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教育及其心理因素分析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作用一、班主任工作心理作用的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追求信仰的淡薄,人们的思想也表现出多元化。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内外因素对教师的影响日益增多,师生的关系转化,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但是身体素质提升和知识技能的积累,更多的是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教师,特别是教师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班主任。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心理学的使用却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是把自己的心理素养做为蓝本,把学生的心灵做为自己的雕塑对象。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大到班级建设和管理,班级教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安排,各项教育活动的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细到学生的迟到早退、惹事生非,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你瞪我一眼、我撇你一嘴……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缺乏道的,不过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的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己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泥坑。
在这些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心理无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心理作用是一项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锻炼造就的一种潜在的教育水平,班主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表,无时不在透视着班主任的心理指向和心理情感,由心理而引发各种体态语言表示着班主任对学生表现的肯定、鼓励、赞许、制止、批评,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最正确的境界,尤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
二、班主任心理作用的重要意义(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1、适合未来社会对班主任特质的要求21世纪是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社会,社会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充分发挥作为对教育的突出要求;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
知识经济,高科技信息,工业化生产等都会给人们感官上以强烈的刺激,心理上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浅谈女性在押人员的管理
浅谈女性在押人员的管理15202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化,社会诱发违法犯罪因素的增多,女性犯罪已逐渐转化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看守所女性在押人员也呈上升趋势。
如何认识女性在押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淘汰以往粗暴、简单的管理模式,实施“人性化管理”,并针对女性在押人员的特点研究和制定符合形势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女性在押人员的特殊性女性在押人员作为监所中的特殊群体,有许多区别于男性在押人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行为、社会角色等多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女性在押人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生理特殊性:女性在其生理时期中有月经期、怀孕期和绝经期三个特殊时期。
经验表明,女性在押人员在月经期和绝经期过程中出现痛经、经前综合症及胸闷、眩晕、失眠、疲劳等身体症状,极易诱发在押人员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情绪,从而导致其实施违反监规、自杀或其它消极反常行为。
2、心理行为特征性:女在押人员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民警存在很强的戒备心理,对同监室的在押人员既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想法,又有相互利用、虚情假意的心态,并由于精神空虚,对前途缺乏信心,因而性格扭曲,形成爱慕虚荣、极欲显示的心理特点。
女性的敏感多疑心理、恋家心理、虚荣与自卑心理,使她们往往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谁都想占上风,损人利己思想严重,常常挑拨是非,打小报告,人际关系十分紧张。
再有,女性在押人员的心理变化非常活跃,思想上极易出现反复,甚者会出现逆反心理,加之压力过大,心思过重,这样便会自暴自弃,极易出现自杀、自残等现象。
3、社会角色特殊性:女在押人员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时又是妻子、母亲或儿媳、女儿。
由于在羁押期间,女在押人员作为上述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内容是十分欠缺和不完整的。
她们不能亲自操持家务,照料丈夫的起居,不能感受子女对母亲的依恋,而成为“单身”妻子、失职母亲等多种特殊的社会角色。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想(精选19篇)
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想(精选19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_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想篇1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
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学习,真实感受颇深!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
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
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
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怎样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感化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感化,使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动,从而深化或转化原有思想、情感、行为的教育。
深化指的是塑造性感化,而转化是创造性感化,感化教育与纯理性教育不同,它强调情绪,情感的教育功能。
它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较为普通的错误道德行为起到的正确引导作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感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1、直观性。
感化教育以生动的直观形象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使其产生感性体验,从而接受直观形象所隐含的思想原则、行为要求和伦理规范。
这直观形象可以是教育者本人、先进人物、科学家、文学家、文艺形象、爱教育者本身等。
如:本班的陈文康同学喜欢偷别人的东西,父亲无论怎样打骂,他都否认。
为此,他的妈妈束手无策,伤透了脑筋。
根据这种情况,我思索着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孩子教育过来。
