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专题检测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广东省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第一讲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2.地壳物质循环本专题主要是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相关地理事物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强对相关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的识记;运用示意图理解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更的内外力因素[基础学问填充]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岩石圈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个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
③板块相对运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如下表:边界类型示意图明显地形实例生长边界海岭、大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洋中岛弧、海沟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①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②褶皱。
a.形成:剧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b .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常形成山地;向斜岩层向下凹陷,常形成谷地。
c.褶皱与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常形成块状山地、悬崖和谷地。
(4)在实践中的意义。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易错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示意图及变式图,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易错点1. 有关寒流、暖流常见的理解误区① 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高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 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 高,寒流水温低。
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区,寒暖流的水温不能比较高低。
② 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不一定都是暖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是暖流。
如果洋流只是从低纬流向高纬,则不一定是.暖流,例如,索马里寒流(夏季)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深层水温低于表层水温), 虽然从低纬流向高纬,但仍然是寒流。
③ 一样的漂流不一样的性质一一南北半球漂流性质相反盛行西风吹拂海面形成西风漂流,由于盛行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 所以西风漂流也应流向高 纬,为暖流。
但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南极冷水汇入,浮冰融化吸热, 再加上强劲干冷的极地东风的吹拂,使其成为寒流。
2. 不理解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 2)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 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
例1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在海水等温线图中,数值向北方递 区位于南半球。
图中海水等温线显然向北方 球。
海水等温线在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弯曲,就北半球而言,在暖流的影响下, 线必然向高纬凸出;主标题 副标题 关键词 (1 )该海区位于(2) (3) (4) 【(1)(3) (4) 半球(南或北)。
A 处为流,B 处为________________ 流;原因是 该海域利用 价值最大的海洋资源是 __________若该海区位于太平洋,则洋流暖 寒 渔业资源 日本暖流A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高,B 海区的水温比两侧低 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千岛寒流 同一纬度上, 吸引了大批鱼群 减的海区,位于北半球;数值向南方递减的海 递减,由20C 递减到10C ,该海区应位于北半 等温 寒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必然向低纬凸出。
考点2(自然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2年地理高考试题分类解析【考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012年北京文综卷,2~3题,8分)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英国伦敦举行。
读图Ⅰ,回答第1~2题。
1.英国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B.西部海岸线曲折,珊瑚礁发育好C.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D.多数河流短,含沙少,无结冰期2.途径该区域的洋流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伦航行速度加快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高、湿度降低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使当地能见度变好D.在与其他洋流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1.A解析:考查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途经该区域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顺洋流方向航行速度快,而进入北冰洋海域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与寒流交汇处形成四大渔场之一。
故选A。
2.D 解析: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板块的分布,河流的水文特征。
英国处在亚欧板块上,珊瑚生活在热带的浅海里,地形以平原为主,故选D。
(2012年北京文综卷,6~7题,8分)图3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3、4题。
3.该游牧活动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4.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3.B 解析:考查非洲的气候类型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非洲的气候分布具有南北对称的特点,维多利亚湖附近虽在赤道附近,但由于地形的抬升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这才有了迁移的路线,故选B。
4.D 解析:考查非洲的气候类型和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迁移的规律是夏季北迁,冬季南迁。
故选D。
5.(2012年广东文综卷,4题,4分)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5.B 解析: 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新高考地理二轮 专题突破练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大气圈专题突破练第3页(2019广东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
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晴、无风B.雨、大风C.晴、大风D.雨、无风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3.图中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答案1.A 2.C 3.A解析第1题,由图中烟雾直上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远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
据此分析选A项。
第2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A、B、C、D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
据此分析选C项。
第3题,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附近集聚,从而使大气污染加剧。
据此分析选A项。
