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键技术2

合集下载

第三章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4
3. 2 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
1. 电子商务安全概述 2. 加密技术 3. 认证技术 4. 签名技术 5. 公钥基础设施
5
安安全全是是保保证证电电子子商商务务健健康康有有序序发发展展的的关关键键因因素素,,也也是是目目前前大大家家十十分分关关注注的的话话题题。。 由于非法入侵者的侵入,造成商务信息被篡改、盗窃或丢失; 商业机密在传输过程中被第三方获悉,甚至被恶意窃取、篡改和破坏; 虚假身份的交易对象及虚假订单、合同;
22
公开密钥加解密算法的特点如下:
■ 用加密算法E和加密密钥PK对明文X加密后,再用 解密算法D和解密密钥SK解密,即可恢复出明文; 或写成:DSK[EPK(X)]=X;
■ 加密算法和加密密钥不能用来解密,即EPK[EPK(X)] ≠ X;
■ 在计算机上可以容易地产生成对的PK和SK; ■ 从已知的PK实际上不可能(或者说很难)推导出SK。
控制明文与密文之间变换的关键,可以是数字、词汇或语 句等。密钥可以分为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分别使用于加 密过程和解密过程。
15
举例
将字母A、B、C、……X、Y、Z的自然顺序保持不变, 但使之与E、F、G、 … … B、C、D相对应,即相差4个 字母顺序。这条规则就是加密算法,其中4即为密钥。
明文字母 an bo cp dq er fs gt hu iv jw xk ly mz 密文字母 RE FS GT HU IV JW KX LY MZ NA OB CP QD
6
电子商务的安全要求分为:EC交易方自身网络安全、电子交易数据的传输安全、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
二、电子商务的安全要求
在网络基础设施上开展电子交易
EC交易方
EC交易方
Interne t 或其他 网络设

电子信息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方案

电子信息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方案

电子信息行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方案第1章 5G与工业互联网概述 (3)1.1 5G技术特点及其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3)1.1.1 5G技术特点 (3)1.1.2 5G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3)1.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2.1 发展历程 (4)1.2.2 现状 (4)1.3 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趋势 (4)1.3.1 5G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 (4)1.3.2 工业互联网推动5G技术迭代升级 (4)1.3.3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4)1.3.4 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4)第2章 5G网络架构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4)2.1 5G网络架构设计原则 (4)2.2 5G网络切片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5)2.3 5G边缘计算在工业互联网中的作用 (5)第3章 5G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创新 (6)3.1 5G与工业大数据 (6)3.1.1 5G助力工业大数据传输 (6)3.1.2 5G与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 (6)3.2 5G与工业人工智能 (6)3.2.1 5G赋能工业人工智能 (6)3.2.2 5G与工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6)3.3 5G与工业互联网安全 (6)3.3.1 5G网络安全挑战与应对 (6)3.3.2 5G与工业互联网安全融合应用 (6)3.3.3 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 (7)第4章 5G工业互联网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应用场景 (7)4.1 智能制造 (7)4.1.1 设备互联与数据采集 (7)4.1.2 智能调度与生产优化 (7)4.1.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7)4.2 智能仓储物流 (7)4.2.1 无人搬运车(AGV) (7)4.2.2 智能仓库管理系统 (7)4.2.3 无人机物流配送 (7)4.3 智能检测与维护 (8)4.3.1 设备状态监测 (8)4.3.2 智能巡检 (8)4.3.3 故障诊断与远程维修 (8)第5章 5G工业互联网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践案例 (8)5.1.1 案例背景 (8)5.1.2 案例实施 (8)5.1.3 案例效果 (9)5.2 5G智能车间 (9)5.2.1 案例背景 (9)5.2.2 案例实施 (9)5.2.3 案例效果 (9)5.3 5G智能产线 (9)5.3.1 案例背景 (9)5.3.2 案例实施 (9)5.3.3 案例效果 (10)第6章 5G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10)6.1 行业发展趋势 (10)6.1.1 智能制造升级 (10)6.1.2 工业大数据应用深化 (10)6.1.3 网络化协同创新 (10)6.1.4 安全生产水平提升 (10)6.2 面临的挑战 (10)6.2.1 技术成熟度不足 (11)6.2.2 网络覆盖不均 (11)6.2.3 安全风险增加 (11)6.2.4 产业链协同不足 (11)6.3 发展策略与建议 (11)6.3.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11)6.3.2 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11)6.3.3 重视信息安全 (11)6.3.4 促进产业链协同 (11)6.3.5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11)第7章 5G工业互联网政策环境与产业生态 (11)7.1 我国政策环境分析 (11)7.2 国际政策环境对比 (12)7.3 产业生态构建与产业链分析 (12)第8章 5G工业互联网的安全体系 (12)8.1 5G网络安全风险与挑战 (12)8.1.1 网络切片安全 (12)8.1.2 边缘计算安全 (13)8.1.3 用户身份认证与隐私保护 (13)8.1.4 恶意代码与网络攻击 (13)8.2 5G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构建 (13)8.2.1 安全体系架构 (13)8.2.2 安全策略与机制 (13)8.2.3 安全管理平台 (13)8.3 安全防护技术与应用 (13)8.3.2 量子密钥分发 (13)8.3.3 安全态势感知 (13)8.3.4 安全隔离与防护 (14)第9章 5G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与规范 (14)9.1 现有标准与规范概述 (14)9.1.1 国际标准 (14)9.1.2 国内标准 (14)9.2 5G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 (14)9.2.1 标准体系框架 (14)9.2.2 标准制定原则 (15)9.3 标准与规范发展趋势 (15)第10章 5G工业互联网未来展望 (15)10.1 5G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创新方向 (15)10.2 行业应用拓展与深度融合 (16)10.3 5G工业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6)第1章 5G与工业互联网概述1.1 5G技术特点及其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1.1.1 5G技术特点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超高速度、超低时延、海量连接、高可靠性等特点。

论文每章节主要内容

论文每章节主要内容

注意:主要内容要包括这些,每章大题目尽量不要变,小节的题目可以变动。

第一章绪论:简单写1.1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4论文的组织结构(章节的划分)第2章关键技术介绍简单写(简单提一下你用的技术,比如B/S模式,JSP特点,工作原来,SQL数据库等等和技术有关的)第3章系统分析重点写(先分析系统要实现的主要功能,每个功能都要被描述,并画功能模块图。

系统开发所需要的环境简单介绍。

系统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可画用例图,面向过程的可画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不画也可以)第4章系统设计重点写(简单说软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模块设计的时候详细描述每个模块的功能,描述如何完成这些功能,可用程序流程图或用例图描述页面之间的调整。

