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合集下载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浅析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和分类,并就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内容;潜力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con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efectural regio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of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 th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ent ;potential;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就是说县的发展稳定,是整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基石”所以说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质量面临许多问题,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县域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使其发展受到局限。

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如何结合实际,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就显得至关重要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和分类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条件、优势、途径、措施、效果等方面的高度概括。

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并贯彻实施,就会形成县域经济特定的发展模式。

因此也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某一县所选择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

它主要有一些因素构成:1.1.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县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县域经济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产业所占比重大小及其相互联系。

由于各县情况差异,资源不同,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其特征也有区别,它成为区别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标志。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选择2019-08-15县域经济是以县级⾏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当前县域经济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撑。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全⾯建设⼩康社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体化建设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提⾼县域经济发展能⼒,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县情各异,不同县域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上存在着巨⼤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县域基本上都是在认清⾃⾝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产业,⾛出适合⾃⾝的发展之路。

据统计,⽬前我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的总⼈⼝仅占全部县(市)的6.8%,⽽国内⽣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市)的21.75%,地⽅财政收⼊占到全部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部县(市)的23%。

最发达的100个县的经济总量在中国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因此,探索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将起到⼀定的借鉴作⽤。

根据发达县(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致分为三类:1.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充分利⽤当地特有的⾃然资源和⼈⽂资源,促进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有:⼀是农业资源发展模式,即依托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业,也被称为农业产业化模式。

这些县多是传统的农业⼤县,⼯业基础薄弱,在发展中⾛农业产业化道路,把农业当⼯业来抓,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增强农业竞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历年“百强县”名单中,农业⼤县并不占有优势,跻⾝“百强”的农业⼤县共有17个,其中仅⼭东省就有11个。

如⼭东省寿光市,依托其独特的地质条件和适宜的⽓候,建成了全国“菜园⼦”,并依靠蔬菜产业⼀直跻⾝于全国百强县榜单,成为⽼牌“农字号”百强县。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县区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本报告将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为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县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县域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其次,县域间经济活力不足,外部资金和资源流入有限,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县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

其次,鼓励县域发展其特色产业,提高发展的内生动力。

例如,依托当地资源和优势,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提升县域的经济竞争力。

此外,还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对县域的资金扶持,支持县域发展基础设施,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同时,要加强县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

最后,要加强县域发展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通过加强县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
管和评估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要顺应城市化大势

县域经济发展要顺应城市化大势

县域经济发展要顺应城市化大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市)为单位的地区经济,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基本单元。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如何适应城市化大势,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了摆在每个县域发展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也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发展模式有待优化。

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县域经济依然停留在原始的农业生产和初级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其次是发展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人才流失严重,市场需求有限,整体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再者是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封闭的经济体系和生产模式,严重依赖资源开发,导致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二、顺应城市化大势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

顺应城市化大势,适应城市化需求,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城市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需求的增长,县域经济可以通过加强与城市的产业合作,拓宽市场空间,助力产业升级和优化。

城市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对周边县域的产业配套、服务需求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县域经济需要顺应城市化大势,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

三、适应城市化大势的思路和措施1.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要顺应城市化大势,县域经济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

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更加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投入和培育,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质量,为城市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保障。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县域经济要顺应城市化大势,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使之能够满足城市化进程中的需要。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工作总结及今后发展思路前言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本投资效益有限的经济形态。

在这一背景下,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本文将对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 经济总体新常态下,县域经济总体上维持平稳发展态势。

但是,增速明显下降,发展动能不足,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依赖传统产业,创新能力较差•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经营难度加大2. 产业结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仍是支柱产业,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主要表现在:•产业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占比较大•主导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增长点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新动能3. 市场环境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较大市场压力,主要表现为:•竞争激烈,市场规模有限•市场需求不足,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1. 从发展动能补足、提升市场竞争力入手根据新常态下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动能和市场竞争力。

具体思路如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链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2. 从城乡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重视和共同推进。

具体思路如下:•加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营造人才发展氛围三、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途径1. 挖掘经济文化潜力,提高县域经济文化软实力农耕文化、闽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等为县域经济文化供给提供了合适的基础。

县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不仅可以提高县域经济文化的软实力,还能打破传统经济思维模式,创建全新的发展途径。

