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

合集下载

《苏武传》读后感8篇

《苏武传》读后感8篇

《苏武传》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讲话致辞、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historical materials, insigh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speeche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武传》读后感8篇结合实际的故事情节所写的读后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读后感是一种思想的沉淀,让我们对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苏武传》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0届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4

2020届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赏析 新人教版必修4

12、苏武传一、整体把握《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中学语文论文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二课《苏武传》选自班固的《汉书》,“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岿然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一.苏武对待卫律劝降:不惧,不屑,不齿苏武出使匈奴之时,“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所以在起事之前,“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来,由于虞常部下有一个人夜晚逃走跑去告密,谋反事败,虞常等被活捉。

在审讯中虞常招供了苏武的副中郎将张胜,致使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抓。

单于命卫律“治其事”,审讯苏武等人。

卫律劝降时,使尽了招数。

先是“举剑拟之”,用死来威胁苏武,结果“武不动”,因为苏武根本不怕死。

在卫律劝降之前,苏武知道了副中郎将张胜与虞常有过私下许诺,现在事情败露,就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为保国格“欲自杀”,是张胜和常惠及时制止才没杀成。

而且卫律忘记了,在“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是因为他卫律及时抱住苏武,太医抢救及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才使得苏武的身体渐渐恢复。

因此,用死来威胁苏武,可见卫律的愚蠢。

卫律见一招不成,又使一招——以利诱之:“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可是“武不应”,因为苏武根本不屑屈节辱命换来的荣华富贵。

苏武要的是活得堂堂正正,坦坦然然。

在苏武心里,与其屈节辱命而活着,不如昂首挺胸而死去。

此招不灵,卫律便使出杀手锏——软硬兼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这几句话,让因“不惧”、“不屑”而沉默的苏武忍无可忍,开口大骂:“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从卫律劝降的言辞里,苏武看到了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不讲仁义道德,品格低劣,灵魂卑污的人,这是苏武最不齿的,所以苏武化沉默为怒骂,大义凛然,气壮河山。

解读班固《苏武传》

解读班固《苏武传》

劫家里的钱 ,准备离家 出走 。她 的母 亲李 桃是某 杂志社 的主编 ,其丈夫是 家公司的老板 ,用微微的话说就是 “ 要文化 有文化 ,要 钱有钱 ,真是郎 才女貌天仙 配啊 ” 。但是夫妻 之间 的 感情 并不融 洽,甚至各 自都有感情 出 轨的迹象 , 这让微微 的内心受到 了前 所未有的打击 ,而这 ,也成为微微浪 荡的主要原 因。

巧妙地 化解 了一场 外交危机 ;3 、赢

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创作的剧本 《 刀》是 很值 得 中学 学习 的戏剧 ,作 品演绎了一个叛逆 的女学生伙同男友 从 自己母亲 ̄ 骗钱准备离家出走 的 I I UL 故事。主人公 张微微正 当花季 ,但是 事业 有成 的父 母却 疏 忽了 与她 的交 流 ,和很 多 同龄人 一样 ,她 瞒着 父 母 ,开始了轰轰烈烈 的早恋 。不仅如 此 , 还演 出了一场闹剧——让男友 她 赵亮假装抢 劫犯 ,持刀入室抢劫 ,并 要劫走 张微微 ,但被精于世道的母亲 李桃 识破,微微见事情败露 ,于是和 母亲开始了从来没有过 的 “ 交流” 。
好。苏武不赞成更没有指使副使张胜
参与 ,张胜参与匈奴叛乱只是其个 人
北海上无人处 ” “ , 廪食不至” ,企图
使苏武屈服。但苏武却顽强的活了下
来, 你将 我 “ 置大窖中 , 绝小饮 食” , 我就 “ 啮雪 与旃毛并 咽之” ;你将 我
行为 ,不代表汉使团的行为 ,更代 表 不了汉使团背后 的汉王朝。
制住了匈奴人的诱惑。 2 . 困境 生存 前者 ,为维 护 自己及汉 王朝的尊 严, 苏武决绝地选择 自杀 , 得丁单 赢 于的 “ 壮其 节” 。卫律 劝降未遂更 激
苏武此刻在卫律面前的 自杀却是 明智的 , 是扭转汉使团被动外交局 面

