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意识形态_电影与文化

合集下载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试卷2(1)答案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试卷2(1)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1张艺谋的电影中被称为“小品风格”的是()。

分A、《英雄》B、《大红灯笼高高挂》C、《摇啊摇,摇到外婆桥》D、《有话好好说》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下列选项中,不可以作为电影造型语言的是()。

分A、画面构图B、剧本C、色彩D、音响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下列关于视觉文化和印刷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A、印刷文化是理性文化。

B、如今,视觉文化已重新崛起。

C、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文化,印刷文化很快就会消失。

D、历史上印刷文化曾压抑过视觉文化。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表现吸血鬼与人类恋爱的美国电影是()。

分A、《阿凡达》B、《暮光之城》C、《广岛之恋》D、都不对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集结号》中的死去的士兵开始时被当作()。

分A、烈士B、逃兵C、失踪者D、敌军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庖丁解牛謋然己解如土委地”出自哪部著作()分A、《庄子》B、《孟子》C、《论语》D、《春秋》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写意化了的武打被称为()。

分A、散打B、格斗C、舞姿武D、刀术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下列关于电影对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A、电影的对话要符合人物性格B、电影的对话要符合情节的发展C、电影的对话是文学性的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关于1904年的《火车大劫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A、导演是格里菲斯B、它第一次用电影画面说出“与此同时”这个语言C、它融合了美国西部片、强盗片、警匪片的元素D、它的叙事非常流畅、清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0()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分A、云贵高原B、西藏高原C、黄河流域D、四川盆地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电影《偷自行车的人》中核心戏剧冲突是()。

分A、主人公的工作B、主人公寻找自行车C、一个穷人偷了自行车D、人和自行车的关系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认为“艺术是一个民族通过艺术家个人之手发出来的一种民族心声”的心理学家是()。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试卷2(1)答案

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试卷2(1)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庖丁解牛謋然己解如土委地”出自哪部著作?()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10()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6下列电影中不属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是()。

1.0 分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9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1《战舰波将金号》像一首抒情诗。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2伊朗新电影是指70年代的纪实电影。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3大众文化时代,电影的文化认同功能,以美育代宗教的功能越来越弱。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4谢飞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教授。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特吕弗是英国电影新浪潮的导演。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维尔托夫是美国人。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7《公民凯恩》电影语言上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动镜头、语言非常的流畅。

()0.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电影具有艺术的特质,但不完全是艺术的产物,它还受技术、市场规律等影响。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德吕克认为摄影机如自来水笔。

()0.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电影《有话好好说》结尾存在“角色反转”,即市民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转换。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战舰波将金号》所展现的是一种体现直线、曲线的现代美感。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满足了人们窥视欲的本能。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英国电影《红菱艳》通过隐喻表达了艺术的宗教激情。

()1.0 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从时间和空间来看,蒙太奇手法倾向于小说。

2016尔雅影视鉴赏期末满分答案

2016尔雅影视鉴赏期末满分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战舰波将金号》的高潮内容是()。

1.0 分A、人与蛆B、甲板上的冲突C、敖德萨阶梯D、百姓士兵联欢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2电影《公民凯恩》是()。

1.0 分A、同一个人的故事,由不同人讲述。

B、同一个人的故事,由不同人表演。

C、同一个故事结局,由不同人讲述。

D、同一个故事起因,由不同条件变化结局。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3下列电影中不属于青年、边缘意识形态的是()。

1.0 分A、《周末情人》B、《爱情麻辣烫》C、《长大成人》D、《非常夏日》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4电影艺术将西方经典美术难于表现的()表现了出来。

1.0 分A、情境B、情绪C、时间D、视野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尔认为“一个盲人也可以领会大多数舞台剧的要点”是指()。

1.0 分A、舞台剧的音乐很重要B、舞台剧视觉美感不重要C、舞台剧的对话很重要D、舞台剧的台词要简单易懂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下列电影中,张艺谋没有担任摄影师,而担任主演的是()。

1.0 分A、《老井》B、《大阅兵》C、《一个和八个》D、《黄土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7下列哪部电影是要表现工业文明对人的压抑?()1.0 分A、《浮华世界》B、《放大》C、《红色沙漠》D、《爱情三部曲》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电影()一方面揭示了契约社会的来临,一方面揭示了电影的造梦功能。

1.0 分A、《甲方乙方》B、《顽主》C、《不见不散》D、《一地鸡毛》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9下列关于电影《摇尾狗》说法不正确的是()。

1.0 分A、这是一部美国电影B、影片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方式C、影片反思了影像与现实间的关系D、影片内容是总统如何利用影像的力量影响公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片段中,四个阶段的内容顺序是()。

