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风学术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我对中风诊治的一些经验

我对中风诊治的一些经验

我对中风诊治的一些经验文|沈仲圭中风是指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半身不遂,或口眼喝斜,语言謇涩为主证之疾患。

因其变起突然,来势迅猛,若风矢中的,故有中风、卒中之称,为内科四大证(风、劳、臟、膈)之一。

古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多,历代均有发挥,认识渐趋完备。

唐、宋以前多主外风人中,虽有中经、中络、中腑、中胜之别,惟以症情轻重而言。

至金元时代始重视内因,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朱丹溪主湿痰生热,李东垣主正气自虚,王履又分中风为真中、类中,虽与临床无多大价值,但对中风原因之认识亦有帮助。

迄清叶天士创内风之说,他认为中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或“风阳上潜,痰火阻窍,神识不清,遂致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嘱斜,舌强言蹇,二便不爽,此本体先腿,风阳挟痰火阻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

其言简意赅,切中病情。

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等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按《内经》“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论,认为中风即脑充血。

综上所述,医家对中风的认识,由外风到内风,并以《内经》的大版、薄厥、煎厥阐明其机理,实一大发展。

本病的病机,综合近代各家学说,由于暴怒伤肝,肝阳化风;或肾阴亏损,肝阳偏亢;或嗜食肥甘.痰热内盛。

当风阳暴升.直冲于脑之际,常挟痰兼瘀。

因此治疗本病,应以潜阳熄风为大法,参以涤痰行瘀之品。

下列各方,或为我常用,或为古方而有良效者,聊供同道参考。

1.熄风宣窍,涤痰通络法羚羊角、橘络各3克,滁菊、天麻、茯苓、钩藤各9克,胆星、蝎尾、半夏、冬桑叶各6克,淡竹沥30克分冲,菖蒲6克,大活络丹一颗化服。

主治肝风挾痰,壅塞窍络,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痰壅气粗,口眼喝斜,手足偏瘫,舌质红.苔黄滑,脉弦滑有力。

此法为先师王香岩先生所拟订,有凉肝熄风,豁痰开窍之功,为卒中风痰,神昏痰壅之良方。

2,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法僵蚕、菊花、川贝各6克,天冬、白芍、玄参、瓜蒌仁各9克,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各15克,竹沥一杯,生姜汁十滴冲。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文章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的中风病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他们都是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

临床治疗的效果是,治愈了50例,显效果的有10例,有效果的有5例。

总有效率92.8%。

我们通过对他们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并且观察临床效果,认为中医治疗的办法丰富,并且操作简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中风病;中医治疗;康复治疗;观察现在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一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

中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疾病,具体就是大脑局部地区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最后表现出来是感觉运动功能有障碍。

又被称为脑卒中,有两种形式,出血性和缺血性,有些患者发生急性中风会导致死亡,度过急性期以后导致残疾的概率也比较高,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不管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在抢救患者阶段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我国脑中风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我院对中风病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办法,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观察的情况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到了中风病患者70例,其中女24例,男46例,年龄46到70岁。

均龄是(64±4.3)岁,其中有62例是脑梗死患者,有8例是脑出血患者。

急性期的患者有26例,时长2~20天,平均时长8天;恢复期患者31例,时长1~4个月,后遗症期13例,时长5个月~4年,平均时长2年。

1.2 确定诊断和疗效的标准所有的病例都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最新版本进行。

1.3 治疗方法中风属于一种急性的康复治疗。

在治疗的时候,主要有预防感染、生褥疮和瘫痪侧肢体关节肌肉发生痉挛或者是弛缓的现象。

中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在最佳治疗时间里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生褥疮和恶化导致下肢静脉血栓。