苏武传(第四课时)

苏武传(第四课时)

《苏武传》导学案(第四课时)一、全班一起自习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1、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可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这部分主要是人物语言描写。

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和心理?明确: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

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

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

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

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

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

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从三个层面解读苏武的形象 ——《苏武传》教学笔记

从三个层面解读苏武的形象 ——《苏武传》教学笔记

从三个层面解读苏武的形象——《苏武传》教学笔

《苏武传》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作为汉朝的外交使节,匈奴用审讯逼迫他,用刑来恐吓他,都不能使他屈服,卫律用荣华富贵引诱他,也不能使他动心,用流放北海放羊来折磨他,也不能令他改节。

特别是在经历了北海长期贫困寂寞的生活后,仍然面对李陵的劝降不为所动,特别能见出苏武的气节。

形象塑造:
(1)、选取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性格,如卫律通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地将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2)、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卫律举剑欲刺武,作者用“武不动”三字,就把苏武作为一个大国使节的威仪表现出来了,再如写苏武北海牧羊“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细节,刻画苏武性格的坚定,十分传神。

(3)、苏武形象的塑造,也是在一系列人物的对比中完成的,如张胜的怕痛,李陵的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都反衬出苏武的视亡如归,正气凛然。

苏武的忠诚

苏武的忠诚

苏武的忠诚
嘉峪关一中高二(8)班吴孟烜
忠诚是从古至今对中国人格的最高评价之一。

当今,党忠于人民,军队忠于国家,我们热爱祖国都表现为忠诚。

这样的忠诚不光现在有,古代更是数不胜数。

苏武便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忠君氢国的精神名垂青史,流传千古。

汉匈交战正酣之时,苏武临危受命,出使匈奴窥探敌情,却不想偏偏碰上了匈奴内部谋反,还和自己有关。

本来出使匈奴,想要换取和平,反而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不能完成任务,无面目回归汉朝便想自杀以保全名节。

多么的大义凛然,尤其在那些一审讯就投降的人面前,真好似一轮太阳,独自散发高傲的气节,一人撑起民族的脊梁。

在和卫律的对话中,他义正辞严,不卑不亢,将本是来审问他的卫律部得哑口无言,尤其一句若知我不降明,欲念两国相功,匈奴之祸,从我始矣,证明了苏武始终心系国家安危,人民冷暖。

这是忠于百姓、忠于国家,我认为这是真忠。

然而,在封建体制下,我认为苏武的忠诚里还掺杂着些许愚忠。

在和李陵的对话中得知,他的家族已被年老糊涂得皇帝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苏武似乎没太大反应,心中只记挂着皇帝的恩情,武父子无功德,皆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在亲人和皇帝面前,他选择了皇帝,抛弃了家人,更是将服侍皇帝比作服侍父亲,即使死也无所怨言,这体现了一种奴性,更是一种愚忠。

组转总结苏武在面对卫侓李凌的劝诱表现形象

组转总结苏武在面对卫侓李凌的劝诱表现形象

组转总结苏武在面对卫侓李凌的劝诱表现形象⑴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的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⑵①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毫不客气②劝降时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皆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

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⑶①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②李陵劝降时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⑶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当单于使卫律劝降时,苏武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引刀自刺。

苏武以他的举动表明他忠于汉朝绝不变节的决心。

而又有谁会有他那份坚定的忠君爱国之心呢?连李陵这样的将领都劝他投降,苏武也不为所动,表明心志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

