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讲座第五讲_难经_的疾病学_一_

合集下载

难经

难经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十四难
曰:脉有损、至,何谓也?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
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分为论脉、论经络、论脏腑、论病、论穴道和论针法六部分。

其中,论脉部分包括了1-22难。

第一难中提到了“寸口”,即脉搏的大会聚点,是决定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的重要依据。

人的脉搏每呼吸一次就会行走三寸,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搏会在身体周围行走五十度。

而寸口正好是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止点,因此用寸口来判断是很合理的。

第二难中提到了“尺寸”,这是脉搏的大要会聚点。

从手腕到肘部是尺内,主要治疗阴性疾病;从手腕到食指根部是寸内,主要治疗阳性疾病。

因此,将寸分为尺,将尺分为寸,以此来判断阴阳病情。

第三难中提到了脉搏的“太过”、“不及”、“覆溢”、“关格”等现象。

这是由于脉搏的阴阳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表现。

阳脉在手腕前面,脉搏应该浮起来,但如果过于浮,就叫做太过,如果不够浮,就叫做不及。

而阴脉在手腕后面,脉搏应该沉下去,同样也有太过和不及的现象。

如果阳脉过于浮,就会溢出来,形成外关内格的情况,阴脉过于沉,就会覆盖住阳脉,形成内关外格的情况。

这些现象都是阴阳病情的表现。

第四难中提到了脉搏的阴阳之法,即呼吸过程中心肺浮起来,肾肝沉下去,而脾脉则在中间。

如果脉搏浮起来又大又散,就表示是心脏的问题;如果浮起来但短而涩,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沉下去又长又牢,就是肝部的问题;如果按压的时候感觉湿润,就是肾部的问题。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第五难中提到了脉搏的轻重。

初次测量脉搏时,如果像三颗豆子那么重,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像六颗豆子那么重,就是心脏的问题;如果像九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脾脏的问题;如果像十二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肝脏的问题;如果按压到骨头还感觉到脉搏,就表示是肾脏的问题。

最后,第六难提到了脉搏的阴阳盛虚问题。

如果阴气盛而阳气虚,就表示是阴盛阳虚;如果阳气盛而阴气虚,就是阳盛阴虚。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因此称为阴盛阳虚。

难经

难经
十一难
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四难
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难经》全文在豆瓣录 请使用IE7或IE8预览本页,个别文件很大超过5M,请等几分钟后再下载!谢谢!
难经
-
-
难经
二难
曰:脉有尺寸,何谓也?
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难经》研读心得体验

《难经》研读心得体验

《难经》研读心得体验前言《难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被广泛认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对《难经》的研读心得,以期为中医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研读心得1. 医学理论的深度与广度《难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

通过研读《难经》,我对中医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尤其是对脏腑经络的理解,让我明白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阴阳五行是调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关键。

2. 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难经》强调了诊断与治疗的密切关联。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从而确定病因病机。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种全面的、个性化的治疗观念,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不谋而合。

3. 养生保健的重要性《难经》提倡养生保健,主张预防为主。

它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惯,调和情志,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这一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指导作用。

4. 中医学的实践性《难经》不是一部纯粹的理论著作,它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研读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和体会的学科。

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5. 传承与创新《难经》作为古代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研读过程中,我深感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中医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结《难经》是一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医学典籍。

通过研读《难经》,我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同时,我也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和实践的学科,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医学,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难经》伤寒有五——系统注解

《难经》伤寒有五——系统注解

《难经》伤寒有五——系统注解附一;简述,伤寒有五一,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前伤寒为伤寒之类证,后伤寒为伤寒之病。

其五之病,俱是伤寒,因天气不同,人气各异,故病不同。

此为伤寒病之总纲也。

1中风者,因伤寒而病中风,风皆是内风之义,没有外风,《伤寒金匮》提纲中言外风者,也是伤外寒之义。

太阳中风者,是寒伤皮毛,闭其营血发散之性,血热生风,风泄卫气,则窍开而汗出,此为外感中风。

太阳中风者,风从内往外泄皮毛卫气也,故见发热汗出;故风为内风。

《金匮》杂病,偏瘫中风者,是少阴内寒,土湿木陷,风湿寒三阴之邪盛,又感外寒伤闭,风不外泄,而内伤内中,此因阳虚而内伤中风。

因内寒里虚,又感外寒伤闭,于是中风。

杂病中风者,风从内往外泄皮毛卫气,因伤寒外闭不能外泄而内中也,故也为内风。

太阳中风与杂病中风,皆是内风,风性疏泄,从内往外泄也。

故《伤寒》太阳经病中风与《金匮》杂病中风,二者俱为中风,太阳中风因外寒伤,杂病中风因伤少阴内寒与太阳伤外寒而成。

寒有内外之别,而病风者,皆是内风,不是外来之风。

虽是中风,但因伤内外之寒而病风,故属伤寒之类病也。

2伤寒者,伤内外之寒也。

足太阳伤其外寒与伤足少阴水气之内寒也。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足太阳与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外感,是为外寒,少阴水旺,是为内寒,外寒者,天之客气,内寒者,人之本气。

寒者,太阳主令之气,故太阳病,必是伤寒;伤寒之后,发于阴阳(外寒之阴,里阳之风),而成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之分途也。

足少阴寒水,从手少阴君火,化气为温,温则不病,水性本寒,病则还原其本。

寒水司权,有阴无阳,里虚内伤,必病伤寒。

故寒有内外之别,而病俱因伤寒,故此为伤寒之病,故仍属伤寒之类病。

(结合上条;足太阳外寒则营郁中风,足少阴内寒则木陷中风,寒有内外,风皆内风)(伤内外之寒,故先师经典,书名《伤寒论》,故前为伤寒类,后为伤寒病)3湿温者,即是湿热也。

王正龙难经讲稿

王正龙难经讲稿

王正龙难经讲稿《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深奥,理论独特。

王正龙先生对于《难经》的讲解,犹如一盏明灯,为众多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照亮了深入探索中医奥秘的道路。

王正龙先生在讲解《难经》时,首先强调了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他指出,《难经》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阐释,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在讲解具体内容时,王正龙先生以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对于《难经》中关于脉诊的论述,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的案例,让人们明白脉象的变化所反映的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

他说:“脉象就如同河流的水势,湍急、平缓、混浊、清澈,都能反映出河道的情况,人体的脉象也是如此,通过触摸脉象,我们可以了解身体内部的气血运行是否顺畅。

”王正龙先生对于《难经》中脏腑理论的讲解也令人印象深刻。

他详细阐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他强调,中医的脏腑理论并非单纯的解剖学概念,而是一个包含了生理、病理、情志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比如,肝脏不仅仅是一个代谢器官,还与情志的调节密切相关。

