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
沉降观测点施工作业指导书-151页word资料
2019 年示范工程样板点施工作业指导书沉降观测点目次1 适用范围 (1)2 编写依据 (1)3 作业流程 (1)4 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 (2)5 作业准备 (2)6 作业方法 (3)7 工艺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4)8 成品工艺要求 (6)9 成品展示 (6)1适用范围适用于 110~500kV 电网工程变电站主体建筑、主要设备基础、高边坡、高挡墙、深回填区域。
2编写依据表 2-1 编写依据3开始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安装按规范布置沉降观测点及编号对建构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数据处理、平差绘制沉降观测曲线沉降资料移交完成图 3-1 作业(工序)流程图14工作前安全风险辨析及控制措施4.1 沉降观测点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 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5.1 作业准备5.1.1 组织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学习图纸、规范,对施工队伍管理人员及测量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
5.1.2 单位工程具备安装沉降观测点后,严格按图纸规定的沉降观测点的形式、位置及数量,将沉降观测点安装上,并安装沉降观测点保护盒,表面刷防锈漆。
安装完毕,要组织验收,保证安装质量,合格后方可进行沉降观测。
5.2 作业人员的配置及资格要求5.3 作业工机具表 5-2 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表6.1 沉降观测点及其保护盒的加工制作沉降观测点基础顶面材质选用 0Cr18Ni9,18 不锈钢,顶端磨成圆球形。
建(构)筑物侧面沉降观测点采用螺栓式沉降观测标志,由沉降标(标志母体)和与之匹配的标志头(测量栓)组成,钢筋混凝土柱或墙浇筑前,母体埋入柱或墙体内,平时沿卡槽插入铝合金金属保护盒,避免观测点受碰撞变形或破坏。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一、目的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
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xx路基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对技术人员及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前应先编制专项观测方案,其主要内容有:沉降观测网的建立等级、路基沉降观测变形监测系统的设置原则、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测量仪器的配置及主要技术要求、观测组织结构、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利于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外业技术准备2.2.1准备二等水准测量仪器,作业仪器要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期限内使用。
2.2.2购置或制作沉降板、测杆及沉降观测桩、边桩,确保进行沉降观测时有桩可用。
3.技术要求3.1沉降观测应采用三等水准测量,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沉降观测应符合关于印发《东南铁路公司、京福闽赣公司、向莆铁路公司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东南铁工(2017)100号。
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7-2006)有关规定。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表1规定执行。
表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者施加预压荷载后沉降变形观测时间应该满足评估要求,一般不小于6个月。
3.3在软土、松软土等特殊路基段设置观测断面,间距不应大于100m。
3.4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立即埋设沉降板,每2个观测断面应设置1个沉降板,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在基床表层以下施工完成后,应立即设置临时观测标,进行观测,待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进行转标处理,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3.5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一般地段≤150mm,年沉降速率应≤40mm/年,桥台台尾地段路堤工后沉降≤80mm。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工艺流程布设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元件→进行沉降观测→收集观测数据→观测结果分析、评估。
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和位移观测指导书
高速公路软基沉降和位移观测指导书一、编制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3、本合同段施工图纸设计二、工程概况:本合同段全长6.35公里。
全线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其中K186+800、K186+900、K187+120、ZK189+020段特殊路基须埋设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边桩等特殊路基稳定监控设备。
三、观测测量的基本要求:1 .测量工作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工程测量规范》的各项规定。
2.测量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
3.严格执行审核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坚持测量工作步步有校核,坚持自检、互检制度。
4.测量记录要求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记录中数字的位数反映观测精度,如水准读数应读至毫米。
5.所有的测量仪器必须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6.测量人员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测量工作必须满足施工进度的要求。
