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理想的局限、超越和优化

合集下载

浅析民主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路径

浅析民主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路径

2006.11浅析民主的局限性及其克服路径□张德鹏(三峡大学政法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本文在以充分肯定民主制度的先进性、必然性和优越性的为逻辑前提下展开讨论,客观地分析了民主的局限性,并把这种局限性界定为侵害个人自由的危险性和漠视少数人权利的可能性。

最后认为,克服民主局限性的最佳路径在于法治,尤其是司法权的独立运行。

关键词民主局限性路径司法权中图分类号:D031文献标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143-02一、民主的理念:一般内涵与优越共性民主(democracy)一词起源于希腊,其语义意味着有人民治理的制度或者公民参与的制度。

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制度中共同财富之一的民主制度,从古到今,人们对它作了各种各样的论述与探讨,但对民主一词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然而考察形形色色的民主学说,关于民主的内涵,到目前为止人们至少形成了如下的一般性共识: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而且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立的、具有批判意义与功能的价值观念。

一个好的政体是能够让所有人参与到共同体的决策过程中的,而只有民主才能为每一个共同体中的社会成员提供这种参与机会。

2.民主是一种多数决策机制。

作为一种制度追求,民主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假设,即单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而多数人的认识较之单个人的认识则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更能接近认识的真理,因此,多数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3.民主是一种治理方式。

国家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扩张性。

在国家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涉及到国家如何实现对社会有效治理的问题。

随着近代西方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和发展,民主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追求,更是一种制度形态的设计,即多数人通过选举程序委托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治理。

民主的优越性早已为人类所认识。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认为,直接民主的优越性在于它的参与主体人数多,能够更充分地集中社会成员的意见、智慧、力量、美德乃至财富。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

谈协商民主的价值及其局限论文内容提要协商民主是对选举民主的一种补充、完善和超越而非替代。

它具有增进社会阶层和谐、提高公民参政素质、促进决策有效实施、保证社会持久效率等价值,同时也难以避免民主本身成本较高以及金钱操控等问题。

人们只能寻求较好的制度,而不能奢求完美的制度。

在我国当前阶段,应当实现协商与选举的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的优势。

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

在协商民主体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倾听并考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并最终通过多数决定,使决策得以实施。

它吸收了以往各种民主理论的合理成分,是民主制度的一项新设计。

一、协商民主的价值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是人们针对传统代议制选举民主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深入反思的结果。

传统的代议民主制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投票为中心,容易被非理性和私利主导。

这种传统体制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政治冷漠症,难以真正展示公民精神,保障公民权益。

因此,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转型,以弥补民主选举、多数决定的制度缺陷,便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

协商民主所具有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把协商主体从政治精英扩展到广大公民,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

在协商民主的体制中,对共同关注事务的协商不再局限于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普通民众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平等的话语权,在一些不够真实和健全的民主体制中,广大公民经常只是充当投票工具的角色,他们在政治机器的灌输、宣传下容易被操纵、被欺骗。

而协商民主则更强调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对话构建一个平台,保证人们进行商谈所必需的各项权利以及有效实现这些权利所必需的权力。

在这种较为包容、平等、公正、自由的讨论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各个社会阶层都有渠道来反映自己的利益、需求和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少数特权阶层和巨富阶层控制政治决策的现象。

“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

“民主”未必是个好东西摘要:中国现存一种”泛民主思潮”,认为民主具有普世价值和绝对意义。

有必要对这股思潮进行批驳,认识民主的局限和不足。

需要既坚持发展民主的大方向,又要科学理性地看待民主,把民主当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关键词:泛民主思潮;民主;民主之路一、现在中国的”泛民主思潮”中国现在充斥着一股”泛民主思潮”,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想到民主,以为民主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现在的中国,”民主”一词充斥个媒体、社会话语、官方文件。

”民主”甚至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涵义,简直成了所有美好事物的形容词。

①他们认为民主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好价值,甚至把民主当成价值判断的标准,”民主”成了”正义”的代名词:凡是民主的就是好的,好的东西也一定是符合民主的。

民主成了一个不证自明、自给自足的绝对价值。

有些人的脑中总习惯”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认为不是民主政体就是专制政体,但实际上,”民主”“专制”从来不是绝对的,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性政体。

也不能武断的认为”民主政体”就一定比”专制政体”好,孰优孰劣,还要根据特定历史条件,因时因地的进行分析。

中国必定要走民主之路,这是历史趋势使然,也是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意愿。

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昧着良心说他愿意回到文革或者封建社会那种缺乏民主和法治的时代。

但是我们现在的民主之路,也不能像一些人说的立马就实现多党轮流执政、全民普选,或者一下子就步入民主程度很高的社会。

要尊重我们社会的现实,立足中国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实现民主。

二、对”泛民主思潮”的批驳我们对民主要抱有正确的态度,警惕”泛民主思潮”,肯定民主积极意义的同时,又不能认为民主万能。

应该充分肯定熊彼特的下述论断:”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立法与行政的--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

