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同步训练题3
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1)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第三课“土地改革”同步训练题一、单选题、1.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 使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B. 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C. 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D. 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2.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3.成为土地主人的中国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生产。
1951年,全国的粮食和棉花产量都超过了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
材料反映了()A.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 三大改造使农作物产量迅速增长D. 改革开放给农业发展带来生机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该法令的实施()A. 激发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B.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C. 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 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5.将下列图片反映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 abcB. cbaC. bacD. cab6.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C.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词汇,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造反有理,怀疑一切! b.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abcB. bacC. bcaD. cab8.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 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C. 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9.1950年6月,刘少奇指出:“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到195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到1952年底,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B.生产关系变革促进生产力的提高C.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D.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新政权的巩固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C.农村停产革命D.农村实行“大包干”3.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消灭土地私有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要C.解放农村生产力D.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4.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在农村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5.侯永禄的《农民日记》中写到:“1952年春节,我花一万四千元(注:相当于现在1.4元),割了二斤猪肉招待客人,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农民收入一增加,粮食不但够吃,还有了剩余,心劲越大了。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农村()①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②农民分到了土地③实现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使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C.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7.欣赏下列“话剧”。
农民对地主说:“你被消灭了。
”地主对农民说:“你翻身当家了。
”土地兴奋地说:“我要换新主人了。
”农民、地主、土地一起说:“一切都变了。
”该“话剧”所反映的史实发生于()A.1937一1945年B.1946—1949年C.1950—1952年D.1953—1957年8.建国后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A.安徽B.浙江C.甘肃D.西藏9.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与以往土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①注意保存富农经济②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③稳定城市中的资产阶级④孤立地主阶级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10.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废除的标志是()A.土地革命完成B.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D.三大改造完成11.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A.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抗美援朝的胜利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2.以下各项不属于《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C.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D.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二、判断题13.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同步练习:第3课 土地改革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一、选择题1.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A.解放战争的胜利B.新中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2.1950——1952年行的土地收运动据依据的法律文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主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观察下表,导致浙江省各阶层占有土地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完成C.三大改造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B.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C.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D.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6.“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材料所述的史实(任务)在哪一年基本完成A.1949年B.1950年C.1952年D.1958年7.下面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时代要求C.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8.下表为常熟县团结、胜利、高峰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A.西藏的和平解放B.新中国的成立C.土地改革的完成D.抗美援朝的胜利9.如下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B.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C.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D.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10.1952年夏,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案》11.“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精神上对土地的依赖。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及习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及习题一、知识点归纳1. 中国近代史-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革命时期。
-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提倡自由民主、科学进步、个人解放等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抗议巴黎和会上被剥夺的中国利益,唤起了中国对外国侵略的反抗意识。
- 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成立的临时中央政府,它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2. 世界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冷战: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状态,虽然没有实质上的直接军事冲突,但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竞争与对抗。
- 联合国: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发展与人权保护。
二、题1.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重大革命?A. 甲午战争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五四运动2.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包括以下哪些?(多选题)A. 自由民主B. 科学进步C. 个人解放D. 国家主义3. 五四运动的目的是什么?A. 抗议巴黎和会上的不平等条约B. 争取国内政治民主化C. 呼吁社会革命与经济改良D. 拒绝国内封建主义和外来侵略4.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什么?A. 国共合作的开始B. 中国革命的胜利C. 抗日战争的爆发D. 内战的结束5.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什么?A. 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B.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C. 改变了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D. 加剧了各国之间的战争与冲突6. 冷战是指哪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A. 英国与法国B. 苏联与中国C. 美国与苏联D. 德国与日本7. 联合国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成立的?A.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 实现经济全球化C. 推动科技发展与创新D. 保护全球环境与气候请根据上述习题自行作答。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题
