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ppt
t
2
E(t)t
2
t
0
• 取样为等时间间隔时:
t2
(t t )2 E(t)t
E(t)t
t 2E(t)t 2 t
E (t )t
t 2 E(t) 2 t
E(t)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对比时间(无因次时间):
t tm
t
t
❖平均对比时间: t t 1
tm
tm
❖ 停留时间为t时,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提高混合效果的加设措挡施板:
偏心安装
消除打旋现象: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提高混合效果的措施: 加设导流筒
螺旋式
涡轮式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 搅拌器的型式 高转速搅拌器 1、螺旋桨式搅拌器
螺旋桨式搅拌器的总体循环流动
推进式 三叶片式
第一节 连续反应器中物料混合状态分析
2、涡轮式搅拌器
涡轮式搅拌器的总体循环流动
a-直叶圆盘涡轮 b-弯叶圆盘涡轮 c-直叶涡轮 d-折叶涡轮 e-弯叶涡轮
大叶片低转速搅拌器
1、桨式搅拌器 2、框式和锚式搅拌器 3、螺带式搅拌器
a-锚式
bc-框式 d-螺带式
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及其性质
•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 几种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 • 停留时间分布的应用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描述
对于离散型测定值,可以用加和代替积分值
t
t1
t2
t3 …….
E(t) E(t1) E(t2) E(t3) ……
t
tE(t )t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连续反应器是化工过程中常用的反应器之一,其特点是进料和产物的连续流动,反应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对于反应器的设计、操作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停留时间分布是指进料从反应器的进口到出口所经历的时间。
在连续反应器中,每个分子或粒子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可能不同,形成一定的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较常用的是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成分浓度变化对时间的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在连续反应器中,可以通过在进料中添加示踪剂,如某种色谱指示剂,来追踪反应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通过取样和分析,在不同时刻得到的浓度-时间曲线可以计算出停留时间分布。
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指描述反应物在连续反应器中流动行为的参数。
常用的流动模型包括完全混合模型(CSTR)和分层流模型(PFR)。
完全混合模型假设反应物在反应器中快速均匀混合,适用于物理吸附、解离反应等。
分层流模型假设反应物在反应器中按照一定的流动方式进行,适用于化学反应、催化反应等。
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可以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测定结合的方法。
理论计算常用的方法包括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值模拟。
通过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和反应器流体力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可以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实验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加入示踪剂进行测定,如通过采样得到浓度-时间曲线,根据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除了色谱法,还有其他一些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法,通过测量放射性示踪剂在反应器中的浓度变化,得到反应物的停留时间分布。
可以使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等仪器,测量流体在反应器中的速度分布,从而得到流动模型参数。
在连续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中,准确的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可以帮助确定最佳反应器尺寸和操作条件,提高反应器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对于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仔细的测量和分析。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返混特性; 2.分析观察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流动特征; 3.研究不同循环比下的返混程度,计算模型参数n 。
二、实验原理及要点在工业生产上,对某些反应为了控制反应物的合适浓度,以便控制温度、转化率和收率,同时需要使物料在反应器内由足够的停留时间,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而将反应物的一部分物料返回到反应器进口,使其与新鲜的物料混合再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和称为返混。
对于这种反应器循环与返混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实验来测定。
在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中,若循环流量等于零,则反应器的返混程度与平推流反应器相近,由于管内流体的速度分布和扩散,会造成较小的返混。
若有循环操作,则反应器出口的流体被强制返回反应器入口,也就是返混。
返混程度的大小与循环流量有关,通常定义循环比R 为:流量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循环物料的体积流量R其中,离开反应器物料的体积流量就等于进料的体积流量循环比R 是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的重要特征,可自零变至无穷大。