电影在新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作用

电影在新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作用

电影在新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作用电影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起到影响和引导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认为是宣传和塑造人民思想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导演们同政治和文化作用展开了不懈的探索。

一、电影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浸染新中国宣誓成立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电影由一个文艺品种变成了一种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在这个时期,电影被要求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倾向,表现劳动人民的伟大形象和奋斗精神,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前进方向。

例如,1953年上映的《武训传》从一个小小的人民教师的角度展现了劳动人民普及教育的历程,抒发了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和信念,激励新社会的每个人在干大事业中要保持革命精神。

在中国革命时期,电影成为“文艺宣传武器”,广泛宣传杂志、报纸、广播等。

影片展现了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人在动荡岁月中的苦难,以及他们尊重劳动,团结一致,为了国家而奋斗的精神。

电影还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范式,在文艺中促进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挖掘感人情感,使革命更接近人民、更贴近实际。

二、电影与文化建设的推进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文艺作品的丰富多彩,新中国逐渐向世界展现出自己的文化形象。

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1972年上映的《铁路员》讲述的是铁路工人在为保卫铁路运输系统而奋斗的故事,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突出了创造、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得到了极大地拓展。

例如,1987年中国第一部真人动画电影《大闹天宫》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其惊人的制作水平和卓越的画面效果,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电影不单单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光荣历史和文化精神,颂扬着中国的劳动人民和建设者的英勇作为。

尔雅影视鉴赏考试答案之欧阳语创编

尔雅影视鉴赏考试答案之欧阳语创编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下列影视剧中,不属于大众文化潮流的作品是()。

1.0分•A、《雍正王朝》•B、《渴望》•C、《编辑部的故事》•D、《刘罗锅》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认为“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的苏联导演是()。

1.0分•A、维尔托夫•B、库里肖夫•C、普多夫金•D、爱森斯坦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认为长镜头和蒙太奇之间没有美学上的对立。

1.0分•A、巴赞王尔德•C、汉德逊•D、让米特里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4标志着数字技术介入电影艺术的电影是()。

1.0分•A、《泰坦尼克》•B、《阿凡达》•C、《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长大成人的标志是()。

1.0分•A、被小群体丢弃,友情割断•B、单相思的爱情失败•C、成为小群体的领导•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6下列电影中,不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的是()。

1.0分•A、《小武》•B、《邻居》•C、《疯狂英语》•D、《北京的风很大》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7下列对电影《黄土地》的评析,正确的是()。

1.0分•A、这是一部节奏很慢的电影。

•B、这是一部对声音比较吝啬的电影。

•C、这是一部视觉感非常浓烈的电影。

•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8下列电影中,表现出美国精神得益于英国文化的传统,但又在美国重组新生的是()。

1.0分•A、《乱世佳人》•B、《阿甘正传》•C、《公民凯恩》•D、《淘金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9下列电影中,改变自散文的是()。

1.0分•A、《乱世佳人》•B、《黄土地》•C、《妻妾成群》•D、《卧虎藏龙》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下列关于视觉文化和印刷文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数字技术•A、印刷文化是理性文化。

•B、如今,视觉文化已重新崛起。

•C、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是视觉文化,印刷文化很快就会消失。

尔雅期末影视鉴赏满分答案

尔雅期末影视鉴赏满分答案
现实风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7
《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片段中表现出()的冲突。1.0 分
A、
向上和向下的力 B、
向外和向内的力 C、
向前和向后的力 D、
向左和向右的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8
电影《公民凯恩》被叫做“好莱坞电影的另类”是因为它是一种()电影。1.0 分
下列关于希区柯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 分
A、
他是一名电影摄影师。 B、
他被称为悬念大师。 C、
他受弗洛伊德影响,其电影里有很多精神分析因素。 D、
他有一个喜好,其所有电影中他都会露脸。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4
我们所说的电影语言具有一种时空表现的自由度,这里的时空指()。1.0 分
A、
将视觉造型跟文化反思结合得恰到好处 B、
视觉造型跟文化意向相剥离 C、
电影视觉形象上是大写意的风格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冯小刚、王朔的早期电影作品中主要塑造()的形象。1.0 分
A、
民族英雄 B、
大都市白领 C、
城市普通市民 D、
A、
时间需要停止 B、
画宽不能变化 C、
造型是暂时的 D、
在运动中造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8
中国电影里,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3D大片是()。1.0 分
A、
《苏乞儿》 B、
《龙门飞甲》 C、
《齐天大圣前传》 D、
《麋鹿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9
它需要为观众产生快乐 C、
它要产生市场收益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当代中国电影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些电影中,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表达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通过影片中所呈现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文化传承的表达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传承是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大特点。

在电影中,通过描绘历史与传统文化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为当代青年建立一种文化认同。

《芳华》是一部充分表达文化传承的优秀作品。

影片中,虽然描述的是一段特殊年代的故事,但影片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和普遍价值。

