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第六章.doc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练习题(无答案)-学生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练习题(无答案)-学生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标必修1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练习题(无答案)副标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沿江两岸多为山地地形,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大、中型滑坡比较发育。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回答下列题。

1.图中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A. 年降水量少B. 夏季降水多C. 冬季降水少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A. 流速减小B. 流速加大C. 水位涨落D. 水位稳定读某年5月各省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统计表,回答下列题。

省区广西广东湖南四川湖北江西浙江数量914421201697省区甘肃山东辽宁云南重庆福建青海数量6555433其他省省区山西新疆黑龙江贵州西藏—区为0数量22111——3.由材料可知,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是()A. 其他省区从没有发生过地质灾害B. 5月份地质灾害造成广西91人死亡C.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相对集中D. 我国的地质灾害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4.按发生数量看,广西多于广东,但是从造成的经济损失看,广东远大于广西,其主要原因是()A. 广东地势低洼,受灾严重B. 广东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侵袭,受灾严重C.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密集D. 喀斯特地貌可以减缓地质灾害的影响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

读图回答下列题。

5.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A. 甲B. 乙C. 丙D. 丁6.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A. 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B. 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C. 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D. 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在出山口处铺散沉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体—冲积扇。

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可分为扇顶、扇中、扇缘三部分,扇顶伸向谷口;在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工程地质》第三作业第6章满分100分

《工程地质》第三作业第6章满分100分

《工程地质》第三作业(第6章)(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1.“马刀树”常用来判断下列哪种地质现象?( )A)崩塌。

B)滑坡。

D)地面沉降。

D)地震。

答案:B2.“醉林”是滑坡体上()阶段的特征。

A)蠕动变形阶段。

B)滑动阶段。

D)渐趋稳定阶段。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3.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体的结构构造发生变化,即其完整性遭到削弱和破坏。

B)岩石的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C)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劣化。

D)岩石的风化作用仅发生在地表。

答案:D4.关于河流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河流裁弯取直是由于河流具有向源侵蚀作用。

B)向源侵蚀属于河流的侧蚀作用。

C)河流地质作用加上地壳的间断性升降运动,可以在河谷形成多级阶地。

D)以上都不对。

答案:C5.下列条件中不是岩溶发育的必需条件( )。

A)具有可溶性岩层。

B)具有溶解能力与足够流量的水。

C)地下水或地表水有渗流的途径。

D)存在褶曲等地质构造。

答案:D6.激发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为( )。

A)合适的地质构造条件。

B)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的来源。

C)人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恶化。

D)岩土体中有贯通的破坏面。

答案:B7.河流侵蚀作用按其作用方向可分为( )。

A)搬运、沉积。

B) 侧方侵蚀、垂直侵蚀(向源侵蚀)。

C)向源侵蚀、冲刷侵蚀。

D)向前侵蚀、向后侵蚀。

答案:B8.对风化岩石的处理、预防措施不合适的说法有( )。

A)当风化壳厚度较厚,施工条件复杂时,可将风化岩石全部挖除,使建筑物基础砌置在稳妥可靠的新鲜基岩上。

B)对地基要求不高的建筑物,强风化带甚至全风化带也能满足要求时,根本不用挖除,但必须选择合理的基础砌置深度。

C)当风化壳厚度虽较厚,但经锚杆或水泥灌浆加固等处理后在经济上和效果上反比挖除合理,则不必挖除。

D)对于施工前满足要求,但在工程使用期限内因风化而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的岩石,甚至在施工开挖过程中易于风化的岩石,必须采取预防岩石风化的措施。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查

第六章  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查

第六章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第一节概述建筑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处的有限面积的土地。

建筑场地的概念是宏观的,建筑场地勘察应广泛研究整个工程在建设施工和使用期间,场地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岩、土体的失稳、自然地质及工程地质灾害等问题。

