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通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未能很好地揭示其发病机制,临床防治也存在较大困难,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病理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细胞因子对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作用不同,通过基因转染、基因敲除等手段,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行干预,可以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
1.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TGF-β在瘢痕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Choi等[2]以反义TGF-β1核酸转染动物伤口,结果发现在给予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抑制TGF-β功能后,伤口瘢痕形成显著减少。
liu等[3]用含有截短型TGF-βⅡ型(tTGF-βR Ⅱ)受体的腺病毒转染新生大鼠背部线性伤口,检测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tTGF-βR Ⅱ可促进创伤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Ashcroft等[4]证实Smad3 缺陷的小鼠上皮再生加快,瘢痕形成减少。
Gao等[5]证实针对Smad 2的小干扰RNA转染能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I、Ⅲ型胶原分泌。
提示通过对TGF-β下游分子Smad进行干预,也能对抗TGF-β促瘢痕形成作用。
1.2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HGF可抑制肝纤维化组织中TGF-β1的产生,增强胶原酶的活性。
Ha 等[6]以腺病毒载体将人的HGF 转染兔耳增生性瘢痕,结果显示实验组瘢痕明显缩小,胶原成分也较对照组减少,而且有更多的毛囊和汗腺结构出现。
1.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CTGF在肝、肾、等器官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是TGF-β的下游分子,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Ⅰ型胶原的表达[7]。
刘剑毅等[8]以脂质体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证实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其胶原合成。
增生性瘢痕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3 0 ,川 芎 3 0 ,赤芍 3 0 , 白芍 10 ,浙 贝母 3 0 。 0g I 0g 0g 5g 0 g
中药提取并浓 缩 ,5 r/ ,早 晚各 1 ,同时使 用复方 O l次 a 次 肝素钠尿囊素凝胶涂抹。
生瘢 痕 的 目的 1。赵贤 忠 [ ] 自体 皮源 不足 、瘢 痕 面 5 对 8
5王辉, 立.一氟尿嘧啶对增生性瘢痕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郝 5 黑龙江
医 学,0 64:6 - 6 . 2 0 () 2 2 4 2
积 大 的增 生性 瘢痕 患者 ,应 用瘢 痕移 除 、瘢痕 皮 回植 后
・
8 4・ 8
浙江 临床 医学2 1年7 0 2 月第 1卷第7 4 期
增生性瘢痕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刘 宁
皮肤 损伤愈合 后 ,瘢痕仍继 续增殖 ,可逐 渐发展 成
增 生 性 瘢 痕 ( y epat cr o增 生 性 瘢 痕 ,也 称 增 殖 hp rlscsa i
朱金 土
润 时停 止 ,1 / ,治疗 1 次 月 0次 。此 法既 可保 证较 好 的 疗效 又可减 少并 发症 的发生率 。去炎松是 作用很 强 的糖 皮 质类 固醇激素 ,较难溶 于水 ,进入病灶 后 ,它 能抑制
症 ,但积雪苷 霜可较好 的改善肤色 。赵文斌等 [ ] 1 在治疗 o 耳廓增 生性瘢 痕时 ,切 除增生 的瘢 痕组织 后 ,局部 注射 4 mg l 0 / 的曲安奈德 ,疗 效满 意。李志清 1 m 1 采用手 术切
吸收渗液 ,施药后 能迅 速消除疼痛 和压迫感 ,缓解肿胀 ,
促 进结 缔组织 新陈代 谢 ,使组 织再 生 ,从而达 到治疗 目
病理性瘢痕增生的手术治疗进展
暴 露部 位如颜 面 以及 功 能 部位 , 了获 得 皮 肤 良好 为
的色泽 和质地 , 到外形 的满 意 和功能 的修 复 , 选 达 应
