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格蒙特序曲》浅析
欧洲音乐名作赏析
第一部分巴罗克时期巴赫《法国组曲》4巴赫第二《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管风琴曲《托卡塔与赋格》亨德尔《水上音乐》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选曲《哈利路亚》第二部分古典主义时期海顿清唱剧《四季》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海顿《第104交响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莫扎特《第41交响乐》莫扎特《F大调钢琴奏鸣曲》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第三部分浪漫主义时期舒曼钢琴曲《狂欢节》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柏辽兹《幻想交响乐》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序曲》柏辽兹交响乐《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肖邦《A大调波罗涅兹》肖邦《b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威柏歌剧《自由射手》序曲威柏《邀舞》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舒伯特《鳟鱼五重奏》舒伯特第八交响乐《未完成》门德尔逊序曲《芬加尔山洞》门德尔逊无言歌《春之歌》门德尔逊第三交响乐《苏格兰》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李斯特钢琴曲《爱之梦》李斯特交响诗《塔索》李斯特交响诗《前奏曲》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威尔第三幕歌剧《弄臣》片断威尔第歌剧《阿依达》——《凯旋进行曲》比才歌剧《卡门》序曲与《卡门组曲》比才《哈巴涅拉舞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奥芬巴赫《船歌》古诺《圣母颂》古诺《微风圆舞曲》瓦格纳《婚礼进行曲》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摇篮曲》马勒《第八交响乐》马勒《大地之歌》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柳德米拉》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比才《阿莱城姑娘》组曲奥芬巴赫歌剧《天堂与地狱》奥芬巴赫《船歌》古诺《圣母颂》古诺《微风圆舞曲》瓦格纳《婚礼进行曲》瓦格纳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瓦格纳乐剧《罗恩格林》前奏曲瓦格纳乐剧《尼柏龙的指环》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摇篮曲》马勒《第八交响乐》马勒《大地之歌》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约翰·施特劳斯《南国玫瑰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皇帝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安娜波尔卡》弗兰克《d小调交响乐》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圣·桑交响诗《骷髅之舞》格林卡歌剧序曲《路斯兰与刘德米拉》格林卡《卡玛斯林卡亚幻想曲》鲍罗丁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穆索尔斯基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舍赫拉查达》柴可夫斯基《第三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四季》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斯美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浮尔塔瓦河》斯美塔纳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第二组曲格里格《a小调钢琴奏鸣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璜》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玫瑰骑士》第四部分印象主义及现代主义时期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德彪西《大海》德彪西钢琴曲《金鱼》拉威尔《波莱罗舞曲》拉威尔管弦乐组曲《鹅妈妈》勋伯格配乐朗诵《月下的皮埃罗》勋伯格《华沙幸存者》巴托克《乐队协奏曲》巴托克《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的音乐》斯特拉文斯基舞剧《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舞剧组曲《火鸟》斯特拉文斯基四场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片断兴德米特交响乐《画家马蒂斯》兴德米特钢琴曲《音的游戏》附录音乐用语简释后记欧洲单曲排行前101、"Tripping" Robbie Williams2、"Don't Cha" Pussy Cat Dolls 与 Busta Rhymes 共同演绎3、"Push The Button" Sugababes4、"Popcorn" Crazy Frog5、"You're Beautiful" James Blunt6、"Precious" Depeche Mode7、"We Be Burnin" Sean Paul8、"Crazy Frog" Axel F9、"Petite Soeur" Laam10、"Je Ne Suis Pas Un Heros" Star Scademy 5。
爱格蒙特序曲赏析
《爱格蒙特》序曲赏析在听了一遍《爱格蒙特》序曲之后,我搜狗了一下这首序曲的背景。
《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
全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入狱并被处以死刑,慷慨就义,戏剧以悲剧结尾。
贝多芬的这一序曲就是写的爱格蒙特这一英雄人物的一生的故事。
《爱格蒙特》序曲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我感觉序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音乐的开始。
序曲的开始,音乐特别低沉,节奏特别缓慢,不时会有低音的出现,给人一种特别压抑、特别阴暗、特别窒息的感觉。
