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为中用”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文章论述了毛泽东对张之洞“中体西用”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认识。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发展:从“兼容并包”到坚持以我“为”主;从“体”“用”分明到“中外一致”;从维护“中体”到科学的扬弃。
标签:洋为中用;中体西用;继承与发展一、“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1964年9月1日,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明确提出,对待中外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中“洋为中用”思想影响受众面最为广泛,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到我国要大量吸收国外的进步文化,丢掉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部分。
总结了洋为中用的历史,尤其对中体西用的吸收借鉴、对中国实际国情的准确把握、对西方先进文化的理性认识这三个方面采取批判的继承。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光大维新变法思潮汹涌之时,梁启超等人对旧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抨击,也对新的偏激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们这个时代的这群人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中体西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中体西用”在当时已经属于明确切入当下发展的文教理念,反映出当时的妥协意味,但更多的是对中体的维护,实际上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中西”、“体用”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历程,明清更早时期就有了这样的概念。
明清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传教士传播了西方的思想,关注了中国的本土文化,我国逐渐步西学东渐的思潮,开始对西方的政治、文化、制度进行大规模的了解和学习。
比如徐光启的“中西会通”思想”、“中西学循环“,中西学融合”的思想,这些人的观点贯穿了整个近代史,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时事新论》,这几本书籍对当时思想还略为愚昧的中国人民的影响特别大。
在封建中国早期,思想家冯桂芬在他的书中《校颁庐抗议》提出的“中体西用”、“本末”之类的议论观点,直到清末时期,其论争愈为激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派在中体西用的纲领
洋务运动的纲领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它全面地概括了洋务派对内对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洋务派治理时局的基本方针.它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承认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承认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主张在此基础上办洋务,中国就能由弱转强,由贫变富.“外须和戎”的第二层意思是敌人船坚炮利,势不可摧,中国武器、军队落后,不能与敌.因而主张“力保和局”,求得变法图强的环境.但无条件地讲和是洋务派对外政策的根本宗旨,是他们思想的本质与核心.“内须变法”就是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在“变器不变道”的原则下,对中国的“军实”、“制造”、“人才”培养做些“变通”.所谓“中学为体”就是主张以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文化思想体系作为治国的根本,认为这个“本”不能够变.所谓“西学为用”,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外国的机器、武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他们的“长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主张中国必须学习西方这些“长技”.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购买洋枪洋炮、轮船铁舰,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与机器生产,兴办中国近代民用工业,举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等等.例如在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大规模生产枪炮弹药,还有机器、轮船.还有分批派遣海外留学生,洋为中用嘛.。
第三十六讲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第三十六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思考从“会通超胜”说到“古今中外法”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和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正确主张。
这一主张不仅有辩证法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先进的中国人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果。
早在明朝末年中国人接触“泰西之学”之初,科学家徐光启就有“欲求超胜,必先会通”(《明史·徐光启传》)之说,哲学家方以智亦有“借泰西为剡子,申禹周之矩积”(《物理小识·总论》)之论,史学家万斯同则有“兼通中西之学而折其衷”(《送梅定久南还序》)之见,经学家焦循还有“会通两家(指中、西方)之长,不主一偏之见”之辞。
降至晚清,魏源提出“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海国图志后叙》)的预言,王韬也有“天下之道其终也由异而同,必有人焉融会贯通而使之同”(《瞍园文录外编》)的判断。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会通”说,虽然还很难与折衷主义完全划清界限,有的也有“中体西用”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它是冲破华夏中心主义的樊篱,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一种最先进、最开放的理论。
徐光启等人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做了许多引介西方学术文化的工作。
到了近代,这种古今融合、中外会通的观点,一直成为富有辩证思维的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如章太炎力主会通“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
孙中山则称:“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蔡元培在文化方面,同样也持辩证综合的观念,他主张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尤其是共和先进国之文化,但是也应注意:“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
学习要和独创相结合,要和研究本国的文化遗产相结合,“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
对待传统文化要洋为中用拿来主义作文
对待传统文化要洋为中用拿来主义作文哎呀,现在的年轻人啊,对待传统文化就像对待一块石头一样,不屑一顾。
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可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啊!你说说,你连个石头都不如,还怎么跟人家比呢?其实啊,咱们对待传统文化,也不能一味地抱着“洋为中用”的态度。
当然了,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西方的文化,把那些好的东西拿来,变成我们自己的。
但是呢,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咱们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不能因为追求时尚,就抛弃了自己的传统啊。
你看那些年轻人,现在都在追求什么潮流、什么时尚。
他们的衣服、鞋子、包包都是时髦的,可是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厌倦的。
而咱们中国的传统服饰,比如汉服、旗袍,虽然看起来有点老土,但是穿在身上,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