在影片中,女兵们唱的《可爱的中国》成为了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今天,这首歌成为了许多华人的共同记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传承和延续。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表达在中国电影中,新时代的中国背景也成为了电影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中国电影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表达,也在这些背景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一出好戏》中,导演通过一场曲折离奇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下的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呈现的公民观念,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自觉性。

而在《小丑》中,电影表达了经济与政治不成正比的新时代社会不公。

主人公是一位社会底层人士,他的遭遇和生活经历,也反映了新时代下中国强制技能评定下农民工无法进入更高阶层的现实。

通过反映这些现实问题,中国电影及时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多元文化的表达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多元文化的表达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逐渐增多。

在中国电影中,这些多元文化的表达在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中国群体的观念与思想。

在《西虹市首富》中,影片融合了中外文化,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现实。

影片中呈现的创造力、个性与人性的表现方式,激励着大众勇敢地面对人生和现实。

1980年的“爱情”及其意识形态电影《庐山恋》与《等到满山红叶时》的比较性重读

1980年的“爱情”及其意识形态电影《庐山恋》与《等到满山红叶时》的比较性重读

1980年的“爱情”及其意识形态电影《庐山恋》与《等到满山
红叶时》的比较性重读
19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优
秀的电影作品涌现。

其中,两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庐山恋》和《等到满山红叶时》备受瞩目。

这两部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差异,但都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一些特征。

《庐山恋》讲述了一对来自农村的青年男女在庐山度假时相识、相恋、分别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女性缺乏独立思想和自我意识的现实。

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从国外回来后,对女主角有了新的认识,但女主角仍然无法认同他的观念和价值观,最终选择回归生活中的“家”。

这种传统文化和民间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之相比,《等到满山红叶时》则更加开放和自由,这部电影展示了一对情侣在西藏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尽管在家庭压力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下遭到挫折,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内心感受,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社会逐渐朝向现代化与开放化的趋势。

两部电影都使用了爱情作为主题,但《庐山恋》与《等到满山红叶时》的差异在于它们对社会和文化的反映和表现方式。

《庐山恋》成功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现实,但演绎了一种传统文化和民间价值观的强大影响力;而《等到满山红叶时》则更加开放、自由,不受传统思
想和约束的影响,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开放化的趋势。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电影文化的基础,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是中国电影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精神财富。

中国电影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社会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素材,电影以其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挥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是革命意识形态。

革命是中国电影的灵魂,电影以革命主题为主线,记录和反映革命历史,传播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

四是新时代意识形态。

新时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舞台,电影以新时代为主题,反映新时代的发展,展示新时代的新风貌。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革命意识形态和新时代意识形态。

它们是中国电影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精神财富。

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

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研究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文化教育、人文科技、文艺、传媒、体育、旅游等多个方面。

意识形态则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行为方式的基本观念体系。

显而易见,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不仅如此,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首先,意识形态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国之内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如果政府对国家的出路和发展没有明确、一致的认识,这些思想也会不同而繁杂,甚至存在着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推进,很难发挥出其预期的效果。

因此,需以一个清晰、明确的意识形态,来引领文化建设,使其更加有效、顺畅地进行。

其次,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实施的主要渠道。

意识形态要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口头宣传或简单的排斥。

相反,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平台渠道,进行更宽广的发展。

例如,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中国戏曲、绘画、书法、电影等文化自身内在的艺术形式,为实施意识形态提供新的途径。

还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共同塑造我们的社会各方面。

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影响,也同时塑造着社会整体的思想观念体系。

在这个整体体系之内,意识形态就是更深层的、更为主导的影响。

简单来说,社会内的每一部分,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将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建设就要与意识形态互相呼应,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最后,文化建设也反过来促进意识形态的发展。

实际上,文化建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更新中,也会不停发展出新的思想理念以及道德价值体系。

因此,文化建设提供了更新意识形态的源泉、能量,以此推进意识形态在进步中不断更新、成长。

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升级,意识形态也得到了不断发展的保持。

因此,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是这样的: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意识形态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关键的方向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

电影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递

电影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递

电影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递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仅是为观众提供娱乐和消遣的工具,更是一种传递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媒介。

电影文化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电影文化通过故事和剧情传递社会意识形态。

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通过赋予角色特定的行为、言论和思想,来呈现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些角色代表了不同的群体、阶层或者个体,他们所表达的观点和行为不仅仅是个体的观点,还代表了一种群体的看法。

例如,在中国的电影传媒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电影通过塑造英雄人物来传递和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

这些电影通常把英雄人物描绘成勇敢、正义、忠诚和无私的形象,这些形象代表了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于英雄品质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塑造,电影传递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正面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

