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赏析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着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着名诗人。

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注释] 啼:叫。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帜。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如烟般的蒙蒙细雨。

[译诗]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杏花的古诗10首

杏花的古诗10首

杏花的古诗杏花庾信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解读此现存最早之杏花诗,纯用白描,写出杏花春意盎然。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这两句不要更好。

诵读这首小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茫茫无际原野上的一枝枝绽开着鲜嫩之色的杏花:“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淡远的春绿与鲜艳的杏红,以一种和谐明快的色调,点染出浓郁的春意。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随着视线的移动,我们看到这火一般的杏花,或在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辨;或在近处的山城艳丽夺目,一派“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

接着,作者笔调轻轻一转,抒写人们对杏花的喜欢和珍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红琼是红色的美玉。

小心采折的杏花,被托在金黄灿灿的盘子里,就象一块块红色的美玉,敬献在宾客面前。

它象征着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春天;传达出沸腾喧闹、生机盎然的春意,给予读者以无限惜春、爱春、赏春的愉悦。

如果说,宋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以虚带实、以静写动,烘托了春天的美丽生动,那么,“好折待宾客,金盘托红琼”,则是以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色调,透露出春天的信息,迸发出春日的喜悦。

“妃白俪黄”,是六朝人讲究诗文工丽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杏花诗》可以看出。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文学家庾信,他在敷藻炼色方面的功夫是很深的。

在他的诗文中,象《杏花》诗这样“光彩鲜焕”的描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例如“梨红大谷晚、桂白小山秋”“寒沙两岸白,猎火一山红”、“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等等。

这给予后代诗人尤其是诗坛巨擘杜甫影响很大。

清人许裢在《评〈玉台新咏〉序》中云:“骈语至徐庚,五色相宣、八音迭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唐代之津梁”,评价可谓切中肯綮。

《杏园》唐•杜牧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北陂杏花》宋•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水村山郭酒旗风全诗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全诗是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全诗是什么水村山郭酒旗风全诗如下: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莺啼:即莺啼燕语。

2、郭;外城。

此处指城镇。

3、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4、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陈政权。

5、楼台:楼阁亭台。

此处指寺院建筑。

6、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7、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当时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译文]:1.千里江南处处黄莺啼啭,柳绿花红。

依山傍水的村庄和城郭了,迎风招展的酒旗。

南朝那四百八十余所金碧辉煌的古寺,有多少亭台楼阁、佛庙僧寺沉浸在蒙蒙细雨中。

2.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3.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

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赏析】杜牧,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

在文学方面,他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春。

作者用“江南春”三个字包容了无边无际的江南美景,将实见、实听与联想、虚想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绝美的“江南初春图”。

诗中从江南风物特征-莺、树、花、水、酒店、寺院、楼台等着笔描绘江南春景,有声音、有色彩、有静境、有动态,春色如绘,春意盎然。

既写出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使读者领悟到江南那无处不春的美。

让人举目可见,倾耳可听,心旌为之摇荡。

诗人把握住了江南春色的特征,层层布景,将晴日之明朗与雨天之迷蒙,层次丰富而又色调错杂地绘出,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明远绚丽。

话辉煌灿烂的杏花汾酒历史

话辉煌灿烂的杏花汾酒历史

第 二年正月 ,李世 民再 次来到 晋 析化验 , 晚上一盏 油灯两杯 汾酒 , 两人
晋商与汾酒
祠, 用杏花村 汾酒大宴群臣 。提及当年

在此地把酒檄文 ,纵观眼前大唐盛世 , 系统的研究后 , 方心芳写 出了中国制 曲
晋商 在明清时期 曾称雄商 界五百 倍加感慨 。李世民提笔挥毫 , 留下了翰 酿酒的经典论文《 汾酒酿造情形报告》 。 年, 商路畅达 , 汇通天下 , 享誉 中外 。当 墨珍宝——《 晋祠之铭并序》 。 道 出了汾酒人 千年酿酒 实践 中的七大 “ 人必得其精 , 水必得其甘 , 曲必得 其湿 , 火必得其缓 ” 。
当时全 国许多地方 酿造 的酒 , 都少
不能不说是大 后来被唐 高宗李 治封为 皇后 的武 香飘九州的杏花村美酒 ,
不了—个“ 字。汾酒随着晋商的脚步 , 则天 , 汾” 在众多宫廷 贡酒 中惟独钟爱竹 叶 自然的天地造化 和汾酒 人大智大 慧的 香飘万里 , 衍生 出中国各地诸多名酒 。 青酒。 杰作 。 发展 ・ 月刊
“ 山窗游玉女 , 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 双凤 , 潭心倒九龙。 中浮竹叶, 酒 杯上写
芙蓉 。故验 家山赏 , 惟有风入松。”
李世民与汾酒
诗句文采飞扬 , 境优美 , 意 是武则天
诗作 中倍受历代文学家推崇的一首 , 为 、 正是杏花村的竹叶青酒 。这 公元 6 7年 , 1 隋朝江山处于风雨飘 其增色的 ,
汾酒 , 开怀畅饮 。 龙心大悦之余 , 下令免 名微生物发酵专家的方心芳。 除百姓 的赋税徭役 , 命人从长安带来伶
龙城大地莺歌燕舞、 欢乐祥 和。 在往后 的十多天里 , 他和汾酒 掌柜 酵室 , 蹲在烧 锅前 , 搞调查 、 做笔记 、 分 聊到天亮 。 对汾酒 的酿造过程进行 了 人乐师 , 在太原设立教坊、 园, 梨 一时间 扬得龄促膝交谈推心置腹 , 白天守在发