“怒伤肝”并非仅仅是一种情绪对器官的影响,更是一种整体的身心互动关系。

在谈及《难经》中的经络学说时,王正龙先生更是旁征博引,将经络比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他说:“经络就像城市的交通网络,气血就是在这些道路上运行的车辆,如果道路堵塞,车辆就无法正常通行,人体也就会出现疾病。

”他通过讲解经络的循行路线、穴位的分布和作用,让人们对经络学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王正龙先生还注重将《难经》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他通过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案例,让人们看到了《难经》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神奇效果。

比如,在治疗一位长期失眠的患者时,他依据《难经》中关于心肾不交的理论,采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的方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

《难经》论脉(1—22难)论经络(23—29难)论脏腑(30—47难)论病(48—61难)论穴道(62—68难)论针法(69—81难)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难经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中医理论著作。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难经》”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传统观点认为,《难经》一书本于《内经》,是解释《内经》中之疑难者。

如明·王九思《难经集注·杨玄操序》:“《黄帝八十一难经》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赜,殆难穷览。

难经PPT课件

难经PPT课件

五行与十天干












7
其中属阳者为刚,属阴者为柔。阳经配以 阳干,阴经配以阴干。根据五行相生的关 系,把阴经井穴配以乙木,依次相生,故 荥穴配以丁火,腧穴配以己土,经穴配以 辛金,合穴配以癸水。为了阴阳相配,再 结合五行相克的关系,又把阳经的井穴配 以庚金,依次相克,成为荥穴配壬水,输 穴配甲木,经穴配丙火,合穴配戊土。为 了便于阅读,表示如下:
13
按语
井穴为始是五输穴的排序问题,文中借用了春 天阳气回升,气候转暖,万物复苏萌生,蛰虫 萌动,日数始于甲为喻,不外乎说明万事万物 都有一个开始,五输穴既然存在一个排序问题, 必然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井穴。可见, 此节并无深奥的道理。
14
原文- 论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六十四难曰:《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 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 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 何也?
然: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诸蚑行喘 息,蜎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岁 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
12
注释
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蚑,虫类缓慢行动状 态。喘息,《难经经释》“言有气以息”,即 呼吸的意思。蜎,虫类飞翔状态。蠕,虫类爬 行状态。诸蚑行喘息,蜎飞蠕动,是说冬天蛰 伏的各种虫类,到了春天都开始活动了。
从第1-21难,主要介绍脉学基本知识,脉诊 基本方法,以及正常脉象和反常脉象等内容。
在脉学知识方面,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 的诊脉方法,并讨论了它的诊病原理。
提出了尺部脉是反映人体元气盛衰的“根” 脉;反常脉象包括辨别脏腑病变的损脉、至 脉、歇止脉和一脏脉象有十种变态等。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

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
《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记录了黄帝与众多医学大师的对话,讨论了众多医学问题。

以下是该经的主要内容:
1. 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包括肝、心、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等器官的作用和互相影响。

2.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穴位疗法、药物治疗、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

3. 饮食和健康的关系,包括不同食物的功效和如何搭配食用,以及如何保持身体健康。

4. 精神与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包括情绪波动、压力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5. 女性健康和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月经问题、妊娠和产后护理等。

6. 中药的种类和功效,包括如何使用药物治疗不同的疾病和身体不适。

总之,这部经典是中医学的重要参考书,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的知识和技能。

- 1 -。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第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的症候〔原文〕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①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②,女子为瘕聚③。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答: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

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

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

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

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

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

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

带脉发生病变。

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

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词解〕①溶溶:《脉经》作容容。

丁德用说:“溶溶者缓慢。

”滑伯仁说:“无力貌。

”也就是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

②七疝:即冲疝、狐疝、(广+颓)疝、疲疝、(广+贵tui)疝、癃疝七种疝气。

③瘕聚:是两种在腹部有块状的病症。

疲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

聚是积聚,痛无常处,所谓“六腹之积”都属于结聚的疾病。

《奇经八脉考》·二蹻为病明朝奇经八脉考李时珍著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蹻之络。

阳络者,阳蹻之络。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蹻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难经》珍藏版

《难经》珍藏版

《难经》珍藏版《难经》是战国时期成书,作者是扁鹊,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论脉·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论脉·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论脉·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论脉·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第三课《难经》五难至十三难(二)

第三课《难经》五难至十三难(二)

第三课《难经》五难至十三难(二)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

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这是《难经》首次揭示肾间动气确立了生命之源,这也是《内经》中所没有的,所有的十二经脉,气机运化都是秉生气之源,生气之原在哪呢?就在两肾之间,这是五脏的根本,十二经脉的根本,呼吸的根本,三焦循行运化的根本,又叫守邪之神,但不知道是有错误还是另有所指,受[守]正守真之神都可以,不能讲守邪之神,怎么讲也讲不通。

《难经》后面有论左为命门右为肾,这里又说肾间动气,如果叫真来说是有矛盾的。

关于生命之根,气道讲越是源头越是根越是无象的,不可体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没有位置的。

有人(民国时候)说肾间动气指肾间的油膜,这都是到了形体的层次上了。

有形的东西都是粗的浅的,不能说有形的东西摆在那说是生命之门,这样就是滑天下之大稽,过于执着了。

所有的生命之根都是无形无象的,只不过借肾间动气来表示一下生命之根这个形象而已,左为命门右为肾是对形体的执着,可以权宜理解为左边阳气多一点右边阴气多一点。

生气之源从里面发出,肾的确是一个根本,肾间有东西但不能说是绝对的根本。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是气机所化,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根就是气机之根,气指[机]之根是无形无象的,暂寄寓肾间动气。

三焦者,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焦”是平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道路的意思,上中下三焦嘛!“故气者,人之根本也”,这里的气就是我们讲的气机的气,所以说经典都是在论述气道的概念。

“根绝则茎叶枯矣。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就是说一个人外面好却死了,一定是里面先绝于内了,祸起萧墙,皇帝先驾崩了或者大臣内争了,一下子突然绝灭。

这一难要理解两个问题:一,气的根本不是那么容易琢磨的;生命之本决定所有气机的变化,所有气机的变化化成了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_难经_论积聚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_难经_论积聚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理论探讨】《难经》论积聚病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周 杰,段延萍(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 关键词:难经;内经;积聚病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8)10-0733-01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面上项目资助项目(SM 200610025006) 1 疾病聚病的阴阳属性和鉴别要点《难经·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

