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一个和谐音符——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意义新解
四个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四个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作者:乌梦达陈国洲陈晨王莹凌军辉来源:《党员文摘》2015年第11期抗日“灯塔”延安有一所日本工农学校1940年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俘获的日军战俘开始增多。
为教育感化他们,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设立一所改造日本战俘的学校。
考虑到战俘大多出自日本平民家庭和农民阶层,自身也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毒害,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将之定名为“工农学校”。
学校于1941年5月15日正式举办开学典礼,第一批入学的战俘有11人。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前方俘获的部分日军官兵被陆续送往延安。
虽然八路军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当时中共中央对日本工农学校学员按照军团以上干部待遇给予优待,伙食标准每人每月36斤细粮,3斤肉。
曾在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日军战俘香川孝志在回忆著作中写道:“发给我们的生活费每月3元,当时八路军排级干部每月只有2元。
”日本工农学校校长由日本共产党人冈野进担任。
为方便日军战俘的生活,中共中央选派了曾在日本留学的赵安博、李初梨来校任职。
除了贯穿全天的学习之外,日本工农学校还建有图书馆、操场和俱乐部,以丰富学员的学习和业余生活。
香川孝志回忆,他们在学校玩扑克、围棋、象棋,甚至还打起了棒球。
到1945年抗战胜利学校被撤销,日本工农学校累计改造了约500多名日军战俘,先后有100多名学员从事敌后统战工作,或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由侵略者转变为反法西斯的战士。
是谁打响了抗日“第一枪”1931年9月18日22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段,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
当时驻扎在北大营的是东北军620团,团长王铁汉。
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上面传来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于是,一场没有抵抗的屠杀开始了。
据史料记载,日本兵一开始都是用刺刀扎,东北军士兵赤手空拳,被扎死的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则被日军用机关枪扫射而死。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2019年 第 12 期史哲天地作者单位:赵钟晓,陆军边海防学院政理与政工教研室。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赵钟晓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艰辛实践中培育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品质的集中表现,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它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也有其独有的价值意义,为筑梦之途提供精神伟力。
关键词:延安精神;时代价值;研究 延安——外国人眼中的红色堡垒,中国人心中的革命圣地。
抗战时期各地青年奔赴延安圣地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38年,瑞士记者瓦尔特·波斯哈德来到延安,他吃惊的写道:我们越接近红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轻中国人的身影,个个背着简单地行李徒步走到这里,希望能加入梦寐以求的八路军。
对于当时的青年人来说,这条路是一条朝圣之路,是追寻信仰光芒、精神家园之路。
一、信仰之光——延安精神的诞生滚滚延河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重负,巍巍宝塔山,唤起了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这座北方贫瘠的小城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艰苦奋斗了十三个春秋,他们以坚定不移的崇高信念和勇于开拓的创业实践,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武装斗争的统帅部,并在拯救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圣地之光——延安精神。
它不仅与中华民族精神同根同源,而且渗透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精华,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的延续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武器。
延安精神诞生于坚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党内由于对中国社会和革命规律认识不深入,思想路线分化,发生了“左倾”或右倾错误;边区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遭遇到空前的物质困难。
延安的孩子们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延安的孩子们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标题:延安的孩子们——一个特殊时期的成长故事
正文:
延安的孩子们是指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延安地区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
他们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以及独特的成长经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孩子们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和伟大领袖的伟大风采。
他们在延安的学校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培养了坚定的信仰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接受党的教育培养,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的新一代。