……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所以它同其他任何方法一样,其本身不能是目的。

……对民主的无条件忠诚只能是由于我们对期望民主带来的某些利益或理想的无条件忠诚……所以对民主的合理忠诚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即不但要有超理性价值的图式,而且要有可期望民主能以我们赞同的方式发挥作用的社会状况。

民主的局限

民主的局限

民主的局限民主优于专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把民主作为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理应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

但看待任何事物都应采取分清利弊的理性态度,喜爱某个事物切勿情迷心窍。

探究一些史实,便可看出民主绝非超越具体时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

“民主不能保证产生最好,但能防止最坏”,这是时下不少论著表述的一句名言。

乍听有理,细想却令人怀疑。

20世纪最坏之人莫过于希特勒,而他却是民主造就的。

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的席位由1928年的12席增加到107席,成为国会中第二大党;1932年7月的国会选举,纳粹党席位由107席上升为230席,成为国会中最强大的党;1933年3月的国会选举,纳粹党的席位由230席增加到288席;希特勒提出的《授权法》(其内容是纳粹政府有权颁布它所要施行的法律而不受国会和参议院的约束)在国会的多数票通过,使希特勒成为议会选举的“专政者”。

再看中国“文革”期间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举手通过将刘少奇同志定为“叛徒、内奸、工贼”并开除党籍的错误决议时,只有陈少敏同志一人未举手,民主的形式也没有防止这样一个错误决议的产生。

“民主符合人的本性,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人如是说。

但看一看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近年来大选的公民投票率,就会对此提出疑问。

在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是选民投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有人曾经把100个国家的投票率依次加以排列,结果美国名列倒数第12名。

尽管美国国会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了民权法案和投票权利法,后又把投票的年龄降低到18岁,但是投票率却一直在走低。

1960年选民的投票率为62.8%,1972年为55.6%,1980年为52.6%,1988年则只有50.16%的合格选民投了票,1996年为49.8%,到了1998年国会中期选举,仅为41.9%。

2000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5%的美国青年根本不知道当年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姓名,只有33%的人表示会行使投票权。

辩论赛: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辩论赛: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与局限性自古以来,民主制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

它强调人民的参与和自治,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

然而,民主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分别探讨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并就其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

首先,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民主制度强调平等和公正。

在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或社会背景如何。

这样的制度保证了人们的权利得到平等的保护,有效消除了特权和剥夺。

其次,民主制度注重多元化和多声音的表达。

在民主制度中,公民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可以参与决策过程。

这种多元化的政治参与能够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求,有效防止少数人的专断和独裁。

此外,民主制度还鼓励社会进步和改革。

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中,人们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创新思维,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民主制度的特点使得人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提升。

然而,民主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决策效率较低。

在民主制度下,政府和立法机构需要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和利益,在达成共识之前,决策过程可能会相对缓慢。

这反映了民主制度中的繁琐程序和多方权衡的复杂性。

其次,民主制度容易受到滥用和扭曲。

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可能会利用舆论操纵、选票操纵等手段来获得胜利。

此外,政治家和政党可能会为了追求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损害民主制度的原则和目标。

最后,民主制度面临的挑战来自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

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更加紧密,而民主制度的决策体系往往较为缓慢,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社会。

此外,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滥用的问题,使得民主制度的公共舆论形成受到挑战。

在面对这些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必须积极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主制度。

首先,可以加强市民教育和参与意识的培养,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能力。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机制,确保民主制度的公正和透明。

民主制度的缺陷与改进的路径

民主制度的缺陷与改进的路径

民主制度的缺陷与改进的路径民主制度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政治制度之一,然而,尽管民主制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了几十年,但是民主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这些问题使得民主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遇到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民主制度的缺陷和改进的路径。

一、民主选举中的问题民主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公开、公正的选举产生民选的领导人,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民主选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民主选举中,竞选者的数量过多,投票者难以了解每个人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造成民意分散,选民无从把握。

其次,由于竞选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因此会出现大企业或富豪插手竞选的问题,导致选举的结果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改进的路径是:一是缩小竞选者数量,提高选民认知度。

这可以通过资格预审和政策宣传等方式达到。

二是强化候选人的道德底线,防止其滥用资金干预选举。

这个可以通过加强对竞选资金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实现。

二、议会制度的不足议会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核心机制,其作用是通过议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

但是,议会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议会中党派分化严重,成员间关注的重点不一致,导致议会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

其次,议会中存在过多的私人传家独立,导致议会内部权力并不完全受制于人民意志,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改进的方式是:一是加强议会的纪律性,并设立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以防止议员违反纪律和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二是对议员选举适度减少党派干预,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选举环境。

三是完善选区划分机制,减少代表非理性利益而存在的选区。

这可以有效增强议会反应人民意愿的能力。

三、媒体存在困局媒体的作用是对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反映人民的意见,又可以有效地监督政治权力。

然而,由于媒体在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使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媒体主要集中在少数主流媒体,媒体在充分和广泛的情况下不能反映民意和关注公共的领域,从而媒体的畸形发展。

浅谈民主的局限性、根源及出路

浅谈民主的局限性、根源及出路

浅谈民主的局限性、根源及出路2013-08-08 18:34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陈泳民主,顾名思义,乃“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之意,通常是指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管理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普通民众看来,民主就等同于“全民民主”。