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

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

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指出积病、聚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首先二者阴阳属性不同:“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

”此处阴气、阳气主要指脏腑气血而言,积多因有形阴血瘀积于脏而成;聚多由五行阳气郁滞于腑所致,从中可知积聚阴阳属性取决于脏腑阴阳。

关于脏腑阴阳属性,早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已经说得很清楚:“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难经》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静阳动的性质,认为病在脏属阴,在腑属阳,这一观点在《难经》多处可以体现出来。

如《五十一难》在论脏腑病变时云:“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因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腑属阳,阳主热,患腑病属阳者喜寒且不愿见人;脏属阴,阴主寒,患脏病属阴者喜热且愿意关闭门户而独居,不想听到嘈杂的人声。

那么,临证便可以从患者对寒热的喜恶来辨别脏病和腑病。

《五十二难》以病象动静判断脏病、腑病,认为“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属阴的脏有“藏而不泻”的功能特点,所以脏病其病位多固定不移;“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继续读《难经》,中医的一些经典有一部分是偏理论基础,重道和理,而难经这本书,把许多东西落实到实处。

包含了许多具体中医技术,这不第五难,开始讲把脉的细节。

第五难诊五脏脉的指法[原文] 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shú)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白话] 问:诊脉的会后,手指上的指法有轻有重,这代表了什么意义呢?答:开始把脉的时候,轻轻的指压,像三粒豆子重量的力度,轻按在皮毛就可触及的脉象,是肺部脉;如果用六粒豆重量的力度,按在血脉上触及的脉象,是心脉;同类推:九粒豆子重量的力度,按在肌肉之间,是脾脉;用十二粒豆的重量的力度,按到筋这个层面,摸到的脉是肝部的脉,如按之触到骨最里这一层,稍微松一松手指,摸到脉来疾速有力的,是肾部脉。

所以说,切脉不是固定死的,在手指上有轻重的分别。

[词] 菽:豆类的总称,这里是以菽的重量来大概描述按脉所使用的指力。

二羊语:这难讲了诊脉的基本手法:先轻手浮取,后重手沉取。

并且根据五脏对应的位置,详细用轻重的手法来诊察五脏的脉。

因为肺的位置最高,又主管皮毛,所以力度最轻,用三粒豆子的重量就可以了,也就是轻轻的把手放上,可以感受到肺脉。

按手的从轻到重依次是:心,主血脉---按至血脉,以诊心脉;脾主肌肉,按至肌肉,以诊脾;肝主筋,按至筋,以诊肝脉;肾位最里,主骨,须重按至骨,以次诊肾脉。

通过浮沉的程度来对应脏腑,这里还没有提及寸关尺对应脏腑。

这里提到用多少豆子重量的力度,我想这只是古人用来描述轻重的,毕竟手指用多少力还真没法描述,只好用豆子来定量区分。

其实临床诊脉用的最多的是浮中沉,三个位置来取脉。

也就是表中里。

浮脉轻取病在表,沉脉重取病主里。

通过手指的力度,按脉到哪里就可以判断对应的疾病,这也是古人脉法的一种。

《难经》全集详解

《难经》全集详解

《难经》全集详解
养⽣调理专业技术民间绝技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
可免费查阅:中医视频⽳位查询疾病查询董⽒针灸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医诊断学艾灸刮痧按摩中医灸疗法...更多!
中医教学实操◐尽在爱医讲坛
▼⼀.点击对应图⽚进⼊视频专区▼
难经
作者:扁鹊
朝代:西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原题战国时秦越⼈撰。

共有 81 个问答。

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以下内容点击⽂字即可播放阅读查看
论脉难经论经络
难经
论脏腑
难经
论病难经论⽳道
难经
论针法
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难经《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

旧题秦越人撰。

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

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

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

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

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

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

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

《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

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

《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

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

中医四大经典——《难经》难经《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

旧题秦越人撰。

大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经厂刻医要集览本、日本武村市兵卫刻宋·王九思《黄帝八十一难》集注本等。

历代注释、发挥者约50家。

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

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涉及到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

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3卷(一说5卷),分81难。

1~22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脉学的基础理论,以及正常与反常脉象。

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为“独取寸口”,简便易行。

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脉诊法。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上的意义,各类脉象之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使学者更易于理解。