这一段似乎是在诉说十六世纪荷兰人民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境遇下的生活状态。
西班牙异族统治并压迫了荷兰人民,剥削他们的财产和劳动力,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这一部分用低沉而缓慢的音乐讲述了荷兰人民在压迫与剥削下生活的苦难。
可是渐渐地,荷兰人民的苦难、煎熬几乎全被一阵略显轻快的旋律打断了,这就是序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的音乐轻快和高昂交替。
轻快的音乐悠扬舒畅,节奏明晰,听上去特别舒服,好像就是革命领袖爱格蒙特在慷慨陈词,循循善诱,号召全体荷兰人民团结起来,用斗争、用武力来夺取自由,夺取本该属于自己的领地、和安宁的生活。
但是,抗争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高昂的的音乐出现了,音乐节奏渐快,音调渐高昂,讲述的是爱格蒙特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困难重重中渐渐发展壮大的这一令人振奋的事实。
轻快和高昂交替进行,表现了荷兰人民在爱格蒙特领导下勇往直前,遭遇千难万阻而又突破重重困难的斗争过程。
序曲的第三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有一段明显的空白,讲述的应该是经过顽强的抗争,爱格蒙特终不敌西班牙统治者的背信弃义,被捕入狱,慷慨就义。
然而,后一秒,音乐又突然高亢起来,节奏紧凑明快,音调高昂,仿佛讲述荷兰人民虽然失去了革命领袖爱格蒙特,但他的革命精神仍在,他的庞大气势仍在,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变得更加激烈,队伍更加庞大,气势更加宏伟;虽然没了领导人,但每个荷兰人都有着为自己的自由而战的意志,不可动摇。
《爱格蒙特》序曲作品分析及其背后的民族性意识
《爱格蒙特》序曲作品分析及其背后的民族性意识作者:冯帅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2期[摘要]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中描述到,16世纪的尼德兰仍处于西班牙的统治下,频繁的宗教迫害使尼德兰人民备受压迫。
逆来顺受的麻木,终于有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爱格蒙特伯爵号召人民奋起反抗。
贝多芬为此戏剧配乐编写出《爱格蒙特》序曲,表这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光明的希望。
[关键词]爱格蒙特;序曲;民族性意识一、创作背景16世纪的尼德兰,在西班牙殖民主义的爪牙下备受蹂躏,人们忍气吞声地在异族统治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没有主权,更没有最基本的人权。
逆来顺受的麻木,终于有人再也看不下去了,爱格蒙特伯爵举起手中义旗,号召还有一丝清醒头脑的人们奋起反抗。
他激励着荷兰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同西班牙残暴统治斗争。
可是,这样的一个英雄最终却因为背叛出卖,成为断头台上的孤魂。
1802-1816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高潮,但也是他困难重重的时期,由于耳疾的发作,日益恶化不能听辨,他日夜沉浸在痛苦之中。
这时贝多芬深深被这样一部悲壮戏剧所感动,他特意以英雄爱格蒙特为中心,写下了有名的交响乐曲——《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以爱格蒙特高大勇敢的英雄形象作为序曲的中心,表现了他的斗争、遇难以及被迫用艰苦奋斗和以勇于牺牲的精神换来自由、幸福、欢乐的信念。
贝多芬力图通过此来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在出版时,特附上“预告祖国即将到来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二、作品分析(曲式结构图)序曲的引子中,包括两种不可调和的对立形象。
其一,第一小节是爆发版的乐队全奏,仿佛闪电划破天际。
紧接着第二小节“marcato”的标记与休止符的交替,弦乐组用强有力的极低的密集和弦奏出阴沉森严的主题。
那逐渐下降的音阶就像是挥之不去的阴影,永远缠绕在人的心头,仿佛整个国家正日趋沉沦直至地狱的边缘。
动机采用古代西班牙宗教葬仪音乐萨拉班达舞曲的节奏,象征着凶恶残暴的侵略者的铁蹄在践踏,蹂躏着人民。
艾格蒙特序曲
《艾格蒙特序曲》
序曲一开始,便是几段由和弦演奏的由高到低的非常低沉的声音,然后紧接着是一段更加沉重压抑的音调,给人一种非常压抑死寂的感觉;就在这死寂一般的音调当中,突然出现了几段高昂的旋律,这种旋律中间感觉夹带着悲壮的气息,但是却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了缓解,也让我们心中那种压抑的感觉得到了些缓解;这之后,紧接着的是一段小声的略带轻快地旋律,然后旋律的节奏慢慢加快,声音越来越大,音调也越来越高,仿佛蓄势待发,一跃而起一样;随着三段非常有节奏的旋律过后,接下来的部分和以上部分的感情色彩完全不同,抛开了悲伤压抑的氛围,转而携带着让人激情昂扬的旋律,给人一种昂扬向上,非常开阔,扫除一切困难的感觉;接下来,乐曲安静了下来,慢慢地一段非常轻快、欢乐的旋律一下子蹦了出来,给人一种胜利时庆祝的喜悦的情感,在这种欢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整首序曲。
整首序曲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整体感,由开头的沉寂压抑,到中断时的昂扬高亢,再到结尾的欢快喜悦,就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悲惨压抑的开头,积极昂扬的斗争,再到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之情,我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仿佛也在经历着这样一段过程,虽然乐曲在这种氛围中慢慢结束了,但是乐曲最后那种欢呼喜悦之情却还在我们心中徜徉。
爱格蒙特序曲赏析
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爱格蒙特《爱格蒙特》序曲。
爱格蒙特为荷兰的一位民族英雄,它的故事依旧是一个悲剧故事。
他带领荷兰人民揭竿而起反对西班牙的侵略。
但胜利却不属于他,他英勇地牺牲了。
这首曲子依然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
开头第一声,弦乐组从低音区出发,用强有力的长和弦发出了一声叹息。
叹息声慢慢减弱落,弦乐依旧在低音区奏出了几个沉重的音符。
这几个音符略略有一些上行的趋势,像是一群深处深渊之中的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时双簧管伴随着一些低音的管乐进入,紧接着又是低沉的小提琴,其音量也很小。
