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中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建议
中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建议
中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建议如下: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推动卫星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2. 拓宽市场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与潜在用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了解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3. 多元化发展:将卫星技术应用于不同领域,如通信、导航、遥感等,拓展业务范围。
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新技术行业的联动,形成协同效应,实现产业链的优化。
4.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备卫星技术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卫星产业,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5. 政府支持政策:制定有利于卫星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财税支持和政策奖励,鼓励各类企业和机构参与卫星产业的商业化发展。
6.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卫星产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加强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提高中国卫星产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上是关于中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建议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卫星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想法。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
卫星城的名词解释卫星城,是指位于大城市附近的一个独立城市,它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同时也是大城市的一个重要支援区。
卫星城的出现多源于大城市的扩张需求,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为与大城市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卫星城既具备了便利性,又享受到了大城市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会。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卫星城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卫星城的发展背景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功能的扩张,而传统的城市空间往往存在限制。
因此,大城市选择在附近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压力并引导人口和经济向外围地区扩散。
卫星城首先是为了解决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而建设的。
其次,卫星城还能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到这些城市进行发展。
二、卫星城与大城市的联系卫星城通过交通网络与大城市相连,使得居民可以方便地在两地之间往返。
公路、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卫星城的居民能够享受到大城市的教育、医疗、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资源。
同时,大城市也可以通过向卫星城输送消费能力和人口,从而推动卫星城的经济发展。
三、卫星城的特点卫星城的建设通常需要规划和考虑诸多因素。
首先,合理规划卫星城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十分关键,要根据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和人口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
其次,卫星城的发展要建立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此外,卫星城也应该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周边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四、卫星城的挑战和机遇卫星城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市规划和用地供应的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城市扩张造成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其次,卫星城还需要解决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问题,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卫星城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使得它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潜力,可以通过战略规划和创新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卫星城以其与大城市的紧密联系和综合发展的特点而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京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
从50年代起 北京始终把缺水问题作
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 先
后提出了 引黄济惠
引滦济
潮 等多种设想 50年代先后建设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 大体上要经历 30 40年的漫长过程 如果忽略了现实基础 把经济发展目 标定得过高 则欲速不达 造成土地 与投资的浪费 3.2 适度进行房地产开发
自1992年北京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政策以来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加快 了城市发展的速度 这个方向无疑是 正确的 但由于经验不足和法规体制 不完善等原因 也出现了以下问题
其二 必须改变分散无序的开发 状况 明确开发建设重点 集中力量 打歼灭战 以尽快形成重点建设地区 的新面貌
政府对于选定的近期重点开发地 区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以足够的保 证 而对于非重点建设地区则不能面 面俱到 政府的责任在于按照规划
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 诱导开 发商选择有利可图的地区进行建设
其三 必须切实加强科学研 究 实施科学管理 充分挖掘基础设 施的潜力 改善城市环境
广 迟迟未能决策 如何在水资源紧
缺的形势下求发展 已成为首都建设
的紧迫问题 为此 北京城市总体
规划 提出以下对策 把节约用水和
建设节水型城市作为长期战略方针
加强水源保护 增加地下水的补给
采取污水资源化的策略 减少水源消
耗 补充水源不足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减少水耗
1. 2 自然灾害多发
北京山区土层植被较薄 表面山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1. 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北京地铁、地下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地下商业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开发,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休闲场所。
2. 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的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
水、电、气、热等各类管线的布局更加合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地下空间利用多样化除了交通和管网设施外,北京的地下空间还广泛应用于商业、文化、体育等领域。
例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购物中心、停车场等设施,丰富了市民的消费选择。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1. 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
这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存在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下空间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如老旧管网的泄漏、地铁隧道的安全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下空间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强化规划引领,实现统一管理未来,北京将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工作,实现统一管理。