杏花村 简介

杏花村 简介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简介杏花村因杏花诗而闻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作《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留文,杏花村被誉为天下第一诗村。

清康熙年间,池州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是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唯一村志。

为充分挖掘杏花村文化内涵,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抢抓发展机遇、顺应社情民意,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高效推进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在史载杏花村区域基础上,利用良好的山水生态本底,延续保持现已恢复的历史文化遗存廊道,规划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东至318国道,南至涓桥天生湖南岸山体分脊线,西至秋浦河西岸,北至秋浦河大桥东连接线。

规划布局为“一路两水三区”,“一路”即杏花村景观大道,“两水”即秋浦河观光带和杏花溪风光带,“三区”即民俗体验区(8平方公里)、田园观光区(11平方公里)、山水度假区(16平方公里)。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立足彰显原生态的山水风貌、古朴式的乡村风韵、江南味的田园风光和市井里的诗酒风情特色,围绕打造具有“唐朝风韵、市井风味、农耕风俗、民俗风格、山水风情、生态风貌”的“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等目标,突出展示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四大文化”,重点创新杏花诗林、杏花酒肆、杏花农庄、杏花烟溪、杏花渔港、杏花茶坊、杏花木屋、杏花草市“八大业态”,坚持高站位策划、高品质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力争到2020年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的国家5A 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设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

规划编制方面。

已编制完成“一路两水三区”总体规划、村落布局规划和北入口区域地段详细规划,农业、林业、游路、水系、电力、燃气、供水、弱电等专项规划已完成评审。

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古代诗歌阅读(原卷版)-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

古代诗歌阅读考题猜想(原卷版)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①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本诗写于徐州任上。

②香雪,指杏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围绕题目,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与《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江、花、月、夜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寻幽人”的“寻”字富有意趣,写出明月为主,诗人为客,明月居然入户来寻幽人,引出下文诗人提起衣袍月下漫步的行为。

C.“炯如流水”写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后,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

D.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

“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陆游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作此诗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逍遥自在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携手同游,这让诗人对村居生活感到了一丝快慰。

4.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中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诗酒文化与遗产保护

杏花村诗酒文化与遗产保护

杏花村诗酒文化与遗产保护摘要:对杏花村诗酒文化的争议进行分析,论述了遗产保护的重点是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两个方面。

关键词:杏花村;诗酒文化;遗产保护“清香世界无三品,诗酒天下第一村。

”是对汾阳杏花村的高度概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传世之作,描绘了唐代杏花村的田园牧歌景象。

诗酒交融的农耕时代已经远去,现代化的酒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城镇的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诗酒文化作为特色,穿越了时空,持续并深刻地影响着城镇的发展。

1.诗酒文化在争议中发展杏花村,位于吕梁山东部的子夏山脚下,山西汾阳市东北15公里处,这里因酿造汾酒而扬名天下,号称“中国酒都”,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村庄之一〔1〕。

1.1 汾阳杏花村的历史沿革杏花村有6000多年的历史,酒的酿造生产一直伴随着古村的兴衰,从未中断过。

根据考古挖掘,在汾酒老作坊东北几百米的河道边,发现了几千件古代酒器、酒具,时间大约从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到夏商周时期,历经2000多年。

在唐代,古杏花村属于郭栅镇,一直延续到元代。

明代实行里甲制,杏花村地区被划为尽善北里和尽善南里,尽善北里辖11 村,尽善南里辖3 村。

明清时期杏花村属于尽善北里。

1956年,成立杏花乡,辖21个自然村。

1959年3月,成立杏花公社,驻杏花东堡。

1982年11月,更名为杏花村公社。

1984年6月,杏花村公社改设杏花村镇至今。

历史的变迁造成杏花村的村名若隐若现,很多人对现在的村名持怀疑态度,认为是民国以后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1.2 诗酒文化引发的争议1.2.1 唐诗中的杏花村的考证杜牧的《清明》诗脍炙人口,人们对诗中所说的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却一直众说纷纭。

据考证,全国有19个叫杏花村的地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6 个。

它们是:山西汾阳市的杏花村、湖北省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安徽省贵池县的杏花村、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江苏徐州丰县的杏花村、江苏南京城西南隅的金陵杏花村。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古诗原⽂及注释清明古诗原⽂及注释 《清明》是唐代⽂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中所见,⾊彩清淡,⼼境凄冷,历来⼴为传诵。

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清明古诗原⽂及注释,欢迎⼤家参考! 原⽂ 清明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词句注释 ⑴清明:⼆⼗四节⽓之⼀,在阳历四⽉五⽇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体分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如此节⽇,路上⾏⼈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安徽池州贵池区秀⼭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多⽤“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纷纷飘洒,路上羁旅⾏⼈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不答遥指杏花⼭村。

创作背景 此诗最早见于宋⼈谢枋得编《千家诗》,杜牧的《樊川⽂集》(杜牧外甥延翰编,北宋⼈续编)、清⼈冯集梧《樊川诗集注》(版本依据为《樊川⽂集》)及《全唐诗》均未收录。

谢枋得为南宋⼈,然从《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所载宋祁《锦缠道》词“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家有”数句可知,此诗在北宋已流传⼈⼝。

尤以⾸句“清明时节⾬纷纷”⼀句流传最⼴,江南⼀带可谓家喻户晓。

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时杜牧为池州刺史。

关于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历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或说在⼭西汾阳,或说在湖北黄州,或说在江苏南京(⾦陵),亦有以为诗⼈虚拟者。