一、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工程地基勘察的目的在于使用各种勘察手段和方法,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1避免设计施工的盲目性有些设计师以为凭自己的经验,没有勘查就照样完成设计和施工,结果给后期工程造成影响。

在工程实践中,有不少因不经过调查研究而盲目进行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而造成严重工程事故的例子。

如:东南大学职工宿舍,地下有防空洞室等工程。

图纸好画,后果严重。

2粗细大意危害极大有些设计师认为,勘探是件粗活,不就是工人打几个孔吗,定个承载力吗。

其实不然。

结构工程师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资料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好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3结合实际,防止事故的发生岩土工程勘探的目的是使工程设计结合实际来完成。

设计师必须对地基土层的分布、土的松密、压缩性高低、强度大小、均匀性、地下水埋深及水质、土层是否会液化等条件都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危和正常使用。

但是,更常见的是勘察不详或分析结论有误,以致延误建设进度、浪费大量资金,甚至遗留后患。

因此,地基勘察工作应该遵循基本建设程序,走在设计和施工前面,采取必要的勘查手段和方法,提供准确无误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各阶段勘察的内容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应在搜集建筑物或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上部荷载、功能特点、结构类型、基础形式、埋置深度和变形限制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进行。

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宜分阶段进行,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选择场址方案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场地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宜进行施工勘察。

场地较小且无特殊要求的工程可合并勘察阶段。

当建筑物平面布置已经确定,址场地或其附近已有岩土工程资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进行详细勘察。

江西地质概况 六

江西地质概况 六

江西地质概况六江西地质概况2004年3月19日17:9一、地层江西地层发育齐全。

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部主要分布于赣北及赣中南的北部;震旦系多分布于赣北及武夷山区,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寒武系—志留系除赣北分布较广外,赣中南地区的寒武系多分布于赣中、赣西一带;奥陶系分布于湘赣边境;志留系在赣中南缺失;晚古生代地层全省都有分布,但由西往东、由新到老逐次超覆,岩相由海相变为陆相;中新生代地层,全省均有分布,但东部较西部更发育,多以断陷盆地形式出现,东部多夹火山岩,西部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第四纪中更新世早期在山岳地区出现冰川堆积,河谷平原多为河湖沉积,低山丘陵地带洞穴中分布着洞穴堆积。

根据全省各时代地层的岩石组合、生物群特征沉积相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可划分若干地层地理区。

中元古界—奥陶系划分为江西北部和南部两个地层地理区,其中震旦系的北部地层地理区又进一步划分为武宁—彭泽、德兴—上饶两个分区;奥陶系北部地区又分为九江、武宁—玉山两个分区;志留系仅分布于赣北;泥盆系划分为赣北区、莲花—上高区、崇义—龙南区、于都区;石炭系划分为九江区、安福—乐平区、崇义—于都区、龙南区;二叠系划分为九江区、宜春—乐平区、铅山—信丰区;三叠系划分为修水—瑞昌区、萍乡—上饶区、信丰区;侏罗系划分为河桥区、吉安—铅山区、于都安远区;白垩系、第三系分布于各断陷盆地中,均为陆相堆积,未进行分区。

上述各时代地层分区,基本上反映了我省岩相变化和分布的特点。

江西变质地层,分布很广。

赣北地区的双桥山群初步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四个岩组,并在德兴铜厂下亚群中获1401百万年同位素年龄数据,在赣西北、赣东北尚获大量微古植物化石,根据鉴定,双桥山群大致可与河北蓟县剖面的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相当。

赣中南地区的变质地层,划分为晚元古界下部、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

其中震旦系顶部的硅质岩,可作为与寒武系划分的明显标志;寒武系采获大量小型无铰腕足类、海绵骨针化石,结合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三个群;奥陶系笔石相地层层序完整,笔石丰富,进行了笔石建组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七条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知识。