2. 探索产业集聚,提高县域就业水平产业集聚是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动能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区域经济,又称地区经济,是在经济结构关系或经济空间的地域分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或地域生产综合体。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

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行业经济不同,区域经济作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在局部地区的缩影,不论其包括的地域范围大小,都可以按照产业、行业和部门进行分解,可以从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划分。

因此,区域经济虽然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但仍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区,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文传统、制度环境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也正是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也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所在;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性。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在空间范围内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亦即区域经济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从大范围来讲,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又可以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六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指把我国国土大致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北和西南六个部分),还可以具体分为省域经济、县域经济等等。

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应当理解为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宏观战略出发,对于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的协调和干预。

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决策与战略指导,地方政府的政策传导以及区域内部的发展部署都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前的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特别是由于措施缺乏制度化保障这一薄弱环节,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农村和乡镇经济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农业经济的主体。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打通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县际之间的联系,便捷农产品流通。

此外,应注重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数字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依赖于天气和自然条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此外,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农村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支持。

因此,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同时,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人才引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引进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同时,还要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通过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地区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人才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与突破

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与突破

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与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然而,在全国许多县,经济增长的速度缓慢,特别是那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县。

因此,要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不断创新和突破。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各地,许多县尤其是农村地区尚缺乏优质道路、电力、通讯和水利设施。

因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并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来到当地。

二、发展特色产业县域经济的经济规模较小,仅有靠单一的产业很难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需要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产业,如“三农”产业、旅游业等。

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可以通过政府扶持等形式来提高企业的产能和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提高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提高教育水平和素质,将激发人们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吸引人才和科技资源的流入。

四、发挥地理优势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优势,这为企业和产业带来了不同的发展机会。

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可以使产业更加专业化和优化,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政府服务县级政府应该为企业和产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减少创办新业务的创业者的市场风险,也应该支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县域经济发展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

加强县域经济的创新和突破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产业结构现状
01
农业主导地位
部分县的农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这 可能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和转型 升级。
02
工业发展不足
部分县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这 可能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03
服务业发展迅速
部分县的服务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 服务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等 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
公共服务的影响
教育
是否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医疗
是否有足够的医疗资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环境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治理能力
县域内环境保护的治理能力是否强大,是否能够确保县域经济的绿色发展。
04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监测和预警机制, 及时掌握县域经济发展动态,为制定 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依据 。
THANKS
03
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政策环境的影响
政策扶持
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是否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体制机制
政府管理体制是否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是否有利于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交通设施
县域内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如公路、铁路、水路等,是否能够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讯设施
县域内的通讯设施是否先进,是否能够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信息需求。
02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多个县域经济的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发现当前我国县域经 济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03
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我国县域经济仍存在不够均衡的问题,需要进一 步完善和优化。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旨在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优化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鼓励创业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鼓励创业创新。

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创业创新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激发县域经济的潜力,并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县域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政府服务和产业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和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关键产业的引导,推动相关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我国县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值得深入探讨。

标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则工业化集群化完善金融体系0 引言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实现加快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值得探讨。

1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1.1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应当把经济发展和经济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要提高县域经济的素质,一是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托,再结合市场需求,构建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实现建立产品有市场、适销对路、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把质量看做是产品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三是要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

四是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力求实现以较低的投入取得相对较高的产出。

五是重大的技术改造和新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决策程序,多方论证后才可实施。

1.2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一个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所以在推动我现代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只有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態农业,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二是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工业体系,通过发展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小的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工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

集聚、高度专业化、张扬优势、突出特色、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出现了新苏南模式、顺德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

新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顺德模式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模式;温州模式是以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模式;晋江模式的特点是开放性,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具有侨乡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珠江模式就是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三资”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目前,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区域发展总体格局相一致,即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落后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其分布特征为:首先,从数量上看,根据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的统计数据,浙江、山东、江苏等东部地区7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95个,占总数的76.61%;中西部8个省(市、区)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22个,中西部最高排名为四川省双流县,排名第3位,东北地区吉林省延吉市首次进入百强县(市),排名第98位。

其次,从发展水平来看,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辽宁省瓦房店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位于百强县之首的江苏省江阴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中西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四川省双流县与之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8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75元,比上年增长12.54%;双流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增长17.3%;瓦房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45.9%。