其次,电影文化通过艺术表现形式传递社会意识形态。

影片的拍摄技巧、色彩运用、音乐和节奏等方面的艺术手法,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会和理解电影中所传递的社会意识形态。

例如,在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电影中,导演可以使用冷色调的色彩,配以沉重的音乐,营造一种紧张和深沉的氛围,以提醒观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电影文化还通过影片中的符号和隐喻传递社会意识形态。

符号和隐喻是电影里常用的手法,通过一种隐晦和暗示的方式,传达导演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观众可以通过仔细揣摩影片中的符号和隐喻,从而领会到电影所传达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间接的传递方式更加深层次地触动和影响观众的思考与感情。

不仅如此,电影文化还通过影片的制作宣传和放映来传递社会意识形态。

一部电影的宣传和放映过程,通常会涵盖海报、预告片、纪录片、电视节目、网上推广等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观众传达电影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形态。

与此同时,一部电影的成功宣传和广泛放映,也会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

尽管电影文化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电影并不是单一的思想传达工具。

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

英国电影独特的文化及意识形态【摘要】英国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深受其历史背景和产业概况的影响。

社会现实主义在英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反映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展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英国电影还以幽默和讽刺见长,常常通过讽刺来反映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

优雅与精致是英国电影的标志之一,体现在剧情、摄影和表演方面。

英国电影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民族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英国电影也经常运用政治隐喻探讨权力和社会问题。

这些元素使得英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英国电影对当代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英国电影、文化、意识形态、历史背景、产业概况、社会现实主义、幽默、讽刺、优雅、精致、文化多样性、政治隐喻、当代文化、世界电影、影响、贡献。

1. 引言1.1 英国电影的历史背景英国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无声电影时代。

1896年,英国电影的第一场公开放映在伦敦举行,标志着英国电影产业的开端。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国电影行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包括声音电影的兴起和色彩电影的发展。

20世纪中叶,英国电影达到了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如派拉蒙影业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英国电影在历史上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从战争影片到社会现实主义作品,再到幽默喜剧和文艺片,英国电影产业涵盖了各种类型和风格。

这些电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风貌,展现了英国人的思想和情感。

英国电影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世界电影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电影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充满着创新和挑战,不断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英国电影产业的概况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全球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英国电影产业概况英国电影产业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电影产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创作传统。

英国拥有世界著名的电影学院和研究机构,如英国电影学院和英国电影协会,为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阶层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阶层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指的是某个社会阶层
电影的意识形态文化是指某个社会阶层通过电影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是对一定物质生产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承载和传播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依然存在阶级的社会形态里,由于统治阶级掌握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掌握和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这就使得电影承载、表达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可能,也成为现实。

具体而言,任何电影的拍摄、创作都是具有一定意识形态取向的人的活动的结果,必然烙印创作者的世界认知体系。

实际上,电影的意识形态属性归根到底不是由电影创作者(例如导演、编剧等)个体的意志和力量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的物质统治力量所决定的。

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关系不仅为西方电影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且也提供了西方电影叙事由以出发的意识形态环境。

展现和表达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成为西方电影创作的思想环境、价值坐标、文化使命。

因此,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同时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力量。

意识形态的内容包括哪些

意识形态的内容包括哪些

意识形态的内容包括哪些意识形态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的是一套信仰、价值观、思想和观念体系,是社会中一群人或一个国家的核心信仰倾向和思想导向。

意识形态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意识形态内容:1.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涉及到关于政治制度、组织和权力运作的理念和信仰。

政治思想可以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

不同的政治思想对于国家的发展、公共政策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

2. 经济观念经济观念是指对于经济组织、财富分配、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信仰和理念。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持有不同的经济观念,例如自由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等。

经济观念的不同也会导致政策和制度上的差异。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上帝、宇宙、生命意义等问题的回答和信仰。

宗教信仰能够深刻影响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教义和仪式,可以提供对生活和世界的解释,并对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产生影响。

4. 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涉及到艺术、文学、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文化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标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一个群体或国家的文化身份。

5.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指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认识和理念。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教育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例如强调个人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强调道德伦理的教育观念等。

6. 社会伦理观社会伦理观涉及到对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社会正义的看法和信仰。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于道德、公正、个人责任等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7. 性别观念性别观念涉及到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社会性别关系的理解。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和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

8. 环境意识环境意识体现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和认识。

经典的魅力:对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一种意识形态解读

经典的魅力:对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一种意识形态解读

经典的魅力:对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一种意识形态解读【摘要】这篇文章将探讨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意识形态解读。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电影《桥》和意识形态解读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涉及前南斯拉夫电影的历史背景,对社会主义理念的探讨,桥的象征意义,以及关于爱情和家庭的主题,还包括人物塑造和角色关系。