”在私底下,在无人处,苏武也一如既往的坚定他的爱国心。

当他听李陵说汉武帝驾崩时,“南乡号哭,呕血。

旦夕临,数月。

”无论在何时何地,苏武的忠君爱国之心都得到体现。

反观那副中郎将张胜在卫律举剑威胁的时候,立刻请降。

张胜这副贪生怕死的嘴脸,如何与苏武面对生命威胁时的巍然不动相比呢?到最后,连卫律都清楚地知道苏武的满腔爱国心,知道他绝不会投降。

敌方单于对他的种种刁难也只是因为佩服他的气节而生出爱才之心。

从敌方的表现中,更能看出苏武坚定高尚的爱国心和民族气节。

其次,苏武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他在面对叛国者卫律的劝降之语时,苏武痛骂卫律“不顾恩义,叛主背亲”。

然而,在他面对同僚李陵的劝降时,他知道李陵的投降是事出有因。

虽然李陵因个人恩怨而不顾大义,苏武也只是说:“愿复勿再言。

浅谈对比手法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运用

浅谈对比手法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的运用


XI
浅谈对比手法在
《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由汉代班固所作,主要记录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后的经历——为了和匈奴通好,汉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后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长达十九年后才被放回,“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文章的语言精炼,将史家的笔法和文学语言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见识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爱国热情,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标杆。

以下将从“衬托”这个角度来分析苏武是如何在单于处心积虑的逼迫下,卫律和李陵劝降的压力下坚决不降的,更加展示了苏武的凛然高节。

“衬托”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近或者对立条件,借助一种事物来陪衬或者突出另一种事物的表现手法,能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包括“正衬”和“反衬”。

在《苏武传》一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卫律、单于和李陵这三个人衬托了苏武誓死不降的决心。

单于先是派卫律审讯苏武,然后自己再亲自上阵游说,最后派李陵去说服,均无果,成为了这次劝降过程中意志的败者,成就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好奇:单于是匈奴高高在上的君王,为何非要招降苏武呢?还三番五次地去派人劝降?又为何没有在劝说无果下直接杀了他。

抛开当时大汉和匈奴的社会背景,仅教
材解析
CAI JIE XI。

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不愿意降,匈奴是怎样对待他的?
(1)肉体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啮 雪,咽毡毛”、“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等。 (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 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以贫贱移其志(迫降)。
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 忠诚、信念与意志: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 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班固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 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李陵: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先告知家人的不幸遭遇; 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 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 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 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 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课文最后一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1)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 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 任务,荣归故里。
主题总结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 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 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 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私情不能动” 的 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 有何不同? (1)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 不同。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 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原来与苏武 “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对汉朝还 有感情,还有羞耻之心,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 (2)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 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 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 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 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 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 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 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 诚的真君子!

《苏武传》答案

《苏武传》答案

《苏武传》答案三、整体感知1.读课文,读准字音。

栘(yí)中厩(jiù)监且(jū)鞮(dī)单(chán)于(yú)缑(gōu)王遗(wèi)昆(hún)邪(yé)王浞(zhuó)阏(yān)氏(zhī)弩(nǔ)訾(zī)熅(yún)北阙(què)啮(niè)旃(zhān)徙(xǐ)廪(lǐn)旄(máo)於(wū)靬(jiān)弋(yì)缴(zhuó)檠(qíng)棫(yù)辇(niǎn)劾(hé)斧钺(yuè)汤镬(huò)衿(jīn)贳(shì)隤(tuí)羝(dī)2.速读课文。

理清本文的脉络。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

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奉命出使一因变被扣一一自杀殉汉一一卫律劝降一一幽置大窖一一苦守北海一一李陵劝降一一获释归汉。

四、梳理研习按照情节的发展,研习文本❶奉命出使活动一、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字词。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介词,表原因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男子长辈的尊称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用法,使……归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以…身份5、置币遗单于用作礼物的玉、马、皮、帛等赠送活动二:研习文段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❷因变被扣活动一、读第二、三段,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1、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陷入而不能脱身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暗中4、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5、素与副张胜相知有交情6、为汉伏弩射杀之暗中7、幸蒙其赏赐幸:希望8、以货物与常财物9、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审理10、恐前语(yǔ)发暴露、泄露11、事如此,此必及我牵连12、见犯乃死,重负国。