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题一、选择题1.毛泽东曾兴奋地告诉老一辈的革命家:“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一五”计划完成2.20世纪50年代,四川金堂县贫农徐某分到了三亩七分地,其所依据的法律文献是()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3.深圳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迎来重大突破。
2015年5月7日深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安居型商品房用地供应暂行规定》,为“农地”入市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盘活原农村集体土地方面迈出了探索步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D.《中华民国土地改革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三年内,经受了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外交等方面的严峻考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面不符合这一时期特征的名词是A.和平解放, B.“最可爱的人”C.赎买政策, D.分配土地5.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土地改革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7.1952年夏,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案》8.某班同学开展以“新中国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5在文化上,兴起的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在此情况下产生了哪种反映市民心态的文学?( ) A.农奴文学 B.城市文学 C.现代文学 D.教会文学 图3 16.《圣经》是哪一宗教的经典?(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17.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 ) A.封建等级制度 B.封土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骑士制度 18.他将原来无偿分配土地给贵族的办法改为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他是( ) A.克洛维 B.丕平 C.查理•马特 D.屋大维 19.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意思是( ) A.当时的城市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 B.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农奴在自由的城市里居住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身份 D.城市里文化气氛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 20.日本文明是在什么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 A.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基础上 B.在吸收朝鲜文化的基础上 C.在大和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D.在吸收印度文化的基础上 21.史学界普遍认为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是( ) A.实行“班田收授法” B.实行租庸调制度 C.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22.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的是( ) A.君权 B.军队 C.天主教会 D.学校 23.“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树……”与其相关的宗教是( ) A.拜火教 B.佛教 C.基督教 D.犹太教 24.参看图4,在中古的西欧,一个男人的梦想和荣誉是( ) A.成为贵族 B.成为绅士 C.成为武士 D.成为骑士 25.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到中国,“大秦“是指( ) A.埃及 B.罗马帝国 C.波斯 D.阿拉伯帝国 26.王亮同学在评价基督教时,有一句话不切实际,请你指出( ) 图4 A.欧洲的封建主 B.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C.成为一种被广泛信奉的宗教 D.对西欧的科学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7.城市兴起后,何种学校在城市纷纷建立?( ) A.大学 B.中学 C.小学 D.技术学校 28.琅城起义是因为( ) A.封建主反对国王的赋税 B.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权 C.农民反抗封建主的压迫 D.封建主与封建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 29.历的拜占廷帝国是指( )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3课土地改革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3课土地改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A.在农村减租减息B.打击地主阶级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免除农民的农业税2.图中所宣传的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后,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包括()A.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B.使中国的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C.中国人此成为国家的主人D.大大解放了我国的农村生产力3.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对旧乡村的改造,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A.推行土地改革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掀起“大跃进”运动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4.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
”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B.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大跃进”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5.注重历史图片的史料价值,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课程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1950~1952年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6.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农村发生的变化是()A.全体农民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B.农民的土地都属于人民公社所有C.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7.“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以上生产资料依法收归国有,均由乡农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一份。
”这个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取得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B.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C.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8.1950年10月的一天,湖南岳阳县策口乡农民集中烧毁了旧地契,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反映了新中国正在()A.举行开国大典B.进行抗美援朝宣传 C.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一五”计划9.如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幅历史图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同步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同步
1. 背景:一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勉强维持了战后的秩序,但各国间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
2. 爆发: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 扩大:二战迅速扩大到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
许多国家卷入战争,尤其是欧洲和亚洲的国家。
4. 重要战役:在欧洲,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在亚洲,中途岛战役决定了太平洋战场的胜负。
5. 反法西斯同盟:为了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美英苏等国在
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
的形成。
6. 战争胜利: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艰苦的
战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标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这场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次,这场胜利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此外,这场胜利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最后,这场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初二历史下册第三课练习题
初二历史下册第三课练习题在初二历史下册的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中,我们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深入理解这一课的内容,以下是一些与该课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1. 农业与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简要阐述。
2.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几个例子说明。
3.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农业技术有哪些?简要介绍其作用。
4. 古代中国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
请阐述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中国人的影响。
5.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是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如何体现?请举例说明。
6.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列举几个重要的手工业领域以及在这些领域中的技术进步。