社会上一些人据此认为:国内的很多决策没有让民众投票,因而缺乏民主。

在很多普通民众看来:全民民主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毫无局限性的概念。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民主也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攻击其它国家的主要舆论武器之一。

但是,民主真的是完美的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卢梭也不认为全民民主是一个好的模式。

他很早就预言(全民)民主容易造成民众暴乱和社会动荡,这在法国大革命后期、当今的埃及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西方国家目前实行的也大多是议会民主,而非全民民主。

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笔者认为:全民民主存在着一个致命缺陷,即民主很可能难以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从而会社会引入歧途!对于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会反对。

但是,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案例可以说明这一论点的正确性。

在远古时代,由于各种原因(如饥饿),人类需要捕杀大型动物。

一般来说,处于极度民主状态的几个原始人同时去捕杀一头大型动物(如野牛)很难成功。

原因在于: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人愿意从动物的正面进攻。

因此,如果大家都从动物的背后或侧面进攻,那么结果只能是动物逃跑了。

因此,这种极度的民主并不能使原始人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和原始群落生存所必需的合力,因而也不能代表社会前进的方向。

在现代,很多经典的成功案例也常常不是全民民主决策的结果。

伟大领袖毛主席正是敏锐的看到了中国与日本的差异,提出了“论持久战”的观点,才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坚持到抗战胜利,并为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正是看到了市场经济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

在国外,比尔·盖茨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软件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才能创立并带领微软公司取得巨大的成功;乔布斯正是凭着对创新的敏感,才能带领苹果公司走出困境,迈向新的辉煌。

论托克维尔眼中美国民主的主要缺陷及对策

论托克维尔眼中美国民主的主要缺陷及对策

论托克维尔眼中美国民主的主要缺陷及对策[摘要]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使其名声雀起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中充满了对美国民主的赞扬,激情洋溢地向世人描述了美国的民主社会,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追求和向往。

然而,作为一个理性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激动和热情地论述美国民主的优点的同时,也理智地看到了美国民主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潜在的危险,并以尊重事实的客观态度向读者直言不讳地进行零星的阐述。

本文试图对托克维尔在论及美国民主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和解决的对策进行简单的总结,以及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

[关键词]缺陷对策美国民主托克维尔托克维尔始终认为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民主理论进行的探讨中总是抱着“民主必胜”的信念。

在民主的实现上,他相信民主并不会自己从天而降,而是需要类似于革命的方式获得。

而当他认为美国的“这场革命是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事实”[1]之后,便对美国投以热情的关注。

在对美国的民主制度进行考察之后,他在为美国民主的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慰和激动,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余,还较为敏感地从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清醒地认识到民主本身具有着威胁自由存在的内在弊端或缺陷,认识到民主本身所包含的一些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专制的出现,从而威胁到自由的存在。

他认为失去制约的民主存在导致多数权威的无限扩大和滥用的可能,以及民主制度使人们的嫉妒心理发展到极点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选择行为,另外,民主制度的一些原则也会影响到立法和行政的稳定性等等,这些弊端无一例外地对自由的存在产生着巨大的威胁。

他认为对于对民主固有的缺陷的认识并不是为了否定民主制度本身,恰恰相反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所以,一些相应的限制和对策是必要的。

一、美国民主中存在的主要缺陷美国的民主实践所取得和正在取得的伟大成就并没有成为托克维尔研究美国民主的障碍,在热情洋溢的赞赏之余,他仍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潜在的威胁,并以此告戒人们不应对民主采取盲目乐观的态度。

以法治克服民主的局限性

以法治克服民主的局限性

以法治克服民主的局限性作者:焦李红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3期摘要自国家产生以来,对民主的讨论及研究从未停歇,真正的民主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虽然民主的优越性已被人们所共识,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见的,即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经常被漠视乃至践踏,在民主的旗帜下,这种漠视和践踏由于具有一种道德上、政治上甚至法律上的正当性而被忽视,这就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加以救济,并逐步加以克服,从而更好地保障自由与民主。

关键词民主自由法治司法权作者简介:焦李红,郑州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5-005-02在当今中国,民主与法治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并不断以生动的社会实践来推动我国民主制度的进步和完善。

民主和法治固然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性推动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光的地方总是有影的存在,民主的优点往往是与其局限性或缺点并存的。

特别是从自由这个角度加以审视时更是如此。

但在探索民主的进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能够较好地克服民主的局限性,保障公民自由的制度途径,这就是法治。

一、民主的含义及优越性(一)对民主的认识1.民主是一种价值观念。

在这一意义上,它是与专制相对立的,表达了人们对国家政体的善的追求。

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一个好的政体应该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共同体的决策过程中,使每个人的善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从这一意义上看,民主是一种批判意义和功能的价值观念,推动着国家政体在其自身演变过程中不断接近国家的最高目的。

2.民主是一种多数决策机制。

民主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即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整的,而多数人的认识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更能够接近认识的真理,因此,多数决策优于个人决策。

从直接民主理论看来,应该允许所有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才能符合这种假设;从间接民主理论来看,通过选举程序产生全体公民的代表并由其行使政治权力,亦通过代议制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才能符合这种假设,也就是说,这种多数决策机制不仅考虑到了这种假设的正当性,也充分顾及到了其可行性。