然⽽,诸说之中,以池州说最为可信。

池州贵池西郊,有杏花村。

据⽅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润者,在此酿酒出售。

店内有井,⽔似⽢泉,⼈称“黄公⼴润⽟泉”。

⽽杜牧会昌年间,恰有出守池州的经历,借本地风光,组织成诗,为⽔到渠成之事。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Xing hua cun geng xin chong jian tan tao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李晴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更新历史地段的重要目标。

本文分析了安徽池州杏花村的历史与现状,探讨了杏花村更新改造的过程,认为历史地段更新改造可以拓展无形元素为有形化展示,提供了保护历史资源、再现文化空间的规划新思路,最终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提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本是多地均可见的一地名,但因有了杜牧的这首千古绝唱,杏花村已经沉淀为一个厚重的历史文化符号。

安徽池州与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暗战近10年,几经波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落户池州,"杏花村"终回池州。

媒体称此判决标志着杜牧笔下的"杏花村”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一、杏花村渊源位于安徽池州市西郊,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东接秀山门、西临杜湖、南至齐山湖、北到钵顶山,广约十里”。

杏花扌寸原本是几间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因晚唐诗人杜牧于会昌年间(844-846)任池州刺史所作《清明》诗名扬天下。

明《嘉庆池州府志》、清《江南通志》、清乾隆《池州府志》、清《贵池县志》等典籍均有这一史实记载。

“迹以名重,地以名传”,自李唐来,为追寻小杜的诗痕足迹,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杏花村遂兴盛繁荣起来。

"亭台楼榭,茅屋酒帘,十里杏花,灿若红霞”。

至清代,整个杏花村形成了一片方圆十余里古色古香、景色如画、蜚声相传盛四海的名胜古迹风景区。

相传其时有老杏万余株,绚烂美观,堪称胜景。

至清康熙年间已有名胜15处、建置35处、古迹25处,逐步形成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景观群落。

以杜牧的《清明》为代表,历代文人墨客为池州杏花村创造了大量的诗篇,相关诗词歌赋题咏达千余,至今存留在世有近三百首。

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

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

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意思文章一(面向小学生)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的意思。

你们看呀,这诗句说的是在很大很大的一片地方,到处都能听到黄莺欢快的叫声。

那声音可好听啦,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而且呀,到处开着鲜艳的花,把整个地方都映红了。

有小小的村庄,有靠着山的城郭。

还有酒旗在风中飘呀飘。

就好像咱们去春游的时候,看到的那些美丽的景色一样。

比如说咱们去郊外的小村子,那里有绿绿的树,红红的花,还有飘着香味的小饭店门口挂着的旗子。

这就是诗人说的那种美美的画面哟!文章二(面向初中生)同学们,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的魅力。

想象一下,千里的范围内,黄莺欢快地歌唱,那声音此起彼伏,是不是感觉特别热闹?花儿盛开得无比鲜艳,把周围都染成了红色。

再看看那些水村,宁静又祥和,山郭雄伟又壮观。

还有那酒旗在风中飘动,仿佛在召唤着过往的行人进去歇歇脚,喝上一杯。

比如说,咱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古代的小镇,有潺潺的流水,有错落的房屋,还有热闹的街市,这和诗中的场景是不是很像呢?这就是诗人描绘的美好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文章三(面向高中生)亲爱的高中同学们,今天咱们深入探究一下“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的含义。

“千里莺啼”,展现的是广阔天地间处处有莺歌燕语,那是一种宏大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花朵的艳丽“映红”了周边,一片绚烂夺目。

水村依山傍水,宁静而悠然;山郭雄伟矗立,威严而庄重。

酒旗在风中摇曳,不仅是店家的招牌,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就如同我们在历史书中了解到的繁华盛世,大街小巷充满了活力,人们安居乐业。

又或者像那些描绘古代市井生活的画作,细节之处尽显人间烟火。

这诗句所描绘的,正是那份繁华与宁静交织的美好。

文章四(面向成年人)朋友们,咱们来品一品“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句诗到底啥意思。

你想啊,绵延千里,到处都是黄莺清脆的啼叫声,那场面,多壮观!花朵绽放得红彤彤的,一片连着一片。

话杏:中国传统的特色艺术形式探析

话杏:中国传统的特色艺术形式探析

话杏:中国传统的特色艺术形式探析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之一就是话杏。

话杏,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点等方面探析中国传统话杏艺术的独特魅力。

历史渊源话杏起源于中国古代,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传说中,话杏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流行一种娱乐形式叫做"说笑",而话杏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话杏是一种逐渐兴起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内容和生动形象的表演方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表演形式话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单人话杏和双人话杏。

单人话杏是指一个演员独自扮演所有角色,通过不同的声音、语调和动作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

而双人话杏则是两个演员同时出场,通过对话和互动表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

艺术特点话杏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和表演技巧上。

首先,话杏的表演形式独具一格,通过唇齿未开、不露声色的方式表演出不同人物的对话,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话杏的表演内容通常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故事、笑话、谚语、民俗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话杏的表演技巧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口技和表演功底,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和语调,使观众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独特的审美享受。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话杏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社会风貌,更是承载着中国人丰富的幽默感和智慧。

话杏的表演内容常常与历史、传统习俗相关,为观众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

它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也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话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艺术形式也在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

话杏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些调整和改良。

新的话杏作品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观念。

同时,话杏的传承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在推动话杏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有关杏的诗词或历史故事