当R=0时,相当于平推流管式反应器; 当R=∞时,相当于全混流反应器。
因此,对于连续均相管式循环反应器,可以通过调节循环比R ,得到不同返混程度的反应系统。
一般情况下,循环比大于20时,系统的返混特性已经非常接近全混流反应器。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时间管理)综合实验——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
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报告停留时间分布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2.了解和掌握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基本原理;3.了解停留时间分布与模型参数的关系;4.了解多级混本实验通过单釜、多釜及管式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和釜、管式反应器特性;5.了解和掌握模型参数N 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连续流动反应器中,由于反应物料的返混以及在反应器内出现的层流,死角,短路等现象,使得反应物料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有长有短,即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影响反应进程和最终结果。
测定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和进行反应器设计计算的内容之一。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用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t)来表示,这两种概率分布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本实验只是用冲脉示踪法来测定 E(t),利用其对应关系也可以求出 F(t)来。
函数 E(t)的定义是:在某一瞬间加入系统一定量示踪物料,该物料中各流体粒子将经过不同的停留时间后依次流出,而停留时间在[t ,t+dt]间的物料占全部示踪物料的分率为 E(t)dt 。
根据定义E(t)有归一化性质:0.1`)(0=⎰∞dt t E (1) E(t)可以用其他量表示为)()/()(0t c M Q t E ⋅= (2) 其中:Q0主流体体积流量,M 为示踪物量,c(t)为t 时刻流出的示踪剂浓度。
对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有两个重要概念,数学期望_t 和方差2t σ,它们分别定义为E(t)对原点的一次矩和二次矩。
当实验数据的数量大,且所获样品是瞬间样品,即相应于某时刻t 下的样品,则:∑∑∑∑====-∆∆=∆∆=Ni iAiNi iAii Ni iiN i iiit ct ct tt E t t E t t 1111)()( (3)211221122)()(t t ct ct t t t E t t E tNi iAiNi iAii N i iiNi ii it -∆∆=-∆∆=∑∑∑∑====σ (4) 式中△ti 是两次取样时间,若等时间间隔取样,2112211t cct cct t Ni AiNi Aii t Ni AiNi Aii -==∑∑∑∑====-σ (5)对恒容稳定流动系统有: τ==-v V t R(6) 为了使用方便,常用对比时间τθt=来代换t ,经这样变换后,有以下关系:)()(t E E τθ= (7)222τσσθt = (8)对全混流12=θσ,对活塞流02=θσ,对一般情况102<<θσ。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为:
1 t2 n 2 2 t
(8)
三、装置与流程
图 1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实验工艺流程图 3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XXXX
XXXXXXXXXX
本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 连续流动物料为水, 示踪剂为食盐水。 实验时, 水从水箱用进料泵往上输送,经进料流量计测量流量后,进入管式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分为 两路, 一路到循环泵经循环流量记测量流量后进入反应器, 一路经电导仪测量电导后排入地沟。 待系统稳定后,食盐从盐水池通过电磁阀快速进入反应器。 组成反应器为有机玻璃制成管式反应器Φ50mm×1200mm 反应器内装Φ5mm×5mm 不锈钢 Ø 环填料 电导率仪 转子流量计: 进料:2.5~25L/h 循环:16~160L/h 电磁阀(PN0.8MPa 220V) 磁力驱动泵 MP-20RZ 实验试剂: 主流体 示踪剂 自来水 0.0l7mol/L 食盐溶液 1个 1个 1个 2个 1个 1个
f t dt V C t dt Q
(2) (3)
Q VC t dt
0
f t
VC t
0
可得
VC t dt C t dt
0
C t
(4)
由于电导率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故可以直接对电导率进行复化辛普森积分,其公式 如下:
其中,
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1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
XXXX
XXXXXXXXXX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 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 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 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反应设备,其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就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1. 理论基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指在反应器中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颗粒或分子所停留的时间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所占的比例。