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过:“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
”于是,我从各方面关心他、帮助他,想方设法从感情上接近他,寻找机会教育他。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天早读课上,他的书包丢了,趴在桌子上愁眉苦脸。
我见了亲切地询问原因。
看他难过的样子,我故意说:“你的书包那么好,丢了太可惜了,是谁这么爱贪小便宜,捡到东西自己留着,太不应该了。
”他直愣愣地望着我,我又趁机问他:“你说爱贪小便宜的孩子好不好?”他说不好。
我说:“对,爱贪小便宜是最没出息的,不仅家里人不喜欢他,连老师也不喜欢他。
”他有点不好意思,眼睛湿润了。
我问:“书包丢了,你心里难过吗?”他说:“难过,丢了就没的用了。
”我告诉他无论谁丢了东西,都会着急上火。
如果拾到东西的人能想办法把东西还给失主,那才是好孩子。
他若有所思,表示愿意做个好孩子。
这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不但送回了字典,还主动交出前两天拿同学的两支钢笔和一把尺子。
从此,他进步了,他从切身的体验、对比中去感受、理解并纠正了自己错误的道德行为。
2、动情性。
动情是感化教育的根本特点或核心。
整个感化教育过程是动情的过程。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3篇教育案例研究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我们可把中国古代举一反三的实践思想视作教育案例研究法的一种雏形。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1案例介绍:王某,女,17岁,住校。
各科成绩较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喜欢画画、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感情细腻,给人一种充满青春活力、漂亮文静的感觉。
父亲在某公司任中层干部,母亲为一般工人,家庭条件不错。
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过后不久,原来各方面不错的她,出现了迟到、旷课,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据观察,以及同学反映,王某中午、晚上、周末经常和别班某男生在一起,上街、上网、看电影,变得特别爱打扮。
赵某的这一系列行为,成了同学们议论关注的焦点,任课老师对此也有了许多意见。
后来,还从她的初中同班同学那里了解到她在初中时就曾经与男生交往甚密,被老师多次教育过。
案例分析:该生的行为是因身材和心理发育,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性意识的萌芽而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有意识地爱慕异性,这种早恋现象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心理的需要,陷入恋爱关系的青少年,十分敏感,生怕被家长,老师和同学知道,所以,往往是私下偷偷地接触和往来。
由于早恋带有幼稚性、盲目性、朦胧性和幻想性,加上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在浪漫的接触中忘了时间,以至造成夜不归宿。
辅导方法:1、个别会谈。
教师经常与王某个别进行轻松谈心。
一般从关心王某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
这样王某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家长及以前学校的老师同学不理解她,总认为她有越轨行为。
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罚。
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
教师在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及时了解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原因,认真分析,采取及时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
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
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
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益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
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
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是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
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
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剖析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分析
剖析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分析作者:胡声容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0期【摘要】师德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备有的素质。
心理健康更是教师教育的基础。
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谓师德,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的爱应该公平地洒向每一个求学的孩子。
无论是聪明的或是“愚钝”的学生,总有其个性品质中的某个弱点或优点,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智力、情感和性格特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适时地用爱心来引导感化他们,教师绝对不能疏远、孤立学生,而是想办法接近他们、关心他们,考虑他们的经历,并努力激发他们每个人的自尊心,使他们相信老师的良好愿望。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亲其师,信其道”。
爱是相互的,只有以一颗诚挚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近和信任教师。
中国有句俗话叫“名师出高徒。
”今天的西方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由此可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从娃娃抓起,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
因此,幼儿教师常常在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竞争日益加剧,幼儿教师的身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考验。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由于幼儿认知活动是具体形象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无意的,并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大,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心理失调的教师,不仅不可能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且还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教师的“燃烧度”(为职业献身精神,疲劳度)远远地超过了医院的护士。
谈话中如何对被调查人进行感化教育
谈话中如何对被调查人进行感化教育谈话是纪检监察机关办案过程中最常用到的调查手段,类似于检察机关原自侦部门的询问、讯问。
是谈话人与被调查人之间面对面的心理战。
因此,只有掌握被调查人被谈话时的心理特点及变化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促使其思想转化,从而在谈话时掌握主动权。
一、被调查人谈话时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被谈话人由于趋利避害的自卫本能,被谈话时一般存在两种互相矛盾的心理:一种是抗拒心理,一种是坦白心理。
产生抗拒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畏罪、侥幸和抵触;产生坦白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心虚、推测和恐慌。
基于上述矛盾心理,使得被调查人接受谈话时一方面妄图以拒供、少供或假供逃避罪责。