卫律劝降的故事体现了苏武怎样的英雄气概-

卫律劝降的故事体现了苏武怎样的英雄气概-

卫律劝降的故事体现了苏武怎样的英雄气概?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其一,背汉入匈。

卫律之父原本为居于长水之胡人,故卫律自小生于长于汉朝,他有协律都尉李延年这一位多年好友,并有幸受到好友举荐,作为出使匈奴的使节。

然而,变故骤降,之后李夫人亡故,李延年一家被汉朝诛灭,卫律因惧怕受到牵连与诛杀,逃出汉朝,投降匈奴,其受到了匈奴人的喜爱,伴随于单于,受到重用,封为丁灵王。

其二,接待汉使。

昭帝立为帝之后,李陵好友任立政等三人被派至匈奴,招回李陵。

单于摆酒赐宴,李陵、卫律在座,因无机会私语,任立政多次暗喻归汉,李陵默不作声,在卫律起身更衣时,任立政直言其意,卫律返回时听到余音,给予反击并撤下宴席。

其三,迫降苏武。

卫律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苏武仍然不为所动,坚持忠义与赤心。

卫律终于知道无法迫降苏武,将情况报于单于,单于之心愈烈,囚禁其于大窖之中,并不给予吃喝。

其四,杀李广利。

单于因对李广利十分青睐,知其为汉朝之大将贵臣,并将女儿嫁与他,尊宠高于卫律。

卫律因此十分嫉妒。

正巧单于之母生病,卫律命匈奴之巫者言曰已故单于发怒,需贰师将军祭庙,卫律收捕并诛杀李广利。

之后匈奴情况愈下,只能为李广利建立了祭祀的庙祠。

通过卫律的故事,我们知道,卫律为了向匈奴表达忠心,对汉朝做出了不少坏事,这样一个行径,在历史上自然不会留下好的名声。

卫律劝降读过《苏武传》,必对卫律劝降的情节印象深刻,不管是酣畅淋漓的体验,还是对苏武英雄气概的感悟。

以下就是卫律劝降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短兵相见,一番唇枪舌战,场面惊心动魄。

卫律率先出击,他以剑斩虞常为威胁,并为张胜冠上“谋杀单于近臣”之罪名。

张胜又怎堪其击,在这番对其不利的情形之下,张胜这位意志软弱之人自然请降。

卫律深谙此道,立刻利用这有利的局势,以“相坐“之名胁迫苏武。

众人皆知,这个时候,若承认自身与虞常之变有牵连,无疑为匈奴攻击汉朝之事制造了口实,在舆论之上,匈奴也会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

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 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 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 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 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 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 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 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 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 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 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背景简介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 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 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 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 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 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 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 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127年、前121年、 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 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 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 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
梳理第三部分
第9、10段
重点词句
1、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得夜见汉使
1、请求看守他的人一起去
(见汉朝使者)。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凡随武还者九人
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2、凡:共 3、在 4、始以强壮出,及还 4、始:当初;及:等到

苏武拒降阅读答案

苏武拒降阅读答案

苏武拒降阅读答案苏武传必修四编写时间xx-2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知识链接作者及作品: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明好学,16 岁入洛 1、作者及作品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根底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屡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拟法、合作探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给字词注音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且()鞮()侯;厚赂();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昆()邪()王;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於()靬()王;啮()雪;旃()毛;檠()弓弩;扶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故使陵来说()足下;斧钺()2、划出出文中通假字课中探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 ,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 ,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 ,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 ,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 ,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 ,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 ,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 ;衿,通“襟” ,衣襟。

