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城镇化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
德国城市化的启示与思考德国是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之后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城市发展遵循一条规则:既要考虑市场竞争的原则,也要顾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联邦、州和地方乡镇三级共同承担城镇建设发展的任务,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筹划,协调发展。
通过仔细考察德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认真吸取其城市化过程的经验教训,对加快推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德国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速度快,城市化的水平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和保证。
德国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与英、法、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市化启动较迟。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
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
到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比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
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全德各地,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
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但是无畸形发展现象。
德国注重协调发展。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
在德国既没有过度拥挤、高楼林立的市中心,也没有破旧不堪的农村地区。
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城市化进程中大中小城市并行发展,大城市为龙头,但不显得过分突出,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全国各地。
良好的区域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网络为城市均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在几千人口的小镇,各项市政设施的水平基本一样,几无差异。
加之方便的购物餐饮等生活配套条件,接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小城镇拥有大城市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德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比较高。
规划,特色保护,公交等别具特色。
德国在城乡建设上一方面严格管理土地、环境等重要问题,一方面又大量放权给地方,充分发挥地方上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德国城镇化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
德国城镇化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2017-11-20 11:44BBC最新国家形象民调结果显示,德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家。
德国受到世人赞美的原因有很多,它是一个大而重要的世界经济体,有着世界级的制造企业。
在城镇化方面,德国人要做得好得多。
那么,中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呢?新盛唐集团为大家详细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参考!德国的城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乡村建设仍然是理解发达工业化国家城镇化的核心部分。
不是因为它的模式领导着世界城镇化和乡村建设,而是因为它的城镇规划传统、它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特别是它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
一、收入分配问题在德国,谈论一座城镇的发展是没有基础的,所有的城镇都是处在一个发展的城市群中,又各自在生产力布局上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从德国城镇目前的发展状态看,农村、城镇和都市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能孕育着在全球最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依靠这些企业,德国的中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各具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为当地人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而德国的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布局与工业发展,与中国提出的“工业带动城镇化”的说法比起来,如果中国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富裕,德国的城镇化就更值得中国去学习和借鉴。
德国联邦宪法第106条规定,德国应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
因此在城乡建设和区域规划的政策上,有两项最高宗旨:一是在全境内形成平等的生活环境,减少各地区的差异;二是追求可持续发展,使后代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比如东德并入西德以后,德国为使全区域生活水准平等,设立了团结税,每年有5000亿欧元对原东德地区投资,修建高速公路等大量基础设施,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在郊区与市区的平衡方面,郊区以有偿方式为市区维持农业、林业用地和环境保护用地,帮助远郊区开发新的服务经济,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增长之间的矛盾;同时,都市区内部按人均来分担全部税收以维持郊区市政最低运行标准。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_王伟波
城市问题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王伟波 向 明 范红忠
2012 年第 6 期