浅谈民主的缺陷

浅谈民主的缺陷

浅谈民主的缺陷作者:刘红明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民主从字面上理解是“人民的统治或权力”。

民主和专制是相对应的,民主反映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实行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民主与专制相比,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但也有自身的缺陷。

关键词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低成本和低效率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俞可平教授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论述引发了对民主的热议。

俞教授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政治制度,但是它是有条件的,抛却这些条件,民主可能带来恶劣的影响,而不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因此,这样说来,民主是有缺陷的,探索民主的缺陷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推行民主。

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民主指是“人民的统治或权力”,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奉行的绝对多数原则,缺少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

视多数的决定为正义使少数人的意见受到忽视、排斥和打击。

这使得新思想的出现困难重重,因为真理往往是由少数人发现的,一种破旧立新的观念也大多是由少数人最先提出来的。

如果社会的一切都是按照多数的意见来决定是与非,这无疑是保护落后,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与创新。

二、“民主悖论”波普认为,“西方传统的民主理论只注重谁应该统治,把民主看成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和执行权力,这势必导致“民主悖论”。

因为如果大多数人选举了一个专制的统治者,根据多数原则,要求我们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是由大多数人选举产生的,符合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但是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又要求我们不服从这个专制者,因为他是专制者,否定了大多数人统治的原则。

豍”波普对民主的这种理解十分有理,在民主政治的设计中,“民主悖论”是始终存在的。

统治只能是少数人的事,在民主的普选下,极有可能选出来一个专制的统治者,而且即使不是遴选的统治者在侵犯人民的权力,公权力同样对人民个人的权力造成侵犯。

三、民主形式的缺陷: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的缺陷民主“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或者由人民直接做出决定,或者人民选出代表并把代表作出的决定视为人民自己的决定。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民主义是指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既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孙中山强调,政治革命应当与民族革命并行。

民族革命是扫除“现在恶劣政治”,而政治革命则是扫除“恶劣政治的根本”,从而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集国内民族压迫与封建专制统治于一身的清政府。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通过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的办法,把土地问题解决好,以预防出现欧美那种“贫穷不均”,避免“少数富人专制”而引起的“社会革命”。

进步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且试图以革命手段来解决之,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革命的、进步的纲领。

它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要求和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而它在同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成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

列宁也曾高度赞扬:“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

”(列宁选集242/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同盟会纲领存在着缺陷,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义纲领:首先,它没有正面的、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独立的口号,没有把斗争锋芒直接对准帝国主义,相反,却对帝国主义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

其次,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

中国传统论文民本思想论文: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缺陷与现代超越摘要: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为体系完备的思想学说。

传统民本思想是一种具有双重价值的文化体系,既蕴含某些合理的思想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

汲取“民本”宏旨重民的道德取向,超越“民本”工具理性、道德理性、群体理性的利益规约,倡导现代“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逐步实现的。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缺陷;现代超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演进“民本”即“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是指以“民惟邦本”为基本模式构建的文化思想体系和政治伦理学说,中心是指治国者要以安民为务,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成熟于战国,历经汉唐及其后的进一步发展,至于明清之际达到顶峰。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本”一词肇始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的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说的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方能安宁。

殷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尚处于萌芽阶段,其观点散见于《诗》、《书》、《礼》、《易》等上古文献中。

比如,《尚书·盘庚》的“重我民”,《诗经·大雅》的“宜民宜人”,等等,都反映了古代先哲对于早期政治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殷周民本思想成为传统民本思想的滥觞。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逐渐形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鲁君失民矣,焉能逞其志?”说的是民为君本,君依赖于民而存在。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载:“民弃其上,不亡何待?”从民心向背关系国之存亡、君之胜败的高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

进入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因此,治民有术,争得民心,成为各路诸侯获取成功的根本。

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得出了大体相同的结论:民心向背为成败之本。

《管子·牧民》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令顺民心则威令行,这样便可以更好地“牧民”。

民主理想的局限、超越和优化

民主理想的局限、超越和优化
王彩云 宁有 才
; l :
摘要 :民主理想是对 民主 “ 应然状态”的观念预设 。在 民主发展 中,民主理 想在发挥 建设性作 用的 同时 .
也 因其 自身的 纯粹性 、虚幻性 、抽 象性 、绝对性等局 限性 而产 生破坏性作 用。要超越 民主理想的局限性 .民主
的理 想制度 、理想主体和理 想 目标都 需因应 时空条件的 变化 而调整和 改进 。我们必须具备不断优化 民主理想的 自觉意识 、正确 态度 、明确 目的和科 学方 法,通过对 民主理 想的修正 、扬弃和改善 ,使之成为 民主发展 的建设 性 因素 。
在 “ 人 民”的范畴之外 ,当 民主只是少数人的 民主时 ,就
很 难 说 已实 现 了 “ 人 民的统 治 ” 。 也 正 因 此 ,达 尔 说 ,
“ 雅典 的 ‘ 民主 ’其实是 ‘ 不 民主的 ’ 。 ”③因此 , “ 人 民
的统治”与其直接 民主制的 民主理想 ,即使在其备受赞誉 的缔造者那里 ,也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
民主理想 是一柄双 刃剑 ,它在为 民主政治 预设 目标 、 确立原则 、建构理念 、指引方向 、供给动力 ,发挥建设性
作用的同时 ,也因其 自身的局限性而造成 民主 的停滞和灾
难。事实表明 ,在 民主产生 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民主 理想在大 部分时 间里是 困顿 、沉 寂和失败 的 。在现实 中 , 根据 民主 理想 建立 的制度 ,总是 不能满 足 民主理 想 的要
本 文系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 我 国民主建 设 中的 价值 理性和工具理 性研究” ( 1 1 B Z Z 0 0 1 )和济 南大学社 区 政治文明建设研 究基地 的研 究成果 。
求往往致使其陷入虚幻性 、空想性 、抽象性 、极端性 、绝