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序进行。
2. 加强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安全运行针对地下空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北京将加强治理力度,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运行。
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摘要:作为建国初确立的规划方案,北京的“单中心”发展模式使北京经历了快速膨胀的发展,但时至今天,许多弊病暴露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严重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改变北京市的发展模式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北京;“单中心”;规划;有机疏散1 北京“单中心”发展模式的确立“单中心”发展模式即北京长期以来实行的,以旧城为单一中心,以新区包围旧城、同心同轴向外蔓延的生长模式。
被建筑学界形像地称为“摊大饼”[1]。
作为“单中心”的旧城即二环路以里北京古城市建筑保护区,面积为62平方公里[2]。
北京的这种“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
1950年到1954年,经过中外专家多方案的研究和综合,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稿,即《改建和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
主要特点有: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中心城市是600平方公里,郊区建设若干卫星城镇。
交通路线和空间分布已经基本规划出了一环、二环、三环和四环,道路则是环线和放射线结合[3]。
由此,北京市“单中心”发展模式正式确立。
在之后的70年代和80年代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也依然贯彻了这个模式。
2北京“单中心”发展模式导致的问题2.1 旧城遭到破坏2.1.1 历史文物的破坏建国伊始乃至现在,“大马路”一直受到领导人和规划师的青睐,被看作“先进”、“发达”、“现代化”的象征。
而拱卫北京五百多年的明城墙此时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束缚,有多人建议“拆毁城墙,以利交通”。
更有人认为城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建造,是封建势力的残余[4]。
从1952年开始,北京市政府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
由此,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
1965年由于修建地铁,内城城墙也基本被拆除干净,现在在北京仅残存几段可观。
之后古城门、牌楼也被大量拆除。
到现在,北京市原有的内城九座城门,外城七座城门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便门(箭楼)、西便门和重建的永定门。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 陈 炎 辛 毅 顾洪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 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 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5)0320009208[收稿日期]2005203220[作者简介]孔祥智(1963-),男,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炎(1973-),男,江苏徐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辛毅(1971-),男,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顾洪明(1981-),男,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2024年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范文
《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趋势分析及策略建议》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承载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使命。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更新的需求日益凸显,北京商圈的改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北京的商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北京商圈改造的背景及意义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的功能、环境和品质。
对于北京而言,商圈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举措。
通过商圈改造,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商业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一步推动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北京商圈改造的趋势分析1. 智能化与数字化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与数字化已经成为商圈改造的重要趋势。
通过引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提升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购物体验。
2. 绿色化与生态化趋势绿色、生态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商圈改造中,注重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的运用,打造生态友好的商业环境,是未来商圈发展的重要趋势。
3. 文化与商业融合趋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商业是城市的血脉。
将文化元素融入商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圈,不仅可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北京商圈改造的策略建议1.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在商圈改造中,要遵循科学规划的原则,统筹考虑商圈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科学的改造方案。
同时,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
2. 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商圈改造中,要积极引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提升商圈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建设智慧商场、智能导购系统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
3. 注重绿色、生态建设在商圈改造中,要注重绿色、生态建设。
卫星城建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2
卫星城建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摘要]通过介绍卫星城的概念,发展历史,分类,作用,圈层理论在卫星城的应用以及我国卫星城发展现状,从中发现我国大城市在卫星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的对策和意见有建立更高层次的领导、协调机构、给足政策,突出特色、确定各卫星城所承担母城的功能定位、增强卫星城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大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力,扩大本区域的扩散效益。
最后总结出母城在卫星城时务必都保持着对卫星城的极化和扩散效益的存在的结论。
[关键词]卫星城存在问题对策越来越多资料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脚步也“步步紧逼”,刻不容缓,促进城市化发展主要受“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控制着。
第一是来自农村生存环境恶劣一系列原因导致人们愿意背井离乡的推动力。
其中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农业的“季节性”性失业现象所带来的生产停滞和无法获取收入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推力”因素之一。
(二)人口剧增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地关系紧张,农村生存环境恶化,过多的劳动力束缚在“僧多粥少”的土地上,于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不仅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关注,微观到个体农户家庭身上,也自发性地转移到城市去。
(三)中国过去实行的“农业促工业”的发展道路使得工农业也发展变得畸形,受到过多照顾的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在价格上长期压制农产品。
