他/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推动金融知识普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五道口金融学院资本市场专题之“投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所起的作用”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第 1 页 共 1 页五道口金融学院资本市场专题之“投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所起的作用”3月13日,清华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堂•资本市场专题课程在清华主楼后厅如期开讲。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先生以“投行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所起的作用”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王东明现任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产业基金董事长,曾任北京华远经济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加拿大枫叶银行证券公司副总裁,华夏证券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南方证券公司副总裁等职。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由海外归国的证券业精英,他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作为一个积极的市场参与者,他领导的中信证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锐意进取,终为市场的执牛耳者。
王东明的主题演讲涵盖了当下证券业诸如金融体系系统风险,证监会改革的去行政化、减政放权,企业与投行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中信证券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经验等诸多实务热点问题。
在谈到系统性风险这个问题时,王东明结合自身对当下证券业行业运作方式的理解和所了解的情况,表示系统性风险主要在于流动性风险,证券业完全是中介业务且资金第三方托管,系统性风险几乎为零,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在于我国的银行体系体量大,资产为实现真正的销售和风险分散的问题。
同时,他评论中国的开放步伐加快有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外是允许外资参与国内竞争,对内则是混业经营,强调混业经营有利于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从而创造出更多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
除此之外,王东明还对近年来的证监会等一系列金融监管机构的去行政化进行了评价,强调这是以利益调整和减政放权为出发点的改革,只有这样,诸如债券市场那样存在多头监管的各金融子市场才有机会进行整合,才能有做大的空间。
对于即将出台的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条例,王东明表达了乐观的态度,认为风险控制的关键在于基础资产,并且在销售过程中应建立诸如产品发行方部分持有、佣金在整个资产池存续期间计提拨备等风险控制制度。
清华经济教授“做T技巧”,坚持每天反复做T,3年本金翻倍不夸张
清华经济教授“做T技巧”,坚持每天反复做T,3年本金翻倍不夸张股神巴菲特,两句话点透中国股市!巴菲特开始被街头巷尾的投资界外行们谈论,是从1986年年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前10名开始的。
从那时起,巴菲特的资产以稳健且迅速的增长速度,长期在前十中占有一席。
在过去的40年里,他投资组合的CAGR已经达到了20%,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股神,去年召开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看了下财经媒体,几乎都大篇幅的报道了股东大会和巴菲特老爷子的金句!关于中国市场,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1,中国市场的估值比美国低,股票更便宜!2,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会有很多人参与到股市,人们会更加投机。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老爷子觉得中国股票便宜,这么多年来,除了比亚迪好像也没怎么买过呀什么原因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1,巴菲特说只做看得懂的股票。
以这位老爷子的专业知识以及手下一流的基金管理团队,如果说看不懂一个股上市公司的财报那是天大笑话!漂亮的数据,低廉的价格,动心却不动手,也许老爷子并不太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吧!2,就像他说的,中国股市投充斥投机行为。
咱们散户跟风炒作也就罢了,如果连上市公司自己也玩高抛低吸,炒概念真减持,那即便是飞人也跑不过裁判嘛!3,投资也是投人,巴菲特看好比亚迪更是看好王传福!如果按照他投可口可乐的标准,也许国民老干妈陶华碧符合要求,可惜老干妈没上市。
上市公司要么行业不符合,要么人不对味,反正老爷子没挑出几家!所以现在的巴菲特应该正在留意着中国股市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于严监管动作,将会愈发健全市场并重塑市场的投资风格!而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将会越来越符合这位价值投资者的口味。