地质学入门基础知识学习

地质学入门基础知识学习

序言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地球概况第二节地球的结构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二章矿物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性第二节重要矿物简述第三章火成岩第一节岩浆、岩浆作用和火山岩的概念第二节喷出作用(火山作用)第三节侵入作用第四节火成岩的成分第五节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第六节火成岩的分类第七节最主要的火成岩第四章沉积岩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第二节沉积岩的特征第三节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沉积岩第五章变质岩第一节变质作用的因素第二节变质岩的特征第三节变质作用的类型及有关的变质岩第四节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第六章矿床第一节矿床的概念第二节内生矿床第三节外生矿床第四节变质矿床和多成矿床第七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第一节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构造运动的证据第三节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第四节褶皱构造第五节断裂构造(一)——节理第六节断裂构造(二)——断层第七节韧性断层与区域性大断裂第八节怎样分析和阅读地质图第八章地震第一节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第二节地震的成因和成因类型第三节地震波和地震仪第四节地震强度第五节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第六节地震预报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第一节地槽——地台说第二节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第三节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第十章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地史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层系统第十一章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第一节太古宙第二节元古宙元古宙第三节震旦纪第十二章早古生代第一节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第二节加里东构造阶段古地理轮廓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早士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三章晚古生代第一节晚古生代生物界的飞跃发展第二节海西构造阶段世界古地理格局变化及地史特征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四章中生代第一节中生代生物界的新发展第二节中生代全球大地构造和古地理演化第三节中生代中国地史概况第十五章新生代第一节早第三纪第二节晚第三纪第三节第四纪参考文献及指导读物第一版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附表地质年代表[1]。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库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8.地貌的形态组合9.地文期10.现代地貌11.古地貌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16.地貌有几种分带?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24.什么叫坡地?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是。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其次节地质灾难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学问·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引导同学熟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同学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关心同学解释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培育同学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3级以下为无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直接因素:震级、震源深度等间接因素: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根底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峻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次生灾难:诱发倒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扩散等灾难。

5.分布(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图示形成条件岩体比拟破裂、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度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多与山洪相伴,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一、推断题1.地震灾难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能源地质学

能源地质学

能源地质学图书名称:能源地质学出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作者:陈家良责任编辑:宋党育出版时间:2004年3月装订:平装开本:16页数:324商品ISBN:ISBN 7-81070-860-0/P.39市场价:33.80元会员价:33.80元折扣: 100.00%节省:.00元前言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地球的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能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90%是非再生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仅占10%.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能很早就已大规模地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故称为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而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称为新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称为一次能源,而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称为二次能源。

地球上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时刻进行着的热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极其巨大的能量,这种热能使地球上产生大气和海水的对流和循环,造成风能、波浪能、洋流能,造成蒸发、降雨等水的循环,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生长和繁衍,动物依靠植物而生存,由于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能源。

地热能则是地球自身产生的能源,而潮汐能是太阳系行星运行对海水、湖水等引力转换的结果。

核能是人类利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而产生出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水力能和核能。

据统计资料,世界上煤炭资源量约为15万亿t,目前每年的产量50多亿t;石油资源量约为3 000亿t,年产量50亿t;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400万亿m 3,年产量5万亿m3(相当于50亿t石油的发热量)。

普通地质学-教学课件.doc

普通地质学-教学课件.doc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研究对象一-地球,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和其成因的学问。

地球:是由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固体地球(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口然作用。

内力作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将古论今: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

第二章: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准矿物: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均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品构造的均匀固体。

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

非晶体:内部原子和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如:玻璃质,胶体等。

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

单体形态:一向延长型:晶体沿一个方向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纤维状等。

二向延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鳞片状、片状、板状等。

三向等长型:晶体在三维空间发育程度近于相等,呈等轴状或粒状。

集合体形态:单体为一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纤维状或毛发状。

单体为二向延长型,集合体常为鳞片状。

单体为三向延长型,集合体为粒状或块状。

光学性质: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光泽:矿物反射光线的能力。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土状光泽、丝绢状光泽。

颜色:表现为吸收光波的补色。

自色、他色、假色。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力学性质:硬度:矿物抗外来机械作用的强度。

