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讲解学习
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全解
七年级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文分析]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
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
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一),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一),附译文!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一)原文翻译对照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启示: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文言文系列讲解
初中文言文系列讲解1. 初中文言文解释大全之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初中文言文全编全析
初中文言文全编全析
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著名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主人公黄鹤发现一片神奇的桃花源,桃花源里的人们经常穿越桃林,觅食,游玩,唱歌,跳舞,享受着天伦之乐,活得安详祥和,没有烦恼,没有病痛,没有灾难,没有死亡,没有纷争,没有私心,没有贪婪,没有欺骗。
黄鹤感叹桃花源的美好,渴望能够留在桃花源里,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桃花源,回到现实世界。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桃花源,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小说中的桃花源描绘了一个没有病痛、没有灾难、没有死亡、没有纷争、没有私心、没有贪婪、没有欺骗的理想国度,把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黄鹤最终还是离开了桃花源,回到现实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全解
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全解,七,年,级,、,七年级1、童趣沈复[课文分析]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
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
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
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
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重点字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初一文言文:十则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讲解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ﻭ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ﻪﻭ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ﻪ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ﻪ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ﻭ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ﻭ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ﻪﻭ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ﻭ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ﻭ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ﻪ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一、常见课外文言文篇目及内容理解。
- 字词积累。
-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
- 古今异义。
- 儿女:古指子侄辈,今指儿子和女儿。
如“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
- 去:古指离开,今指前往。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
- 一词多义。
- 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
- 句子翻译。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您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您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 内容主旨。
- 字词积累。
- 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 可以:古指可以凭借,今表示许可。
如“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
- 一词多义。
-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
- 句子翻译。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 内容主旨。
- 这些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的修身、治学等思想,如强调学习的态度(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等)和方法(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等),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诚信、仁爱等)。
- 字词积累。
- 古今异义。
- 险躁:古指轻薄,今指危险和急躁。
如“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险躁”。
- 一词多义。
- 行: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三人行(行走)。
- 句子翻译。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精选阅读,附译文!一、邴原泣学《初潭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解析与讲解案例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
下面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文言文为例,进行解析与讲解。
《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一首诗,以描绘元旦的欢乐氛围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下面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
「爆竹声中辞旧岁」爆竹:指炮竹、鞭炮等爆炸物。
辞旧岁:告别过去的岁月。
这一句表达了辞旧迎新之际,爆竹声响彻云霄,象征着辞旧岁的喧闹和热闹,寓意着欢送旧时光,喜迎新年。
「花灯影里月轮圆」花灯:指元宵节时的花灯。
影里:在影子里。
月轮:指圆圆的月亮。
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象,花灯的光芒在影子中照得月亮圆圆的,给人带来美好、喜庆的感觉。
「鼠年迎来瑞气生」鼠年:指以鼠为代表的属相年份。
瑞气:指吉祥、祥瑞的气氛。
生:充满、涌现。
这句诗暗示了新的一年是属鼠年,寓意着吉祥的新年即将到来,带来瑞气满满的喜庆氛围。
「竹荫送岁华」竹荫:竹子的阴凉之处。
岁华:岁月的流逝。
这一句通过竹荫与岁华相对应,表达了岁月在竹荫的陪伴下不断流逝,也暗含了守岁的习俗,寄托了对新年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元日》一诗以欢庆元旦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欢乐氛围和美好的祝福寓意,表达了对新年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精微的表达,展示了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在欣赏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这首文言文的解析与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培养综合素质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
总结起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文言文教材既具有语言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奥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讲解
