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作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
生
l
农 业 文 明
我表现的机会 ,同时也激活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多设计
一
产 力
些开放性的课题供学生讨论 ,如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行
发 展 工 业 文 明
l
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哪些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 最后提倡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地球家园 ,达到从思想认识 到指导实践的 目的 。复 习时尽 量采用 “ 少告 知 ,多探 究”的教学方式 ,切忌 “ 满堂灌”。
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具体表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害一措施—练习”的模式进行 ,具体可利用 中国国土整 治 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如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 西北地区 ( 新疆 、青海 、内蒙古等地 ),产生原因有① 自然原 因:地处 内陆地区 ,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降水 少 ,植被稀疏 ;全球变暖 ,蒸发旺盛 ;②人为原因 :过
下降 ,草场质量下降 ,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②许 多村庄 、铁 路等受 到风 沙的威胁 ,造成 巨大 的经济损
失 ;③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具体治理措施有营造三北防
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采猎文 明、农 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四个阶段 ,人地关系的
思想由崇拜 自 向改造 自然 、征服 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然 发展。如下图所示 :
境 制I
环 环 环 环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产生生态破坏
遭 ●I 境 境 问l
境 问
约 破 题 题 人 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 ,水、土地 、矿产 坏 尖 趋 类 锐 势
和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 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 资源分布不均 缺 水土流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失、土地 植被遭破坏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生态 荒漠化 破坏 生物多样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 大熊猫、 华南虎、 藏羚 性减少 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13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11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2.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12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
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 缺 资源 耕地资源 短缺 短缺 原 因 典型案例 水污染、 工农业生产用水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量大及降水少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15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诊断反馈 (2017江苏扬州三模)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6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1.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 关闭 D.1 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第 题,超采地下水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 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 ;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超标排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题,由示意图可以确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定,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 3.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 成的。第 3题,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 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 ( ) ,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 的后退 ,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A.减轻了淡水变咸 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关闭 C. 减轻海洋污染 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1.D 2.B 3.B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土壤盐渍化、森林 面积减少、水源枯 竭、物种减少等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较发 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自20世 展中国家轻 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科 技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环境状况大 为好转 发展中 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环境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 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 严重 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 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 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
生赤潮,D项错误。
命题视角二 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
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5日,严重的雾霾天气袭击吉林省长春市。当地实 时空气质量指数曾一度逼近“爆表”,“烧荒”不断使空气质量下降, 秋收接近尾声,农民焚烧秸秆与严重雾霾有着直接关系。据统计,吉林 全省玉米秸秆量大约4千万吨,其中约25%将被焚烧,烧荒对于吉林省的 黑土地来说是一种有机质浪费,不利于黑土保护。
1.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2.主要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
具体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 资源、能源短缺
原因
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
典型事例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一些非可再 生资源面临枯竭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 污染
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洛杉矶的光 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的不合理 化学烟雾事件、湖南大米镉超标 使用,一些事故造成的污染 事件
焚烧秸秆能产生烟和粉尘等颗粒物,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
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呈加快趋势, 藏羚羊等稀有生物濒临灭绝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25-
④咸潮的防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调节径流量以淡压咸是当前最有效 的办法;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2)次生盐碱化 ①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地表蒸发强烈;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毛细 管通道发达。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水位抬升,在当地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 洗下渗至土壤底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除盐防碱的养地 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冬春季节。 ③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严重时土壤甚至完全失去 生产能力。 ④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 绿肥 ) 植物。
分布区域 两极 上空、 青藏高原 上空等地
成因
危害 危害人体健 康,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 渔造成破坏 明显降低大 气的能见度, 刺激人们的 眼睛、 喉、 鼻, 使人头痛呕 吐,并使植物 受到损害
防治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 使用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积 极研制新型制冷 材料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 氯烃的气体
一
二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方法技巧几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产生机理 (1)咸潮 ①②③④⑤咸潮发生的原因 :降水偏少是主要原因 ;河流下游地区无序 挖沙,尤其是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塌,引发咸潮上溯,助长了特大咸 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咸潮蔓延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加剧了咸潮的 严重性。 ②咸潮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从年份看,咸潮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枯水 年;从季节上看,咸潮多发生在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季节 ;从日期上看,咸潮多 发生在大潮期。 ③咸潮的危害 :导致饮用水质变坏;导致受害地区土壤盐渍化 ;威胁当 地植物生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12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第三十页,共45页。
解析:明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方向,应从其内涵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可 从其负面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观点 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 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 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答案:(1)B (2)C (3)C