另一方面,又害怕纪检监察机关确已掌握证据,如实交待会招至更重的处罚。
与此同时,这两种心理此消彼长,当抗拒心理占主导地位时,会坚不吐实;当坦白心理占主导地位时,会供述交待。
随着谈话工作的推进,被调查人的心理变化一般呈现以下四个阶段:1、试探摸底阶段。
当被调查人被带到谈话室接受谈话时,因为谈话的结果关系到本人的前途命运等切身利益,因而他既想对抗,守住可守的每一寸土地,也想从谈话现实中估摸出已经东窗事发,办案人员已经掌握了一定证据,但又不清楚在哪个环节中出了问题,调查人员已掌握了哪些证据。
因此,便会千方百计向谈话人试探、摸底,以便摸清情况后决定自己的应对策略。
2、对抗相持阶段。
被调查人接受谈话时往往具体一定的职务及身份,从发号施令的人一下成为接受调查的人,心理落差很大,对现实一时难以接受,对谈话环境一时难以适应。
因此,他们面对讯问人的讯问,或再三表白,以示廉洁尽责;或者百般狡辩,喊冤叫屈;或守口如瓶,拒绝回答;或蛮不证明理,激烈对抗,从而使谈话处于僵持状态。
3、犹豫动摇阶段。
由于谈话中贯穿着法纪政策攻心,使用证据,制造错觉等策略、谋略,加上与外界一段时间隔绝,被调查人赖以抗拒的主客观基础和谎言逐个被揭露和驳斥,犹豫动摇的心理会逐步上升。
被调查人既想继续顽抗、侥幸过关,又怕拒不交待、按证据定性反而受到从重处罚。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点亮学生心灵的天空中职生心理辅导案例----一位叛逆学生的转化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职业中学冯文清随着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使得他们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诸如早恋、自卑、焦虑、失落、恐惧、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下面就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案例介绍薛某,男,16岁,职中高一年级1203班学生。
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学习不感兴趣。
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
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
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头仰得很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家长和老师十分无奈。
二、案例分析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1.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薛某的父亲是某工地负责人,工作忙,由于和孩子沟通少,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斥责、谩骂,造成孩子任性放纵。
而他的母亲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
对孩子的教育两人意见不一致。
2.老师教育和处理方式不当。
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缺少与学生心理沟通,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使师生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3.中职生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拒绝一切批评,所以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关于感化及感化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
On t h e Di f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Co n c e p t s o f I n lue f n c e a n d Re f o r ma t o r y Ed u c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s o f r e f o m a r t o y r a n d i t s r e l e v a n c e .
[ Ke y w o r d s ] i n l f u e n c e ; r e f o ma r t o y r e d u c a t i o n ;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nd a a n a l y s i s ; d e i f n i t i o n
c a l t e m i r n o l o g y,i n t o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s a n m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 Ho we v e r ,t h e c o n — c e p t s o f i n l f u e n c e a n d r e f o m a r t o y r e d u c a t i o n a r e o te f n c o n f u s e d i n p r a c t i c a l u s a g e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r e f o m a r t o y r e d u c a t i o n n e e d s t o b e d e i f n e d.Th i s p a p e r i s t o d i f e r e n t i a t e ,a n a l y z e,a n d t h e n t o r e d e i f n e t h e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纠正学生的偷窃行为
如何纠正学生的偷窃行为没有人与生俱来就喜欢偷别人的东西,任何一个偷窃者都是因为后天因素将其引上犯罪道路的。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偷窃的心理后,积极寻找对策,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那么,具体怎样纠正呢?1.感化教育学生有些时候学生犯错的确是一时冲动,教师如果能抓住其人性中光辉的一点,挖掘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美好,也许问题会不攻自破。
比如班里可能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我们老师就可以当机立断,让同学们在班里坐好,讲一些类似“亡羊补牢”的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相信拿东西的学生事后经过内心思想的斗争,会悄悄把东西放回原处。
2.帮助学生树立羞耻心有些学生偷拿别人物品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我们在教育的时候不妨从这方面着手,首先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严肃地向学生指出,不经过别人同意而拿别人物品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引导和鼓励学生亲自归还物品和向同学道歉。
心理学研究证明,羞耻心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言行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只要学生具备了羞耻之心,不良行为就会慢慢改掉。
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
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
这时候,教师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辅以必要的疏导,使其尽快解除心头之虑。
我们可以晓之以理,与其重温《学生守则》有关内容,讲述诚实为人的道理,强调诚实的可贵,指出偷窃的危害;可以动之以情,用生动的故事打动其心扉,用老师殷切的言语启发其思想,甚至还可以轻描淡写地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问题迎刃而解。
4.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人师表,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高尚的师德,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促进学生提高觉悟,改正缺点,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爬山、野外求生等,这些刺激、紧张的经历不但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从中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谈公安监所教育转化工作中的感化教育