用皮 瓣 移植 。在进 行 含 有 毛发 组 织 移 植 时 , 可采 亦 用 带 蒂 的 皮 瓣 移 植 , 转 移 时 勿 损 伤 皮 瓣 内 血 在 管 。
瘢痕 增 生 是 烧 伤 患 者 创 面 愈 合 后 的严 重 并 发
症 。增生 的瘢 痕没 有 正 常 皮肤 组 织 的 结 构 和功 能 ,
除 , 留带薄 层纤 维 组 织 的瘢 痕 表 皮 移植 于 瘢 痕 切 保 除后 的创 面上 。因为 瘢痕疙 瘩是 皮下纤 维组织 从创 伤 中心 向周 围延 伸而来 , 瘢痕 表 面一般 较平坦 , 因此 容易将 瘢痕 皮从 瘢 痕组 织 上 剥 离下 来 , 瘢 痕 皮 回 使
植 术成 为可 行 J 。刘建 波 等 研 பைடு நூலகம் 证 明 , 痕 表皮 瘢 细胞 含量 为 1×1 e 低 于 正 常皮 肤 的 1X1 0/ m , 0/ o 瘢痕 表皮 细胞悬 液 的活 率约 为 4 % , m, 0 而正 常 皮
且有 可能 癌变 。 目前 临床 应用 的烧伤 后瘢 痕增 生 的 治疗 方法 有手 术疗法 和非 手术疗 法 两大类 。近年来
分病 例瘢痕 未复 发 , 回植 瘢痕 皮片平 软 , 且 色素沉 着 或 缺失 程度 较瘢 痕 回植 前减 轻 , 痕所 致 的痛 、 等 瘢 痒 症 状 消 失 ’ 6 。程 天 平 报 道 采 用 带 蒂 瘢 痕 皮 移 植, 手术 中剥 离 的瘢痕 皮越 薄 , 其成 活受 蒂部 血运 的 影 响越 小 , 成活 机理更 接近 皮片 移植 的成活 机理 , 其 不 受长 宽 比例限制 。此 法亦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对 于 颜 面部及 功 能部位 的大 面积瘢 痕挛 缩宜选 用易 位移
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异 常增 生则会 导致病理性 瘢痕 。临床 上把 病 理性瘢 痕增 生
性病 变局 限于伤 区范 围之 内者称为增 生性瘢痕 ( yet p i hpro h r c sa, S 。据研 究报道 中国人 H crH ) s发 生率 为 7 .7 , 4 6 % HS极
的细胞 因子 自分 泌能力 , 而降低 了对外界 生长因子的依赖 从
在 H s的发生发 展 中, 原 的变化存 在 时 间调 控机 制。 胶 I、 Ⅲ胶原在伤后几个 月开始 下降, 月后 即保 持较 为稳 定 数
的水平。国 内有研 究证 实 H S3个病 程( 6—1 2个 月,3~ 4 1 2
个月 , 大于 2 4个 月) 原含 量和 比例 无显著差 异 , 断胶原 胶 推
性而保持较 强的增 殖能 力; 有研 究证 实 H S的 F B可在 低 营 养 状 态 下 生 长 J B 细 胞 外 基 质 ( xr el a ar , 。F et el lrm tx a u i E M) C 的合成 能力、 强大的 自分 泌功 能以及低 营养 需求 的特
分子靶 向治疗奠定基础。
例 与瘢痕组织的成熟、 塑形等过程 密切相关 J 已有较 多的 。
研 究显 示创伤愈合早期 Ⅲ型胶原与 I 型胶原之 比较 高 , 以后
逐 渐 以 I型胶 原 为 主 , 后 I 胶 原 占创 面 总胶 原 的8 % ~ 最 型 0
9 % , 成 H 。 据 此 认 为胶 原 比 例 倒 置 以 及 I型 胶 原 增 多 0 形 S
刘银 平 ,黄 东
广 东省第二人 民医院创伤 骨科 ( 州 50 1 ) 广 13 7 瘢痕形成是 真皮组织损伤的一种 自然修复反 应 , 瘢痕 但 形式愈 合与 MF B的持续表 达 以及特殊 的性 能有 密切 关 系, MF B是 结缔 组 织重塑和 纤维化 的 关键 细胞 _ 。据此 , 者 4 笔
中医药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 疗瘢 痕 的研 究进展
陈 静 吕 国忠
摘 要: 迄 今 为止 , 在疤痕 相 关的临床和 科研 工作 中, 增 生性疤 痕及瘢痕 疙瘩 始终是世 界性 的难题 。 中医药在增 生性 瘢痕或 瘢痕疙 瘩的 治疗 中有 着特殊 的功效 , 但是 目 前 中药治疗瘢痕 的机制 尚未 明确, 研 究的 内容仅 限 于对成 纤 维细胞增 殖 、 胶 原合 成等 细胞层 面影 响的研 究, 而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0 1 — 0 1 2 6 — 0 2 目前 , 临 床上针 埘增 生 性瘢 痕 或瘢 痕疙 瘩 的治 疗 方法 主要 包 括有 中药 治疗 、 激 光 治疗 、 冷冻 治 疗 、 放 射治 疗及 手 术 治 疗 等 , 但 瘢痕 在 医学 界仍 然还 是一个 难 以攻 克 的难 题 , 中 医药 治疗 瘢痕 的 案例 可 以追溯 到 西 汉时 期 , 在 瘢痕 的治疗 上 也 是独 树 一 帜 , 本 文 将近 些年 中医药 在临 床治疗 瘢痕 的相关 研究 进行 如下 综述 。
效评 价【 J 1 . 中国 中西 医结合 急救 , 2 0 1 1 , 1 8 ( 4 ) 2 1 9 — 2 2 1 .
『 7 I 苏 志伟 , 张振伟. 刺 血 通 经 法 治疗 脑 卒 中后 抑郁 3 O 例【 J 1 . 陕 西 观 察 H 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 T C M A p r . 2 0 1 1 . V o 1 . 3 1 , N o . 4 .
