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情和实践经验,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这一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和阶段性特点。
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根据实践经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发展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依法治国,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在发展中制定改革开放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加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共享,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共享发展战略,推进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简要概述)答案:1.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2.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要求。
3.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4.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
5.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
6.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
7.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主题。
8.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9.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XX、社会XX和党内XX。
10.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
二、为什么我国要确立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体?答案:因为这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体形式。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XX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国体决定了,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但是全国人民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
这种形式就是建立在XX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通过普通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代表,人大代表了解和收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政府使这些法律和法令得到切实贯彻执行。
种种制度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市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三、为什么我国不适合多党执政?答案:1.多党制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袁世凯和蒋介石分别扼杀了早期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多党制。
2.多党制不适应于现代中国国情,多党制中的政党竞选不适应于中国国情。
西方多党制政党竞选要求符合理智性,有序性,公平性原则,中国现阶段的XX政治发展水平以与国民政治素质都不适应与西方多党制政党竞选。
多党制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由于西方的多党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办法是统筹兼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5.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过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7.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1.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当代中国如何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如何认真贯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①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这个理论,同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
与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是对外开放。
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异己物的偏见。
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加强社会建设。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重要内容,坚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任务。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坚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坚持以推进绿色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构建美丽中国为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立足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吸收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髓,同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路径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一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了中国人民的主体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创新。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背景、基本原理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历史发展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紧密联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与国情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尤其是从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这一理论体系建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
即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战略。
这些基本原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三、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经济建设为例,中国的GDP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结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基本原则,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值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沈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这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伯什么理论,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时期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历史证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背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重要成果,是党和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高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阶段,是党和人民实践探索的重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纲。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自己根据自己的国情创造的一种社会主义,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1. 引领党和人民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梦的科学指导,是引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理论武器。
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2.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思想指南。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章邓小平理论第一节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①空想社会主义初期形成②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③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基本国情,形成邓小平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第三次的飞跃。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形成;党的十三届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发展;①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全面改革逐步展开,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②党的十三大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等问题,形成了理论的基本轮廓。
③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出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总之,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把书本当做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形成的一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和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党之本,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和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任务、历史使命、政治路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外交政策等方面的思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牢牢把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凝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要义,把这三者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三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到国家各个领域和社会各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到国际影响力的最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践,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新的思想观点不断涌现,为实践中科学回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提供
了一条坚实的理论保障,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高中一年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高中一年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形成的一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
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富有发展的历程,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它指出,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关系还不完善。
因此,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中国特点,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基本路线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针原则,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
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基础,改革开放是关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的。
这种体制融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
它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也包括基层民主的建设,实现了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广泛参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以宪法为核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司法为保障,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将进入更高的社会文明形态,实现对以财富为唯一追求目标的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
两个必然,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规律,两个决不会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论出发阐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制约性的物质条件。
2)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②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商品生产被废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明显的浪费和破坏。
③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实现按需分配: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未来社会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④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分工、三大差别以及解决的存在仅仅是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⑤国家的专政职能消亡: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
⑥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较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1)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①落后国家革命容易建设难,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②落后国家必须实现文化革命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方法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要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⑤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特别警惕和反对官僚主义复活、泛滥。
⑥要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战略,同时警惕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颠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结和指导原则。
它是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有所区别,充分考虑了中国社会的具体特点和历史经验。
本文将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点,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市场的监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着重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注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这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创新创造,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二、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党委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实现政治权力的民主监督和制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和谐、文明、自由、平等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 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 阶段。 这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区别:
从经济基础方面,根本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 根本区别 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 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步 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80 . ;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步 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第三步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 实现现代化。