(四)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性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之一。
第二关于城市“拉力”是指来自城市相对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待遇等原因导致的吸引力,或者说是城市对农村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其中,城市的繁华富裕,较高的就业率,更好的发展前途等因素都会对城市化拉力的形成产生促进作用。
然而,过多人口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弊端包括住房问题,交通拥挤,社会治安,福利保障以及社会歧视等诸多因素,为了而解决城市化的弊端,国内外讨论的声音众多,但是大概认可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大城市的发展及周围地区的扩散,即卫星城。
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北京发展中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措施。
一、人口过剩、交通拥堵北京市人口过剩问题已经凸显,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并没有随之扩建,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解决措施:1. 限制人口流入。
实行人口调控政策,引导人口向郊区和其他城市转移。
2.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
加大对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
二、空气污染严重北京市的空气污染一直是让人担忧的问题,尤其是冬季时,雾霾严重影响市民的身体健康。
解决措施:1. 加大环保力度。
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进清洁能源的应用。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高污染产业向清洁产业转型,减少市区内的污染源。
三、房价过高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房价一直居高不下,使得普通居民难以买得起房子。
解决措施:1.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2. 控制房地产市场。
推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四、城市管理难度大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市容整治、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
解决措施:1. 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2. 强化执法力度。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震慑。
五、城乡差距大随着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差距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滞后。
解决措施:1.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高农民收入。
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六、政务公开程度低政务公开程度不高是影响政府形象和市民满意度的关键问题。
解决措施:1.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工作更加透明、阳光。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状况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随着北京市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将重点探讨其背后的原因、进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背景与动因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城市资源集中,人口密集,城市功能日益增多。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为了疏解北京市区的压力,提升城市的可持续进步,北京市将城市副中心作为重要战略进行规划和建设。
第二、建设进展自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来,这个新兴的城市区域已经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标进展。
1.规划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总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涵盖6个行政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昌平、亦庄开发区和物流园区。
副中心总规划分为核心区和毗连区,核心区又分为政务区、产业创新区和居住区。
规划目标是打造国际化的综合性副中心,以北京副中心作为首都功能疏解和示范引领区。
2.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副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州区的北京南站已经投入使用,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同时,地铁、高速公路和轻轨等交通建设也正在加快推行。
此外,还规划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医疗、教育和文化设施,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3.企业迁移:为了有效减轻北京市区的进步压力,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选择将总部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例如,中国银行、中国人寿保险、中国挪动等公司已经迁入副中心,并且更多的企业规划在将来几年迁入。
三、面临的挑战尽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土地供应: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这也引发了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
因此,如何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环境保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环境保卫和生态平衡也是重要的关注点。
特殊是通州地区作为副中心核心区之一,其生态环境保卫尤为重要。
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与改进方案
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与改进方案一、背景介绍航天卫星作为现代空间技术的核心,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航天卫星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本文将就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发展差距分析1. 技术实力差距在航天卫星技术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具备先进的设计能力、制造工艺和测试验证手段,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滞后。
这种技术实力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通信传输效率、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获取以及高精度导航系统等方面。
2. 应用能力差距一些国家对于航天卫星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强,在农业监测、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
相反,其他一些国家则对于卫星数据的获取和利用方面积极性较低,应用领域相对狭窄。
3. 资金投入差距航天卫星的研制和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一些国家和地区能够在航天卫星领域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以提升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而其他一些国家则因为经济实力不足,难以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支持。
三、改进方案1.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航天卫星技术是全球篇章,各国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技术、数据共享、标准制定等方面强化合作。
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联络,可以推动全球范围内航天卫星技术的发展均衡并促进资源共享。
2. 提高科研力量与人才培养各个国家应该加大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
通过引导和鼓励更多年轻人从事航天卫星相关科研工作,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在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提高国家整体的航天卫星技术水平。