T+0的操作“秘笈”1、逆向、追杀T+0的操作模式在大盘连续下跌,个股的也有普遍性跟跌的情况下,做T+0既有无奈的被动,也有现实意义的主动性。
逆向追杀T+0,主要是用于个股有下跌的危险,但又不想完成放弃它,于是,用先卖出,后买入的T+0操作来解决这个矛盾。
何欣:做投资改进了我的世界观
做投资改进了我的世界观与很多人一样,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年代成长起来的何欣,早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或科学家,但在留学生活中,他改变主意踏入了投资这一行。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直接投资集团——美国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的何欣再回去看当初参与设计的建筑项目,觉得“怎么看怎么丑”。
“我在读商学院之前和之后的改变是非常大的。
”回想起来,其实在大学时何欣的投资天赋就已经显露出来,当时他利用学校摄影部与只收外汇的宾馆之间的价差,“倒卖”柯达胶卷赚了不少请同学吃饭的钱。
何欣我是1981年上的大学,在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上大学时看的第一部外语片是《飘》。
那几年出国留学是一种风潮,我在大学里比较早就接触到一些外教,外教在中国的生活其实很寂寞,老师就常找我们去他们家里聚会,他们可以说是我的启蒙,同时也就接触到一些国外的学术知识,慢慢就有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1985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作工程师,工资是60多元一个月。
好在我在美国有不少亲戚朋友,不仅资助我还帮我同国外的一些教授取得联系。
比较幸运,我拿到了加拿大交通部提供的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的奖学金,1988年去加拿大读工程硕士。
当时我的梦想还是成为科学家,我们那一代人都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当时初三和高三都没读,就读所谓“快班”上了大学,一直的梦想就是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
1991年在卡尔顿读完硕士后,我进了美国一家工程公司做工程顾问工作。
本来是要继续读博士,但后来在工作中碰到很多MBA,我发现他们的思维跟我很不同,听他们谈起金融、投资什么的对我非常有吸引力。
当时我主要研究复合材料的结构,做很多数学模型,非常乏味。
我一想复合材料的博士和博士后要读5年,我做那么多研究将来会有多少人看?是否也考虑一下读MBA?后来就决定读MBA,申请去了加拿大的约克大学舒力克商学院。
毕业之后我就回到香港,当时香港刚刚开始发展证券市场,需要大量熟悉中国市场的分析员,1994年我回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DBS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员,然后又到了日本的日兴证券做基金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当记者如约来到陈晓教授办公室时,早晨的阳光洒满了那间简洁而又温馨的办公室。
而陈晓教授的脸上则盈满了亲切而又随和的微笑。
陈晓教授的回答诚如他本人一样,随和朴实却到处透着智慧的光辉。
记者:‚我们开学不久对学生的就业相关方面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后最想去和认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投行、咨询公司和外企,而学生认为院领导最希望学生去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是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银行),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我想问问您,在您的眼中,是否正如学生所想象的那样,您的确认为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这些地方相对更有发展潜力和希望学生去吗?‛‚找你最想去和最适合你的地方‛陈:‚首先这是市场经济,我觉得每一个行业里面都有去的机会,每个行业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也都有为学生自己创造经济收入和施展才华的地方。
我总是说,首先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然后就是考虑进国民经济的主干线,但主干线大家的理解可能不一样,难道投行就不是主干线吗?也是。
但是如果全去投行,那就是的确有些主干线被我们放弃了。
我觉得,去外企有外企的好处,去国企有国企的好处,去政府部门有政府的好处,但是这三种地方对人的性格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
‛记者:‚说到知识结构,因为经管学生更多的想去投行、咨询公司等地方,我想问问您对于经管学生本身而言,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本身对去这些地方有一些引导性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学的东西可能更适合去这些地方?‛陈:‚没错,对于经管而言的确是这样。
尤其是除了经济系之外,其他专业基本上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既然是市场为导向,换句话说,我们教的知识和你们所受的思维训练基本上比较适合去完全是市场导向的企业里去工作。
而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外企都是市场为导向的,虽然可能会有政府的成分,但是很少,跟外界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他们也是直接面对市场的。
