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17课预习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笔记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原因: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4、遵义会议:①召开: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金丝丝(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意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习题1.“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
“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博古B.陈独秀C.毛泽东D.邓小平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3.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名师推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李仕才 ◆概述两晋的兴亡过程。知道八王之乱的经过。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 史实。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就治阶级的作为时政权的存亡至关重要。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一、课前预习 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按灭亡的先后顺序依次 擦掉,其顺序应该是【B】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2.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发生在【D】 A.东汉初年 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3.从东汉末年以来, 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B】 A.回族 B.匈奴 C.蒙古 D.女真 二、合作探究、展示 【规律总结】1. 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 曹丕死→司马懿控制大权→魏灭蜀汉→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灭吴一统一全国 2.历史上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及导致的后果、启示 (1)朝代:西周、西汉、西晋。 (2)导致后果:西周的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出现; 西汉的分封制,导致了七王之乱; 西晋的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 (3)启示:分封制导致地方割立据势力膨胀,对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起了消极和破坏作 用。 【难点解疑】1. 西晋实现统一的原因 (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2)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退。 (3)从客观上看,统一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重点精讲】八王之乱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实质 (1)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2)实质:西晋皇族为了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一场混战。 2.西晋短命的原因及带来的教训 (1)原因: ①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盛行,在位的皇帝昏庸无能。 ②统治集团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八王之乱,彻底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 的国力。 ③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教民族的上层趁西晋 内乱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融洽等 学 习 重 难 点 重点 : 西晋的短 暂统一。 难点:西晋衰亡 的原因。 课堂同步导案 学法指导 重难点分析 各环节操作思路 板书设计 课后教学反思 以及其他需要补 充的内容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答案一、【课前预习】考点1:腐败、兼并土地。
考点2:财政危机、均田免赋、西安、大顺、1644、崇祯。
考点3:努尔哈赤、皇太极、满洲、清、吴三桂、山海关。
二、【真题演练】三、【拓展延伸】10. (1)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2) 正是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所以李自成起义军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 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因为“均田免粮”符合人民的要求,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心声。
(4) 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起义的内容。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课前预习】考点1 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皇帝疏于朝政,大臣结党营私。
2.社会动荡:朝政混乱,造成国家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皇室贵族、官僚、地主等疯狂,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考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深重,阶级矛盾尖锐。
②陕北连年大旱,官迫民反。
2.起义经过:①口号: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②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建立政权,国号。
③推翻明朝: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在绝望中自缢,明朝灭亡。
考点3 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满洲兴起:①建立后金: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②改国号清:努尔哈赤死后,继位,1635年,改族名为,次年改国号为。
2.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后转战各地,最终失败。
二、【真题演练】1.率军攻入北京城,推翻明朝起义军将领是()A.李自成B.张献忠C.皇太极D.吴三桂2.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
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3.明末民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7课教案复习过程
教法:六步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材 教案 多媒体
教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时间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
情
景
导
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西晋的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时代大背景。
合
4. 以ow / aw结尾的词,把ow / aw变成ew。如:blow—blew, draw—drew, know—knew, grow—grew作
stand站立stoodstood学
lead引导ledled习
shall将should×
go去wentgone
come来camecomefeed喂fedfed
课题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备课日期
2017年 12月 1 日
授课日期
2017年12 月 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围及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程导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宗教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史学:司马迁的《史记》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三、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道教兴起兴起:______时期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佛教东来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三、合作探究1、马克思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马克思说得有道理吗?请你结合在这一课中了解的有关佛教和道教的知识解释一下。
2、阅读下列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1)这是谁的一句话?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他写了一部什么体裁的书?名字是什么?(3)这部书记载了什么时期的历史?(4)材料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5)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感想?四、拓展延伸现已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排列整齐,切都面向东方,为什么?你觉得秦始皇陵兵俑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五、课堂小结六、巩固训练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帝王贵族信佛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史记》B.《汉书》C.《资治通鉴》D.《三国演义》3.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应去下列哪一城市()A.北京B.南京C.洛阳D.西安4.有位同学在学习道教时做了下列笔记,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②教主是如来佛祖③追求炼丹成仙④迎合了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A. 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5.小明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非常崇拜西楚霸王项羽,他从图书馆借来四本书,想从中查阅有关项羽的历史。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下册-第17课 [预习导学]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搜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认识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梳理本课的时间轴,形成时空观念。
课堂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归纳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学习任务二】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任务三】李自成起义提出了什么口号?建立的政权是什么?
【学习任务四】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学习任务五】满洲是如何兴起的?