再说说饮食方面吧。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西餐、日料之类的东西,觉得那些东西好吃。
可是咱们中国的美食才是最地道的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菜肴。
比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早茶、山东的鲁菜......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美食都不珍惜,那还怎么去欣赏别人的文化呢?当然了,我也不是说我们就不能学习西方的文化。
毕竟,世界是多元的,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根源,不能让自己变得四面楚歌。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洋为中用,既要学会借鉴别人的优点,又要保护好自己的传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出中国人的风采。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有点饿了。
走,咱俩去吃顿正宗的中餐吧!。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
“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近代文化教育理念发展迅速,其中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出的“中体西用”教学理念广为流传,这种理念体现了中国教育思想中的妥协和调整的社会心态。
“洋为中用”是经毛泽东高度浓缩与概括的理念,早已不仅限于文艺思想,而是广泛运用于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上。
探究“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与发展,对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实际出发把握当代国情有重要价值。
标签:融合;先进理念;继承;发展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冲击的结果就是新社会思潮的出现,“洋为中用”“中体西用”的提出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
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应景了时代所需,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生产力和人的解放。
二者相互独立、区别,但在一定层次上又出现了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
一、“洋为中用”对“中体西用”的继承(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正当维新思潮汹涌而成变革形势时,张之洞针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激进思想,主撰《劝学篇》,对“旧者”的保守和“新者”的偏激进行强有力的抨击,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中“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不仅仅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同时也在哲学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
我国很早就有对“中西”“体用”研究,不仅仅是在清末时期有对该概念的探讨,在明清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开始探讨该问题。
明清之际及其以后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世界各地,对外扩张逐步加剧,西方的传教士开始关注遥远的东亚古老文明之地,中国社会逐渐步入“西学东渐”的进程,对于“中西”“体用”这样的概念探讨的更为深入,出现相当一部分具有思想性的理论观点,如徐光启的“中西会通”思想,及“西学中源”(薛福成为代表)、“中西学循环”(汤震为代表)、“中西学融合”(郑观应为代表)的思想,这些理论观点贯穿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
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清末的《时事新论》都探讨过中西继承性学习,影响最为深广的是中国早期改良思想家冯桂芬的《校颁庐抗议》中提出的“中体”“西用”“本末”之类的议论观点,直至清末时期,论争愈为激烈,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各种教育理念相互冲击之时。
对外来文化洋为中用拿来主义作文
对外来文化洋为中用拿来主义作文哎呀妈呀,这外来文化真是太洋气了!我们中国人可是要拿来主义,把这些好东西都变成我们自己的。
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学了一门外语,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打开了。
以前我只知道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现在才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国家和文化。
比如说,我最近迷上了日本的动漫,那些画风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我还学会了一些日本的俚语和成语,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都能用上。
他们可羡慕我了,说我变得越来越时尚了。
哈哈,这都是拿来主义的功劳啊!当然啦,我们不能只学外国的东西,还要发扬光大我们中国的文化。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穿汉服,跳国风舞蹈。
这可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而且,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欢迎了。
比如春节,现在很多国家的电视台都会报道中国的春节,让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
不过,拿来主义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
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就像吃火锅一样,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调料搭配,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口味。
同样地,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也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拿来主义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它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多样性,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立足,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光添彩!哎呀妈呀,我又想起了一个例子。
你知道吗,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英文歌词就能打动人心。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表现。
我们可以用英语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们的悲伤、我们的喜悦。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让世界变得更加紧密。
当然啦,我们也不能忽视母语的重要性。
汉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要用好汉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们要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所以说,拿来主义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外国的东西,而是要在尊重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03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
古代哲学的教育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丰富多样,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教育和实践价值。例如,孔子的“仁爱”、“中庸”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目的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实现文化的自主创新和民族复兴。