崔应麟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学术经验

崔应麟教授治疗中风病的学术经验

r 匹 n c e p h a l o p a t D e p a r t m e n t , 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 H o s p i t a l o fT C M, Z h e n g z h o u , H e n a n 4 5 0 0 0 2 )
◎呷
2 . 5 注 重长 期 治疗 高 慧 教 授 指 出 ,慢 性 盆 腔 炎属 于 痼疾 ,病程 长 ,病 变复 杂 ,湿 热之 邪 不能 速 去 ,脏腑 之 虚不 能急 补 ,而且 病 程 中正 虚和 邪 实 的主次 也 在 发 生 变化 ,因此 治疗 上要 慢 慢调 理 ,坚 持 治疗 ,这就 要
崔应 麟教 授治疗 中风 病 的学 术经验 ※
郑伟 锋 崔 应麟
( 河 南省 中医院脑病 二 区 ,郑 州 4 5 0 0 0 2 )
摘 要 :中风 病 已经成 为威胁 中老 年人健 康 的主要 疾病 。如 何 降低 中风病 的发病 率 、死 亡率 、复 发率 ,提 高人 类 生存 质量 ,是 从 事 中风病 防治的 医务 工作 者 未 来研 究的 重点 。吾 师崔 应麟教 授 根据 多年 临床 经验 ,认 为元 气亏 虚是 中风 病发 病 的根 本 原 因 ; 痰 瘀互 阻是 中风病 形成 的 关键 环 节 ;久病入 络是 中风 病反 复发 作 、缠 绵难 愈 的重要 原 因。据 此 ,创 立 了益气 活血 通络 祛 浊法 防 治 中风 病 ,验 之 临床 ,疗效确 切 。 关键词 :益 气活血 ;通 络祛 浊 ;中风 ;崔应麟 d 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0 5 . 0 1 7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5 ) 一 0 5 — 0 0 3 8 — 0 3

中风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中风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中风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本次中风健康知识讲座旨在提高听众对中风的认识,预防和应对中风的能力。

以下是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总结:
什么是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突发疾病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引起的病症。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中风的主要症状
中风的主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部、手臂或腿部一侧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出现的言语困难或理解困难、突然出现的丧失视力或模糊视觉、突然出现的头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受损等。

中风的危险因素
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过量饮酒、心脏病、家族中风史和年龄等。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如何预防中风
预防中风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

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持健康的饮食惯,减少盐的摄入,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进行适量的锻炼,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中风后的护理和康复
对于中风患者,及时的护理和康复非常重要。

家人和医护人员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帮助患者进行理疗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结语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增加对中风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希望通过此次讲座,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风,并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以上是本次中风健康知识讲座的主要内容总结,请大家积极参与讲座,提高对中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谢谢!。

张鹤年医师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总结

张鹤年医师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总结

张鹤年医师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总结神经系统疾病,是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病变部位,并不局限于脑,尚包括脊髓病变在内,其根据为“脑为髓海”。

“诸髓者皆属于脑”。

举凡脑血管意外、脑肿瘤、脑神经疾病,以及脑脊髓膜炎、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等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俱属于中医脑病的范畴。

尽管古代对证候之命名,与现代医学之诊断,不尽相同,但其临床之表现,却是非常接近与符合。

随着时代之进展,中西医学之互相渗透,临床上对脑与脊髓之疾病,无形中已逐渐与一般内科疾病分离,形成独立的神经系统疾病专科。

建国以来,经过临床实践的研究探索,其中有不少神经科疾病,中医中药具有卓越的治疗功效,故而在此基础上,将有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调护及预防等,逐一叙述,同时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进展,以更丰富与有利于临床治疗,从而显示出在治疗脑病方面的特色。

一、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其可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属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属缺血性中风。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据40 个国家与地区调查结果,本病与冠心病、肿瘤同是老年人三个主要死亡病种。

据上海地区调查,本病的每年的新发病例为229 . 6 / 10 万。

脑血管意外中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头痛”“痉病”相似外,其余均与中风病相一致。

中风又称卒中,其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口舌喝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赛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往往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在未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

因其起病急剧,病情进展迅速,与六淫之一一一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命名为中风。

但与张仲景《伤寒论》所述之中风,病名虽同而实异,本篇所讨论的是内伤杂病中风,而《伤寒论》为外感热病类的中风。

中风病名始见于《金匾要略》,但在《内经》中早已有“薄厥”、“煎厥”、“偏枯”、“偏风”、“身偏不用”及“风痒”、“风彭”等记载,均为中风之证候表现。

中风病例总结怎么写范文

中风病例总结怎么写范文

中风病例总结怎么写范文中风(stroke)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普及,中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对中风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中风的认识并改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下面就以某医院的中风病例为例撰写一篇总结范文。