它是影响反应器反应性能和产物分布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反应器混合程度和性能优劣的重要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包括示踪剂法、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其中,示踪剂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向反应器中加入示踪剂,并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推导出停留时间分布的曲线。
3. 影响因素: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器结构形式、进料方式、搅拌强度等。
在测定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二、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 理论基础:流动模型参数是描述流体在连续反应器中运动规律的参数,它们包括流体的速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等。
测定这些参数可以揭示反应器内部流体运动的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和操作提供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数值模拟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和经验公式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流体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运动规律。
3. 应用实例: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测定反应器内部的流动参数,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提高反应器的反应性能、优化工艺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脉冲示踪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3. 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4. 学会运用停留时间分布数据对反应器进行设计和优化。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RTD)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与物料量的关系。
它反映了反应器内物料流动的均匀性和返混程度。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通过脉冲示踪法进行测定,即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测量示踪剂在出口处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得到停留时间分布。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示踪剂、反应器(管式、釜式、活塞管式、全混流反应器)、反应物;2. 实验设备:脉冲示踪仪、色谱仪、数据采集系统、流量计、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反应器清洗干净,并检查其密封性;准备好示踪剂、反应物等实验材料。
2. 反应器预热:开启反应器,通入反应物,预热至实验所需温度。
3. 脉冲示踪:使用脉冲示踪仪向反应器入口加入一定量的示踪剂,记录示踪剂加入时间。
4. 示踪剂浓度测量:使用色谱仪检测反应器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记录数据。
5. 数据处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6. 分析比较:分析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如均相反应器、非均相反应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实验得到了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反应器类型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2. 停留时间分布特点分析:(1)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较为均匀。
(2)釜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双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存在返混现象。
(3)活塞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多峰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复杂,存在多个停留时间区间。
(4)全混流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平坦分布,表明物料在反应器内流动均匀,无返混现象。
实验一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测定实验指导书(20151016)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的测定装置
天津市天大北洋化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管式反应器流动特性实验工艺流程图 本实验装置由管式反应器和循环系统组成,连续流动物料为水,示踪剂为食盐 水。实验时,水从水箱用进料泵往上输送,经进料流量计测量流量后,进入管式 反应器,在反应器顶部分为两路,一路到循环泵经循环流量记测量流量后进入反 应器,一路经电导仪测量电导后排入地沟。待系统稳定后,食盐从盐水池通过电 磁阀快速进入反应器。 实验试剂: 主流体
有水注喷出即放空成功,其次通过调节流量计阀门的开度,调节循环水的流量。 (2)进样操作 ① 将预先配置好的食盐溶液加入盐水池内,待系统稳定后,迅速注入示踪
剂(0.1~1.0 秒) ,即点击软件上“注入盐溶液”图标,自动进行数据采集,每次 采集时间约需 35~40 分钟。 ② 当电脑记录显示的曲线在 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 即认为终点已到, 点
t , 则:
tC t t t Lt t t C t t Lt
tC (t )dt C (t )dt
0 0
0 0
tL(t )dt L(t )dt
tL(t )dt
0
2 t
t C t dt t C t dt
E (t )
C (t )
0
C (t )dt
9 9 h (0.0139 tE 0 (t ) 4 tE k 1 (t ) 2 tE k (t ) tE10 (t ) =59.6/6[0+4× 6 k 0 k 0 2
t tE (t )dt
0