23~29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有关病证。

对《灵枢·经脉篇》作了深入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

《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侯等。

30~47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

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

《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所获得的科学数据。

48~61难主要论述疾病。

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

难经

难经

第一難十二經皆有動脈, 獨取寸口, 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 何謂也? 然: 寸口者, 脈之大會, 手太陰之脈動也o 人一呼脈行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脈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 凡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五十度, 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 行陰亦二十五度, 為一周也, 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 五藏六府之所終始, 故法取於寸口也o第二難脈有尺寸, 何謂也? 然: 尺寸者, 脈之大要會也o 從關至尺是尺內, 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 陽之所治也o 故分寸為尺, 分尺為寸, 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 尺寸終始一寸九分, 故曰尺寸也o第三難脈有太過, 有不及, 有陰陽相乘, 有覆有溢, 有關有格, 何謂也? 然: 關之前者, 陽之動也, 脈當見九分而浮, 過者, 法曰太過; 減者, 法曰不及o 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 此陰乘之脈也o 關以後者, 陰之動也, 脈當見一寸而沉, 過者,法曰太過; 減者, 法曰不及o 遂入尺為覆, 為內關外格, 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o是其真藏之脈, 人不病而死也o第四難脈有陰陽之法, 何謂也? 然: 呼出心與肺, 吸入腎與肝, 呼吸之間, 脾受穀味也, 其脈在中o 浮者陽也, 沉者陰也, 故曰陰陽也o 心肺俱浮, 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濇者肺也o腎肝俱沉, 何以別之? 然: 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 舉指來實者腎也o 脾者中州, 故其脈在中, 是陰陽之法也o 脈有一陰一陽, 一陰二陽, 一陰三陽, 有一陽一陰, 一陽二陰, 一陽三陰,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邪? 然: 此言者, 非有六脈俱動也, 謂浮, 沉, 長, 短, 滑, 濇也o 浮者陽也, 滑者陽也, 長者陽也; 沉者陰也, 短者陰也, 澀者陰也o 所謂一陰一陽者, 謂脈來沉而滑也, 一陰二陽者, 謂脈來沉滑而長也, 一陰三陽者, 謂脈來浮滑而長, 時一沉也; 所謂一陽一陰者, 謂脈來浮而濇也, 一陽二陰者, 謂脈來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陰者, 謂脈來沉濇而短, 時一浮也o 各以其經所在, 名病逆順也o第五難脈有輕重, 何謂也? 然: 初持脈, 如三菽之重, 與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o 如六菽之重, 與血脈相得者, 心部也o 如九菽之重, 與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o 如十二菽之重, 與筋平者, 肝部也o 按之至骨, 舉指來疾者, 腎部也o 故曰輕重也o第六難脈有陰盛陽虛, 陽盛陰虛, 何謂也? 然: 浮之損小, 沉之實大, 故曰陰盛陽虛o沉之損小, 浮之實大, 故曰陽盛陰虛, 是陰陽虛實之意也o第七難經言少陽之至, 乍大乍小, 乍短乍長o 陽明之至, 浮大而短o 太陽之至, 洪大而長o 太陰之至, 緊大而長o 少陰之至, 緊細而微o 厥陰之至, 沉短而敦o 此六者,是平脈邪? 將病脈耶? 然: 皆王脈也o 其氣以何月, 各王幾日? 然: 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 復得甲子陽明王, 復得甲子太陽王, 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 復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 六六三百六十日, 以成一歲o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o第八難寸口脈平而死者, 何謂也? 然: 諸十二經脈者, 皆係於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 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藏六府之本, 十二經脈之根, 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o 故氣者, 人之根本也, 根絕則莖葉枯矣, 寸口脈平而死者, 生氣獨絕於內也o第九難何以別知藏府之病耶? 然: 數者, 府也; 遲者, 藏也o 數則為熱, 遲則為寒o諸陽為熱, 諸陰為寒o 故以別知藏府之病也o第十難%一脈為十變者, 何謂也? 然: 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o 假令心脈急甚者, 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 膽邪干小腸也; 心脈大甚者, 心邪自干心也; 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 心脈緩甚者, 脾邪干心也; 心脈微緩者, 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濇甚者, 肺邪干心也; 心脈微濇者, 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 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 膀胱邪干小腸也; 五藏各有剛柔邪, 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o第十一難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 一藏無氣者, 何藏也? 然: 人吸者隨陰入, 呼者因陽出, 今吸不能至腎, 至肝而還, 故知一藏無氣者, 腎氣先盡也o第十二難經言五藏脈已絕於內, 用鍼者反實其外, 五藏脈已絕於外, 用鍼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 何以別之? 然: 五藏脈已絕於內者, 腎肝氣已絕於內也, 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絕於外者, 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 而醫反補其腎肝o 陽絕補陰, 陰絕補陽, 是謂實實虛虛, 損不足益有餘o 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o第十三難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 反得相勝之脈者, 即死, 得相生之脈者, 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應, 為之奈何? 然: 五藏有五色, 皆見於面, 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假令色青, 其脈當弦而急; 色赤, 其脈浮大而散; 色黃, 其脈中緩而大; 色白,其脈浮濇而短; 色黑, 其脈沉濡而滑o 此所謂五色之與脈, 當參相應也o 脈數, 尺之皮膚亦數; 脈急,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 尺之皮膚亦緩; 脈濇, 尺之皮膚亦濇;脈滑, 尺之皮膚亦滑o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當與寸口尺內相應, 其不應者病也o 假令色青, 其脈浮濇而短, 若大而緩為相勝, 浮大而散, 若小而滑為相生也o經言知一為下工, 知二為中工, 知三為上工; 上工者十全九, 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此之謂也o第十四難脈有損至, 何謂也? 然: 至之脈, 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離經, 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絕, 此至之脈也o 何謂損? 一呼一至曰離經, 再呼一至曰奪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乎一至命絕此損之脈也o 至脈從下上, 損脈從上下也o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 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 二損損於血脈, 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藏六府; 三損損於肌肉, 肌肉消瘦, 飲食不能為肌膚; 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 五損損於骨, 骨痿不能起於床o 反此者, 至於收病也o 從上下者, 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 從下上者, 皮聚而毛落者死o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 損其心者, 調其榮衛; 損其脾者, 調其飲食, 適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此治損之法也o 脈有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有一呼三至, 一吸三至; 有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有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有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有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有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有呼吸再至o 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 脈來一呼再至, 一吸再至, 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 為適得病, 前大後小, 即頭痛目眩, 前小後大, 即胸滿短氣; 一呼四至, 一吸四至, 病欲甚, 脈洪大者, 苦煩滿, 沉細者, 腹中痛o 滑者傷熱, 濇者中霧露;一呼五至, 一吸五至, 其人當困, 沉細夜加, 浮大晝加, 不大不小, 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 一呼六至, 一吸六至, 為死脈也o 沉細夜死, 浮大晝死;一呼一至, 一吸一至, 名曰損, 人雖能行, 猶當著床, 所以然者, 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 再吸一至, 呼吸再至, 名曰無魂, 無魂者當死也, 人雖能行, 名曰行尸o 上部有脈, 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 不吐者死o 上部無脈下部有脈, 雖困無能為害, 所以然者, 譬如人之有尺, 樹之有根, 枝葉雖枯槁, 根本將自生, 脈有根本,人有元氣, 故知不死o第十五難經言春脈弦, 夏脈鉤, 秋脈毛, 冬脈石, 是王脈耶? 