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四策略”

合集下载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行之有效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行之有效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行之有效策略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建模兴趣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建模欲望。

例如,在教学“乘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学校组织学生去春游,每个班级有 30 名学生,一共 5 个班级,需要准备多少份午餐?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乘法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建立乘法模型的兴趣。

二、引导观察分析,培养建模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比如,在讲解“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各种物体的形状,然后让学生用绳子或软尺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

在测量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周长就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从而建立起周长的概念模型。

三、鼓励动手操作,体验建模过程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体验到数学建模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体验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四、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建模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升建模能力。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数学建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本文将从教学方法、实践机会和激发兴趣等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一、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数学建模教学数学建模是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或情境,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超市的优惠活动,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并进行数学建模。

二、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和验证等一系列操作。

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

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情境,让学生亲自进行数据采集、图表绘制等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问题,设置游戏化的学习任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注重拓展与应用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竞赛或者其他科学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建模技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此外,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给学生讲解如何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

五、适应个别差异,灵活教学在培养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时,教师要注重适应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一些数学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引导他们跨越认知障碍;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复杂和挑战性的建模任务,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巧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提出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第一个步骤是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应当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中,感知到问题的存在以及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师应当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指导学生如何从问题中获取数学素材和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他们每天在学校的活动场地上的变化,然后提问。

“为什么活动场地在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培养数学思维数学建模依赖于良好的数学思维,因此培养数学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提供多样化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具有不同难度和风格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思考策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和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三、整合跨学科知识数学建模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

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并与数学知识相结合。

1.整合语文知识。

通过解读数学问题和总结问题解决的思路,学生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整合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与数学建模紧密相关,例如将测量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等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有哪些怎么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

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有哪些怎么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

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有哪些怎么培养小学生建模能力1、重视建模教学,激发学生建模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重视建模教学。

2、通过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素养,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数学建模教学,或是数学建模教学的能力不强,造成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较难提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建模教学。

要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提升数学建模教学的意识。

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对教师数学建模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数学建模的教学能力。

可通过观摩其他教师优质数学建模课来提升自身建模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集体研讨交流来提升建模教学能力。

3、开展建模活动提高学生建模兴趣。

由于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与概括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等要求较高,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建模存在畏难情绪,影响了建模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通过举办各种数学建模活_来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的魅力,体会数学建模成功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建模兴趣。

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建模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如下:1、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在当前的格局下,数学教育一般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建模思想则不同,它主要侧重于由学生自行探索学习规律,对于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下复杂的数学问题,建模思想主要的作用在于讨论各个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推导出数学模型来总结掌握的数学关系,它培养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有助于启蒙初中学生数学学习。

初中生有着其特殊的思维特点,对于知识的掌控能力强,对新方法的适应能力也强,施教者对其的建模思维的培育也较为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更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并使其付诸应用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在当今社会,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能。

因此,从小学时期开始,就应该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策略,以确保这项任务的有效完成。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是一群年龄较小,想象力比较丰富,而且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孩子。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形式,来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这样能够在玩游戏的同时,向他们传递数学建模的核心理念,更加生动、直观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此外,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建模,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授课、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建立情景化教学模式情景化教学模式是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情况中进行实际操作,学以致用。

采用情景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建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效果,让他们对数学建模的兴趣更加浓厚。

具体实现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数学建模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尤其是与小学生平时接触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让小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观察现象,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习、实践,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并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原理,让学生计算出食堂的菜品采购成本、制定餐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践动手操作要想让小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技能,实践动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建模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超市里的文具盒每个 5 元,小明买了 3 个,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明白用加法计算是 5 + 5 + 5 = 15(元),用乘法计算则是 5 × 3 = 15(元),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乘法的意义,激发了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建立乘法模型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观察思考,培养建模意识观察和思考是建模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黑板、窗户、课桌面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周长该如何计算。

然后,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通过计算得出它们的周长。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建立了周长的数学模型。

三、经历建模过程,掌握建模方法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建立、模型的构建、求解和验证等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建模过程,掌握建模的方法。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水平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水平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水平的教学策略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愈发重要。

数学建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首先要让他们对数学建模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如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优惠计算、交通流量预测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建模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同时,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建模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成功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可以以手机话费套餐的选择为例。

不同的套餐有不同的收费标准,让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来分析哪种套餐更适合自己的通话和上网需求。