还有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表的结构画出来,或画E-R图);代做毕业设计第5章系统实现重点写(主要看每个模块的截图和关键代码)第6章系统测试简单写(简单写一下就可以)第7 章总结简单写(对整个系统做总结,存在的不足,拟解决办法)参考文献(把开题报告的粘过来即可)致谢主要章节参考目录:第3章系统分析3.1 系统功能概述3.1.1模块功能描述3.2系统开发环境3.3 系统任务的可行性分析3.3.1 技术可行性3.3.2 市场可行性第4章系统设计4.1 指导思想和原则4.1.1指导思想4.1.2 软件设计原则4.3 角色与模块之间的关系4.4 模块设计4.4.1 公告管理4.4.2 注册管理4.4.3 登录管理4.4.4 管理商品4.4.5 查看商品4.4.6 订单4.5 数据库设计4.5.1 数据库结构4.6.2 数据库表设计4.6.3 数据库连接第5章系统实现5.1 在线购物系统首页5.2 注册页面的实现5.3 用户部分5.3.1 用户登录到系统首页5.3.2 用户浏览商品5.3.3 用户修改个人信息5.3.4 用户查看自己的订单5.4 管理员页面5.4.1 管理员添加新商品5.4.2 管理员添加新闻5.4.3 管理员管理订单5.4.4 管理员管理用户5.5 数据库连接第6章系统测试6.1 测试方案及测试用例6.1.1发送数据6.2系统错误处理测试。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方案

农业行业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应用方案第1章农业信息化概述 (4)1.1 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 (4)1.2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4)1.3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4)第2章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5)2.1 农业物联网技术 (5)2.1.1 环境监测 (5)2.1.2 智能控制 (5)2.1.3 产业链追溯 (5)2.2 农业大数据分析 (5)2.2.1 数据采集与整合 (5)2.2.2 数据分析模型 (5)2.2.3 应用案例 (6)2.3 农业遥感技术 (6)2.3.1 遥感数据获取 (6)2.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6)2.3.3 应用领域 (6)2.4 农业人工智能技术 (6)2.4.1 智能识别 (6)2.4.2 智能决策 (6)2.4.3 智能 (6)2.4.4 应用案例 (6)第3章农业生产信息化 (6)3.1 精准农业技术 (6)3.1.1 概述 (6)3.1.2 关键技术 (7)3.2 智能农业设备 (7)3.2.1 概述 (7)3.2.2 关键设备 (7)3.3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7)3.3.1 概述 (7)3.3.2 平台架构 (8)3.3.3 平台功能 (8)第4章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 (8)4.1 农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8)4.1.1 系统概述 (8)4.1.2 系统功能 (8)4.2 农业电子商务 (9)4.2.1 电子商务平台概述 (9)4.2.2 平台功能 (9)4.3 农业供应链管理 (9)4.3.1 供应链管理概述 (9)4.3.2 供应链管理功能 (9)4.3.3 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9)第5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 (9)5.1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9)5.1.1 系统架构 (9)5.1.2 关键技术 (10)5.1.3 应用案例 (10)5.2 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10)5.2.1 检测方法 (10)5.2.2 检测设备 (10)5.2.3 检测标准与规范 (10)5.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 (10)5.3.1 风险评估方法 (10)5.3.2 预警模型 (10)5.3.3 预警系统实现 (11)5.3.4 应用成效 (11)第6章农业市场信息化 (11)6.1 农业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 (11)6.1.1 信息采集体系构建 (11)6.1.2 信息处理与分析 (11)6.2 农业市场预测与决策支持 (11)6.2.1 预测模型与方法 (11)6.2.2 决策支持系统 (11)6.3 农业品牌信息化建设 (11)6.3.1 品牌信息化管理体系 (11)6.3.2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2)6.3.3 农业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12)第7章农业科技信息化 (12)7.1 农业科研信息化 (12)7.1.1 建立农业科研数据库 (12)7.1.2 构建农业科研协作平台 (12)7.1.3 信息化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12)7.2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 (12)7.2.1 农业技术信息资源整合 (12)7.2.2 农业技术信息化推广模式 (12)7.2.3 农业技术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12)7.3 农业教育资源信息化 (13)7.3.1 农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 (13)7.3.2 农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 (13)7.3.3 农业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 (13)7.3.4 农业教育信息化政策与制度 (13)第8章农业政策与信息化 (13)8.1 农业政策信息化 (13)8.1.1 政策信息化概述 (13)8.1.2 农业政策信息化应用 (13)8.2 农业补贴与扶持政策信息化 (13)8.2.1 农业补贴政策信息化 (13)8.2.2 农业扶持政策信息化 (14)8.3 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14)8.3.1 政策法规体系构建 (14)8.3.2 政策法规主要内容 (14)8.3.3 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督 (14)第9章农业信息化区域发展 (14)9.1 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15)9.1.1 发展现状 (15)9.1.2 存在问题 (15)9.2 农业信息化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 (15)9.2.1 发展战略 (15)9.2.2 发展规划 (15)9.3 农业信息化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 (15)9.3.1 发展模式 (15)9.3.2 发展经验 (15)第10章农业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 (15)10.1 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15)10.1.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15)10.1.2 大数据与云计算的融合 (15)10.1.3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拓展 (15)10.1.4 区块链技术为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15)10.1.5 农业与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15)10.2 农业信息化产业创新与升级 (15)10.2.1 农业产业链的信息化改造 (15)10.2.2 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16)10.2.3 农业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模式的创新 (16)10.2.4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16)10.2.5 农业信息化产业生态的构建与优化 (16)10.3 农业信息化政策与制度创新 (16)10.3.1 政策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举措 (16)10.3.2 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 (16)10.3.3 农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创新 (16)10.3.4 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16)10.3.5 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的完善与落实 (16)10.4 农业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展望 (16)10.4.1 农业信息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紧密结合 (16)10.4.2 农业信息化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作用 (16)10.4.3 农业信息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 (16)10.4.4 农业信息化在乡村组织振兴中的价值 (16)10.4.5 农业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摸索与实践 (16)第1章农业信息化概述1.1 农业信息化发展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TD-LTE系统关键技术

第三章 TD-LTE系统关键技术

第三章 TD-LTE系统关键技术TD-LTE是TDD版本的LTE技术,相比3GPP之前制定的技术标准,其在物理层传输技术方面有较大的改进。

为了便于理解TD-LTE系统的核心所在,本章将重点介绍TD-LTE 系统中使用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接入技术、多天线技术、混合自动重传、链路自适应、干扰协调等。

希望读者通过本章的阅读,对TD-LTE的物理层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1 TDD双工方式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技术是一种通信系统的双工方式,与FDD相对应。

在TDD模式下,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和接收位于同一载波下的不同时隙,通过将信号调度到不同时间段传输进行区分。

TDD模式可灵活配置于不对称业务中,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

在原有的模拟和数字蜂窝系统中,均采用了FDD双工/半双工方式。

在3G的三大国际标准中,WCDMA和CDMA2000系统也采用了FDD双工方式,而TD-SCDMA系统采用的是TDD双工方式。

FDD双工采用成对频谱(Paired Spectrum)资源配置,上下行传输信号分布在不同频带内,并设置一定的频率保护间隔,以免产生相互间干扰。

由于TDD双工方式采用非成对频谱(Unpaired Spectrum)资源配置,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在未来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IMT-Advanced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满足更高系统带宽的要求。

基于TDD技术的TD-LTE系统,与FDD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频谱效率高,配置灵活。

由于TDD方式采用非对称频谱,不需要成对的频率,能有效利用各种频率资源,满足LTE系统多种带宽灵活部署的需求。

(2)灵活地设置上下行转换时刻,实现不对称的上下行业务带宽。

TDD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调整上下行时隙比例,更加灵活地配置信道资源,特别适用于非对称的IP型数据业务。