將病脈也? 然: 弦鉤毛石者, 四時之脈也o 春脈弦者, 肝東方木也, 萬物始生, 未有枝葉, 故其脈之來, 濡弱而長, 故曰弦o 夏脈鉤者, 心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茂, 垂枝布葉, 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 故曰鉤o 秋脈毛者, 肺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終, 草木華葉,皆秋而落, 其枝獨在, 若毫毛也, 故其脈之來, 輕虛以浮, 故曰毛o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藏也, 盛冬之時, 水凝如石, 故其脈之來, 沉濡而滑,故曰石o 此四時之脈也o 如有變奈何? 然: 春脈弦, 反者為病o 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o 氣來厭厭聶聶, 如循榆葉曰平, 益實而滑, 如循長竿曰病, 急而勁益強, 如新張弓弦曰死o%春脈微弦曰平, 弦多胃氣少曰病, 但弦無胃氣曰死, 春以胃氣為本o 夏脈鉤,反者為病o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o 其脈來累累如環, 如循琅玕, 曰平, 來而益數, 如雞舉足者曰病o 前曲後居, 如操帶鉤曰死o夏脈微 曰平, 多胃氣少曰病, 但 無胃氣曰死o夏以胃氣為本o 秋脈毛, 反者為病o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 氣來虛微,是謂不及, 病在內o 其脈來藹藹如車蓋, 按之益大曰平o 不上不下, 如循雞羽曰病, 按之蕭索, 如風吹毛曰死o 秋脈微毛曰平o 毛多胃氣少曰病, 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o 冬脈石, 反者為病o 何謂反? 然: 其氣來實強, 是謂太過, 病在外;氣來虛微, 是謂不及, 病在內, 脈來上大下兌, 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o 來如解索, 去如彈死曰死o 冬脈微石曰平, 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 冬以胃氣為本o 胃者, 水穀之海, 主稟四時, 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 死生之要會也o 脾者, 中州也, 其平和不可得見, 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 如水之下漏, 是脾衰見也o第十六難脈有三部九候, 有陰陽, 有輕重, 有六十首, 一脈變為四時, 離聖久遠, 各自是其法, 何以別之? 然: 是其病, 有內外證o 其病為之奈何? 然: 假令得肝脈, 其外證善潔, 面青善怒, 其內證臍左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滿閉, 淋溲便難, 轉筋,有是者肝也o 無是者非也o 假令得心脈, 其外證面赤, 口乾, 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煩心, 心痛, 掌中熱而 , 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o 假令得脾脈, 其外證面黃, 善噫, 善思, 善味, 其內證當臍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脹滿, 食不消, 體重節痛, 怠惰嗜臥, 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 無是者非也o 假令得肺脈, 其外證面白, 善嚏, 悲愁不樂, 欲哭, 其內證臍右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 洒淅寒熱, 有是者肺也, 無是者非也o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 善恐欠, 其內證臍下有動氣, 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氣, 小腹急痛,泄如下重, 足脛寒而逆, 有是者腎也o 無是者非也o第十七難經言病或有死, 或有不治自癒, 或連年月不已, 其死生存亡, 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 可盡知也o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 脈當得肝脈, 長急而強, 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濇者,%死也o 病若開目而渴, 心下牢者, 脈當得緊實而數, 反得沉濇而微者, 死也o病若吐血, 復鼽衄血者, 脈當沉細, 而反浮大而牢者, 死也o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 脈當洪大, 而反手足厥逆, 脈沉細而微者, 死也o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濇, 反緊大而滑者, 死也o第十八難脈有三部, 部有四經, 手有太陰陽明, 足有太陽少陰, 為上下部, 何謂也? 然:手太陰o 陽明金也, 足少陰o 太陽水也, 金生水, 水流下行而不能上, 故在下部也o 足厥陰o 少陽木也, 生手太陽o 少陰火,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 故為上部o 手心主o 少陽火, 生足太陰o 陽明土, 土主中官, 故在中部也o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o 脈有三部九候, 各何主之? 然: 三部者, 寸關尺也, 九候者, 浮中沉也o 上部法天, 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 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o 審而刺之者也o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 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 診在右脅有積氣, 得肺脈結, 脈結甚則積甚, 結微則氣微o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 何也? 然: 肺脈雖不見, 右手脈當沉伏o 其外痼疾同法耶? 將異也?然: 結者, 脈來去時一止, 無常數, 名曰結也o 伏者, 脈行筋下也o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裡, 法皆如此o 假令脈結伏者, 內無積聚脈伏結者,外無痼疾o有積聚脈不結伏, 有痼疾脈不浮結, 為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 是為死病也o第十九難經言脈有逆順, 男女有恆, 句而反者, 何謂也? 然: 男子生於寅, 寅為木, 陽也;女子生於申, 申為金, 陰也o 故男脈在關上, 女脈在關下o 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 是其常也o 反者, 男得女脈, 女得男脈也o 其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 病在內, 左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 病在四肢, 左得之病在左, 右得之病在右, 隨脈言之, 此之謂也o第二十難經言脈有伏匿, 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邪? 然: 謂陰陽更相乘, 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 為陽乘陰也, 脈雖時沉濇而短, 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 為陰乘陽也, 脈雖時浮滑而長, 此謂陰中伏陽也o 重陽者狂, %重陰者癲, 脫陽者見鬼, 脫陰者目盲o第二十一難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 脈病形不病曰死, 何謂也? 然: 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 謂息數不應脈數也, 此大法o第二十二難經言脈有是動o 有所生病, 一脈變為二病者, 何也? 然: 經言是動者, 氣也,所生病者, 血也o 邪在氣, 氣為是動, 邪在血, 血為所生病o 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 氣留而不行者, 為氣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 為血後病也, 故先為是動, 後所生也o第二十三難手足三陰三陽, 脈之度數, 可曉以不? 然: 手三陽之脈, 從手至頭, 長五尺,五六合三丈o 手三陰之脈, 從手至胸中, 長三尺五寸, 三六一丈八尺, 五六三尺, 合二丈一尺o 足三陽之脈, 從足至頭, 長八尺, 六八四丈八尺o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 長六尺五寸, 六六三丈六尺, 五六三尺, 合三丈九尺o 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 長七尺五寸, 二七一丈四尺, 二五一尺, 合一丈五尺o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 二四八尺, 二五一尺, 合九尺o 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o 然: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何始何窮也? 然: 經脈者, 行血氣, 通陰陽, 以榮於身者也o 其始從中焦, 注手太陰, 陽明; 陽明注足陽明, 太陰; 太陰注手少陰, 太陽; 太陽注足太陽, 少陰; 少陰注手心主, 少陽;少陽注足少陽, 厥陰o 厥陰復還注手太陰o 別絡十五, 皆因其原, 如環無端,轉相灌溉, 朝於寸口人迎, 以處百病, 而決死生也o 經云: 明知終始, 陰陽定矣, 何謂也? 然: 終始者, 脈之紀也o 寸口人迎, 陰陽之氣通於朝使, 如環無端,故曰始也o 終者, 三陰三陽之脈絕, 絕則死, 死各有形, 故曰終也o第二十四難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 何以為候, 可知其吉凶不? 然: 足少陰氣絕, 即骨枯, 少陰者, 冬脈也, 伏行而溫於骨髓, 故骨髓不溫, 即肉不著骨o 骨肉不相親, 即肉濡而卻, 肉濡而卻, 故齒長而枯, 髮無潤澤, 無潤澤者, 骨先死o 戊日篤, 己日死o%足太陰氣絕, 則脈不營其口唇, 口唇者, 肌肉之本也, 脈不營, 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 則肉滿, 肉滿則唇反, 唇反則肉先死o 甲日篤, 乙日死 o足厥陰氣絕, 即筋縮引卵與舌卷, 厥陰者, 肝脈也, 肝者, 筋之合也, 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 故脈不營, 則筋縮急, 筋縮急即引卵與舌, 故舌捲卵縮,此筋先死o 庚日篤, 辛日死o 手太陰氣絕, 即皮毛焦o 太陰者, 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 氣弗營則皮毛焦, 皮毛焦則津液去, 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 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 丁日死o 手少陰氣絕, 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血不流, 血不流則色澤去, 故面色黑如黧, 此血先死o 壬日篤, 癸日死o 三陰氣俱絕者, 則目眩轉目瞑, 目瞑者, 為失志, 失志者則志先死, 死即目瞑也o 六陽氣俱絕者, 則陰與陽相離, 陰陽相離, 則周腠理泄, 絕汗乃出, 大如貫珠,轉出不流, 即氣先死 o 旦占夕死, 夕占旦死o第二十五難有十二經, 五藏六府十一耳, 其一經者, 何等經也? 