这是整个作品的引子。
紧接着,大提琴在低音区演奏的几个音符是这里的主部旋律。
主部旋律低沉但带有希望,雄浑而不失温柔。
呈现部的副部音乐由管乐演奏为主,旋律稍快,节奏稍微明亮一些。
在整个阴暗的呈现部中带出了一抹亮色。
这里贝多芬引进了两个新的素材来表达乐曲主题。
随后一分四十秒左右,乐曲进入展开部。
展开部相较于呈现部,音高了许多,整个节奏连贯起来而营造了一种温柔的感觉。
在低沉快速的伴奏上凸显出来。
就是一个在逆境中用生命起舞的人,尽管精疲力竭却依然坚持。
这里的旋律减弱,有一种难以为继的感觉。
随后管乐退出,弦乐开始演奏展开部的主旋律,声音更为低沉。
听众不忍有惋惜同情之感。
整个旋律也变慢。
但紧接着整个乐曲的速度立刻加快。
高低音相互应和,小提琴快速拉出短促上行的有力的节奏。
整个乐曲开始向高潮进发。
管乐与弦乐一唱一和,一个低沉一个明亮。
这是爱格蒙特所带领的人们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战斗。
到最后,欢快的旋律占据了上风,似乎也暗示了战争的结果。
后面一段中,弦乐时不时出现,像是侵略势力的反扑。
乐曲紧接着变得悲壮起来,又是小提琴快速短促的乐句。
这里的乐句几乎呈现出渐强和上行的趋势。
荷兰人民的生活开始变得明朗起来。
突然乐曲戛然而止,整个乐队恢复到安静的状态,我们的英雄爱格蒙特去世了。
但这种反抗没有停止,反而变得愈加恢宏。
这是为了自己国家与尊严的战斗。
贝多芬的十大名曲简介
贝多芬的十大名曲简介如下: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著名的合唱部分和宏大的氛围而著称。
其歌词由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一首诗歌组成,描述了人类基于爱和友谊共同前行的愿景。
这首作品被公认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月光奏鸣曲》:贝多芬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以其旋律和情感的深度而著称。
它是一个优美、平静和令人感到亲切的作品,被证明是对爱情的深深表达。
《英雄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通常被称为《英雄》,是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以其宏大的规模和壮丽的气势而闻名。
《命运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以其戏剧性和紧张的氛围而著名。
《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以其描绘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丽而著名。
《月光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一部钢琴奏鸣曲,以其梦幻般的旋律和情感深度而著名。
《春天小提琴奏鸣曲》: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一部小提琴奏鸣曲,以其明亮的旋律和春天的气息而著名。
《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的一部序曲,以其戏剧性和紧张的氛围而著名。
《莱奥诺拉序曲》:是贝多芬的一部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浪漫的情感而著名。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贝多芬的代表作,它们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艺术研究摘 要: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对整个世界音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以贝多芬创作的《艾格蒙特》序曲为出发点,浅析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这首作品虽然短小精悍,却足以和贝多芬最伟大的乐章相媲美。
关键词:贝多芬;背景;创作1 创作背景《艾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艾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作于1810年,作品84号。
贝多芬为歌剧、戏剧所写的序曲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取材自16世纪荷兰民族英雄艾格蒙特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历史事迹,剧中的艾格蒙特是一个多次为荷兰建立战功的贵族,他是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
艾格蒙特的英雄形象和他悲惨的命运深深感动贝多芬,他以艾格蒙特的形象作为整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他斗争精神和悲剧性的命运,还体现艾格蒙特斗争的结果,最终取得荷兰人民胜利的狂欢场面。
这一创意充分体现出法国大革命对贝多芬的影响,表达出贝多芬内心的一种信念,那就是人民革命的力量可战胜一切。
2 一部单乐章的“交响乐”《艾格蒙特》序曲是用奏鸣曲式完成的,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
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即“在西班牙殖民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以及艾格蒙特牺牲”“荷兰人民取得胜利的狂欢”这三大部分。
乐曲一开始就是一个缓慢肃穆的引子,贝多芬运用了古典西班牙葬礼音乐萨拉班德舞曲所特有的非常压抑阴沉的节奏为基调,笼罩了一个非常不安压抑的气氛,此处第一小节为爆发性的乐队全奏,节奏二三拍。
随后就是全体弦乐声部演奏。
随着弦乐低声部的声音出来,该序曲的主部主题出现,这个主题如哭诉般,既沉重感人又具有斗争精神,大提琴沉重的演奏出来,把人带入一个充满冲突和痛苦的英雄世界。
接着萨拉班德主题再次出现,这一次是乐队全奏,力度加强,更加沉重。
在引子中有两个不同的音乐形象,一个是残暴的统治者形象,一个是苦难者的形象。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摘要】贝多芬是音乐史上的巨匠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本文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入手,浅析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点以及对音乐历史和后世音乐的影响。
《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力。