37+0.280282+0.627151+0.747935+0.682898+0.550757+0.449587+0.317447+0. 236924+0.166724)+2× (0.100138+0.468686+0.715416+0.706125+0.614246+0.4 76944+0.368548+0.305575+0.213696)+0.072264]=241.4354
化学反应工程实验教学指导书
实验一 间歇搅拌釜式反应器气液流动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⒈ 观察气泡在反应器内的分散和上升过程,了解不同流动区域的特点; 2、掌握气液搅拌釜反应器总气含率的测定方法。
3、加深对搅拌釜反应器操作过程及流动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在搅拌桨的作用下,通过喷嘴进入反应器内的空气被破碎分散成许多气泡,随着搅拌转速或气流量的变化,这些气泡在搅拌釜反应器内的分散状态会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流动状态的型式,可以分为充分分散、填冲式分散和液泛三种典型的流动状态,其中后两种状态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避免发生的。
本实验通过观察反应器内气泡分散状态的宏观特性以及测定搅拌转速、气流量与总气含率的关系,可以对搅拌式反应器的特性加深了解。
总气含率的测定原理:00()A H H H H AH Hα--== (1)其中α为气含率,A 为搅拌釜截面面积,H 为通气后的液面高度,H 0为未通气时液面的高度。
2、实验内容:1、观察气泡在反应器内的分散和上升过程,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测定气体在搅拌釜反应器内总持气量(或气含率)与气流量、搅拌转速的关系曲线。
三、实验仪器装置本实验使用的是搅拌槽;搅拌浆为直叶轴流桨。
装置流程见图1。
图1 搅拌实验装置流程图1—空压机;2—调节阀;3—流量计;4—气体分布器;5—搅拌浆;6—挡板;7—电机四、实验步骤1、打开总电源,各数字仪表显示“0”。
打开搅拌调速开关,慢慢转动调速旋纽,电机开始转动,记录初始液面高度。
2、开启空气压缩机,用气体流量计调节一定的空气流量输入到搅拌槽内,待流场稳定一定时间后,观察气泡分散过程并记录相应转速下的实验现象和液面高度。
3、改变搅拌转速,重复步骤1、2,4、改变气流量,重复步骤1、2。
五、实验注意事项1、改变转速和流量时保持电源开启,实验结束时一定把调速降为“0”,再关闭搅拌调速。
2、实验过程中转速不能调得太高,一般在约100~900(r/min)之间,低转速时搅拌器的转动要均匀;高转速时以流体不出现旋涡为宜。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
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性。
3. 分析串联反应器中流动特性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简称RTD)是描述流体在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重要参数。
RTD描述了流体中各个组分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对于评估反应器的性能、优化操作条件以及改进工艺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脉冲响应法测定串联反应器的RTD。
在脉冲响应法中,向反应器内瞬时注入示踪剂,并记录出口处示踪剂的浓度变化。
通过分析出口浓度的变化,可以确定不同流动状态下反应器的RTD。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好串联反应器、测量仪器(如质谱仪、色谱仪等)、示踪剂等。
检查并确认反应器的密封性良好,准备好实验记录表。
2. 实验操作:开启反应器,进行升温操作。
待温度稳定后,向反应器内注入示踪剂。
在反应器出口处采集样品,使用测量仪器分析样品中示踪剂的浓度。
3.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出口处示踪剂的浓度变化数据,绘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采集的数据,计算RTD的相关统计参数,如平均停留时间、方差等。
分析RTD的分布特性,以及不同流动状态下串联反应器的性能差异。
5. 实验结束:清理实验现场,关闭仪器和设备。
整理实验数据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串联反应器的RTD统计参数,如平均停留时间、方差等。
分析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可以了解串联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和反应性能。
2. 结果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串联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特性对RTD的影响。
比较不同操作条件下RTD的变化,讨论这些变化对反应效率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串联反应器的RTD,分析了不同流动状态下反应器的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表明,串联反应器的RTD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流体的流动特性、反应器的结构等。
5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fqi
根据F(t)的定义
F (t)
(cc(t))
c c0
=1
e
t
E(t)
dF (t)
1
e
t
dt
F ( ) 1 e
E( ) e
5.4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有: 流入的摩尔流率=流出的摩尔流率+积累的摩尔流率
Q0c0
Qc Vr
dc dt
Vr
Q
dc dt
1
c
1
c0
初值条件:t=0,c=0
2.特点:所有流体微元的停留时间相同,同一时刻进入反 应器的流体微元必定在另一时刻同时离开。经历相同的浓 度、温度变化历程。
5.4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3.停留时间分布特征 用示踪法来测定活塞流的停留时间分布时,出口响应曲
线形状与输入曲线完全一样,只是时间延迟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
0
0
1 1 tdF (t) t
0
5.3 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
二.方差—散度 时间t对数学期望的二次矩
2 t
(t t )2 E(t)dt
0
E(t)dt
(t t )2 E(t)dt
0
1 0
(t t)2 dF (t)
0
t2E(t)dt t 2 0
5.3 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
5.1 停留时间分布