第十一页,共45页。
考法二 河湖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2015·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 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 现污染加重趋势。
第十二页,共45页。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第四十页,共45页。
[读图指导] (1)由图示中框中内容和箭头指向,可联系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 和演化过程,进行详细梳理。 (2)从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第四十一页,共45页。
答案:(1)D (2)A
第二(dìèr)部分 人文地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 境(dì lǐ huán jìnɡ)的协调发展
学案3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xiétiáo)发展
第一页,共45页。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chǎnshēng)及表现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 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 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发展 推行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提倡适度消费
[图文拓展]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
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产生活,同时,人类生产和生活 的废弃物也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当人类的索取和排放超过环境的再生和 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种种环境问题。图中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的箭头 是指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图中环境指向人类社会的箭头指环境的反 馈作用。
目录
CONTENTS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
1 2
核心考点 分层突破
境的协调发展
课堂巩固 跟踪检测
[考纲展示]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 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 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础梳理]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 获取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
污染、土壤污染、噪声 污染、放射性污染、海 等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
地区、 发
城市
国家严重
地区、 发达
展中国家严重
特别提示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 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因 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1.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 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 类居住地的过度集中,造 成污染物的集中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
•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 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资源、土地资
可持续发展 2016· 全 国 卷 系的主要途径。
产、区域开发、国土整治等内
Ⅱ,37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容,考查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经 济部门中的措施和意义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栏目导航
板块一 板块二 板块三
•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 2. 直面环境问题
•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__环__境__空__间__,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 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措施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 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 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 [例1]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 ℃~30 ℃是赤潮发 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3)题。
资源
人类对资源的过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
源、矿产资源、能
短缺
度索取
临枯竭
源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
自然植被遭破坏
漠化加剧
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高考地理总复习_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21张PPT)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生产的机理与表现。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A.甲 水土流失
B.乙 荒漠化
__________突飞猛进,人类攫取________的能力空前提高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的必境然性问。 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
________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知识点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口基数庞大 1.严峻挑战 人均资源不足
环境污染 严重
2.行动。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 21世纪_人__口__、__环__境__与__发__展___白皮书》。
知识点五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手段:_环__境__无__害__化__技__术___。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
家
以生态破坏为主 强;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
发达 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 以环境污染为主 使其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要点二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原生态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文地理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境问题
主要成因
典型事例
措施
大气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
水体污染、 三废”和不合理 太湖水污染 污染物的排放(可通
土壤污染 使用化肥、农药
过提高利用率、净
固体废弃物 生产和生活中的
环境 污染
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化处理后排放、使 用环保原料和燃料
污染
放射性污染
3.“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C正确。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
污染等
染物集中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 过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1.仰韶时期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的河岸台地之上的原因是 ()
A.台地地势高,气候凉爽 B.台地靠近河流,便于航运 C.台地地势高,便于防卫 D.台地土壤肥沃,便于耕种
答案:D
解析:山前台地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耕业,选D。
2.仰韶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强 B.人类活动受环境影响较大 C.人类谋求与自然协调 D.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陡增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新人教版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拓展延伸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提
出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
背 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景
关
注 重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点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 全球气候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强 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判读方法] 1.阅读图名,确定主题 阅读图名及图文材料,确定关联图所表达的主题。如图1中体现 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2体现某地农业科技园区资源 综合利用、生产相互联系的关系;图3体现了某生态工业园区生产 流程及废弃物处理的过程。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图1
图2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②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③ 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④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 更多饵料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B ) ①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②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 动 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农药使用,农产 品绿色无污染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解析第1题,读图1可知,山上河谷养种鱼并不是便于捕捞,而是为了 提供鱼苗;秧田鱼苗分布在村寨周围,便于管理;山腰处海拔较高,不 适宜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获得更多饵 料。第2题,读图2可知,该山区种植的水稻和养的成鱼主要供应农 户,因此商品率较低;该立体农业是在秧田育鱼苗,专业化程度较低。
2018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③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a.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的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生态破坏 。 b.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 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
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 生态破坏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 的环境问题 更为严峻 。