越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 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 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 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 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輗ní, 车辕。 绐dài ,欺骗。
步骤二:
2、换,替换词语。
调动积累,确定词义。3、调,调整语序。
步骤三:
4、引,引申词义。
掌握方法,准确翻译。5、增,增补句子成分。
步紧骤扣四 词:句,精析文意。6、删,删去不译。
相当于“而”,不 译
代词,代指敌人
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步骤二: 调动积累,确定词义。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
2、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 以归,而夸诸人。
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步骤三: 掌握方法,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保留文中的词语。 2、换,替换词语。 3、调,调整语序。 4、引,引申词义。 5、增,增补句子成分。 6、删,删去不译。
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步骤一: 粗读文本,感知大意。
越车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 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 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 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 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 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未至单父,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曰:“车驱 之,车驱之!夫阳昼之所谓‘阳桥’者至矣。”于是至 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
注:①宓(fú)子贱,人名。
初中语文文言文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解析第一篇范文《岳阳楼记》昔者庐江县自修岳阳楼,兹楼惟新作,独怆然而涕下者数行耳。
越八年[1],歙县修文德殿[2],乃金陵逸民戴氏所献文德阁藏书[3],悉以献公[4]。
公使工画图,县令魏庐山[5]为文以记之。
其辞曰:庐山谣曰:“吾闻洞庭之水,长江之波,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夫天地之大,物象之繁,非一端之能尽也。
然而,楼则灵,景则美,二者合而为一,实为壮观。
[1]越八年:指修建岳阳楼后的八年。
[2]歙县:指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3]金陵逸民戴氏:指南朝梁时的戴颙,他是金陵(今南京)的隐士。
[4]悉以献公:指戴颙将他的藏书全部献给了当时的皇帝。
[5]魏庐山:指北宋时期的文学家魏了翁,他的字是庐山。
以前庐江县自己修建了岳阳楼,这座楼是新建造的,只有几行令人悲伤的诗句。
过了八年,歙县修建了文德殿,那是金陵隐士戴颙奉献的藏书阁,全部献给了皇帝。
皇帝让工匠画了图,县令魏了翁写了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他的文章说:庐山歌谣中说:“我听说洞庭湖的水,长江的波浪,天边的云彩一线不同颜色,瞬间变成五彩。
”天地之大,物象之繁,不可能用一种方式来完全表现。
然而,楼的灵秀,景的美丽,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名篇。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岳阳楼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昔者庐江县自修岳阳楼”引入话题,这里的“昔者”意味着这是一个过去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接着,作者描述了岳阳楼的新建和楼上的诗句,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悲伤情绪。
然后,作者提到了八年后的另一件事情,即歙县修建文德殿,这是金陵隐士戴颙奉献的藏书阁,全部献给了皇帝。
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接着,作者引用了庐山歌谣中的一段歌词,这段歌词描绘了洞庭湖和长江的壮丽景色,这是对自然美的赞美。
作者通过引用这首歌谣,既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三生看过来
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上下滑动查看)参考答案1.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 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 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一.自知之明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文章翻译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停止)。
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
”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
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
”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
”三.内容理解(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2篇】。
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全必背及翻译【1】 《核⾈记》 明代:魏学洢 明有奇巧⼈⽈王叔远,能以径⼨之⽊,为宫室、器⽫、⼈物,以⾄鸟兽、⽊⽯,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盖⼤苏泛⾚壁云。
⾈⾸尾长约⼋分有奇,⾼可⼆⿉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窗,左右各四,共⼋扇。
启窗⽽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落⽯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青糁之。
(箬篷⼀作:篛篷) 船头坐三⼈,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卷。
东坡右⼿执卷端,左⼿抚鲁直背。
鲁直左⼿执卷末,右⼿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鲁直现左⾜,各微侧,其两膝相⽐者,各隐卷底⾐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船,⽽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尾横卧⼀楫。
楫左右⾈⼦各⼀⼈。
居右者椎髻仰⾯,左⼿倚⼀衡⽊,右⼿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执蒲葵扇,左⼿抚炉,炉上有壶,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天启壬戌秋⽇,虞⼭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钩画了了,其⾊墨。
⼜⽤篆章⼀,⽂⽈“初平⼭⼈”,其⾊丹。
通计⼀⾈,为⼈五;为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为字共三⼗有四。
⽽计其长曾不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精巧的⼈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直径⼀⼨的⽊头,雕刻出宫殿、器具、⼈物,还有飞鸟、⾛兽、树⽊、⽯头,没有⼀件不是根据⽊头原来的样⼦,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个⽤桃核雕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壁的图案。
核⾈的船头到船尾⼤约长⼋分多⼀点,有两个黄⽶粒那么⾼。
中间⾼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讲解学习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 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适合初中课外阅读的文言文及简单解析
适合初中课外阅读的文言文及简单解析一、寓言故事类1. 《狐假虎威》(1)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找到了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不诚实,我在你后面行走,各种野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3)主要内容及寓意:本文主要讲述一只狐狸利用虎王的威慑力,借以吓唬其他动物的故事。
寓意:警示人们要警惕假象和欺骗,识破别人的伪装和伎俩。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这段文言文的意思是: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3)主要内容及寓意:本文主要讲述一只河蚌和一只鹬鸟争夺河边沙滩上的阳光,结果互相争斗,最终被一位渔翁轻易捕获的故事。