民主的局限性

民主的局限性

民主的局限性“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民主制是一种与寡头制、君主制和独裁制相对立的、以某一个或几个阶级、或全体国民中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统治的政权,即所谓“主权在民”的政体。

当代西方的学者大多认为民主的核心要素是“多数决定”、“代表”、“责任”和“公民参与”,倾向于用这四要素中来定义和理解民主。

但是即使是这样,民主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一、民主制度下权力产权所有者缺位君主制下,权力的产权归属于“君”,权力的使用者也是君。

因此,君主便也不会做不利于属于自己的国家的事情。

在人民主权的国家现代民主实质是间接代议制民主,即人民通过选举统治者来进行统治的民主。

因此,权力的产权所有者为人民。

权力的行使者为人民选出的“公仆”。

民主制度下,权力的使用者“公仆”在行使权力时缺少监控,因为权力的产权所有人并不是他们自己,那么也就会导致贪污腐化。

孟德斯鸠断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当今中国的贪污腐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二、极端的民主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列宁把社会主义国家对民主的理解作了堪称经典的表述:“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

”但另一方面,“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即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一部分居民对另一部分居民有系统地使用暴力的组织。

”民主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如果无条件地赋予多数不受限制的权力,把人民主权推向极端,强调多数的至上权威,心将毁灭保障自由的法律,赤裸裸地以多数意志取代正当的司法程序和法律的权威,从而退回到危险的人治,最终必将导致多数的暴政。

从历史上看,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冤案、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恐怖专政和中国文革时期的“大民主”都是多数人假借民主的名义对少数人实行专制的“多数暴政”。

三、极端的民主忽视了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少数在很多时候就难免人微言轻,他们的生死存亡在多数看来就显得微不足道。

浅析民主的局限性

浅析民主的局限性

浅析民主的局限性刘红军摘要:一般而言,宪政包括共和、民主、自由、法治等诸种价值。

一个比较成功的宪政国家,这几种价值都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实践和张扬。

但是,共和、民主、自由、法治等诸种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而宪政的实现,就在于在诸种价值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共和、民主、法治自有其本身意义之所在。

然而,无论共和、民主还是法治,最终都只是作为我们追求的手段而存在的。

包括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宪政制度在内,一切制度的建构都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自由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和皈依。

关键词:民主;自由;宪政一、宪政略述中国的宪政建设千头万绪,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制度来进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国远不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尤其是自由,在中国尤为缺乏。

而1949年——1976年的历史证明,久缺民主之“甘霖”滋润的我们并不了解民主的真意,且极易在“大民主”的旗号下做出诸多损害民众自由的举动,这与大革命以后的法国极为相似。

本文即是从民主的局限性和自由对民主的限制着手,通过阐释分析前人对此问题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就中国宪政建设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大致说,宪政或宪政主义是一种以法治为形式、以民主为基础、以分权制衡为手段、以个人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现代政制。

宪政国家大多都有一部成文的宪法作为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个人权利的依据。

也有像英国、以色列因为特殊历史传统或立宪道路,而没有一部成文宪法的例子。

但有没有一部自称为宪法的文件,并不是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实施宪政的依据。

我们的第一关注是,个人自由是否在价值序列和制度安排上被视为对政治制度的一种最根本的、在先的约束。

二、民主的局限及边界面对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需不需要加以限制?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密尔写《论自由》时的欧洲,仍然充满了争议,就像民主需不需要受到限制一样充满争议。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19世纪50年代的很多欧洲人认为:“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国族无须对自己的意志有所防御。

民主的缺陷

民主的缺陷

民主的缺陷——构建社会公正理论之四民主的价值与缺陷社会主义的目标不仅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便包括实现自我表达的政治权利。

社会主义的理念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当个人的自我表达权利无法在民主的制度框架中加以实现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无从谈起。

民主的价值因此首先是本体论的,它本身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同时,民主的价值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本体价值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工具价值上。

首先,民主为法治提供了最后一道保障,没有民主的法治是只对民众的法制,且极有可能导致独裁。

其次,民主导致公开的讨论,因此为在公民中达成共识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

公民的共识无论是对民主还是法治的良好运行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讨论不仅不会削弱国家的行政能力,反而会加强之,因为在公开讨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政策不容易出错,且更容易为民众所接受。