[以练促记] 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完成(1)~(2)题。
(2)直面环境问题
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①环境问题的表现 a.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b.生态破坏:如 土地荒漠化 (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图例乙)。 c.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
酸雨危害 。
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 酸雨危害 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 和
(1)阶段Ⅰ,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全球变暖 A.①② C.②④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B.①③ D.③④ )
)
④森林破坏
(2)阶段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 C.天人合一论
B.人类中心论 D.人地伙伴论
解析:第(1)题,阶段Ⅰ,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和水土流 失;全球变暖、酸雨危害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是人类大量 使用矿物燃料造成的。第(2)题,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 以下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是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农业文明 时期主要是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主要是人类中心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思想观念的转变等产生天人合 一论、人地伙伴论。阶段Ⅱ,图中烟囱林立,说明工业发达、污 染严重,所以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人类中心论。
答案:(1)C (2)B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水质污染、 工农业生 华北平原 水资源 产用水量 水资源紧 短缺 大及降水 张 少 资源 生态退耕、 短缺 土地资 我国人均 建设占地 源短缺 耕地较少 等 利用率低、 我 国 东 部 能源短缺 资 源 分 布 地 区 能 源 不均 短缺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
高考地理备考核心高考人地关系【考情分析】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地理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环境问题的分布、表现及危害,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从命题形式上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坐标图和文字材料等图表为主,题型为选择题、综合题并重,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今后仍将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实力上,留意图表资料的分析、推理实力和获得信息实力的考查,留意了基础学问、基本原理的识记、迁移实力与人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结合解决问题的实力。
2.纵观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考题,可以看出对“3S技术”专题考点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多留意对基础原理和基本应用的考查。
从考查内容看侧重“3S”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考查形式看多以资源、环境和城市等热点问题为背景。
2009年高考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外,还可能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灾难检测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学问链接】1.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化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1)人口压力带来的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问题4.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个基本原则:(1)公允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须要共享资源和环境。
(2)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需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实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在敬重各国主权和利益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5.人地关系相关模式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回答:①图中A代表___________,是人类通_____________活动从_______________输入人类社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选择题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律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第2题,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C 2.A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解析:第3题,随着社会推进,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故②为矿产资源。
第4题,由上题可知,①为空间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掠夺式开发空间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快速增加。
答案:3.D 4.C(2017届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6.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第6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答案:5.A 6.C(2017届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7~8题。
7.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8.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第7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8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答案:7.A 8.B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为赚钱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下题。
9.“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解析:“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
答案:A(2017届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10~11题。
10.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11.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第10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11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10.C 11.D(2017届扬州模拟)下图为某农业生产模式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农业最可能是( )A.人工草地畜牧业B.粮草结合混合农业C.多元开发立体农业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13.该生产模式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A.改变自然带类型B.保持土壤肥力C.增大气温日较差D.增加原生物种解析:第12题,该农业生产模式有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是人工草地畜牧业,故选A项。
没有种植作物,不属于混合农业,B项错误。
没有体现出山区特征,故C项错误。
也不属于热带迁移农业,D项错误。
第13题,自然带类型与所在地的气温、降水有关,该模式无法改变,故A项错误。
由于将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故B项正确。
人工草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可以减小局部气温日较差,故C项错误。
原生物种无法增加,D项错误。
答案:12.A 13.B(2017届湖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14~15题。
14.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C.劳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15.该生态工业园区( )A.最可能位于湖北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解析:第14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第15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14.B 15.D二、非选择题16.(2017届宁波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采摘上市。
下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
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气候决定了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对水果来说,尤其是光照和温差,先分析新疆的气候特征,然后分析对A地苹果生产有利的方面。
第(2)题,从图中看出,该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水资源锐减。
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所学的有关荒漠化治理的知识来回答。
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①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③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④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⑤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县之一,海拔在2 066~4 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1)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
材料二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2)说出B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3)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解析:第(1)题,A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
第(2)题,B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3)题,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2)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原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培育;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适度放牧;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