对各 种细胞 因子具 体发挥何 种作 用, 如何 影响 信号 分子在 细胞 内及 细胞 间的传 导, 并 最终如何 导 致细胞 凋亡 等分 子层 面的研 究缺 相 当有
增生性瘢痕的激光治疗进展
练 的手术 和伤 口护理 也很难 避 免其发 生 。在瘢 痕成
熟 和 治疗 的漫 长 时间 里 , 数 以百万 的患者 承 受着 持
续 的 症状 和 功 能 障 碍 , 对 患者 的心 理 、 生理 危 害 很 大 。既往 的治疗方 法有瘢 痕 内注射 、 压迫疗 法 、 抗肿 瘤 药物 治 疗 、 细胞 因子相 关 治疗 、 硅 树脂 凝胶 覆 盖 、 冷 冻疗 法 、 放 射 疗法 、 手 术修 复等 瞳 , 但效 果都 不尽
1 脉 冲染料 激光 脉 冲染料激光 ( p u l s e d d y e l a s e r , P D L ) 是 一
种 血 管特 异性 激 光 , 通 过 对瘢 痕 血 管 的作用 达 到抑
制 和 治疗瘢 痕 的作用 , 曾被认 为 是最 有希 望 的 激光 治 疗方 川。基 于选 择性 光热 解 原理 的 5 8 5 、 5 9 5 n m
4 2 0
i n eMa 中国美容医学 2 0 1 4年 3月第 2 3卷第 5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 a l o f A e s t h e t i c Me d i c r . 2 0 . 0 l : ! :
.
—
—
—
・
综述 ・
大 的好 处 ” ] 。P D L照射 后 立 即进 行糖 皮 质类 固醇 病 灶 内注 射 ( 2 0 m g / m L的去炎松 ) 更容 易被 传递 进
去, 因为激 光 照射瘢 痕 变 得水肿 , 使针 穿透 更 容 易 。 另外 ,当皮质 类 固醇 注射 在激 光 照射 之前 进 行 , 皮 肤 苍 白、 表 面 发灰 具有 潜在 减 少针 对血 管 特 异性 照 射 靶基 的作 用 。P D L发挥 其对瘢 痕 作用 的确 切机 制 并 没有 达成 共 识 , 已经 证 实 P D L降低转 化 生长 因子
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由创伤、炎症等原因造成的损伤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
其临床表现:突起于正常皮肤,形状不规整,组织质地坚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观及肢体功能。
其组织学特点: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大量胶原无序排列。
尽管现代动物实验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介入研究,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现概述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对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发现有效治疗策略。
[关键词]:皮肤创伤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一、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由细胞、体液、分子等机制综合调控的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有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方式:完全再生是由损伤组织同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完全再生是损伤部位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一般认为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主要是炎症环境、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平衡失控、胶原代谢紊乱、免疫调控、细胞因子等相关因素造成。
1. 炎症环境:有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炎症直接关系瘢痕形成的程度。
炎症反应上调会导致增生性瘢痕特性改变包括新生血管增加,大量细胞增殖和过度的胶原沉积。
Bullard 等发现胎儿创伤的无瘢痕愈合,是因为不存在炎症反应[1]。
并有实验证明在成功诱导出胎儿皮肤创面炎症反应后有一定程度的瘢痕形成。
有学者在低雌激素小鼠的创面愈合中,发现炎症反应上调及瘢痕愈合形成[2]。
2. 成纤维细胞:创面修复的重要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参与伤口封闭,产生及重塑细胞外基质。
与正常皮肤比较,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存在异质性,能够高表达TGF-β1。
而且TGF-β1的上调又能够促使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造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Ghahary等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还能下调胶原酶的合成[3]。
Wang等通过实验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能够下调具有抗增殖及抑制炎症反应的NO表达[4]。
同时还有研究检测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于凋亡信号低敏感。
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低毛细血管活性 、 减少胶原生成; ②温度 , 升高温度可以使胶
原 酶 活 性增 强 , 因此 硅 胶 通过 促 进 胶 原 分 解 以 减 少增 生性 瘢
及 正 常皮 肤 。 生 期 后 为减 退 期 , 般 需 6 月 至 1 , 期 增 一 个 年 此 瘢 痕 颜 色逐 渐 转 为 棕 色 , 积变 小 , 体 硬度 变 软 , 然后 进 入 成 熟
对 照 研 究 中 , 种 治 疗 方 法 都 有效 , 两 但前 者 起 效 更 快 , 对 所 且 有病 例 有 效
有关硅胶 的作用机制可能有 : 水合作用 , 肤的封 ① 对皮
包 作 用 产 生 水 合 力 ,水 合 作用 可 以抑 制 成 纤维 细胞 增 殖 , 降
障碍 l l 】 生性 瘢 痕 的 发 展 可 分 为 3 期 , 。增 个 即增 生期 、 退 期 减 和成 熟 期 , 一般 在 创 面 愈 合后 l 3个 月 开 始 增 生 , 月 达 ~ 6个
期 。然 而 , 有些 增 生 性 瘢 痕会 发 生 瘢 痕性 挛 缩 , 别 是 关 节处 特 的瘢 痕 挛 缩 . 常造 成 关 节 的 功 能 障 碍 ; 外 , 生 性 瘢 痕 的减 另 增 退 过 程 较 缓 慢 , 出现 瘙 痒 、 痛 等 主 观 不适 症状 。 因此 , 常 疼 制 定 合 理 的增 生 性 瘢痕 的治 疗 方 法 十分 重 要 。我 们根 据 I 上 临床 增 生 性 瘢 痕是 否 伴 有 瘢 痕 挛 缩 以 及 瘢痕 挛 缩 的程 度 , 对 相 针
有 报道 认 为 压 迫疗 法的 有 效 率 可达 到 6 %~ 5 6 0 8 %t j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新进展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新进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及瘢痕疙瘩(keloid,k)统称为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反应异常导致的组织良性增生,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病理性增生不但影响了组织器官局部的美观,同时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创伤者的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常见的增生性瘢痕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激光、同位素、冷冻疗法、药物等,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或5-氟尿嘧啶注射、硅凝胶等,但临床结果表明这些治疗方式的效果不一。