7. 古代中国工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8. 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劳动分工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9.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为中国历史的演进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请谈谈你对这一点的理解,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10. 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你对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有了怎样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以上是与初二历史下册第三课相关的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该课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历史,传承文明。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 练习题(有答案)
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农民仍然没有获得土地,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
3.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二、选择题5.“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实行了惠农政策,它是( B )A. 三大改造B. 土地改革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免除农业税6.1949年9月29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二十七条:“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实现耕者有其田。
”为完成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立即着手( C )A.清除国民党残余势力B.剿灭各地土匪C.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D.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准备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土地改的原因是( B )A.地主阶级被打倒了B.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C.农村出现了大量无地或少地的农民D.广大农民希望得到土地8.1951年,某地农民领取了“土地居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据是( B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9.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的文件是( B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10.1950年6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所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
”这件大事应是( B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新中国成立朝初期,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 D )A. 西北地区B. 西藏地区C. 东北地区D. 新解放区12.1950-1952年人民政府在农村中开展的重要改革是为了解决农民的( D ) A.工资问题 B.住房问题C.负担问题 D.土地问题13.假如你是生活在1952年的农民,在土地改革的过程中你可以分到( D )①土地②农具③牲畜④房屋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14.1950年,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点+练习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未进行土地改革。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具体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题1、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土地改革完成D. 三大改造完成3、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4、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A.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B. 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C. 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D. 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5、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A. 土地改革运动B. 农业合作化运动C. 对手工业的改造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6、新中国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B.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C. 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历史事件是()A. 新中国的成立B.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C. 抗美援朝运动D. 全国土改基本完成8、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A. 消灭了地主阶级B. 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C.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9、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A. 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C. 农民土地所有制D.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10、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B.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C. 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D. 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1、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A. 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B. 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 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D. 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2、读农家春联,忆农村往事。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练习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1.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事件是()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B.推行土地改革C.掀起“大跃进”运动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获得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新生政权。
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B.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C.地主、富农剥削和压迫农民D.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耕地总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这段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的()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4. 八(1)班周宁同学想要了解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相关问题,下面哪部文献最适合他参考()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以上生产资料依法收归国有,均由乡农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也分给地主同样一份。
材料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意义是()A.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C.开始了调整国民经济D.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6. 刘少奇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因为土地改革()A.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7. 下列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描述最准确的是()①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④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8. 某同学翻阅历史资料,发现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0%。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同步测试:第三、四单元测评(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四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其为“东风第一枝”。
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A.“浮夸风”现象B.“共产风”现象C.“两个凡是”方针D.“以阶级斗争为纲”2.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假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
小刚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实行改革开放3.20世纪50年代晚期以后,中国农村长期保持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到80年代初,以“家庭(户)”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在农村得到广泛推行。
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农村()A.土地所有权变化B.经济体制的变革C.乡镇企业的出现D.农民积极性提高4.某陈列馆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
现有以下四幅图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④②③①D.③①②④5.下列选项中既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一场攻坚战的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废除人民公社制度C.建立经济特区D.国有企业改革6.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
其中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A.经济特区的建立B.国企改革的展开C.中共十四大召开D.包干到户的实施7.“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B.建立的目的C.发展的过程D.发挥的作用8.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历史大跨越。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10小题)1.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