〔摘 要〕 德国的城市化采用了以大城市为核心、建立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的模式。在城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均衡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展,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主体。德国的这种城市化模式保证了低房价,减少了居民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成本,完善了中小
数据来源: 引自 Deutschland DuKzdEMi ( 2010 ) [2],以上数据为 2010 年 7 月 1 日统计。
在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且城乡差 距不明显。小城镇除了规模、作用和影响不及大城 市,在基础设施方面并无很大差异。虽然城镇规模 不大,但水、电等基础设施均与大城市无异; 街道整 洁干 净,各 类 商 店 应 有 尽 有,可 谓“麻 雀 虽 小,五 脏 俱全”。例如,施瓦堡市只是一个拥有 15000 人口的 小城市,但其却拥有 1. 2 公顷的森林、7 所学校( 包 括中小学和幼儿园) 、一条商业街和一个火车站,银 行、游泳馆、图书馆等也是一应俱全。施瓦堡市的商 业服务十分完善,在这里可以找到大城市里几乎所 有的一线品牌和全国性连锁超市,从苹果电子产品 到耐克鞋均应有尽有。
外国城市
·89·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6 期
各自均具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投资决策权。 有研究认为,一国中央政府对个别城市 ( 通常
是首都) 采取优惠政策,就会使得城市之间缺少了 公 平 竞 争 的 舞 台,进 而 导 致 过 度 集 中 问 题 的 出 现[8 - 10]。德国大中小城市财政上的分权使得各城 市政府可以独立地做出公共投资决策,自主发展公 共服务 ( 如教育、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 等) ,进而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与中央 集权式经济体相比,财政上的分权式经济体减少了 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实行倾斜性投资政策而造成的 地区经济差异。德国的这种财政上的分权避免了资 本和人口在大城市的过度集中,进而避免了大城市 的过度膨胀。
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回顾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其城市化历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
回顾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可以从19世纪开始观察。
当时,德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加速。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例如,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城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德国的工商业中心。
这种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德国注重城市规划和城乡协调发展。
德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城市的良好发展。
首先,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政策,包括土地利用、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等方面。
这些政策为城市的有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其次,德国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还是社会和文化中心。
为了使城市和农村相互补充,德国在城市周边建设了许多绿地和生态农村,提供了便捷的农村城市化过程。
此外,在德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展低碳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德国积极采用清洁能源,提倡低碳出行和建设绿色建筑,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德国城市中的公共交通发达,人们普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此外,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倡导绿色建筑概念,注重节能环保,使城市成为一个宜居的环境。
这种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值得中国借鉴。
回顾德国的城市化历程,可以得出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首先,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过度拥堵、土地滥用等。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政策非常重要。
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的制定,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其次,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城市不仅仅是经济中心,还是社会和文化中心。
为了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需要在城市周边建设绿地和生态农村,确保城乡之间的平衡。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角度看德国经济发展
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德国的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2-040-01摘要德国经济发展过程显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其工业化与城市化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加快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国内学者普遍将德国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第三阶段:1871年德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一、德国迅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1.农业革命促进了是德国城市化的进程。
首先农业革命解放出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工厂大工业的建立,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市民的居住范围,城市的空间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范围得到扩大。
此外,城市对外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对广大农村更具吸引力,城市的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也轻而易举地通过交通流线迅速扩散到广大地区。