结论部分探讨了前南斯拉夫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贡献,以及《桥》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电影《桥》背后的深刻意义和对意识形态的贡献。

【关键词】前南斯拉夫电影,《桥》,意识形态解读,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理念,象征意义,爱情,家庭,人物塑造,角色关系,贡献,意义,价值1. 引言1.1 介绍电影《桥》电影《桥》是前南斯拉夫电影中的一部经典之作,由著名导演安东尼奇·维特金达执导,于1976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一个小村庄里,一座断桥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人性的善良、勇敢和爱情的力量。

影片以其细腻的画面、深刻的台词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桥》以其深刻的意义和寓意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它不仅仅是一部具有文学意味的电影作品,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探讨的杰作。

电影中所呈现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观众在情感上得到了充分的共鸣和启发。

通过对《桥》这部前南斯拉夫电影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导演对社会主义理念的关注和反思。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的艺术品。

1.2 意识形态解读的重要性意识形态解读在电影《桥》这部前南斯拉夫电影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对电影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背后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

前南斯拉夫电影一直以批判社会现实和探讨人类命运为主题,而在《桥》中,导演通过对社会主义理念、爱情、家庭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识形态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剖析电影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与文化责任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与文化责任

66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近年来,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为主题,注重表现人性、道德、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的中国新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股新力量。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与险象环生的戏剧情景配合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主人公或居安思危或临危受命,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同时拯救人民的行动则展现出强烈的底线思维,普遍突出诚实、善良、公正、勇敢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这些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构成了中国新主旋律电影的文化责任。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电影创作者对社会的一种承诺和责任。

一、增强忧患意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的忧患意识大多通过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表现出来,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教育问题、家庭问题等。

电影创作者通过电影语言对这些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通过艺术手段在化解危机中孕育新的机会,以文艺工作者具备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切。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在坚持思想引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国新主旋律电影都融入了思想引领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元素。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对忧患意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创作者从各自的创作视角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的深入了解展示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例如,中国新主旋律电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电影中存在着大量的以环保为主题的电影,《可可西里》(陆川,2004)通过尕玉等考察团成员的视角审视可可西里地区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灾难问题,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而在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电影创作者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关注和反思,以更强烈的时代语气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超强台风》(冯小宁,2008)中,气象专家陈老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前作出极端天气预警,坚持提出与城市三次擦肩而过的台风仍有50%的可能性对本市造成影响。

第4讲 电影与意识形态

第4讲 电影与意识形态
第四讲 电影与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1、马克思:用于掩盖资产阶级本质属性的虚构的、歪 曲的、具有欺骗性的思想与意识的面具。 2、列宁:所有阶级意志和意识的呈现。 3、阿尔杜塞:主体对主体与世界之关系的想像性表 达。强调意识形态的想像性。 4、齐泽克:主体用来认识社会与群体必须经过的一种 “幻象”,属于误认的范畴、属于物质性的存在。 关 于误认的事例如《俄狄浦斯王》、《“青年男女的 厄 运”》、《皇帝的新装》Leabharlann 四、影片分析《看上去很美》
1、影片的主题是什么? 2、影片中的方枪枪作为主体是怎样一步一步被规训的 3、影片中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了两种常见的规训方式, 分别是什么? 4、影片有哪些象征性的元素? 5、影片最后,意识形态的效果对方枪枪是否产生影响? 6、导演对意识形态持怎样的态度?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7、影片使用了怎样的意识形态批判策略?
二、精神分析理论对意识形态认知的拓展
1、为什么需要精神分析 2、弗洛伊德理论(三种重要理论) 3、拉康理论(十二个关键词)
三、电影与意识形态
1、任何电影都有意识形态立场,一切电影都是政治的。 举例:《手机》、《三峡好人》、《色戒》 2、电影通过特有的叙事和修辞来表达意识形态含义 3、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策略 (1)直接的意识形态批判:《阳光灿烂》 (2)意识形态寓言化 (3)政治反讽:《光荣的愤怒》 (4)政治伦理化:《大兵瑞恩》《集结号》 (5)伦理历史化:《手机》 (6)意识形态性别化:《颐和园》、《钢琴课》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引言:意识形态电影批评是一种通过对电影内容中的意识形态元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这种批评方法旨在揭示电影背后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观点,以及对观众的思考和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电影作品。

一、政治意识形态分析政治意识形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审视电影中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来评价电影的方法。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媒介,常常传递着一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对政治话题的处理、角色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安排,我们可以揭示出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立场。

例如,一部电影可能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传递出某种政治立场,或者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呼吁观众思考和行动。

政治意识形态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意图和目的,并对其进行评价。

二、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社会意识形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审视电影中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来评价电影的方法。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社会现象的呈现和批判,我们可以了解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一部电影可能通过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揭示,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价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呼吁。