通过分析其音乐特点,可以看出贝多芬在作曲过程中对音乐结构和主题发展的处理极为精湛。
他的创作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创作,为音乐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贝多芬的作品体现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追求的独特见解,使他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创作风格、音乐特点、音乐历史、影响、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巨匠,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先驱者。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贝多芬展现了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以及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新探索。
《艾格蒙特》序曲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他音乐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点包括丰富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复杂的音乐结构以及对音乐形式的创新。
他的音乐充满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艾格蒙特》序曲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也展现了他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深深吸引着听众的注意。
在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对音乐历史的影响方面,可以看到他对后世音乐的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同时也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被认为是音乐史上的一位伟大先驱。
2. 正文2.1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特点1. 内在力量和激情:贝多芬的作品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和激情,经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激情和对命运的挑战。
2. 创新和实验: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不断尝试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挑战传统的音乐规范,开创了音乐史上的新篇章。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艾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一首乐曲,也是他为戏剧《艾格蒙特》所创作的序曲。
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感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艾格蒙特》序曲中的贝多芬创作风格进行浅析。
从乐曲的结构和形式来看,《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结构和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艾格蒙特》序曲的曲式结构非常独特,不同于传统的序曲形式,而是采用了自由奏鸣曲式的形式。
这种自由奏鸣曲式的特点是主题的回归和展开更加自由,而非固定的三段变奏式。
贝多芬在序曲中大胆地运用了自由奏鸣曲式,通过展现对于音乐形式的创新和探索,进一步彰显了他的音乐天赋和创作独特性。
从旋律和和声来看,《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旋律构思和和声处理能力。
贝多芬擅长创作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的旋律,他对于和声的运用也非常独特。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对位法,展现了他在和声处理上的丰富想象力和才华。
尤其是在序曲的高潮部分,贝多芬通过和声的堆叠和对位的运用,创造了气势恢宏的音乐场景,表现了对于音乐表现力的追求和探索。
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上,《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对于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贝多芬擅长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人性的思考,而在《艾格蒙特》序曲中,他再次展现了对于人性命运的思考和表达。
整个序曲以悲壮的氛围贯穿始终,表现了对于人性悲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贝多芬通过音乐中的旋律和和声,生动地表达了对于人性命运的思考和对于自由的追求,体现了他对于音乐的执着和对于人性的关怀。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音乐史上的天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艾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作品中的经典之一,通过分析它可以深刻地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艾格蒙特》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音乐剧,由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音乐表现力极强,使得序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之一。
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在这部序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的音乐张力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和艺术追求。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以浓烈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力为特点。