(2019湖北名校联盟高三最新信息卷)读我国某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变化示意图,完成4~6题。
4.该山地最可能位于()A.福建省B.云南省C.新疆D.黑龙江省5.该山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A.1月的山顶B.1月的山麓C.7月的山顶D.7月的山麓6.导致图中①②差值明显大于③④差值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植被D.土壤答案4.B 5.A 6.C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曲线,该山1月份山麓地带平均气温大于0 ℃小于4 ℃,说明该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C、D两项错误。
山脉的海拔约为4 000米,说明该山海拔较高,而福建省的山脉海拔较低,可推测该山可能位于云南省,B项正确。
第5题,读图,图中横轴表示气温,纵轴表示海拔,根据曲线可判断山顶与山麓地区气温状况。
由图可知,1月份,该山每日最高气温平均值与最低气温平均值之差的最大值约20 ℃,出现在山顶,A项正确。
第6题,该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1月份晴天多,降水少,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较弱,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差值较大,导致图中①②差值明显大于③④差值的主导因素是光热,C项正确。
专题2自然界中物质运动能量交换
专题(2):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源交换一、单选题1.(2012广东卷文综4.)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
下列作用过程及其结果符合事实的是A.大气通过降水将水分输送给海洋,驱动洋流B.海洋通过辐射等形式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流C.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加重赤潮D.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形成信风【答案】 B【解析】理解提示“地球大气与海洋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的盛行风驱动洋流,海洋通过辐射等形成将热量输送给大气,影响大气环境。
赤潮的形成于大气通过对流将臭氧输送给海洋无关,海洋通过蒸发将水汽输送给大气这不是信风。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大气运动和海水运动的关系。
2.(2012山东卷基测44)地球上的江河总是蜿蜒曲折,造成河流弯曲的根本原因是A.土壤条件B.植被条件 C.气候条件D.地形条件【答案】D【解析】复杂的地形使得河流绝对不可能沿着直线方向一直向前流动而导致蜿蜒曲折的根本原因。
但在宽阔的平原地区,河流也总是弯弯曲曲的,这是因为江河两岸的土壤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土壤内部所含的盐碱等化学成分及其数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当它们完全溶于水后,就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两岸土壤承受水冲击力的能力。
还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的自载作用也会改变河流的直线方向。
它会使北半球的河流冲洗右岸比左岸厉害些,而南半球的河流则刚好相反。
选D.(2012上海卷地理(四)7、8)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
回答下列2小题。
3.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答案】:C【解析】考查大洋脊的形成。
洋脊是海底扩张岩浆上涌而形成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答案】:A【解析】考查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海陆地貌。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在大洋上往往形成岛弧和海沟。
2020届湘教版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
据此完成第1~2题。
1.该地表层岩石()A.岩石致密坚硬B.有气孔和填充物C.可能蕴藏煤炭D.大理石资源丰富2.图中槽谷主要是由()A.风力侵蚀形成B.内力挤压褶皱弯曲而成C.断裂抬升形成D.内力作用与流水共同作用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例可知,该地表岩层属于沉积岩,岩石密度低,可能含有化石,可能蕴藏煤炭。
气孔是岩浆岩的特征,大理石属于变质岩。
所以C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槽谷属于背斜,是内力挤压形成的,同时槽谷受到流水侵蚀作用,所以D项正确。
(2019安徽蚌埠模拟)冰帽是一种规模比大陆冰盖小,外形与其相似,而穹形更为突出的覆盖型冰川。
下图示意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附近丘陵地貌(a~d)剖面。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丘陵地貌a~d()A.形成年代由新到老B.组成颗粒物由大到小C.坡度由小到大D.厚度由大到小4.冰帽附近丘陵地貌的形成过程反映了气候()A.变暖B.变冷C.变湿D.变干答案:3.A 4.A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结合各冰碛丘陵的岩层分布可知,d处距冰帽最远,形成的时间较早,a距冰帽前缘较近,为近现代形成的冰碛丘陵,A项正确;冰碛丘陵组成物质无分选性,B 项错误;图中冰碛物厚度受冰川规模大小影响,a处厚度较小,d处厚度较大,D项错误;冰碛物的坡度没有递变规律,无法判断,C项错误。
第4题,冰碛丘陵是冰川退缩过程形成的。
气候变冷(冰期)冰帽规模大,伴随着出现冰进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侵蚀;气候变暖(间冰期)冰帽规模小,冰川退缩,伴随着冰退运动,外力作用主要是冰川堆积,A项正确。
(2018四川成都摸底)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
下图是某年3月9日至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5~6题。
地理高考二轮专题辅导: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doc
【专题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情分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这部分内容是高考常考的内容,始终是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应成为我们复习的重点。
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必须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对文科考生而言自然成为学习中的“瓶颈”,是考试失分的“重灾区”,因此应成为我们复习的难点。
【知识链接】2. 理解热力作用的过程3.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 示息图 特征 天气 雨区分布 对我国影响冷气团占优势, 过境时出现 锋线附近 北方夏季暴冷推动锋面前进, 大风、阴雨天 和锋线之 雨,冬春季寒锋暖气团被迫抬 气;过境后气 后 潮,大风、沙升。
温降,天气晴尘暴。
暖气团占优势, 过境时连续暖主动爬升,推动 性降水;过境 锋线之前 连续性降水锋 锋面前进。
后气温升,气压降,天气晴4. 水循环的环节与生产生活⑴水循环过程①海洋水汽蒸发 ②海洋上空降水 ③海洋水汽输送大陆 ④陆地外流区域降水⑤陆地外流区域植物蒸腾 ⑥陆地外流区域湖泊蒸发 ⑦陆地外流区域地表径流 ⑧陆地水下渗 ⑨陆地地下径流 ⑩陆地内流区域蒸发和植物蒸腾 ?陆地内流区域降水解释相羌大/想力作用的过程实盾据 太阳,地夫气三者之间 能扯的传理过程.凡卷藉射放长的大小:tR3 钮射一 •胞而籀射—— 粮射f 波长由蛆剁■长1 太阳辂射J旧诚衣顽卜庆^ 过程利环节 土气燃力作用过程 谜而勤响 Wt 量平■K 类话蔬 黔响环节:时热rlridJa 影响改变大/的!11魄;改震下垫凋秋说—- 一 1 -地理章文解愕相关太气现氯示息图特征天气雨区分布对我国影响冷气团占优势,过境时出现锋线附近北方夏季暴冷推动锋面前进,大风、阴雨天和锋线之雨,冬春季寒锋暖气团被迫抬气;过境后气后潮,大风、沙升。
温降,天气晴尘暴。
暖气团占优势,过境时连续暖主动爬升,推动性降水;过境锋线之前连续性降水锋锋面前进。
后气温升,气压降,天气晴4.水循环的环节与生产生活⑴水循环过程①海洋水汽蒸发②海洋上空降水③海洋水汽输送大陆④陆地外流区域降水⑤陆地外流区域植物蒸腾⑥陆地外流区域湖泊蒸发⑦陆地外流区域地表径流⑧陆地水下渗⑨陆地地下径流⑩陆地内流区域蒸发和植物蒸腾?陆地内流区域降水示息图特征天气雨区分布对我国影响冷气团占优势,过境时出现锋线附近北方夏季暴冷推动锋面前进,大风、阴雨天和锋线之雨,冬春季寒锋暖气团被迫抬气;过境后气后潮,大风、沙升。
高考地理考纲揭秘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考纲原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 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考情分析与预测年份题型、分值考查角度难度命题预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12分以沿海地区贝壳堤分布的变化切入,考查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中等预测2017年高考会侧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也可能出现在综合题里。