解理:晶体受力后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的能力。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

构造地质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地质构造的概念第二章:1.岩层的概念;2.层面的识别;3.怎么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4.水平岩层的特征;5.“V”字形法则;6.岩层的真厚度、视厚度和铅直厚度的大小关系,真倾角和视倾角的大小关系;7.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与不整合两种类型。

角度不整合的两种类型;8.角度不整合的形成时代;第四章:1.褶皱的概念;2.褶皱的基本要素;3.褶皱的形态描述(构造盆地和穹窿构造);4.褶皱的里卡德分类的依据及7种类型;5.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概念;6.兰姆赛分类的三类五型;7.同沉积褶皱的概念;8.褶皱的组合形式;9.纵弯褶皱作用、特点和两种基本形式;10.褶皱的形成时代第五章:1.节理的概念;2.节理的分类;3.张节理和剪节理的特征、异同;4.节理组的交切关系有几种;5.节理组合与节理系的概念;第六章:1.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2. 滑距和断距的概念和分解,地层断距是在什么剖面上测的;3.断层的分类,正、逆、平移断层的概念;4.地垒、地堑的概念,正断层的组合形式;5.推覆构造、飞来峰、构造窗的概念,逆断层的组合形式;6.平移断层左行和右行的划分;7.断层效应(整节)8.断层的识别标志;9.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确定的几种方法及各方法指示断层哪一盘的运动方向;10.断层岩的类型;11.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12.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发育部位;第七章:1.霹理的概念和分类及各类型的概念;2.劈理的域结构;3.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分别有哪些;第八章:1.岩浆岩体的产状的概念;2.侵入岩体的产状和喷出岩体的产状;3.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4.岩体形成时代的关系★赤平投影(怎么在图上确定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的产状)。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作业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作业

其次节地质灾难题组1地震灾难(2021·江苏省如皋市高一质量调研)北京时间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千岛群岛(当地时间约13时)四周海疆发生里氏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

读震中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本次地震震源位于()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D.内核2.本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缘由是()A.震级较高B.震源较深C.震中距小D.地震时间1.A2.A[第1题,图中千岛群岛四周海疆发生了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依据内部圈层的划分,地震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

第2题,由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较深、震中距较大、地震时间为当地时间大约13点,这些都使破坏程度较小;而震级较高,为级,是本次地震破坏程度较大的主要缘由。

故A对,B、C、D错。

]题组2滑坡与泥石流灾难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难往往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

图1为我国某堰塞湖形成及自行消逝过程示意图。

图2为某地堰塞湖疏通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图1图23.该地最可能为()A.青藏高原东缘B.云贵高原东缘C.黄土高原北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4.堰塞湖自行消逝的时间长短,往往相差很大。

从形成到溃决持续时间较长的堰塞湖,可能带来的影响的()A.溃决前,堰塞湖以上河段沉积作用变弱B.溃决前,堰塞湖以下河段泥沙含量上升C.溃决后,堰塞湖以上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小D.溃决后,堰塞湖以下河段较溃决前沉积物颗粒变大5.据图2分析,堰塞湖的()A.溢洪道大致与等高线平行,水流平缓B.溢洪道坡度更大,流速更快利于泄洪C.堰塞体积累物较疏松,宜开凿溢洪道D.堰塞体积累物体量大,宜开凿多条溢洪道3.A4.D5.A[第3题,依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地海拔高(3 000 m以上),最有可能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且青藏高原东缘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雨季易消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从而引发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A 正确;云贵高原东缘接近东南丘陵,海拔相对不高,排解B;黄土高原北部海拔相对不高,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引发河道堵塞的可能性不大,C错;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少,且海拔相对不高,D错。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精品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讨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涉及教材第6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及分布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高生活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

难点:如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图片、地图、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质灾害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如何防治?”2. 讲解新课:(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地质灾害成因: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地质构造、岩性等,外因主要是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