《艾格蒙特》序曲的开头以激昂的动机和强烈的节奏展示了贝多芬的音乐个性。
整个序曲充满了激情澎湃的节奏,富有音乐张力和动感,展现了贝多芬强烈的表现力和个性。
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了贝多芬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以严谨的结构和富有变化的音乐形式而闻名。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变奏和发展等手法,给序曲注入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变化。
序曲以悠扬的主题展开,经过不同的发展、变奏,最终达到高潮。
这种严密的音乐结构和富有变化的音乐形式,展现了贝多芬严谨的创作风格和对音乐结构的精湛掌握。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以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为特点。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通过音乐表现了剧情中的波澜壮阔和情感起伏,展现了丰富的音乐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序曲中的旋律优美动人,情感真挚激荡,给人以深刻的音乐感受。
这种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是贝多芬音乐魅力的重要源泉。
《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丰富多彩的音乐创作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情感和对音乐形式技巧的独特运用等特点。
通过对这部序曲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以及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的天才,他的音乐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艺术遗产,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风格极富个性化和探究性,而《艾格蒙特》序曲是他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首先,从节奏和韵律来看,《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赋予音乐极大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的独特手法。
序曲开头即以紧张有力的音符和快速的节奏拉开了序幕,在旋律变化中不断调整节奏,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典型特征。
其次,从曲式结构上看,贝多芬在《艾格蒙特》序曲中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的自由掌控,不拘泥于传统的音乐形式。
序曲采用了“自由奏鸣曲”结构,即将三个不同音乐主题插在序曲之中,中间穿插了过渡部分。
这种灵活的曲式结构展现了贝多芬的创新力和对音乐形式的巧妙运用。
最后,从情感表达上看,《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贝多芬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序曲描绘了艾格蒙特这一英雄人物在战斗中的勇猛与坚韧,同时又流露出对生命与爱情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贝多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的追求。
总之,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在《艾格蒙特》序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成为了后世音乐家研究和借鉴的对象。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了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等等,其中不乏不朽之作。
而他的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便是其中一部代表作之一。
通过浅析《艾格蒙特》序曲的创作风格,可以更直观地认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和创作风格。
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多变、富有激情,充满力量和热情。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他用强烈的旋律和复调结构来表达题材本身的激情和力量。
序曲一开始就以激烈的和弦和音韵快速的乐句拉开序幕,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作曲家对题材的热情和激情。
贝多芬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冲突。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他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的对位,展现了作品中主题的对立与冲突。
这种冲突在整个序曲中持续不断,直至最后的高潮部分,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与张力。
贝多芬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宏伟的气势和庄严的格调。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运用了大型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的表现手法和音韵上的设计,使得整个序曲听起来宏伟壮观,充满了宏大的气势和庄严的格调。
除了上述的创作特点外,贝多芬的作品也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对交响乐的形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对旋律、主题、和声、节奏等元素的运用和组合都显示出了他对音乐形式的颠覆和创新。
贝多芬的作品还充满了对自由与人性的追求和表达。
《艾格蒙特》序曲中的音乐语言,不仅仅是对题材的表达,更是对人性、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和呐喊。