有关杏的诗词或历史故事

有关杏的诗词或历史故事
杏是中国传统的水果之一,被称作“果中之王”,它既有美味的味道,也有长久的历史和文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午日横塘路漫步·其五》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万里长江横渡,五千仞岳上通天。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云闲雁远群独至,月冷潭空水欲霜。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溪中。


这首诗中提到了“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据说此处就是杏林景区的一处风景区。

另外,杏也常在古代医学中被提到。

《神农本草经》中说:“杏仁,饴蜜,调和,润肺,去痢。

”《本草纲目》中则说:“治肺热咳嗽。

”传统中医认为,杏仁可以润肺止咳、润燥生津,还可以润肠通便、降血脂、助眠安神。

杏(又称“杏桃”、“扁桃”、“南杏”)是一种植物,科名“蔷薇科”,属名“杏属”,属于开花植物。

杏树形态优美,花期四月中旬,果实成熟期为六至七月份。

杏树其实更偏爱硬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中国,杏树分布广泛,尤其是山区和沿海地区,像山西、山东、河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云南等省市,都有杏树的分布。

有关于杏花的传说故事

有关于杏花的传说故事

有关于杏花的传说故事导读:杏花,即杏树的花,属被子植物门,木兰花纲,蔷薇目,蔷薇科,落叶乔木。

三四月展叶前开放,花形与桃花和梅花相仿。

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时纯红色,开花后颜色逐渐变淡,花落时变成纯白色。

初夏成熟。

杏树原产中国,分布很广。

树龄长,可活一百年以上,既能采果又能赏花,在果木生产和城市美化上都处重要地位。

据传说,兴化村很久以前就被称为兴化码头。

每年的早春,村里村外都会开满杏花,就像远处飘落在地上的红云。

它非常漂亮。

杏花坞里有个叫石狄的年轻后生,他膀宽腰圆,臂力过人,常年以打猎为生。

初夏的一个傍晚,在村后子夏山因孔丘弟子子夏在山中教学而得名射猎归来的石狄,正走过杏林,忽听得一丝低微的抽泣声从杏林深处传来。

他寻声过去,发现一女子依树而泣,很是悲切。

善良的猎人请求帮助,女孩含泪讲述了自己的家庭背景。

直到那时我才知道那是因为家里的灾难和父母的去世。

我独自向亲戚求助。

谁知道呢,我的亲戚也去世了,所以我没有地方在这里安顿下来哭泣。

石棣看着女孩那张杏花如雨的纯真脸庞,顿时感到惋惜。

她领着她回到村子里,与邻居们一起安顿下来。

史迪照顾了她一辈子。

几天后,在村民们同意后,两人成了夫妻。

结婚后,你很善良,我爱你。

丈夫和妻子一起唱歌,生活很甜蜜。

农谚道:“麦黄一时,杏黄一宿。

”正当满树满枝的青杏透出玉黄色,即将成熟时,忽然老天爷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阴雨。

雨过天晴,毒花花的日头晒得本来被雨淋得涨涨地裂了水口子的黄杏“吧嗒、吧嗒”都落在地上,没出一天功夫,满筐的黄杏发热发酵,眼看就要烂掉。

乡亲们急得没有法子,脸上布满了愁云。

夜幕降临时,村子里突然飘起一股奇怪的香味。

它既没有花香,也没有水果味。

史迪闻到了香味,推开了门。

媳妇笑了,给丈夫舀了一碗水。

当施棣又饿又渴的时候,她啜了一口,突然感觉到一股甜甜的汁液穿过她的心脏和脾脏。

然后媳妇说:“这叫酒,不是水,是用杏子发酵制成的。

请尝尝。

”众人一尝,都连声叫好,纷纷打问做法,争相仿效。

杏花村-6000年的中国酒都文化史

杏花村-6000年的中国酒都文化史

杏花村:6000年的中国酒都文化史这里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白酒博物馆,这里是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廊,这里是世界酒文化的珍贵宝典。

这里创造了中国酒文化史上诸多“白酒之最”:中国白酒业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第一枚白酒商标;第一个以白酒为主,配制酒为辅的品牌体系;第一次科学、全面、系统的研究酒文化……这座中国目前最大的酒类博物馆,犹如一部大型史册,使中华汾酒煌煌6000年青史跃然于世。

开篇: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一泓汾水,脉脉流芳。

山西杏花村,钟灵毓秀,人杰物华。

汾清竹叶酒,天之美禄,得造花香。

坐落于杏花村汾酒集团的汾酒博物馆,气势恢宏,古风浓郁,与飘香千年的杏花古镇交相辉映。

这座中国目前最大的酒类博物馆,犹如一部大型史册,使中华汾酒煌煌6000年青史跃然于世。

步入馆内,十个布局精妙的展厅,陈列着数以千计的酒世界的稀世珍品,异彩纷呈。

这里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白酒博物馆,这里是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长廊,这里是世界酒文化的珍贵宝典。

置身其中,仿佛进入时空隧道,可回溯千年,尽情沉醉于汾酒的漫漫岁月,全心领略汾酒传承千载驰名中外的风韵光彩,细细品味与汾酒文化一脉相承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

徜徉历史,酒海拾贝。

让我们从中国汾酒的源头出发,开始追寻这千年酒香的旅程。

第一展厅千秋佳酿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成芳。

酒原是大自然神奇的创造,是谷物天然发酵的产物。

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了谷物酿酒的探索。

山西作为中国最早的农耕区之一,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何时呢?1983年3月,正是春暖花开杏花飘香的季节,一支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家组成的考古队来到汾阳一带,对杏花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出土的酿酒和饮酒器具令人惊喜,它向世人宣告:杏花村的先民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期就开始酿酒,中国汾酒文化的漫漫长河可溯源于这方水清禾华的土地。