本课小结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列出关键词或画出思维导图。
课后任务
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面关于农民起义的简表。
起义时间领导者影响特点
秦末农民起义首创精神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
李自成起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新人教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李仕才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西晋的成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认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状况和北方十六国成立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经过对“西晋为何是一个短寿王朝”的剖析,培育学生综合、概括史实的能力。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一致,这切合人民梦想,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进而一定一致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色。
【学习要点】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量民族内迁的原由学习过程:自学纲要1、教师展现学生自学成就:(用投影仪或发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现答案)(1')2、学生稳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经过朗读、默想、互问等方式娴熟记忆上述知识点( 4')3、基础稳固题。
( 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针对基础纲要发问,并适合拓展。
1). 西晋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一统的?2). 西晋成立的时间,人物,国都 .3). 西晋一致的时间和标记。
4).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候?5). 八个封王反叛的目的是什么 ?八王之乱的结果是什么 ?6).西晋如何对待内迁的少量民族 ?7) . 这些少量民族在北方成立了几个政权?总称为何?8) . 在这十六国中,前秦为何会第一强盛起来,一致黄河流域呢?4、师生共同研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边,请其余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 2)师生共同研究以下问题:( 10')1.西晋可以短期一致的原由(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速,国力充分,渐渐超出了南方。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背景和淝水之战的发生背景。
2. 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和结果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1. 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背景。
2. 淝水之战的具体经过和结果。
3. 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如何将淝水之战与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联系起来。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片段,生动展示淝水之战的场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晋时期的政治状况,并引入淝水之战的话题。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淝水之战的发生背景和经过。
2. 分析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淝水之战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四、观看视频(15分钟)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展示淝水之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视频观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并深入探讨了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知识,更加懂得了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影响和启示,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例展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生历史17课教案
初中生历史17课教案
1. 了解17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2. 了解17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3. 了解17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教学重点难点: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
教学准备:
1. 教材和课件;
2. 小组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17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30分钟)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
介绍英国在17世纪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重点介绍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
及科学革命的影响。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
介绍法国在17世纪的政治形势和国王的集权统治,重点介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发展情况。
三、小组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2. 法国的绝对主义和启蒙运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总结复习(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英国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并附上相关图片或图表。
六、课堂结束(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提出明天要学习的内容。
希望学生能够在家中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好明天的课堂。
第17课时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第17课时: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编者:吕文军 审核:仇小华 班级_________第一部分 预习案 学号_________一、知识回顾 姓名_________1.任意角的概念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OA 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 所成的图形.旋转开始时的射线OA 叫做角的________,射线的端点O 叫做角的________,旋转终止位置的射线OB 叫做角的________,按____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按____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做负角.若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称它形成了一个____角.(1)象限角使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说这个角是________________角.(2)象限界角(即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终边在x 轴上的角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终边在y 轴上的角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终边相同的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者α用角度制表示,后者α用弧度制表示.(4)弧度制把长度等于________长的弧所对的__________叫1弧度的角.以弧度作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__________,它的单位符号是________,读作________,通常略去不写.(5)度与弧度的换算关系360°=______ rad ;180°=______ rad ;1°=________ rad ;1 rad =____________≈57.30°.(6)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l =__________,即弧长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S 扇=________=________.2.三角函数的定义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的坐标为(x ,y ),|OP |=r ,我们规定: ①比值y r 叫做α的正弦,记作sin α,即sin α=y r; ②比值x r 叫做α的余弦,记作cos α,即cos α=x r; ③比值________(x ≠0)叫做α的正切,记作tan α,即tan α=y x. (1)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各象限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如下图所示,三角函数正值歌: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2)三角函数线下图中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二、基础训练1.“α=π6”是“cos 2α=12”的________条件. 2.与2010°终边相同的最小正角为________,最大负角为________.3.已知sin α<0且tan α>0,则角α是第________象限角.4.若α=n ·360°+θ,β=m ·360°-θ(m ,n ∈Z ),则α,β终边关于直线________对称.5.已知角α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sin 2π3,cos 2π3,则角α的最小正值为________. 我的疑惑第二部分 探究案探究一 角的有关问题问题 1、 (1)写出终边在直线y =3x 上的角的集合;(2)若角θ的终边与67π角的终边相同,求在[0,2π)内终边与θ3角的终边相同的角; (3)已知角α是第一象限角,试确定2α、α2所在的象限.问题 2、已知角α=45°,(1)在区间[-720°,0°]内找出所有与角α有相同终边的角β;(2)设集合M =⎩⎨⎧⎭⎬⎫x |x =k 2×180°+45°,k ∈Z , N =⎩⎨⎧⎭⎬⎫x |x =k 4×180°+45°,k ∈Z ,那么两集合的关系是什么?探究二 三角函数的定义问题3、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 (x ,-2) (x ≠0),且cos α=36x ,求sin α+1tan α的值.问题4、已知角α的终边在直线3x +4y =0上,求sin α,cos α,tan α的值.探究三 三角函数线、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问题5、(1)若θ是第二象限角,试判断sin (cos θ)cos (sin 2θ)的符号; (2)已知cos α≤-12,求角α的集合.探究四 扇形的弧长、面积公式的应用问题6、已知一扇形的圆心角为α (α>0),所在圆的半径为R .(1)若α=60°,R =10 cm ,求扇形的弧长及该弧所在的弓形的面积;(2)若扇形的周长是一定值C (C >0),当α为多少弧度时,该扇形有最大面积?我的收获第三部分 训练案 (见附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简述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2.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西晋的建立1.背景(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263年,魏灭。