育、 强制戒毒及其他在押人员构成的。这些在押人员成 分比较复杂, 其中包括 :、 1 已被判刑的罪犯; 、 2 正在接受
( ) 一 消除 对立情 绪 , 定 监所秩 序 稳
在押人员被投人监管场所往往都怀有恐惧心理与
对立情 绪 , 所后 有 一种 本 能 的 自卫 心理 , 刻 提 防 挨 人 时
他们政策上 的温 暖, 而且 可以激发 他们 改恶 向善 的心
理 , 他们 从 自我 封 闭状 态 中解 脱 出来 , 发认 罪 的决 把 激
整和被提审 , 加之犯罪活动的败露 , 极易产生反抗心理, 往往是监管场所不安全 因素产生的根源。感化教育 的
感化教育是公安监所教育转化在押人员的重要手 段, 被广泛运用于教育转化与管理工作 中。感化教育是 公安监所教育转化在押人员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 。 公安监所教育转化工作 中的感化教育 , 由特定 的 是 教育对象决定的。公安监所 的教育对象是 由公安机关 管辖的看守所 、 拘役所 、 行政拘 留所、 收容教育所 、 强制 戒毒所以及安康医院中依法被羁押 、 行政拘 留、 收容教
自愿 地按 照施教 者 的要 求 , 范 自己行 为 的一 种有 目的 规 的活 动 。感 化教 育是 以 “ 是 可 以改 造 的 ” 一 基 本 理 人 这
论为依据的, 感化教育在教育转化在押人员的教育体系 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教育感化, 施 可以唤起在押人员
的 良知 、 思想 、 导行为 , 启迪 诱 收到事半功倍 的教育效果 。
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
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法律制裁后,将其安置在社区进行矫正和教育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在社区矫正中,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逐步融入社会。
一、社区矫正及其意义社区矫正是一种将犯罪分子从牢房中解放出来,并通过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方式。
与传统监狱相比,社区矫正更具个性化、人文化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其预防犯罪的作用。
二、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社区矫正对象常常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比如低自尊、挫折感、焦虑和抑郁等。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思想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传授法律知识、道德教育和人文关怀,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改变不良习惯。
四、心理疏导对社区矫正的意义心理疏导是社区矫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矫正对象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解决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矫正效果。
五、心理教育内容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应注重细致入微的引导,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自信、提升自尊、提高责任心和培养社交能力等。
六、心理疏导的实施方法心理疏导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
可通过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群体辅导、心理自助等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七、社区矫正机构的角色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要负责组织和实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社会机构进行紧密合作。
八、社区矫正对象的配合性和积极性社区矫正对象的配合性和积极性对矫正效果至关重要。
只有当他们对矫正工作充满信心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进入新生活。
九、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变化和成长通过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努力,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逐渐变好。
他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实现了良好的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
十、总结在社区矫正中,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心理辅导的原因分析
心理辅导的原因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和广泛接受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心理辅导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并分析其背后隐藏的需求。
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首先,个体对于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知不断发展。
我们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中,不同角色扮演使我们面临很多各种挑战。
然而,由于情绪和思维过程是深层次且个性化的,在处理负面情绪、应对挫折以及解决问题时常常存在困难。
通过心理辅导,个体能够获得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方面的支持与指导。
家庭与人际关系问题其次,在家庭与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扰时,人们也倾向于寻求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处理这些问题。
例如,在婚姻或者亲密关系中遇到沟通问题、冲突解决困难或者信任问题时,心理辅导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此外,与家庭成员、朋友或同事之间产生矛盾和不良关系时,心理辅导也能协助个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压力管理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源。
工作上的竞争激烈、学业负担过重以及生活节奏快等因素都会增加个体的压力水平。
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地处理,可能会对个人产生严重影响。
通过心理辅导,人们可以学习到应对压力源和管理自身情绪的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失去目标感与动力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感到迷茫和失去了目标感与动力。
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确定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事业或者生活方式,并且感受到意义缺失带来的困扰。
心理辅导提供了一个安全与温暖的空间,在这里个人可以与咨询师交流、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目标,并进行个人成长与发展。
创伤应激后处理许多人在经历了突发事件或者创伤之后可能会遭受到心理上的冲击。
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虐待、事故、失去亲人等。
心理辅导可以为个体提供安全的环境和专业的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并恢复这些创伤经历。
决策困惑与焦虑最后,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往往带来较大程度的压力。
罪犯教育名词解释