意义
通过分析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优劣,文章试图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目的与意义
洋为中用
02
1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应用
2
3
西方的节日文化逐渐在中国流行,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中国人也开始庆祝这些节日,并融入自己的文化元素。
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的结合
04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技术引进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推动国内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西方国家共同研发新技术和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东西方科技的融合
01
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当代社会应加强对古代科技的挖掘与传承,揭示其科技价值,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古代科技在当下的应用
古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02
古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例如,中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古代建筑原理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融合等。
节日文化
西方音乐和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例如爵士乐、油画、摇滚乐等,中国艺术家也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不惟洋人马首是瞻兰化三中陈立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不惟洋人马首是瞻兰化三中陈立新近年来,由对语文教学的反思引起的关于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在神州大地上铺展开来,相应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在整个教育界蓬勃展开,尤其以新课程教学的提法为最响亮。
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让人有了些须担心,当然任何新事物刚出现的时候,难免有泥沙俱下的现象,但我们平心静气的反思一下: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开始,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被拦腰斩断,落后的、饱受屈辱的、两眼墨黑的、四处乱撞的中国人彻底的失去了自信力,然后便囫囵吞枣、不假思索的惟洋人马首是瞻。
其后,中国人几十年苦苦寻觅、探索,可以说,洋人的各种理论方法都被试用过了,尽管常常牛头不对马嘴,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尽管时时被撞得头破血流,可当时的人们很少想到要回过头来,从自己的民族传统瑰宝中,从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厚的教育理论土壤中汲取营养。
这样一来,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各个强大、先进民族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可惟独缺少了一些一如既往的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兢兢业业的实践者,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上的历史悲剧。
话说回来,在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刻,对自己民族的东西没有时间也来不及反思的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事,我们不能苛求什么,因为当时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尽快的给中华民族找到一条出路,如何才能使中华民族的脊梁尽快的挺起来,因而其他的事当然退居其次了。
1949年中华民族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枷锁,中国人民彻底站起来了,与此同时,教育体系由早先的效仿西欧、美国、日本等强国的百花齐放变成了全盘苏化,一切惟前苏联马首是瞻。
不可否认,这种教育体制给当时的中华民族确实带来了现实的收获,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人才,但这种教育模式究竟有多少元素和中华民族传统的教育元素相结合,恐怕谁都没有思考过。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哲学道理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哲学道理一、概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都产生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这些智慧和哲学道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仍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其中,有一些哲学道理被称为“古为今用”,即古代的哲学智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另一些哲学道理被称为“洋为中用”,即外来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文化和社会中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古为今用的哲学道理1. 孔子的仁爱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爱之道,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关爱。
这种仁爱之道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在家庭关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能够体现出孔子的理念。
2. 泰戈尔的爱与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爱是一种认识,不是发自内心的认识,便不是真的爱情。
”他强调了爱的包容和理解,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需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柏拉图的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他认为理想国应该是以公平、正义和智慧为核心价值的政治体制。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启示。
三、洋为中用的哲学道理1.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逻辑思维的体系,他强调了推理和分析的重要性。
在当今我国,这种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哲学探索、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康德的人类道德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人类是目的而非工具”的道德观,他强调了人类的尊严和自由,这种道德理念在当今我国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我国的法律、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3. 弗洛姆的心理学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提出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自我认知、情感和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这些观念在当今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和心理治疗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洋为中用的作文素材
洋为中用的作文素材
听说了吗?小明可是个传统文化的发烧友!但他不是那种只会
背古诗、写毛笔字的“书呆子”。
他总想着怎么能让更多人喜欢这
些好东西,甚至让它们走向世界。
小明觉得,传统文化不能老是在博物馆里藏着掖着,得让它活
起来!于是,他开始尝试用咱们年轻人的语言去解释那些古老的诗词。
你问他怎么做的?嗨,别提了,简直就像给古老的故事穿上了
一件潮牌T恤,一下子就显得酷炫又有型了!