整个序曲通过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和声的设计,表达了作曲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艾格蒙特》序曲展现了他多变的作曲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语言。
通过对《艾格蒙特》序曲的浅析,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探索的精神,以及他对自由、人性和正义的追求和表达。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从作品《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贝多芬是音乐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他的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和推崇。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力量和深刻的思想。
作品《艾格蒙特》序曲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风格的典范之一。
本文将从《艾格蒙特》序曲中浅析贝多芬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个性特征。
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运用强而有力的旋律和和声,表现了对伟大英雄埃及王子艾格蒙特的敬意和赞美。
他将个人情感融入音乐中,展现了强烈的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达能力。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较强的独创性和革新性。
他在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新篇章。
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采用了大量的对位法和复调技巧,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颠覆了传统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张力和戏剧性。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舞台感。
他善于运用音乐来描绘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起伏。
《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运用了交响乐团的强大力量,通过音乐的起伏跌宕、旋律的重复和发展,表现了埃及王子艾格蒙特的矛盾心理和对自由的追求,具有极强的舞台感和戏剧性。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类命运和生活意义的思考,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通过音乐表达了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从《艾格蒙特》序曲中可以看出,贝多芬的音乐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个性特征、独创性和革新性,以及戏剧性和舞台感,同时融入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音乐史上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永远焕发着绚丽的光芒,永远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赏析
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赏析爱格蒙特序曲,是贝多芬为歌德的悲剧《爱格蒙特》所写的戏剧配乐的序曲。
作于1810年,作品84号。
贝多芬为歌剧、戏剧所写的序曲,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这首序曲最受欢迎。
贝多芬在1810年间为戏剧《爱格蒙特》所写的配乐共有十段,其中以“序曲”最为有名。
该剧的主人公爱格蒙特伯爵是十六世纪荷兰民族革命的统帅,他是奋起反抗西班牙异族统治和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民族英雄和领袖之一,由于西班牙派驻荷兰的总督背信弃义,他被捕人狱并被处以死刑,全剧以悲剧结尾。
爱格蒙特的崇高形象和他的悲惨命运,使贝多芬深为感动。
他以爱格蒙特的形象作为这首序曲的中心,不但反映出爱格蒙特的斗争精神和他悲剧性的遇难,而且还体现了爱格蒙特英勇斗争的结果——即最终取得胜利的荷兰人民的狂欢场面,这一创意充分地表达出贝多芬对“人民革命力量不可战胜”这一坚定的信念,而且还为歌德原著中那“单纯悲剧性”的结尾加上了光明的希望。
他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还特意为最后一段音乐附上了“预告祖国即将得到的胜利”这样一条注解。
爱格蒙特序曲用奏鸣曲形式写成,主题形象鲜明,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品。
根据音乐的情节和内容,序曲分为“在西班牙殖民者统治压迫下的荷兰人民的苦难”、“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争”和“荷兰人民的胜利场面”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经过整个乐队奏出长和弦之后,弦乐部分在低音区奏出几个无比沉重的音符,仿佛在讲述荷兰人民在重压之下的苦难。
这一部分给人以极端压抑的感觉。
第二部分一段略显轻快的旋律使压抑的气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仿佛爱格蒙特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通过斗争来争取自由;但环境是严酷的,斗争是艰苦的,爱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断壮大。
第三部分经过顽强的斗争,爱格蒙特不幸殉难。
但荷兰人民的革命斗争并未因此而结束,而是规模更加庞大、气势更为宏伟,终于一步步走向胜利。
主题中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正是贝多芬许多作品共同主题的体现。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爱格蒙特序曲》
爱格蒙特是奠定荷兰独立之基础的历史人物,大文豪歌德受其事迹的感染,历经十二年写就了同名五幕悲剧。