3.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航天卫星领域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供更多的经费、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该领域进行科研与创新。
此外,各国可以考虑建立航天领域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4. 加强对卫星数据的利用与应用航天卫星数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国应加强对卫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
卫星城
现代卫星城相比普通城镇确实有着突显的地理位置优势,但如果城镇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发展不及时 或者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就有肯能在中央城区的虹吸效应、中心市区的集聚效应以及交通干线的过道效应等影响 下被边缘化。边缘化卫星城的发展容易陷入滞后、受阻、再滞后的恶性循环中,具体表现为出现大量从中心城镇 淘汰下来的低效落后、高污染、安全隐患大的产业,垃圾场、火葬场、排污厂、造假厂、走私商等接涌而至。
发展历史
卫星城概念产生于英国,美国学者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概念。
卫星城地图规划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 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 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功能作用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 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发展阶段
卫星城建设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
主要分类
城市广州与卫星城佛山(中心城区)卫星城市同母市间尽管距离远近不同,但在职能上具有明显的从属关系。 卫星城市按主导职能分为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比如英国的剑桥和牛津)3类;按位置分为里圈及外圈(以到 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按发生过程分为自然发生(即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 镇自然变质,导致城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增多)及人为规划发生;按其与母市的关系分为完全从属型、半独 立型和独立型。通常,与母城相距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强,依附性强;距离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 强,人口规模也大,有时甚至可达中等城市规模。按霍华德花(田)园城市思想,卫星城市距母城不论远近,均 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实际上两者间常因发生膨胀而连成一体(称为“集合城市”)。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北京的经济主要依赖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他传统产业相对落后。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北京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部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2.资源配置不均衡:在城镇化过程中,北京经济规模迅速增长,且资源集中,导致北京市区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资源紧张。
3.人口问题: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外流和内部迁徙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
4.产业分散:北京市的产业分散不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产业发展差距明显。
长时间以来,郊区产业发展迟缓,产业结构单一且低端,无法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大知识型、技术型和创意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2.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郊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郊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合理引导人口和资源的分布,减少城市中心区的资源压力。
3.抑制人口增长:通过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落实居住证制度,调整住房供求关系,控制人口增长。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限制新建项目规模,降低城市建设密度,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4.推动郊区产业发展:加强对郊区的经济支持政策,加大对外来投资的引导力度。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增加投资,鼓励外来企业在郊区设立总部或生产基地,推动郊区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结论:在北京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人口压力大和郊区产业发展不足等。
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困局
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困局作者:郑晓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1期摘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新增人口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建设了大量的卫星城。
与不断增加的卫星城数量相伴随的,是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局。
而如何科学地走出卫星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局,已经成为中国卫星城规划、发展与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卫星城;规划;困局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61-02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开始出现大都市、都市圈等,人口的增加,产业的积聚,于是开始出现围绕中心城市发展起来的卫星城,然而这一进程却充满了困难与窘迫,因此本文从卫星城的发展现状来看,分析中国卫星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一、中国卫星城发展现状卫星城,是指在大型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比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型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即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因其像卫星一样围绕在中心城市周围,故名。
卫星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英国,美国人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这一形象性的比喻。
自1924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的概念以来,国际社会积极响应,英国、日本、苏联等多国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先后提出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城的设想,并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
在中国,上海市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制定的城市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周围建设卫星城的设想。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
二、中国卫星城发展面临困局然而,卫星城在中国真正迎来大规模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间,中国的城镇人口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2亿急剧膨胀到超过7亿。
北京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建议书
北京市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建议书
一、文化
问题:发展迅速,高科技取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解决方案:多开设传统文化讲座加大力度宣传
二、经济
问题:基尼系数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分配越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
这样的话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会打击到低收入群的劳动积极性。