三、文化意识形态分析文化意识形态分析是一种通过审视电影中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来评价电影的方法。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常常承载着特定文化的观念和价值。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和文化价值的表达,我们可以揭示出电影所代表的文化立场。

例如,一部电影可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现代文化的冲突,探讨文化认同和文化价值的问题。

文化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所代表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并对其进行评价。

结论: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观点来评价电影的方法。

政治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社会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价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文化意识形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所代表的文化观念和价值。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理论体系、信仰、价值观、政治主张和文化概念等的整合体,是一种观念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意识等方面。

意识形态八个方面总结了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科学、教育、艺术和宗教等。

意识形态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和指导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将对意识形态八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经济经济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意识形态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也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走向。

不同的经济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自由市场经济主义强调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私人所有制,注重经济效率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社会主义经济主义则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强调社会公平和共同发展。

二、政治政治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政治体系、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政治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政治意识形态不仅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也决定了国家的政治走向。

政治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等。

三、文化文化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文化发展、文化理论和文化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精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观念。

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电视等。

四、哲学哲学意识形态是指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思考,也是描述存在和认识的理论。

哲学意识形态主要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民族哲学等。

五、科学科学意识形态是指关于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体系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科学是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探索,它是人类智慧和文明进步的代表。

科学意识形态主要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

六、教育教育意识形态是指关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体系。

浅尝辄止谈情蜻蜓点水说爱_浅析自2000年以来香港爱情电影的发展_唐雅馨

浅尝辄止谈情蜻蜓点水说爱_浅析自2000年以来香港爱情电影的发展_唐雅馨

广电视角爱情电影得益于香港政治环境、文化背景、大众心态特殊的土壤,一直以来扮演着香港电影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拥有数量可观的佳作,具有广泛的市场影响。

自2000年以后,“九七”带来的政治环境的改变导致电影业创作环境改变。

“合拍片”声势浩大并迅速崛起,香港经济在金融风暴后逐渐复苏,这些历史的印记都对香港爱情电影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并外化为新时代下的特征。

资深导演王家卫、关锦鹏、许鞍华、杜琪峰、尔冬升等勇于创新,不断有佳作问世,刘伟强、马楚成、马伟豪、叶伟信等中间力量势头昂扬,彭浩翔、麦曦茵、黄真真、叶念琛、陈国辉等新生代导演更是崭露头角。

一、喜剧成分及怀旧情结减弱,人文关怀及现实意义加强“九七”以前,作为一个处在“家国之外”,寄身于国族边缘的特殊社群,香港的身份是含混的、复杂的,是在历史、文化和权利不断“嬉戏”中产生的。

无根的恐惧是香港人心底最深层次的恐惧,直接导致香港民众集体“政治无意识”。

总的来讲,不管是商业爱情电影还是文艺爱情电影,香港爱情电影无一例外避谈今日的香港,忽视当代普通香港民众的个人境遇和情感体验,都在不同程度上回避或者是虚构我们所实际遭遇的现实,忽视甚至无视我们遭遇现实时所产生的现实体验。

商业爱情电影粉饰现实,简化人生为故事;文艺爱情电影回避现实,一味肯定和推崇过去的情感价值判断。

这两种类型的爱情电影都在割裂着我们与现实和人生体验的血脉联系。

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2006年以后香港电影逐步由快捷功利的感官化体验和曲高和寡的怀旧风潮转型为温存细腻的深层次感受,包含了更多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2011年刘伟强导演了由舒淇、刘烨主演的商业爱情电影《不再让你孤单》,讲述一对爱人互相陪伴,战胜病魔的故事,影片最后,佩如三天不吃不喝陪伴镇东的段落十分感人,电影弘扬了一种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传统爱情观。

作为一部商业爱情电影,公共传达对传统爱情价值的回归,已是近年来香港爱情电影的鲜见之作。

随着新一代青年导演的崛起,更多现实题材的爱情故事得以挖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的意识形态:电影与文化Ξ文/〔美国〕帕特里克・富尔赖译/李二仕 【译者前言】 电影是文化的构造物,无论从创作方面、观众的角度,还是接受传播的过程来看,电影的产生,理解和含义的获得最终指向的都是文化语境和背景。

电影可以是顺应社会、历史、道德秩序和规范的产物,强化主流的政治意识形态,也可以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解构并颠覆人类固有的知识谱系和权力系统。

本文的内容主要从爱情的角度切入到电影文本内外,并联系观众接收学的因素和影响。

因为爱情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所有电影表现的主题,其中尤其是通过亲吻这一在银幕上极常见的表述方式来分析并阐释电影与文化的交互关系。