四、测量仪器:表中所列仪器都有校验合格证书,且均是在仪器鉴定的有效期限内使用。
五.测量依据:1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本工程的软土路段的水准观测采用四等精度要求。
六.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法1.软土路段在打完砂桩之后的路堤施工中必须进行沉降和稳定的动态观测,观测项目、目的、仪具如下表所列沉降和稳定动态观测2.观测仪动态观测表具应在软土地基处理之后埋设,并在观测到稳定的初始值后,方可进行路堤的填筑。
3.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确定测点位置。
在ZK189+020左侧埋设位移边桩一个;K186+800、K186+900、K187+120右侧各埋设测斜管一个;K186+800、K187+120中心各埋设沉降盘1个;K186+900处右侧埋设沉降盘1个。
4.沉降与稳定观测的仪器使用前需进行全性能检查和校验,以保证测定仪器的正常使用和观测数据的可靠.5.观测仪器的操作和保养应按照使用说明和保养制度进行,易出故障或读数异常的仪器应及时予以更换和修理.6.测点标杆安装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的部分均应设置保护装置.在路面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移位,需立即修复,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7.施工期间严格按设计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每填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路堤填筑完成后,堆载预压期间观测应视地基稳定情况而定,一般半月或每月观测一次,直至预压期结束.8.当路堤稳定出现异常情况而可能失稳时,立即停止加载并采取果断措施,待路堤恢复稳定后,方可继续填筑。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修改完成)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做好路基及桥梁的沉降观测,得出真实详细的沉降观测数据,为后续施工工序提供依据。
二.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总体要求2.1.1 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施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评估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后续工序施工的的安全。
2.1.2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1.3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2.1.4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1.5 路基沉降观测内容分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
2.2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2.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2.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过渡段的断面设置按过渡段的技术规定执行。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按25米的间距加密设置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且地形、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点位的附近1米处必须设加密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因过渡段观测断面或加密断面的设置而导致一般路基区段间距不足50m时,不设断面;超过50m而不足100m时,按等分间距设置断面;超过100m时,按50m倍数的四舍五入原则来设置断面数量,断面间距宜一致均匀。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按最新模板编写)
-- 铁路工程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客专 -标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技术主管组织现场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 组织设计、作业指导书相关内容。
审核施工图纸,充分理解设计 意图和有关技术要求, 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质量 保证措施,有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确定现场测量技术小组,对 参加测量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2.2 外业技术准备确定沉降观测测量水准控制点位置、 测量路线。
检查测量仪 器,熟悉仪器性能, 进行明确分工, 固定司镜、 前视、后视人员。
3.技术要求3.1 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家二等水准测量 )施测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 ,以及标 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 ,分为三级 :基准点、工作点、沉降变形点。
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在原有控制网的基础上对水 准点进一步加密。
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 指导书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坐标系统一。
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