但是,这种转换时刻的设置必须与相邻基站协同进行。

第3章-MAC协议

第3章-MAC协议

3.1.3.通信模式 传感器网络是与应用高度相关的。不同的网络结构、不同的应用场 景和目的,其业务特征呈现多样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通信模式,以更 有效地交换业务。基于不同的业务特征,MAC协议对不同通信模式的 支持,可以有效减少节点能耗。所以对不同通信模式的支持与否,也 是衡量MAC协议能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三种帧间间隔
当信道空闲时间大于 DIFS时使用信道
DIFS
信道忙
DIFS PIFS SIFS
竞争窗口
退避窗口 时间槽
下一帧 时间
推迟发送
CSMA/CA的基本访问机制
二进制随机退避机制
随机退机制
3.3.2 S-MAC协议
(4)消息传递(分片传输机制)
如果在发送长信息时由于几个比特错误造成重传,则会造成 较大的延时和能量损耗,如果简单地将长包分段,则又会由 于RTS/CTS的使用形成过多的控制开销。基于此,SMAC提 出了“消息传递”机制。将长的信息包分成若干个DATA, 并将它们一次传递,但是只使用一个RTS/CTS控制分组作为 交互。节点为整个传输预留信道,当一个分段没有收到ACK 响应时,节点便自动将信道预留向后延长一个分段传输时间 ,并重传该分段,整个传输过程中DATA和ACK都带有通信 剩余时间信息,邻居节点可以根据此时间信息避免串扰。
传统网络的MAC协议不适用于WSN。
3.1.2 MAC协议设计面临的问题
①空闲监听:
因为节点不知道邻居节点的数据何时到来,所以必须始终保持自己 的射频部分处于接收模式,形成空闲监听,造成了不必要的能量损 耗;
②冲突(碰撞):
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并相互产生干扰,则它们的传输都将失败 ,发送包被丢弃。此时用于发送这些数据包所消耗的能量就浪费掉

第三章《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

数字式时分话音内插系统原理图
28




3.3.1 数字话音内插技术(DSI)
4、数字话音时分内插的工作过程
在发送端,话音检测器依次对各输入话路的工作状态加以识别, 判断它们是否有语音信号通过。
分配信息的传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只发送最新的状态连接信息; 另一种是发送全部连接状态信息。 话路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m 条话路为n路服务(n>m),则有:



3.2.2 跟踪接收机
跟踪接收机的主要任务是把天线接收来的微波信号(信标信号、 导频信号、误差信号)进行放大,并把他的幅度变换为直流信号,直 流信号的大小对应于微波信号的强弱。
1、信标信号跟踪
信标信号频率高,需要独立的下变频器,,用专门的跟踪接收机 接收信标信号,适用于所有典型的地球站。
2、导频信号跟踪
星的信息:方位和俯仰角误差,并能驱动伺服系统使天线迅速对准卫星。 根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多喇叭跟踪和多模跟踪两种。
等信号法
在偏离天线轴线的方向,寻找两个或者四个对称的点,然后比较 想过户对称点上得信号大小,并以此来判定目标偏离轴线的方向。
优缺点
跟踪精度和速度很高,但设备复杂,成本较高
17




3.2.1 地球站天线跟踪系统体制
3、记忆极值式跟踪系统
记忆极值式跟踪系统与其他步进式跟踪的共同点就是把极大值 记忆下来与实时值进行比较,不同点是记忆极值式系统的电机是连 续转动的,也就是没有搜索步和调整步之分。 优点在于用一般的三相电动机,控制信号不用功率放大,对传 动系统要求也低。
18

天线就是一种高频电波能量与高频信号功率间的换 能器,可以作为发射也可以作为接收。

智能财税知识点总结

智能财税知识点总结

智能财税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智能财税概述1.1 智能财税的定义智能财税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运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财税管理方法,以提高财税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的新型财税管理模式。

1.2 智能财税的特点(1)自动化智能财税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将财税管理中的繁琐、重复的工作进行自动化处理,提高效率。

(2)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财税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预测性的财税管理,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3)高效、精准智能财税在处理财税工作时,更加高效、精准,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和延误,提高工作质量。

1.3 智能财税的应用领域(1)财税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财税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税收管理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减少逃税行为。

(3)税务服务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在线税务服务,方便纳税人申报缴税。

(4)风险预警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提醒企业及时进行风险防范。

第二章:智能财税的关键技术2.1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财税中的应用(1)数据识别和处理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发票、凭证等财税相关数据的自动识别和处理。

(2)自然语言处理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财务报表、合同等文档的自动解析和分析。

(3)数据挖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财税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潜在的规律和关联。

2.2 大数据技术在智能财税中的应用(1)数据采集和存储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海量财税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和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财税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蕴藏在其中的商机和风险。

(3)信息呈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财税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为管理决策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2.3 云计算技术在智能财税中的应用(1)数据存储和共享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财税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安全性。

(2)弹性计算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对财税数据的弹性计算和处理,提高计算效率。