(2)曹魏中期,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其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年,建立西晋,定都。
3.统一:,西晋灭,统一全国。
4.腐朽统治:大贵族、大地主在上缺乏雄才大略,在生活上豪华奢侈。
二、八王之乱1.原因:西晋初年,大封,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昏庸无能。
2.概况: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3.影响(1)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
(2)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期:时期。
2.路线:西北的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蒙古草原上的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时期(1)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称为“十六国”。
(2)前秦的统治①背景: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
②措施:任用为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负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
③结果:前秦境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当堂达标】1.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2.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大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
历史第17课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
掌握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了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的概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理解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一首明末流行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事件?2. 学生回答:李自成起义。
3. 教师总结:明朝是怎样走向灭亡的?满洲是怎样崛起的?为什么清兵能入关?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进行标记。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明朝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如明神宗采办珠宝、明熹宗宦官魏忠贤等。
2. 教师讲解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如陕北农民起义、李自成建立政权等。
3. 教师讲解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的概况,如后金建立、清兵入关等。
四、小组合作交流(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2.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精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明朝的灭亡原因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前预习题单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预习速填】知识点一西晋的建立1.背景:三国后期,魏国势力增强。
年,魏灭蜀。
中期,司马懿逐渐控住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2.建立: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为都,史称西晋。
3.统一: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4.统治: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知识点二八王之乱1.概况: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在位时,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乱,史称“八王之乱”。
2.主要地带:一带。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高潮。
知识点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路线(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的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地区。
3.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4.十六国(1)含义: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总称为“十六国”。
(2)概况: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
【自我检测】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A.魏国B.蜀国C.吴国D.西晋2.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宗室内乱。
八王之乱主要在下列哪一地区进行()A.长安B.洛阳C.建康D.成都答案【预习速填】知识点一 263 曹魏 266 司马炎洛阳 280知识点二晋惠帝洛阳第一次大规模知识点三陕西关中匈奴族鲜卑族河套成汉氐族黄河流域【自我检测】1.D2.B。
七年级历史第17课
课题: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学习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和统一,及八王之乱。
2.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等。
3.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难点:了解西晋的建立与灭亡,及“八王之乱”。
三、教学过程(一)活动一1.预习成果检查及展示2.出示学习目标(二)活动二自主学习,质疑解难1.西晋的建立:___年,____建立,定都____。
2.西晋统一全国:__年,_灭掉吴国,统一了全国。
3.八王之乱:____在位时,八个封王相互混战,史称____,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___高潮。
4._、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 1 -5.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先后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__”。
6.4世纪后期,氐族__建立的_逐渐强盛,统一___。
(三)活动三检测自学情况(根据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
提出问题进行检测)1.(同桌互评或小组长检查)2.(小组间检查)3.(老师检查)(四)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解难,汇报展示1. (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分小组汇报研讨结果。
3.小组间互相评价纠错,教师点拨提高。
(五)活动五当堂训练基础训练:(基础知识题)1.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2 -2.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
王恺用丝绸做成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来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六)活动六总结学生上交学习成果四、反思1.本节课最成功之处2.本节课的最需改进之处- 3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精品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归纳史实的能力。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自主预习1. 年,魏灭蜀。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 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
三、合作探究1.西晋能够短期统一的原因。
2.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四、随堂演练1.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A. 曹魏B.东晋 C. 西晋D.前秦2.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B.鲜卑 C. 羯D.氐3.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 魏蜀吴B.蜀魏吴C. 吴蜀魏D.蜀吴魏4.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A. 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 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B.阶级矛盾的尖锐C.民族矛盾的激化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6.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A. 东汉末年B.三国时期C. 西晋末年D.东晋南朝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勒勒歌》的后两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勒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的地点是()A.陕西关中B.山东西南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D.山西一带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263 266 2802.第一次3. 4 黄河流域三、合作探究1.(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逐渐超过了南方。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三案设计
重点难点 关键点
重点:了解 30 年代日军对华侵略的过程和西安事变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比蒋介石对日政策的变化,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学生预习充分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阅读目标 学生预习 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学生点评 课堂检测 我的收获 板书检测课堂检测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理 作业布置
2、从 1927 年“四一二政变”开始,蒋介石屠杀了成千上万 的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还要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释放蒋介石?