延安的孩子们也参与了革命斗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革命根据地接受军事和政治训练,参与了抗日游击战争,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他们身负重任,
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延安的孩子们不仅仅是在学校和战斗中成长,他们也在延安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合作和艰苦奋斗。
延安是一个集体主义氛围浓厚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与同伴分享、互帮互助,形成了深厚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延安的孩子们的成长经历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仅仅是当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总结起来,延安的孩子们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
他们通过接受优质教育、参与革命斗争和在特殊社会环境中的磨砺,成长为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新一代。
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特点及启示作者:连雄飞来源:《党史文苑》2024年第06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建设是巩固根据地的必要条件,是服务于军事战线的第二条战线。
在延安根据地的引领下,各根据地以干部教育、报刊通讯、文艺宣传为重点开展文化建设,体现了文化与革命、政治、人民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并从政治性、时代性与人民性三方面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一、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以干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事业根据地处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农村地区,民众偏低的文化水平严重阻碍了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此外,引导敌后抗日武装力量急需一大批受过训练的干部。
为配合根据地建军建政的迫切需要,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应运而生。
延安根据地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聚集地,率先试点干部教育。
延安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最初起源于党组织内部成立的学习小组、读书小组、哲学小组等。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肯定这种办法,并作出“推广到全党去”的决定。
随后,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推广至各根据地,形成了“分校”办学形式。
1939—1945年,抗大在各根据地创办12所分校,培养出10万多名抗日军政干部。
这些干校适应抗战形势的变化,灵活采用短期训练与实践教学来提高学员的军政素质,使之快速适应工作需要,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
干部教育在抗日烽火中建立,在硝烟弥漫中发展壮大,创办上百所干部学校,培养数十万革命干部,成为根据地建设与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
(二)以报刊为重点的新闻通讯报刊是传播党中央声音的桥梁、喉舌、纽带。
1942年初,在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的号召下,中共中央宣传部着手改造党报,增强党报的党性与战斗性。
延安作为党中央驻地,创办了大量党报党刊。
例如,八路军总政治部刊物《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根据地的报刊分为中央党报、地方報、群众报三类,地方报是根据地宣传通讯网络的中枢,主要包括各根据地党委机关报。
抗战时期的“延安作风”
抗战时期的“延安作风”作者:来源:《华夏关注》2016年第06期“延安作风”的火种延安市北二道街,坐落着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展馆内,悬挂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
校训即是校风。
抗大的校风也是“延安作风”的一个缩影。
抗大创建时“一没教材二没校舍”,完全白手起家。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抗大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优秀指挥员,这批干部奔赴前线,也将“延安作风”带到了前线。
抗战全面爆发后,抗大办学达到了高峰期。
抗大举办的八期学员班和12个分校共为抗战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指挥干部。
他们是十万粒火种,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延安作风”就是共产党的作风。
从左权、“狼牙山五壮士”,到彭雪枫、“刘老庄连82烈士”……每一个英雄名字背后,都是“延安作风”的生动注脚。
共产党人的“本钱”作风,考验着一个政党的大是大非,决定了人民的立场和选择。
从国民党和共产党怎样对待两个“理财人”,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信任——一个叫孔祥熙,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
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政府提取的2.4亿美元中,有8000万美元直接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个人账号。
此人一直陪伴在蒋介石身边,直到国民党溃败台湾。
另一个叫肖玉璧,共产党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
1941年12月,肖玉璧因贪污3050元,被判处死刑。
尽管他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全身有90多处伤疤。
但法纪如山,共产党绝不给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从共产党和国民党怎样对待两个“杀人犯”,人民看清了哪个政党值得拥护——一个叫黄克功,井冈山时期的红军干部,抗日军政大学第六队队长。
因对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逼婚未遂,黄克功开枪把刘茜打死。
事后,黄克功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愿戴罪立功战死沙场。
毛泽东却为了教育党,教育红军,从严整肃军纪,将黄克功依法执行枪决。
用延安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学校