工作基点采用①20mm光面钢筋长1.2m顶端刻十字丝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径上部40c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 定期复测按每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⑴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⑵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⑶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 ,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⑷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沉降与稳定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我标段路基均位于软土地基上,全部为填方路基。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和《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需进行沉降与稳定观测,具体方案如下:一、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沉降板制作:施工路段的地表沉降观测方法为在原地面上埋设沉降板进行高程观测。
一般软土路基路段,在K80+56处路中心埋设一个观测点;桥头引道路段,在K79+900、K79+940、K79+976、K80+132、K80+175、K80+218.416处设置六个观测断面,第一个断面设置在桥台桩位处,每一个断面在路中心和路肩内缘埋设三个观测点。
沉降板由钢板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筒组成。
底板尺寸50cm×50cm×3cm,测杆直径4cm,保护套管直径10cm。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宜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二、位移边桩的布置及设计:地基的稳定性通过观测地表面位移边桩的水平位移和地表隆起量而获知。
在K79+940、K79+976、K80+56、K80+132、K80+175处设置五个断面及每个桥头纵向坡脚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一个断面在坡趾及距坡趾5.0m埋设位移边桩。
边桩采用C25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长度1.5m,断面为正方形,边长15cm;桩顶预埋钢筋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为地表以下不小于1.2m,桩顶露出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0cm,桩周围回填密实,上部50cm用混凝土浇筑固定。
三、主要操作要点:1、测点标杆安装时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部分均应设置保护装置。
在路堤施工期间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一旦发现标杆受拉或位移,需立即修复,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2、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软土路基施工中沉降量观察作业指导书
1.目的/适用范围为控制填筑在软土地基的路基质量,使路堤填筑所产生的应力增加量与路堤地基强度的增量相适应,必须进行施工观测与控制。
凡属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施工观测与控制。
1)接近和超过临界高度的路堤:边坡高度大于12m;2)采用砂垫层、排水砂井、袋装砂井、塑料插板等方法加固的路堤;3)必须进行试压或预压的桥头路堤与采用加固措施的较高路堤:4)超过设计允许填土速度施工的路堤;5)对全面施工具有指导意义的代表性路堤。
2.编制依据《铁路路基施工规范》(TB10202-2002,J161-2002)3.作业前的准备3.1人员观测人员应是工程技术人员或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测量人员。
3.2机具、工具DJ2型经纬仪,水平仪并有检验合格证,在有效检测周期内的仪器。
钢锯、管钳、手钳、毛笔、大锤。
3.3材料硬木制成100X100X1000mm木桩若干个;600X600X20mm钢板;4分自来水钢管及管箍:直径50一80mm硬塑管,细铁丝,油漆,小钉等。
以上数量根据现场需要量而定。
3.4作业条件基底按设计要求处理完毕,砂垫层平整压实。
4.操作工艺4.1人工巡回观察法由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沿线路巡回观察,路堤外貌的微小变形,裂缝及发展:观察路堤坡脚附近地面的微小隆起和出水现象。
当出现上述现象时应考虑缓填或停止填筑。
4.2边桩位移观测法此法用来观测软土的侧向(水平)位移。
沿线路方向在路堤坡脚外2——4m 范围内布一排桩(如图示)线路中心线路堤坡脚线桩间距:10m—20m。
每排观测位移桩两端在不受荷重变形影响范围处设砼包桩,作为观测固定桩,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设定其余方木桩,并打入土中0.8---1.Om,露出地面2-3cm,桩顶钉—小钉,以备日后观测一般填土低于临界高度时,每五观测一次,接近或超过临界高度时,每两天观测一次并绘制“填土高——时间——位移量”关系曲线图,随时分析填筑期间的稳定情况。
4.3地面沉降观测在填土过程中,为衡量地基表面的总沉降量及沉降量随填土的增高和时间的变化情况况,可按下图方法设置地面沉降观测点。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路基工程编号: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单位:编制:审核:批准:2010年月日发布 2010年月日实施目录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工程概况--------------------------------- 1页1、观测的目的--------------------------------1页2、编制依据----------------------------------1页3、适用范围----------------------------------1页4、观测的内容--------------------------------1~2页5、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2~4页6、沉降观测仪器、设备和方法------------------4页7、沉降观测的频度-------------------------------------------4页8、沉降观测精度----------------------------------------------5页10、附件附件1:沉降观测人员组织架构(附后)附件2:沉降分析与评估(附后)附件3:组合式沉降板路基沉降观测技术(附后)工程概况:合福铁路是我国建设的设计时速350km/h的高标准线路之一,为了满足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全线铺设无碴轨道,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标准极为严格,相关技术标准均要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本经理部施工段为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一标DK25+000~DK32+058(长链263.268m)处,本管段处于黏性土及淤泥质土广为分布的地区,黏性土及淤泥质土的湿陷变形问题十分突出,给线路的各种建筑物工后沉降控制更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桥梁墩台进行沉降观测,评估它们的工后沉降。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1、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观测资料的沉降分析结果,在施工期间进行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及工后满足时速350km/h高标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