2019年1月至12月,该医院共收治中风患者500例,其中男性280例,女性220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从40岁到8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5岁。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中风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在这500例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80%以上,其中7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50%以上。

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符合,说明老龄化是中风高发的重要原因。

其次,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这500例中,有40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占总数的80%。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病变,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第三,高血脂和糖尿病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这500例中,有200例患者同时患有高血脂和糖尿病,占总数的40%。

高血脂和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增加中风的发生概率。

第四,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这500例中,有200例患者即刻被送至医院,进行了急救和治疗。

这些患者中,70%能够在治疗后恢复一定的运动功能。

而另外300例患者因延迟就医或无法及时获得治疗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康复情况较差。

综上所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群体是中风的高发人群。

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危险因素,如保持合理的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公众应加强对中风的认知,掌握中风的急救知识,提高中风的应对能力。

该病例总结为2000字。

总结了中风的发病人群、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情况,旨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提醒大家重视中风的预防和诊断策略。

中风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

中风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

中风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名中风康复师,我有幸接触到许多中风患者,并从中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和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在中风治疗中的观察和学习。

首先,中风的治疗需要一个综合的团队。

中风患者的康复不仅仅依赖于医生的治疗,还需要康复师、护士、家属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康复师的作用十分重要。

他们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还能够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因此,建立一个专业的康复团队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其次,早期干预是中风治疗的关键。

中风的早期干预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提高患者的康复潜力。

我们常常会在患者出现中风症状后的几小时内进行治疗,以期尽早恢复患者的功能。

在早期干预中,药物治疗和物理康复训练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或改善血液循环来减少脑损伤,而物理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和语言功能。

除了早期干预,长期的康复训练也是中风治疗的关键。

中风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耐心。

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但我们必须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在长期的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家人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温暖和鼓励,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此外,我们还发现心理健康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困扰。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在康复训练中,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音乐疗法和艺术疗法,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焦虑。

最后,中风的治疗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

康复训练只是一个辅助手段,真正的康复还需要患者自己的努力和坚持。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保持积极的态度。

只有患者自己愿意参与康复,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风回顾性研究

中风回顾性研究

1.5观察方法:全部病例资料收集均收集治疗前、治疗后 患者上下肢的肌力恢复程度、肢体运动功能评定,临床 疗效评定,并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 1.6疗效评定 由于目前尚无统一疗效标准,参照有关文献,根据临床 治疗和患者恢复情况,拟标准如下: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自理; 好转:介于痊愈和无效之间; 无效: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 死亡:治疗期间生命终结。
2.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2.1总体安排 本课题由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总体安排,在导 师组成员指导下,主要在河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完成。 2.2进度 2012.12—2013.3 查阅文献,完成综述,撰写开题报 告。 2013.3— 2014.3 整理病例,完成资料录入,数据库 建设工作。 2014.3— 2014.4 统计处理研究资料。 2014.4— 2014.6 撰写论文,申请并完成论文答辩。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2.1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作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 之首,是历代医家研究的重点。中医对于本 病的认识渊源已久。
•命名
《黄帝内经》中对于中风的论述十分丰富,“仆 击”“大厥”“薄厥”“偏枯”“偏风”“身偏不 用”“风痱”等病名。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 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 大厥。”并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 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3.本项目的研究内容、目标和拟解 决的关键问题
3.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取2008-2010年时间段内1000份,第一 诊断为中风的本院既往住院病历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运用针灸,将其分为针灸 治疗组与非针灸治疗组进行临床疗效队列回顾 性研究,采取多因素分析,从而提取针灸治疗 中风的疗效影响因素。

浅谈我对中医治疗中风的体会

浅谈我对中医治疗中风的体会

浅谈我对中医治疗中风的体会祖国医学的“中风”又名率中。

本病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嘴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为主要症状。

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式、脑栓塞,面神经麻痹等疾病。

历代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众说纷纭,在治疗上也多种多样。

笔者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借鉴先哲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40多年来运用中医治疗中风的实践。

现将我临床经验作一整理,以供参考。

1.对中风的认识: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较早。

古代《内经》早有论述。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始也,虚邪偏客于身半,发为偏枯。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者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以上两段话意思,论述了中风的病因是“络脉空虚”为风邪所中,并依邪中之浅深,把中风的分为四型,即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金元以后,中风的病因学说,有了进一步发展。