解决方案:个人建议实行内循环经济体系,帮助低收入国民的正常生活。
三、科技
问题:生产链大多还是使用人力,没有大量使用工业5。
0自动生产链
解决方案:引进工业5。
0技术,让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链
四、教育
问题:教育大多还是应付式,过于针对考试,缺乏兴趣与眼界的培养
解决方案:可以参考西方教育方法,多提供学生自学机会,培养学生自觉习惯初三2班钱昱熹。
北京的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北京的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首先,人口问题是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北京的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
大量的人口涌入给城市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交通拥堵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早晚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排起长龙,通勤时间大幅增加,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加大了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也面临着供需失衡的局面,优质资源的集中导致部分地区学位紧张、看病难等问题。
其次,资源与环境压力是不可忽视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北京面临的难题。
北京地处华北地区,水资源本就相对匮乏,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保障城市用水,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调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资源调配的难度和成本。
同时,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在环境保护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仍然存在。
尤其是大气污染,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特定季节和气象条件下,雾霾等问题仍时有发生。
再者,城市规划与建设也是北京面临的挑战之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区域的规划和建设存在不合理之处。
比如,城市功能分区不够明确,部分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混杂,导致交通拥堵和生活环境不佳。
此外,老旧城区的改造也面临诸多困难,基础设施老化、房屋破旧、居住空间狭小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既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又要保留历史文化的韵味,这需要在规划和建设中进行精心的权衡和设计。
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北京面临的重要挑战。
虽然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在经济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需要逐步淘汰或改造。
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汇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汇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1. 设备老化严重:由于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设备更新缓慢,导致很多设备已经陈旧不堪,无法满足当前的技术需求。
2. 人员素质不高:存在一部分员工技术能力不足,无法及时跟上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3. 缺乏创新意识:有些项目存在着重复造轮子的问题,缺乏创新和独特性。
4. 沟通不畅: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交流不及时,导致项目进度受阻和问题的滞留。
5. 缺乏绩效评估机制:目前缺乏对员工业绩的量化指标和明确的绩效评估机制,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凝聚力。
建议:
1. 加大设备更新力度:及时更新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提升工作效率。
2. 提高培训和学习机会: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
3. 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设立创新奖励制度,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技术和项目创意。
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团队协作。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的工作会议、项目安排和信息共享等方式,促进部门间的良好沟通和信息交流。
5. 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和指标,定期
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团队整体绩效。
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与改进方案
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与改进方案一、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航天卫星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军事、经济和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在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研发水平、卫星数量和功能上的不同。
1. 技术研发水平差距航天卫星技术的研发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卫星制造、发射运载能力、数据传输等。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其在卫星技术上的研发水平相对较高,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航天卫星技术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卫星数量差距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的数量也逐渐成为衡量航天卫星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些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通信、气象、导航等功能的卫星,形成了庞大的卫星群。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卫星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3. 功能上的差异航天卫星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卫星除了基本的通信、测量等功能外,还具备实时高清图像的传输、太空观测等先进功能。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卫星主要集中在基本通信、导航等方面,功能相对有限。
二、改进方案为了弥补航天卫星领域的发展差距,以下是几个改进方案:1. 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来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
可以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共同开展卫星技术的合作研发项目,加强人员交流与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通过与国内高等学府合作,培养更多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推动航天卫星技术的发展。
2. 增加投入和科研资金发展中国家在航天卫星领域需要加大投入和科研资金的支持。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卫星研发与发射,鼓励企业加大对航天卫星领域的投资。
同时,建立科研基金,支持科学家在卫星领域的研究,推动相关科技的创新。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中国家可以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卫星合作。
卫星资源调度现状分析报告
卫星资源调度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卫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卫星资源调度作为卫星系统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当前卫星资源调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 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不平衡卫星资源调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严重不平衡。