然: 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 心主與三焦為表裡, 俱有名而無形, 故言經有十二也o第二十六難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餘三絡者, 是何等絡也? 然: 有陽絡, 有陰絡, 有脾之大絡o 陽絡者, 陽蹻絡也, 陰絡者, 陰蹻之絡也, 故終有十五焉o第二十七難脈有奇經八脈者, 不拘於十二經, 何也? 然: 有陽維, 有陰維, 有陽蹻, 有陰蹻, 有衝, 有督, 有任, 有帶之脈o 凡此八脈者, 皆不拘於經, 故曰奇經八脈也o經有十二, 絡有十五, 凡二十七氣, 相隨上下, 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 聖人圖設溝渠, 通利水道, 以備不然, 天雨降下, 溝渠溢滿, 當此之時, 霈妄作, 聖人不能復圖也, 此絡脈滿溢, 諸經不能復拘也o第二十八難其奇經八脈者, 既不拘於十二經, 皆何起何繼也? 然: 督脈者, 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 上至風府, 入屬於腦o 任脈者,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上關元, 至喉咽o 衝脈者, 起於氣衝, 並足陽明之經, 夾臍上行, 至胸中而散也o 帶脈者, 起於季脅, 迴身一周o 陽蹻脈者, 起於跟中, 循外踝上行, 入風池o陰蹻脈者, 亦起於跟中, 循內踝上行, 至咽喉, 交貫衝脈o 陽維o 陰維者, 維絡於身, 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o 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o 陰維起於諸陰交也o比於聖人圖設溝渠, 溝渠滿溢, 流於深湖, 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 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o 其受邪氣, 畜則腫熱, 砭射之也o第二十九難奇經之為病何如? 然: 陽維維於陽, 陰維維於陰, 陰陽不能自相維, 則悵然失志, 溶溶不能自收持o 陽維為病苦寒熱o 陰維為病苦心痛o 陰蹻為病, 陽緩而陰急o 陽蹻為病, 陰緩而陽急o 衝之為病, 逆氣而裡急o 督之為病, 脊強而厥o 任之為病, 其內苦結, 男子為七疝, 女子為瘕聚o 帶之為病, 腹滿, 腰溶溶若坐水中o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o第三十難榮氣之行, 常與衛氣相隨不? 然: 經言人受氣於穀, 穀入於胃, 乃傳與五藏六府, 五藏六府皆受於氣, 其清者為榮, 濁者為衛,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 如環之無端, 故知榮衛相隨也o第三十一難三焦者何稟何生? 何始何終? 其始常在何許? 可曉以不? 然: 三焦者, 水穀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o 上焦者, 在心下下鬲, 在胃上口, 主納而不出, 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兩乳間陷者是o 中焦者, 在胃中腕, 不上不下, 主腐熟水穀, 其治在臍旁o 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主分別清濁, 主出而不納, 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故名曰三焦, 其府在氣街o第三十二難五藏俱等, 而心肺獨在鬲上者何也? 然: 心者血, 肺者氣, 血為榮, 氣為衛,相隨上下, 謂之榮衛, 通行經絡, 營周於外, 故令心肺在鬲上也o%第三十三難肝青象木, 肺白象金; 肝得水而沉, 木得水而浮o 肺得水而浮, 金得水而沉o其意何也? 然: 肝者, 非為純木也o 乙角也, 庚之柔,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陽, 而吸其微陰之氣o 其意樂金o 又行陰道多o 故令肝得水而沉也o 肺者, 非為純金也o 辛商也, 丙之柔, 大言陰與陽, 小言夫與婦, 釋其微陰, 婚而就火o 其意樂火, 又行陽道多o 故令肺得水而浮也o 肺熟而復沉, 肝熟而復浮者, 何也?故知辛當歸庚, 乙當歸甲也o第三十四難五藏各有聲色臭味, 皆可曉知以不? 然: 十變言: 肝色青, 其臭臊, 其味酸, 其聲呼, 其液泣; 心色赤, 其臭焦, 其味苦, 其聲言, 其液汗; 脾色黃, 其臭香, 其味甘,其聲歌, 其液涎; 肺色白, 其臭腥, 其味辛, 其聲哭, 其液涕; 腎色黑, 其臭腐,其味鹼, 其聲呻, 其液唾o 是五藏聲, 色, 臭, 味也o 五藏有七神, 各何所藏耶? 然: 藏者, 人之神氣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 肺藏魄, 心藏神, 脾藏意與智, 腎藏精志也o第三十五難五藏各有所, 府皆相近, 而心肺獨去大腸, 小腸遠者, 何也? 然: 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 故居在上, 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 故居在下, 所以相去而遠也o 又諸府者, 皆陽也, 清淨之處, 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 皆受不淨, 其意何也? 然: 諸府者,謂是非也o 經言: 小腸者, 受盛之府也o 大腸者, 傳瀉行道之府也o 膽者,清淨之府也o 胃者, 水穀之府也o 膀胱者, 津液之府也o 一府猶無兩名, 故知非也o 小腸者, 心之府o 大腸者, 肺之府o 膽者, 肝之府o 胃者, 脾之府o 膀胱者, 腎之府o 小腸謂赤腸, 大腸謂白腸, 膽者謂青腸, 胃者謂黃腸, 膀胱者謂黑腸, 下焦之所治也o第三十六難藏各有一耳, 腎獨有兩者, 何也? 然: 腎兩者, 非皆腎也, 其左者為腎, 右者為命門, 命門者, 諸神精之所舍, 原氣之所繫也, 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繫胞, 故知腎有一也o第三十七難五藏之氣, 於何發起, 通於何許, 可曉以不? 然: 五藏者, 當上關於九竅也,%故肺氣通於鼻, 鼻和則知香臭矣; 肝氣通於目, 目和則知黑白矣; 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 心氣通於舌, 舌和則知五味矣; 腎氣通於耳, 耳和則知五音矣o 五藏不和, 則九竅不通, 六腑不和, 則留結為癰o 邪在六府, 則陽脈不和, 陽脈不和, 則氣留之, 氣留之則陽脈盛矣o 邪在五藏, 則陰脈不和, 陰脈不和, 則血留之,血留之, 則陰脈盛矣o 陰氣太盛, 則陽氣不得相榮也, 故曰格o 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 故曰關o 陰陽俱盛, 不得相榮也, 故曰關格o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o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 不榮於六府者, 何也? 然: 夫氣之所行也, 如水之流, 不得息也, 故陰脈榮於五藏, 陽脈榮於六府,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終而復始, 其不覆溢, 人氣內溫於藏府, 外濡於腠理o第三十八難藏唯有五, 府獨有六者, 何也? 然: 所以府有六者, 謂三焦也, 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 有名而無形, 其經屬手少陽, 此外府也, 故言府有六焉o第三十九難經言府有五, 藏有六者, 何也? 然: 六府者, 正有五府也, 五藏亦有六藏者,謂腎有兩藏也, 其左為腎, 右為命門, 命門者, 精神之所舍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 其氣與腎通, 故言藏有六也o 府有五者何也? 然: 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 然不屬於五藏, 故言府有五焉o第四十難經言肝主色, 心主臭, 脾主味, 肺主聲, 腎主液o 鼻者肺之候, 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 而反聞聲, 其意何也? 然: 肺者西方金也, 金生於巳, 巳者南方火, 火者心, 心主臭, 故令鼻知香臭; 腎者北方水也, 水生於申, 申者西方金, 金者肺, 肺主聲, 故令耳聞聲o第四十一難肝獨有兩葉, 以何應也? 然: 肝者, 東方木也, 木者, 春也, 萬物始生, 其尚幼小, 意無所親, 去太陰尚近, 離太陽不遠, 猶有兩心, 故有兩葉, 亦應木葉也o%第四十二難人腸胃長短, 受水穀多少, 各幾何? 然: 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 其中常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o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o 回腸大四寸, 徑一寸半, 長二丈一尺, 受穀一斗, 水七升半o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半, 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o 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此腸胃長短, 受水穀之數也o 肝重二斤四兩, 左三葉右四葉, 凡七葉, 主藏魂o 心重十二兩, 中有七孔三毛, 盛精汁三合, 主藏神o 脾重二斤三兩, 扁廣三寸, 長五寸, 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 溫五藏, 主藏意o肺重三斤三兩, 六葉兩耳, 凡八葉, 主藏魄o 腎有兩枚, 重一斤一兩, 主藏志o膽在肝之短葉間, 重三兩三銖, 盛精汁三合o 胃重二斤二兩, 紆曲屈伸, 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盛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o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長三丈二尺, 廣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左回疊積十六曲, 盛穀二斗四升, 水六升合三合之大半o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長二丈一尺, 廣四寸, 徑一寸, 當臍右回十六曲, 盛穀一斗, 水七升半o 膀胱重九兩二銖, 縱廣九寸, 盛溺九升九合o 口廣二寸半, 唇至齒長九分, 齒以後至會厭, 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o 舌重十兩, 長七寸, 廣二寸半o 咽門重十二兩, 廣二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o 喉嚨重十二兩, 廣二寸, 長一尺二寸, 九節o肛門重十二兩, 大八寸, 徑二寸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穀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o第四十三難人不食飲, 七日而死者, 何也? 然: 人胃中當有留穀二斗, 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 一行二升半, 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斗五升, 而水穀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水穀津液俱盡, 即死矣o第四十四難七衝門何在? 然: 唇為飛門, 齒為戶門, 會厭為吸門, 胃為賁門,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大腸小腸會為闌門, 下極為魄門, 故曰七衝門也o第四十五難。