银幕上的亲吻成为一个比喻,象征的是主体和所对应的文化秩序之间的关系。

此外,另类的亲吻也会把主体对自我的意识同传统文化已经建构的性别身份和道德规范对立起来,从而起到颠覆作用,进而引发焦虑和不安。

本文还分别引用了拉康的言论,充实并发展了爱情系统学,分析并拓展了性欲动力说;借鉴了德里达的延异概念,指出意义和解释的不确定性,即意义是由时间的推延和差异性构成的———所有要获得并解释意义的行为在达到某个特殊理解阶段时都会有一个被推延的过程,从而为爱情的模棱两可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多重解释提供了解构性质的理论依据。

另外本“礼物”和“牺牲”这些概念和观念,结合一些经典影片,如《我美章还联系引用了“关心”、《泉水玛侬》、《卡萨布兰卡》、《筋疲力尽》等具体详细地予以《低俗小说》、丽的洗衣店》、说明。

一些经典影片的含义借助这些新理论和新概念的帮助得到了很好的阐释,同时一些复杂的问题和富有差异性的理论方法都在具体的影片分析论说过程中表明了它的实用性。

电影是一种文化现象已毋庸质疑,但是这样的表述有什么意义呢?当我们宣称一部影片的拍摄、读解、意义的获得都来自所处的文化语境的时候,这又意Ξ本文译自帕特里克・富尔赖著《电影理论新发展》(美国,纽约,Palgrave,2000)一书的第五章。

本刊已于2003年第三、四、五期刊载了此书的部分章节。

———编者味着什么?形形色色且辐射面甚广的电影理论都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这些理论包括: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那里衍生出来的理论,将重点放在影片各个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进程上;女性主义者的电影理论,其重点旨在研究并探索社会性别、生理性别,以及权力的生成和演化;还有一些针对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方法,比如,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拉康理论的融合,克里斯蒂娃对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文化理论的交叉并用。

因为涉及问题的复杂性,理论方法的差异性,使得我们的分析总结既无法在实践中展开,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样一来,我们在本章(以及接下来的章节里)的着眼点是那些可能将电影置于文化语境和背景,以及动态的过程之中。

而接下来,我们的讨论将集中在一个特殊的例证———那就是关于爱情———目的是为了实践并检验一下有关电影和文化之间的某些概念。

其间需要探讨的问题是电影中对于爱情的表述方式可以用来分析并阐释电影与文化语境、背景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运作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我们思考某一特定的理论研究和批评是如何对文化和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作出分析和解释的。

电影和它的不和谐某种程度上,我们在这里将要讨论的某些特殊关系,它们存在于电影与文化之间,并且由某种形式的不和谐所驱动和组建起来。

这种不和谐也是相当活跃而且随处可见的,实际上,它是一种不确定的,基于流动变化、且不时面临挑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而支持并构建起电影文化的基础也是变动不定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那是因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运作过程同时也形成了主观性和主体位置。

至少,电影的丰富性和电影观众保证了这一点。

有些电影总是包含着质疑和凸显复杂问题的功能,它们或是向观众提问,或是促使,有时甚至是强迫观众以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其中的语境和背景(历史、文化、观念)。

即使是在最为“传统保守”的影片里,我们也能找到并发现这些文化上不和谐的时刻。

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影片都在质疑文化秩序,也不是说这些影片都试图摆脱赖以产生并读解出意义的意识形态框架。

电影就像其他所有文化产品一样,都会呈现出多种的观念和态度,比如男性至上主义、种族主义、厌女症、政治倾向等等。

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顺应并强化主流意识的标准和要求。

电影的制作和对其含义的读解都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和背景,但是本章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集中在电影如何融入主流意识形态语境和背景的那些时刻,而是电影(和电影观众)是如何在这种不和谐的层面起作用,并质疑所谓固定不变的语境。

这种不和谐并不一定要在电影的政治意义里运作,但是可以随着观众的参与而表现在观者的视点和观念上。

当试图把文本放在社会的、历史的以及意识形态语境中运用理论进行具体分析时,往往是从这三个广泛层面中的一方面出发,或是由几方面综合,由此产生适用于社会文本的各种不同的理论方法(这很容易流于泛泛,形成一种结论和概括,而非并确立一种既深刻又准确的范式)。

第一种理论方法在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中审视文本的产生。

这包括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观点,其理论认为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的经济条件,上层建筑指的是文化现象(包括文本)及其意识形态的趋势和走向。

该理论方法最明显的困难在于它纠结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种结构之间所包含的固有的互为关联、互为指涉的关系,并且还争论说我们可以明确意识形态的运作和反映的内容,因为这在电影里是显而易见的。

对这两种结构的阐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相关的分析需要注意到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功能的影响。

该理论方法的另一个概念涉及到文本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历史发展过程里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模式。

第二种理论方法是关于文本和社会秩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两者以各自不同的方面相互影响。