3.科技教育是德国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的教育改革,教育科技的进步为德国的大工业奠定有利基础,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型城市的出现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4.国内政治的统一加快了德国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初,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均处于落后状态。
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专制度,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政治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革命,加速了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变革,也加速了德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城市化迅速完成的原因浅析
一
1 德 国城 市 化 的 阶段 和 特 点 、
后 的 德 意 志 帝 国通 过 立 法 . 一 了各 邦 的 经 济 制 度 . 成 了 广 统 形
11德 国城 市 化 阶 段 划 分 . 阔 的 国 内市 场 . 国资 本 主义 经 济空 前 迅 速地 发 展 起 来 德 国 的 德 f 1 8 5 14 年 是城 市 化 兴 起 的准 备 阶 段 。 时 期 。 村 统 一 为其 城 市 化 的 实 现 提供 了 广 阔舞 台 一 1- 8 0 1 这 农
人 口多 于 城 市 居 民 . 业 产 值 在 整 个 国 民 经 济 中 占 绝 对 的 支 配 农 地 位 但农 村 多余 劳 动力 逐 渐 向城 市 转 移 . 市 的 经 济 开 始 获 得 城 较 快 发 展 。 有些 大 中城 市 已初 具 规 模 例 如柏 林 人 口 1. 、 72万 汉 堡1 3万 、 尼黑 3万 。它 们 都 是 德 国城 市化 的基 础 。 同期 , 国 慕 德 的 小城 市也 有发 展. 布较 广 分 f 1 8 0 17 二 4 — 8 1年 德 意 志 帝 国建 立 是 德 国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的 l 阶段。 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大 因为 德 国工 业 革 命, 业 的 发 工 展 首 先 集 中 在 城 市 和 原 料 产 地 . 市 中的 工 业 部 门 能 够 给 农 村 城 流 动 人 口提 供 工 作 岗位 曾经 手 工 业 较 为 发 达 的 地 区。 业革 命 工 以来 已 明显 地 呈 现 出 城市 化 的 新 面 貌 ,成 为 工 商 业 集 中的 地 区 。 同 时城 市 面积 不 断扩 大 . 1 迅 速 增 加 , 市人 口不 断 增 加 。 人 3也 城 说 明城 市 经 济 不 断 繁 荣 和 发 展 ( 从 17 年 帝 国 建立 至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前 是 德 国城 市 三1 81 化 的第 三 阶段 这 一 时 期 是 德 国城 市化 极 大 繁 荣 和鼎 盛 的时 期 。 各 城 市 经 济 蓬 勃 发 展 .人 口猛增 。 相 当一 部 分 城 市 的人 口 已超 有 过 1 0万 工 业 城 市 从 农 村 获 得 大批 劳 动力 . 进一 步促 进 了工 业 发 展, 此同时, 与 商业 、 务 性 业 为 主 的 城 市 人 I也 不 断 增 加 。不 仅 服 : 1 工 业 化 带 动 城 市 的发 展 . 口流 动 为 城 市 的 发 展 也 创 造 了 良好 的 人 条件 。 1 . 国城 市 化 特 点 及 其 成 因 2德 f ) 市 化 速 度 快 。 与 英 、 、 相 比, 国 工 业 革 命 起 步 较 一 城 法 美 德 晚. 是工业革命浪潮于 1 但 9世 纪 中 叶席 卷 德 国之 后 , 随 产 业 结 伴 构 的 迅 速 调 整 . 济 迅 速 发 展 。 国建 立起 统 一 的 民族 国家 后 , 经 德 政 治 上 稳 定 .城 市 的 发 展 更是 异 常 突 出。 市 在 国家 经 济 和 社 会 生 城 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日益 明 显 。 到 1 1 9 0年 德 国 基 本 实 现城 市化 。 f ) 国 的 中小 城 市 多 , 布 较 均 匀 , 型 城 市 少 。 就 德 国范 二 德 分 巨 围 内看 。 的 经 济 发 展 、 口分 布 及 城 市 布局 也 有 集 中 的现 象 , 它 人 如 西 部 鲁 尔 区是 较 早 发 展 起 来 的工 业 区人 口密 度 大 。 与 欧 洲 各 国 相 比. 国 独 特 之 处 在 于 。 的 中 小 城 市 、 城 镇 星 罗 棋 布 于 全 德 德 它 小 各 地 . 市 化 过 程 中, 类 城 市 相 对 协 调 发 展 。 局 较 为 合理 。 城 各 布 f 德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 口 流 动 影 响 作 用 。 在 城 市 化 进 程 三1 人 中. 国 向 国外 移 民 逐 步 减少 , 内人 口流 动不 断加 快 。 其 在 城 德 国 尤 市 化 极 大 繁 荣 时期 , 国城 市包 括 大 中 城市 人 口增 加 得 很 快 。增 德 加 的人 口主 要 来 自农 村 多 余 劳 动 力 向工 业 和 城 市 的转 移 流 动潮 。 德 国城 市 均 衡 分 散 的 分 布 特 点 源 自于 其 政 治 、历 史 及 文 化 等 多重 因 素 德 国在 统 一 前 是 个 封 建 割 据 十分 严 重, 境 有 3 0 全 6 多 个 国 家 . 各 个 狭 小 的 诸 侯 领 地 上 只 能 发 展 小 规 模 的 中 心 城 在 市 17 年 统一 后 的帝 国虽 然 集 中 了 国家 的 权 力 。 对 各 地 的 经 81 但 济 增 长 和 城 镇 布 局 仍 采 取 平 衡 发 展 的 政 策 .而 且 德 国历 届 政 府 直 以来 所 注 重 的基 础设 施 均 衡 化 也 保 障 了 各 地 的 均 衡 发 展 2 德 国 城 市 化 迅 猛 的 原 因 分 析 、 21经 济 与政 治统 一 是 基 础 . 德 国 城 市 化 是 伴 随着 德 国 经 济 政 治 统 一 的 过 程 展 开 的 统 推 进 了德 国城 市 化 的进 程 . 一 和 德 国城 市 化 之 间是 互 相 作 用 统 的. 统一 恰 是 基础 性 的作 用 。 意 志统 一 顺 应 了历 史 的潮 流 . 而 德 统
德国城镇化:城市如农村,农村胜城市
德国城镇化:城市如农村,农村胜城市莱比锡在德国属于大城市,人口只有50万,楼房一般在四五层高一德国城市有多大?一次,与德国考官希伯特博士吃饭(但凡去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必须到德国驻华大使馆审核部参加考试),聊起了考试的事情,她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人好谦虚啊!”我问为什么?她回答:“昨天一个来自沈阳的学生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来自沈阳,一个很小的城市。
我马上问他,沈阳有多少人口?学生回答:200多万。
我听后感到很吃惊,200多万人口的城市还小?在我们德国算超大城市了。
你说这个学生是不是谦虚?”我告诉希伯特博士:“这个学生不完全是谦虚的问题,而是相较北京、上海等地而言,200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国还真不算大。
”希伯特博士此前没有来过中国,可能对中国的城市规模没有印象。