所以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仍在继续,且药物治疗现作为主流的治疗方式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就病理性瘢痕最新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通过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孙怡等人利用二甲双胍这一特性,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培养液中处理,于给药后48 h检测细胞增殖、Akt、Fox01的磷酸化水平及胶原的合成。
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与二甲双胍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成纤维细胞中 Akt、Fox01磷酸化水平降低,胶原蛋白产生减少。
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FoxOl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这一发现给瘢痕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2粉防己碱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粉防己干燥根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药理及生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资料表明其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治疗纤维化、矽肺及免疫机能调节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Tet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及诱导p5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周孝亮等人将不同浓度的Tet溶液作用于兔耳瘢痕模型并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Tet组瘢痕的充血程度、颜色、质地、厚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轻,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面密度明显降低,且Tet组I、III型胶原及TGF-β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其中高浓度Tet组最明显。
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浙江 中 医药 大 学 学 报 2 0 年 5月 第 3 卷 第 3期 07 l
瘢 痕治 疗 的研 究 进展
郭建 辉 曹 毅
浙 江 中 医药 大学 第 一临 床 医 学 院
关键 词 : 痕 ; 疗 ; 医 药疗 法 ; 述 瘢 治 中 综
杭 州 3 0 5 10 3
摘 要 : 结 了 治 疗瘢 痕 的 各 种 方 法 , 映 了瘢 痕 治 疗研 究 的概 貌 , 对 未 来 传 统 中 医药 治 疗 瘢痕 的前 景 进 行 了展 望 。 总 反 并
中 图分 类 号 : 5 文 献标 识 码 : R7 1 A 文章 编 号 :0 55 0 (0 70 —4 20 10 —59 20 )30 0 —2
1 手术 疗法
扩 张 、 死 、 疡 、 理 功 能 紊 乱 和皮 质 类 固 醇 增 多 坏 溃 生
症 等 引。
4 放 射 疗 法
外科手 术 切 除 瘢 痕 是 最 常用 的治 疗 方法 之 一 。 18 8 4年 Dri 开始 利 用 手 术 切 除瘢 痕 疙 瘩 , 发 率 ut 复 为 4 ~ 10 1。最近有 报道 指 出 , 5 0 %L ] 切除 瘢 痕 的纤
5 硅 凝 胶 疗 法
维 部分 , 留外 层 皮 肤 覆 盖 创 面 , 效 较 好 L , 复 保 疗 2但 ] 发 率仍较 高 。手 术 疗 法 与 加 压 疗 法 、 质 类 固醇 药 皮 物局 部 注 射 、 口服 药 物治 疗 、 射 疗 法 等 联 合 , 缩 放 可
短疗 程 , 少不 良反应 , 减 降低 复发率 。
Ab ta t S mma iea l i d f t o o o y o c r s te t n , e lc h o d t n o e e r h o h r a me to c r a d src : u r l k n so z me h d l g fs a ’ r a me t r f tt e c n ii fr s a c n t e te t n f s a . n e o o t o h r s e to r d t n l i e e me ii e o c r n t ef t r . u l k t e p o p c ft a ii a n s dc n n s a s i h u u e o o Ch Ke r s s a ;t e a y r a me to y wo d : c r h r p ;te t n fTCM ;r v e e i w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进展-208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81-瘢痕疙瘩及增生
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瘢痕的形成与分类
1、成熟期的瘢痕临床特征有()
A、瘢痕充血
B、色鲜红
C、增生活跃
D、侵及正常皮肤
E、硬度变软[正确答案]
2、一般在创面愈合后即开始增生,()达到高峰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正确答案]
E、1年
3、关于瘢痕疙瘩的叙述有误的是()
A、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病理性瘢痕
B、为高出正常皮肤表面、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呈持续性生长的肿块
C、于痤疮感染、外伤之后[正确答案]
D、质地较硬,弹性较差
E、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高复发率的肿瘤类疾病的特征
4、被称为马乔林溃疡的是()
A、增生性瘢痕
B、瘢痕疙瘩
C、萎缩性瘢痕
D、瘢痕癌[正确答案]
E、皮肤纤维瘤。
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
练 , 烧 伤病 患 者 保 持 自我 照 顾 能 力 , 早 适 应 烧 伤 后 的 生 让 及 活 }他 们 亦 应 接 受 心 理 上 的 辅 导 , 何 面 对 烧 伤 后 带 给 他 们 。 如 的压 力 及 重 投 以往 的生 活 。若 得 不 到 合 适 的治 疗 或 延 误 了治 疗 的 时 机 , 生 性 瘢 痕 的 出 现 及 生 长 会 导 致 关 节 挛 缩 的情 况 增 加 剧 , 痕 收 缩 将 创 面 的 边 缘 拉 向 中 央 , 创 口通 过 皱 缩 来 瘢 使 愈 合 , 而 减 低 关 节 的 活 动 度 , 终 影 响 患 者 的 日常 生 活 活 冈 最
突 起 在 皮肤 的表 面 , 不 会超 出原 来 伤 口 的范 围[ 但 2 1 生 性 瘢 。增 痕会令患者产生痛楚和瘙痒 , 痕会逐渐增厚 . 硬 . 至引 瘢 变 以 起 肢体 的变 形 和 关 节 挛 缩p 。两 方 文 献 显示 . 方 人 不 论 是 两 深 层 创 伤 、烧 伤 或 手 术 . 出 现 增 生 性 瘢 痕 的 几 率 是 5 %~
动 度 和 肌 力 。住 院期 间 , 业 治 疗 师 应 提 供 日常 生 活 技 巧 训 作
伤康 复 有 其 必 要 性 和 迫 切 性 。 随 着 中 国经 济 的 急 速 发 展,工 业 意外 等导 致 的 烧 伤 也 随