方式上以各种事物的区域分布图、发展过程图等图表资料和地理热点事件是很好的命题素材。
以海洋水和陆地水为主线进行文科综合命题是高考的重要方向,包括河流地貌的发育等。
考查内容上,区域地质地貌的成因是重点。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择,12分以不同时期河床断面形态为背景,考查流水作用与河流含沙量大小的影响因素中等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选择,8分以坐标统计图切入,考查流水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外力作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中等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非选择,6分以错那湖冬春季多风沙切入,考查外力作用(流水、风力作用)中等样题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1.C 2.B 3.D【详解详析】1.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高三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试题
高三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试题1.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①→②海退③→④海进B.①→②海进③→④海退C.①→②海进③→④海进D.①→②海退②→④海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
读图,图中岩层①→②,由深海环境变成浅海环境,是海退。
③沉积时,②页岩层被侵蚀缺失,说明出露地表。
形成③砂砾岩是陆相沉积。
④砂岩是浅海环境的沉积物,所以③→④阶段,是海进,A对。
B、C错。
②→④,先海退,后海进,D错。
【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乙甲【答案】B【解析】读图,根据岩层形态,甲是沉积岩发生褶皱运动,先形成。
然后被岩浆侵入,沉积岩层被切断,即丙事件发生。
图中侵入岩岩体发生错动位移,说明侵入岩形成后,出现了断层,乙事件发生。
所以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对。
【考点】沉积岩类型与沉积环境,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2.(20分)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此季节丙地相对于乙地的降水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6分)(2)甲地所在半岛上有世界上非常古老的高原,地势低缓,平均海拔不足800米。
简要分析该高原地势低缓的原因。
(4分)(3)甲地沿海有该国著名的盐场,试说出产盐量最多的月份,并说明原因。
(6分)(4)甲地所在国家的人口问题非常严重,指出其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4分)【答案】(1)降水较少。
离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2)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长期遭受外力侵蚀作用,地势起伏小。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03
CHAPTER
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为地球表面 带来光和热。
地球表面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通过吸收、反射和重新辐射太阳辐射, 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气候状态。
影响因子
大气成分、地表覆盖、地形等影响太阳辐射的吸 收和再辐射。
风化和风力作用
01
02
03
风化作用
岩石在物理、化学和生物 因素作用下逐渐分解的过 程。
风力作用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 物质搬运的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地形、土壤等对风 化和风力作用有重要影响。
温度和湿度的地域变化
温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 等因素,温度存在差异。
湿度变化
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水文 等因素,湿度存在差异。
影响因子
气候带、季风、洋流等对 温度和湿度地域变化有重 要影响。
针对受损的自然地理环境,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恢复生态功能, 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THANKS
谢谢
休闲与文化价值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场所,丰富人们的生 活质量。
05
CHAPTER
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持续增加,对自 然地理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 量交换产生深远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结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表面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
详细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某河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总体向北流动B.西岸为侵蚀岸C.东岸河水流速快D.西岸沉积速度大于东岸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1~2.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湾处出现凹岸和凸岸,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故东岸河流流速慢。
再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
第2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从而影响河流的流向。
答案 1.B 2.A读世界某区域分布图,完成3~5题。
3.图中A参与的是( )A.海陆间大循环B.内陆水循环C.海上内循环D.不参与任何水循环4.B地区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A.冰川作用B.海浪作用C.流水作用D.风力作用5.冬季控制C地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西风带D.赤道低气压带3~5.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A为里海,B为中亚地区,C位于地中海沿岸。
第3题,里海为内陆湖,参与的是内陆水循环。
第4题,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第5题,地中海沿岸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
答案 3.B 4.D 5.C读图,完成6~7题。
6.甲地气候沿海岸线分布几乎达到赤道地区,影响该地气候南北分布广的因素是( ) A.地形B.气压带、风带C.洋流D.植被7.下列四幅图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 )6~7.解析第6题,由图中海陆分布及经纬度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南美洲。
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南北分布广的原因是受到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第7题,乙山脉为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
答案 6.C 7.D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8~10题。
2020年高考浙江版高考地理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
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 B 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
2.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乙、丙、甲答案 C 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
3.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B.降水量C.地势D.基岩性质答案 A 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下面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图Ⅱ4.图Ⅰ中M处岩石形成过程及N处岩石类型分别对应图Ⅱ中的( )A.⑤PB.①QC.③TD.④Q答案 D 图Ⅰ中M处岩石为变质岩,其形成过程为变质作用,N岩石类型为岩浆岩。
图Ⅱ中T为沉积岩,S为变质岩,Q为岩浆岩,P为岩浆,①为冷凝作用,④为变质作用,⑤为重熔再生作用。
结合以上分析,D选项正确。