我告诉她,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已经超千万,而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国已经不鲜见。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上千万的是大城市,几百万的算大城市,百万左右的只能是中等城市,而小于50万的无疑是小城市了。
所以,那个学生称沈阳为小城市,多少也有点谦虚的成分。
那么,德国城市是什么情况呢?德国国土面积仅为35万平方公里,居民就达8200万。
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仅仅三个(柏林330万、汉堡170万、慕尼黑128万),50万至100万人口共有12个,其中科隆接近100万,15万-50万人口的城市共计35个。
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多数居住在1000-2000人规模的村镇。
那么,德国城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德国人的城市生活究竟怎么样?首先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德国的几个城市并感受德国人的生活状态。
我先后在德国的四个城市居住过:莱比锡、德累斯顿、威斯巴登和弗莱堡。
莱比锡是萨克森州最大的城市,首府则是德累斯顿。
两个城市人口都在50万左右,而威斯巴登则是黑森州首府(该州最著名的城市是法兰克福),人口27万,而弗莱堡更小,只有21万多。
当然,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但也有不少乡村的韵味。
可持续发展的德国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的德国城镇化叶齐茂德国城镇化在城镇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特别是在乡村城镇化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做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其它国家。
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德国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而是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
例如德国中部的“莱茵—美茵”多极城市区域包括了81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420万人,359个市政当局,其中法兰克福、威斯巴登、美因茨、阿森芬堡和达姆斯塔特等5个大城市,没有哪个城市在经济或政治上可以支配其他城市。
又如“莱茵—鲁尔”的多极区域城市,曾经因生产煤和钢铁而被称之为“鲁尔工业区”,包括科隆、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多德蒙德5个人口在50万以上和波恩、门兴格拉德巴赫、克雷菲尔德、波鸿等22个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
整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约在1100万,土地面积1.6万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北京。
尽管一般百姓还是声称他们是某某城镇的居民,但是,经济、就业、交通和居住的联系都是发生在城市区域层次上的。
便捷的铁路公路交通和通讯设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极的城市区域。
欧洲这类区域城市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都有发达和快捷的公共交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莱茵—美茵”的人口逐步向5大城市之外的小城镇和乡村腹地转移,以致法兰克福这类过去城市中心的常住人口基本处于走失状态。
法兰克福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它却只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不再是这个区域的支配性中心,因为那里的主要城市和星罗棋布的城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各具功能。
那种“中心—郊区的城市结构”的传统模式再也不能解释这类区域城市发展的现象。
“区域城市”是发达工业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现象,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概念。
这个概念是对城市发展的蔓延模式的一种反应。
区域城市不同于传统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多种多类中心,专门的功能区,保护地和走廊。
所以,区域城市规划的尺度和规模不同于传统城市。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
德国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我自始至终认为德国最美的,最值得去的地方就是一些小镇,小镇中最值得看的就是他们的民居。
现在除了和大家分享以外,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反思,为啥每一个德国的小城镇中,他们的住房即便是平民老百姓的住房都那么精美别致,为啥我们的众多农村地区就是垃圾遍地脏乱不堪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德国的很多小城镇都诞生于中世纪。
一方面,因为德国人对古建筑非常爱护;另一方面,德国的祖辈在建筑上早就以讲求质量为准则,因此大多数小镇都是古迹处处,房屋的寿命动辄几百年,但仍然保存完好,石板路、教堂、传统建筑在和谐之中都显现出各自的个性。
德国小城镇在城市设计和建设中并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修建楼台亭榭上,而是以绿取胜,大力植树,栽花种草。
一般来说,每个小城镇的森林和花园总面积都占该城的1/3。
园林绿化不仅成为城镇设计的主要脉络和元素,还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
公园里,随处可见天鹅、水鸭在湖中游动,丝毫不在意岸上伸手可触的游人。
这一切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
简而言之就是大到银行、商店、邮局、交通和看病等方面的规划布局,小到城市道路休闲椅的设置和公厕的布建,都充分考虑、照顾和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例如,在一个小城镇里虽然不会有很多残疾人,但这里的道路、商店、酒店及公厕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很多出租汽车上都备有轮椅上下辅助装置。
德国对城镇规划都有严格的立法。
小城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制订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规划期一般为15年。
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环境保护,也要考虑经济发展。
同时,还要与州、联邦的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制订、通过和修改都要经过严格的民主程序,任何个人都是无权修改的。
这样,规划既体现了综合性、长期性、超前性,又体现了民主性、严肃性、务实性。