神奇的酒,在它从谷物中潺潺流出之时起,便长驱直入于人类政治文化生活中。

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山郭酒旗风【范文一】水村山郭酒旗风——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水村山郭的学生。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一个独特文化符号——水村山郭酒旗风。

水村山郭是我家乡的一个古老乡镇,这里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座酒乡,当地的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酿酒的专业户,酒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传承。

水村山郭酒在中国酒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酒旗风。

酒旗风是水村山郭地区酿酒工艺中的一种举旗技巧,可以通过调节酒旗的高度和频率,控制酿酒温度和作用时间,从而制出不同风味的酒。

酒旗风是水村山郭酒的核心技术,几乎成为水村山郭酒的代名词。

水村山郭酒旗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深深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家家户户都以酿酒为生,这让这个小镇成为了一个充满着美好酒文化的地方。

而水村山郭酒旗风也成为了我们非常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文化,它代表着一种酒文化的精髓和传承。

总的来说,水村山郭酒旗风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水村山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它让这个小镇成为一个充满着酒文化的地方,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来自外地的人们前来品尝当地美味的酒。

【要点分析】本文通篇陈述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文化符号,强调了其在水村山郭酒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

文章开头对水村山郭的环境和历史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到了这里是一个酿酒乡镇。

中间部分则详细说明了酒旗风这一独特技巧在制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尾部分突出了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一文化符号在当地人民中的地位,并强调了其代表着一种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用词分析】该范文在用词上表现出了一个小学生应有的简洁明了和朴素自然的特点。

使用了清晰简练、朴实自然的措辞,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式和难懂的词汇。

同时,对于一些较为专业的酒文化方面的术语,范文也做了简单明了的解释,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

整篇文章基于思路清晰,叙述简洁的原则,写作氛围较为浓厚,主次分明,使读者容易想象所描写的情境,同时保持叙述流畅自然。

中国杏文化传承与今用

中国杏文化传承与今用

中国杏文化传承与今用张加延;张铁华【摘要】杏文化在我国五千多年灿烂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调查,证实这些杏文化\"细无声\"地传承至今,并引导着我国杏花的科学研究和杏产业的发展,在社会人文道德等多个领域起着规范和推动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5页(P47-50,82)【关键词】杏文化;助推器;黏合剂;传承与今用【作者】张加延;张铁华【作者单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 115009;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 1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2.2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一般指精神力量。

文化的精髓在于对社会的发展有传承力和推动力。

笔者通过调研认为:杏文化与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而且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她多以赞扬和称颂杏花的形式体现。

1 杏花观赏性的研究与应用1.1 杏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杏花是我国北方家喻户晓的报春花,深受人们青睐。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诗人庚信(513—581年),有一首描写杏花的名诗流传至今:“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描绘出早春杏花绽放的芳姿和点染城乡的美丽景色,引发了诗人折花金盘待宾客的美好联想,看出古人对杏花之喜爱。

南宋陆游(1125—1210年)更有:“山杏溪桃本看花,累累成实亦堪夸。

盐收蜜渍饶风味,送与山僧下夜茶。

”可见自古就有将杏加工食用的习俗和工艺。

在明代沈守正的游香山寺记有:“自回廊复东来青轩,群山拱揖,苍茜刺人目,下见陂陀高下,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

”见证了游人对宏观杏林之赞美与评价。

以上可见,杏花自古以来,在我国人民的心中有着很高地观赏价值。

杏文化首先具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然特征,由于杏树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不仅花朵繁茂美丽,而且稍加栽培管理即花繁似锦和硕果累累,因而迎得人民大众的喜爱。

让牧童带你倘佯于十里杏花,品味那诗的酒,酒的诗

让牧童带你倘佯于十里杏花,品味那诗的酒,酒的诗

让牧童带你倘佯于十里杏花,品味那诗的酒,酒的诗前生,我或许是一个横笛的牧童,骑着那头千年的黄牛,每天在炊烟袅袅的村落中穿越,看落花流水、云卷云舒,听鸟声一片、十里杏花,看惯了李白杜牧、八仙老道,听遍了杏花春雨、塞北秋风。

汾河古道芳草绿,文人骚客纷沓来。

日日欠身忙指路,山前四季杏花开;今生与杏花村的缘分,应该是前世的一个约定。

我要背着“洛阳铲”,去钩沉那些远古的如烟记忆;我要手握小鼠须,勤奋地耕耘在砚田;我要上穷碧落下黄泉,搜寻二十四史间,把前世听到的、看了的、指过的丝丝缕缕、枝枝蔓蔓,在泛黄的纸笺上奋笔疾书,废寝忘食,天昏地暗,不舍昼夜,诗酒古今花下事,地老天荒六千年;来生,我想到杏花村后的子夏山麓筑庐而居,种几亩永远盛开的杏花,打一眼深不见底的甜井,酿几缸永远舀不干的老酒,今天邀杏花仙子过庄,明天等八仙过海把盏,荒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仙开。

趁铁拐李醉酒之际,解下他的酒葫芦,到村里老媪家讨得几盘酸菜,约伯牙和钟子期弹一曲《高山流水》,与校碑归来的青莲居士再醉将一场,然后带着几个总角稚子,去湖里摸几条鱼,树上打几颗枣,月夜里数几颗星星,空地上放几回风筝,人皆笑我痴,我叹君执迷。