(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有关。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预防、预警、避难、救援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典型地质灾害案例,让学生解地质灾害实际影响。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后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2)地质灾害成因(3)地质灾害分布规律(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滑坡、泥石流成因。

(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谈谈你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认识。

2. 答案:(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产生能量释放;滑坡是由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滑动;泥石流是由陡峭山区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物质在短时间内沿沟谷流动形成。

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doc

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doc

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发文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发布日期:2018-11-23生效日期:2018-11-23(2008年9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等十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与监测评价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第四章山体资源保护第五章地质遗迹保护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防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山体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其他与地质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岩体、土体、矿藏、地下水等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总和。

第四条地质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质量负责,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制和地质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推进重点地质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将地质环境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普及地质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并对在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与监测评价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调查,会同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和气象管理机构,根据地质环境调查结果和上一级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5第六章高频考点提分课(七)透析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5第六章高频考点提分课(七)透析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

1.(2020·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A.由北向南B.由西向东C.由西北向东南D.由东北向西南(2)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②③④①B.②①③④C.③①④②D.③②①④第(1)题:第(2)题:(1)C(2)D2.(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

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千米。

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图1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2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图1图2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变化:河床下切,坡度更陡,危岩峭壁增加;多堰塞湖,宽窄交替。

原因: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诱发滑坡、泥石流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局部水位上升,河面展宽,宽窄交替。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2020年山东卷第1、2题:以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为情境材料,结合冲沟走向、古河道、古堰塞湖等知识,考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和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2023年湖北卷第18(1)题:以绵茂公路位置和绵茂公路局部景观为情境材料,结合地图判读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等知识,考查滑坡、泥石流对河床的影响命题预测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材料为背景,结合地图、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解决滑坡、泥石流形成过程及影响等相关问题,注重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并重,难度中等偏上考向1地质灾害的成因(2024·深圳模拟)某研究团队在国道G318西藏境内玉普—然乌段作斜坡稳定性调查研究时发现,在该路段32千米内集中了51处规模较大的溜沙坡地质灾害。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培优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培优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六章第二节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北京时间2019年5月26日15时41分,秘鲁北部发生7.8级地震。

下图为地震发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秘鲁位于(A)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东非裂谷地震带D.大洋中脊地震带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和烈度关系的是(D)[解析]第1题,根据秘鲁地理位置可知,秘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2题,一次地震中震级只有一个,不同地方烈度不同,一般说来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

下图为“非洲某种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频率的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最可能是(B)A.旱灾B.地震C.沙尘暴D.泥石流4.图示自然灾害最主要的原因是(C)A.气温高,蒸发旺盛B.人类过度开垦草原C.地壳运动的结果D.降水多,坡度大[解析]第3题,该自然灾害位于板块边缘交界地区,故应为地震,B正确。

第4题,由上题可知,图示灾害为地震,地震发生与气候、人类活动无关,故C正确。

近年来,黄土滑坡灾害发生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据西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明,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下图为陕北地区1990年以来地方政府记录的黄土滑坡、崩塌按月统计结果图。

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陕北地区滑坡和崩塌数目差异的因素主要是(A)A.土质状况B.降水差异C.植被状况D.人类活动[解析]发生崩塌的斜坡坡度一般大于50°,发生滑坡的斜坡坡度一般小于50°。

读图可知,陕北地区崩塌数目多于滑坡,这是因为陕北地区多为黄土,黄土具有直立性,坡度大,更易发生崩塌,A项正确。

6.导致3~4月份陕北地区崩塌数目上升的主要因素是(D)A.工程建设B.农业灌溉C.降水增多D.土壤冻融[解析]3~4月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土层松动,更易发生崩塌,D项正确。

冻融泥石流是冻土地区重要的物质运移和地貌作用过程之一。

一般发生在十余度的斜坡上。

当冻土层上部解冻时,融水使主要由细粒土组成的表层物质,达成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从而使上层土层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冻融界面向下缓慢移动,形成冻融泥石流。