这反映出()A.新中国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B.土地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D.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2.下面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反映了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获得大幅度增长。
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类别粮食棉花油料8.748.822.41951年比1950年增长(%)14.126.512.51952年比1951年增长(%)A.抗美援朝的胜利B.土地改革的进行C.大陆统一的影响D.“一五”计划的实施3.下列关于1952年土地改革后确立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质上是一种土地私有制B.它彻底消灭了我国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C.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实现了土地公有制4.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
材料中的“这次改革”指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一五”计划D.人民公社化运动5.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增长了10.3%,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2.6%,棉花年产量年均增长43.1%。
材料说明土地改革()A.有力打击外来侵略势力B.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C.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D.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6.到1952年底,这项经济改革把43%的耕地重新分配给60%的农村人口,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项改革是()A.土地改革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7.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A.镇压反革命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土地改革运动D.抗美援朝运动8.据《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记载:“贵州解放后,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变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历史同步练习第三课土地改革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1. 中国农民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是在哪年()A.1950年B.1951年C.1952年D.1953年2. 1947年,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A.土地使用权B.土地所有权C.土地经营权D.土地管理权3. 1952年土改完成后,一些地方在总结土改的情况时说:“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地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材料说明了()A.土改分批推进的政策让各个阶级满意B.土改的总路线正确得当C.土改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普遍高涨D.土改实现了伟大的变革,有一定进步意义4. 有关土地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A.建国后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在老解放区进行的B.当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西藏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也完成了C.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就已获得了真正的解放D.土改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5. 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义有()①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③巩固了人民政权④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 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1952年湖南山区新建了塘坝两万多处,修复塘坝四十多万处。
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这段材料反映了()A.土地改革为后来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B.土地改革彻底摧毁我国封建土地制度C.土地改革使全国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D.土地改革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7. 1951年1月,山东某农民领取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其法律依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8.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一历史事件最有效地创造了该“前提”()A.开国大典B.西藏解放C.抗美援朝D.土地改革9. 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么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化运动10.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A.土地B.农具C.房屋D.财产11. 耕者有其田,以安身立命,凝聚着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的热望。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全册重点及练习
人教版8年级历史下全册重点及练习一、明朝的成立和发展1.明朝的建立- 洪武年间,朱元璋起义成功后建立了明朝。
- 建立明朝的原因:消除元朝统治的灾难,使天下安宁;为了掌握皇帝的地位和权力。
2.明朝的政治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实行三司和六部制度和锦衣卫制度等。
- 设立中央直属机构东厂、西厂和南京六部。
- 实行科举制度。
3.明朝的开拓和发展-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
- 钟情青花瓷,发展出了著名的景德镇瓷器制作技术。
- 修筑了万里长城,巨幅丹青长卷《清明上河图》等皆为明朝文化的杰作。
二、明朝的衰落和灭亡1.明朝的衰落- 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农民战争等日益严重,导致明朝的衰落。
- 农民起义时期,方腊大规模砍杀官吏,被镇压后,为防止再起义,官府实行了统治性。
- 李自成领导的大西农民起义最终攻占北京,三年后明朝灭亡。
2.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文化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 近代中国逐渐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练一、选择题:1.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
A、1368年B、1453年C、1644年答案:A2.明朝的开拓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事件有_____。
A、王安石变法B、下西洋C、金陵十二钗答案:B二、填空题:1.明朝中央直属机构有____和____等。
答案:东厂、西厂2.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_____的侵袭。
答案:北方游牧民族三、简答题:1.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理解。
答案:中国近代化发展指中国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逐渐摆脱封建专制制度,完成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并开始逐步走向现代化,不断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
2.为什么明朝会灭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明朝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统治阶级的败坏,世袭制度的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士人的自由发展,农民战争的连续发生也都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同步训练题3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在( )A.十月革命后 B.国内战争结束后C.列宁逝世后D.苏联成立后2.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苏维埃政权经济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倒退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A.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3.苏联正式成立于()A.1921年B.1922年C.1925年D.1927年4.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D爱沙尼亚5.列宁说,“我们原来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6.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布哈林D.戈尔巴乔夫7.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A.农业B.轻工业C.能源和交通运输业D.重工业8.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事件是( )。
A.苏联建立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1936年通过新宪法9.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宣布苏联是()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专政国家C.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D.民主社会主义国家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训练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1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2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3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4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5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6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7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1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2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3
2019年பைடு நூலகம்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4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5