二、寿命分布和年龄分布 寿命分布-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起到离开系统止,在
系统内停留的时间。 年龄分布-存留在系统中的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算起
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区别在于:前者指反应器出口流出流体的停留时间,而后 者是反应器中流体的停留时间。
反应工程实验 答案
反应工程实验实验 1 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的测定⑴ 何谓返混?答:返混是指不同的停留时间的微团之间的混合。
⑵ 返混的起因是什么?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混合状态以及器内的传热性能等。
⑶ 限制返混的措施有那些?答:器内反应流体的流动状态和混合状态的复杂性,反应流体在反应器内浓度、温度和速度的分布造成返混。
⑷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那些?答:脉冲法、阶跃法、周期示踪法和随机输入示踪法⑸ 本实验采用哪种方法?答:脉冲示踪法。
⑹ 何谓示踪剂?答:平推流和理想混合流。
⑺ 对于示踪剂有什么要求?答:反应器出口的反应物料的各质点具有不同的停留时间。
⑻ 本实验采用什么示踪剂?答:饱和KCL溶液。
⑼ 为什么说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是一一对应的?答:器内物料的返混会导致各种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而有停留时间分布的反应器,器内未必一定有返混存在。
⑽ 为什么可以通过测定停留时间分布来研究返混?答:在定常态下的连续流动的系统中,相对于某瞬间的流入反应器的流体,在反应器出口流体的质点中在器内停留了⊿t的流体的质点所占的分率。
⑾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有何不同?答:多级全混流模型。
⑿ 模型参数与实验中反应釜的个数为什么不同?答:不同。
模型参数N的数值可检验理想流动反应器和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当实验测得模型参数N值与实际反应器的釜数相近时,则该反应器达到了理想的全混流模型。
若实际反应器的流动状况偏离了理想流动模型,则可用多级全混流模型来模拟其返混情况,用其模型参数N值来定量表征返混程度。
⒀ 如何保证各釜有效容积相等?答:要保持水的流量和釜内波面高度稳定。
⒁ 本次实验用什么来测电导率?如何清理?答:铂黑电极。
用丙酮清洗。
⒂ 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操作条件的恒定和测定仪器的稳定?答:每次实验前,需检查校正电导率仪指针的零点和满量程;保持电极插头洁净,用最好用丙酮擦拭干净;防止电极上气泡的形成,一旦有气泡必须及时清除(放水控干)。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一种表示在反应器内流体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
这一分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反应器内流体混合程度和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
测定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稀释染色法。
该方法首先将某种可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染料溶液加入反应器中,然后根据染料在反应过程中的浓度变化来计算停留时间分布。
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含有染料的稀溶液,并将其加入反应器中。
确保染料能够与反应物相互作用,并且不会改变反应速率。
2. 开始实验,记录染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通常,可以在反应剂进入反应器前和离开反应器后的样品中测量染料浓度。
3. 根据染料浓度变化的数据,使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计算出反应器内流体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
常用的模型包括离散、连续和混合模型等。
4. 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停留时间分布的结果。
通常使用直方图、累积分布函数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测定的结果,可以得到反应器内流体的平均停留时间、峰值停留时间以及停留时间的分布范围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优化反应器设计、选择适当的反应条件以及提高反应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
管式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测定实验报告管式循环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化学反应器,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的生产和实验室中的研究。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反应物在流经连续的反应器管道时进行反应。
停留时间是管式循环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反应物在反应器中停留的时间。
本实验旨在利用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测量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实验原理和方法:1. 染料吸附法:根据Fick定律,液体中的染料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
在管式循环反应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从管道的进口流入后,它会在循环中随着反应物一起流动,当染料能够在反应器内完全扩散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到出口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2. 色度法:将管式循环反应器加热并加入一定量的染料,当染料在反应器中扩散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
根据Beers定律,A=kcl,其中c为染料浓度,l为光路长度,k为比例常数。