目前,全球对卫星资源的需求在持续增长,尤其是通信、导航和遥感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卫星通信和定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卫星资源的供给量相较之下较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3. 调度算法的不足目前的卫星资源调度算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
首先,现有算法对于资源需求的预测不够精准,导致调度过程中出现资源闲置或过度使用的情况。
其次,算法在优化调度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资源之间的互相影响,容易出现资源冲突和调度不平衡的情况。
4. 调度系统的不完善卫星资源调度系统在功能设计和性能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首先,现有系统对调度需求的响应速度较慢,无法及时满足用户的实时需求。
其次,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此外,系统在调度任务过程中的监控和质量评估方面也存在不足。
5. 改进建议为了提高卫星资源调度的效率和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5.1 增加资源供给量:通过增加卫星资源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卫星资源的供给量,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5.2 优化调度算法:改进调度算法,提高资源需求的预测精度,并考虑资源之间的互相影响,以避免资源冲突和调度不平衡的情况。
5.3 完善调度系统:改进调度系统的功能设计和性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加强对调度任务过程的监控和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6. 结论卫星资源调度现状分析发现,目前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存在严重不平衡,调度算法存在不足,调度系统也有待完善。
我国卫星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
我国卫星资源现状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对我国卫星资源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但从整体来看,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需要保持初心,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应对各方面挑战。
为此,提出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推进航天国际合作,加快空间应用产业发展三点建议,旨在助推我国卫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卫星资源;特点;总体趋势;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通信、导航、气象、农业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国家,在卫星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卫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在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寻求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将对中国卫星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卫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卫星资源类型和特点阐述在多年持续探索发展过程中,我国科研能力、人才储备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卫星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短时间内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立大型地球站,具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
至今为止,我国卫星领域在研究、开发、制造、发射、运营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
目前,我国大体上拥有如下卫星资源类型,其特点如下:(1)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用于提供广播、电话、互联网等通信服务的卫星。
(2)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系统用于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同步服务。
我国自主研发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为多个领域如交通、农业、资源调查等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1]。
(3)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用于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我国发展了一系列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多光谱等特点,有助于实现对地球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4)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用于监测大气环境、天气变化等,为气象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孔祥智陈炎辛毅顾洪明[内容简介]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设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的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作者简介] 孔祥智,男,1963年生,山东郯城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联系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100872。
电话:62511062。
陈炎,男,1973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江苏徐州人。
辛毅,1971年,新疆伊犁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讲师。
顾洪明:男,1981年生,河南濮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北京;卫星城;城市化;集聚经济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卫星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北京卫星城发展的现状早在1957年,北京市就提出了发展卫星城的思路。
在当年制定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草案)》中提出,城市总体布局采取“子母城”的形式,在发展市区的同时,规划了昌平、顺义、门头沟、通县等40多个卫星镇。
1958年,北京市将城市布局的原则修改为“分散集团式”。
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1993年,经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了建设14个卫星城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经过20年的建设,北京卫星城有了较大的发展。
亦庄、黄村和通州镇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公路二环与京津塘、京开、京榆等对外公路干线相交处),已经被确定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
其中,亦庄作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建设。
良乡、昌平、顺义等卫星城依据良好的基础上,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卫星城结合自身特点,建成了生产和生活配套、相对独立、各有特色的新城。
近年来,北京市和各相关区县加快了市区与卫星城间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对周边地域的吸引作用和吸纳城市中心扩散人口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得到加强。
另外,土地价位的提高和市区工业企业的优化调整,使这些卫星城的房地产业和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规划建设进展有所加快到2000年底,除了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卫星城,其他13个卫星城都按照区县域总体规划,已完成了规划的编制和修订,通州、怀柔、良乡、长辛店、沙河、延庆、密云等7个卫星城的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14个卫星城的给排水、治污、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
14个卫星城1990年的建设用地规模为1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8万人。
至2002年底,建设用地规模超过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多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0%以上。
(二)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如亦庄卫星城发展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通州、黄村卫星城分别处于京东京南平原地带,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