寓意:警示人们要懂得退让和妥协,避免两败俱伤,以免让别人得利。
3. 《画蛇添足》(1)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初中文言文十六篇解析
高考语文背诵篇(二)初中文言文十六篇1、《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读解:▪“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
初中语文七到九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七年级上册必背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初中课外文言文大全一.自知之明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二.文章翻译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停止)。
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译文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
”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
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
”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
”三.内容理解(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
(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
(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
二.盲子失坠一.文学常识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明代著名教育家。
他从小发奋读书,后俩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二.文章翻译原文有盲子道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
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加点字有盲子道(走过)涸(干涸)溪。
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牢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不要)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长号(大声喊叫)。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嘲笑)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简单)。
沉空守寂,执一隅(角落)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反省)哉!译文有一个盲人走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他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
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那人精疲力竭,失手掉到地上。
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大道理其实很简单,陷在空想中,钻牛角尖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三.内容理解(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
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
三.张用良不杀蜂一.文章翻译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加点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曾经)为(被)蜂螫,故(所以)恶(憎恨)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迫近)暮(傍晚),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用尽)力而不得去。
蛛遽(立即)束缚(捆绑)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能够)脱去(离开)。
张用良因(于是)感其义,自是(从此)不复(再)杀蜂。
译文太仓人张用良,幼年时去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捕杀它们。
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仗义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二.内容理解(1)做人要讲仁义,尊重生命,对待事情要多看几个方面,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
四.吴起为将一.文学常识《说苑》,西汉刘向撰。
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二.文章翻译原文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加点字吴起为(担任)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吸)其脓,伤者之母泣。
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像这样),尚何为而泣?”对(回答)曰:“吴起吮其父之创(伤口)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所以)泣。
”译文吴起担任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军队中有身患毒疮的人,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
”三.内容理解(1)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善于与同僚沟通,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的,爱护士兵,关心下属的人.五.自相矛盾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
二.文章翻译原文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
加点字人有鬻(卖)矛与盾者,誉(夸耀)其盾之坚,物莫能陷(陷落,这里是穿透,刺穿的意思)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同时并存)。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三.内容理解(1)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这成语也形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六.守株待兔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
二.文章翻译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加点字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跑)触(撞到)株,折颈而死。
因(于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希望)复(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被)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政策),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三.内容理解(1)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
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
(2)“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
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七.老马识途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
二.文章翻译原文“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
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加点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讨伐)孤竹,春往(出征)冬反(同“返”返回),迷惑(分辨不清方向)失道(归途)。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放开)老马而随之。
遂(终于)得(找到)道。
”行(走)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住)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夏居山之阴(山之北水之南),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挖)之,遂得(找到)水。
以(凭借)管仲之圣(精明通达),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不以……为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有智慧的人)之智,不亦过(过错)乎?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