测出A和l,可以计算出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步骤:1. 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利用玻璃管和管夹制作管式循环反应器,将管道连接起来,确保管道间隙无泄漏。
2. 准备染料:制备一定浓度的孔雀绿溶液,将其装入注射器中备用。
3. 进行染料吸附法测定:将注射器连接到反应器的进口,打开泵进行循环,当反应器内染料扩散均匀时,记录下染料从进口流到出口所用的时间t,即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4. 进行色度法测定:将反应器加热至设定温度,加入一定量的孔雀绿溶液,当染料扩散均匀时,取出样品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A,计算出染料的浓度c,进而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
实验结果和分析:在染料吸附法中,得到的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为12秒。
在色度法中,测得的染料浓度为0.02mol/L,根据比例关系计算出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8秒。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略有差异,染料吸附法所得的结果相对较长,而色度法所得的结果较短。
实验结论:本实验采用了染料吸附法和色度法两种方法,测定了管式循环反应器的停留时间。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连续流动反应器是常用于化工反应及生化领域的一种反应器类型。
在设计和优化连续流动反应器时,了解反应物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的分布非常重要。
停留时间分布可以影响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质量。
因此,对连续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实验研究非常必要。
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器中加入一个追踪物质,并测量其在反应器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这个追踪物质可以是一种稳定的成分,比如氧气,也可以是一种反应物的前体,比如溶解在反应物中的亚硝酸盐。
实验时,首先需要准备反应器和反应物。
将反应器的出口通过一次反应后直接进入仪器检测,仪器用来监测追踪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随后,将追踪物质加入反应物中,并开始流动。
在流动过程中,仪器将不断测量反应器中追踪物质的浓度,并将结果表示为一组数据。
通过处理这组数据可以得到不同停留时间下追踪物质浓度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停留时间越长,追踪物质浓度下降的越多。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实验可以为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关于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需要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要让实验条件产生太大的变化。
其次,实验过程需要对诸如流速、温度、反应物浓度等参数进行控制和调整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最后,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需要认真对待,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连续流动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研究工作,可以为连续流动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必要的信息。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需要认真对待,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
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报告引言:在许多科学领域,测定物质停留时间分布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溶液中颗粒物质的停留时间分布,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扩散特性,以及对溶液的影响。
实验方法:首先,我们准备了一定浓度的溶液,并加入了待测颗粒物质。
然后,将溶液置于一个容器中,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装置进行搅拌。
在搅拌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一定的探测器对颗粒物质进行监测,并记录下其离开容器的时间。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搅拌速度、溶液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以观察这些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到了颗粒物质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在不同条件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在低浓度的溶液中,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分布,说明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扩散速度较快。
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则呈现出明显的峰值和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溶液浓度的限制。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搅拌速度和温度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
在较低的搅拌速度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呈现出较长的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搅拌速度的限制。