第 四 单元
第 17 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检测案
【随堂练习】 1、 (2010·江苏连云港) “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八国联军侵华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2、 (2010·江苏无锡)右图是沈阳九一八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 “ 残 历 碑” 。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 — 1931 年 9 月 18 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迹的史实。 “九 一八”事 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大反攻阶段 3、 (2010·山东日照)右图是 20 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 该标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结束后,半殖民地化加深 B.巴黎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陷 4、 (2010·山东临沂)2009 年 9 月,杨虎城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 物”之一。他的特别伟大之处是 1936 年同张学良联合发动了(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西安事变 D.百团大战 5、 (2010·湖北鄂州)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 D.挑起国民党内部矛盾 6、 (2010·重庆綦江)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出现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7、[09 滨州中考]歌曲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以下歌曲不属于新中国成立以 后出现的是( ) A.《翻身农奴把歌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志愿军进行曲》 D.《学习雷锋好榜样》 【课后巩固】 8、 (2010·四川南充)右图是 20 世纪 30 年代《西北文化日报》 报导的 —则消息,请回答: ①此消息报导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②此事件的策划者是谁?他们策划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七年级历史上册精品学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7 课西晋的短暂一致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学习目标1.认识这一期间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含西晋的兴亡、十六国的由来。
2.经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西晋消亡的根来源因,提升其剖析问题和概括史实的能力。
3.经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同等、正确办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二、自主预习1.年,魏灭蜀。
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年,西晋灭吴,一致了全国。
2.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中原人口大批死亡,幸存者纷繁逃离,此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热潮。
3.世纪后期,氐族苻氏成立的前秦渐渐富强,并一致了。
三、合作研究1.西晋可以短期一致的原由 .2.西晋为何是短寿的王朝?四、随堂操练1.结束三国鼎峙场面从头一致中国的王朝是()A. 曹魏 B .东晋 C.西晋D.前秦2.颠覆西晋王朝的少量民族是()A. 匈奴 B .鲜卑 C. 羯 D .氐3.三国结束的先后次序是()A. 魏蜀吴B.蜀魏吴C. 吴蜀魏D.蜀吴魏4.标记着西晋实现全国一致的历史事件是()A. 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 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来源因是()A.统治者内部的腐败和斗争B.阶级矛盾的尖利C.民族矛盾的激化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盛)6.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热潮出此刻( A. 东汉末年 B .三国期间 C. 西晋末年 D .东晋南朝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勒勒歌》的后两句,这是北朝期间居住在北方的勒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
东汉、魏、晋期间鲜卑族内迁的地址是()A.陕西关中B.山东西南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域D.山西一带五、课后反省【答案】二、自主预习1. 263 266 2802.第一次3. 4黄河流域三、合作研究1.(1)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速,国力充分,渐渐超出了南方.( 2)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趋腐败,国力日趋衰败,且蜀国已被魏国所灭.( 3)从客观上看,一致切合历史发展总趋向和人民梦想.2.( 1)西晋的统治公司特别腐败,豪侈腐化的民风特别流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预习+知识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情况。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预习提纲一、西晋的建立1.建立: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定都,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
注: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
三国灭亡顺序:、、3.腐朽统治:典型事例有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奢侈之风盛行。
4.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
全国再次陷入混乱。
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强大。
②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注: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东周、西汉、西晋2.概况: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发生了“”。
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3.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
注: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②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③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简称“五胡”)。
注: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①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根本原因②少数民族社会不安定③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4.前秦统一北方:(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迅速强大,统一。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注: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汉族)、西晋(汉)、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梳理一.西晋的建立263年,魏灭蜀。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自我检测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日益腐败;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断,大臣们更是,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爆发: 北部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发动起义。
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发展
(1)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
3.结果:李自成会师北上,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攻进北京城内,统治长达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后金的建立: 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史称“”。
(2)改族名:1635年, 改族名为。
(3)改国号: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2.清兵入关
(1)清军入关:明朝灭亡以后,驻守重镇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
最后失败。
二、自主探究
1.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均田”“免赋”分别是什么意思?与之前农民起义比较,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哪些突出特点?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爆发,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
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明季北略》
材料二1640年,李自成率军进入河南,吸纳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参加起义军,他们为李自成出谋划策,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很有见识的政策,如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攻占北京后,李自成令牛金星与李岩饮,杀之(李岩)。
由是自成将相离心,宋献策他往,刘宗敏率众赴河南。
——摘自郭沫若《甲胄三百年祭》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记录了明朝陕西北部遭受旱灾的情形,当时的受灾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3)根据材料二,归纳攻占北京后起义军情况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终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