2019年6月8日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2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3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4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5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16
2019年6月8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遇上你是我的 缘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基础训练
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基础训练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后,曾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的A.国徽B.国旗C.国歌D.首都3.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是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刘少奇4.1951年祖国领土基本上得到解放,是指A.除西藏外,全部解放B.除台湾和一些岛屿外,全部解放C.国民党残余部队被全部消灭D.国内反革命势力被全部消灭5.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A.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C.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伟大胜利二、问答题6.请看下面图片:请问答:(1)此图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发生在哪一年?(3)当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到北京谈判的首席代表是谁?(4)最后达成了什么协议?7.材料解析题材料1 看下图材料2 此建筑物上有这样的文字: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请回答:(1)此建筑物的建立是什么会议作出的决议?(2)“三年以来”的“三年”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哪一阶段?(3)“三十年以来”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4)“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事件?它标志着什么?8.1949年,为了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召开了什么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C 2.A 3.B 4.B 5.D二、6.(1)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2)1951年。
(3)阿沛•阿旺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同步测控
我夯基我达标
1.(2010湖北十堰中考,8)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下列不属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是()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坚持“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此题为否定选择题,旨在考查记忆和判断能力。
A、B、C三项都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只有D 项是邓小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的创造性构想,不属于宪法的内容。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A 解析: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因此A项正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包括()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必须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正确解答。
此题还可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项”来作出判断。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独立自主
B.“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B项,但根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53
年”可确定正确答案为D项。
因为A项是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B项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C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
6.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
A.1953年12月
B.1954年6月
C.1955年4月
D.1956年8月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万隆会议召开时间的了解。
应该注意:1953年12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三国共同提倡五项原则;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中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
牢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选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7.在万隆会议上,各与会国家都能赞同的目标是()
A.反对殖民主义
B.反对共产主义
C.反对教权主义
D.反对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新独立的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所以与会各国都能赞同的目标是反对殖民主义。
8.万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印度
B.缅甸
C.印度尼西亚
D.罗马尼亚
答案:C 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A项。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而不是印度,两者不要混淆。
9.2010年4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
50年前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可推断此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当时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会议,故B项正确。
10.建国初期我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内政:制定并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
我综合我发展
11.(2010河南中考模拟)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0年3月在北京同时召开。
历史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都是在9月召开的,但“两会”的召开间隔了…()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9月召开的,进行简单的运算,很容易确定C项正确。
12.史实辨析:
1955年,亚非欧国家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错误:
理由:
(2)错误:
理由:
答案:(1)错误:亚非欧国家首脑。
理由:因为是亚非会议,欧洲国家首脑不可能参加。
(2)错误:毛泽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理由: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3.(2010四川宜宾中考,17)万隆会议后,一位路透社记者曾报道:“大家都承认周恩来的才智至高无上地主宰着会议……代表们惊叹地说:‘他是以怎样的洞悉力察觉并道破大家心窝里想说的话啊!’”请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这一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求同存异”的方针。
(2)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4.阅读下列材料:
1955年4月,有共同历史遭遇的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面对着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阴谋以及与会国间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总理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完成:
(1)亚非29个国家的共同历史遭遇是什么?
(2)根据材料指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3)根据材料指出,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是什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重大作用?
答案:(1)都曾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或都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2)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3)背景: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阴谋以及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分歧。
作用:推动会议取得圆满的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8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8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说:“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
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12日电,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2日在这里对记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
请完成: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时间提出的?该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请写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3)材料一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请对此谈谈你的认识。
(4)材料一提到:“在当今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中也提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将在新时代,新的背景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时间:20世纪50年代。
目的: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过去50年中作为重要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以及其他国际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
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
事实证明,在相互依存而又多元化的世界上,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最有生命力的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