用延安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学校1. 引言1.1 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一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作风。
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几个方面: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
延安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
延安精神是我们新时代学校办学的重要指导。
在新时代,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需要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勇敢担当、坚韧不拔的品格。
延安精神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奉献精神、执着精神等都对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学校,就必须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动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健康的发展氛围,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当代学校办学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代学校办学的根本要求。
1.2 新时代学校的使命新时代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时代学校承担着更为重要和复杂的使命和责任。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摇篮,打造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才。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学校的使命也包括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建设人民满意的学校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新时代学校的使命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日本战俘为何怀念延安
日本战俘为何怀念延安2012年10月30日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王仕琪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随后三年时间里,随着抗战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俘获了越来越多的日本士兵。
怎样对待这些战俘呢?众所周知,这些日本战俘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造他们。
于是由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提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1940年10月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了一所以日军战俘为主体的特殊学校,用以开展打倒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工作。
这就是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由来。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生活供给,在整个陕甘宁边区财经困难的形势下,不仅有保障,而且相对于八路军总部和政府其他部门的生活更优越。
在抗日根据地,军队、政府机关、学校都实行供给制。
边区政府在1942年就作出了十分细化的生活供给标准制度,共分10类40余种。
在延安的日本、美国、苏联、朝鲜等外国友人列为第一类,日本战俘也被视为外籍朋友来对待。
如每人每月大米15斤、面粉15斤、猪肉3斤、蔬菜30斤等。
对外宾客灶更是优先,每人每月细粮36斤、猪肉15斤、清油4斤、猪油1斤、粉条2斤、鸡蛋30个、豆腐30斤、杂支每人每月50万元边币。
奶费、灯油费、洗澡用炭均一一列出,按量供应,衣服不限。
日本工农学校新来的学员,给予特殊优待:第一月份发给津贴5元,被毡按实际情况补充,毛巾及肥皂各一条,牙刷一把,牙粉及烟各一包,旱烟袋一根,碗筷各一份,单衣单裤、衬衣衬裤各一套,鞋袜各一双。
以后每隔四个月,每人补充:牙刷一把,毛巾一条,肥皂两块,烟草二斤,鞋袜各一双。
学校除按一般的统筹统支规定外,还特别供应:每人每月猪肉大秤1斤(2.5市斤),粮食除按我军规定供应外,每人每月另加优待面10斤(不扣米),过年、过节或日本的重要节日,由供应机关批准发给一定的会餐费。
学员的主食,原来是小米,后来改为白面。
一日三餐都有肉,早晚餐有二三个菜。
星期六晚餐,有时加菜,还有各类边区自产的白酒。
延安曾有个日本工农学校
延安曾有个日本工农学校作者:冯晓蔚来源:《时代报告》2017年第08期1939年11月,由于被八路军、新四军俘获的日军官兵日益增多,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创办一所能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进而争取和团结他们的日本工农学校。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校位于著名的延安宝塔山下,共有16个窑洞和一栋不大的平房。
包括校长和炊事员在内的全体工作人员仅20余人。
校长由当时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担任,副校长由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赵安博担任。
赵安博因会日语,时任旅长王震和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推荐他去负责组建学校等工作。
赵安博同时还分管行政和教务,并兼授“中国话”课程。
各课教员分别由王学文、何思敬、李初梨、廖体仁、江右书等同志担任。
学员以八路军、新四军从战场上俘获的日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也有受政治攻势和俘虏政策影响而投诚过来的日军士兵。
日本工农学校举办首次开学典礼时,毛泽东同志和许多中央机关发来贺词,赠送锦旗。
每逢新学员入校开学,朱德总司令都要到校祝贺,并与大家促膝交谈。
毛泽东、周恩来还参观过学校举办的展览会,观看学员演出。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日本工农学校及其学员数量也在增多。
山西、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也先后成立了总分校或分校。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在读学员也从最初的11人增加到后期的200至300人。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各个日本工农学校总共培训了上千名学员。
日本工农学校及其活动,引起了日本侵略当局的极度仇视和恐慌。