这样的例子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建模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进行数学建模的前提。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在建模过程中灵活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在学习线性规划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直线的方程等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为后续的建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转化能力数学建模的关键在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以一个工厂生产安排的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生产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如原材料供应、设备工时、市场需求等)?如何定义目标函数(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首先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而这些基础知识包括数学运算、几何图形、代数等方面的知识。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应该系统化学习这些数学基础知识,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际运用来掌握这些知识。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建模。

二、注重实际问题的引导数学建模是要求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解决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注重团队协作在进行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团队合作。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或者课外学习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给予学生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数学建模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注重跨学科的整合数学建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综合科目,如“数学与科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等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者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数学建模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求解和验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能加深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一、打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首先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数学学习氛围。

学校可以组织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思维训练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教师也要提供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前提是能够发现问题。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发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求解。

三、培养模型构建的能力模型构建是数学建模的核心环节。

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简化和抽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构建简单的数学模型。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方程或图形。

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信息,培养他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一些数学工具和方法,如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帮助他们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鼓励创新和探索精神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学校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尝试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四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四策略”


在 联 系比 较 中建 模
数 学 知 识 之 间 存在 着 严 密 的逻 辑 联 系 , 旧知 是 新
知 的基 础 , 新 知 是 旧 知 的 延 伸 与 发 展 。 为此 , 新 的 数
作者简介 : 张荣娣 ( 1 9 8 0 - ) , 女, 福建三 明人 , 一级教 师, 大学本科。
学模 型从广 义角度讲 , 包括数学 的概念 、 定理 、 规律 、
法则、 公式 、 性质 、 数量关系式 、 图形 等 。 可 见 数 学 教 学从 某 种 意 义上 来 说 , 就 是 数 学模 型 的 教 学 。那 如 何 落 实模 型思 想 , 培 养 学 生 建 模 的 能 力 呢? 笔者 在 实践 中 总结 出 以下 四种 策略 , 能 有效 培 养 学 生建 模 能 力 。
两位 ; 除 到 哪 位 商 就 写哪 位 上 ; 余 数 要 比除 数 小 。然 后 再 学 习除 数 是两 位 数 的 除法 , 在 学 生 掌 握 除 数是 两
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 象出数学 问题 , 用数学符号
建 立 方程 、 不等式 、 函 数 等 表 示 数 学 问 题 中 的数 量 关
42
能力 培养
生 已有 知 识 模 型 基础 之上 进 行 新 知 的教 学 , 立 足于 旧 知模 型 , 抓 住 新 旧知 识 的 联 系 , 通 过 联 系沟 通 、 对 比深
特征 ,质 》 一课
时, 我 先让 学生观察 情境 图 , 得 到如下信 息 : 一 本 书 2 3 4页 , 昨 天看 了 6 6页 , 今 天看 了3 4页 , 还 剩 下 多 少
系和 变 化 规 律 。 求 出 结 果 并讨 论 结 果 的 意义 , 这 些 内

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

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

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当今社会,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建模能力让孩子们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呢?1. 培养对问题的观察能力首先,培养孩子对问题的观察能力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基础。

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如通过简单的测量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办法。

2. 引导孩子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其次,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

数学建模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题,更要培养孩子们从实际问题出发,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进行求解。

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并逐步引导他们使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3. 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核心。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方面,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为了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多做数学思维训练题,例如逻辑推理题、方程式填空题等,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造具体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提高。

例如,让孩子们观察花园里的植物,并通过测量它们的生长速度和高度来进行数学建模,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使用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从中发现规律并提出预测。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创新思维。

5. 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数学建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也需要借助合作学习与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互相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数学建模的效果。

综上所述,培养孩子的数学建模能力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培养问题观察能力、引导运用数学建模方法、培养数学思维以及设计具体实践活动和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全面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四年级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数学建模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行程问题”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周末小明和爸爸一起去公园游玩,他们从家出发,步行每分钟走60 米,走了 20 分钟到达公园。

你能算出小明家到公园有多远吗?”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乘法运算”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接龙比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地面、黑板、窗户等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让他们思考如何计算这些物体的面积和周长。

再如,在学习“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自己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的结论,还能理解这个结论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总结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建模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总结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借鉴。

1. 引入实际问题引入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之一。

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抽象的和无趣的,但通过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或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来引入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提出假设、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问题,并对结果进行验证。