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路、地铁八通线已建成运营,黄村北区5.75平方公里的新区正在抓紧建设,这两个卫星城的吸引力进一步得到增强。
顺义依托首都国际机场,具有传统的工业基础,又有天竺空港开发区。
昌平是科教新基地,既有不少大学新区,又有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昌平园区。
良乡是传统名镇,也是房山区新的区政府所在地,京石(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穿城而过,近几年吸引力不断增强。
怀柔地域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良好,现在正逐渐成为北京市的会议中心之一和良好的旅游休闲地,撤县设区也给卫星城发展带来了机遇。
门城卫星城是门头沟区政府所在地,因其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已经成为区内人口的聚居中心,对区外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大。
平谷、密云、延庆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都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三)产业支撑力日趋明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的亦庄卫星城前景良好,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一起已经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
房山(含燕山石化地区)、长辛店、沙河都因老的或新的产业的集聚,已经或正在形成以工业为主的产业基地。
大部分卫星城到已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通州、昌平、黄村、密云等还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比例超过50%。
卫星城作为城乡之间进行联系和交流的中间环节,不仅为大城市提供从农村聚集而来的原材料、农副产品、各种劳务,而且还为大城市向农村转移产品、资金、技术、人才开辟广阔的市场。
(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大增强京郊的卫星城不仅是各自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的中心,而且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
比如,位于亦庄卫星城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周围亦庄、鹿圈、马驹桥等乡镇的经济增长,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促进了整个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怀柔卫星城和周边6个小城镇的放射性公路到1999年底已全部建成,大大加强了卫星城和周边地区的联系。
怀柔、平谷在撤县设区后,城镇化的步伐可能会更快,辐射力和带动力也在加大。
(五)社会事业水平逐步提高各区县都认识到,卫星城和主城区的主要差别主要在于文、教、卫、体水平的差别,提高这些方面的水平是增强卫星城居住吸引力的主要途径。
为此,卫星城纷纷与名中学、名医院等联合办学、办院,较迅速、经济地提升了卫星城的文化品位。
例如,黄村兴涛社区与北京四中联合办学,迅速加大了社区的入住吸引力。
从1990年以来,北京郊区卫星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一)“两个转移”的指导思想使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发展遇到了历史性的机遇为提高城市素质和增强首都功能,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张向调整改造转移”的总体思路,郊区卫星城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得以加快发展的。
(二)产业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使卫星城和小城镇增强了产业支撑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市区工业“退二(退出第二产业)进三(进入第三产业)”,“退三(退出三环路)进四(进入四环路沿线)”,加快区县工业开发区建设、小城镇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北京市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实现北京郊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正是这些政策和目标为郊区产业发展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
(三)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土地和资金要素更易获得国家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和有偿使用制度,改变了城市发展过去单纯依赖国家投资、国家征地的单一模式。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城市建设特别是卫星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郊区城市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1990~2002年10年间,郊区增加值从117.25亿元增加到720.46亿元;财政收入从22.8亿元增加到140.50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从202.47亿元增加到1407.86亿元。
郊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1990年为35.2:46.7:18.1,到了2002年,这一比例已调整为 13.6:40.7:45.7,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从1990年第一产业就业占44.8%,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55.2%,变化为第一产业占27.7%,第二、第三产业合计占72.3%。
二、当前北京卫星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的卫星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发展很不平衡。
北京正在进行城市规划修编,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新规划,为卫星城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现在正是总结卫星城发展存在的问题,正视并着力解决问题的时机。
我们认为,北京市卫星城的发展主要存在七个问题。
(一)不能有效吸引市区人口北京是一个特大城市,2000年全市常住1356.9万人,其中四个城区有211.5万人,近郊区638.9万人,远郊区县506.6万人,平均每个卫星城的人口规模一般只有10多万人。
北京市5个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良乡、通州、顺义、昌平、黄村),人口总量及在全区人口中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从5个卫星城人口构成的比例来看,卫星城有效分担市区功能,吸引市区人口的功能远未达到预期目的。
虽然迁入5个卫星城的人口在不断增加,但是迁入的人口主要来自卫星城所在区县和外省市,这一比例高达90%,而来自本市其他区县的人口则在10%左右甚至更低,其中来自城近郊区的人口则在10%以下。
卫星城与中心市区(城区加上近郊区)的人口规模差距过分悬殊,致使大多数卫星城经济实力有限,功能不尽完善,与中心市区相比缺乏吸引力。
从城镇体系等级看,中心市区与卫星城之间的规模相差过分悬殊,不仅导致卫星城对所在区域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作用薄弱,而且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从总体上看,目前卫星城的发展还处于较弱的状况,与小城镇建设相比,甚至不如某些发展较快的小城镇。
主要原因是卫星城的发展规划雷同,甚至大部分卫星城的规划、建设只有大框架,没有具体的政策以及卫星城和城区之间、卫星城之间的有力的协调,有些卫星城的边界和范围至今尚未划定,有些规划严重超前,不具有操作性。
卫星城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有些卫星城产业结构雷同,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城镇建设也缺乏特色,按照大城市的模样进行着小城市克隆大城市,纷纷建设雷同的马路、高层建筑及中心广场等等,忽视了珍贵的城镇自然、历史文化的特色,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发掘,缺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三)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与卫星城的建设时间长短有很大关系,比如,通州、昌平、黄村等卫星城是1982年就确定的卫星城,而良乡和顺义则晚了11年,是1993年确定的卫星城。
由于通州、昌平、黄村卫星城的建设起步较早,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在城市规划、投资环境、城市管理水平、卫星城的承载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因此这三个卫星城的发展要快于良乡和顺义。
在14个卫星城中,相当一部分卫星城非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低。
而非农业人口比重是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非农业人口比重高,表明这一地区城市化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