而在较高的温度下,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则呈现出较短的尾部,说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受到了温度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分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溶液浓度、搅拌速度和温度等。
其次,不同条件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形态不同,这表明颗粒物质的扩散速度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差异。
此外,本实验还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我们只考虑了颗粒物质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分布,而未考虑其在其他介质中的情况。
其次,实验中的探测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比如溶液pH值、颗粒物质大小等。
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标准文档ppt
4.1 数学期望t平均(平均停留时间)
t平 均0tE(t)dt01tdF(t)V Q
V →反应器体积 Q →流体流量
4.2 方差
t2 0 ( t t平 均 ) 2 E ( t) d t 0 t2 E ( t) d t t平 均 2
2
t2 t平 均 2
五. 两种理想流动的E(t),F(t), t平均,σ2
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测定
一. 实验目的
理解非理想流动中的返混,返混与停留 时间的关系
学会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方法,掌握由 测定得到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 线,求取E(t),F(t)函数及平均停留时间 和方差
了解方差与返混程度的大小之间关系并 会求解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模型参数
二. 连续反应器中的非理想流动
2.1 反应器中的三种流动模型和特征 平推流: 无返混 全混流: 返混最大 非理想流动: 返混程度介于平推流和全混流 之间
2.2 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之间关系
反应器中有返混,必定存在停留时间分布,但 是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由不同的返混造成 返混不可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测量 由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可得到E(t),F(t)函数,可 求得t平均和σ2,从而可表示返混大小
八. 脉冲示踪法测量停留时间分布 应注意的问题
流量稳定 示踪剂取量准确,并尽快一次注入 仪器正确使用,注意校正温度和电极常数
九.操作步骤:
1)开启高位槽上的水阀,当高位槽出现溢 流后打开各流量计待流量稳定。
2)调节搅拌转速(1格左右) 3)校正温度,校正电极常数 4)打开电脑桌面上的RTD软件,输入名字
两种理想流动的E(t),F(t), t平均,σ2
停留时间分布测定方法
稳定流动后,在某瞬间切换成示踪剂,保持切换前后流量相同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最全)word资料
实验一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最全)word资料实验一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毫无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毫无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与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流体流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也就是停留时间的平均值。
停留时间分布数学期望的定义式为⎰⎰∞∞=0)()(dtt E dtt tE t(1)图1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曲线Figure 1 Experimental curve of RTD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如果取一定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则上述定义式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定义式替代,即∑∑==∆∆=ni iiini iitt E tt E t t)()(ˆ (2)如果取等时间间隔的离散数据,即i t ∆为一定值。
则(2)式可简化为∑∑===ni iini it E t E t t11)()(ˆ (3)本实验以水为主流体,其体积流率恒定为0.S V ,KCl 为示踪剂,注入量为0n ,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与浓度的关系为 )()(0.t c n V t E S =(4) 本实验采用电导率仪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且已知水溶液的电导率与水溶液中KCl 的浓度呈过原点的线性关系,水溶液的电导率又与电导率仪输出的电压显示值)(t U 呈线性关系,则停留时间分布密度)(t E 与)(t U 存在如下线性关系: )()()(0.t KU t c n V t E S ==(5) 式中K 为换算系数,在固定测试条件下为一常数。
由此,可将(3)式改写为∑∑===ni ini iit U t U t t11)()(ˆ (6)如果流体流经反应器无密度变化,即流经反应器体积流率S V 为一定值,且 0.S S V V =, 反应器进出口又无返混,则平均停留时间t 可按下式计算 0.0S CS V V V V t ε==(7) 式中0V ——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通体积,亦即固体颗粒填充层内的自由体积;ε——固体颗粒填充层的空隙率;C V ——固体颗粒填充层的堆积体积。
(2)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2t σ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只表征停留时间分布的中心,但不能反映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而反应器内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正是反映物料在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的离散程度,统计学上用另一个特征数——方差来表征。