德国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发展中,十分注重生活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德国“去中心化”的城镇化发展逻辑
均 衡 。德 国城 市 发 展 总体 特 征是 : 单 个城市规模小 、 数量 多 、 星 罗 棋 布 地
分散 在 全 国 ,形成 均 衡 发 展 的城 市
异。 由于德 国 大 中小 城市 之 间 以及城 乡 之 间 的 基础 设 施 、 工作机会、 社 会 保障、 就 医等 条 件 几 乎 无 差 异 , 德国 小城 镇 基础 设 施 与大 都市 实力 相 当。
移 民的居 住 问题 , 这种 方 式 既节 省上
服 务 基 本 消 除 了人 口集 中涌 向 大城
市 的动 机 。 一 方面 是行 政机 构 分布 的 “ 去 中心 化 ” : 德 国 的政 府 行政 部 门是 分 散在 各 个城 市 的 , 教 育 卫 生等 公 共 服 务设 施 也均 衡 分 布 , 每 个城 市 都 有 著 名 的高 校 , 每 个地 区的 医 院没 有 大 的差 异。 行政 机 构和 公共 设施 的去 中 心化 从 源 头 上 降低 了人 口涌 向 中 心
城 市 的必 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下班 往返 时 间 , 又减 少 交通压 力 。
c . 德国“ 去中心化” 可 资 借 鉴 的
逻辑 经验 ?
通 过 耕地 变 厂 房 、 农 村 变城 市 , 人口 及 资源 涌 向 中心城 市 的 “ 集 中” 模式 , 而 是 就地 城 镇 化 、 城 乡均 衡 的 “ 去中 心化” 发 展模 式 。如 德 国主 要 的行 政
机构、 医院、 大 学 和 文化 设施 等 公 共 资 源分 布在 不 同的地 区 , 而 非集 中 在
德国的“ 去中心化 ” 模 式 有效 地 缓 解 了城 镇 化 过程 中 的城 市 病 以及 地 区发展 的不 均衡 问题 。 从制 度层面 探究 其 背后 的逻 辑 经验 , 下述 五 个 方
德国城市化(禇叶 袁悦 吴笛 唐泽龙)
右上图:德国工人正在为凯泽斯劳滕 的世界杯球场安装太阳能装置
左上图:位于德国莱比锡附近埃斯彭 海因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左下图:德国北部城市罗斯托克的太 阳能发电照明装置
德国风能发电
德国乡村中的风能发电
德国城市的风力发电站
德国环保细节
德国公路上提醒司机注意青蛙的路标
柏林一家咖啡馆门前的环保标志:“此处不 许小狗方便。”
和大型家具和家电)
(1)有机垃圾:日常生活中,所制造的垃圾大部分都算 是有机垃圾,例如,食物的残馀。若是有自家花园的, 可以将这些有机垃圾当作肥料而自行掩埋,若是没有花 园的住户,就必须把有机垃圾丢到在市区许多定点的 「有机垃圾桶」。
(2)轻型的包装
所谓「轻型的包装」,是指上面有「绿色点」 (Gruener Punkt)标志的包装 ,这种包装可以再次被 回收制造使用
右上图:区域供暖中心 右下图:建在地下太阳能蓄电站顶上的
儿童活动场
2.雨水收集
在系统的生态设计中kronsberg地区的地下水位得到保 持,整个区域的降水几乎完全不流失。街道两侧的排水 沟系统能在最快的时间收集街道上的降雨,公共和私人 用地上的雨水也同样被收集起来,这些雨水会被作为重 要的景观用水再利用,水景大大提高了环境的居住质量。 同时雨水再利用的可视化过程也使人们从直观上对生态 概念有了了解,加强了保护资源的意识。
以下的东西是轻型的包装∶ - 塑胶制品 (Kunststoff) 例如,盒子 (装乳制品、植物性奶油) 塑胶瓶 (装清洁剂、洗衣粉或保养品) 塑胶纸 (袋子、提袋) 聚乙烯 (装水果、蔬菜的托盘) - 金属 (Metall) 例如,铝制的或是白铁制的
饮料罐、罐头、瓶盖、螺旋盖 (用来盖广口瓶) - 包装材料 (Verbundstoffe) 例如,饮料纸盒、真空包装
典型经验:德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
德国特色小镇的发展道路及启示一、印象:浓抹人文色彩的、诗化小城镇德国小城镇,构成了德国城市和乡镇结构的基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具有5大特点:(一)田园风光诗韵流淌在德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受着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像“自然崇拜”和“德意志森林”意识,为德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养分,推动了德国的环保与绿色和平运动,保护了农村自然田园风光。
漫游德国的农村和小城镇,犹如欣赏一幅巨大的油画,给人留下别有风味的印象:村庄城镇化,城镇村庄化。
所到之处,天空澄蓝,大地碧绿;森林环抱,芳草如茵;风清气爽,道路如网;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方便静谧,适宜人居。
笔者在德国学习和从事学术研究期间,在游览各地风格各异的小城镇中,领略其充满田园风光的韵味。
不管在丘陵起伏的北德低地地区和波罗的海沿岸,也不管在西南德地区中部山脉梯地带,抑或在南德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高原地区,那遍布平原、山地和丘陵的小城镇,令人流连忘返;那坐落在山麓、河岸与湖畔的小城镇如诗如画,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二)历史悠久,人文深厚德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源地,给小城镇留下浓厚的人文氛围。
游览德国的小城镇,犹如参观富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博物馆。
被誉为“一切艺术之母的建筑”艺术,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环境,表达着时代的生活情感。
包括村落、城镇、房舍、教堂、城堡、宫殿、桥梁,甚至道路和港口等。
如今在德国,仍然到处可见到尘封已久的古堡宫殿、古建筑,以及浓荫密布的传统园林。
目前在德国,仍保存2万多座古城堡。
可以说,德国的小城镇,是德意志历史的缩影和文化的精华,也是德国人追溯历史的胜地。
它们告诉世人:德国人的祖辈们在小城镇建筑的进程中,已经多么注重人文和讲求质量及建筑美;而一代接一代的后来者,又是多么珍爱和保护好先人留下的瑰宝——把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传统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相结合的小城镇。
(三)设施齐全,民生方便在德国小城镇的建设中,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和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德国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始于
1815
德国
前言 1 2 3
END 德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德国的再城市化
1
1 2
德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位值远前 ︒在多城这 国于市段 民城化时 经市阶间 济人段德 中口︐国 占︐农处 支农村于 配业人 地产口
化大推企移 面于城业︐大 貌农市吸莱批 ︒村化收茵农 人发了鲁村 口展大尔剩 ︐︐量等余 呈此劳地劳 现时工区动 德期群兴力 国城众起向 城市︐的城 市人迅工市 口速矿转 好蓬发不︐和 动勃展断某发这 力的的吸些展时 ︒发同收城时期 展时农市期德 ︐︐村超︐国 为手劳过城城 城工务 市市 市业人万人化 化︐口人口极 发商︐︐增大 展业推工长繁 提也动业迅荣 供得工城速 良到业市 10 生民业进这 产生和程时 总产服︐期 值总务 ︐ 跃值性世德 居的行纪国 世 业 基 界 的年本 第︐产代完 三 值︐成 位 已德城 ︒国占国市 民国的化 工 19 70 68% 1913
3
END
?
…….