之 增 多 ,加 上 广 大 的农 村 地 区 因 防 火 安 全 意 识 较 为 薄 弱 , 家
中曰 区 菇恙 2o ,2卷第1 I需耍 学 o 年第 5 , 期 l
・
综述 ・
烧伤康复及增生性瘢痕处理之科研发展
李 曾慧平 林 国徽 刘颂 文
烧 伤 是 指 由各 种 热 力 、 学 物 质 、 流 、 射 线 等 引 起 的 化பைடு நூலகம்电 放
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遗传
1.人种:有色人种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明显高 于白种人,其中黑色人种的发病率最高,故认为黑色 素细胞激素异常可能与瘢痕的发生有关。 2.遗传因素:瘢痕体质患者具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倾向及 家族聚集性,单卵双生的患者瘢痕疙瘩的发病具有较 高的一致性,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伴外显不 完全,表现度存在差异,并具有延迟显性特征。
(三)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
2. Fas基因:基因表达产物Fas蛋白与FasL结合后, 诱导FasL蛋白所在的细胞在数小时内发生凋亡。银 染PCR-SSCP 检测发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编码 Fas 蛋白分子死亡域基因存在突变,致使瘢痕疙瘩成 纤维细胞的Fas 受体处于无功能状态, 使在Fas Mcab 作用下造成成纤维细胞凋亡异常。
(三)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
二、凋亡基因 正常细胞的增殖是由促进细胞增殖的原癌基因和抑制细 胞增殖的抑癌基因之间的平衡以及凋亡调控基因的共 同调节来维持的. 基因芯片分析8400条基因——普通瘢痕与瘢痕疙瘩相 比,有402条基因的表达有区别,其中有250条基因 上调,152条基因下调,有8种凋亡基因表达过低—— 瘢痕疙瘩不能正常凋亡并持续产生胶原,是其不断增 生的原因之一。
(五)细胞因子
1.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是目前已知与病理性 瘢痕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因子,目前在哺乳类动物中检测 到TGF-β1、TGF-β2和TGF-β3 , 其中TGFβ1 和TGF-β2 生物活性相同, 是促进ECM过度密 集的最密切的正性调控因子之一,参与瘢痕形成; TGF -β3 则具有抗纤维化作用。瘢痕疙瘩中, FB 的TG F-β1 和TGF-β2 水平明显增高,而TGF-β3 无变 化。
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
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研究
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研究瘢痕是组织受损或修复后形成的皮肤异常增生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和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应用于瘢痕的治疗。
其中,CO2点阵激光和糖皮质激素注射被认为是两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因此,本文通过观察研究的方式,探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一、瘢痕的形成机制瘢痕的形成涉及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皮肤结构重组等阶段。
在伤口愈合后,细胞会开始分泌胶原蛋白,形成瘢痕。
然而,当胶原蛋白合成量过多或合成质量不佳时,便形成了增生性瘢痕。
二、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CO2点阵激光是一种逐点照射皮肤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蒸发水分、促进真皮层收缩,达到改善皮肤组织结构和增加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
此外,CO2点阵激光还能通过刺激表皮再生、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减少瘢痕的纤维组织增生。
三、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糖皮质激素注射是一种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胶原蛋白合成的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瘢痕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反应,从而减轻瘢痕的炎症状况。
四、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优劣势CO2点阵激光和糖皮质激素注射分别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和疗效。
CO2点阵激光能显著改善瘢痕外观,减轻颜色深浅和高度不对称的问题。
而糖皮质激素注射则可以减轻瘢痕的炎症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因此,将二者联合使用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瘢痕的愈合和恢复。
五、研究方法和结果通过对100名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另一组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
观察周期为3个月。
结果表明,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组别,在瘢痕颜色、高度和形态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独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的组别。
同时,联合治疗组别的治疗效果更持久,复发率较低。
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
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庞轲;刘一君;张凯;王彦君;金越涵【摘要】增生性瘢痕是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产物,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缺乏可靠的标准.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尤其是注射中药制剂、基因调控和激光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期刊名称】《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治疗;中药制剂;基因调控;激光;综述【作者】庞轲;刘一君;张凯;王彦君;金越涵【作者单位】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正文语种】中文增生性瘢痕为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的皮肤纤维化疾病,是组织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
组织修复主要包括组织再生和瘢痕修复两种方式,当创面组织细胞分裂能力较差或缺损面积较大时,组织修复即以瘢痕修复为主,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存在非生理性应答时便多表现为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而且还可伴随疼痛、瘙痒等症状,甚至影响关节的功能。