这里选择政府的比重也不小,可能是因为银行含在其中的缘故。
对于银行而言,首先要看是什么银行,除了四大银行之外,其他的商业银行,譬如说招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还有浦发等,至于外资银行像citibank之类的,这些商业银行基本上完全是市场为导向的,跟投行等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是四大,现在四大的改革也挺快的,改革之后也将基本上会是市场化导向的。
或许再过几年等四大改革完毕之后,那时选择去银行的比例可能会更大一些。
‛记者:‚您觉得对经管学生未来就业,选择一些什么样的规划会好一些,譬如说找工作先去哪里,后去哪里之类的?‛陈:‚事实上,我们系每年也会有不少同学毕业,也有不少同学会问我这个问题。
我常跟他们开玩笑,‘跟着感觉走’,不要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要,第一份工作只是你的开始,而不是你的结尾。
虽然有人可能会说第一份工作奠定了你今后的起点,但我却认为不见得是这样。
我认为投行是赚钱赚得很快,觉得起点不错,但我观察的现象却是,在我们国家投行的高管阶层中几乎看不到清华的人。
这说明什么问题,你们自己去思考,在这里,我不想给任何价值判断。
也许20年以后吧,如果你们能有成就,但是呢,20年以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有人力资本的积累。
20年以后等你说‘OK,我在投行学够了’,再想回到国企、政府部门等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在这里边你连位臵都没有。
这是很现实的东西,因为你没有绝对积累了。
因此对于就业规划,就意味着你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是高级打工者,当然是投行好;如果你想要成为中国的领袖人物,如果你不在中国主流社会中去打拼,你怎么可能会成为领袖人物呢?当然,这得看个人自己的定位了,我并不说每个人都要成为领袖人物。
当然,我们的领袖不光是指政府领袖,还有商界精英。
‛记者:‚事实上,清华经管的学生,或者说甚至包括像北大还有一些其他优秀学校的大学生,去投行、外企等可能并不那么容易出类拔萃,倒是在一些其他的地方会更加突出。
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陈:‚这就是我们作为院长、系主任的认同跟你们的认同有些不一致的地方所在。
因为我们看的是一个big picture,而你们看到的却是一个 local picture。
你们太规避风险,但我们却太不在意风险。
我一向主张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有些可能会风险很高,有时可能会一点回报都没有,但一旦有的话回报就会很高。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职业,不要大家一窝蜂似的去玩一个行业中的风险。
要知道,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很大的机会,所以可以尽可能的去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机会,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最爱好的机会定下来。
有的人可能会比较想赚钱,那就可以去像投行、会计所之类的,有的人可能并不那么在意钱,就在意一种成就感,一种社会的贡献,然后就去了其他地方,结果因为敬业做得好,说不定10年、20年后他就会成为某些高级官员或某些大型企业的领导人物。
‛记者:‚对于会计系的学生而言,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去参加一些资格考试,譬如CPA、什么分析师之类的,对他们找工作可能会比较重要一些?‛陈:‚除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外,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重要,即使是四大,也只是作为参照而已,是否参加全在他们自己。
当然,这个执照本身对他们找工作并没有太多的帮助,但是这个执照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是为了拿到这个执照所付出的努力对他们找工作确实会有很大的帮助,考过的人和没有考过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知识结构平台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们有了那个水平,才拿到了那个执照,也正是那个水平对他们找工作有帮助,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嘛。
‛记者:‚然而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些人会计学的很好,理解的很透彻,却拿不到这个执照,或者有些人比较擅长考试,可能没有那个水平就拿到了这个执照。
‛陈:‚这是很有可能的,企业也知道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执照通常也是拿来当参照而已,更多的还是看你的能力。
当然资格也会很重要,因为没有资格的话,你签不了字,可能很多事情你就做不了,workshop 对企业来说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我们会计的同学要么在这个时间考试,要么到了企业或政府后再去考试,而且一般都会考的过。
找工作之前有没有必要考,我觉得那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会计系的同学一般都比较喜欢去哪里?‛陈:‚这肯定也都是一样的,第一是投行。
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首先我们都是风险规避型的,都比较厌恶风险;而另外一个就是这里money reward又快又高;第三个就是在投行接受的面会比较宽,起点也会比较的高。
‛记者:‚那为什么这里的起点比较高,最后倒还不如人家了呢?‛陈:‚那就是因为他没有从基层做起。