罪犯教育名词解释一、罪犯教育,又称为感化教育,在押人员的教育,具有针对性、直接性、灵活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狱内教育、社会帮教两个方面,监狱实行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以来,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明显提高,但近年来,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罪犯的歧视心理和不公平待遇,严重影响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监狱必须重视罪犯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增强罪犯认罪服法的观念,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
罪犯教育,又称为感化教育,在押人员的教育,具有针对性、直接性、灵活性等特点。
主要包括狱内教育、社会帮教两个方面,监狱实行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以来,罪犯的改造积极性明显提高,但近年来,社会上仍然存在对罪犯的歧视心理和不公平待遇,严重影响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监狱必须重视罪犯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增强罪犯认罪服法的观念,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运用团体心理训练,使罪犯学习心理卫生知识,调节自身情绪,排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社会生活。
它是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罪犯进行的,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的矫治和辅导。
三、危险人物分类: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条规定,青少年犯罪统称为危险人物,即有危害社会可能性的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渣滓。
这里所说的危险人物主要是指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者。
四、自首制度,是指被判处拘役、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剩余刑期在1年以下的罪犯,在执行刑罚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对其中罪行较轻的,也可以减刑。
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
五、社区矫正机构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帮助、考察,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社区矫正。
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学习培训、公益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主要应用于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
这一方针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感化和挽救,使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具体来说,教育为主是指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要将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这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针对其个人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
感化为辅是指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时,要注重感化工作。
这包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使其真正认罪伏法,并能正确对待将要面临的刑事处罚和履行。
通过感化工作,帮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产生自我改正的意愿。
挽救为重要内容是对罪犯尤其是对青少年罪犯的管理教育要严格依法办事,实行人道主义,禁止体罚虐待,改进管教方法。
要认真组织罪犯学习政治、文化、技术、科学,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卫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改造条件,促进思想转化,重新做人。
综上所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认识错误、回归社会。
在实施这一方针时,需要注重教育工作和感化工作的结合,同时也要注意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帮助。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指利用教育的力量来挽救那些犯错误、走偏的人,帮助他们重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工作,旨在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帮助受到影响的群体增强正能量,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我修复和社会重建。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注重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软实力。
通过文化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如少年犯、拜金主义者、网络瘾君子等,心理问题更加突出。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规范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控制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心理健康平衡。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注重职业技能培训。
在当今社会,因技能不足而导致失业的人群越来越多,而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就业能力,走出失业状况,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要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社会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社会理念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个体自身与社会整体的有机结合。
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全面、系统地贯彻这一方针,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英语教学中的感化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感化教育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学生更是如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
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注重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望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我逐渐认识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如果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
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情感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师应创造机会和学生交流、沟通,关心爱护学生,耐心帮助学生。
“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情感教育必须以爱为核心,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优秀学生身上,更要倾注在学习困难的“学困生”身上。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对“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如在课堂上挑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回答对了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以树立他们的信心。