不仅如此,小明还是个“外交官”。
他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
活动,把咱们的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每次他一开口,那些外国
朋友就听得目瞪口呆,好像被咱们的文化给“电”到了一样。
他们
纷纷表示,一定要亲自来中国看看,感受这份独特的魅力。
不过,在小明看来,光展示还不够。
他觉得传统文化和现代生
活完全可以“混搭”!于是,他开始尝试把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设
计中,比如用中国画的元素来装饰一个咖啡厅,或者用古典诗词的
意境来创作一首现代音乐。
你别说,这些作品简直就是“中西合璧”的典范,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赞叹,“哇,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
潮!”。
小明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大家都说他是“传统文化的新代
言人”。
他的做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传统文化,还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完全可以和谐共存。
咱们要感谢小明,是他让
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演奏构思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演奏构思
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演奏,借助了现代钢琴的技术与音色,使传统的中国古曲更具现代感和表现力。
以下是具体的构思:
1.曲目选择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曲作为改编曲的素材,如《梅花三弄》、《二泉映月》等。
2.曲式编排
将古曲的曲式进行重新编排,以符合钢琴的演奏特点,同时在保持原曲旋律的基础上,增加钢琴的和声和伴奏。
3.音乐风格
以传统的古琴音乐为基础,注入现代音乐的元素,如爵士、流行等,增添曲目的时代感和现代色彩。
4.演奏技巧
结合钢琴演奏的技巧,如按键、和弦、速度和力度控制等,使古曲更加生动有力地传达出情感。
5.音色处理
通过音色效果器、合成器等技术手段对钢琴音色进行调整,加强音乐的神秘感和流畅度。
综上所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演奏可以让观众在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音乐的美妙与魅力。
博物馆研学主题八个字
博物馆研学主题八个字摘要:一、研学主题的背景与意义1.博物馆研学主题的兴起2.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3.提升公众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二、八个字研学主题的具体内容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兼容并蓄”4.“推陈出新”5.“古为今用”6.“洋为中用”7.“百花齐放”8.“百家争鸣”三、八个字研学主题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1.展览策划2.互动体验活动3.课程设计4.教育推广四、八个字研学主题对博物馆教育的影响1.提高观众参与度2.丰富教育形式3.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4.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正文: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研学主题逐渐成为各大博物馆关注的焦点。
博物馆研学主题八个字,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这八个字概括了我国五千年历史的特点,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源远流长”体现了我国历史的悠久与传承。
博物馆可通过举办古代文物展览,让观众了解我国历史的源头,感受古人的智慧。
例如,展示古代玉器、青铜器、书画等,让观众领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揭示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博物馆可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呈现文化的多样性。
如举办地方特色展览,让观众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兼容并蓄”强调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
博物馆可举办跨国展览,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鉴。
如引进国外艺术展览,让观众领略世界各地的艺术风格,拓宽国际视野。
“推陈出新”意味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博物馆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历史文化的新风貌。
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文化。
“古为今用”强调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博物馆可通过举办主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观众了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如邀请专家解读古代经典,分享古人的智慧,为现代生活提供借鉴。
“洋为中用”体现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洋为中用的意思_洋为中用的成语解释
洋为中用
成语解释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有用的东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
成语出处xxx《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成语繁体洋為中用
成语简拼YWZY
成语注音一ㄤˊㄨㄟˊㄓㄨㄥㄩ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洋为中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正音为,不能读作“wèi”。
成语辨形洋,不能写作“羊”。
反义词全盘西化
成语例子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要有机地结合
英语翻译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俄语翻译стáвитьзарубежноенаслужбуКитáю
其他翻译<法>que ce qui est étranger serve ce qui est national
成语谜语进口货;发展我海上资源。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
文化要素之间除了上述可离与不可离关系外,还有相容与不 相容的关系。(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是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的,而君主专制、封建道德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相容 的)。认识到文化要素之间的相容与不相容、可离与不可离 的关系十分重要,是我们把文化当做一个动态系统来把握的 关键。 同一个文化系统中,既有相容并且不可离的许多要素, 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这个文化系统保持相对 稳定不变的机制,它们稳定的联系即是这个文化系统的结构。 同一个文化系统中,也有不相容或者可离的许多要素,前者 隐伏着导致系统崩溃的契机,后者则可以成为代之而起的新 系统的要素。
【现状】
• 上述论者共同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派的文化主张。这四句话 是一个整体,合在一起即马克思主义派对古今中西问题 的完整回答,是缺一不可的。这一概括和上述“关于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提法,和毛泽东的 “古今中外法”,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其中关于综 合创新的文化主张,很值得重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讲课人:韩玉瑶
原因:
文化的发展要博采众长,实质是文化创新,而 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来源就来自于社会实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 历练,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外国文化在 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里同样存在着丰富的人文资 源和优秀文明。 文化没有国界,文化发展当然也要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既要充分吸收古代文化的优秀成分,联 系当前环境,发扬光大;又要充分借鉴外国文明 的优秀成果,联系我国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提出】
文化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有种种复杂的情况,其中有两 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 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 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去。 前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间,具有 不可离的关系,(中国殷周时代的分封制、井田制、贵族 制,就具有“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则踬”的不可离关系, 它 们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并与原系统相终始)。 后者意味着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一些文化要素之间,具 有可离的关系,(科学和宗教、艺术、风俗是可离的)。
声乐教学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声乐教学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者:————————————————————————————————日期:声乐教学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音乐论文声乐教学就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郭淑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重要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之一。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虽然学的是美声唱法,喝的是“洋”墨水,但她却一直都很重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她认为,声乐表演和教学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概念,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虽然有所不同,但艺术却是相通的。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唱歌不仅要把字吐清楚,把意思表达准确,更重要的是要把感情抒发出来。
她借鉴中国传统声乐技法,根据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创造性地解决了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的发声、吐字和行腔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她的演唱吐字清晰,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在她六十多年的声乐教学生涯中,为中国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及赞誉,并先后培养出数以百计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邓韵、张立萍、幺红、吴碧霞这样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工作者。
郭淑珍教授将培养人才看作是自己的神圣职责,“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几乎是她终生默默坚守的信条。
借鉴传统声乐技法演绎美声作品郭淑珍1947 年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1952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系,1959 年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1985 年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
历任中央韵学院讲师、声乐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
1955 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演唱铜质奖章,1957 年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演唱金质奖章。
1957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一等奖和金质奖章(1955 年获国际声乐比赛三等奖)。
潮汕文化四字成语
潮汕文化四字成语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识字知书:指有文化知识。
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
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
形容声威极大。
敏而好古:敏:勤勉。
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胸中无墨:胸中没有墨水。
比喻人没有学问,文化水平低。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黄金时代:指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期。
也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美雨欧风:欧:欧洲。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见多识广:识:知道。
见过的多,知道的广。
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
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
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
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八斗之才: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才:才华。
比喻人极有才华。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
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
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
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
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为中用”
作者:张帆李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1期
摘要:随着音乐作品的进展和不断发展,小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浅谈的是它如何客籍中国在使用过程中进入各地方剧种,以及小号的特性表现力,说明它在戏剧乐中立足后必定的永远。
关键词:小号客籍中国;在中国使用中的经过与作用;过度到戏剧乐队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J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32-01
一、西洋乐器小号客籍中国的过程
自强汉盛唐以来,有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马可波罗中国之旅游,郑和下西洋等中西方的往来,从古至今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我国对世界各国的文明进化影响都很大。
特别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术”对世界的发展文明贡献更大。
艺术界也是如此,没有中国的笙流传至西方,就没用西方的管风琴及至钢琴的诞生。
西方文化,在明末已通过传教士的进入而带进中国,清康熙皇帝十分喜爱西传教士进贡的“铁丝琴(钢琴)”,且康熙皇帝吹“洋箫(单簧管)”很好。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随着列强的军事,政治侵略而来,西方的音乐也随着传教士的传教歌咏来了,接踵而来的是音乐乐理知识和乐器。
包括西方铜管乐队,其中小号是主要演奏乐器之一。
二、小号在中国使用中的经过与作用
那中国人最早使用“军乐队”的情况又如何呢?