软土地基处理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软土地基处理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在软土路基上填土施工,动态观测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地表水平位移桩进行表面沉降,地表水平位移的动态观测,用于沉降与稳定管理。
特殊地方,如穿越沟塘段等不方便埋设地表水平位移桩,则设置测斜管进行土体水平位移测量。
所谓沉降管理是根据动态观测结果,预测未来的沉降量,防止不均匀沉降及长期沉降的措施,同时掌握填土量。
稳定管理是根据动态观测结果,判断填土有无破坏的可能性,于此同时可以掌握填土施工速度和调整施工工序等,此两者密切相关。
一般控制一次填土摊铺厚度不超过30cm,用调整放置时间的办法来控制施工速度。
1观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具体观测断面布置见观测断面设计表,施工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酌情调整。
用于水平位移观测的固定控制边桩在现场施工时确定埋设位置。
沉降板一般路段每隔100~150米布设一个断面,在大桥特.大桥两端各设一个断面,在中,小桥两端桥头设置一个断面,在沟塘路基段上至少设置一个断面,施工中沉降板的沉降速率大于控制标准,应及时布设位移边桩。
2仪器设置及数据测零2.1沉降板制备60*60*1CM的沉降板。
在完成铺设垫层和深层竖向排水体工序或桩体后即可埋设。
每个观测断面布设三块,分别位于路基中心和路肩处,可采取减少填土对沉降管的摩擦影响的措施。
沉降板埋设后进行一个星期的零点测试,测试数据作为沉降板的起始数据。
2.2边桩边桩采用混凝土基座保护桩,埋设在路基坡脚外,每个观测断面布设8根要求布设在同一轴线上,分别位于坡脚和外缘8、9、10米处,并在离路基坡脚不小于25米通视良好的地方埋设一固定桩,作为相对固定点的边桩埋好后,一周内连续测量边桩与固定桩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起始数据。
2.3测斜管测斜管应布设沟塘段或旁边有施工便道等不宜设置边桩的路段。
测斜管选用韧性较好,强度较高的材料,要求能适应土体变形,管内的十字导槽应顺直滑润,管段接口密合。
填土之前应埋设,一般埋设于路堤边坡坡址处,钻机导孔垂直偏差应小于1.5%。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了解沉降观测的基础知识,掌握沉降观测原理和方法,掌握工程变形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1、三角支架、水平仪等2、标高笔、铅直管等3、沉降仪、刻度尺、卷尺等三、实验内容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2、沉降仪校准3、进行水平调整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6、计算变形四、实验步骤1、现场找正中线、放设备选择地基上的一个平整点(固定点),并做好三角支架的支撑架构,之后可以放置沉降仪器。
2、沉降仪校准校准沉降仪器,首先将其水平嵌入三角板中,调整水平仪视线,使其位于正中央,然后使用标高笔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标线。
3、进行水平调整调整三角支架、水平仪以使管内水平。
4、对固定点进行沉降测量在沉降仪的标记线上读取固定点的标高值,然后进行初期固定点的记录,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5、对移动点进行沉降测量设立移动点及其标记线,根据相应的步骤,进行移动点的记录,同样也着重记录日期、时间、变形测量器示值和气温、气压等现场环境因素。
6、计算变形计算出各点测量值的变形量、沉降值等,并进行对比,对比计算出与规定相比上述两个点的是否稳定等。
五、注意事项1. 当进行转移测量时,应注意三角板上的立孔和基线的定位线是否水平,当存在不水平时应加以调整。
2.测量时,应注意记录的时刻及对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记录,各种情况平衡考虑,当存在属地居民大量行人车辆影响时,应注意安全问题。
3.在分析实验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与其它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存在问题。
4.当进行记录时,应注意记录的位址整齐,当存在不平时应进行采用卡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整齐。
5.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监视。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沉降位移观测作业指导书一、工程概况(沉降观测工程项目)1、K131+344~K131+530段路基及K131+530~K131+857段软土路基,软土路基段设计采用塑料排水板加土工格栅加固。
该段路基填土高度达5~6米,路堤填筑极限高为3米。
2、K138+213~K138+960段地基采用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58米。
3、K142+900~K143+056段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地基,该段路基填土高为3.0~4.0米,填筑极限高2.63米。
为合理控制填土速率,确保路基填筑质量,在K131+450、K131+600、K131+800、K138+500、K138+700、K142+950、K143+050处设七个断面对路基沉降位移进行观测、变形数据分析,根据其实际情况控制填筑速度,同时以真实有效的成果指导其它段软基路段路堤的填筑施工。
二、沉降观测的实施1、准备工作(1)沉降板的埋设软土路基一般每隔200m埋设一个沉降点;非软土路基每隔1km埋设一个。
沉降板由一根直杆(直径为20~30mm 的钢管或自来水管,杆长一般为1m)和600×600×9mm的沉降钢板组成。
直杆用三根斜钢筋焊接在沉降板上,沉降板埋设在路基的底面或砂垫层下(图1)。
为了使沉降杆不受破坏,杆长应随填土升高而逐段接高。
每段接管的长度为20~30cm,两端有螺纹接头或空心管紧绞连接。
为防止填压的土质嵌入空心螺纹管内,每段接管应套上一段塑料圆管,圆管的高度略高于接管顶面。
观测方法:①埋设沉降板,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1,再填土。