四大名医,师古不泥古,对中风的病因提出新的看法。

李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也,多有此疾。

”刘河间曰:“中风非外来之风,亦非肝木之风,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

”朱丹溪曰:“有气虚、血虚、痰饮。

”明朝张景岳曰:“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愤,本皆内伤积损而热,原非外感所致。

”又曰:“气血弱人,受六淫或七情所感,以损元气致气血衰败而发。

”综上所述,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和风,景岳则谓之积损元气致气而衰败而发,提出“非风论”。

可见,金元时代四大名医对中风发病的认识,飞跃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提出了“内风立论”的学说,补充了前人认识不足,至今仍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认为各家学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反应了疾病的本质,均不可偏废。

中风出科自我鉴定小结

中风出科自我鉴定小结

中风出科自我鉴定小结
《中风出科自我鉴定小结》
在这一学期的中风出科学习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注重实践和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中风出科水平。

在此次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收获和成长。

首先,我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中风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对中风的相关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对中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护理能力。

其次,我参与了多次实践活动,如模拟护理操作、实习实践等,通过实际操作,我不仅提高了护理技能,还增强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还积极参与了相关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通过听取专家的讲解和和与同行的交流,加深了对中风出科领域的了解,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中风出科的专业素养,还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团队意识,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讨论结论与建议范文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讨论结论与建议范文

中风中医诊疗方案讨论结论与建议范文In the real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troke, also known as cerebral infarction, is considered a result of Qi and blood stagnation, leading to an obstruction in the collateral vessels. TCM tak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reatment by focusing on enhancing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Qi flow, and resolving phlegm stasis. In this discussion, we will delve in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stroke in TCM.在中医领域中,中风也被称为脑梗塞,被认为是气血瘀滞导致了毛细血管的阻塞。

中医采取全面的治疗方式,着重于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气机流通以及消除痰饮阻滞。

在本讨论中,我们将探讨中医对于中风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Diagnosis of stroke in TCM mainly depends on observing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nalyzing tongue and pul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mon symptoms include sudden onset of hemiplegia or hemiparesis, speech impairment, facial deviation, and loss of consciousness. The tongue might show a deep-red or purple color with ecchymosis or a thickcoating. Additionally, the pulse may present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lippery or wiry.中医对于中风的诊断主要依靠观察临床表现以及分析舌象和脉象特征。

中风病例分享交流发言材料

中风病例分享交流发言材料

中风病例分享交流发言材料大家好,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亲身经历的中风病例,并进行一些交流与发言。

我在两年前的一天早上,突然感到左半身无力且口齿不清,非常困惑和恐惧。

我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确认我遭遇了一次中风。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我经历了艰苦的康复过程,不断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在康复过程中,我领悟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也看到了康复的希望和力量。

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训练,我逐渐恢复了左半身的功能,并且口齿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这个过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风虽然可怕,但我们仍然有机会重拾生活的乐趣。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康复过程中的一些建议和心得。

首先,及早的识别中风症状非常重要。

当你或身边的人出现口齿不清、面部歪斜、肢体无力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因为中风的及时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

其次,身体和心理的康复同样重要。

除了进行物理治疗,你还应该重视心理康复。

中风可能给患者带来失去自信、焦虑和抑郁等问题,与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是很重要的。

同时,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康复团体,与其他中风康复者互相交流和鼓励。

最后,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必要的。

中风后,我们需要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并保持适量的运动。

同时,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是必要的。

通过我的经历,我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那就是中风虽然可怕,但我们仍然有机会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及早就医,坚持康复训练,寻求身心的平衡,这些都是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中风的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感谢大家听我分享我的经历和观点。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想要交流,我很愿意与你深入探讨。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中风患者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谢谢!。

中风急救文献总结范文

中风急救文献总结范文

一、引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为了提高中风急救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国内外众多研究对中风急救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中风急救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风急救关键1. 及时识别中风急救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

AHA提出“中风120”原则,通过观察面部、手臂和语言等方面,帮助人们快速识别中风。

一旦发现疑似中风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2. 快速反应中风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为3小时,因此快速反应至关重要。