航空航天行业智能制造与运营方案

航空航天行业智能制造与运营方案

航空航天行业智能制造与运营方案第1章航空航天行业概述 (4)1.1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4)1.2 行业挑战与机遇 (5)1.3 智能制造在航空航天行业的重要性 (6)第2章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6)2.1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6)2.1.1CAD/CAE/CAM技术 (6)2.1.2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6)2.1.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6)2.2 信息化制造执行系统 (7)2.2.1 制造过程管理 (7)2.2.2 制造资源管理 (7)2.2.3 质量管理与追溯 (7)2.3 工业大数据与分析 (7)2.3.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7)2.3.2 数据挖掘与分析 (7)2.3.3 大数据平台建设 (7)2.4 智能决策与优化 (7)2.4.1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8)2.4.2 智能优化算法 (8)2.4.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8)第3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8)3.1 与自动化 (8)3.1.1 工业 (8)3.1.2 自动化生产线 (8)3.1.3 自主导航与无人搬运 (8)3.2 增材制造(3D打印) (8)3.2.1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 (8)3.2.2 高分子材料增材制造 (8)3.2.3 复合材料增材制造 (8)3.3 智能感知与识别 (9)3.3.1 激光雷达技术 (9)3.3.2 智能视觉检测 (9)3.3.3 感应式传感器技术 (9)3.4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9)3.4.1 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行业的应用 (9)3.4.2 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应用 (9)3.4.3 深度学习技术 (9)第4章航空航天产品智能制造 (9)4.1 飞机结构智能制造 (9)4.1.1 数字化设计与仿真 (9)4.1.3 生产线信息化管理 (10)4.1.4 质量控制与检测 (10)4.2 发动机智能制造 (10)4.2.1 高功能材料应用 (10)4.2.2 智能加工技术 (10)4.2.3 智能装配与测试 (10)4.2.4 数据分析与优化 (10)4.3 航天器智能制造 (10)4.3.1 轻量化设计 (10)4.3.2 智能制造工艺 (11)4.3.3 智能装配与测试 (11)4.3.4 航天器健康管理 (11)4.4 无人机智能制造 (11)4.4.1 快速迭代设计 (11)4.4.2 智能制造与组装 (11)4.4.3 智能控制系统 (11)4.4.4 数据采集与分析 (11)第5章智能运营管理 (11)5.1 生产计划与调度 (11)5.1.1 生产计划 (11)5.1.2 调度策略 (12)5.2 供应链管理 (12)5.2.1 供应商管理 (12)5.2.2 库存管理 (12)5.2.3 物流管理 (12)5.3 质量管理与控制 (12)5.3.1 质量管理体系 (12)5.3.2 质量控制策略 (12)5.4 设备管理与维护 (12)5.4.1 设备管理 (12)5.4.2 设备维护 (12)5.4.3 能源管理 (13)第6章智能服务与支持 (13)6.1 客户关系管理 (13)6.1.1 客户数据整合与分析 (13)6.1.2 客户服务与支持 (13)6.1.3 客户关系维护 (13)6.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3)6.2.1 设计与研发 (13)6.2.2 生产与制造 (13)6.2.3 运营与维护 (13)6.3 远程监控与诊断 (13)6.3.1 远程监控系统构建 (14)6.3.3 故障诊断与预测 (14)6.4 在线培训与支持 (14)6.4.1 培训资源建设 (14)6.4.2 在线互动教学 (14)6.4.3 培训效果评估 (14)6.4.4 在线支持与服务 (14)第7章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14)7.1 环保材料与工艺 (14)7.1.1 环保材料 (15)7.1.2 环保工艺 (15)7.2 能源管理与优化 (15)7.2.1 能源消耗分析与监控 (15)7.2.2 高效能源利用技术 (15)7.2.3 能源结构优化 (15)7.3 废物处理与资源回收 (15)7.3.1 废物分类与处理 (15)7.3.2 资源回收与再利用 (15)7.3.3 循环经济模式 (15)7.4 环境监测与评估 (16)7.4.1 环境监测 (16)7.4.2 环境影响评估 (16)7.4.3 环保法规与标准 (16)第8章智能制造安全保障 (16)8.1 网络安全与防护 (16)8.1.1 网络架构安全 (16)8.1.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6)8.1.3 安全漏洞管理 (16)8.1.4 安全意识培训 (16)8.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6)8.2.1 数据加密与解密 (17)8.2.2 数据访问控制 (17)8.2.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7)8.2.4 隐私保护 (17)8.3 设备安全与可靠运行 (17)8.3.1 设备选型与验收 (17)8.3.2 设备维护与检修 (17)8.3.3 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 (17)8.3.4 应急预案与救援 (17)8.4 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17)8.4.1 安全政策与法规 (18)8.4.2 安全组织与人员 (18)8.4.3 安全评估与审计 (18)8.4.4 安全培训与教育 (18)第9章案例分析与最佳实践 (18)9.1 国际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案例 (18)9.1.1 欧洲空客公司 (18)9.1.2 美国波音公司 (18)9.2 国内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案例 (18)9.2.1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18)9.2.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19)9.3 智能制造成功因素分析 (19)9.3.1 技术创新 (19)9.3.2 人才培养与团队协作 (19)9.3.3 管理创新 (19)9.3.4 政策支持 (19)9.4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与展望 (19)9.4.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度融合 (19)9.4.2 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相结合 (19)9.4.3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19)9.4.4 跨界融合与创新 (20)第10章智能制造与运营实施方案 (20)10.1 项目规划与目标设定 (20)10.1.1 生产线智能化升级: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

电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方案

电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方案

电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 (3)1.1 电厂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1 电厂规模与产能 (4)1.1.2 技术水平与自动化程度 (4)1.1.3 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4)1.2 工业互联网在电厂行业中的应用价值 (4)1.2.1 提高发电效率 (4)1.2.2 保障生产安全 (4)1.2.3 降低运维成本 (4)1.2.4 促进环保与绿色发展 (5)1.2.5 推动行业创新 (5)第2章电厂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设计 (5)2.1 总体架构 (5)2.2 技术架构 (5)2.3 数据架构 (6)第3章关键技术及实现 (6)3.1 设备连接与数据采集 (6)3.1.1 设备适配技术 (6)3.1.2 数据采集技术 (7)3.1.3 数据预处理技术 (7)3.2 大数据存储与分析 (7)3.2.1 大数据存储技术 (7)3.2.2 数据分析技术 (7)3.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7)3.3.1 机器学习技术 (7)3.3.2 深度学习技术 (7)3.3.3 优化算法 (7)3.4 安全保障技术 (8)3.4.1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8)3.4.2 数据安全保护技术 (8)3.4.3 系统安全监控技术 (8)第四章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8)4.1 设备管理模块 (8)4.1.1 设备监控 (8)4.1.2 维护保养 (8)4.1.3 故障诊断 (8)4.1.4 生命周期管理 (8)4.2 生产管理模块 (9)4.2.1 生产计划 (9)4.2.2 生产执行 (9)4.2.3 质量控制 (9)4.3 能源管理模块 (9)4.3.1 能源监测 (9)4.3.2 能源分析 (9)4.3.3 能源优化 (9)4.3.4 碳排放管理 (9)4.4 安全管理模块 (9)4.4.1 安全监控 (9)4.4.2 应急预案 (9)4.4.3 安全培训 (10)4.4.4 安全审计 (10)第5章电厂设备智能化改造 (10)5.1 设备选型与接入 (10)5.2 设备互联互通 (10)5.3 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评估 (10)第6章生产优化与调度 (11)6.1 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 (11)6.1.1 监控系统构建 (11)6.1.2 生产数据分析 (11)6.1.3 生产优化策略 (11)6.2 能源消耗分析与节能 (11)6.2.1 能源消耗数据采集 (11)6.2.2 能源消耗分析 (11)6.2.3 节能措施及应用 (11)6.3 生产调度与决策支持 (12)6.3.1 生产调度系统构建 (12)6.3.2 生产调度算法优化 (12)6.3.3 决策支持系统 (12)6.3.4 生产调度与决策支持应用 (12)第7章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2)7.1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12)7.1.1 数据集成 (12)7.1.2 数据转换 (12)7.1.3 数据归一化 (12)7.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3)7.2.1 关联规则分析 (13)7.2.2 聚类分析 (13)7.2.3 时间序列分析 (13)7.3 决策支持与预测模型 (13)7.3.1 决策支持模型 (13)7.3.2 预测模型 (13)7.3.3 模型评估与优化 (13)第8章平台安全与稳定性保障 (13)8.1 网络安全防护 (13)8.1.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14)8.1.3 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 (14)8.1.4 安全运维管理 (14)8.2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8.2.1 数据加密存储与传输 (14)8.2.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4)8.2.3 数据权限控制 (14)8.2.4 隐私保护 (14)8.3 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 (14)8.3.1 系统架构优化 (14)8.3.2 系统功能优化 (14)8.3.3 系统监控与故障处理 (15)8.3.4 系统灾备建设 (15)第9章应用推广与产业生态构建 (15)9.1 电厂行业解决方案推广 (15)9.1.1 需求分析与定制化解决方案 (15)9.1.2 成功案例展示与宣传 (15)9.1.3 培训与支持 (15)9.2 合作伙伴生态建设 (15)9.2.1 合作伙伴筛选与合作模式 (15)9.2.2 产业联盟与协同创新 (15)9.2.3 人才培养与交流 (16)9.3 市场拓展与品牌推广 (16)9.3.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6)9.3.2 品牌建设与传播 (16)9.3.3 市场渠道拓展 (16)9.3.4 客户关系管理 (16)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6)10.1 项目实施策略与计划 (16)10.1.1 实施策略 (16)10.1.2 实施计划 (16)10.2 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 (17)10.2.1 风险识别 (17)10.2.2 风险评估与管理 (17)10.3 项目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7)10.3.1 效果评估指标 (17)10.3.2 持续改进措施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1.1 电厂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工业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厂行业作为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经济稳定。