苏武传

苏武传

1 出使匈奴,单于受礼。 2 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第二部分 :( 3—8 )叙苏武在匈奴的艰辛生 活及感人事迹。
3 4 5 6 7 8
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痛斥卫律,富贵不淫。 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李陵劝降,私情不动。 苏武坦言,李陵嗟叹。
第三部分:(9—10)苏武被放归国的经过。
四、细节描写,生动具体。 1、第四段中苏武自杀写到“卫律惊、惠常 哭、单于壮其节”的细节。
“一惊、一哭、一壮”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 时紧张的场景,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
2、第六段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 “武 卧啮雪,与旃毛并吞之”的细节。
运用动词“卧”“吞”生动地表现出苏武面临 的困难,展现他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问 题
课文选取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苏武高 尚的民族气节,体现他什么样的性格?
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不怕困难、忠贞不移 坚持原则、意志坚定
一、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二、典型环境的烘托。 自然环境:地窖、北海 社会环境:缑王谋反
三、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 (1)张胜:考验,叛变投降。
(补充注释) [降武]使苏武投降。降,使动用法, 投降” [剑斩]以剑斩杀。剑,名词作状语。 [平心持正]居心平允,主持公正。
9 10
汉凶和亲,请还苏武。 历尽艰辛,发白归汉。
“使……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
问题一: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卫律卖国求荣,一心想立功表现,说辞 傲慢无礼,飞扬跋扈,方法软硬兼施,想 方设法迫使苏武投降; 李陵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内心还有 对故国的依恋,情感十分复杂,所以说辞 较坦诚委婉,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又有 无奈。

苏武处事态度

苏武处事态度

苏武处事态度
苏武,号“苏洵”,字“处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

他主张“以折中之道制伏政治对手”,为汉室的统治提出的“百家争鸣,实现双赢”的历史观点,在今天仍然引起学者的关注。

苏武的处事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坚信“仁义礼智信”,以及教师“爱莫能助”。

在处理内政和外交时,他倡导“和而不同”,劝谏则厚道,面对对手时,他追求公平,重视对抗方的态度,坚持“施恩与仁政,帮助孤陋寡闻”,崇尚忠义,强调宽厚与慷慨。

苏武坚持踏实肯干的作风,他认为“宁以有果,莫以无理”,他深信“心无因索,即有料应”,而“苦心苦循,便见有效”。

他精通国家法制,坚持立法以示众,并不折不扣地坚持法治精神,因此他的社会改革和外交政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苏武的处事态度是正直坚定的,他常用“不苟言笑,不放纵欲”来描述自身的作风,他坚信“若功近乎,终非徒劳”,他坚持“作为学者,有善于思考”。

无论是什么时候,苏武以其正直的处事态度,清正廉洁的行为方式,总是鼓舞着后人们的斗志与坚持。

苏武的处事态度,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他有着自己的历史观点,为人民带来安定,让自己的国家更为发达,而他也是一位正义、诚实、公正、宽容和开明的人物。

我们今天该学习什么呢?学习苏武的处事态度,其内涵是:仁爱、宽厚、忠诚,以和平化解矛盾,坚持公平正义,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苏武传

苏武传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1.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来塑造苏武这一形象的?
提示:
①在出使匈 张胜因谋反事发,在虞常被斩后心惊“请降”,作为副
奴之初,与副 使,张胜置两国关系于不顾,表现出胆怯与软弱。两相
使张胜的对 对比,更见苏武以死保全气节,镇定无畏的使臣风度
照。
和高贵品质。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让) (1)使 单于使使晓武(前一个“使”是动词,派遣;后一个
“使”是名词,使者) 武使匈奴,明年(动词,出使)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幸蒙其赏赐(希望)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幸运) 君幸于赵王(宠幸) (2)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
12 苏武传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 一。诗人凭吊苏武,赞颂了苏武忠君 爱国的精神及崇高的民族气节,并讥 讽了汉武帝的负德,封赏不公。晚唐 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 节,歌颂坚贞忠臣,正是时代的需要。 全诗真实感人,手法巧妙,寄托了诗人 自己的爱国思想。特别是颈联的对仗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本对译
3.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有什么不同?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卫律的劝降 李陵的劝降
提示: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 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说服力。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武传读后感(一)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