目前,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仅是根据部分研究学者的不同学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帮助。
1 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创伤修复的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中局部精细而有序的调控是形成生理性瘢痕组织的关键,而炎症期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失调则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重要原因[1]。
1.1 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特点正常情况下,瘢痕形成早期创面局部纤维母细胞聚集,随即形成早期纤维组织,而当组织修复调控失调时,纤维母细胞成熟后就会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并在过度增殖、肥大的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进而促使Ⅰ型与Ⅲ型胶原蛋白,尤其是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且排列不规则[2],最终形成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的激光治疗进展
郭 君 1 综述, 军 李高峰 审校 , 2 谭
(. I 南华大学 湖南 衡阳 4 10 ; . 南省人民 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 湖南 长 沙 4 0) 2 1 2湖 0 105 0
效率 10 ,挫伤及 烧伤后 片状瘢痕显 效率 7 % 0% 0 ,总 有效率
9 % 瘢 痕 的 大 小 形 状 是 决 定 治疗 效 果 的重 要 因 素 , 积 大 、 0; 面 损 伤 大 则 修 复难 ,大 部分 瘢 痕 经 过 3 ~4个 月 的治 疗 即 到达 显 效 , 常用 的 药 物 压 迫 等 治 疗 需 要 半 年 左 右 比较 , 有 明 与 具 显优 势 。e d 等 为 了证 明可 调 脉 宽 倍 频 N :A 3n L ya d Y G 5 2 m激 光 治 疗 伴 有 色 素 沉 着 的 增 生 性 瘢 痕 的 有 效 性 ,并 与 55 m 8 n P L相 比 较 , 结 果 显 示 5 5m D D 8 n P L与 可 调 脉 宽 倍 频 N :A dYG 5 2m治 疗 合 并 色 素 沉 着 的 增 生 性瘢 痕 均 有 效 ,差 异 无 显 著 3n 性 ,但 N :A 3 n 光 可 能 更 适 用 于 治疗 瘢 痕 颜 色 特 别 dY G 5 2 m激 深 的 患 者 。 dY G激 光 治 疗 增 生 性瘢 痕应 用 较 早 , 效 肯 定 , N :A 疗
真皮 , 使皮肤产 生气化 坑, 故也称 为剥脱性激光 ; 非气化 型激
光 的靶 目标 也 是 水 ,但 光 束 仅 仅 使 皮 肤 真 皮 层 产 生 热 变 性 , 没 有 皮 肤 气 化 坑 的形 成 , 也 称 非 剥 脱 性 激 光 。前 者 主 要 为 故 c , 光 和 铒 激 光 , 者 主 要 是 波 长 为 12  ̄ 15 n O激 后 30 50 m范 围 内 的激 光 。以上 两 类激 光用 于整 形 外 科 面 部 年 轻 化 、 疮 瘢 痕 、 痤 外 科 瘢 痕 等 治 疗 时 , 别 因 其 副 反 应 ( 痕 、 斑 、 复 时 间 分 瘢 红 恢 长 等 ) 疗 效 不 明显 等 使 其 推 广 受 到 限 制 , 阵 激 光 技 术 有 和 点 效 地 改 善 了 以上 问题 。 ] 点 阵 激 光 作 用 于 瘢 痕 时 产 生 矩 阵 状 排 列 的微 热 损 伤 , 会 刺激皮肤重新均匀地启动修复程序 , 终使包括表皮和真皮 最 在 内 的全 层 皮 肤 发 生重 塑和 重建 , 到 治 疗 目的 “ 。谭 军 等 达
中医药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
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
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
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1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
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
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
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1〕。
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2〕。
”2中医药治疗方法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
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1〕。
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1,2〕。
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2〕;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3〕。
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内治法史氏〔3〕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
刘氏〔4〕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
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
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摘要:目的:观察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硅凝胶敷料组)两组,每组49例。
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增生性瘢痕方面,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比硅凝胶效果更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皮肤滚针;曲安奈德;临床疗效增生性瘢痕是指由于皮肤真皮组织受到损伤后愈合遗留的病理组织[1]。
该病理组织一般具有发红、坚硬、高出周围皮肤等特点。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硅凝胶贴附疗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观察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我院医生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本文就我院医生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心得体会做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硅凝胶敷料组)两组,每组49例。
其中曲安奈德组采用皮肤滚针导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硅凝胶敷料进行贴附治疗。
入选患者均符合增生性瘢痕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为对曲安奈德、硅凝胶敷料过敏者。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26.5±3.1)岁,平均体重(60.1±0.3)kg;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7.6±2.3)岁,平均体重(59.9±0.4)kg。