冷链物流全程数字化管理与解决方案

冷链物流全程数字化管理与解决方案

冷链物流全程数字化管理与解决方案第1章冷链物流数字化管理概述 (4)1.1 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4)1.2 数字化管理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4)1.3 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4)第2章冷链物流全程数字化架构设计 (5)2.1 数字化架构总体设计 (5)2.1.1 架构设计原则 (5)2.1.2 架构设计框架 (5)2.2 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6)2.2.1 平台架构 (6)2.2.2 功能模块 (6)2.2.3 关键技术 (6)2.3 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6)2.3.1 数据采集技术 (6)2.3.2 数据传输技术 (7)第3章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 (7)3.1 智能仓储系统 (7)3.1.1 概述 (7)3.1.2 关键技术 (7)3.1.3 实施策略 (7)3.2 智能运输系统 (7)3.2.1 概述 (7)3.2.2 关键技术 (8)3.2.3 实施策略 (8)3.3 冷链设施设备智能化升级 (8)3.3.1 概述 (8)3.3.2 关键技术 (8)3.3.3 实施策略 (8)第4章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数字化管理 (9)4.1 运输过程实时监控 (9)4.1.1 监控系统构建 (9)4.1.2 数据传输与处理 (9)4.1.3 异常报警与处理 (9)4.2 车辆调度优化 (9)4.2.1 调度算法选择 (9)4.2.2 调度模型构建 (9)4.2.3 调度系统实施 (9)4.3 货物温度与湿度控制 (9)4.3.1 控制策略制定 (9)4.3.2 设备选型与布局 (10)4.3.3 控制系统实现 (10)第5章仓储环节数字化管理 (10)5.1 仓储环境智能监控 (10)5.1.1 温湿度监测 (10)5.1.2 冷藏设备监控 (10)5.1.3 视频监控系统 (10)5.2 库存管理与优化 (10)5.2.1 实时库存管理 (10)5.2.2 库存优化策略 (10)5.2.3 多维度库存分析 (10)5.3 自动化拣选系统 (11)5.3.1 拣选 (11)5.3.2 智能拣选系统 (11)5.3.3 拣选路径优化 (11)5.3.4 信息化系统集成 (11)第6章冷链物流追溯体系 (11)6.1 产品追溯系统设计 (11)6.1.1 系统框架构建 (11)6.1.2 数据采集与标识 (11)6.1.3 数据处理与传输 (11)6.2 追溯信息平台搭建 (12)6.2.1 平台架构设计 (12)6.2.2 数据存储与管理 (12)6.2.3 信息查询与展示 (12)6.3 追溯体系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12)6.3.1 采购与进货管理 (12)6.3.2 储存与运输管理 (12)6.3.3 销售与售后服务 (12)6.3.4 监管与风险管理 (12)第7章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2)7.1 冷链物流数据挖掘 (12)7.1.1 数据采集与整合 (12)7.1.2 数据预处理 (13)7.1.3 数据挖掘方法 (13)7.2 数据可视化分析 (13)7.2.1 可视化工具与平台 (13)7.2.2 数据可视化设计 (13)7.2.3 实时监控与预警 (13)7.3 决策支持系统 (13)7.3.1 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13)7.3.2 决策模型与方法 (13)7.3.3 系统应用与优化 (13)第8章冷链物流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14)8.1 冷链物流安全风险分析 (14)8.1.1 人为因素 (14)8.1.2 设备因素 (14)8.1.3 环境因素 (14)8.2 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 (14)8.2.1 温湿度监控系统 (14)8.2.2 视频监控系统 (14)8.2.3 预警系统 (14)8.3 安全应急预案 (15)8.3.1 应急组织架构 (15)8.3.2 应急预案内容 (15)第9章冷链物流服务质量控制 (15)9.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5)9.1.1 及时性:评价冷链物流服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送的能力,包括配送准时率、运输时效性等指标。

电子支付行业交易安全保障系统研发方案

电子支付行业交易安全保障系统研发方案

电子支付行业交易安全保障系统研发方案第1章引言 (3)1.1 项目背景 (3)1.2 研发目标 (3)1.3 研发意义 (3)第2章电子支付行业现状与挑战 (4)2.1 电子支付行业现状 (4)2.2 电子支付行业面临的挑战 (4)第3章交易安全保障系统需求分析 (5)3.1 功能需求 (5)3.1.1 用户身份认证 (5)3.1.2 交易安全防护 (5)3.1.3 交易监控与审计 (6)3.2 功能需求 (6)3.2.1 响应速度 (6)3.2.2 系统稳定性 (6)3.2.3 系统容量 (6)3.3 安全需求 (6)3.3.1 数据安全 (6)3.3.2 系统安全 (7)3.3.3 法律合规 (7)第四章交易安全保障系统架构设计 (7)4.1 系统总体架构 (7)4.2 关键技术模块设计 (7)第五章交易认证与授权机制 (8)5.1 用户身份认证 (8)5.1.1 认证概述 (8)5.1.2 生物识别认证 (8)5.1.3 数字证书认证 (8)5.1.4 短信验证码认证 (9)5.1.5 多模态认证策略 (9)5.2 交易授权管理 (9)5.2.1 授权概述 (9)5.2.2 交易密码授权 (9)5.2.3 动态令牌授权 (9)5.2.4 指纹授权 (9)5.2.5 手机短信授权 (9)5.2.6 授权管理策略 (9)第6章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10)6.1 数据加密技术 (10)6.1.1 加密算法 (10)6.1.2 密钥管理 (10)6.1.4 加密存储 (10)6.2 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 (10)6.2.1 消息摘要算法 (10)6.2.3 数字证书 (11)6.2.4 安全审计 (11)6.2.5 抗篡改技术 (11)第7章风险监测与防控 (11)7.1 风险监测策略 (11)7.1.1 监测对象与范围 (11)7.1.2 监测方法与技术 (11)7.1.3 监测流程 (12)7.2 风险防控措施 (12)7.2.1 身份验证措施 (12)7.2.2 交易授权措施 (12)7.2.3 信息安全措施 (12)7.2.4 风险监测与评估 (12)第8章应急响应与恢复 (13)8.1 应急响应流程 (13)8.1.1 监控与预警 (13)8.1.2 预警响应 (13)8.1.3 应急处理 (13)8.1.4 处理结果反馈 (13)8.2 系统恢复策略 (13)8.2.1 数据恢复 (13)8.2.2 系统恢复 (14)8.2.3 业务恢复 (14)第9章系统测试与评估 (14)9.1 系统测试策略 (14)9.1.1 测试范围 (14)9.1.2 测试方法 (14)9.1.3 测试流程 (14)9.2 系统功能评估 (15)9.2.1 功能指标 (15)9.2.2 评估方法 (15)9.2.3 评估流程 (15)第10章项目实施与推广 (15)10.1 项目实施计划 (15)10.1.1 项目启动阶段 (15)10.1.2 项目研发阶段 (16)10.1.3 项目验收阶段 (16)10.2 推广策略与建议 (16)10.2.1 市场调研 (16)10.2.2 产品定位 (16)10.2.4 政策支持 (16)10.2.5 培训与支持 (17)10.2.6 售后服务 (17)第1章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支付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支付需求。