他们起先是封锁消息,到后来实在瞒不住了,便一边骂学员是“卖国贼”“贪生怕死”,一边派特务进行渗透。
不过令他们失望甚至吃惊的是,多数被派过来的特务,一经与我方接触,也开始受到感染,自动供出其真实身份,和盘托出所谓“任务”。
学校对此也不追究,仍以友人相待。
如泷川直亮等人,坦白之后又经过进一步学习,最终也加入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行列。
通往新生之路日军士兵长期接受“皇国史观”教育,信奉所谓“与其活着受囚虏的耻辱,不如死去当护国之鬼”的信条,有的人被俘之初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状态,并伺机逃跑或自杀。
美军观察组延安报告中的日本工农学校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7期·党史资料·!"#$%&'()*+,-./01吕 彤 邻 所谓日本工农学校,就是中共在延安设立的一所日军战俘中心。
日本工农学校还引起了驻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注意,观察组的日本通们从1944年9月到1945年5月的半年多时间内,写出了71份调查报告①。
这些报告主要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抗战时期驻延安美军观察组与中共对日军的心理战合作,即敌军工作方面的合作。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虽然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对原日军战俘在二战时期做反战工作的研究,还有翻译成中文的亲历者回忆,如工农学校创办人野坂参三(冈野进)的回忆和原工农学校学员的回忆论文集②,但国内学术界迄今却无人提及美军的调查报告,只有少数日本学者对之进行过研究。
为什么这个几乎全部由数百名原日军战俘组成的学校会引起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如此高度的重视呢?③在此对延安报告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分析,以期找出答案,并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一、延安报告的历史背景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时,八路军总部几乎已将全部的对日宣传工作移交给野坂参三所领导的原日军战俘组织。
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是于1940年3月化名林哲由苏联秘密抵达延安的。
当看到原日军战俘分散在各个根据地对日军进行宣传时,他建议为这些战俘组织日本工农学校,为八路军新四军培训高质量的敌军工作者,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宣传效应。
在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时期,日本工农学校除少数行政人员、个别教师和部分勤杂人员是中国人外,几乎全部由日本人组成。
日本人中除校长野坂参三和一位日本政治流亡者外,几乎都是日军战俘。
直到1944年初期,该校培训出的学员们,以总部建立在重庆的反战同盟分支的名义,继续在中共各个敌后根据地做敌军工作。
1944年1月,在野坂参三建议下,延安成立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代替了反战同盟,解放联盟在各个敌后根据地设有分支。
战地教育抗战中的中国学校
战地教育抗战中的中国学校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中国抗战全面爆发,整个国家都被战争的硝烟笼罩。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中国学校也走上了战地,临危受命,肩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
战地教育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战斗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一、战地教育的背景在战争期间,中国学校的运作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许多学校被迫关闭,学生和教师也纷纷投身到军队中,参与到抗战的行列中。
与此同时,一批境况艰难的战地学校应运而生,为战斗中的学生提供教育服务。
二、战地学校的组织和管理战地学校的组织和管理迫在眉睫。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前线设立临时学校,另一种是将原有学校迁往后方继续运作。
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
战地学校的教师们顶着炮火和弹雨,坚守在讲台上,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
三、战地教育的课程设置战地教育的课程设置紧密围绕抗战主题展开。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和数学等基础课程外,还增设了军事知识、急救技能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们既能获得知识,又能培养战斗的意志和胆识。
四、战地教育的特点与挑战战地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首先,战地教育迫切要求教师具备坚毅和勇敢的精神,能够在战乱环境中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
其次,战地教育需要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保证学生们得到基本的教育权益。
此外,战地教育还需应对战争对学生身心带来的影响,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抚。
五、战地教育的影响和启示战地教育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抗战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中国战胜敌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战地教育也启示我们在现代教育中,注重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坚韧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
总结:抗战时期的中国学校临危受命,勇敢地投入到战地教育中,为抗击侵略者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这些战地学校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和管理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抗战干部和知识分子。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教育与学校抗战
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教育与学校抗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发动的一场残酷侵略行动。