停留时间分布方差的定义式为2tσ=⎰⎰∞∞-02)()()ˆ(dtt E dtt E t t (8)如果采集等时间间隔的离散随机变量数据,则停留时间分布的方差可按下式计算:2t σ=∑∑==-n i ini i t E t E t t 112)()()ˆ( (9)展开上式并整理后可得:2t σ=2112ˆ)()(t t E t E tn i ini i i-∑∑== (10)根据前述相同的理由,本实验中的方差还可以计算:2t σ=20112ˆ)()(t t U t U tni ini i i-⎰∑∑∞== (11)(3)理想流动模型的检验由实验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值,可按下式计算无因次方差:=2θσ22ˆt t σ (12) 由无因次方差2θσ的数值,可对被测反应器的流动状况作出判断,对其是否已经达到理想流动模型进行检验。
当2θσ=0时,则该反应器为理想流动反应器,其流动模型为理想活塞流模型。
当2θσ=1时,则该反应器也为理想流动反应器,但其流动模型为理想的全混流模型。
只有当102<<θσ时,则该反应器为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4)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与模型参数 对于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模拟,建立等效于原型的数学模型。
目前,常用的流动模型有凝集流模型,分散活塞流模型(或称扩散模型),多级全混流模型,循环流模型和组合模型等。
分散活塞流模型(Dispersion Plug Flow Model ) 流体流经填充层时,如果流体在填充床层内作返混程度不大的一维定常流动,并且床层内维持等温。
则非理想流动反应器可采用分散活塞流模型,即在活塞流中,由于轴向扩散引起返混来模拟实际的返混状况。
根据模型假设可导出数学模型为022=--θd dcdZ dc dZ dc D l(13) 式中c ——示踪物的浓度,3-⋅m mol ;l D ——轴向等效扩散系数,12-⋅s m ;l ——长度,m ;u ——流体在反应器内的流动速度,1-⋅s m 。
当反应器的长度为L ,无因次时间为θ,且l tu t t //==θ。
若令Z L =1无因次长度,则轴向分散模型又可表达为0)(22=--θd dcdZ dc dZ dc uL D l (14) 式中uL D l /为无因次数群的倒数等于e P ,即e lP D uL= (15)称e P 为彼克列模数(Peclect modulus )。
e P 即为一维轴向分散模型的模型参数,其数值可用来度量返混程度的大小。
e P 数值越大(即l D 愈小),则返混程度愈小;反之,则返混程度愈大。
当e P 趋于∞(uL D l /趋于0)时,则流动状况趋于完全无返混,即流动模型接近活塞模型。
根据各种反应器的不同边界条件和示踪物的输入方法,求解(14)式可得到不同的解。
各种求解方法及其解得结果,文献中多有报道。
本实验设备和操作条件下,保证设备进出口无返混,即属于闭式设备。
当返混程度很小(e P ≥100)时,则可解得e P 与2θσ的关系式为2θσ=2/e P (16)当返混程度较大(e P <100)时,则需要根据下式进行试差计算模型参数: )1()1(2222e p ee e P P ---=θσ (17) 多级全混流模型多级全混流模型是以多级串联全混流反应器模拟各种非理想流动反应器。
该模型也属于单参数模型,模型参数为虚拟的串联级数N 。
由式(8)的停留时间分布方差定义式,经展开并整理后,又可表达为如下形式:2022ˆ)(tdt t E t t -=⎰∞σ (18) 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为 t Nt N e tNt t N N t E ˆ/1)ˆ(ˆ)!1(1)(--⋅⋅⋅-=(19) 联立上列两式求解可得:22/ˆt tN σ= (20) 或 21θ=N (21)由模型参数N 的数值可度量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返混程度。
N 数值愈大,返混程度愈小;反之,则愈大。
当N 值趋于∞时,则反应器的流动模型趋于活塞流模型。
一般情况下;当N ≥50时,已可视为活塞流反应器。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主要有反应器,循环水系统,电导率仪,信号放大和A/D 转换器,以及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其装置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填充管式反应器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实验装置流程 Figure 2 Experimental equipment flows for determination of RTD (residence timedistribution) and flow model parameters of filling tube reactor本实验采用的反应器是由直径64⨯4mm 总高度1600mm 的圆管构成,管内填充有mm 65-φ的玻璃珠,填充高度为1400mm 。
主体流体(水)从循环水槽由泵压送至反应器顶部,流量由调节阀调节,并由流量计显示。
反应器顶部流入的水,自上而下流经填充层后,由器底出口排出,排出的水经电导池与电极接触后,再经 型管排入下水道。
反应器内液层高度由 型管高度控制,并由器顶放空阀进行微调。
固体颗粒填充至示踪剂注入口的下沿,而也面调至以淹没示踪剂入口为度,一般以高出填料层约15mm 左右为宜。
示踪剂采用KCl 饱和溶液,用注射器由器顶示踪剂注入口注入。
由点导率仪测得出口溶液的浓度变化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和A/D 转换后,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
四、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 将循环水槽灌满水,关闭泵出口阀,启动水泵。
(2) 按预定的实验计划,用调节阀调节流量。
流量一般可在10—1001-⋅h l 范围内选取。
(3) 利用 型管和器顶放空阀,调节填料上方的水垫层高度(约15mm 左右),并维持稳定。
(4) 待水流量和水垫层高度稳定以后,启动点导率仪和电子计算机,并调节好实验数据采集程序。
校验带内导率仪的零点。
满度和测量档次,待屏幕上显示的初始电压值稳定不变后,可以开始测定停留时间分布实验。
2.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1) 用注入器将适量的示踪剂(KCl 饱和溶液),有反应器上方示踪剂注入口迅速注入器内的水垫层中,示踪剂用量应与主体流体的流量相适应,以使屏幕上显示的最高电压值不超出程序预先设定的值(以500mV 左右为宜)。
示踪计注入量一般约为0.5—1ml 。
(2) 在注入示踪剂的同时,在计算机键盘上按下数据采集指令键(S 键)。
(3) 当连续采集的电压值,再次出现初始值时,按下终止数据采集的指令键(Q 键),终止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