5.有关图Ⅰ中地形及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山岭从成因上看属于火山B.乙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C.丙处山岭从成因上看属于向斜山D.丁处地质构造适合修建水库答案 C 图Ⅰ中显示丙处为山地且为向斜,故丙为向斜山,C正确;甲处山岭从成因上看属于向斜山,A错误;乙处为背斜顶部,岩石受侵蚀形成谷地,B错误;丁处位于断层处,不适合修建水库,D错误。
高考地理 专题复习 专题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 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
第1讲地表形态的变化规律一、选择题(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教学测试)拟建中的克拉运河,全长102公里,双向航道,横贯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克拉地峡位于马来半岛北部最狭窄处。
读图完成1题。
1.克拉地峡属于( )A.非洲板块B.欧亚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解析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图可知,克拉地峡属于欧亚板块。
答案 B2.(2016·温州中学高一期末)渭河谷地对应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解析渭河谷地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属地堑构造。
答案 C近日引起轰动的“龙化石”,经鉴定是生活在2.5亿年前二叠纪晚期植物——“鳞木”的茎干化石。
完成3~143题。
3.“龙化石”一般存在于( )A.沉积岩B.变质岩C.喷出岩D.侵入岩4.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出现新的植物类型是( )A.藻类植物B.孢子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解析第3题,此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
第4题,此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在二叠纪出现裸子植物。
答案 3.A 4.C5.(2016·金华、温州、台州联考)从成因看,作为火山口的雁荡山,其流纹岩形成的位置位于下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解析流纹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结合图示判断B项正确。
答案 B6.(2016·金华、温州、台州联考)“我国第五套人民币20元票样图”展示了桂林山水美景,该景观地貌属于( )A.雅丹地貌B.丹霞地貌C.冰川地貌D.喀斯特地貌解析桂林山水是石灰岩或白云岩在流水的溶蚀和淀积作用下形成的,雅丹地貌和冰川地貌分别是风力和冰川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流水作用形成的。
答案 D坐落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坑“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于2016年7月3日顺利完工。
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同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完成7~8题。
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 大题精做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1.(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1.【参考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2)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分析其南北纵列分布的平坦地形对气流汇聚和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
(3)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
2.(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下图)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
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2.【参考答案】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
高考文综地理专题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 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能量交换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44分)1.分别为秘鲁国简图(图1)、秘鲁首都利马(海拔13米)气候数据图(图2),读图回答9~10题.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利马的各月平均气温偏低,主要原因是利马()A. 海拔高B. 沿岸有寒流经过C. 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D. 受来自于较高纬度的东南信风影响【答案】B【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利马的各月平均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偏低,主要原因是利马沿岸受秘鲁寒流影响,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故本题选B.故选:B.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等.本题以秘鲁国简图、秘鲁首都利马(海拔13米)气候数据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2.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已在宁夏银川市西郊的荒漠中孤独的耸立了近八百年.263座陵墓已成残垣断壁,9座帝王陵虽骨架尚存,但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造成西夏王陵损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 风化作用B. 冰川侵蚀C. 风力侵蚀D. 流水侵蚀【答案】C【解析】解:A、风化作用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图中没有松散的物质,故不符合题意;B、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而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C、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陵墓外表早已千疮百孔,是风力的侵蚀作用,故正确;D、这个图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此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熟悉一些地貌的成因解题,此题知识点难度一般.3.霜期是指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之间的时段.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甲、乙、丙、丁四地初霜分别出现在 9、10、11、12月,则从甲地到丁地()A. 霜期越来越长B. 纬度越来越高C. 终霜时间越来越早D. 热量条件越来越差【答案】C【解析】解:甲、乙、丙、丁四地初霜分别出现在9、10、11、12 月,说明四地纬度越来越低,热量条件越来越好,霜期越来越短,终霜时间越来越早.选项C正确.故选:C.霜期是指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之间的时段.一般地,纬度越高霜期越长.考查气候知识,要明确霜期长短的判断.4.“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但天空整夜不黑的现象.读如图,关于“白夜”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 极圈内不会出现B. 6月22日,甲、乙两处都有白夜现象C. 由太阳活动产生的极光形成D. 主要与大气的散射作用有关【解析】解:A、在极昼最大范围纬度附近且无极昼现象的高纬地区会产生白夜现象,而极圈以内地区无极昼现象时可能会出现,故不符合题意;B、甲为极圈到60°之间,而乙为极圈以内,而在6月22日乙处出现极昼现象,故没有白夜现象,故不符合题意;C、极光是太阳活动喷发的带电离子流与地球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与白夜没有关系,故不符合题意;D、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如与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道理相同,即为折射现象,故正确.故选:D.据材料可知,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太阳处于地平线以下,但天空整夜不黑的现象.故可推算出在极昼最大范围纬度附近且无极昼现象的高纬地区会产生白夜现象.而上图为纬度位置分布图,图中甲为极圈到60°之间,而乙为极圈以内,而在6月22日乙处出现极昼现象,故没有白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如与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是明亮的道理相同,即为折射现象.结合材料理解概念,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各辐射的特征及产生的现象,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5.