矿业行业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方案

矿业行业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方案

矿业行业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方案第1章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概述 (4)1.1 矿业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4)1.1.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4)1.1.2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4)1.1.3 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4)1.1.4 原因及特点 (4)1.2 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发展趋势 (4)1.2.1 矿山自动化 (4)1.2.2 矿山信息化 (5)1.2.3 矿山数字化 (5)1.2.4 矿山智能化 (5)1.3 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5)1.3.1 矿山大数据分析技术 (5)1.3.2 矿山物联网技术 (5)1.3.3 矿山无人化技术 (5)1.3.4 矿山人工智能技术 (5)1.3.5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6)第2章矿山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6)2.1 矿山安全监测技术 (6)2.1.1 地压监测技术 (6)2.1.2 瓦斯监测技术 (6)2.1.3 通风监测技术 (6)2.1.4 视频监控系统 (6)2.2 预警系统设计与应用 (6)2.2.1 预警系统架构 (6)2.2.2 预警指标体系 (6)2.2.3 预警模型与方法 (6)2.2.4 预警系统应用案例 (7)2.3 矿井通风安全监测与控制 (7)2.3.1 通风监测技术 (7)2.3.2 通风控制系统 (7)2.3.3 通风安全评价 (7)2.3.4 智能通风调控策略 (7)第3章矿山无人化开采技术 (7)3.1 无人化开采技术概述 (7)3.2 无人化开采设备选型与配置 (7)3.2.1 钻探设备 (7)3.2.2 采掘设备 (7)3.2.3 辅助设备 (8)3.3 无人化开采作业管理与维护 (8)3.3.1 作业管理 (8)3.3.2 设备维护 (8)3.3.3 安全管理 (8)第4章矿井数字化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 (8)4.1 矿井数字化设计方法 (8)4.1.1 数字化设计概述 (8)4.1.2 参数化设计 (9)4.1.3 三维建模技术 (9)4.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9)4.2 矿井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9)4.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9)4.2.2 矿井虚拟现实系统构建 (9)4.2.3 矿井虚拟现实技术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9)4.3 矿井生产过程可视化与模拟 (9)4.3.1 矿井生产过程可视化 (9)4.3.2 矿井生产过程模拟 (9)4.3.3 矿井生产优化与决策支持 (9)4.3.4 案例分析 (10)第5章矿山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10)5.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0)5.2 矿山物联网架构设计 (10)5.2.1 总体架构 (10)5.2.2 关键技术 (10)5.3 矿山物联网应用案例 (10)5.3.1 矿井环境监测 (10)5.3.2 人员定位与安全管理 (11)5.3.3 矿山设备监控与维护 (11)5.3.4 矿山生产调度 (11)5.3.5 矿山安全预警 (11)第6章矿山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11)6.1 矿山大数据概述 (11)6.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技术 (11)6.2.1 数据采集技术 (11)6.2.2 数据预处理技术 (12)6.3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方法 (12)6.3.1 数据分析方法 (12)6.3.2 决策支持方法 (12)第7章矿山安全应急救援智能化 (12)7.1 矿山应急救援现状分析 (12)7.1.1 应急救援资源分散,协同不足 (12)7.1.2 应急救援预案不完善,针对性不强 (13)7.1.3 应急救援技术手段落后,智能化程度低 (13)7.2 智能化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13)7.2.1 建立统一指挥、协同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 (13)7.2.2 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应急救援预案 (13)7.2.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13)7.2.4 推广应用智能化应急救援技术 (13)7.3 矿山应急救援智能化技术应用 (13)7.3.1 无人机技术 (13)7.3.2 人工智能技术 (13)7.3.3 大数据技术 (14)7.3.4 物联网技术 (14)7.3.5 云计算技术 (14)第8章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14)8.1 矿山环境问题及治理技术 (14)8.1.1 矿山环境问题概述 (14)8.1.2 水体污染治理技术 (14)8.1.3 土壤侵蚀治理技术 (14)8.1.4 植被破坏修复技术 (14)8.1.5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14)8.2 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 (15)8.2.1 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5)8.2.2 生物修复技术应用 (15)8.2.3 物理修复技术应用 (15)8.2.4 化学修复技术应用 (15)8.3 矿山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 (15)8.3.1 矿山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15)8.3.2 矿山环境保护措施 (15)8.3.3 绿色矿山建设 (15)第9章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与智能化管理 (15)9.1 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15)9.1.1 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15)9.1.2 安全生产标准制定与实施 (16)9.1.3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与改进 (16)9.2 智能化管理平台设计与实施 (16)9.2.1 智能化管理平台架构设计 (16)9.2.2 数据采集与传输 (16)9.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9.2.4 预警与决策支持 (16)9.3 矿山安全生产智能化评估与优化 (16)9.3.1 智能化评估体系构建 (16)9.3.2 智能化评估方法研究 (16)9.3.3 智能化优化策略制定 (16)9.3.4 持续改进与监测 (17)第10章案例分析与展望 (17)10.1 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成功案例 (17)10.2 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面临挑战 (17)10.3 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未来展望 (17)第1章智能化矿山安全生产概述1.1 矿业安全生产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华为云HCIP-第三章 FusionAccess关键技术与流程介绍

华为云HCIP-第三章 FusionAccess关键技术与流程介绍

应用层重定向-打印机外设支持
虚拟桌面
打印机映射 1、打印机重定向工作在应用层
虚拟机中不用安装 驱动
VM1 VM2 VM3
FusionSphere
2、客户端需要安装对应设备的打印机
驱动程序(可能免驱),来识别和使用 具体的设备
接入网关
3、虚拟机中不需要安装对应的驱动程 序
接入网络
4、这种模式的优势是:速度快、可靠 性高。
USB外设策略配置-打开usb重定向策略
智能卡外设策略配置-开启pcsc策略
TWAIN外设策略配置-开启twain策略
串口外设策略配置
打印机外设策略配置
目录
1. 外设重定向机制 2. FusionAccess虚拟机发放流程
1.1 虚拟机创建
1.2 虚拟机分配,解分配 1.3 虚拟机注册
3. FusionAccess虚拟机登录流程
更高,更加稳定可靠。 2. TC端与VM端可同时使用智能卡。 3. 支持客户端多实例访问同一智能卡设备。 4. 支持Windows+Linux TC。
应用层重定向-摄像头外设支持
摄像头映射 1、摄像头重定向工作于应用层
虚拟机中不需要安 装相应驱动
虚拟桌面
VM1 VM2 VM3
FusionSphere
目录
1. 外设重定向机制 2. FusionAccess虚拟机发放流程 3. FusionAccess虚拟机登录流程
桌面云外设支持概述
外设支持类别
Citrix-ICA
USB重定向(U盘、USB接口设备) PC/SC重定向(智能卡、USBKey等)
摄像头重定向 TWAIN重定向(扫描仪、数码像机 等) 串口重定向 打印机重定向(并口打印机等) 并口重定向 其它