而一生对歌德敬仰有加的贝多芬,花了不少心血,为此写成了包括序曲在内的十余首戏剧配乐。
《爱格蒙特序曲》以奏鸣曲形式写成。
序奏部分先有全部乐器齐奏开始,接着弦乐器群呈现沉重而果决的动机,顺次由双簧管、竖笛、低音管承接。
第一小提琴展现出新的动机,在木管乐器加入后,制造出不安的气氛。
主部接着序奏之余韵以快板速度呈现,主要主题由大提琴奏出,将爱格蒙特豪迈悲壮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经过部通过强弱变化愈益呈现出悲伤的气氛。
发展部是在小提琴和中提琴三连音符的连续演奏上,以管乐器为主,将主要主题之片断予以变形。
尾声为绚烂的快板,与前面部份的气氛迥然不同,以第一小提琴奏出诱导动机,逐渐增强扩展掀起高潮。
以全体合奏奏出新的胜利般的雄壮主题,而后形成壮阔的高潮。
《爱格蒙特序曲》充满着雄浑的戏剧序曲的壮阔与张力,听者无不为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悲壮辽阔的气氛所动容而深深的吸引。
西洋管弦乐《艾格蒙特》作品分析
西洋管弦乐《艾格蒙特》作品分析艾格蒙特序曲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贝多芬把《艾格蒙特》的情节高度压缩并用这段篇幅相对较小的序曲进行概括,《艾格蒙特序曲》的色调变化就是《艾格蒙特》的故事发展,我们借助序曲就能对整个故事建立较为完整的印象。
艾格蒙特序曲采用f小调,分为三部分——引子Sostenuto, ma non troppo(持续地,不太快地),主部Allegro(快板),终章Allegro con brio(有活力的快板)。
同贝多芬“英雄”时期的其他作品一样,《艾格蒙特序曲》极具力量感并且场面壮阔。
开头即是非常响亮的长鸣,随后弦乐以进行曲风格奏出沉重的动机,没有任何缓冲地制造了非常压抑的气氛,一开始就处于绝境,而双簧管哀怨的旋律在压抑中更增添了一分惶恐。
提琴重复双簧管的旋律与之形成对峙后开头的动机重现,管乐的加入使沉重转变为破釜沉舟的气势,这一气势随即又被惶恐所取代。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由第一小提琴、单簧管、长笛、低音管、大提琴相继呈现的柔和的下行主题,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则是疾速跑动,形成矛盾性的发展进入主部。
主部为奏鸣曲式,呈示部是对产生于引子部分的矛盾的升级,并以此为动力引出斗争性的主题,这一过程几乎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可见贝多芬的高明。
大提琴与小提琴交替奏出主题旋律,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的短暂缠斗带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局势,法国号顺着这紧张感吹响重复的八度音程引导小提琴以三个八分音符加上一个四分音符行进。
这三短一长的结构似乎残留着《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影子,愤怒以及衍生于愤怒的意志力艰难地驱动着《第五交响曲》,而到了《艾格蒙特序曲》,愤怒已经释然,尽管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使欧洲走向贝多芬理想中的未来,尽管这个世界使贝多芬失望。
此时贝多芬的作品不再取悦任何人,他只为真正的和平、自由、独立歌唱,为自己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谱写赞歌,艾格蒙特伯爵无疑就是一位符合贝多芬的标准的英雄。
“命运的叩门”**不再那么令人窒息,反而滋生希望的种子,这种希望感染着贝多芬,也在人们渐渐读懂贝多芬后感染着这个世界。
埃格蒙特序曲
视频1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简介《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著名的羽管键琴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1742年出版,全曲32段,包括主题,30个变奏。
全部演出40-80分钟。
此作品是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的年轻演奏家。
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
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完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但这部作品长期不受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前半叶女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的公开演奏及录音。
之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
而现在,哥德堡变奏被视为巴赫作品中最重要的变奏曲之一。
视频2①莫扎特钢琴协奏曲NO23,K.488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K488,是莫扎特为钢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作品。
作者自己的记录是1786年3月2日创作完成的,那段时间是作者创作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在内的歌剧高峰时期。
该作品包括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柔版,升F小调,三段式;第三乐章是适度的快板,A大调,回旋曲式。
作品配器包括独奏钢琴,1长笛,2单簧管,2巴松,2圆号,弦乐组。
整首曲子贯穿着对尘世间的人们博大的感情,慢板乐章中将对他人最为辛酸而又义无反顾地爱臻于纯情。
②莫扎特幻想曲K.3971782年作于维也纳,是莫扎特的中期作品,这部作品是一件残缺的作品,不过这个作品残缺的篇幅并不是很多,后世音乐家、钢琴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喜好都续写了结尾。
在音乐语言上,这首幻想曲与他平时在严谨格式下的创作大相径庭,在这首曲子中,他内心情感的独白占据了上风,内容让步于形式。
自由自在的创作形式,使得抒情更为简便。
爱格蒙特序曲完整ppt
引子部分
引子1表现西班牙统治者的暴政 引子2表现荷兰人民在暴政下的苦难和悲痛
主部主题
两个八度范围的下行音列,表 现出一种反抗精神
副部主题
统治者与苦难人民两种对立形象 的交替出现,使他们之间的对立更加 尖锐。
尾声
表现人民的胜利,此时乐队演奏 了贝多芬为此悲剧谱写的《胜利交响 曲》,将这悲剧的尾声扩大为一支庄 严宏伟的自由颂歌。
《爱格蒙特》序曲