这场事变不仅给中国的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校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然而,在日军侵略的阴影下,中国的教育界和学校积极参与抗战,为中国的抗战努力和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侵略带来的教育危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实施了残酷的统治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日军破坏了学校建筑,毁灭了图书馆,逮捕了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并剥夺了中国人民的受教育权利。
这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
二、学校积极参与抗战努力尽管受到严重的侵略打击,中国的学校并没有屈服于日本的侵略,而是积极参与到抗战的努力中。
学校开始将抗战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宣传抗战胜利的故事和英雄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战斗意志。
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抗战工作中,如参加军事训练、志愿服务和募捐活动等,为抗战努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建立民办学校支援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孤立困境,中国政府无法及时供应足够的教育资源,这促使了一批民办学校的建立。
这些民办学校通过借用民居、公共场所等临时建筑来进行教学,为没有学校就读条件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也积极参与到抗战工作中,培养出了一大批抗战人才。
四、教育界的抗战贡献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教育界也发出了积极的抵抗声音。
许多教育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站出来,坚决抵制日本的侵略行为,积极宣传反侵略的思想,呼吁民众团结抗战。
同时,他们还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力量支持国家抗战事业,参与到编写教材、研究军事科学等工作中去。
五、中国学者与西方友人的合作在九一八事变中,中国学者与一些西方友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他们一同举行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中国教育问题和中国抗战的意义。
这种合作不仅加强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实力,还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反抗侵略的声音。
抗日战 争胜利对中 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什么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悲壮而又伟大的历史,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基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学校被炸毁,教师流离失所,学生被迫中断学业。
许多地区的教育体系陷入瘫痪,文化传承面临严重危机。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中国人民对于知识和教育的渴望愈发强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家迎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为基础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可能。
首先,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新建了许多学校,修缮了在战争中受损的校舍,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抗战胜利后,原本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教育资源逐渐向内陆和农村地区扩散。
这使得更多地区的孩子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缩小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了加强。
一批在战争中坚守教育岗位或者在战后投身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抗日战争的经历也促使了基础教育的改革。
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同时,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抗日战争的胜利还激发了民众对教育的热情。
广大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因此,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社会各界也积极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在抗战胜利后有了显著提高。
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学校,接受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
这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素质的劳动者,也为后续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增多。
中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了自身基础教育的发展。
延安曾有个日本工农学校
延安曾有个⽇本⼯农学校2019-10-221939年11⽉,由于被⼋路军、新四军俘获的⽇军官兵⽇益增多,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创办⼀所能对他们进⾏系统教育,进⽽争取和团结他们的⽇本⼯农学校。
延安⽇本⼯农学校学校位于著名的延安宝塔⼭下,共有16个窑洞和⼀栋不⼤的平房。
包括校长和炊事员在内的全体⼯作⼈员仅20余⼈。
校长由当时⽇本共产党领导⼈野坂参三担任,副校长由⼋路军⼀⼆0师三五九旅政治部敌⼯科科长赵安博担任。
赵安博因会⽇语,时任旅长王震和⼋路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推荐他去负责组建学校等⼯作。
赵安博同时还分管⾏政和教务,并兼授“中国话”课程。
各课教员分别由王学⽂、何思敬、李初梨、廖体仁、江右书等同志担任。
学员以⼋路军、新四军从战场上俘获的⽇军⼠兵和下级军官为主,也有受我政治攻势和俘虏政策影响⽽投诚过来的⽇军⼠兵。
⽇本⼯农学校举办⾸次开学典礼时同志和许多中央机关发来贺词,赠送锦旗。
每逢新学员⼊校开学,总司令都要到校祝贺,并与⼤家促膝交谈。