1815年
1840年
1871
1910年
(1)
1 2
61
行业所占比例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42 23 16
39 19
42 35 23
3
END
1843年 1882年 1907年
(2 )
1 2
1817年
1871-1910
城市化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1910年 25.4%
21.3% 23.6 % 39.6% 7.7% 13.4% 4.8%
THANK
3
END
大兴科技教育
3
1
2 3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德国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在全球城镇化的进程中,德国的城镇化建设独具特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德国的城镇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德国的城市逐渐兴起,人口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聚集。
然而,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避免了过度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德国高度重视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其规划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需求。
规划涵盖了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例如,在城市布局上,注重合理安排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避免相互干扰;在功能分区上,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配备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规划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保留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德国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德国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等。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运输高效便捷,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十分完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产业发展是德国城镇化的关键驱动力。
德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如慕尼黑的电子和汽车产业、法兰克福的金融服务业、汉堡的港口贸易等。
这些产业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人口的聚集。
同时,德国注重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德国也做得非常出色。
德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职业教育更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人才的汇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德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国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案例
经济发展决定城镇化健康度的案例正面案例:德国:·德国城镇化的最突出经验在于“均衡性发展”1.当前德国的城镇化率高达88.91%,是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德国城市中虽然也有社会问题严重的穷人聚居区,但与“贫民窟”的概念还有很大的距离。
德国的穷人聚居区主要是国外移民融入不足的问题,而不是过度城市化的后果。
2.从1840年代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到1920年代城市化率超过60%,再到如今的开始再城市化。
德国在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超大城市”。
除首都柏林外,在整个德国历史上再没有第二个超过200万人口数的城市,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1849年德国城市人口数1919年德国城市人口数1946年德国城市人口数2012年德国城市人口数3.1840年代,德国由多个邦国构成,各邦国内均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
在城镇化开始的时期里,德国农村人口大多就近向周边的城市聚集,城市间经济状况相近,从而在最初就实现了多中心的城镇结构,避免了类似英国伦敦工业化初期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种种弊端。
4.针对20世纪末两德统一后东西德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德国政府征收团结税以强化原东德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的缩小城市间吸引力的差距,避免东西德城市间形成类似于城镇化过程中的短时间大量人口流动。
5.为避免城市间不合理竞争导致的不平衡发展,德国广泛推行“区域规划”概念。
由大区域内的多个城市联合进行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避免区域城市间不必要的竞争,保证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稳定城市人口的数量。
Neckar-Alb地区区域规划结构图Necker-Alb地区区域规划空间利用图6.针对当前出现的再城市化过程,德国在促进乡村发展与增强中小城市吸引力两方面加以努力。
德国政府积极参与欧洲“LEADER”乡村经济与发展促进计划,通过国家及欧洲议会双重补贴资助乡村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寻求经济发展。
德国城市化进程ppt课件
63.9%
3
城市等级
2千以上
2千-1万
1万-10万
10万
5
END
2
1 2
德国城市化的特点
速度快,水平高
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美等国,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城 市化启动较迟,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 化。法国和美国分别到了1931年和1920年才基本实现城市化。到 1996年,德国城市化水平已达94.6%。
3
END
大兴科技教育
7
3
1
2 3
END
德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姗姗来迟,然而却探索出了适合自 己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同步,突飞猛 进,在较短时间内过渡到强大的工业国