造成如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 风化作用B. 侵蚀作用C. 搬运作用【答案】A【解析】解:A、图岩石层层剥离、不断破碎是风化的结果,故正确;B、侵蚀作用一般和搬运作用一起发生,使得物质发生位移,故不符合题意;C、搬运作用使得物质发生位移,但是不一定改变岩石的形态,故不符合题意;D、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地貌,图中的碎石显然不是堆积地貌,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温度、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重力作用和化学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坦.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区别风力和流水的侵蚀,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及风化形成的地貌,此题难度不大.6.洋流对沿岸地区增温效果最明显的是()A. 7月澳大利亚西部沿海地区B. 7月英国东部沿海地区C. 1月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D. 1月英国西部沿海地区【答案】D【解析】解:A.澳大利亚西部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不符合题意.B.北大西洋暖流对西部地区影响较大,对东部地区影响较小,故不符合题意.C.澳大利亚东部为暖流,但是纬度较低,故影响不是最明显的,故不符合题意.D.英国西部沿海地区为北大西洋暖流,且纬度较高,影响是最明显的,故正确.故选D.首先,暖流对沿海地区有增温的效果;其次,考虑洋流的位置,暖流对高纬度的增温作用更明显.本题考查的是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另外,暖流的增温作用在高纬度地区更明显,同理,寒流的降温作用在低纬地区更明显.7.如图所示地区地貌景观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流水侵蚀作用B. 风力侵蚀作用C. 流水堆积作用D. 地壳运动【答案】A【解析】解:从图中可知:从早期、中期、晚期这三个阶段,岩层在不断的变薄,是属于侵蚀作用;从图中可知,地表河流密布,因此图中所示地区地貌景观变化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故选:A.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变化,地表形态是由于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本题以某地区在三个阶段里地貌景观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地貌景观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学生仔细观察图即可解决问题.8.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网络信息90%以上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的.最可能导致海底光缆通讯中断的是()A. 太阳活动B. 板块运动C. 台风D. 潮汐【答案】B【解析】解:材料可知,全球各大洲之间的网络信息90%以上是通过海底光缆传输的.太阳活动,台风,潮汐均不会影响海底,所以,最可能导致海底光缆通讯中断的是板块运动.故选:B.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解答本题要明确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影响.9.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完成29-30题.明朝郑和下西洋,考虑到印度洋洋流影响,其航行时间最好选择是()A. 10月出发,6月回来B. 6月出发,10月回来C. 4月出发,9月回来D. 8月出发,1月回来【答案】A【解析】解:明朝郑和下西洋,考虑到印度洋洋流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冬季为逆时针,夏季为顺时针,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其航行时间最好选择是10月出发,6月回来.故选:A.主要考查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北印度洋洋流冬季为逆时针,夏季为顺时针.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完成29-30题.下列有关本州岛东侧洋流对环境影响正确的是()A. 活跃海陆间的水循环B. 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C. 缩小海洋污染的范围D. 对沿岸有增温减湿作用【答案】A【解析】解:A、日本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活跃海陆间的水循环,故正确;B、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故不符合题意;C、洋流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加快了净化的速度,故不符合题意;D、日本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主要考查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的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世界著名的渔场大多形成于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域;洋流对航运也有显著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其速度要比逆流航行快得多;洋流加快了污染物净化的速度,扩大了污染的范围.本州岛东侧洋流为日本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增温、增湿的作用.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绘制的“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完成27-28题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A. 五月B. 六月C. 七月D. 八月【答案】B【解析】解:A、5月雨带在华南一带,故不符合题意;B、6月雨带在江淮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梅雨天气,故正确;C、7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此时我国的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天气,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故不符合题意;D、8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根据图中的雨带的位置判断在江淮地区,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东部雨带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具体的移动规律是:3月雨带在华南地区登陆,4-5月份雨带北移到江南一带.6月雨带在江淮地区,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出现梅雨天气.78月,雨带在华北一带,此时我国的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天气,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9月10月雨带基本退出我国大陆.根据图中的雨带的位置判断在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梅雨的出现的时间大致是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梅雨是准静止锋形成的锋面雨.夏季南方地区太阳高度较大,辐射强烈,气温较高;造成阴雨连绵、闷热潮湿的天气.此题考查的是副高对我国的雨带的影响.知道雨带的移动规律,结合我国夏季各地的天气特征解题,有一定的难度.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6分)12.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海南岛略图(如图1)材料二:海南岛气候资料图(图2):海南岛气温降水直方图(甲)、海南岛全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乙)、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材料三:海南省农村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以上,但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仅是台湾省的2.59%.由于长期农业投入不足,海南省的农村电力、农田水利、村庄交通和农业机械设备等总体而言仍不够完善,如全省可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仅为台湾的左右,农业机械设备水平不及台湾省的2%等.海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7.6%,而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海南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农民科技人员11人,还不足台湾的.海南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了.