土力学土压力计算

土力学土压力计算

第六章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第一节概述第五章已经讨论了土体中由于外荷引起的应力,本章将介绍土体作用在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讨论土压力性质及土压力计算,包括土压力的大小、方向、分布和合力作用点,而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主要与土的性质及结构物位移的方向、大小等有关,亦和结构物的刚度、高度及形状等有关。

一、挡土结构类型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定义:挡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岩土工程建筑物,它是为了防止边坡的坍塌失稳,保护边坡的稳定,人工完成的构筑物。

常用的支挡结构结构有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锚杆式和加筋土式等类型。

挡土墙按其刚度和位移方式分为刚性挡土墙、柔性挡土墙和临时支撑三类。

1.刚性挡土墙指用砖、石或混凝土所筑成的断面较大的挡土墙。

由于刚度大,墙体在侧向土压力作用下,仅能发身整体平移或转动的挠曲变形则可忽略。

墙背受到的土压力呈三角形分布,最大压力强度发生在底部,类似于静水压力分布。

2.柔性挡土墙当墙身受土压力作用时发生挠曲变形。

3.临时支撑边施工边支撑的临时性。

二、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类型墙体位移是影响土压力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

墙体位移的方向和位移量决定着所产生的土压力性质和土压力大小。

1.静止土压力(E0 )墙受侧向土压力后,墙身变形或位移很小,可认为墙不发生转动或位移,墙后土体没有破坏,处于弹性平衡状态,墙上承受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E0 。

2.主动土压力(E a )挡土墙在填土压力作用下,向着背离填土方向移动或沿墙跟的转动,直至土体达到主动平衡状态,形成滑动面,此时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3.被动土压力(E p )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着土体的方向移动或转动,土压力逐渐增大,直至土体达到被动极限平衡状态,形成滑动面。

此时的土压力称为被动土压力E p。

同样高度填土的挡土墙,作用有不同性质的土压力时,有如下的关系:E p > E0> E a在工程中需定量地确定这些土压力值。

Terzaghi(1934)曾用砂土作为填土进行了挡土墙的模型试验,后来一些学者用不同土作为墙后填土进行了类似地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地质灾害——指由于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自然地质灾害——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人为地质灾害——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使周围地质环境发生恶化而诱发的地质灾害。

地震——地壳发生的颤动或振动,是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

海啸——海底发生的地震。

地震的类型1.地震按成因可分为:(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人工诱发地震2.按震源深度的不同可分为:(1)浅源地震<70km;(2)中源地震70~300km;(3)深源地震>300km3.按地震震级大小可分为:(1)微震<2~2.5级;(2)有感地震2~4级;(3)破坏性地震5~6级;(4)强烈地震或大地震≥7级震源——在地壳内部振动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可看作是地面上震动的中心。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地方到震中的距离。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处产生剧烈振动,以弹性波方式向四周传播,此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震级是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是用来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量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表面和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烈度的大小除与地震震级、震中距、震源深浅有关外,还与当地地质构造、地形、岩土性质等因素有关。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

根据使用特点的需要,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及设计烈度三种。

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一百年内能普遍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建筑场地烈度是指在建筑场地范围内,由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对基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设计烈度是指抗震设计中实际采用的烈度。

它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经济性等的需要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次地震中,震级是唯一的,而地震烈度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烈度。

一般认为:当环境条件相同时,震级愈高,震源愈浅,震中距愈小,地震烈度愈高。

地表破坏造成的影响地面断裂、斜坡破坏、地基效应斜坡破坏:地震使斜坡失去稳定,发生崩塌、滑坡等各种变形和破坏,引起在斜坡上或坡脚附近建筑物位移或破坏地基效应:地震使建筑物地基的岩土体产生振动压密、下沉、振动液化及疏松地层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导致地基失效、建筑物破坏。

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力是由地震波直接产生的惯性力。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造成的。