、还参观过学校举办的展览会,观看学员演出。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本⼯农学校及其学员数量也在增多。
⼭西、⼭东和华中等抗⽇根据地,也先后成⽴了总分校或分校。
延安⽇本⼯农学校的在读学员也从最初的11⼈增加到后期的200⾄300⼈。
整个抗⽇战争期间,各个⽇本⼯农学校总共培训了上千名学员。
⽇本⼯农学校及其活动,引起了⽇本侵略当局的极度仇视和恐慌。
他们起先是封锁消息,到后来实在瞒不住了,便⼀边骂学员是“卖国贼”“贪⽣怕死”,⼀边派特务进⾏渗透。
不过令他们失望甚⾄吃惊的是,多数被派过来的特务,⼀经与我⽅接触,也开始受到感染,⾃动供出其真实⾝份,和盘托出所谓“任务”。
学校对此也不追究,仍以友⼈相待。
如泷川直亮等⼈,坦⽩之后⼜经过进⼀步学习,最终也加⼊到反对⽇本帝国主义的⾏列。
通往新⽣之路⽇军⼠兵长期接受“皇国史观”教育,信奉所谓“与其活着受囚虏的耻辱,不如死去当护国之⿁”的信条,有的⼈被俘之初甚⾄相当⼀段时间内,表现出⾃暴⾃弃、悲观失望的状态,并伺机逃跑或⾃杀。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的工农学校
的工农学校1937年7月7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随后三年时间里,八路俘获了越来越多的士兵。
怎样对待这些战俘呢?众所周知,这些战俘受国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造他们。
于是由共产野坂参三(中国名字叫林哲)提议,经中共、反复磋商并在1940年10月决定,由八路总政治部在建立一所以日战俘为主体的化敌为友的特殊学校。
校长由1940年春从共产国际来到的共产会野坂参三担任。
教员由各界调来的精通日语的人员和较早转变思想的日战俘如吉积清、川田好长、杉本一夫等担任。
校址就在宝塔山上。
1941年5月15日,八路大礼堂座无虚席,主席台上悬挂着的肖像,两旁挂满了各界送来的贺旗和、朱德等的题词。
来自政的两千多人和许多人欢聚一堂,在这里共同庆祝工农学校首批学员的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亲笔题词祝贺:“中国人民与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
”根据的这个倡导,学校制定了“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的十字校训。
学校教育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刚到为第一阶段,约一个月,对学员进行入学资格审查。
然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预科生教育课程,接着实施10个月的本科生教育。
上课时,教师一般都用日语讲授,而在讨论时,学员必须讲中国话。
有的学员,中国话讲得很差,只好用一半日语,夹杂着一半生硬的中国话参加讨论。
工农学校的教员,大部分住在校外。
校长野坂住在王家坪八路总部机关,离校较远。
但他一直风雨无阻,坚持来学校处理校务,给学员们上课,参加学员们的讨论会。
学员们经常把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和他讨论,每一次讨论会都能使学员们得到新的收获。
学校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由全体师生甚至从前线归来的日人反战组织成员也来参与的各类讨论会,通过自学、自讲,达到自悟、自省。
一天上午,学员们又举行座谈会,酒井站起来说:“昨天起,我才感到自己的心,是与中国人民的心相通的。
我的脑瓜不能再僵硬了,我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
”酒井的话,使在座的学员们很高兴。
抗战时期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的创建及其历史贡献
现场 发表 了讲 话 , 他说 , 日本 工 农 学 校 的创 立 , 对 中 日两 国人 民来 说 , 都具有重大意义 。E t 本 的侵 华 战
争, 不仅 给 中 国人 民带来 了深 重 的灾 难 , 也给 日本 人
民带来 了 巨大 的不幸 。他 希望 中 日两 国人 民世代 友
① 参 见 陈 国强 、 刘风梅 : 《 延 安 日本 工 农 学 校 介 绍 》 , 《 延安大学学报 ) ) 1 9 8 4年 第 1期 } 杜玉芳 : 《 延 安 日本 工农 学 校 述 略 》 , 《 理论 学 刊 ) ) 2 0 0 0年
了。 ” l 4 ] 多样化 的教 学活 动 , 入情人 理 的说 服感 化 , 在 战俘 改造 中发生 了很 好 的效果 。 ( 二) 在 日常 生活 中融入教 育 日本 工农学 校 的教育 不止 限于 常规 的课 堂 教学
为 日本工 农 学校 的发展 提供 了指南 。 随着抗战形 势的发展 , 战俘 日渐增 多 , 在延 安 日本
第 1期 ; 肖冬 : 《 抗 日战 争 时 期 在 根 据 地 创 办 的 日本 工 农 学 校 》 , 《 党 的文 献 > > 2 0 0 2年 第 6期 ; 杜维泽 、 张小兵 : 《 和谐 之 音 : 抗 战 时 期 的 延 安 日本 工
农学校 》 , 《 中国延安干部学 院学报 ) ) 2 0 O 9年第 2期 。 等等 。
设 了 日本 工 农 学 校 , 用 以帮 助 日本 战 俘 的教 育 改造 。 日本 工 农 学 校 本 着 平 等 、 尊 重 的原 则 , 创 造 性 地 开 展 了教 育 活
动, 成 功地 转 变 了 日本 战 俘 的思 想 , 培 育 了反 战 和 平 的力 量 , 在 促 进 抗 战 的胜 利 、 维护 战后和平 中发挥 了积极作用 , 留下 了可 资 借 鉴 的历 史 经 验 。 关 键词 : 抗 日战 争 ; 日本 工 农 学校 ; 战 俘 改造 ; 陕 甘 宁边 区 中图分类号 : K2 6 9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O O 一5 1 0 2 一( 2 0 1 5 ) 0 5 —0 0 1 5 —0 5
初中语文文摘延安的日本工农学校
延安的日本工农学校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在随后三年时间里,八路军俘获了越来越多的日本士兵。
怎样对待这些战俘呢?众所周知,这些日本战俘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很难在短时间内改造他们。
于是由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中国名字叫林哲)提议,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反复磋商并在1940年10月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一所以日军战俘为主体的化敌为友的特殊学校。
校长由1940年春从共产国际来到延安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领导人野坂参三担任。
教员由延安各界调来的精通日语的人员和较早转变思想的日军战俘如吉积清、川田好长、杉本一夫等担任。
校址就在延安宝塔山上。
1941年5月15日,延安八路军大礼堂座无虚席,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的肖像,两旁挂满了延安各界送来的贺旗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题词。
来自延安党政军的两千多人和许多日本人欢聚一堂,在这里共同庆祝日本工农学校首批学员的开学典礼。
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亲笔题词祝贺:“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