第三产业推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 供充足的劳动力;科教事业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才; 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三者紧密联系在 一起,互相作用,促进了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
交通系统的均衡发展
高速公路长度居世界第四,长约1.15万公里。方便的公共交通,缩小了 城乡之间交通距离,提供了快捷的工作发展环境。 1:通过强制命令,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普及初等教育,发展 中等教育、职业教育。2:重视职业技术教育。3:高等教育传授科学 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 础
东德西德合并后,设立团结税,各州财政平衡制度,还有大力投资修 建高速公路公路及大量基础设施等,为缩小东西差距作出很大贡献。
减小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统一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城市化的门槛。例如:宪法中规定 人的基本权利,选举,工作,就学,社会保障等。在政策上也没有农 民人口转化门槛,入城工作即可享受城市待遇等。
德国的城市化_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肖辉英
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辉英 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特点。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
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2万、汉堡13万、德累斯顿6万、科隆5万左右、布勒斯劳6万、莱比锡4万、慕尼黑3万。
①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3万、埃尔伯弗尔德1万、勒姆施艾德0.7万、哈根0.2万。
②(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莱因地区的新兴工业区、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商业集中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城镇化:城市如农村农村胜城市一德国城市有多大?一次,与德国考官希伯特博士吃饭(但凡去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必须到德国驻华大使馆审核部参加考试),聊起了考试的事情,她感慨地说:“你们中国人好谦虚啊!”我问为什么?她回答:“昨天一个来自沈阳的学生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来自沈阳,一个很小的城市。
我马上问他,沈阳有多少人口?学生回答:200多万。
我听后感到很吃惊,200多万人口的城市还小?在我们德国算超大城市了。
你说这个学生是不是谦虚?”我告诉希伯特博士:“这个学生不完全是谦虚的问题,而是相较北京、上海等地而言,200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国还真不算大。
”希伯特博士此前没有来过中国,可能对中国的城市规模没有印象。
我告诉她,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已经超千万,而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在中国已经不鲜见。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上千万的是大城市,几百万的算大城市,百万左右的只能是中等城市,而小于50万的无疑是小城市了。
所以,那个学生称沈阳为小城市,多少也有点谦虚的成分。
那么,德国城市是什么情况呢?德国国土面积仅为35万平方公里,居民就达8200万。
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仅仅三个(柏林330万、汉堡170万、慕尼黑128万),50万至100万人口共有12个,其中科隆接近100万,15万-50万人口的城市共计35个。
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多数居住在1000-2000人规模的村镇。
那么,德国城市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德国人的城市生活究竟怎么样?首先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德国的几个城市并感受德国人的生活状态。
我先后在德国的四个城市居住过:莱比锡、德累斯顿、威斯巴登和弗莱堡。
莱比锡是萨克森州最大的城市,首府则是德累斯顿。
两个城市人口都在50万左右,而威斯巴登则是黑森州首府(该州最著名的城市是法兰克福),人口27万,而弗莱堡更小,只有21万多。
当然,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但也有不少乡村的韵味。
德国每个城市都有共同特点:一尘不染的街道、四至五层的楼房(法兰克福除外)、平整的草地、茂密的树林。
但是,每个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之处。
二德国大中型城市:漫天鸟群,森林里处处长韭菜1、莱比锡:乌鸦群每天早上准时出现冬天,早上6:30,有一个城市的上空会准时出现黑压压、如乌云一般的东西,那是乌鸦群。
不知道有几十万还是十几万只,反正整个天空都是,颇为壮观。
或许是乌鸦在做早锻炼吧,半个小时会自动消失。
乌鸦不见,天空明亮了,立即起床洗漱、吃早点,8点钟肯定能赶到教室。
这就是莱比锡,乌鸦群是这个城市独有的一道风景。
虽然经过二战和半个世纪东德的统治,好在当时的东德政府没有把树木砍光去大炼钢铁,所以莱比锡周围全是茂密的树林,乌鸦就藏身在城市四周的森林里。
森林是个宝。
一次,到一位中国学生家里做客,请大家吃饺子,居然还是我最爱吃的鸡蛋韭菜馅。
一口咬下去,既鲜又香,简直是美味无比。
我很好奇,这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因为无论是德国普通超市还是亚洲店都没有韭菜卖。
他神秘地说:“就在森林里,看哪天带你们去。
”还没有等到哪天,第二天我就要求他带大伙儿去采摘。
到了森林里面,我们的心情可以用兴奋一词来形容,因为韭菜到处都是,一片又一片,而且既嫩又肥且高,有的几乎长及膝盖。
每个人不仅背了一包,而且手里还提着,满载而归,坐有轨电车回城里。
车上德国人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们。
一位先生终于忍不住问道:“你们采摘这么多草干什么?”我们回答:“吃啊。
”德国人听后哈哈大笑:中国人居然吃草!两德统一后,东部德国人从政治斗争中解脱出来,开始干正经事:种草、种树。
于是,东部城市变绿了。
由于土地肥沃,再加上气候温和,因此草长得很快。
郊区的部分草坪来不及修剪,某些地方的草长有尺把高。
周末,德国同学带我骑自行车到野外锻炼,或者到草地上打排球。
打球时,德国同学见我神情有些紧张,问是什么原因?我说:“草这么茂密,会不会有蛇?”德国人听了笑着说:“除了在动物园见过,在野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蛇”。
2、德累斯顿:小巴黎+小瑞士离莱比锡几十公里路程是另外一座情调迥异的城市——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是易北河畔上的一颗明珠,号称“小巴黎”。
常言道,有水便有灵气。
由于易北河从城市中间穿过,德累斯顿因而风情万种。
夏天到来,易北河两岸的小酒馆生意变得兴隆起来。
坐着喝杯咖啡或啤酒,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远眺碧绿的蓝天,懒洋洋地享受着慢生活。