第二节崩塌及岩堆崩塌——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向下崩落的现象。

落石——陡峻斜坡上个别、少量岩块、碎石脱离坡体向下坠落的现象。

山崩——规模巨大的山区崩塌。

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地形地貌条件、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水的条件、气候因素、其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地形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

斜坡坡度大于55°、高度超过30m的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

岩性条件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坚硬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陡边坡以及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较易发生崩塌。

地质构造条件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

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

气候条件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块,崩落极为盛行。

其它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和振动影响。

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引起的振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崩塌的防治1.排水:水的参与加大了发生崩塌的可能性,所以要在可能发生崩塌的地段上方修建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流入崩塌区内。

崩塌地段地表岩石的节理、裂隙可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填封,防止地表水下渗。

2.对于落石和小型崩塌,可采用:(1)清除危岩;(2)支护加固;(3)拦挡工程。

3.对于大型崩塌,可采用棚洞或明洞等防护工程。

若各种方法均不能解决问题时,只能采取绕避方案:或将线路内移作隧;或将线路改移到河对岸。

二、岩堆岩堆——陡峻斜坡上的岩体,受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碎屑,崩落下来在坡脚形成的疏松岩块堆积体。

岩堆的特征:1.位置及形状:岩堆一般位于高陡崩塌斜坡的坡脚处。

从平面上看,上窄、下宽,如三角形或梯形;2.表面坡度:岩堆表面坡度与组成岩堆物质的天然休止角接近;3.结构、构造:岩堆内部结构疏松。

岩堆内部稍具层理,层理面与表面坡度大致平行;4.岩堆底部坡度:岩堆底部为原坡脚地面,上陡下缓。

岩堆防治以防为主,对于规模大、正在发展的岩堆,应以绕避为宜;对于中、小岩堆、已趋停止或已停止发展的岩堆,铁路、公路通过岩堆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1.排水:要排除岩堆附近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2.线路位置选择:以路堑通过时,位置应选在岩堆顶部;以路堤通过时,路堤位置应选在岩堆下部。

3.在岩堆上的线路,应尽量少填少挖。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斜坡内部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下滑,且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的坡体变形。

滑坡的形态特征滑坡体——沿滑动面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岩土体。

滑动面——滑坡体沿其下滑的面。

滑坡壁——滑体后缘与母体脱开的分界面。

平面上多呈围椅状。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运动速度的差异,滑坡体断开或沿不同滑面多次滑动,在滑坡上构成多级台阶。

每一台阶由滑坡平台及陡壁组成。

滑坡舌——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伸入沟堑或河道中的部分。

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受阻,被挤压鼓起成丘状的部分。

滑坡裂隙——滑坡体内出现的裂隙。

滑坡常见的各种地貌、地物特征:1. 滑坡体上房屋开裂甚至倒塌;2. 滑坡周界处双沟同源现象;3. 滑坡体表面坡度比周围未滑动斜坡坡度变缓;4. 滑坡体上的“醉林”、“马刀树”等现象。

滑坡的形成条件:必备条件滑动面、切割面、临空面力学条件在贯通的滑动面上,总下滑力>抗滑力。

影响滑坡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人为因素等1.地形地貌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影响着斜坡的稳定性。

高而陡峻的斜坡较不稳定,因为地形上的有效临空面提供了滑动的空间,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2.地层岩性沉积物和岩石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3.地质构造滑坡的产生与地质构造关系极为密切。

滑动面常常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

另外,岩层的产状也影响滑坡的发育。

如果岩层向斜坡内部倾斜,斜坡比较稳定;如果岩层的倾向和斜坡坡向相同,就有利于滑坡发育,特别是当倾斜岩层中有含水层存在时,滑坡最易形成。

4.地下水绝大多数滑坡的发生发育都有地下水的参与。

因为地下水进入滑动体,到达滑动面,会使滑动体自重增大,使滑动面抗剪强度降低,再加上对滑动体的静、动水压力,都成为诱发滑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5.人为因素及其它因素人工切坡,开挖渠道,露采矿坑等人类的工程活动。