”根据毛泽东的这个倡导,学校制定了“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的十字校训。
学校教育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刚到延安为第一阶段,约一个月,对学员进行入学资格审查。
然后,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预科生教育课程,接着实施10个月的本科生教育。
上课时,教师一般都用日语讲授,而在讨论时,学员必须讲中国话。
有的学员,中国话讲得很差,只好用一半日语,夹杂着一半生硬的中国话参加讨论。
日本工农学校的教员,大部分住在校外。
校长野坂住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机关,离校较远。
但他一直风雨无阻,坚持来学校处理校务,给学员们上课,参加学员们的讨论会。
学员们经常把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和他讨论,每一次讨论会都能使学员们得到新的收获。
学校每隔一段时间,还要举行由全体师生甚至从前线归来的日人反战组织成员也来参与的各类讨论会,通过自学、自讲,达到自悟、自省。
一天上午,学员们又举行座谈会,酒井站起来说:“昨天起,我才感到自己的心,是与中国人民的心相通的。
延安精神进校园主题班会
朝鲜前 线,中国人 民志愿军的 英雄儿女在 奋勇战斗
祖国后方,全国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 硬是从艰难中起步,在工 业、农业、科学技术、教 育、卫生、文化、体育等 各个方面,战胜了一个又 一个的困难,创造了奇迹。 使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处处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那个年代,工人阶级担当了国家建设 的主力军。他们从废料堆里拣拾还可以利用 的零件,经过加工,装配在机器上,使被战 争破坏的工厂迅速重新开工。
全国工业战线开展了“和时间赛跑”的劳动竞 赛,“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粮 食,运来了地下的宝藏。多装跑快,快跑多装,把 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送到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 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 走上工业化的光明大道。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迎接 伟大的建设高潮。”
劳动模范车工王崇 伦的发明创造,大大提 高了劳动效率,一年完 成了几年的生产任务。
次历史性飞跃就是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在奋勇战斗祖国后方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硬是从艰难中起步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奇迹
新中国 新气象
-----南冲希望小学延安精神进校园
延安精神简介:
延安是中国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 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 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 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 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 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我们党的 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 在延安实现的。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 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 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 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 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 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 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 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关于歌声的抒情散文作品
关于歌声的抒情散文作品歌声,常常另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画面,自己的情绪也会因为歌词或曲子而情绪化,歌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处声音,都会让自己的脑海放松,活跃,自己的身体跳动,休止,自己的情感流泪,大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歌声的抒情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关于歌声的抒情散文作品:歌声还在耳际萦绕那年腊月,天空中总是飘着鱼鳞似的雪片。
一天中午,我蜷缩在炉火旁打着盹儿,突然,一阵清脆悦耳的手机铃声把我从恍惚中唤醒。
觑眼细看,“哟!”这不是半年前已调入本邑的小芬老师吗?“喂!”的一声,话筒里立即传来如蜜蜂嗡嗡的嘤嘤碎语,我才张口道声:小芬老师好!她噎噎咽咽竟伤感地哭了起来,从她断断续续的啜诉声中,我得知她患了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伤寒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当我还来不及安慰她时,她蓦地向我甩下一句:“我快要死哒!”就立即挂断了电话。
望着掂在手中那沉甸甸的手机,我傻乎乎地愣着,思绪把我带进了两年前的那个暑假。
那个暑假,我留在学校护校。
有一天,我正准备出门,忽然一位身着优雅时尚蕾丝连衣裙,肩上挎着一个黑色背包的时髦女郎来到了我校。
我还来不及向她打招呼,她已笑吟吟地来到了我跟前。
几句寒暄,已知道她是从边远山区学校将要调进我校的一位语文老师。
她说是来学校看看的。
她的雅人深致,温柔可掬让我不自觉地向她介绍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周边的人文景观。
在与她谈及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学校的内部管理时,她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临别时,她深情地望了望学校,又望了望我,从她深情饱噙晶莹泪珠的眼眸中,可揣测这女孩一定有不可告人的隐讳故事。
望着她匆匆离去的背影,我好一阵惆怅……新学期伊始,她主动承担着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繁忙的教育教学工作累得她喘不过气来,有时双休日也懒得回家。
我是个无处可逃以校为家的人。