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

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

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

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

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

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

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

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

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

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

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苏武传读后感(二)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武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态度
作者:苏雪影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4年第04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单元第二课《苏武传》选自班固的《汉书》,“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那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心耿耿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历经两千多年而不倒,岿然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一.苏武对待卫律劝降:不惧,不屑,不齿
苏武出使匈奴之时,“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所以在起事之前,“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来,由于虞常部下有一个人夜晚逃走跑去告密,谋反事败,虞常等被活捉。

在审讯中虞常招供了苏武的副中郎将张胜,致使苏武受到牵连而被抓。

单于命卫律“治其事”,审讯苏武等人。

卫律劝降时,使尽了招数。

先是“举剑拟之”,用死来威胁苏武,结果“武不动”,因为苏武根本不怕死。

在卫律劝降之前,苏武知道了副中郎将张胜与虞常有过私下许诺,现在事情败露,就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为保国格“欲自杀”,是张胜和常惠及时制止才没杀成。

而且卫律忘记了,在“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时,“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是因为他卫律及时抱住苏武,太医抢救及时,“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才使得苏武的身体渐渐恢复。

因此,用死来威胁苏武,可见卫律的愚蠢。

卫律见一招不成,又使一招——以利诱之:“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可是“武不应”,因为苏武根本不屑屈节辱命换来的荣华富贵。

苏武要的是活得堂堂正正,坦坦然然。

在苏武心里,与其屈节辱命而活着,不如昂首挺胸而死去。

此招不灵,卫律便使出杀手锏——软硬兼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这几句话,让因“不惧”、“不屑”而沉默的苏武忍无可忍,开口大骂:“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从卫律劝降的言辞里,苏武看到了一个贪图荣华富贵,不讲仁义道德,品格低劣,灵魂卑污的人,这是苏武最不齿的,所以苏武化沉默为怒骂,大义凛然,气壮河山。

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享受荣华富贵更是封建士大夫的梦想。

对卫律来说,他所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句句真言,语语至诚;更何况在那个利益已成为唯一价值的时代里,像他卫律这等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的人多了去,并不只是他卫律一人。

但是,苏武是那个时代的奇葩——在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作为交易筹码,气节低廉,利己
主义泛滥的社会里——苏武依然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信念。

所以,在苏武眼里,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最必须具有的道德底线,是“顾恩义”——念君主、父母恩,行忠君之义。

而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是可耻的行为。

二.苏武对待李陵的劝降:坚定信仰,坚贞不屈
李陵与苏武曾经共事,李家与苏家是世交,他了解苏武的思想性格,所以在肩负单于使命劝降苏武的时候,他没有如卫律“以死惧之”和“以利诱之”,更没有“软硬兼施”,而是“以情动之”。

一见面李陵就从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出发,开诚布公告诉苏武:“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没等苏武回答,李陵接着向苏武细细地讲述了苏家骨肉兄弟惨死的锥心之事:“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後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兄弟至亲的接连惨死已是人间惨剧。

这是李陵向苏武射出的第一支利箭,直接刺穿苏武的胸膛,让苏武内心淌血。

李陵没有让苏武在悲痛之中缓过神来止血,而是继续射出第二支利箭——告诉苏武更为惨不忍闻的家庭境况:“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苏家白发娘,望儿归,如今已是阴阳相隔,红妆不能长守空帷;家里的姐妹,女儿、儿子已是“家破人亡两不知”。

这是要苏武明白:不要说你“终不得归汉”,即使,假设你“得归汉”,没有亲人,没有妻儿的“汉”也是满目悲凉、捶心痛楚之地啊;“子欲孝而亲不在,父欲慈而子何处?”苏武你情何以堪!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