(1)海南岛的地势特点是______,岛的______部沿海最适合晒盐.(2)影响海南岛1月和7月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3)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______市,避寒胜地则应选______市.(4)根据海南岛的气候和地形的特征,解释“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5)根据所给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答案】中部高,四周低;西(西南);纬度;地形;五指山;三亚【解析】解:(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地势特点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盐场一般要求布局在纬度较低、地形平缓、晴天多的地方,有利于晒盐,该岛的西(西南)部沿海位于山地的背风坡,地形平缓,最适合晒盐.(2)根据海南岛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丙)、海南岛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丁)可以看出:1月气温基本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7月气温呈中低周高的趋势,说明此时气温受地形因素影响明显.(3)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故地势高,气温低,因此,海南岛的避暑胜地应选地势高的五指山市,冬季,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故避寒胜地应选纬度低的三亚市.(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故“干旱”成为海南岛出现频率最多、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灾害性天气的原因.(5)要想实现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故答案为:(1)中部高,四周低;西(西南).(2)纬度;地形.(3)五指山;三亚.(4)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地处热带,蒸发旺盛;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流程短,流速快,地表水不易积聚.(5)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重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农业,冬季瓜果、蔬菜和花卉,观光农业);发挥临海优势,发展海洋农业;发挥特区政策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1)据材料一的河流流向可判断海南岛的地势特点;盐场一般要求布局在纬度较低、地形平缓、晴天多的地方,有利于晒盐.(2)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位置、地形洋流等.(3)避暑胜地应选地势高,气温低的山地.避寒胜地应选纬度低,冬季气温较高,热量越充足的地方.(4)干旱的形成往往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有关,另外要考虑地形地势状况,蒸发旺盛等.(5)要想实现海南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地理位置、气候、政策、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加以分析.考查中国区域地理,要掌握我国各区域的区域地理特征,学会其分析方法.13.阅读非洲肯尼亚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肯尼亚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东非大裂谷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大裂谷谷底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农业是肯尼亚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鲜花产业发展较快,出口鲜花约占欧盟市场的.肯尼亚航空业较为发达,与30多个欧美国家和地区通航.(1)简述肯尼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2)说出肯尼亚境内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3)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推断肯尼亚境内降雨高值区分布的大致位置并说明其成因(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5)分析肯尼亚鲜花出口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答案】解:(1)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海陆、交通、政治位置等方面考虑.肯尼亚的位置: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境位于热带;东南濒临印度洋;北与埃塞俄比亚、东北与索马里交界,西与乌干达、西南与坦桑尼亚接壤.这样的位置具有的意义:地处赤道附近,水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东南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2)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属于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3)在肯尼亚境内的降雨高值区由等降水量线可知,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可知,分布在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主要是印度洋暖湿偏东风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4)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此处位于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地壳不稳定,多地层陷落湖及火山.(5)肯尼亚鲜花出口迅速发展的原因考虑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结合肯尼亚自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是:高原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暖热;降水丰富;土质较好.人文条件是:农业劳动力价格成本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航空运输便利等.故答案为:(1)位置: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境位于热带;东南濒临印度洋;北与埃塞俄比亚、东北与索马里交界,西与乌干达、西南与坦桑尼亚接壤.意义:地处赤道附近,水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东南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成因:境内多高原,地势高(3)分布: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成因:印度洋暖湿偏东风受山地阻挡,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赤道地区对流旺盛.(4)东非大裂谷为板块的张裂地区,地壳不稳定,多地层陷落湖及火山(5)自然:高原地势起伏较小;气候暖热;降水丰富;土质较好.人文:农业劳动力价格成本低;欧盟市场需求量大;航空运输便利等.【解析】此题考查肯尼亚的自然概况和经济地理.(1)此题考查肯尼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海陆、交通、政治位置等方面考虑.(2)此题考查肯尼亚境内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属于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3)此题考查肯尼亚境内降雨高值区分布的大致位置并说明其成因.在肯尼亚境内的降雨高值区由等降水量线可知,结合沿AB线地形剖面图可知,分布在西(南)部,维多利亚湖东侧,主要是由地形雨形成的.(4)此题考查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此处位于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地壳活跃,多湖泊火山.(5)此题考查肯尼亚鲜花出口业快速发展的优势条件.肯尼亚鲜花出口迅速发展的原因考虑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结合肯尼亚自然和人文条件.此题考查肯尼亚的自然概况和经济地理.此题是典型的区域地理,结合材料和图的信息分析问题,知识点较多,对学生的知识要求高,能力要求也高,难度较大.14.根据材料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神秘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图甲中M地附近有20多万亩沙丘.2011年11月,位于M沙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材料二图乙示意鄱阳湖南部地区,PQ铁路线的建成对该区域的铜矿开采、冶炼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1)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分析M地“强劲的风力”和沙丘的成因.(2)简述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优势.(3)据材料二分析铜矿开采及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答案】解:(1)强劲的风力与湖区地势平坦、没有山脉的阻挡作用、地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有关,湖口河谷(狭窄)呈瓶颈状,使风力加大.沙丘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源与围围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容易沉积有关.强风吹动沙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沙丘.(2)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优势主要从该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在该地建风力发电站不占用良田,地价低;风力作为能源清洁可再生,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铜矿冶炼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该地发展风力发电接近消费市场等方面来说明.。