无数个如血的黄昏,她邀我在校园的树荫下对坐,看落日余晖、晚霞嫣红,聊心灵的故事,每次,她总有种难以释怀的悲悯、怨艾。
当我得知她深深陷入失恋的痛苦而不能自拔时,我就为那些不知怜香惜玉的莽夫而悲哀。
延安精神
光影留痕,感动延安——记延安培训有感76年前,在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后,红军来到了延安,在历经苦难后,来到了一个日后被人们口口传诵的革命圣地,开创了一段属于我党,属于我国,属于延安的历史传奇。
通过本次的培训,我感触良多,也不禁为老一辈革命斗士的精神所动容,以下仅为一些有感而发的想法。
革命圣地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
而提到延安,也不得不提到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之一:延安精神。
正如江泽民同志去年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
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汇流的中国精神,延安精神在近代、当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研究和宣传延安精神已经成为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伟大工程。
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肘期。
我们党历来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时期就响亮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在全党认真实践。
那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被誉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9 8年 1 0月 , 日战 争 进 入 相 持 阶 段 , 路 虏 , 给 俘 虏 以 很 好 的 招 待 与 慰 问 … … 注 意 训 练 抗 八 并 军 和新 四 军 俘 获 的 日军 也 较 以 前 增 多 。这 些 长 出 一 些 进 步 的 俘 虏 , 其 帮 助 我 f 进 行 对 敌 军 的 使 『 丁 期 受 法 西 斯 军 国 主 义 教 化 的 日 本 士 兵 多 数 来 自 宣 传 工 作 。 2( ) 些 都 符 合 国 际 主 义 和 人 道 主 ”L 呦 这 j 于 日本 的 下 层 ,电f 思 想 顽 固 , 视 中 国 人 民 和 中 义 精 也 哈 中 国 当 时 的 抗 战 形 势 。 f f 丁 仇 申, 国 军 队 , 俘 后 精 神 消 极 、 活 堕 怠 , 至 有 自杀 被 生 甚 14 9 o年 3月 , 经 参 力 仓U 日本 共 产 党 的 野 曾 口 建 行 为 。 亟 待 毛进 行 思 想 教 育 , ; 革 面 , 坂 参 三 随 周 恩 来 至U 延 安 , 始 协 助 中 国 人 民 的 使 冼 改 了 开 变 世 界 观 、 值 观 , 口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革 命 阵 营 。 抗 日战 争 。 5月 1 日 发 表 了 《 华 日 本 人 反 战 同 价 力 人 在 故 需 仓U 一 所 教 育 日本 战 俘 的 新 型 学 校 , 是 日 力、 于 本 1 良学 校 应 运 。 生 。 而
好做 贡献 。
关键词 : 日本 工农 学校 ; 八路 军 ; 战俘教 育
中 图分 类号 : 24 3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6413 (o9 0 02 4 l 6 .9 ( A 17-70 20 )3 4. 0
收稿 日期 :0 8l 2 o ・l
作者简 介 : 维泽 (9 1 ) 男, 杜 18一 , 甘肃会 宁人 , 士研 究 生 , 从事 中国近现 代对 外关 系研 究 。 硕 主要
2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09 月
陇东学院学报
Ma 2 o v O9 V0. 0 N . 12 o 3
第 2 卷 第3 0 期
Ju lfJg0g n ei oma0Indn irl 0 u v sy
抗 日战争 中一个和谐音符
— —
延安 日 本工农学校意义新解
杜 维 泽 , 小 兵 张
一
委 同 意 , 珞军 政 治 部 基 于 形 势 需 要 , 延 安 建 / 在 立 了 日本 工 农 学 校 。 14 9 1年 5 月 1 日 下 午 六 时 , 5 我 党 对 待 战 俘 的政 策 , 在 长 期 的 革 命 斗 争 是 日 本 ] 殳学 校 “ / 在 珞军 大 丰L 正 式 举 行 开 学 典 堂 中 形 成 的 。 早 在 13 9 1年 , 一 方 面 军 的 “ 大 纪 红 三 L 至U 朱 律 八 项 注 意 ”中 就 有 了 不 虐 待 俘 虏 的 规 定 ;9 7 丰 , 日本 工 农 学 校 全 学 员 、 司 令 及 各 界 代 13 表近二千 人 ……一 面 ‘ 世 界 无 产 阶级 联 合 起 全 年 9月 , 国 共 产 党 在 《 路 军 告 日本 士 兵 书 》中 中 八 来 ’ 巨 幅标 语 象 征 着 全 场 上 国 际 主 义 空 气 。 大 的 表 示 :我 们 决 不 虐 待 你 们 , 不 乱 杀 你 们 。 如 果 “ 决 会 首 先 由傅 钟 同 志 致 辞 , 由 朱 司 令 讲 话 … … 次 你 f 自愿 至U 们 遏 _ , 样 是 我 f] 己 的 弟 兄 , 门 我 柽一 f自 _ ( 召 为 ) 取 中 日人 民 解 放 事 业 而 奋 斗 … … 日 号 争 中 国 人 民 的 朋 友 。 【 ㈣ 1 4 ”; J )9 0年 7月 , 路 军 总 八 本 工 农 学 校 全 体 学 员 歹U 登 台 , 体 向 / 路 军 代 队 集 政 治 部 以 朱 德 、 德 怀 的 名 义 发 布 了 《中 国 国 民 彭 表 感 谢 , 宣 读 誓 词 … … ” 日本 工 农 学 校 是 在 中 并 J 革 命 军 第 / 路 军 司 令 部 命 令 》。 其 中 讲 “日 本 士 日 兵 乃 是 日本 劳 苦 大 众 的 子 弟 , 日本 军 阀 和 财 阀 国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 珞军 俘 虏 政 策 已 经 成 熟 、 俘 在 渐 增 、 日战 争 形 势 需 要 的 前 提 下 , 中 国 共 产 抗 由 的 欺 骗 和 强 制 下 , 被 迫 和 我 f丁 战 ”, 令 确 立 才 『作 命 八 日本 共 产 党 之 合 力 而 创 建 的 。 由 于 筹 俘 虏 政 策 的 基 本 原 则 包 括 “ 禁 伤 害 或 侮 辱 日本 党 、 路 军 、 严 备 已 久 , 此 日本 工 农 学 校 运 转 良好 , 效 明 显 。 因 收 俘 虏 、 伤 病 日俘 应 给 予 特 另 照 顾 、 对 q 月做 回 归 本 国 或 原 来 部 队 者 应 给 予 一 切 可 能 的 便 利 ” l ) l( 等 J
( 延安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陕西 延安 76o) 100
摘
要: 日本 工农 学校 ,90年 l 14 0月成立 于宝塔 山西麓 。其 办学 宗 旨为 , 宣扬 中国共产 党俘 虏政 策之 精
神, 改造 渐 多之 日军战 俘 。学校 通 过 行动 感 化 、 论 讲述 、 活照 顾 等 方式 对 日本 战 俘进 行 再教 育并使 之 转 理 生 化 。在 清 除法西斯 主义毒 害之后 , 们或加 入八路 军 , 他 或服务 于反战组 织 , 中许 多人在 战后 也 一直 为 中 日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