1898年,袁世凯亲自编订的“兵备录存”中,有军乐队的编制。
在这一年前他建立了军乐队,并采用军号(小号)来传达军队指令,调动军队位置,以及将“军乐队”承担军中正式操典或仪式等。
自此以后,“军乐队”及“小号”传达命令等作用在北洋军、东北的奉军以及后来的保定军校与黄埔军校起着作用。
从1906年清政府取消科举考试,全国遵令成立学堂后,热河地区一所蒙古学校,天津私立一中,槟榔一所华侨式小学也成立过西洋管乐队。
小号的吹奏出现在中、小学生里。
交响乐队随之而来,1922年中国第一支交响乐队正式命名“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
小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太古时期,1615年,小号进入管弦乐队,由于调性,则小号就种类多。
一个调一支号,演奏起来非常麻烦。
1790年英国人C·克拉杰特在小号上加一个活塞,但还不完美。
1815年德国人施托策研制出现代定型的三个小号活塞后,才使它成为一种能演奏半音阶,可以任意变化十二种均律的乐器,正式进入大型管弦乐队。
小号的性格响而明亮,善于表现和复用于辉煌宏大壮丽的场面,它情绪明朗活泼,善于描绘明快的情节,所以西方人无论是大型社交、歌舞欢庆场面,它都是主要的不能少的重要角色。
同样它作为“客家”到了中国仍然发挥上列的作用。
小号是一个合群广交朋友的乐器,它在小型乐队,如声乐队,以中国器乐为主的小型合奏乐队,哪怕是地方戏曲乐队,他也能分清主次的合拍,参与并为人所喜。
小号不仅是一个刚强的汉子,它也不失温柔的一面。
它可以用柔和的音色向人们叙述音乐语言。
小号还是一门优秀的独奏乐器,当它向人们独自展示自己时,它的性格和音乐语言能给人带来勇敢的前进。
三、小号的特点,如何过度到戏剧乐队中安家的过程
尽管小号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各种新型乐队中,但它的领域还是有一个地方未涉猎过,这就是传统的戏曲乐队中。
1966年以前,除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歌剧院等大城市能照搬上演外国歌剧和舞剧中应用的交响乐队外,各地的地方剧种,如秦剧、沪剧、河北梆子、湘剧、川剧、花鼓戏、越剧乃至国剧京剧均是原民族器乐为主的伴奏形式,谈不上什么西洋乐器的介入。
人们也没有过这种意识将西洋铜管和中国乐器组合起来。
但是到了1966年文革后,西洋乐器已介入了国剧—京剧,小号随着也进入了民族剧种。
西洋乐器进入戏剧乐队是对剧情的表现有一定的帮助的。
实践证明,在突出中国民族器乐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中西结合,对戏剧剧情的渲染是有意而无害的,起码戏剧音乐更丰满了。
自此,西洋乐器进入了全国各省各大地区乃至各县市的剧团,小号从此也在戏曲乐队中落户安家了。
如《红灯记》第四场过门主题,就是小号的旋律的反映,小号高亢,明亮的音色一吹奏,观众的情绪随着高亢的旋律同仇敌忾,《沙家浜》开场音乐小号一吹奏,又是何等的振奋人心。
又如,小号在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草原小姐妹》中更是得心应手的主奏乐器。
自改革开放以来,文艺音乐活动从他娱已过渡到一个自娱的时代。
人们生活安定,日子越过越甜,社区自发的文娱生活如雨后春笋地开展,小号也逐渐由少数人掌握到大多数人喜爱。
从小学的鼓号队到中学的军乐队,掌握小号技能技巧的人更多了。
早晚我们可以在公园里看唱采茶的人与乐队,而且很多人自发地组织乐队在街头、在单位的礼堂开展自娱的文化艺术活动,都有小号在乐队中参与,地区剧团也积极组织乐队为各企业各大单位为国家重大庆典服务,所以我们可以说:“洋必为中用,客籍中国的西洋管乐在戏曲乐队中永远的发挥作用,同样也在和各类乐队中其他乐器一样,作用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