难经的主要内容

难经的主要内容

难经的主要内容许多人都在探索人类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奥秘,并试图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人类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很多难经,也就是指那些思维极为深奥、难以理解的经书。

这些经书里面有很多关于精神世界以及宇宙本身的真理,对人类的启示很深,可是又十分难以懂。

首先,难经的教义是必须透彻理解的。

这些教义并不是为了引起人们浅尝辄止的兴趣,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的一部分。

人们必须仔细研究难经中的每个教义,以便将它们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

其次,理解难经还需要一些特定的才能。

需要逐渐适应深入的思维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步理解其中的真理。

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才能,他们只能听懂大意,而不是直接理解每一条教义。

最后,难经所包含的内容通常是关于精神世界,宇宙本身,以及人类的自身特性的。

这些话题本身就很深奥,需要一个更加久远的时间跨度来思考和研究。

这种深奥性最终会导致一些问题:它们是否真的有用,或者是否可以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难经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方面,也就是人类精神思维的深奥性,以及向我们揭示的宇宙真理的本质。

这些难以理解的经书代表了我们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也代表了我们对自己和我们内在思想的探索。

虽然这些教义难以理解,但对于那些投入了深入研究,理解每一个教义的人来说,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常规知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几乎所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进步和转变,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当时的文化特征:1. 文艺复兴:19世纪的文化运动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的重现,包括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建筑、文化和哲学的复兴。

这导致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兴起,其中融合了新的科技和更多的真实主义元素。

2. 工业革命:这是一段极大的技术革新时期,这个时期证实了科学的威力和价值,并填补了人们一直认为无法超越的技术上的鸿沟。

工业生产占领了市场,还创造了一个替代社会竞争的新型文化。

3. 心理学和自我意识:当时的许多文化运动,如西方的新主义、狂热的个人主义,以及哲学思潮都采用了一种类似的主题,即通过自我了解发现真实的自我,先与他人接触,然后再通过自我了解来理解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正 经 之 自病 也
,
,

久坐 湿 地
,
以 别 之? 然
从后 来 者为 虚邪
,
,
从前来 者为 实 邪
,
,
何谓 五 邪 ? 然
有中 湿

有中风

,

从 所 不 胜 来 者为 贼 邪
从 所胜 来 者 为 微 邪
,
,
自病者
,
伤暑


有 饮食 劳 倦
这里讨 论了
正 经 自病
, ,
,
有 伤寒

此 之谓 五
热 邪 每易 耗 灼 真 阴
口干


若 属 阴虚 火
治宜 黄 连 阿 胶
、 、 、
尚兼小 肠 热 盛
,
,
下 注 膀 胧 之 小便 滴沥 不 畅
可 用 导 赤 承 气 汤 二 肠合 治
常见 身 热
久留不退