投行的起点再高,接触的面再多,事实上仍然是一个服务性企业,别忘了这是一个中介服务性企业,是在信息加工,在信息端点上处理而不是直接去打理那个企业,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之后,就把人的那个打理企业的能力给磨没了。
如果以后再到一个企业去,就还只是做一个投资顾问,仍然是在信息加工。
因此如果你有雄心壮志(当然,多半人是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啦)的话,就在某一个岗位上去切实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我相信经管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的。
‛陈:‚当然,多少会有一点。
但是通常一个人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雄心壮志更大一些,选择一多的时候,很多人的雄心壮志就会慢慢磨灭了。
你到投行去工作,年薪三四十万起薪,干个几年到五六十万,再过几年到100万年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像吃了鸦片一样,你宁愿耗费在这里当一个小基层管理人员,也不愿到某些其他的大型企业去,当然人家也不会愿意要你,别人也不会轻易挖你,因为请你的薪水成本太高,所以你就会当高级打工者当到四十岁,然后被淘汰掉,一辈子可能就这样过去了。
当然我这里有开玩笑的成份,但是在投行多数人还是可能会这样的。
‛记者:‚您觉得,经管现有的资源对学生就业方面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帮助和资源渠道,除了职业发展中心之外?‛陈:‚我觉得如果在就业方面还需要学校为你去提供一些就业方面的资源,这是很没有士气的做法。
我总是跟会计系的同学说,如果你们来找我去帮你们找就业的机会,那就是你们已经承认自己失败了一半。
像职业发展中心主要是为MBA服务的,我们普硕生找工作时可能并不需要他们,你们应该是市场为主导性。
当然他们在信息的公布和传播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但是我想我们经管学院尤其是研究生毕业生,找的一般都是高端职务,直接去面对或者直接成为精英。
这里指的精英不光是要求你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还有为人处事的能力,还有你的领导能力,你的leadership。
对于我们的普硕生、普博生来讲,职业发展中心可能对我们的帮助不是特别大,我们大多数还是直接去参与市场选择的。
‛记者:‚我还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国外,博士教育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研究型或教授型人才的需要,而中国,博士文凭有时只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高的学历去找一个更好的工作而已,您怎么看待这个?‛陈:‚我觉得如果是抱着这种心态念博士的话,我倒建议他不要再念博士了,读个硕士就足够了。
我有时跟学生开玩笑,我说如果你们去四大,你们念硕士都有些多了。
硕士毕业到那儿工作几年,然后念个MBA就足够啦,没有必要念博士。
我觉得呢,念博士是因为在我们国家以前有一个所谓的职务高消费,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开始过多地把博士作为一个信号而导致传递,但是市场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个博士的信号开始不值钱了,也就是当市场走向理性的时候。
因为现在我们这个市场可能还没有认识到,但等过若干年可能就会明白了,那时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能博士就不值钱了。
如果你毕业去教书,如果抱着这样去念的心态的话,你也不会有什么教书的技能。
这样抱着升官发财的念头去念博士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记者:‚在您眼中,您觉得再过十年二十年经管学生会处于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到时他们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人?‛陈:‚我觉得十年二十年后的相对地位跟今天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为我们一直在想做中国最好,乃至世界最好。
这才是我们最想培养的方向。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院长系主任与你们的要求和希望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因为你们看到的是目前的生活、马上的cash flow,而我们看到的是你们的未来二十年,在二十年后能够指导这个国家,指导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当然也包括文化在内。
这也就是我一向主张和鼓励会计系的同学多到各个行业中去,而不是都到某一个行业去混,去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去往钱最多的地方。
我想这样下去就会慢慢走向均衡,二十年后的学生选择工作会更加理性。
但是对要求和目标来讲,我们不会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是中国最好的学校,当然未来也会做中国最好的人才。
‛记者:‚有时候可能会发现清华北大的学生未必有其他学校学生那样有竞争优势?对这个您能谈谈吗?此外,您对目前毕业生就业有一些什么好的建议或有些什么要求和希望吗?‛陈:‚我觉得是这样的,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这里所说的心态不完全是指清华学生本身严谨踏实务实的作风方面,我指的是你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对自己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