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 主义革命, 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建的旧中国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 三大敌人,革命手段主要是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 三大敌人,革命手段主要是武装斗争,目标是 新中国; 建立新中国 建立新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 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私有制 私有制, 件下进行的,革命对象是私有制,以和平方式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先后提出发展起来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它体现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共性) 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个性)的有机统一。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几十年间,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 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间, 社会主义所以能够在中国开创历史的新局面, 取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 根本原因就在于, 我们党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既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 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规律。
后一个方面的体现, 是共性; 前一方面的体现, 是个性。
就是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 它产生于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 它所回答的是中国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间题。
它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 既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 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简单的说,就是马列主义是指导思想,就像种地,马列注意是工具和种地方法,但是具体怎么种地,还得考自己摸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概述(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1.定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2.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4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邓小平理论形成背景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知识链接——毛泽东思想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帝国主义战争与俄国十月革命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顺口溜:十一三中搞开放,解是原则记心上,十一六中评价毛,十二小平提中特,十三一中两基本,初级阶段路很长,小平南巡提本质,坚持不动科学强,十四泽民建市场,十五小平进党章。
四、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灵魂和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常重要)1.含义: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4.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是( )。 • A.完备、统一的市场体系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 C.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D.政府放弃宏观调控 • 15.社会总需求是指对一国总产出的意愿购买量, 它包括( )。 • A.企业需求、家庭需求和政府需求 • B.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 求和出口需求 • C.劳动力需求、要素需求和科技需求 • D.工资、利润和折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
• 1.“三个代表”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 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 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 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 观点、新论断,创造性地回答了( )。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 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D.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1.【答案】C。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
4.【答案】D。解析:“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带有根 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所以A项与题干无关。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 大上提出的,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完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资源、环 境的协调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因此BC项也被排除。
6.【答案】A。解析: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资源、 环境的协调发
• 7.温家宝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 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 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要继续集中力量完成国家 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编制,确定未来 15年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 要认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的关键是( )。 • A.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 B.加大 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D.坚持以人为本 的科技发展观
8.【答案】D。解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都是手段,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 9.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 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和灵魂是( )。 • A.发展社会主义理想建设 B.中华民族的 民族精神 •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D.发展社会主 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答案】B。解析: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这是从引起社会变化的广度和深度, 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促进社会进步来说的, 意思是改革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但改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推动社会发展。从改革的对象、目的、功能、主体和领导力量来看,改革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9.【答案】C。解析:思想道德建设解决整个民族的共同理 想和精神支柱问题,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建设、道德 建设和纪律建设。理想建设又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 10.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 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创造 性地发展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 集体的设想,提出并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 的战略构想,其核心目的是( )。 • A.社会主义制度战胜资本主义制度 • B.维护港、澳、台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始 终不变 • C.实现祖国统一 • D.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现有的优越性, 为我所用
10.【答案】C。解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在当 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解决国家统一的一种最好的 方式。从构想到成熟,目的始终是希望实现祖国 统一。
• 11.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南北问题”,也就是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今世界发 展问题更加严重,其根本原因是( )。 • A.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落后 • B.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但南南合作太 少 •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掠夺和剥削
• 6.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 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 强调,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 )。 • A.坚持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 协调发展 • B.引进技术、资金、人才,加强管理 • C.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D.开发能源,发展交通,加强基础设 施建设
2.【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已经结束。我国是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因此生产力不发达。 但现阶段绝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 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3.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和上层建筑还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因此, 我国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当前我国 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 A.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B.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 •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7.【答案】C。解析: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出规 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才能真正 实现科教兴国。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 • • •
8.我国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都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发展 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 活水平和质量
12.【答案】C。解析:一切政党都是为自己所属的那个阶级、阶层的利益而奋 斗。大部分党团在创立之初,都有先进的指导理论,A选项不对。将马克思主要 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 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在实践中创立的群 众路线。B、D也不准确。共产党创立的宗旨,就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而奋 斗,毫无个人私利可言。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 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11.【答案】C。解析:发展中国家自身的落后、南南合 作太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掠夺和剥削,都是造 成发展中国家落后,世界发展问题更严重的原因,但是根 本原因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长期建立的政治、经济优势,建 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 12.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 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能 够在众多的党派中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成为中国革 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共产 党的根本宗旨与众不同。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 党和其他团体的根本区别是( )。 • A.具有先进的指导理论 • B.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要理论 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D.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已经回答 的问题。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解 决的问题。
• 2.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 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 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 •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B.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 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 • D.我国不可能搞真正的社会主义
• 18.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 我们必须( )。 • A.变革生产关系,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 • B.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补生产力发展不足的课 • C.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 D.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 19.下列不是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是( )。 • A.产权清晰 B.权责明确 • C.政企分开 D.目标管理
• 5.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 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 决不了。”他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 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 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 响。”这些话表明农业( )。 • A.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 B.对国民经济的 发展起主导作用 • C.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D.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 础地位
18.【答案】D。解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 是根本任务,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动 力,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同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又为进一步巩固和健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国民经 济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答案】D。解析: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 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D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
• 13.邓小平提出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 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对“三个有利于” 的判断标准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的思想路线 • B.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 C.本质上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 • D.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5.【答案】D。解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对国家经济起着主 导作用。但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村 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 力资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邓小平强调的就是农业的基 础地位不能动摇,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