患者发病后,家属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2)解开患者衣领、裤带,清除口腔异物;(3)保持患者头部抬高,降低颅内压;(4)保持患者体温,防止低体温或高体温。

3. 紧急救治(1)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等,可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流。

(2)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脑部血流。

(3)脑出血治疗:对于脑出血患者,需根据出血量、部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治疗等。

三、中风急救护理1. 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面对中风,心理负担较重。

护士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生活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如进食、穿衣、如厕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言语康复等,降低致残率。

四、结论中风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关注患者心理、生活及康复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本文对中风急救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提高中风急救效果。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特色总结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特色总结

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总结一、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我院针灸中风专科已经过30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从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发挥和临床经验,现仅以“怀忠针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总结”和“脑出血急性期阳闭证中医论治的思路和方法探析”来说明我院对中风病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一)治疗中风病的针灸特色其中以“怀忠针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为代表,现总结如下:1.背景1.1 危害:中风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为(719~725.6)/10万,死亡率为(116~141.8)/10万,男:女约为1.3:1~1.7:1,中风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5岁以后明显增加,1995年我国死因顺序统计,因中风死亡的城市人口为第二位,农村人口为第三位,全国现有中风患者600万,每年约有150万人新患本病,每年死于本病的患者约有120万人。

中风病幸存者中约2/3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中风病所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300亿元。

1.2优势:我院中风科成立25年以来共收治病人3万多人,特别是近十年以来中风科从规模、内涵上都上了一个台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以我院路怀忠副院长为代表的针灸、中药综合治疗中风病的特色疗法,取得了卓越疗效,我院命名为“怀忠针法”。

2.1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中药辨证论治原则中风病的产生,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导致气血内乱,上犯于脑,使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变生瘀血,血瘀则痰聚、热结、毒生,共同引起脑体损伤、元神失用所致。

急性期其病情为正不胜邪,邪气渐进,治则以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故以破血化瘀、豁痰解毒为治法;急性期过后,暴邪虽衰,但脑髓神机已为所伤,故仍遗有瘫痪、语謇等症,此时自当以补肾充脑、恢复神机为治。

2.2中药急性期方丹参、大黄、水蛭、羚羊角、胆星等。

以活血化瘀、泻热解毒、化痰开窍,并有通腑泻热功效之品,使在上浊邪从下而解。

中风病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

中风病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

中风病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碎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见昏仆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而以中风名之"对中风的病因学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强调“外风”为主。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至明清及近代得到发展成熟"正如张山雷所说“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祛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逆者,所以清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外因,内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论治,思过半矣"。

到了现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唐宋以前——倡导外风病因学说,中风病因学说的起源阶段中风之名始见于《内经》,《内经》称之为“仆厥”、“大厥”、“薄厥”、“偏枯”“偏风”等,认为其病因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入中"如《灵枢刺节真邪论》说“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又说“其有三虚而偏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等,此外,《内经》已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易致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对中风病因学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为其根由是因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致经脉闭阻,癖塞不通,以致气血不能畅行,筋脉失却濡养之故"明确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经脉痹阻。

《金匾要略中风历节》说“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并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法,以区别风邪入中的浅深和病情轻重的不同,为后世辨治本病奠定了基础,此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中风病因学的认识未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即使有所涉及者,亦总在《内经》、《金匾》之说之内。

王永炎中风病学术精华

王永炎中风病学术精华

王永炎中风病学术精华学术精华中风病作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近年来临床和科研的重点,也是中医临床病证研究最活跃和最深入的病种之一。

王氏从事中风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多年,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为中医中风病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完善建立中风病中医理法体系(一)正本清源———病名、病位研究中风一病,基源于《内经》,立论于《金匮》,后人多有阐发。

由于各家崇尚不一,语义概念更迭,学说纷絮,故定病证名成为进行中医临床病证研究的开端。

《内经》中类似中风病的论述很多,但所用病名则因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发病阶段而异。

如卒中昏迷有“仆击”、“大厥”、“薄厥”等描述,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者有“偏枯”、“偏风”、“偏身不用”等名称。

到了汉代,《金匮要略》始称本病为中风病,并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确定了本病的基本内涵。