两组从性别、年龄、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
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增生性瘢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由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异常瘢痕生成,表现为肿块和瘙痒感。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亿人患有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对增生性瘢痕的分子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创伤性刺激、感染和炎症等。
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瘢痕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
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降解、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增殖等过程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近年来,关于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为瘢痕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面我们将就增生性瘢痕的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 TGF-β信号通路TGF-β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TGF-β可以促进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ECM的合成。
TGF-β通过激活Smad信号通路和非Smad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功能。
针对TGF-β信号通路的调控可能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对皮肤和瘢痕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以促进皮肤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过度激活该信号通路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相关。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靶点。
3. 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减少瘢痕细胞的增殖和ECM的合成,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4. NF-κB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Ⅲ型胶原的沉积IlIj。 目前认为。激光治疗要达到治疗目的需进行1-6次。每 次应间隔4—8周。波长542 nm,能量(3.5~7.5)J/cm2和辅助 治疗(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5一氟尿嘧啶)是影响治疗 效果的关键冈素lm。该方法常见的并发症有:短暂的皮肤紫 癜、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l。 1.5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既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其他方法,比如联合皮 损内注射皮质类同醇激素等。Zoubouhs等旧对单用冷冻疗法 的患者进行了32个月的随访.发现有76%的增生性瘢痕患 者有明显改善且无复发。Har-Shai等lJ4l同样对冷冻疗法的患 者进行了18个月的跟踪调查.发现有50%以上的患者瘢痕 体积得到改善,并且在观察期内未见复发。目前认为,冷冻疗 法引起微循环的缺血性损伤.随之细胞破坏和缺氧导致瘢痕 组织的萎缩。冷冻治疗后。胶原结构及胶原合成趋向正常1w。 一般认为,至少冷冻20次才能对增生性瘢痕产生较好 的治疗效果。相对其他治疗方法.冷冻治疗不为大多患者接 受的原因是治疗时的疼痛、皮肤萎缩、色素减退以及较多的 治疗次数。目前。利用冷冻探针进行局部冷冻,可以在尽量不
1.7
有报道建议,每次注射总量不能超过30~40 mg,每个约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m2
的皮损的最大剂量为I mg.故每次治疗的最大面积不应超过
40
5一氟尿嘧啶
cm2。据此,可以认为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不适用于严
5一氟尿嘧啶是一种抗代谢活性的嘧啶类似物.目前已用 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Im。有学者报道,以5一氟尿嘧啶和皮 质类同醇激素局部注射.结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 痕,几乎所有皮损都得到了改善.而且没有复发旧。此外。也有 学者报道,单用5一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后临床症状(瘢 痕的厚度、颜色、硬度等)得到明显改善Iml91。5-氟尿嘧啶可能 是在胶原重塑期起作用.通过阻断DNA的合成和转录.可以 迅速抑制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的增殖【l-q。 5一氟尿嘧啶的副作用主要是治疗时的疼痛、色素沉着、 溃疡形成、注射部位紫癜以及组织塌陷等。
YR,Wu WS,Jeng SF,et a1.Activation of ERK and p38
kina.se mediated keloid fibmblast apoptosis after flashlamp pulsed— dye laser
treatment【J J.bsers Surg Med,2005,36(1):31—37.
cryosurgery scars.A prospective consecutive
【14] 【13】 【12】
1999,135,【91:10锣一1055. Bouzari N.Davis SC.Nouri K.Laser hypertrophic
Kuo treatment
of keloids and
scal,【J1.Int J Dermatol,2007,46(1):80—88.
1.8其他
重的大面积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但是,外用皮质类同醇激索组 织渗透性较低.只能用于比较浅表的瘢痕121。类固醇激素的治 疗一般始于创伤后1个月.可以在对瘢痕情况莺新评定后行 每月1次的注射治疗。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尽管在注射药物中 已经加了麻醉剂,注射时仍有剧烈疼痛感,另外还有皮肤萎 缩、色素脱失、毛细血管扩张等并发症。 1.4激光治疗 激光在瘢痕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往。C0: 激光和氩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复发率在90%以上唧。结合皮 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瘢痕复发率有所降低(16%~74%)。脉 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率可达到57%~83%。但 是。Wittenberg等110l进行了一项随机单盲的对照研究,患者接 受4次激光治疗.每次间隔8周.结果发现用595 nm脉冲染 料激光的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有关激光治 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可能的机制是:激光发 出的能量被血红蛋白吸收,产生的热量破坏了局部的微血管 系统,使组织缺氧从而导致胶原纤维受热重排、肥大细胞的 活性增强,使组胺释放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另有报道认