通过实践性的问题解决活动,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将其应用于数学建模中。

3.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果。

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4. 注重实际应用数学建模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5. 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外,教师可以引入项目作业、小组报告、口头演讲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等方面。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关键策略数学建模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现实问题解决中的必备工具,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许多学生在数学建模方面存在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键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策略一:培养数学基础数学建模需要深厚的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因此,学生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之前,首先需要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机会。

在学校方面,可以安排专门的数学基础课程,教授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家庭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数学俱乐部或者参加家庭数学学习活动,如解决数学难题、玩数学游戏等。

策略二:注重实践操作数学建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紧密。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培养数学建模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际问题的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数学建模竞赛,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切磋和交流,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策略三:跨学科融合数学建模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学生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

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数学与物理学的结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课堂学习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共同探讨。

同时,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如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或者开展团队项目研究等。

策略五:鼓励创新思维数学建模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数学建模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的思路。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数学建模能力则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一、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数学建模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它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具体而言,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这种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意义和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合适的知识点。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基础的基础上。

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可以选取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例如。

如何选择最短的路线、如何计算火车时速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逻辑推理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1. 强化基础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

只有建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进行建模。

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和教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数学意识
其次,要加强数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数学,就理解数学对于生活和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3. 增强实践性
4. 借助技术手段
最后,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建模。

例如,使用数学建模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建模,理解他们所学的数学原理。

另外,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与交流,从其他学生中获取更多的建模思路和技巧。

总之,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和意识的培养,加强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和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建模的技能,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它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1. 提供相关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学生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和能力。

2. 给予学生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建模和解决。

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也可以是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如物理问题、化学问题等。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3.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建模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数学建模的教材、参考书籍、网上学习资源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

也可以引入一些数学建模的软件和工具,如MATLAB、Python等,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4.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比赛和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比赛和活动,如数学建模大赛、数学建模夏令营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5. 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推理思维等。

通过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能力。

6.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数学建模的过程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将数学建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从而为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超市里苹果每斤 5 元,小明买了 3 斤,那么他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比如,在学习“面积”这一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地面、黑板、窗户等物体的表面,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给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需要多少块地砖?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思考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记住数学公式和结论,更要让他们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

通过这样的操作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数学建模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与成年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采用特定的策略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第一步。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启发性的教学案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问题意识。

例如,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问题、公交车换乘问题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二、提供合适的数学工具为了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建模,需要提供合适的数学工具。

这些数学工具可以是计算器、尺子、平衡秤等,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提供合适的数学工具,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观察、测量、模拟等数学建模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

三、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数学建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关注实际问题的应用数学建模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时,要关注实际问题的应用。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家庭预算问题、环保问题等,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鼓励创新思维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时,需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数学建模比赛、设计一些创新性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注重实践操作数学建模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时,需要注重实践操作。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进步,数学建模成为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能力需求。

而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点阶段。

在现如今的教育中,许多数学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数学建模在未来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小学生在数字计算中能力较强,但在解题思路与创新思维中较弱。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1. 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模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小学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是培养未来成才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数学建模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文化传承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模学习可以使学生从早期的计算方法中摆脱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

2. 建立数学建模课程新的课程标准中加入了数学建模的要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建模的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验丰富并具有数学建模技能。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建模实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起实践探讨和学生团队协作,通过讨论、检验和评估模型建立的基础,对学生进行建模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建模仿真软件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建模仿真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使用建模仿真软件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风险和成本。

在教学中使用建模仿真软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建模仿真软件进行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中模拟和掌握技能,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观察、监测和记录数据来完成建模实验。

4. 利用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可以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掌握建模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建模思维和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已有的建模案例,让他们在分析案例中体验建模以及理解和掌握建模方法和技能。

案例分析没有局限,可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例如,如何避免课桌上的溢水下淋到地面上等等。

5. 发挥集体智慧社会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四策略”
作者:张荣娣
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第11期
[摘要]
模型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对学生数学思维及学习方式有着重大影响。

数学教学从广义上来讲是数学模型的教学。

培养学生建模能力,在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模型,更好地理解数学,提高数学学习效益。

基于教学实践,提出“联系比较、实践操作、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四种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模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建模能力;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部分中,明确提出了“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具体解释为“模型思想的建立,不仅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也是建立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数学思想,表明它不仅仅是学生要掌握某个具体模型,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与生活将起着方法论的意义。

数学模型从广义角度讲,包括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形等。

可见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数学模型的教学。

那如何落实模型思想,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种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建模能力。