每填筑一层土后,应立即重新测出直杆顶面标高H i,H i-H 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
②当所填土标高大于直杆顶面标高H1时,应用接管A将直杆接高,并立即测量直杆顶面标高H i和接管管顶标高J1(进行高程传递)。
③继续填土,每填筑一层土,应立即重新测出接管管顶标高J1i,J1i-J1i-1即得每次观测的沉降量.④当填土标高大于接管管顶标高时,用接管B接高,并立即测量接管A管顶标高J1i和接管B管顶标高J2。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 主体内容及适用范围由于路基填料选择不当或施工时压实系数不达标,在列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形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线路轨面平顺。
2 作业目的掌握路基沉降的速率和沉降量,综合评估路基沉降的风险,为路基的沉降整治提供依据。
3 作业流程图4 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相关标准4.1 作业条件线上测量需在天窗点内作业。
4.2 机具和材料4.2.1 机具。
水准仪、铁锹等。
4.2.2 材料。
水泥、砂子、水等。
4.3 作业程序及要领4.3.1 根据施工单位移交的沉降观测资料和竣工资料,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4.3.2 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地段埋设观测桩。
4.3.3 对下沉地段进行水准测量。
4.3.4 收拾工具,清理现场。
4.3.5 沉降数据分析,形成监测分析报告。
4.4 质量标准4.4.1 全线进行沉降普查监测的周期。
一般路基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半年进行1次观测,第4年起每年进行1次观测。
路基过渡段等重点地段,运营后1—3年内每月至少观测1次,第4年起根据沉降情况可适当调整观测周期。
4.4.2 确定重点监测地段。
(1)验交前沉降评估分析确定的运营阶段还要继续进行沉降监测的地段。
(2)膨胀岩土、湿陷黄土、岩溶发育区等不良、特殊地质区段。
(3)路桥、路隧等不同构筑物过渡段,存在差异性沉降较大的区域。
(4)在运营阶段检查发现的异常变形地段(如出现边坡溜坍、桥台台尾路基与桥台间存在脱缝、水沟等附属构筑物存在变形等地段)。
(5)周边出现工程施工或其他特殊情况可能引起路基沉降时,要进行专项监测。
4.4.3 观测点布置要求4.4.3.1观测断面的布置间距应根据地质条件、沉降发生原因等因素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沿线路方向一般不超过5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增加观测断面。
(2)垂直于线路方向的观测断面考虑在两侧路肩、道心、路基中心、边坡等处分别设置观测点。
边坡的观测点应根据边坡长度均匀布置,原则上观测点间距为3—5m。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
路基沉降观测与自动采集作业指导书1. 引言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公路的正常运行和通行安全。
为了保证路基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将就路基沉降观测和自动采集作业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2.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1)设站点。
按照设计规定,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以保证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2)安装支架。
在观测现场设置基准点,安装支架,并对支架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
(3)安装观测仪器。
将水平仪、垂直仪等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水平校准和校零操作。
(4)进行初次观测。
在观测前,需要进行点位测量和基准点高程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观测时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并进行独立观测和对中观测,以保证观测精度。
(5)控制质量。
对观测结果进行比对、计算和分析,判断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观测结果的质量。
(6)定期观测。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定期观测,并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调整措施,确保路基沉降观测的顺利进行。
3. 自动采集作业流程(1)设站点并选取观测仪器。
在进行自动采集作业前,需要选取不少于3个站点进行固定观测。
观测仪器可以是数字摄像机、倾角仪等。
(2)安装观测仪器。
将观测仪器安装到支架上,并进行校正和校零操作。
(3)设置观测参数。
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观测参数,包括观测间隔、观测时间、数据存储方式等。
(4)启动自动观测。
启动自动观测程序,系统会自动采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到系统中。
(5)数据处理。
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系统后,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提取,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6)数据输出。
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出到报告中,进行分析和说明。
4. 注意事项(1)设站点时要选择平整、稳定的地面,避免地基松软或坑洞等现象。
(2)观测仪器的安装、校正和校零等操作必须认真执行,确保观测精度。
(3)观测过程中要保持观测仪器的稳定,避免外力干扰。
软土路基填筑沉降观测方法
软土路基填筑沉降观测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软土路基填筑沉降观测方法软土路基上填筑路堤时,在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在路堤中心线地面上设置地基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严格控制填土速率,控制沉降速率小于10mm/d,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d。
并根据观测数据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必要时,调整设计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工后沉降控制目标值。