2021学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业水平过关(二)一、单项选择题Ⅰ以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处地质构造为( )A.向斜B.背斜C.断层D.地堑解析:甲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典型的向斜构造。
答案:A2.甲处谷地成因是( )A.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C.断层处岩石破碎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解析:甲处向斜成谷是因为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弯曲而成。
这是常见的向斜成谷现象。
答案:A(2021·惠州学考模拟)丹霞山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境内,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壁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以丹霞山为名,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
读图1“丹霞地貌景观图〞和图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3~5题。
图1 图23.塑造图1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侵蚀B.海浪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4.图2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A.①——外力作用B.②——重熔再生C.③一变质作用D.④——冷却凝固5.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为图2中的( )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3题,图1为丹霞地貌景观图,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流水作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断侵蚀、搬运、磨蚀、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所以说塑造左图中所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选择D。
第4题,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丙是岩浆,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乙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①是外力作用,A对;②是变质作用,B错;③是冷却凝固,C错;④是重熔再生作用,D 错。
第5题,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甲是沉积岩,对应为图2中的甲,选择A。
答案:3.D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气流的名称是( )A.海陆风B.焚风C.山谷风D.季风7.图中气流发生的时间是( )A.左图发生在白天,右图发生在夜晚B.左图发生在夜晚,右图发生在白天C.左图发生在冬季,右图发生在夏季D.左图发生在夏季,右图发生在冬季解析:左图气流由山谷吹向山坡,右图气流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是明显的山谷风,山谷风的特点是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 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易错点
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专题02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易错点主标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副标题:解释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利于学生备战高考关键词: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4重要程度:5内容:易错点1. 不能正确区分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2. 错误认为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3不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例1读下面四幅地理景观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景观外力作用类型中,属于同一类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2)图示景观与华北平原在形成机制上相同的是()A.① B.② C.③D.④【答案】(1)D (2)C【解析】该题出错主要是对图示景观的形成把握不准造成的。
图示景观①为珊瑚岛;②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③为沙丘,受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④为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
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沙丘同受沉积作用。
故第(1)题选 D,第(2)题选 C。
【方法技巧】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到某一地区,其地表形态会以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为主,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加以区分,例如三峡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壳上升运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有关;青藏高原的形成主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其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冰川作用、流水作用也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阶段质量检测(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阶段质量检测(二)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表为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读表,完成1~2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第一天多云11℃5级悬浮颗粒第二天阴雨8℃8级悬浮颗粒第三天晴3℃4级NO2A.1月B.4月C.7月 D.10月2.与第一天相比,该城市第三天的天气变化特点是( )A.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C.气温日较差较小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完成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下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
读图,回答5~7题。
5.四种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6.以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B.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C.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D.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读图,回答8~9题。