德累斯顿有一个很好的去处,特别适合郊游,那就是不远的山区,那里被称为“小瑞士”。
大概是德国人没有生意头脑的缘故,所以没有把如此美丽的景点圈起来卖门票。
这里有山有水,山虽然不高,但却也有险峻的特点。
要爬上山顶,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当然,登顶后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凉爽的空气一阵阵袭来,瞬间就忘记了夏天的炎热。
在景区偶尔也能看到小贩在卖明信片或小纪念品,但他们并不强买强卖,也不高声叫喊,而是安静地等待顾客自己过来询问。
最令人放心的是价格,这里依然不能讨价还价,标注多少就是多少。
如果非要谈价格,他们会是一脸的疑惑。
当然,如果买得足够多,也并非没有谈价的可能,但他们内心怎样想就不知道了。
三德国中小型城市:四周围裹黑森林,野生动物满处跑1、威斯巴登:常被野兔吓一跳由于东部地区的树木和草坪多数是统一后才栽种的,所以和西部德国相比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思绪一下把我带到了曾经实习过的西部城市威斯巴登。
德国联邦统计局人口研究所设在这个地方。
实习导师毫克博士说,我是第一个到该机构实习的外国人。
在威斯巴登期间住在一个贵族家里。
此人独身,守着一栋祖传的大豪宅,在一家电视台上班,做天气预报员。
由于房子大,房间太多,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免不了会感到害怕。
好在他养了两条大狗,所以多少也给壮了点胆。
他要的租金很低,但条件是在他下班之前帮遛遛狗。
虽然之前我没有做过这个工作,但几次下来后也能适应。
饭后,我们经常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为什么不找个老婆?他说没有机会认识。
我问:“那帮你介绍一个中国女人如何?中国女人很贤惠,会帮你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说这话的时候感到有些心虚)。
”他听后很爽快答应,可惜一直没有碰到合适的中国单身女士。
从住的地方到人口所走路大概需要20分钟时间,每天上下班都步行,也算锻炼身体吧。
刚开始经常被吓得一跳跳的,因为时不时听到“唰”的一声,从旁边窜出一只肥嘟嘟的野兔,跑到远处的草丛里躲起来。
只要认真查看,你会发现不只一只,有时几只,有时甚至十几只。
这个城市的野兔太多了,当时想,要是在中国早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
可是德国人并不吃野味,一方面杀死野生动物是违法的,另一方面有更重要的原因:这些野兔吃不得。
因为繁殖太快,既然没法杀死,只好往草上洒避孕药。
威斯巴登以温泉出名,当然还有无数的城堡。
每到周末,人口所的同事便轮流带我到各个城堡游玩。
城堡大都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在二战中被炸塌,但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
城堡里面保存有各种油画、古物,敞开来让游客观赏,而且还可以拍照。
走累了,坐在城堡酒吧喝杯啤酒,品味历史的悠远与环境的闲适和安逸。
如果没有人交谈的话,除了风声,四周只有一片寂静。
这就是东西德之间存在的差别:德国西部城市的草丛里,有很多小动物,而德国东部城市没有。
西德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而东德很少。
原因在于,当时的东德政府没有兴趣修复被炸的文物,他们把精力都放在阶级斗争去了,而私人则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况且也不被允许。
例如德累斯顿最著名的圣母玛丽亚教堂也是两德统一后才开始动工修复的。
这项工程不容易,前后用了将近10年时间,因为每一块砖都标上号码,要求恢复成原样。
2、弗莱堡:胆子最小的松鼠都不怕人巴登-符腾堡州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该州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叫弗莱堡。
这座城市最知名的是弗莱堡大学,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了弗莱堡学派,该学派是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源泉。
弗莱堡最出名的不仅有大学,还有周围的黑森林。
黑森林景象很特别:草坪旁边是森林,森林旁边是草坪,错落有致,宛如黑色的豆腐块镶嵌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由于树林茂密,远观黑乎乎的一片,所以得名于此。
令人称奇的是,树顶非常整齐,似乎被修剪过一般。
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树木的种子是同时播种,而且土地一样肥沃,所以生长的速度几乎一致。
走进黑森林,很多地方看不见天空,感觉天色立即变暗起来。
森林里有不少小动物,其中有据说世界上胆子最小的动物松鼠。
但德国的松鼠胆子够大,虽然刚看到人的时候会跑开,但只要你手里有食物,它会一点点地接近,然后快速地跑到手边抢食。
看到此景,我们不无感慨:德国的松鼠竟然不怕人,甚至连中国人都不怕。
除了松鼠,小鸟也不怕中国人,它们同样会飞过来抢食,这样的情景估计在中国很难出现了。
由于四周被黑森林包围,所以空气异常清新,其空气质量和农村毫无二致,简直是个天然的大氧吧。
因此,如果说弗莱堡是一个城市,还不如说是现代化的大农村。
对居住在弗莱堡的人而言,他们可能一辈子体会不到什么是雾霾,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PM2.5。
不是他们无知,而是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关心空气。
也许有人会问:德国城市汽车也很多,PM2.5怎么会不高呢?这个问题比较专业,可能要去问问中石油和中石化,它们会非常清楚中德油品质量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这里说多了,怕两桶油脸上挂不住。
四德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没差别,自然环境优于城市如果说德国城市像农村,那么德国的农村就堪比城市。
毫无疑问,农村的绿化率要高于城市,而且基础设施一点也不逊色:上下水、电、通讯、交通应有尽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农村所有的地方均是草坪和树木,根本没有中国农村常见的土路,柏油路通达每家每户。
每个家庭至少有一辆车,有的甚至拥有两辆以上。
在这个国家,汽车犹如中国的自行车一样普遍。
德国的乡镇规模各异,但都有某些共同点,比如中心地带是教堂,房屋围绕教堂而建,并且周围的建筑不得高于教堂。
教堂对德国人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他们的精神家园。
可以说,没有教堂就不可能出现居民点。
除此之外,德国在一定规模的市镇均设立了银行、邮局、医院和学校。
我访问过法兰克福周边的一个小镇,这个1000多人的小镇居然有6支足球队,有一个正规的足球场和两个非正规的练习场。
所以,德国足球如此强大,这一定不是偶然。
既然德国农村和城市在基础设施上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自然环境要优于城市,所以富人大都住在农村。
这就造成了德国一个奇特的现象:农村房价不见得比城市低,有的反而比周围城市房价略高,当然不能和慕尼黑、法兰克福和斯图加特这样寸土寸金的城市相比。
农村的硬件条件不赖,那么软环境又如何呢?会不会因为缺少文化娱乐设施而导致生活枯燥?这大可不必担心。
每个城镇都有足够多的酒吧、歌厅、体育设施。
到了晚上,小镇的人们并不全待在家里,而是相约到酒吧喝酒聊天。
因此,这些小镇的酒吧生意都还不错。
其实德国大城市夜生活也不过如此,也没有更多稀奇的东西。
如果非要去城里消费,也不是什么难事,一般开车半个小时就能抵达周围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