为,585 nm脉冲染料激光可以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降低
其他保守治疗还有皮损内注射博来霉素、外用洋葱提取 物/肝素凝胶,以及口服依那普利等。 博来霉素是一种具有细胞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也被用来 治疗顽同性跖疣,并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已有研究证实,注 射博来霉索治疗增生性瘢痕.有效率可达53.8%。73.3%.且 无复发120l。认为可能是博来霉素抑制r胶原的合成。 洋葱提取物/肝素凝胶同样被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Ho 等㈣进行的实验证实.术后外用洋葱提取物/肝素凝胶可使瘢 痕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洋葱提取物可以抑制多种来源的成 纤维细胞。尤其是瘢痕来源的.除了抑制其有丝分裂,还能减 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肝素可能在与胶原分子的相互作用中 有重要影响,但肝素也会出现全身效应的副反应。 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转换酶抑制剂,Iannello等瞄l用小剂 量的依那普利治疗2例手术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患 者,在1南个月内,患者的瘢痕有了明显改善.这可能是血管 转换酶抑制剂与纤维组织形成有关。 2增生性瘢痕伴轻度的瘢痕挛缩 对于大面积或分布广泛的增生性瘢痕,可以考虑瘢痕挛 缩松解术.也可以切除后根据情况选择局部皮瓣转移术或皮 片移植术.如症状明显改善,则可用上述的保守疗法进行长 期的治疗:如果症状改善不明显,则需重新行手术治疗。 面积较小或线形的增生性瘢痕可选择保守疗法,也可进 行完全的手术切除。之后也需要长期应用保守疗法防止复 发;如果单纯的手术切除后复发,则需再次手术切除,并于术 后1个月起,局部注射皮质类圊醇激素,而且可以在对瘢痕 情况重新评定后,行每月1次的注射治疗。
h,
应至少连续使用2.3个月。为避免刺激和受热引起的红斑以 及其他皮肤不良反应。如皮肤浸渍、瘙痒等,应每天清洗硅薄 膜和患部皮肤131。 1.2压迫疗法
增生性瘢痕无瘢痕挛缩 对于未出现瘢痕挛缩的增生性瘢痕.目前主张采用以下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加压疗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 应用,常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四。目前,压迫疗法是治疗烧 伤后增生性瘢痕的首选保守治疗方法.可使瘢痕变薄变软. 有报道认为压迫疗法的有效率可达到60%一85%t研 压迫疗法的可能的作用机制有两点:①压迫可使局部血 流量较少,引起or2一巨球蛋向减少和胶原酶增多.使胶原降 解;血流量的下降引起过度的组织缺氧,导致成纤维细胞退 化和硫酸软骨素水平降低.胶原降解增多;另外。缺氧也会松 解与体表皮肤平行的胶原纤维。(参压迫可诱导前列腺素E2 释放,进而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形成。 瘢痕增生期内进行压迫疗法是最有效的。因此,一般建 议在创伤后6个月内即开始压迫治疗I"11。目前认为的最佳方 法是,每天以24~40 mmHg的压力治疗18—24 h,直到瘢痕成 熟旧。 1.3皮质类固醇激素 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较理想 的方法,治疗有效率为50%一100%,而复发率在9%.50%。皮 损内注射可以单独或联合治疗,例如,Mustoe等191用硅薄膜和 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万方数据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une 201 0,V01.6 No.3
3增生性瘢痕伴严重的瘢痕挛缩包括关节挛缩 增生性瘢痕如果发生严重的瘢痕挛缩,或者出现关节挛 缩,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包括瘢痕挛缩松解术以及切除后根 据情况选择局部皮瓣转移术或皮片移植术。如果症状改善。 则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且可用压迫疗法、硅凝胶、外用洋 葱提取物,肝素凝胶等非手术疗法辅助治疗,防止复发:如果 症状改善不明显,则需重新行手术治疗。
作者单位:200011 民医院整复外科。 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
万方数据
组织T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6月第6卷第3期
・179・
在创伤愈合期.皮质类固醇激素通过影响胶原的重塑和 抑制炎症反应来阻止瘢痕形成。可能的作用机制有:①抑制 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④收缩血管使提供给刨面的氧 和营养物质减少;(D激活内源性胶原酶;(蓟减少TGF—B等炎 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移动和吞噬作用。
目前常用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皮质类同醇激素药物是 曲安奈德注射液,浓度10~40 mg/mL。治疗周期为4—6周121。
损伤表皮的情况下破坏深层的瘢痕组织。
1.6干扰素
干扰素是天然存在的对增生性瘢痕有抗纤维化治疗作 用的细胞因子。Tredget等¨5嗨干扰素用于治疗烧伤后增生性 瘢痕,有78%的患者得到显著改善。干扰素的作用是通过抑 制成纤维细胞合成l型和Ⅲ型胶原蛋白.以增强胶原酶的活 性来达成的。TGF—B的减少对改善瘢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干扰索治疗的副作用主要包括流感样症状和注射时的疼痛。
1673.-0364(2010)03-0i78-03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的反应超过正常范 围的表现,常发生在外科手术、外伤及烧伤后,不仅影响美 观.而且可出现瘙痒、疼痛等症状。甚至可以引起严重的功能 障碍Il】。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可分为3个期,即增生期、减退期 和成熟期,一般在创面愈合后l一3个月开始增生闼,6个月达 到高峰。其临床特征为瘢痕充血,色鲜红,增生活跃,但不侵 及正常皮肤。增生期后为减退期,一般需6个月至1年,此期 瘢痕颜色逐渐转为棕色.体积变小,硬度变软,然后进入成熟 期。然而,有些增生性瘢痕会发生瘢痕性挛缩,特别是关节处 的瘢痕挛缩,常造成关节的功能障碍;另外,增生性瘢痕的减 退过程较缓慢.常出现瘙痒、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因此,制 定合理的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我们根据临床上 增生性瘢痕是否伴有瘢痕挛缩以及瘢痕挛缩的程度.针对相 应的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178・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une 2010,V01.6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