”李陵很清楚,也许苏武你可以强忍失去亲人的痛苦而坚持明月可鉴的忠心,坚持“信义”,但如果让你知道如今的武帝已不是当年前那个神勇英明的帝王,而是一个昏聩的君主,那你的忠心之堡垒该会倒塌吧?所以李陵还是没让苏武从再度沉陷的巨大悲痛中缓过神来,而是向苏武射出第三支利箭,他向苏武讲述了“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的现实状况,用极其关怀、诚挚的心为苏武着想:“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在李陵的眼里,人生短暂,在这荒无人烟的北海孤独地坚强着,承受着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折磨,是多么不值得。

李陵的劝降可谓字字带血,句句含泪,语语至诚。

每一句话都是一支支利箭,狠狠地刺穿苏武最柔软的胸膛,让苏武的心天崩地裂,碎成一地。

李陵的劝降,可以说是“悲天地,泣鬼神”,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会也为之动容。

苏武非草木,更非铁石心肠之人,李陵的每句话,都透入了他的骨髓,痛彻了每一条血脉。

然而,令李陵想不到的是,他的支支利箭,只能刺穿苏武的肉体,却无法摧毁他心中坚固的信仰堡垒。


茫的贝加尔湖,孤零零的苏武,没有食物,他掘野鼠,收草籽;没有人,他夜半听风啸,冷寂的明月伴他眠。

但苏武“诚甘受之”,无怨无恨。

被李陵万箭穿心的苏武没有悲伤欲绝,痛不欲生,举手投降,而是在李陵的面前灿烂地绽放着信仰之花:“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在李陵眼中,忠贤明之君是常理,你苏武宁愿自己受折磨不愿归降享受荣华富贵,是因为你对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忠心耿耿,可现如今的皇帝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皇帝,现在的汉武帝糊涂昏庸,滥杀无辜,已无可忠之处,“良禽择木而栖”,该是你抛弃忠心的时候了。

可以说李陵的这番话,是很有杀伤力的,如果换成别人,胜率很高。

但苏武不管现在的皇帝怎么样,更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的心中,“知恩图报”是人之必须,“臣为君死”是世之常理。

所以苏武选择坚守,选择高贵,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

他不在乎自己的这份坚守能否名垂青史,这份“信义”谁能见证,谁会赞美,他只听从灵魂的呼唤,只需要内心的宁静。

“世上无难事,最怕认死理!”苏武所认的这个“死理”,是坚贞的气节,是“顾恩义”的道德情操,是无愧的内心和屹立的人格。

这是他永远的信仰,坚不可摧!在这个巨人面前,李陵愧疚而涕泣:“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三.苏武精神的历史价值
细读《苏武传》之“卫律、李陵劝降”片段,我仿佛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携着一份真挚的情感向我们款步走来。

在那个怀疑理想、气节、信念、道德的时代,苏武高扬着那颗高尚的灵魂,用那高贵的品格向所有的后来人昭示着生命的真谛。

在后来人中,有誓死不降,挥毫书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慷慨就义,仰天长啸“若变法须流血者,请从嗣同始”、“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有视死如归,高声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有食树皮,吞棉絮,不理会“放下武器,保留生命,保你富贵”,誓死捍卫祖国河山的杨靖宇将军;有……
在中华文明浩浩的历史长河中,苏武的精神,是一朵耀眼的浪花,是照耀中华儿女奋然前行的灯塔,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源。

四.苏武精神的当代意义
当今时代,我们的国人也正在把利益看成是唯一价值,把对金钱和权势的崇拜看成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和追求;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成功的概念已被界定为“有权或有钱”。

而信仰、理想、道德、良心在利益面前俨然蜕化成了交易的筹码,“精致利己主义”在我们的社会里弥漫开来,我们的民族精神气儿正在逐渐丢失,中华民族高贵的品质正在渐渐遗失。

商业道德在利润面前失去理智,理想信仰在金钱面前黯然失魂,人权人道在权势面前弯腰低眉。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尖锐地刺痛国民的心。

苏武的精神,当有棒喝的警示作用。

苏雪影,教师,现居福建厦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