8.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乙为海洋,甲为陆地B.我国的夏季风属环节②C.环节④能给陆地补充淡水D.环节①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9.若此图表示水平大洋环流示意图,且甲、乙两地全年昼夜基本上平分,则该环流中易形成规模型渔场的是( )A.甲地 B.乙地C.丙地 D.丁地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11.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A.东北三江平原B.浙江南部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青藏高原读下图,完成12~1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
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
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
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C.由南至北寒流
D.由北至南寒流
12.造成图示沙尘扩散的动力是( )
A.副热带高压
B.中纬西风
C.东北信风
D.赤道低压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16·浙江金华十校统考)(13分)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西南地区局部图,图2为桂林周边地貌景观图。
图1
图2
材料二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或冷空气南下势力减弱并受到地形的阻挡,使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呈静止状态时,会形成准静止锋。
图3为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
图3
(1)从地形的角度简析丽江古城形成的有利条件。
(2)简要分析冬季昆明准静止锋对昆明和贵阳天气的主要影响。
(3)说出广西桂林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14.(13分)(加试题)图甲为世界某区域1月、7月等压线与主导风向示意图,那不勒斯、巴里的降水量(毫米)如图乙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月
1月
图甲
那不勒斯
巴里
图乙
(1)调查发现,位于卡昂的风力发电机组单位时间的发电量冬季远大于夏季,据图简析原因。
(2)简述那不勒斯和巴里的降水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地中海对图示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导学号29824113〛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2.1.C 2.A 第1题,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的,因此“金刚宝石”最可能
属于花岗岩。
第2题,由岩石形态及位置可知,“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
浪侵蚀。
3~4.3.C 4.A 第3题,图示为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中的断裂带,距其近岩层新,分割
了岩石圈,附近多裂谷分布,所以C项正确。
第4题,图示为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图中洋流为
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使南极洲降温减湿,使海洋污染范围扩大,所以A项正确。
5~6.5.B 6.D 第5题,根据图示岩层形态,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地质构造是背斜。
第6题,该地区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但弯曲形态相似,说明是同一时期受外力挤压弯曲形成。
弯曲形成后,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导致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
最后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貌。
所以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7~8.7.B 8.A 第7题,大棚改变的是温度和热量条件,而对光照强度影响小。
第8题,门打开时,大棚和大棚外面形成热力环流,棚内温度高、棚外温度低,门口上方从里向外,下方从外向里,故选项A正确。
9~10.9.C 10.D 第9题,R河为亚马孙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受赤道低气
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雨;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可知7月份赤道低气压带北移,R河
干流位于南半球而且南边支流较多,所以7月份亚马孙河流量最小。
第10题,结合河口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分析可知,一要河流含沙量大,到下游堆积,二是海水顶托的作用,加强了泥沙的堆积。
R河入海口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原因是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作用强;受洋流的冲刷搬运作用,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11~12.11.D 12.C 第11题,由图可知,乙洋流位于欧洲、非洲西部,为加那利寒流;因为受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由北至南流的寒流。
第12题,非洲北部为撒哈拉沙漠,因受东北信风影响,可形成甲所示的沙尘扩散形势。
13.答案(1)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夏季凉爽;北面有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入侵,冬
季比较温和;附近有玉龙雪山,冰雪融水为古城提供用水。
(2)昆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贵阳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
(3)喀斯特地貌。
该地石灰岩分布广泛,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
解析第(1)题,读图,丽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地势高,夏季凉爽;北面有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
冷空气的入侵,冬季比较温和;附近有玉龙雪山,冰雪融水为古城提供用水,有利于城市的形成。
第(2)题,受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
贵阳位于冷气
团一侧,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
第(3)题,广西桂林地区典型的地貌特征是喀斯特地貌。
该地石灰岩分布广泛,石灰岩在常温状态下,与水接触,受到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地貌。
14.答案(1)冬季欧洲西部地区等压线较夏季密集,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发电量大。
(2)那不勒斯年降水量大于巴里,降水季节差异大。
冬季那不勒斯地处西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
(或巴里年降水量小于那不勒斯,降水季节
分配较均匀。
巴里冬季地处西风背风坡,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冬夏季节之间降水差异小。
)
(3)地中海增强了沿岸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加大降水季节变化,缩小气温年较差),扩大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地中海水域辽阔,冬季因气温较周边陆地偏高
形成局部性低压,使周边地区增温、增加降水;夏季地中海上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低,气压较高,对副
热带高压起加强作用,形成稳定的晴朗干燥天气。
解析第(1)题,风力发电量与风力强弱相关。
结合图中冬、夏季节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卡昂1
月份等压线较7月份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第(2)题,那不勒斯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巴里大,且降水量较多;两地均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降水较多,但那不勒斯位于亚平宁山脉西侧,位于西风带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背风坡的巴里多。
第(3)题,地中海海域对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夏季扩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范围,冬季增强了西风的湿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