第三,民主使得国家架构以及政府政策更趋于稳定,这是因为,民主的结果是妥协和利益均衡,在没有外部的强大冲击的时候,它很难予以改变。

国家架构和政府政策的稳定有利于人们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民主所固有的缺陷。

总结起来,民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第一,在缺乏适当的法治和理念制衡的条件下,民主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第二,由于交易成本和外部性的存在,社会中的很多人可能放弃投票权利,从而使国家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操纵;第三,由于社会中利益及理念的分散性,民主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的不可治理性。

下面我们就这三方面展开讨论。

多数对少数的暴政民主是一种社会选择的机制,通常采用了多数原则决定立法和政府政策。

多数原则有其优点。

其一,它平等地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的投票的效力都是一样的。

其二,由多数原则所产生的结果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并得到实施。

其三,多数原则简单,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因此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多数原则意味着社会中多数人的意见占主导地位。

论民主的限度及完善

论民主的限度及完善

论民主的限度及完善摘要:通过解析在宪政框架下的民主,指出民主的局限性,包括轻视个人权利易造成“温和专制”、分歧可能造成效率损耗这两方面,进而从应然的角度提出民主应适用的范围,从法治、私人领域和多数人暴政这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培育民主意识、健全法治和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来完善我国的民主。

关键词:民主;宪政;法治1 在宪政框架下的民主民主是什么?在宪政框架下的民主是什么?我们首先对宪政的概念进行分析。

以宪法的动态过程来展示宪政的“三要素”,视宪政是一种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

郭道晖教授认为“宪政是以实行民主政治与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运作过程。

” 他主张宪政包含“民主、人权和法治”三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

邹学平博士认为:“宪政是以宪法(立宪)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 笔者从这一概念出发界定民主是宪政的三个要素之一或原则之一,纯粹的民主政治并不一定是宪政体现的民主,但宪政必定是反映民主的宪政。

从字面上理解,民主是指“人民的权力”,而更确切地说,是指“大多数人的统治”。

其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基础,承认主权在民,确认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最高意志。

2 民主的局限性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民主有利于社会公益和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平和合理的自由,制约政府的违法行为,防止专制独裁和暴政。

其也有利于调动全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来管理好国家大事。

民主优于独裁统治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民主也有着自身天生的缺陷,如果这些缺陷不能得到合理的弥补,也可能导致恶劣的后果。

2.1 轻视个人权利,易造成“温和专制”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指出:“民主国家的一个非常自然、但又非常危险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多数享有无限的权威,不仅易使个人的意志受到征服而造成思想的专制,也易造就“巴结多数”的国民心理。

批判与超越精英民主理论评析

批判与超越精英民主理论评析

批判与超越精英民主理论评析1. 本文概述精英民主理论作为现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的百余年间,基于有别于传统自由主义的视角,旨在解释和重构西方民主体系,形成了不同于古典民主的民主观及其注重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

这一理论在打破单一的传统自由主义垄断话语霸权的局面,朝向以自由主义为主体、多元化民主理论并存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20世纪民主主义者寻求民主的实现路径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从一定意义上说,精英民主理论的演变可以被视为整个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体系变迁的一个缩影。

尽管精英民主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受到其自身特质的影响和一些现实政治原因的限制,在以往国内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研究中,关于精英民主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评价也多有偏颇失实之处。

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试图在系统梳理西方精英民主理论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概述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竞争性民主理论、精英政治及寡头铁律等核心观点。

同时,通过分析精英民主与自由主义民主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之间的关系,将精英民主理论纳入整个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变革的视野中予以评析。

对于中国的民主问题研究者而言,精英民主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民主理论的分析视角。