心烦 不 得 卧
,
,
溺 时疼痛
尿 色红 赤
,
,
汤 育 阴 清热 ,

如为 肾 阴 耗 损 者

临 证则 见 身 热 不 脉 虚 软 或结 代 等 真
至精 至密

患怒

以 及 饮食


劳 倦 等病 因

:

并论
此义一开
而 诊 脉辨 证 之 法
,
,
,
真 足 以继

正 经 自病

五邪所伤

两类 不 同性质 的

先 圣 而 开 来学 也
2
.
疾病

,
;

,
作 为 分 析病 因 的 示 范
,
它说
,
有 正 经 自病

运 用 五 行 学说
,
,
分 析 五 邪的 性质 有贼邪
,
所谓
,
本难 第三 至 第 七 个 间答 的 原文
明 五 邪 所 伤 的 各 自特 征

是 举 心 病为 例
,

虚邪






实邪

是 指 病 邪 从相 生 方 面 而 来

病机
,

症 状 和 脉象
, ,

五邪

为 生 我 之脏
:
,


谓 我生 之 脏
,


,
难经 正
所伤
,
不 论其 中何种病 邪
,
疾 病 虚 实的 方 法

:

它说
,

人有三虚三 实
,
,
何谓也?

2
.
辨 别 病变 部 位 的 脏腑 气 血 五 十 一 难 论 辨 别

:
有脉 之 虚 实
,
,
有病 之 虚实
,
有 诊 之 虚 实也



病 位 在 脏 在 腑的 方 法
欲得寒者
不同
, ,

它说
,
:

病 有 欲 得 温者
, ,
,

之虚 实 者
,
,
来 者 为 贼邪

,
其色} 肝为} 身 热 (主 ) 合邪 ( 兼 ) 当 赤卜
当 恶 本 脏 身 热而 烦 焦 吴 自病
,
浮大 (主 ) 而弦 (兼 )
病有 微 邪 者
,
如 心属 火
其邪从肺 金 传 来

克金
金 受克 而火 能胜
,
,
脏 气 既 受制 于 我


则邪 气

心痛 (主 )
浮大而 散 (主 ) 浮大 (主 ) 而缓 ( 兼)

兼 见肌 肤 发斑
甚或

大 定 风 珠 滋 阴 固脱 春温后 期
深 伏阴 分
,
,
潜 阳熄 风
,
吐血
妞 血 治 疗 应 据 其 证 情轻 重 分 别 选 方 论 治
,
,
壮 热 已退
,
阴液大伤
,
,
余邪 未净
,
,
若 发斑 较 重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斑疹 显 露 色 深
,
,
,
宜 选 用 化斑 汤 清 热 化

经 久 不 除 而 见 夜热 早 凉
,
此 时应用生脉

临 床 除 见 阳 明腑 实 证 外
,
又具 口 干 唇 裂
,
舌瘦 绛
,
散 或参 附 汤 配 服 至 宝 丹 之 类 开 闭 固 脱
脉 沉 细等一 派 阴 液 亏 损 之 症
治 当滋 阴 攻下
,
宜服
,
春温 热盛 动 风 血 两蟠所 致
治本
, , ,
常 因 气 分热盛

营血热 盛 或 气


邪 挟 生气 而 来
虽 进 而 易退
,
,
故 日 从 后 来 者 为虚 邪
本难 以 五 行 学说为 指 导
五味

五色
五臭
,

病有 实 邪者
, ,
如心 属 火
,
,
,
其 病 邪 从 脾 土传 来
,
。 ”
,
五 液 等 理 论来 说 明
,
肝主 色
,
心主 臭
脾主
火生 土
,
则 土 位 居 火 之前
” ,
是 受 我 之 气者
,
伤 害何 脏
都 有 其主 症

解释 说
病 有虚 邪 者
,
如心 脏属 火
,
其病 邪
,
主脉可凭
又 由 于 病 邪 的 性质 不 同
,
其 所 影 响的 内

从肝 木传 来


木 生 火 则木 应居 火 之 后 是 生 我 者
,
脏不一
而 各有 其 特 征 和 一 定 的 兼 症
运用 五声
。 、
兼脉 出 现



其 义 与 十 难诊脉 法 同
,
,
以 一 经为 例
而 余难 此
,
1
提出
思虑

正 经 自病

五邪 所 伤



,
作为分

推广 晓
,
使 其无 所不 贯
,
,

不 特五 脏 互 受 五 邪

凿 然可
,
析 病 因的 示 范
忧愁 述了

四 十九 难提 出 了 风
,


湿和
凡 百 病观 证

皆 当类 推

此真两 经 之 所未 发


:
此 亦 因前章 五 邪 之 病 而 辨 其所 受 之 轻 重
专 以 心 病言

亦 如 前 章 举 其 例而 余可 类推 也
,
其 义 亦 两 经 之 所无

,
与前 章俱为 独 创 之 论



病机 学
,
病机

就 是 疾 病发 生

发 展 与变 化 的 内 在 机

上 述 五 邪所 伤
仿此 类推
: 释 》 所说
热退 无 汗
能 则
若 患者 证 情 严 重
形 成一 派热毒充 斥表 里 上 下
食形 瘦
,
舌红苔 少
脉 沉细微数的邪 留阴分证

,
的气 血 两 蟠 重 证
又 当 使用 清 瘟 败 毒 饮 大 清 气 血
应 以 青 篙 别 甲 汤 滋 阴透 热 为 宜
(王 爱)
难 经 讲 座
第五 讲
疾病 学
的 一 门 科学

为正 邪
为微邪

何 以言 之
,
,
假 令心 病

中风 得 之 为 虚邪


正 经 自病


五邪所伤
,


伤 暑 得 之为 正邪
,
饮 食 劳倦 得 之 为 实 邪

伤 寒得 之
,
区别
是 病 邪 直接伤及某脏
而 某脏发
五邪所
,
中湿 得 之 为 贼 邪
,

这 是根 据疾 病的 病 因
生 病变
并 非 由 他脏 传变而来 的一 类 疾 病
,
所 以 《 难经 经

当谙 , 肺那 身 热 (主) 洒 洒 恶 浮大 (主 ) 而 涩 言妄 , 寒 甚 则 喘 咳 (兼 ) (兼 ) 语 入心 当喜 , , 沉 濡 (兼 ) 而大 汗 出 肾邪 身 热 ( 主 ) 而 小 腹 痛 (主 ) 不 可 !入 心 l足胫 寒 而 逆 ( 兼 ) } }止 } !

来路 不 同
用 五 行 生 克 乘 侮加上 本脏 自病 实邪

,

从 五个
,


,
是风



,

湿 及 饮 食 劳倦等 五 种 病 邪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