如设计施工不当,也可破坏斜坡平衡,引起滑坡。

此外,地震、大爆破和各种机械震动常诱发滑坡,因为地面震动不仅增加了土体下滑力,而且破坏了土体的内部结构。

当上述条件同时具备时,滑坡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按滑坡力学特征分类牵引式滑坡:滑体下部先失去平衡发生滑动,逐渐向上发展,上部滑体受到牵引而跟随滑动。

推动式滑坡:滑体上部局部破坏,上部滑动面局部贯通,挤压下部滑体,最后整个滑体滑动。

滑坡防治原则:1. 应当是以防为主、整治为辅;2. 查明影响因素,采取综合整治方案;3. 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

滑坡防治(一)排水1.排除地表水:对滑坡体地表水要截流旁引,不使它流入滑坡内。

2.排除地下水:其中水平排水设施有盲沟、盲洞、水平钻孔。

垂直排水设施有井、钻孔等。

(二)刷方减载:对于头重脚轻的滑坡、高而陡的斜坡,可将滑坡上部或斜坡上部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并将其堆放在坡脚处。

(三)修建支挡工程:支挡工程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抗滑力,直到不再滑坡。

(四)改善滑动面或滑动带的岩土性质:土质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岩土体的抗滑能力,主要用于土体性质的改善。

一般有电化学加固法、硅化法、水泥胶结法、冻结法、焙烧法、石灰灌浆法及电渗排水法等。

第四节岩溶岩溶——指可溶性岩石受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侵蚀和崩塌为辅的地质营力的综合作用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统称,又称喀斯特(karst)。

岩溶发育在:岩盐类岩石、硫酸盐类岩石、碳酸盐类岩石岩溶的形成条件:可溶性岩石、岩石的裂隙性、水的溶蚀能力、岩溶水的运动与循环(垂直循环带、季节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岩溶发育规律:岩层产状的影响、地质构造的影响、地壳运动的影响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有:地基塌陷、,均匀下沉,基坑、洞室涌水等岩溶的防治措施1.挖填;2.跨盖:采用梁式基础或拱形结构跨越溶洞、沟槽等,或用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覆盖沟槽、溶洞。

3.灌注:对于埋深大,体积也大的溶洞,可通过钻孔向洞内灌入水泥砂浆或混凝土以堵塞洞穴。

4.排导:在查明水的来源情况、实地的地形、生产条件和场地情况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排导方法,使水流改道疏干建筑地段;对洞穴或裂隙涌水可用粘土、浆砌片石或其它止水材料堵塞等。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必备条件: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陡峻的地形、足够的突发性水源松散固体物质(地质条件):在形成区内有大量易于被水流侵蚀冲刷的疏松土石堆积物,是泥石流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地形条件: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三个区段。

形成区:该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沟谷纵坡降可达30°以上。

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崩塌、滑坡发育;坡体光秃,无植被覆盖,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汇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的固体物质。

形成区又可分为汇水动力区和物质供给区。

流通区:该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和跌水,泥石流进入本区后极具冲刷能力。

流通区形似颈状或喇叭状。

非典型的泥石流沟,可能没有明显的流通区。

沉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形较平缓。

泥石流至此速度急剧变小,最终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有的堆积区还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水源条件: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人为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的不当可促进泥石流的发生、发展、复活或加重其危害程度。

泥石流分类:(一)按所含固体物质成分分为:泥流、水石流、泥石流(二)按地貌特征分为:沟谷型、山坡型(三)按流体性质分类:1. 粘性泥流;2. 粘性泥石流;3. 稀性泥流;4. 稀性泥石流;5. 水石流(四)按泥石流规模大小分类:1. 小型;2. 中型;3. 大型;4. 特大型(五)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及防治措施掌握泥石流的独有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选择好线路的位置是防治泥石流的最有效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