呵呵呵,我也是醉了。

酒是物质与精神的媒介,杏花村是诗意与现实的穿越。

没有现实,诗意只能徘徊于心间;没有诗意,现实不过一地鸡毛。

且让我这前世的牧童,带您徜徉于十里杏花,品味那诗的酒,酒的诗;诗的史,史的诗.....“杏花村人从哪里来?杏花村人从哪里来?是哪个杏花村民酿出了第一缕酒香?不得而知。

于是后来的杏花村人,为自己创造了一首开篇诗作:杏花仙子下凡。

这是一个与天仙配相仿的神话故事。

天上的杏花仙子偷偷下凡,在一个令人揪心的爱情故事中,把上天的酿酒技术传授给了杏花村。

时至今日,这个永恒的问题似乎可以从神话中走出来,有一个大致的答案了。

大约6000年前,地处山西中部的杏花村没有名字,长满了野生的杏树却无人居住,浩浩荡荡的汾河在她面前奔流不息。

杏,地位特殊却又命运多舛。一口气搞懂杏的前世今生

杏,地位特殊却又命运多舛。一口气搞懂杏的前世今生

杏,地位特殊却又命运多舛。

一口气搞懂杏的前世今生杏是一种北方水果,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为什么说杏的地位特殊呢?在古代,但凡是跟杏沾边的,要么是读书,要么是救人,可杏树在古代却一直没有大面积的种植开来。

比如杏坛讲学,比如我们常见一些药堂或者药店名字中都喜欢带“杏林”这样的字。

这些当然都是有典故的。

但我们在看到这些东西时,首先就会想到孔子时已经有杏,既然在杏坛讲学,孔子又是万世儒师,以后那些文人自然会在杏上大作文章。

也的确是这样的,后世不少文人都热衷于写杏,比如南北朝文学家王褒曾经在自己押阳韵的《九日从驾诗》中这样写:黄山猎地广,青门官路长。

律改三秋节,气应九钟霜。

曙影初分地,暗色始成光。

高旆长楸坂,缇幕杏间堂……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时,这首诗是南北朝时的王褒写的,不是西汉时期那个辞赋家王褒。

而关于“杏林”的由来,则出于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道教志怪小说《神仙传》,里面是这样说的:董奉居庐山。

为治病,重者种杏五株,轻者一株,于林中所在,箪食一器,是换一谷。

少者虎逐之,乃以谷赈贫穷,号董仙杏林。

这里说的是一个人为人治病不要钱,只需要栽杏树,后来被人称为董仙杏林。

那么,这个是我国原有产物吗?都有过什么样的发展呢?一、从商到汉,关于起源杏起源于我国,这个没有争议。

杏这个字早在商朝时就有记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开始时的样子其实跟“果”字这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差不多一棵树的样子。

关于杏最早可查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可以在《管子》、《庄子》、《山海经》中看到记载。

这三种古籍中,如果按照年代来算,其实是《山海经》最早,至少可以确定在战国以前,向上推则有无限可能,最大的可能是在此之前,已经由人口口相传了多少代,后来被整理成书。

在《山海经》中是这样说杏的:灵山之下,其木多杏。

而在《庄子》中,则记载了孔子讲学,里面是这样说的: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写孔子,应该不是杜撰,而我们可以想象这种画面,夫子坐一边抚琴,弟子在一旁读书,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一种生活?同时,在那个时候,开始私人教学,有教无类,使读书可以向下层庶民发展,这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创举?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杏花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杏花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

杏花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答案(22分)。

注意:此题为选做题,请在答题卷上选做11或12题。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杏花安海(1)杏树是我国古老树种之一,北方居多,南方也不稀有。

因而,杏花作为一种意象而多次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

如北宋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南宋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及宋朝志南和尚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境都很美。

但我感觉大都写的是南方的杏花。

花虽都是一样的花,但意趣却终究是不同的。

南方的杏花能以枝卖,说精巧、纤弱、柔媚应该都是不为过的,这也是与南方温润气候相关的,这种美是与北方杏花的美完全不同的。

北方杏花的美以一个“壮观”统领着,说妩媚有一点儿,但绝不纤弱。

我想,如果诗人们面对北方的万亩杏花,会做如何的感想呢?(2)杏花是造物主献给北中国灿烂春天的一份礼物。

杏花开了,开在北方春寒料峭的时节里,她应该是花色贫瘠的北方春天里第一枝灿烂的花朵,因此给她贯之以“造物主献给北中国春天的礼物”并不为过。

花开时节,这些满山满园壮观的美色不仅有蜂蝶欣赏,也正在有越越多的城里人像蜂蝶一样跑欣赏。

他们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一到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乡下,亲近泥土,续接地气。

聪明的地方领导也便适时地迎合着城里人的这种寻春行为,“杏花节”便这样诞生了。

城里的赏花者盯着满田野的杏林花海,举办者则盯着城里人的腰包。

杏花则什么都没盯着,她只是兀自开放着,迎接着扑向她们的蜂蝶。

(3)过不了多久,你如果留心一下,会在某些场合,看到一些城里人吟咏杏花的文字,或柔媚,或雄壮,或平和,或激荡。

这些文字其实流通的范围很小很小,根本抵达不了开满杏花的乡村;流通的时间也很短很短,在文字的海洋中转眼就沉了底,顶多做为一种浮力,托举着那些流传了千古的经典文字。

你如果再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杏乡的某些公文里,会罗列着“杏花节”的种种成绩:有多少城里人外地人此参观,那些城里人喝掉了多少矿泉水,吃了多少当地的小吃,带动了多少当地的经济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郭山村酒旗风,杏花消息雨声中——中国杏文化的发展历程程杰从江南到塞北,从果实到鲜花,从寒食节的粥香,到杏花村的酒暖,从农家望杏的耕种及时,到长安杏园的春风得意,杏在传统文化里的身影,可谓是乡土中国的逶迤画卷、千古文人的心路阡陌。