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学生刚上初一时,先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
鼓励他们在适时地适当地使用这些用语,甚至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与我对话时,我也非常有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感,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们感觉我与他们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所以很快这些学生就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化教育及其心理因素分析感化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感化,使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动,从而深化或转化原有思想、情感、行为的教育。
深化指的是塑造性感化,而转化是创造性感化,感化教育与纯理性教育不同,它强调情绪,情感的教育功能。
它始于情而终于情,以情动情,以情育人,以理服人,情通而理达。
它对学生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较为普通的错误道德行为起到的正确引导作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感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
1、直观性。
感化教育以生动的直观形象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使其产生感性体验,从而接受直观形象所隐含的思想原则、行为要求和伦理规范。
这直观形象可以是教育者本人、先进人物、科学家、文学家、文艺形象、爱教育者本身等。
这种直观形象的感染方式,可以是强烈的、暴发的,也可以是温和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
直观形象所体现的思想原则、行为规范,总要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观点、情感倾向相对或相符。
相对,则产生碰撞,引起强烈的或持久的思想斗争,最后转变原有的思想行为;相符,则是产生顺应的愉悦感情,深化原有的认识、体验,强化既定信念。
如:本班的××同学喜欢偷别人的东西,父亲无论怎样打骂,他都否认。
为此,他的妈妈束手无策,伤透了脑筋。
根据这种情况,我思索着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孩子教育过来。
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过:“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
”于是,我从各方面关心他、帮助他,想方设法从感情上接近他,寻找机会教育他。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天早读课上,他的书包丢了,趴在桌子上愁眉苦脸。
我见了亲切地询问原因。
看他难过的样子,我故意说:“你的书包那么好,丢了太可惜了,是谁这么爱贪小便宜,捡到东西自己留着,太不应该了。
”他直愣愣地望着我,我又趁机问他:“你说爱贪小便宜的孩子好不好?”他说不好。
我说:“对,爱贪小便宜是最没出息的,不仅家里人不喜欢他,连老师也不喜欢他。
”他有点不好意思,眼睛湿润了。
我问:“书包丢了,你心里难过吗?”他说:“难过,丢了就没的用了。
”我告诉他无论谁丢了东西,都会着急上火。
如果拾到东西的人能想办法把东西还给失主,那才是好孩子。
他若有所思,表示愿意做个好孩子。
这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不但送回了字典,还主动交出前两天拿同学的两支钢笔和一把尺子。
从此,他进步了,他从切身的体验、对比中去感受、理解并纠正了自己错误的道德行为。
2、动情性。
动情是感化教育的根本特点或核心。
整个感化教育过程是动情的过程。
教育者需要动情,调动自己全部的热情,借助直观美好,恨其丑劣;耐心是情,急躁也是情,耐心挖掘闪光点,急躁洗净污秽点。
它们都有耐心教育的作用。
在以往德育工作中,片面强调了爱、耐心,忽视了甚至否定了恨和急躁的教育作用。
当然,恨、急躁,使用适时、适度是不容易的。
3、深刻性。
无论是改造性转化抑或是塑造性转化,都是通过感情打动感情,动摇或强固原有信念,最终得到终生难忘的印象和观念。
这种印象和观念是深刻的、持久的、稳定的,因为它构成了受教育者个性结构的因素,并且是深层次的因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通过情感的交流,
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同学都抬头走路。
例如本班的××同学,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各科成绩均列于中下等,纪律较涣散,在同学中没有威信,有点抬不起头来。
我在摸索着教育他的方法,经常找他谈话,沟通感情,从中了解到原来他喜欢画画,我想应该给他一个发挥特长的机会,让他在班集体中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
于是,我在班级中举行了一次绘画比赛,我向大家介绍了他的画并给予表扬。
同学们惊奇地看着他的画,也发出了赞叹。
这位同学非常感动,从此,他从“人的自尊源泉中吸取了力量”,他毛遂自荐当了宣传委员,办好班级中的黑板报。
他终于抬起头来走路了,开始认真学习了。
在新年来到时,同学们都送出贺卡给老师,他在贺卡中写到:“当在绘画比赛中,当您和同学们赞美我的画时,我才知道我也是一个有用的人。
”
在教育实践中,受教育者没有接受感化教育或者没有完成感化教育的全过程,多感少化甚至感而不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感化教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在这里仅就心理因素做大略的分析。
1、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
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包括意志、性格、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智能水平、认知结构、情感倾向,当时的情绪状态以及行为表现,思想一贯性或暂时性等等,都可能影响感化结果。
应当指出的是,受教育者对自身心理特征的认识和评价比心理特征本身对感化教育效果的
影响更大。
这里涉及到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客观性问题。
自我意识的客观性指的是一个人自我意识与自身特点、行为品质、发展水平的客观情况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接近的,感化教育效果会好些;如果不一致,甚至相反,感化可能低效或无效。
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错误认识、抵触情绪、对立态度,那么受教育者的心灵是关闭的,感化教育将遇到很大困难。
感化成败的关键在于“感化点”,即是否找到了受教育者心灵上的“感化点”。
通俗地讲,“感化点”就是思想“疙瘩”。
它联结着受教育者整个人的精神或肉体、生活和活动,找准了,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发现情节之所在,弄清走向,采取相应的感化措施,情绪将迎刃而解,思想行为将彻底转化;否则,“结”越来越紧,思想行为将在原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教育者的心理因素。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感化教育的成败,尤其是改造性感化,取决于教育者事业心的强弱。
从某种意义上讲,感化乃是对教育者事业心的考验。
(2)要多掌握几种技巧。
包括选择有针对性的直观形象的技巧,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技巧,发现受教育者“感化点”的技巧。
(3)要善于运用教育机制,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及时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感化教育。
还要精心创设教育情景,寓教育于非教育的气氛中,使教育者感化于不自觉中。
(4)要善于观察、调控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受直观形象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时与受教育者意图一致,有时会不一致,甚至对立。
(5)要有探索精神,不怕失败,反复摸索,锲而不舍,时而针锋相对,时而趋避迂回,直到发现受教育者的感化点而感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