GON技术培训管理手册

GON技术培训管理手册
1:1
承载
ATM, Ethernet, TDM
Ethernet
Ethernet
带宽效率
92%
72%
80%
QOS
Very good, including Ethernet, TDM, ATM
Good, only ethernet
Good, dedicate bandwidth
光预算
Class A/B/C
Service
Access
Core
X.25
ADSL
Ethernet
PSTN
IP
ATM
FR
GSM/GPRS
CDMA
Cable
PDH
SDH
Wireless Voice
Wireless Data
High Speed Internet
Voice
Streaming
Dial-up
VoIP
Message
FTTH GPON
GPON原理----上行数据
IFpon
O N U
O N U
O N U
T-CONT
Port
T-CONT
Port
Port
T-CONT
T-CONT
Port
Port
Port
Port
Port
不同的ONU用ONU-ID标识
不同的T-CONT用Alloc-ID标识
不同的GEM-PORT用Port-ID标识
OLT
Px10/Px20
/
测距
EqD 逻辑等距
RTT
/
DBA
标准格式
厂家自定义
/
TDM支持
TDM over Ethernet PWE3, CESoEthernetor native TDM

电影制作技术手册

电影制作技术手册

电影制作技术手册电影作为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和媒体传播工具,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为了制作一部优秀的电影,电影制作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电影制作的关键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和要点。

第一章:剧本撰写剧本是电影制作的基石,它以文字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对话和场景等元素。

在剧本撰写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故事构思:定义电影的主题、背景和主要情节,确保故事内容有足够的张力和有趣性。

2. 角色刻画:创造各种不同且有个性的角色,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台词来推动故事发展。

3. 结构安排:将故事划分为清晰的序列,安排好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引发观众的兴趣并保持紧凑的叙事。

4. 对白的编写: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角色之间的对话,突出剧情中的关键信息和情感。

第二章:摄影技术摄影技术在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够通过画面的构图和光线的运用来传达电影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1. 布光技术:通过合理的灯光布置来烘托气氛、突出重点或创造某种特殊效果。

2. 镜头运用:使用不同焦距和镜头移动方式来创造动态感和视觉层次。

3. 镜头构图:在画面中合理安排人物和物体的位置,运用对比、线条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4. 色彩运用:通过调整色彩的明暗和色调来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

第三章:音效设计音效设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声音的创造和处理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表现力。

1. 音效采集:合理选择录制方式和设备,采集与场景相符合的声音素材。

2. 音效编辑:对录制好的素材进行剪辑、混音和效果处理,使其更好地适应电影的需要。

3. 配乐制作:根据电影的情节和氛围,创作或选择配乐,增强情感表达与视觉效果之间的协调。

第四章:剪辑与后期制作剪辑与后期制作是电影制作的最后环节,它决定着电影最终的呈现效果和叙事方式。

1. 剪辑工作流程:对于拍摄完成的素材进行整理、筛选和剪辑,形成完整的剧情架构。

2. 视觉效果处理:通过电脑合成和修饰,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添加特效、修正颜色等。