隋唐时代,《诸病源候论》中分列中风候、风癔候、风口噤候、风舌强不语候、风失音不语候等。

《千金要方》记载“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癔,四曰风痹”。

主要是按临床不同的主症对中风病进行分类。

至于宋代,《三因方》中又有“卒中”的论述。

金元以后,根据对中风病病因认识的不同,王履又把中风分成真中风、类中风。

张景岳则称之为“非风”,而楼英则又称为“卒中风”。

根据中风病临床表现的不同,王肯堂则又提出中风须分阴阳,提出阴中、阳中的概念。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称中风病为“内风”。

到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受中西汇通思想的影响,较明确地提出了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脑充血”。

1983年王氏主持内科学会中风病学组,提出定中风为第五卷735病名,指内中风,别称卒中。

此后又通过许多次全国性中风专题学术会议及内科学术会议讨论,于1986年内科学会制定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进一步提出统一病名为中风病。

随着中医病证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的深入,1992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会议上又建议统一中风病作为病证名,在CCD(TCD)编码中,中西医一致。

中风心得体会

中风心得体会

中风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我亲身经历了中风的痛苦,深刻体会到了中风对生活的影响和教训。

以下是我个人关于中风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中风是一种潜伏在身体内的“定时炸弹”,它并不会提前通知你它的到来。

在我中风之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问题,平时工作繁忙,生活固定而规律。

然而,医生告诉我,中风的发作与我过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包括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和不良的饮食习惯等。

这让我意识到了中风并不只是老人的事情,年轻人也同样有可能中风。

因此,早发现、早预防成了我以后生活的重要目标。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了中风对生活的巨大影响。

中风后,我失去了左侧的运动功能和语言能力。

简单的动作如走路、吃饭、穿衣都成了我困难重重的挑战,而与人交流更是如入迷宫。

我变得完全依赖他人的照料,对于一个总是忙碌于工作中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惨痛的敲打和警示。

我认识到,健康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健康,工作、家庭、爱好等一切都会被束缚住。

第三,中风使我对于生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风让我不再对生命蜻蜓点水般的一闪而过有所底气,而是学会了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

我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好预防工作,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持健康。

我还学会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再紧追功名利禄,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懂得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此外,中风也让我懂得了人生的脆弱和无常。

生命是一次次的“弹跳”,你不知道下一次会踩到哪里,失去平衡。

所以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意志和信念。

中风并不是我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

我要面对心理上的困难和抑郁,不断寻求进步,通过康复训练恢复自己的身体功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总而言之,中风是一次让我惊醒的教训,让我痛定思痛,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和珍贵的生命。

通过中风,我深刻感受到了中风对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对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

张学文治疗“中风”经验学习(3)讲到中风先兆证,强调的是中风病的预防。

说实话,我作为医院里工作的医生,可能和乡下大夫不一样,我觉得体检是很必要的环节,当然我很理解很多人并不能做到年年体检正规的体检。

我自己的父母在乡下,我们两口子作为医生都不能让他们做到每年体检。

他们的思想很简单,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所以没必要,当然农村条件差,老人家也不舍得花钱。

作为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还可以理解。

但是,昨天偶然看见一个视频,堂堂一个中医名家,之前讲黄帝内经的,竟然说不需要体检,讲要自己养生,医院里检查不出来的都治不了,检查出来的更治不了,我简直惊呆了。

中医是要讲传统,讲简便廉验,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中医跑出来否认现代医学的进展,这个有点过分了,前段时间看过白岩松一个节目,就讲错误的科普不如不科普。

所以大家在看科普讲科普的时候,首先自己要对自己的文章负责,不要瞎说,不要假大空。

受众的层次不一样,如果普通老百姓接受虚假的科普知识,而且还信以为真,是很要命的事情。

最近看电视,看到某省卫视一个节目,前半截很科普很科学的讲痛风怎么样怎么样,听的我一个干过风湿病和内分泌的医生都觉得很科普很对,但后半截就开始卖药了,讲他们研究出了个什么药多么多好,根治痛风。

防不胜防的广告,防不胜防的虚假信息。

可能是山东人实在,我觉得实在是种美德。

我看张志远教授的书觉得他讲的很实在很干货,临床上很有用,没想到昨天我主任也跟我讲了句,这书很实在。

实实在在的东西,可能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大家需要的也是实在的干货。

在网络平台写东西,也要实实在在一点,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我现在一方面写的是自己临床干了什么,主要是开方的思路,一方面就是学习心得一类的东西。