文本本身也具备意识形态和革命性的力量,因为文本也会抵制、改变或挑战现存意识形态的语境和背景。

皮埃尔・玛舍雷(Pierre Macherey)的著述就是这方面很好的说明,在他的论著里强调了艺术有揭示和批评意识形态体制的功能。

其中的例子是文本可以用来分析并演示过程,把这过程具体化(据马克思的观点: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形成主体的物化,从而导致异化)。

第三种理论方法完全是各理论的融会和综合,但在风格和指向上却不是绝对平均的。

该类型包括了女性主义理论,因为它需要分析性别政治学;后殖民主义理论,用它来批判文化政治学(如爱德华・赛义德);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结合(如阿尔都塞和霍米・巴巴[Homi Bhabhal]);以及克里斯蒂娃通过意识形态分析、主体的形成、语言系统分析检验意识形态作用的多角度文化分析。

简而言之,第三种理论方法关注的是文化,意识形态,和电影主体作为积极的(也可以是被动的)社会现象代言人(social agent,或是负载、表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是如何把握电影的内涵,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观众的作用这样一些概念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将以爱情作为讨论的对象。

我们的目的不是通过对电影的分析来解决这些概念之间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是通过这样的范例来见证不同的文化动因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

电影里面建构起来的爱情意象和所起作用可以很好地用来理解理论概念,也可以用来解释电影在文化语境和背景里是如何运作的。

关 于 爱 情爱情是电影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这并不是就再现(对爱情的再现占据了绝大多数电影的中心位置)层面而言,而是就其所形成的电影驱动力而言,进而创造出了爱情系统学(区别于利奥塔德的性欲系统学)。

正是这种爱情系统学———这种由电影表现的爱情结构、组织,及形成的驱动力———这就在电影的文化语境和背景以及展现过程里形成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换句话说,电影所表现的,和不断汇集在一起的内容,通过爱情的表现都可以把它们放置于文化的秩序当中。

在这样的关系里,电影的一个作用(通过参与,挑战和形式的表达)就是展示关于爱情的文化话语。

爱情系统学将有助于我们集中关注有关电影文化功能的核心命题,同时也可以引发电影在更广义的意识形态机制范围内的社会秩序里是如何运作某种话语形式的讨论。

另外,本章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再现,而且还将关注爱情是如何成为电影认识论的一个象征和比喻。

在本章的结尾,我们还会重点讨论亲吻和真正的爱情。

在我们展开所有这些问题讨论之前,还需要用爱情和文化方面的概念来理解电影驱动力①的含义。

爱情驱动力所谓驱动力,我们在文章的其他部分也曾谈论过,就是指精神分析学说所描述的无意识以及主体形成在运作时候的一个基本过程。

驱动力促使形成主体的运作过程,主要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以及主体和他/她在象征界的存在(实际指的就是文化)之间建构起某种关系。

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可能有一种被称为电影驱动力的东西把所有这些问题都联系在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当电影的驱动力在努力建构并产生叙事效果的时候,它就成了电影技巧和方法运作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电影驱动力就是一种能动和力量,它把电影的方方面面联结绑缚在一起,然后据此起到再现和产生意义的作用。

一个最能说明的例子就是:灯光、录音、机位和演员对白都是在电影驱动力的作用下,集中表现某种阐释的角度和叙事结构的。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说电影的驱动力具备欲望的本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是观众和电影交会的地方。

电影驱动力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的分支,而这两个分支又可以衍生出更细的分支。

第一个基本分支我们可以命名为符号驱动力(semiotic drive),它所涉及的范畴包括观众通过电影的特性和表达来找寻意义,建立交互文本和不同立场之间的联系,理解代码的结构等等。

电影里的符号驱动力主要集中表现在:由电①驱动力(drive),又译为“冲动”。

———译者影文本中产生并在观众观看时获得的一整套电影的元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符号驱动力不仅仅存在于电影本身以及一些结构性的要素(比如叙事过程)中,还包括组织、建构并提供观众在观看时获得的角度和立场的过程。

而第二个基本分支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方面,然而是从观看行为中产生的———也就是说从观众那里产生的。

为了区分精神分析学所命名的一个专门术语窥视的(scopic ),我们这里用另外一个词,即观望驱动力(spectral drive ),这个概念包括所有基于观看角度时涉及的方方面面,比如性欲驱动力、电影观众的主体部分、观众形成的文化秩序等等。

驱动力的运作,在拉康看来,总是一个从生发源(主体,这里指的是电影)向外,然后再由外向内的运动过程。

拉康通过以下的图表演示来引证这一点;旁边是一个略作调整的版本,我们通过它来演示电影和观众的位置(参见图1)①。

这个图示向我们展示的是驱动力向外运动,然后再返回,回到(电影的)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