时至今日,杏花依然摇曳在水郭山村的酒旗里,守候在清明时节的江南春雨中……我国是世界杏资源最大、最古老的起源中心,杏与桃、李一样,是我国最家常的果树,分布极其广泛,有着悠久的种植和利用的历史。

杏的果肉可以鲜食,果仁又是重要的药材,木材质量也好,具着丰富的经济价值。

杏又是花、果兼利型植物,鲜花的观赏价值比较鲜明,历来广受民众喜爱。

因此与我们民族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对我们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所贡献,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印迹,产生了深厚的人文意义。

我们这里沿着历史的大致足迹,对杏既杏花这一自然生物在我国文化中的丰富姿影和深厚意义做一个粗略的巡礼和研味。

栽培起源:四月,囿见有杏1992年河南驻马店杨庄出土了夏代的杏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杏”字。

先秦至秦汉之际的《礼记》、《管子》、《山海经》等文献多次记载了杏的分布和食用情况。

其中《礼记·夏小正》主要反映夏朝的历法节令,有“正月,梅、杏、柂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的花信和果期,指明杏是园囿之物,可见杏在我国明确的园艺栽培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

而各类上古典籍均将桃、李、杏并提,也反映了人们对杏之生物和园艺特征的清晰认识。

到了汉晋时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已将杏与桃、李、枣、栗一起并称“五果”,杏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果树品种之一。

分布:从“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到“杏花春雨江南”杏为落叶大乔木,适应性较强,耐旱,耐寒,耐瘠薄,各类土壤均能生长,与桃、李、枣一样,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

如今一般认为杏的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栽培较少。

但在我国古代方志中,南方各省区极少有明确不宜杏的记载。

即便如古人认为“杏花绝产”的福建,所属州县仍有不少产杏的信息,如明弘治《八闽通志》记载福州府、建宁府、邵武府、福宁州土产中都有杏。

广东也称无杏,但顺治《阳山县志》、康熙《龙门县志》、同治《连州志》都记载当时或曾经产杏。

广西、贵州、云南多属山区、高原,杏的分布更为普遍。

杏极不耐涝渍,花期也不耐25℃以上的高温,在温润、干燥的黄河流域生长最为适宜,因此在淮河、秦岭以北分布尤为普遍,生长也较良好。

与梅树不耐低温,主要分布在南方,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古人即有“南梅北杏”之说,明徐有贞《次韵酬孙孟吉见寄之作》“北土春来气未和,梅花开少杏花多”的诗句,所说即是这种情景。

这一区域特色,使杏在我国社会、文化重心偏倚北方的周秦、汉唐时期,即奠定了较为重要的园艺和文化地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迹。

而另一方面,杏在南方的分布也是普遍的,至少在江淮、江南地区以及西南的川、渝地区是极为常见的。

三国时董奉治病救人,约以治好后种杏五株为报,年复一年,治愈者种下的树形成大片杏林,此事就发生在江西庐山。

到了中唐以后,随着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社会人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杏花风景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杏与江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唐代诗人杜牧《寓言》“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北宋诗人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都是较早歌咏江南杏花风景的诗句。

到了元明时期,杏花已以成了人们心目中江南地区的经典风物,江南地区的杏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传诵,其势头逐渐盖过北方。

元人虞集著名的诗句“杏花春雨江南”广为流传,脍炙人口,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感觉。

人们观赏态度上的这种“趋炎附势”,有着宋元以来社会形势、区域格局、审美感觉和文化心理上的复杂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杏之生物资源分布的广泛性、普遍性。

除热带和亚热带南部地区即今闽、粤、桂、琼四省生长不蕃外,在我国从塞外至江南,从西部高原到东部沿海,杏都是较为常见的果树。

实用价值: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杏的经济价值极为丰富,在我国人民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齐民要求》说“杏实大而甜”,颜色正黄或红,可以鲜食。

早在先秦,《礼记》即将杏与枣、栗、榛、柿、瓜、桃、李、梅等一起列为宴享和祭祀的食品。

汉以来有了杏脯、蜜渍青杏等制作加工方法。

杏不仅鲜食,还可捣烂果肉,薄涂在布帛上晒干,制作“杏油”、“杏麨”等干粮,掺入谷物面粉中食用。

杏之鲜果不耐饯造,收获后难以贮存,这种果肉晒制干粮的方法,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杏仁也是杏的可食部分,主要用于入药。

杏仁入药大约起于秦汉,《神农本草经》记载“杏核,味甘温,生川谷,治咳逆上气”。

中医认为,杏仁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气喘、痰吐不利、胸闷不舒、肠燥便秘等症的要药。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汤、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经典古方都以杏仁为主药,用量较大,一般都数十颗,多至一斤。

两千多年来,发挥的医疗作用不难想见。

以杏仁碾磨、粉碎为粥,始见于西晋。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即有杏仁研细煮粥一法,稍后《齐民要术》称:“杏子仁,可以为粥。