也不应忽视由其阶级立场和立论初衷所决定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双重缺陷。

本文拟通过客观、全面地评价其价值和分析其局限性,为深入理解和研究西方民主理论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精英民主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核心观点在撰写关于“批判与超越精英民主理论评析”的文章时,“精英民主理论的历史发展与核心观点”这一段落可以这样构建:精英民主理论作为一种对现代民主政治本质的独特诠释,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并在其后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该理论的奠基人主要包括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和德国社会学家米歇尔斯(Robert Michels),他们分别通过各自的著作提出了“精英循环”和“寡头铁律”等概念,揭示了无论何种形式的民主制度下,实际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具有特定优势的精英群体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理想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为民主政治预设目标、 确立原则、建构理念、指引方向、供给动力,发挥建设性 作用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蕨造成民主的停滞和灾 难。事实表明,在民主产生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民主 理想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困顿、沉寂和失败的。在现实中. 根据民主理想建立的制度,总是不能满足民主理想的要 求.甚至建立起貌似民主的专制制度.而在更多的情况 下。民主理想要么成为121惠而实不至的精神装饰品.要么 变成虚无缥缈的道德乌托邦。面对命运多舛的民主理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是.民主理想没有错,错的是 民主现实,是现实的民主制度及其运作偏离了民主理想。 在这种思维定势支配下。人们往往是更为坚定地坚持原有 的理想,并顽强地驱赶现实去追逐理想。殊不知,这正是 导致民主理想异化和民主困境的原因。因此,本文将转换 思路,从民主理想自身的角度来分析民主理想与民主现实 的关系.从中发现民主理想的局限性,并通过对民主理想 的修正、扬弃和改善,使之成为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因素, 发挥出民主理想的正能量。
民主理想的局限、超越和优化
i彩云守南右
摘要:民主理想是对民主“应然状态”的观念预设。在民主发展中,民主理想在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同时, 也因其自身的纯粹性、虚幻性、抽象性、绝对性等局限性而产生破坏性作用。要超越民主理想的局限性.民主 的理想制度、理想主体和理想目标都需因应时空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和改进。我们必须具备不断优化民主理想的 自觉意识、正确态度、明确目的和科学方法.通过对民主理想的修正、扬弃和改善.使之成为民主发展的建设 性因素。 关键词:民主;民主理想;民主现实;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10—0086—04 (一)民主理想的纯粹性导致民主的乌托邦。在民主 诞生之时,民主理想表现出其与生俱来的纯粹性和朴素 性: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 “人民的统治”就是每一
86
民”是崇高公意的体现者,由于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公共意 志和共同福祉,所以, “人民”具有至善和正义的内涵,
t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民主建设中的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研究”(11BZZ001)和济南大学社区 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
l江汉论坛
万方数据
拥有道德人格。同时.
“人民”又是神圣主权的承载者,
在一起,形成了“人民”的暧昧而又尴尬的身份:崇高而 虚假,神圣而空幻。一方面,“人民”的整体属性,导致 人民的权利实际上徒有虚名。因为假如人民不能转化为现
二、超越:发挥民主理想的建设性作用
如果说民主的发展应归功于民主理想的支撑、引导和 推动的话,那么,民主的挫折、倒退、灾难和失败在很大 程度上也应归咎于民主理想的虚幻、空洞、偏执、独断与 狂妄。因此,避免民主发展之路曲折多险的关键就在于超 越民主理想的局限性,多维度、多方面地改进和完善民主 理想。 (一)从民主制度上来说。民主的理想制度形式要随 着条件变化而转型。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之所以理想,是因 为它满足了人民要求自我管理的愿望。但是,如前所述,
公民平等参政为目的的,因此,它取代的只是接民主制
的形式,而实现的正是“人民的统治”的民主理想。可以 说,没有代议制也就没有现代民主。所以,代议制是使民 主理想持续发展并得以实现的伟大的制度发明.是直接民 主制运行条件不存在的情况下民主的“惟一可能的形式”@, 是“一个完善政府的理想类型”@。 (二)从民主主体上来说,民主的理想主体要在两个 维度上展现。“人民”是民主政权的理想主体。也是民主 政治的核心范畴。以人民作为权力所有者和权力源泉的 “人民主权”原则,一直是民主的理想追求。然而,作为 终极性、整体性权力主体的“人民”只不过是一个高度抽 象的概念。一个形而上的道德预设。这样的“人民”在现 实中不可能存在,其权利也只能是徒有虚名。所以,以 “人民”为核心范式的“人民主权”理想。因为缺乏现实 的人民根基.不是化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是沦为假 民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的伪民主。 “人民主权”理想的现实遭遇表明。民主理想的设定 存在着致命缺陷。即它没有区分权力的名义持有者与实际 行使者,因而导致“名义上的权力归属与实际行使权力并 没有被交给同一只手”@。而现实民主政治中的“权力终 究是行使权”, “名义上掌权的权利显然不能解决人民主
想来说, “一切权力归于人民”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可更 改的,其效用也并非恒定如一的。相反.它要随着时代任 务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要超越民主理想的局限性.需要 时刻关注理想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变化,根据时代任务 的要求来修改、调整理想的内容、目标和功能。 关于民主理想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际遇问题。萨托利认 为。民主理想一般会遇到两种实际环境:民主制度之内和 民主制度之外。在民主制度之外,即在专制独裁制度背景 下。民主理想是作为敌对性理想而出现的,其作用是充当 意识形态宣言.同专制制度进行论战.其目的是推翻专制 制度.为民主制度建立进行呐喊、呼吁和战斗。这时. “一切权力归于人民”就成为与专制制度进行辩论和对抗 的口号和目标,成为超越和否定专制制度的替代性力量。 但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建立.处于民主制度之内的民 主理想,其作用不再是对抗、否定、替代已建立的制度, 而是通过改良手段把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变为现实。这 时,