一、在联系比较中建模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

为此,新的数学模型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模型基础之上。

所以在建立新的模型时,要从旧的知识模型入手,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从而在旧模型中建立起新的模型。

如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模型,最直接相关的就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模型,所以在教学时就可先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56÷5,在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算法模型:从高位除起,先看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哪位上;余数要比除数小。

然后再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与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就会发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的模型与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模型基本上是相通的,区别在
于:在除时是先看前一位数还是先看前两位数。

通过创设这样有联系对比的情境,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模型,而且从更高层面理解了整数除法计算的一般模型。

有这样的模型学生在面对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时,就生成出除数是三位数算法模型来,这样的模型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模型基础之上进行新知的教学,立足于旧知模型,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联系沟通、对比深化,是帮助学生不断建立模型的重要策略。

二、在实践操作中建模
数学模型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抽象概括性,而小学生思维以具体直观思维为主,这是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一对主要矛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手与脑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学生实践操作是建立在一定思维指导的,是有思维的操作,同时实践操作会引导思维更深入,可见实践操作能有效解决这个矛盾。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周长”时,通过具体实物树叶,让学生感知树叶的边沿是从哪儿开始,又到哪儿结束的?让学生理解、感知到这样是一圈,然后让学生在准备的吹塑纸树叶进行比画,初步建立一周的模型,适时提出除了树叶的面有一周外,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一周,然后呈现三角板、数学书、钟面等让学生找一找,指出它的一周,进一步巩固一周模型的理解。

同时呈现大小不一的图形,让学生感知周长有大小之分,引导学生明白物体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体的周长,同时趁热打铁呈现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比画,进一步理解明白这些图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围绕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即3条边长度的总和;四边形的周长围绕四边形一周的长度,即4条边长度的总和。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对周长这个模型理解在不断地深入,开始是在实践操作中感知一圈,一圈是学生的经验,然后过渡到一周,有了充分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周长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建模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再创造,实践操作为学生这种再创造的建模提供了具体行为支撑,对模型的理解更为丰富,同时也为学生建模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在观察分析中建模
数学模型是从多个具有共同事物的观察分析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的特征。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建模提供足够多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多角度地充分观察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具体事例背后的共同特征,建立起数学模型。

如在教学《减法性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得到如下信息:一本书234页,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还剩下多少页?学生独立完成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①234-66-34=134;②234-(66+34)=134;③234-34-66=134。

这三种解法当中,①、③两种解决的思路基本上一致的,而解法②与①、③是不一样的,但结果是相等,即234-66-34=234-(66+34),然后我再让学生计算:85-12-36和85-(12+36),120-45-55和120-(45+55),结果得出85-12-36=85-(12+36),120-45-55=120-
(45+55),学生通过这3个式子观察,就能感觉并分析到其中的规律,学生能语言表达出这3个式子共同的特征: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种表达已是对以上3种式子的抽象概括,已是一种模型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减法性质的模型:a-b-c=a-(b+c)。

这里建模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3个式子进行充分观察与分析,才能发现共性,才能建构起新的模型。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模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比如商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在教学中要提供3个及以上的具体事例,让学生独立观察分析,为学生建模提供素材与平台,这样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四、在类比猜想中建模
类比推理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根据两类事物的相似性,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可能也具有该性质。

如根据整数的运算定律类推出小数运算定律,由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类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

基于两类事物的相似性,由一类事物的模型类比猜想出另一类事物模型,这是培养学生建模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复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从中找出对应关系,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模型: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S=a×h÷2。

在此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2,那梯形的面积计算(下转第52页)(上接第43页)公式可能是怎样的?让学生进行类比猜想,因为有了前面三角形面积推导回顾的基础,且三角形与梯形具有相似性,学生不难类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模型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有了猜想的模型,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对猜想的模型进行推理、解释和验证。

所以类比猜想能对学生建立新模型指明方向。

要让学生能通过类比猜想来建立建模,首先要求这两个内容要有相似性,这样才能进行类比。

另外,类比是一种由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所以通过类比建立起来的模型不一定都正确,比如在学习“因数与倍数”单元中“2的倍数”的特征模型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在学习《3的倍数》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出“3的倍数”特征模型:个位上是0、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但通过验证发现这个模型错了,这时就要去建立新的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建立的模型错了,但学生却经历了类比来建立新模型的过程,同样也很有意义。

学生建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自觉,在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并有意识地为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提供平台,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建模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李雪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