体育概论第三章体育手段

体育概论第三章体育手段
体育概论第三章体育手段
主 一、 二、
要 三、 概 四、
念 五、
体育手段 身体练习 技术基础 技术关键 技术细节
一、体育手段与体育目的的关系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 法和措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需要 采用一定的手段。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 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 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 实践过程的始终。
身体练习是各种体育动作的总称,它既指单个动作,又包括成套动作,也可以叫做运动动作。一个动作的完整 技术包括技术基础和技术细节两个方面。
二、身体练习的构成要素
身体姿势 动作轨迹 动作时间 动作速率 动作速度 动作力量 动作节奏
身体姿势, 是指身体和身体的各 个部分,在做动作过 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 置。它属于动作的空 间。一个完整的动作, 一般由开始姿势、动 作过程中的姿势和结 束姿势组成。
体育目的是规定体育要实现的结果 或要达到的标准。体育目的能否实现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二、体育手段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
分类
体育手段是指围绕如何增 进人的身心健康而采取的 各种运动方式或具体方法。
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选 择不同的分类。依据不同 的分类标准,可以把体育 手段分成不同的类别。
身体姿势
身体练习时身 体或身体各部分移动 的路线。它属于动作 的空间特征。动作轨 迹指整个身体重心的 轨迹,也指身体某一 点的轨迹。动作轨迹 的三要素是指轨迹的 形式、轨迹的方向、 轨迹的幅度。
运动时间是指完成动 作所需要的时间,或 者说是动作所持续的
时间。
动作轨迹
03
动作速率,是指在单 位时间内动作重复的 次数,又称频率,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接收端采用多副间隔距离 d≥λ/2(λ为 频率分集就是将信息分别在不同的载频 宏分集(也称为“多基站”分集)以减少由于阴影效应而引 工作波长)的天线接收,以保证接收天 上发射出去,要求载频间的频率间隔要 快衰落除了具有空间和频率独立性之外, 起的大范围慢衰落为目的,它的做法是把多个基站设置在不 线输出信号的衰落特性是相互独立的。 大于信道相关带宽,以保证各频率分集 极化分集实际上是空间分集的特殊情况。 还具有时间独立性,即同一信号以大于 同的地理位置和不同方向上,同时和一个移动台进行通信, 经相应的合并电路从中选出信号幅度较 信号在频域上的独立性,在接收端就可 相干时间的时间间隔重复传输 M次,只 在发端同一地点装上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 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是一个多径衰落信号 也可以选用其中信号最好的一个基站与移动台进行通信。 由电磁场理论可知,电磁波的 E场和H场载 大、信噪比最佳的一路,得到一个总的 以得到衰落特性不相干的信号。和空间 两副发射天线,在收端同一地点装上垂直 要各次发送的时间间隔足够大,那么各 当工作频率高于 10GHz 时,从发射机到接收 。通常这一多径衰落信号的时延差很小且 有相同的消息,而反射机理是不同的,例如 接收天线输出信号,从而降低了信道衰 分集相比,频率分集的优点是减少了天 极化和水平极化两副接收天线,就可以得 次发送信号所出现的衰落将是彼此独立 是随机的,对于窄带系统(如模拟 TACS 机的散射信号产生从不同方向来的互不相关 一个散射体反射 落的影响,改善了传输的可靠性。 E 波和 H 波的驻波图形相位 线数目,缺点是要占用更多的频谱资源, 的,即得到 M条独立的分集支路。接收 到两路衰落特性互不相关的极化分量。优 、数字 GSM系统),在同一地点,到达的 的信号。这样接收端利用方向性天线,在同 差点是结构紧凑,节省空间,缺点是由于发 90 在发端需要多部发射机。 °,即当E波为最大时,H波最小。因 机将重复收到的同一信号进行合并,以 一位置设置指向不同方向的两个或更多的有 各路信号是相关的,无法分离。只有特定 此利用场分量的这个特点也可以实现分集。 射功率要分配到两副天线上,将有 减小衰落的影响。 3dB的 向天线,向合成器提供信号,以达到克服衰 设计的扩频信号才可以进行分离,分离的 信号功率损失。 手段是相关接收。 落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案,移动台比基站的 电路更有效。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1、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扩频通信的基本特点,是传输信号所占用的频带宽度 (W)远大于原 始信息本身实际所需的最小(有效)带宽(DF),其比值称为处理增益:
G W / DF
扩频通信的可行性,是从信息论和抗干扰理论中的相关公式中引伸而来 的。信息论中关于信息容量的香农(Shannon)公式为:
C W log2 (1 S N )
式中:C为信道容量(用传输速率度量),W 为信号频带宽度, S为信号 功率,N为白噪声功率。 香农公式表明,在给定信号功率和白噪声功率的情况下,只要采用某种 编码系统,就能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以接近于信道容量C的传输速率来传 送信息。式(3-16)还说明,在给定的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频带宽度W 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即可通过增加频带宽度的方法,在较低的信 噪比S/N情况下,传输可靠的信息。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第3章 关键技术
语音编解码技术 调制与解调技术 扩频通信 分集接收技术 链路自适应技术 OFDM技术 软件无线电技术 智能天线 MIMO技术 联合检测 认知无线电技术(RC)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4)跳时扩频通信系统
与跳频相似,跳时(TH:Time Hopping)是使发射信号在时间轴上跳 变。我们先把时间轴分成许多时隙。在一帧内哪个时隙发射信号由扩频码序 列进行控制。因此,可以把跳时理解为:用一定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时隙的 时移键控。由于采用了窄得多的时隙去发送信号,相对来说,信号的频谱也 就展宽了。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2 、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1)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第一种码分直扩系统构成的简单框图如图3-20(a)所示。
图3-20 (a)码分直扩系统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第二种码分直扩系统构成的简单框图如图3-20(b)所示。
图3-20 (b)码分直扩系统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Simulink 仿真
3
扩频调制前的信号频 宽大概为1KHz左右
扩频调制前频谱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Simulink 仿真
4
扩频调制后的信号频宽 大概为255KHz左右
扩频调制后频谱图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3)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跳频(FH)通信是指用一定码序列进行选择的多频率频移键控,也是一种 扩频技术,即通信使用的载波频率受一组快速变化的伪随机码控制而随机的 跳变。这种载波变化的规律,通常叫做“跳频图案”。跳频实际上是一种复 杂的频移键控,是一种用伪随机码进行多频频移键控的通信方式。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Pe f ( E ) n0
扩频通信可行性的另一理论基础,是柯捷尔尼可夫关于信息传输差错概率 的公式:
式中:Pe为差错概率,E为信号能量,n。为噪声功率谱密度,f为某一函数。
ST SW Pe f ( W ) f ( ) N N B
结论:信噪比和带宽是可以互换的,它同样指示了用增加带宽的 方法可以换取信噪比上的降低。
空间分集在发端采用一副天线发射,而 2 、几种常用的显分集技术
微分集是以抗快衰落为目的,同一天线场地使用两个或多个天线的分集方式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空间、频率、极化、场分量、角度及时间等方面分离 的无线信号,都呈现互相独立的衰落特性,因此可采用空间分集、时间分集、 频率分集、极化分集、角度分集和多径分集等多种分集技术。
channels: analysis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选择式合并(selection Combing) 基本思想:
对所有i个分集支路信号的能量进行扫描检测,然后选择信噪比最 高的一个支路信号作为合并输出。该合并方式的实现方法简单, 但浪费了其余的支路信号资源,大大降低了合并增益。
系统模型: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分集接收
RF输出 869~894MHz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4
相关器1 IF带通 IF放大 和带通 第二振荡器 A/D 转换器 相关器2 相关器3 搜寻相关器 器 合 并
第一振荡器
话音输出
声码器
维特比译码
反交织
控制微处理器
图3-27 移动台接收机方框图
分集接收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4
交织编码的目的是把一个较长的连续突发差错 离散成随机的非连续差错,再用纠正随机差错 的编码(FEC)技术消除随机差错。交织深度 越大,则离散度越大,抗突发差错能力也就越 强,但处理时间也越长,从而造成数据传输时 延增大。也就是说,交织编码是以时间为代价 的。因此,交织编码属于时间隐分集。 跳频有慢跳频(SFH)和快跳频(FFH)两种。 慢跳频的跳频速率低于信息比特率,即连续几个 信息比特跳频一次。GSM系统中,传输频率在一 个完整的突发脉冲传输期间保持不变,属于慢跳 频。快跳频的跳频速率高于或等于信息比特率, 即每个信息比特跳频一次以上。
DDS原理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工作过程为: 1, 将存于数表中的数字波形,经数模转换器D/A,形成模拟量波形. 2, 两种方法可以改变输出信号的频率: (1),改变查表寻址的时钟CLOCK的频率, 可以改变输出波形的频率. (2), 改变寻址的步长来改变输出信号的频率.DDS即采用此法. 步长即为对数字波形查表的相位增量.由累加器对相位增量进行累加, 累加器的值作为查表地址. 3, D/A输出的阶梯形波形,经低通(带通)滤波,成为质量符合需要的模拟波形.
3 、几种常用的隐分集技术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4、分集合并技术
最大比值合并(Maximal Ratio Combing) 基本思想:
接收机对所有分集支路进行不间断连续检测,并估计各支路信 号的幅度、相位和时延,然后根据“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原则 做出相应的加权补偿,使合并输出的信噪比最大化。
系统模型:
参数分析: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切换合并(switching Combing) 基本思想:
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和信道环境条件,预先设定一个最低的可接 收信号切换门限,接收机首先随机选择一个支路信号作为输出,然 后根据支路信号与门限值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切换到其它支路信号。 切换合并结构比选择合并简单,但性能较差。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扩频通信
3
扩频通信的主要特点
抗干扰能力强; 保密性好; 可以实现码分多址; 抗衰落、抗多径干扰; 能精确地定时和测距,等等。
分集接收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4

分集技术的分类 几种常用的显分集技术 几种常用的隐分集技术 分集合并技术
分集接收
第1章 移动通信概述
4
分集接收技术是一项主要的抗衰落技术,它可以大大 提高多径衰落信道下的传输可靠性,其本质就是采用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不同方法接收同一信号以克服衰落,其作用是在 不增加发射机功率或信道带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传输中的多 径信号能量,以提高系统的接收性能。它的基本思路是:将 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分离成不相关的(独立的)多路信号,即 选取了一个信号的两个或多个独立的采样,这些样本的衰落 是互不相关的,这意味着所有样本同时低于一个给定电平的 概率比任何一个样本低于该值的概率要小得多;然后将这些 信号的能量按一定规则合并起来,使接收的有用信号能量最 大。对数字系统而言,使接收端的误码率最小,对模拟系统 而言,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 目前,分集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如IS-95 中用RAKE进行二重空间接收,而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不论 WCDMA还是CDMA2000则都采用发端分集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