边桩位移观测:边桩设置:在路堤坡脚外侧2~10m范围内,按顺线路方向布置1~2排,桩与桩之间间距以10~20m为宜;每排位移边桩两端在不受荷载影响范围以外设置固定桩,用混凝土浇灌固定。
边桩用100×100×1000mm的硬木制成,按设计要求打入土中,桩顶露出地面2~3cm,并在桩顶钉一小钉,以备观测之用。
位移观测:用精度较高的经纬仪、水平仪进行观测。
测量精度准确到±1mm。
一般填土低于临界高度时,每两天观测一次即可;接近或超过临界高度时,每天观测并绘制“填土高—时间—位移量”关系曲线图。
每日上、下班时各观测一次,两次观测值之差除以观测时间(h)再乘以24(h)即可作为日平均沉降量、位移量。
日平均水平位移量小于5mm,日平均垂直位移量小于10mm则是安全的。
若平均位移量超过以上数值,必须停止填筑,必要时立即采取措施。
地面沉降观测:地面沉降板的设置:在60mm×800mm×800mm的木底板上联40mm×40mm的方木观测杆,如下图所示,观测杆每杆长,上端包铁皮接头,以便随填土的增大而接长。
观测杆外面套一竹保护管,管端做成楔口形以便接长。
安装沉降板前先将地面整平,以保持木底板的水平和标杆的垂直。
在填土高度达到1m以后,根据填土部分的压缩量将竹套管上拨一定距离,以免由于填土部分的压缩而影响地面沉降数值。
地面沉降观测板沉降观测:用水平仪观测,路基填土低于临界高度时,每两天观测一次即可;接近或超过临界高度时,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量急剧加大的情况下,每天观测次数不小于2~3次;精度准确到±1mm;同时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日平均沉降量在10mm以内是安全的。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软土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10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线***至***段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制订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在路基施工之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进行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次、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2.2外业技术准备工程管理部选派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及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路基沉降观测工作。
3.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地基段落范围内。
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2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
在路桥过渡段范围内需要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过渡段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3.2观测点的布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侧路肩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10cm,其埋设应牢固可靠。
详见下图。
Ⅰ图1:路堤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布置图沉降板图2: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图3.3测量精度要求:国家Ⅱ等水准测量标准。
3.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表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表4仪器设备3.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线下工程桥涵及路基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详见《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线***至***段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施工。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制订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在路基施工之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进行沉降观测的技术标准、人员、仪器设备、观测频次、观测步骤、相关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等。
2.2外业技术准备工程管理部选派测量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及技术人员共4人组成沉降观测小组,负责路基沉降观测工作。
3.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的设置原则:路基观测断面设置在地基段落范围内。
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平均50~2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地段和过渡段应适当加密。
在路桥过渡段范围内需要设置不少于1处观测断面对过渡段路基进行沉降观测。
3.2观测点的布置:于路堤两侧坡脚外0.5m处及两侧路肩各设置一处C15混凝土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设置一处沉降板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桩露出地表或基床约10cm,其埋设应牢固可靠。
详见下图。
Ⅰ图1:路堤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布置图沉降板图2:路堑沉降观测断面观测标志布置图3.3测量精度要求:国家Ⅱ等水准测量标准。