再者,从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省内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不平衡。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作者:邹进泰、彭先镇所谓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总结,是对不同类型县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进行的高度概括。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受市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也呈现不同的路径。

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考察,按照“有成效、可比较、可复制”的原则,本文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

“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现代化工业大生产,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规模效益”。

目前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县域地理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依赖于一个或少量特大规模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比较鲜见,而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产品某个部件的同类型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

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克服大型企业建设周期长,对于资金、技术、管理要求高的“缺陷”。

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

第二,企业集群形成规模。

大量在空间上具有紧密性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提高“小个体”生产率。

每个企业可以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情况下,从“规模”中获得益处。

如“规模”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规模”内工作;地理上相互临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谈判和履行成本;地域的相对集中使得市场、技术等信息在“规模”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规模”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乡村振兴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了各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以县域为主体,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路径。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挖掘资源潜力,促进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注重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资源配置,培育和发展本土特色产业,推动当地乡村产业实现升级和转型,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比如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

二、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县域经济应该优化投资环境。

简化审批程序、提供优惠政策、强化服务保障等措施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进入县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产业链、配套设施,提高整体规模效益,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可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跟上,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引导人口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人口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分流农村人口,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资源有效利用。

五、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设立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等方式,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帮助乡村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推动产业升级。

六、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农村教育培训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加强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并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动农村智慧化发展农村智慧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 业现代化、农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 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地区的 生活水平。
05
县域经济发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
总结词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详细描述
某县通过引导农民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规模化 、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同时,该县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 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案例二:某县旅游业发展策略探讨
总结词
发展旅游业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详细描述
某县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推动 旅游业发展。该县通过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服务管理、推出旅游优 惠政策等措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案例三:某县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分享
系列扶持政策。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县域地区的传统产业面临升级
换代的机遇。
农村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为县域 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带来了新
的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 施的不断完善,县域地区的经济 发展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04
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THANKS
详细描述
某县通过优化城乡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 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该县通过引导 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协 调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

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模式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各类功能和产业在城市群中重新分工,产业转移、扩散和下沉之后重新聚合,中小城市和县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对于东部或中西部发达地区,在新经济浪潮、交通枢纽化和城市群一体化的推动下,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结构和节点不断演进,县域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将逐步凸显。

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密集型地区,以县城为核心的区域仍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未来打工人口返乡创业将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一、县域经济的界定县域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基础,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单元。

县及县级市数量分别为1494和387个,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2/3。

2019年县及县级市的GDP总量为39.1万亿,约占全国GDP的41%。

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依托县域的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而展开,具有鲜明的农村性、地域性、综合性、发展不平衡等特征。

在新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县域提供了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

与此同时,县域人口基数大,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县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县域经济是培育新型产业生态的孵化基地。

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新型业态主要表现在生产及运营模式上的创新。

相较于大中型城市,县域经济具有特色产业及产业形态。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外延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集群,也衍生出许多新型业态,拥有更多创新的可能,使得县域为孵化新型业态提供了基础。

县域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应逐步将政策重心放到县域级别上。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只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推动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实现县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

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

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

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

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动态变化趋势。

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特点: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为统筹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做到强县富民统一;发挥后发优势,注重可持续发展,走县域经济生态化道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县域经济开放型,打破行政区划约束,主动接受大城市带动和辐射,并将县域经济发展放在一个大区域上来谋划;传统产业和现代制造业都可以培育成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关键是技术进步;探索县域经济主体功能区建设,集约市场经济要素,利用资本市场、地理标志新知识产权等;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并进;最后,工作创新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灵魂,创新将伴随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全过程。

县域经济发展十要素:1、区位衡量交通通达率和便捷程度衡量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可能性2、资源衡量指标资源存量衡量区域资源禀赋3、经济发展阶段衡量指标人均GDP 衡量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4、产业结构衡量指标三产结构比衡量区域的工业化进程5、区域经济布局衡量指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衡量产业的集中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和产业链6、主导产业衡量指标主导产业发展情况7、市场活力衡量指标县域内中小企业数量8、城镇化衡量指标城镇化率衡量区域的城镇化程度9、政府行政能力衡量指标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衡量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10、县域经济发展格局衡量指标未来5-10年经济布局和发展目标衡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根据这十个要素,县域经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如果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相互吻合,在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活力相对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走市场推动型模式,根据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政府引导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县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
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