多收卖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

”可见当时食用已较普遍。

杏酪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谓酪,即俗说的浆,类似于今天的豆浆一类。

《齐民要术》中有详细的“煮杏酪粥法”,最初可能是寒食节令食品,因杏、麦家常多有,实际也应是民间常用的粥食。

杏叶也可食用,是救荒之物,可炸食充饥。

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虽然杏被列入“五果”之一,但自古种植规模有限,明清以前未见有大面积种植的记载,也未形成知名的产区。

《诗经》涉及植物近150种,但未见有杏。

这都可能与杏之品种驯化、改良较为缓慢有关,古籍中很少称赞杏果是美味佳果,而医家关于杏“味酸,不可多食,伤筋骨”(唐慎微《证类本草》)的说法却深入人心。

在人们心目中,杏远不是上佳食品,而是救荒疗饥,应急活命之物。

杏实的这种平实、朴素乃至有几分粗劣、低贱的品质,使其远离富贵、奢华的氛围,包含着更多平民大众的实用意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也都呈现着切近民生日用的生活气息和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发展态势。

杏树木材坚韧,纹理紧密。

上古时就是流行的取火用材。

《西京杂记》记载“文杏,材有文彩”一种,是建造宫殿的良材,唐代诗人王维辋川别业中有名叫“文杏馆”的建筑。

野杏的材质更为坚硬,清人查慎行《人海记》记载:“山中有野杏树,枝干多被野烧所焚,其根坚韧,入土不烂,有花纹而香,以为笔架及小香几,玲珑可爱。

”清朝宫庭多用野杏蟠屈老根制作器具,极富工艺价值。

人文意义:由果实向花色转变,由高雅向卑俗跌落先秦至汉唐,人们对杏的关注更多在果实和木材,相应的文化意义主要围绕树木,尤其是果实展开的。

这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人们总是先关注实用价值,然后才是审美及其他。

比较著名的有这样三段掌故:一是《庄子·渔父》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杏坛本指缁帷中的高地,到北宋时,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根据《庄子》这段故事,在大殿前特修一讲坛,“环植以杏”,名为“杏坛”。

从此杏坛之名逐步显要起来,成了儒家圣尊、儒师讲坛的一个标志。

二是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庐山有位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世医家“率以董仙杏林为美谈,亦有以为称号者”(元胡天游《傲轩吟稿》)。

杏林成了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之医家的象征或行业代称。

三是南朝任昉《述异记》,南海有杏园洲,多杏树,人传为神仙种杏处。

汉时曾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食杏故免死。

前一条故事中的董奉,不仅医术高明,后世也进一步塑造成隐居山林,修炼得道,长生不老的仙人。

杏也就与仙人羽士相联系,唐人说到神仙道士居处,多以桃、杏作标志,如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

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

这些早期故事涉及的都是杏树、杏林和杏果,相应的象征则是儒者、仙家、隐士,还有医家,都是身份高雅、道义鲜明、地位重要的人格形象,属于比较高雅的角色,这与宋以后杏花多被视为乡土、凡俗之物大异其趣。

杏的文化形象与桃一样,在唐宋之间明显有一个由果实向花色,由高雅向卑俗转变、跌落的过程。

这是我们把握杏的人文意义时,要特别注意的。

文学、艺术中的杏花: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杏花在我们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前引《夏小正》中即有杏花物候的信息。

虽然说的是花,但关注的仍是实用之义。

真正从审美的意义上关注杏花,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

首先出现在园林中。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上林苑中植有文杏、蓬莱杏,可能仍主要意在赏果。

晋潘岳《闲居赋》描写自己的庄园环境:“竹木蓊郁,灵果参差。

……梅杏郁棣之属,繁荣丽藻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

”这是文人私园植杏之始,着眼已在鲜花。

唐长安曲江有杏园,杏宋徽宗艮岳有杏岫一景。

南宋向子諲芗林别墅有“文杏坞”一景,杨万里故园“三三径”一景中植有杏花,可见杏花已是公私园林常用花卉。

其中有一些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元时燕京(今北京)上东门外董宇定植杏千株,号杏花园,文人多携酒往游,题咏颇丰。

元明之际,苏州雍熙寺后范周居所范家园杏花比较有名,成了当地春游之首选胜地。

明正统间大学士杨荣宅第杏园、清乾隆中山西大同西郊王家园杏花也为文人所看重,春末良辰多携酒往游。

杏的著名产地不如梅、桃等果树常见,三国时魏郡(今河北魏县、元城一带)以产“好杏”著称,今河北省仍是我国产杏大省。

明清时陕西神木杏花滩、山东宁阳杏岭,尤其是北京西郊香山有大片连绵杏林,都是当地著名的风景旅游资源。

关于园林种植方式,元《居家必用》称“杏宜近人家栽,亦不可密”,明王世懋《学圃杂疏》说“杏花无奇,多种成林则佳”,文震亨《长物志》认为杏与桃都宜于成片种植,宜于远望,观赏要及时,“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

这些品说,包含了园艺种植和风景观赏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文学作品中杏花的出现要稍迟些。

第一首描写杏花的专题作品是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杏花》诗,这比桃、梅、荷的专题咏物诗出现都要迟。

唐朝长安新科进士放榜后例行杏园宴会,成了当时一大盛事,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大大提升了杏花的知名度,促进了文学描写的兴趣,此后相关作品才逐步多起来。

唐代诗人韦庄《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是最为欢快的春游召唤。

北宋诗人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则是对初开之景最为生动简练的勾勒。

相传杜牧所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最富田园风情的节令歌吟。

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饶各占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