我不会臆造什么理论出来,觉得这也好那也好的,讲一通,实际上自己看病都没这么用过。

王清任讲,这是该杀的罪过。

中风要预防,最起码的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等基础病的情况,要早发现早治疗,这就是要体检才能发现的。

中风经验述略

中风经验述略

中风经验述略现代所称之中风,在《素问.调经论》中称为大厥。

《金匮》开始名为中风。

金元医家,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对中风病因,各有所见。

元代医家王安道根据刘、李、朱三子之论,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把本病分为真中风和类中风。

明代张景岳直名非风,繆仲醇名为内虚暗风。

清代叶天士名为内风或肝风。

张伯龙,张山雷援引脑充血,脑溢血之说,结合《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之论,对中风之病理实质作了探讨。

明、清医家所说之内风,肝风,是脑溢血致病之因,也是中风前期高血压证之病因,两者之病因在中医学里没有多大区别,临床用药之据本规律,亦大致相同。

现分论如下。

关于辨证论治法则的探索1.肝阴不足,肾阴耗伤,血燥生热,风阳上升主证:头目不清,眩晕欲倒。

根据张简斋之经验,可用鳖甲、龟板、玳瑁、天麻、钧藤、冬桑叶、黑芝麻、山萸肉、生地、熟地、天冬、白芍、茯苓等品,以滋填潜镇,平熄风阳。

2.怒动伤肝,风、火、痰三者交炽主证:头晕,目眩,耳鸣,不寐,神志,不宁,便秘,溺赤。

根据证情轻重,可用当归芦荟丸或黄连温胆汤化裁。

药如生地、玄参、龙胆草、夏枯草、旱莲草,黄芩、黄连、木通,车前草、酒军、芦荟、法夏、陈皮、枳实、竹茹、莲子芯等品,可以选用。

3.思虑烦劳,心火上炎。

主证: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小便黄少,大便不利。

根据证情,可用天王补心丹,清心导赤散等化裁。

药如天冬、麦冬、生地、玄参、丹参、赤芍、党参、黄连、犀角、淡竹叶、灯芯、石斛、泽泻等品,可以选用。

4.卒中(脑溢血)主证:上实下虚,猝发僵仆。

上实是指风阳上越,下虚是指肾水虚衰。

根据病情,上是假实,下是真虛,治宜滋阴潜降,镇摄肝肾。

药如龟板、磁石、阿胶、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僵蚕、蝉衣、菊花、钩藤等品,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磨汁冲服)。

近人张山雷除同意张伯龙之《类中秘旨》外。

而赞其治法以“潜镇摄纳”四字为主,最是“探骊得殊”。

张山雷在《中风科诠》中指出:“惟临证之时,但当守此大旨,以为准则,亦不得拘拘于此篇所述药味”。

中风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心得分享

中风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心得分享

中风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心得分享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困扰。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风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中风的治疗方法和我个人的经验心得。

首先,中风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两个阶段。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来尽快恢复脑功能。

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或机械手段将血栓溶解或取出,以恢复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搭桥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目的是尽快恢复脑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在恢复期治疗中,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方式进行。

物理治疗主要是通过运动训练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语言治疗则是通过言语训练来恢复患者的语言能力。

职业治疗则是通过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来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中风的治疗还可以结合一些辅助疗法。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促进患者的康复。

针灸和推拿也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一些辅助设备如助行器、轮椅和辅助通讯设备等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中风后的生活。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中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首先,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中风的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就医。

其次,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按时服药和进行康复训练。

坚持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进展可能会很慢,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也是中风患者的必备条件。

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等都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总之,中风的治疗方法和经验心得是多方面的。

除了传统的医学治疗,还可以结合中医药和辅助疗法来促进康复。

早期诊断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中风患者重要的治疗策略。

希望这些经验心得对正在经历中风治疗的患者和家属有所帮助,让他们更好地应对中风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常见证型有:1.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
病因方面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不足,外受风邪”而得名,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偏枯,乃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偏瘫之古称,又称半身不遂。 1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中风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
(1)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 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2)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