社会主义下,所有的人将轮流来管理,因此很快就习惯于 不要任何人来管理。……使大多数居民无一例外地人人都 来执行‘国家职能’0”⑧然而.由于苏联的民主实践是在 其远未达到高度的物质化和社会化条件下推行的.因此, 结果与初衷正好相反。工厂苏维埃被一长制所代替。 “一
排。若硬要驱使现实去追赶理想,把人民主权变为现实具 体的民主制度.则民主必然会走向其反面——专制和暴
理想状态——自治状态。即个性自由的人的自我控制、自
我管理。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自由、自主、自治,彰显的 正是民主的至善的终极道德诉求。十月革命后,列宁即遵 循马克思的民主政治构想推行了自治形式的直接民主,开 展了农村苏维埃和工厂苏维埃的民主实践。他主张, “在
因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可代表,所以,“人 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集体人格。依赖神 明般的“人民”.卢梭对民主理想的实现给予了热诚的期 望.而奉卢梭为思想导师的法国大革命中的激进分子则极 力把这种期望变成现实。但是,“人民”的抽象性和整体 性。使人民主权很难在现实中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制度安
政。以法国人民的全权代表自居、以实现人民主权为理想 的雅各宾派.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的同时.不仅没有建立 起自由、平等的民主制度,相反,其缺乏博弈程序的决策 过程和不受约束的“人民权力”,使它走向多数暴政,变 成血淋淋的“红色恐怖”,成为极权主义民主的典型。④
切权力归苏维埃嬗变为一切权力属于党,再变为一切权力 属于斯大林”⑨。苏联的民主制变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制, 最终沦为个人专制独裁的工具。后来斯大林的清党肃反运 动.使苏联“变成了一个没有反对派的羽翼丰满的专政国 家”@,无数人噤若寒蝉、生命难保,更遑论自由和自治。 正因此。萨托利说: “民主是一种人民决定不了任何事情
的理想的人民偶像”@,成为政治骗子们的虚假招牌,沦 为民主的摆设和门面。在抛弃了“人民”这一实质而又核 心的精髓之后.民主只不过是号称民主的冒牌货和伪民主 而已。专制独裁的法西斯主义者正是打着“人民”的旗 号、假借“民主”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以实现独夫的意 志,并最终把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四)民主理想的至善性导致民主的失败。理想按其 本性来说是追求至善至美的,然而实现理想的条件却往往 是有限的。按照民主理想建构的民主制度往往与理想南辕 北辙,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现有的条件。十月革命之 后俄国苏维埃的民主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想为指导 的。马克思把理想民主界定为“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⑦。人的全 面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主要标志,而真正的民 主就是在高度的物质化和社会化基础上实现人的自主和自 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与以往国家的不同 之处在于,它自身具有塑造未来理想社会的能力,它能够 自觉削弱强制性权力的统治和阶级压迫.不断地去权力 化、去国家化.直至国家消亡,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
卢梭建造天堂的理想,却变成了人间地狱。
(三)民主理想的虚幻性导致民主的灾难。在“人民 的统治”、“人民主权”的民主理想中, “人民”是一个
的决策制度。我相信,这是对苏联制度实际运行状况的十 分准确的概括。”@不顾具体条件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 做法.使得苏联民主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想背道而驰。
实质性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虚幻性的概念。如上所述, 从逻辑上来讲, 值判断上来讲, “人民”是一个抽象的整体性概念;从价 “人民”是一个道德主体。两种含义叠加
公民的民主生活是建立在大量的奴隶、外邦人、妇女等
没有参政资格的“非公民”成员劳动的基础之上的。否 则,4万雅典人绝不可能有闲暇的时间、足够的精力,每 日聚在公共广场上议事②。那么,当大多数成年人被排除 在“人民”的范畴之外,当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时,就 很难说已实现了“人民的统治”。也正因此,达尔说, “雅典的‘民主’其实是‘不民主的’。”③因此,“人民 的统治”与其直接民主制的民主理想.即使在其备受赞誉 的缔造者那里,也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二)民主理想的抽象性导致民主的悲剧。纵观民主 理想发展史,“人民主权”理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卢 梭以“人民”作为政治权力的真正主体、终极来源和终极 归属,表达的正是最实质、最绝对的民主。在卢梭的民主 理论中。 “人民”的涵义与公意和主权密切相联。 “人
2013.10
87
万方数据
基础上,不断修正和调适理想,使之符合现实条件,以便 脚踏实地地推进民主。历史事实表明,代议制就是在地广 人多的巨型民族国家出现之后、在古代直接民主制难以为 继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理想制度形式。代议制作为“全体 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由他们定期选出的代表行使最后 的控制权”@的制度安排,是以公民权利为基础.以全体
雅典公民资格的高度排他性。使其“人民的统治”的民主
理想并未名至实归。而事实上.雅典直接民主制除了公民 人数少之外,还需具备诸如领土小、物欲弱、民风淳、时 间短、公民理性而悠闲、高度同质性以及政体自主独立等 许多条件。显然,这样苛刻的条件,使得直接民主制在民 众地广的民族国家难以实行。在此情况下,如果仅仅重申 直接民主制的纯粹性.那么民主理想就只能成为漂泊无着 的乌有之乡。我们看到,雅典民主如昙花一现,其辉煌灿 烂之后便是民主的长期凋零和枯萎,是长达两千多年的民 主的衰败和死寂。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固守直接民主理 想的缘故。 因此,把民主政治生存的资源和条件纳入民主理想的 视野中,依据现实条件对民主理想作出调整和修正是超越 民主理想局限性的关键环节。在理想的制定过程中,应及 时关注民主理想的实践过程,在坚持“人的尺度”的同时 也要考量“物的尺度”,在符合理想的合目的性要求的同 时又要符合其合规律性要求,从而把主观与客观、价值与 事实、目标与条件结合起来,在切实把握民主运行条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