3.3.1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表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表3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表4仪器设备3.3.2 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线下工程桥涵及路基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沉降观测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为沉降观测基准点,详见《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保证现场观测使用方便。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4)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3.3.3 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①、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②、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③、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控制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等距,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观测。
④、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⑤、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⑥、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⑦、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⑧、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3.3.4 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INI03或DNA03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①、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②、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施工顺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顺序:埋设观测基桩→路基填筑第一层→测量放线→沉降板、坡脚观测桩埋设→填筑路基→沉降板加长→基床底层填筑→埋设路肩观测桩→采集数据→沉降分析。
4.2 工艺流程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观测元件制作。
5.1.2根据设计及现场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观测断面。
5.2施工工艺5.2.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哈大客运专线设计实例)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代表性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1)路堤填高<3m ,地基压缩层厚<5m 地段图3: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A—1 型)(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图4: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B—3 型)图5: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D—1型)(3)路堤加载预压地段路堤加堆载预压地段按下图布设断面及点,其中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表面后,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后,加载预压进行沉降观测。
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
图6:沉降监测剖面元件布置示意图(F一3型)5.2.2观测基桩埋设在观测断面附近不受填土荷载影响且不宜发生沉降和破坏的稳定地基上埋设一处C15混凝土观测基桩,作为路基沉降观测的基准参照点。
观测基桩埋入地表以下一般不小于1.8m(根据当地冻融线而定)。
观测基桩在路基施工前埋设,在观测及施工期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5.2.3沉降板埋设按设计要求埋设的沉降板,在路基填筑第一层后即开始埋设。
路基第一层填料碾压密实后,测量放出沉降板的准确位置,人工挖除板位土层至碎石垫层顶面。
沉降板基础底部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沉降板随着路基填筑而不断接长,管周围用冲击夯夯击密实,保证不留路基碾压死角。
路基填筑过程中,要注意对沉降板的保护。
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 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5.2.4观测桩埋设按设计要求,测量地表水平位移观测桩的准确位置。
埋置方法采用开挖埋设,要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观测基桩的距离作为初读数。
路基填至基床表层处,埋设路肩观测桩,与地表水平位移观测桩在同一断面上。
5.2.5沉降观测数据的采集在路基完成后应有6个月以上的观测和调整期,以后可根据观测情况调整观测周期,并及时整理绘制“沉降-时间”曲线图。
当分析沉降稳定并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时可铺设道碴或铺设无砟轨道。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5.2.6过渡段: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 个月。
(1)分别在路桥、路涵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起点5~10m 处、15~25m 处、50m处及过渡段终点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2)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 个观测桩。
(3)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lmm,读数取位至0.lmm。
(4)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上表的规定。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5.2.6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区分不同施工阶段测得的数据,以用于不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