贝多芬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 后世尊为“乐圣”。他一生坎坷,但始终 坚持理想信念,创作了9部交响曲,多部 歌剧、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大量 钢琴奏鸣曲等。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英 雄》、《命运》、《田园》、《合唱》, 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 等。
歌剧《爱格蒙特》
《爱格蒙特》是歌德于1788年写的一 部悲剧,主要描写荷兰人民奋起反抗西班 牙人的异族统治。
爱格蒙特是十六世纪荷兰人民所崇敬 和爱戴的领袖,他领导荷兰人民进行反抗 西班牙统治和争取独立的斗争,但不幸被 统治者杀害。在牺牲前他还向人民喊出了 “为祖国奋斗、争取自由、争取解放”的 口号。
谢谢观看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后世尊为“乐圣”。
西 荷 ( ( 的 曲 引子1表现西班牙统治者的暴政 沉 引子1表现西班牙统治者的暴政 班 兰 斗 敌 发 《爱格蒙特》是歌德于1788年写的一部悲剧,主要描写荷兰人民奋起反抗西班牙人的异族统治。 默 副部主题(敌对形象对峙) 牙 人 争 对 展 副部主题(敌对形象对峙) 统治者) 民 ) 气 息 ) 形象对峙) 哀乐式的和 两个八度范围的下行音列,表现出一种反抗精神
1 2 主 主 材 主 主 叫 交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 使人们坚定 了以牺牲换取幸福 的信念 , 并且热情地歌颂 了人 民英雄及人 民的胜利。 关键词 : 压迫 ; 斗争 ; 胜利
中图分类号 : 0 J 5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8- 7 X(0 6 0 0 3 0 10 7 7 20 ) 5— 0 0— 2
德 国作曲家 贝多芬于 10 89至 11 80年之间, 为 歌德以 1 世纪初尼德兰( 6 今荷兰 ) 民争取民族 独 人
0 t2 o c. 0 6 V 19 No 5 o. .
《 爱格蒙特序 曲》 浅析
王 岗
( 西安文理学院 音 乐表演 系, 西 西安 7 0 6 ) 陕 10 5 摘 要: 曲用不断对 比的手法 , 序 高度集 中了戏剧的 中心思 想 , 充分 反映了人 民为争取 自由而 进行 的艰苦奋
从呻吟的主题 中发展出来 的连接部分, 把序奏 部中的矛盾引渡到奏 呜曲式的呈示部中去。这时音 乐被推进到另一个矛盾 中。主部开始的音调就由它
引出来。它具有无 比强大 的力量 , 体现 了引子 中所
对 比化矛盾的直接 冲突 和斗争 , 听了它会使人感到
异常激动。
现了一个用带有起源于古代西班牙宗教葬仪音乐的
音区用管乐不断响起萨拉班德舞 曲的节奏型, 使两 种对立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强感 ,
仿佛把人带进暴风前不 祥的静寂之中。这样, 在引 子中就预伏下 了整个序 曲音乐戏剧性发展的基础。
慑于西班牙统治者的淫威 , 不敢行动。最后 , 孤掌难
呜的克蕾尔欣服毒 自尽 。她 的英灵化为 自由女神 , 来到狱中爱格蒙特的面前 , 献给他胜利的花环, 以表 示他的牺牲终将使尼德兰人 民得到解放 。不久 , 爱 格蒙特在断头台上英勇就义。 乐曲采用奏鸣曲式 , 一开始 , 在缓慢 的序奏部出
色上作了对照 。第二部分就是一个属七和弦 , 这是
一
在展开部 的结束处 , 曾在 c小调上出现一个假
再现部作为过渡, 引向真正 的再现部。
再现部的副部并不按 照一 般 的规律在 F大调
上 出现 , 是在 b 而 D大调 上 出现 , 即 b ( A大 调 的下 属
调, f 对 小调来说 , 它处于下属系统内) 。就 b A大调
题 开始 了矛 盾锁 链 的第 一环 。 送葬式 的音乐在 很 弱 的( P 强度 中响起 , 时 P) 此
乐曲转为降 D大调 , 小提琴反复奏出咏叹调色彩的 音调, 表现了一种痛苦中的追求和希冀 。同时, 在低
悲剧《 爱格蒙特》 表现 了反抗专制暴政 的进步
思想。剧本描写了 1 世纪初尼德兰人 民英雄和领 6 袖爱格蒙特, 在反对西班牙王菲利浦二世 的统治, 争 取祖国解放的斗争 中, 遭逮捕并被判死刑。他的爱 人克蕾尔欣奋起反抗 , 呼吁人民行动起来。但人们
在这里 , 贝多芬是用它特有的直线下降式进行,
收 稿 日期 : 0 O 3 2 6一 5— O 0
作者简介 : 王
・
岗( 94一) 男, 15 , 陕西绥德人 , 西安文理学 院音乐表演系讲师 。
3 ・ O
维普资讯
这是在贝多芬作品中较少见 到的, 它在相当大的程 度上带有悲剧性, 因此正好揭示 了“ 爱格蒙特” 这一 悲剧题材。
萨拉班德舞曲节奏 的非 常森严 的主题 ,f ( 小调) 它 严峻而沉重 , 象征着西班牙殖 民统治者 的暴戾和压 迫 。整个 乐 队 以强音 奏 出 , 听者 以极 沉重 的压力 。 给 在这后面, 一个带有减七度跳进的呻吟主题 , 先在木 管乐器的声 部 中轮流模仿 出现, 接着交 给了弦乐。 表示人 民过着异常痛苦的生活。萨拉班德主题又出 现了, 这是一次乐队的全奏 , 力量更大, 同时也更加
核心抽出来的音型片段 , 通过调性 的转换而达到的,
(A大调一 b b b小调一 C小调一 C大 调作 为 f 小调 的
属调 ) 。这些调性转换 , 增加 了音乐戏剧性的色彩 。
第一部分很完整 , 是两个乐段结构 , 前乐句结束 在属和弦上 , 后乐句结束在主和弦上 , 它主要用了主 属两个和弦。在第一乐段内部也不加以变化。前乐 句用强拍上的倚音结束 , 而后 乐句则被前一 小节 的 属和弦抡去了强拍 , 把结束和弦推迟到第二拍出现, 形成了阴性终止。接着是补充 , 在不同的音 区和音
来说 ,D大调 的出现是合 乎规律 的, b 而对 f 调来 小
说, 副部的调性并没有在再现部 中得到统一 , 因而造 成不满足的感觉 , 要求再往下发展。再现部 的调性 不能统一 , 延迟到结尾中去解决 , 造成了强烈 的紧强 感, 正好为结尾部的调性作 了准备。 再现部结束 了, 在规模不大 的插部中, 萨拉班德
在这首序曲中贝多芬显示出他巨大的创作才能他以最简洁的手法概括了全剧的中心思想和基本的音乐形象他的爱格蒙特序曲与其它另外几首著名的序曲如科里奥兰序曲列奥诺拉序曲之三都成为贝多芬在管弦乐序曲音乐中最优秀的作品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O月
第 9卷第 5期
西 安文理 学院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1f inU i ri f r n c ne Sca Si cs dtn omao nv syo t adSi c( oi ce e io ) Xh e t As e l n E i
的序曲, 科里奥兰序曲》 《 如《 、 列奥诺拉序曲之三》 , 都成为贝多芬在管弦乐序 曲音乐中最优秀的作品。 此剧于 11 年 5 2 在维也纳布尔格剧 院首次 80 月 41 3 演出。
沉重 。呻吟的主题移高 了二度 出现 , 但却显得更为
无力 、 可怜和凄凉。整个序 曲就从序奏部的两个主
立解放斗争为题材 的悲剧《 爱格蒙特》 创作戏剧配
乐。贝多芬为该剧共写作了十段音乐 , 其中流传最 广的、 最被人们喜爱的一首, 当为《 爱格蒙特序 曲》 。 在这首序曲中, 贝多芬显示出他 巨大的创作才能 , 他
以最简 洁的手法概括 了全剧 的 中心 思想 和基本 的音
乐形象 , 他的《 爱格蒙特序 曲》 与其它另外几首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