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

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

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

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
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
动态变化趋势。

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

技术创新与扩散趋向于经济实力雄厚、能承受高昂科技开发费用,以及经济环境优越、聚集有大批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县市。

因此,在经济、技术上对创新吸收能力较强的县市往往能较早、较快地接受创新技术的扩散。

这对县域经济之间形成技术差异有重要影响。

但任何具体技术都有创新、采用、增长、成熟、下降乃至过时的过程。

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存在,创新区域原有的优势会随着创新的扩散而逐步消失,而更新的发明会使这一地区产生新的优势。

二是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优势有很大影响。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在不断发展,技术程度越高,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越低,技术进步在很多方面弱化了自然资源的优势。

因为技术进步中产生的大量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替代着自然材料的自然资源,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大和加快了自然资源流动的范围与速度,进一步改变产业的原料指向,从而使资源产地的相对优势逐步下降。

随着技术进步,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从业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这将使劳动力多的优势逐渐向其反面转化,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优势变劣势。

一个地区固定资产规模越大,淘汰更新的任务及由此遭受的损失也越大,而后进地区可直接购买更先进的设备,不仅缩短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且可以避免因淘汰设备而遭受的损失。

三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县域间比较优势具有直接影响。

如发达地区在落后地区投资可弥补落后地区资金缺口,如果落后地区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则进一步恶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

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要求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县市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较小的优势变为较大优势,使低层次优势变为高层次优势。

没有比较优势的县市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进资金、技术,靠技术扩散和创新、靠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机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依靠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拉动发展规律
对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是一个地域经济系统,对大的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又是一个地域单元,由于线状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带状特征,所以,经济带的性质就是一个以多个大城市为核心的、与周围中小城市或集镇组成网络的带状的经济地域系统。

经济空间是非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中,经济单元之间存在支配效应,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单元具有带动效应,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增长点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邻近产业、邻近地区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隆起带。

在由二元化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时期,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可能在少数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生长发育,成为“点”和“带”。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可以概括为依靠乡镇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在中国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农民抢占改革开放的先机,发挥地域优势,用资本原始积累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乡镇集体经济,并以此推进非农化和小城镇化的发展,从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江苏乡镇企业产值最高时曾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和全省工业总产值2/3。

苏南模式也有其对环境破坏等较大负面效应,同时面临着与大中城市经济连接、与大企业合作及如何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代表了中国农民在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缺乏城市带动和辐射的地区,通过自发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子,它反映了以个体私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为主的经济逐步壮大的发展轨迹。

其负面效应是在发展的早期,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经济信誉度低,一度曾影响温州模式的形象和温州经济的发展。

(三)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发展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为代表。

珠江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毗邻港、澳、台等地区,与这些地区开展经贸关系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拥有大量的侨胞,吸收他们到家乡投资,有特殊的“人缘”关系;三是享受国家特殊的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由于珠江模式的前提条件较强,难以在内陆相对落后的县域推广。

(四)济源模式
济源模式是指通过抓好县属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河南省的济源市、山东省的高唐县等均属此种类型。

该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县属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二是抓县属工业发展的思路对头;三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县级领导班子。

济源模式也面临着加强区域间合作,或同大中城市经济联合,加入大企业联盟,或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五)晋城模式
晋城模式是指通过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以山西晋城为代表,全国相当多的矿产资源大县如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南丹县均属于此种模式。

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第一,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较好的销路;第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不高,个体、乡镇企业均能进入。

以矿产资源带动的晋城模式受矿产资源的富裕程度、开发成本和矿产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需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代际平衡的问题。

(六)兖州模式
兖州是典型的“资源县”,但他们依托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于资源。

通过大开放、大招商、大投入,一二三产业全面开发,外资内资民资全方位开放,先后吸引了意大利倍耐力公司、美国国际纸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兖州投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也都发展很快,81.6%的农民加入了医疗保险。

兖州模式是集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良好的引资机制为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0.17
[3]杨小川.县域经济问题研究评述述[J].南方农村.2005(6)
[4]周金堂.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