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语文课是我国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学好语文课,才能精确进行语言表达,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步入社会后,才能准确地同其他人互相交流,对人和事物有准确的判断使自己拥有思辨敏捷的头脑,精准的辨析能力,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而,学好语文课也可以说是国人人生发展的根本。
我认为对语文课的教学,还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促使学生真正能学习好汉语并全面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理论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要接触一些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
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阅读练习文章,使学生获益匪浅。
通过讲授和练习,他们能受到思想教育,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不断奋进。
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尊敬的评委,朋友们:上午好!回想刚才的赛课,心中感慨良多,既有一抹亮色,也有一丝遗憾。
这一抹亮色主要体现在:1、整个课堂,我注重了引导学生从初读、解读、诵读、建构四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探究,主要围绕“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的教学思路开展,条理清晰,教学有序,较好地达成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2、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学中我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引用视频设疑激趣导课;设计“翻译王”赛,举行“背书王”赛,突出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这个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品人物,体验反思,悟情理”中精心设计的5个问题,“神话共赏”中引进的课外神话《精卫填海》,课内外结合,有效地突破了“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这个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
3、著名教育家叶老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受用终生。
如指导学生采用圈点法抓关键词“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进行记忆背诵,让学生形成学习技能。
4、课件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较好地营造了融洽、民主、协商、对话的课堂教与学气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地辅助了教学,优化了课堂结构。
说罢亮色,最后谈谈一丝遗憾:1、时间把握不够好,有些前松后紧。
2、课堂调控灵活性不强,思考不够成熟,受教案牵制,而教案上的语言又未全记得住,显得有些慌乱而语言零碎了。
课虽完,思犹在,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思完毕,敬请各位不吝赐教!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1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
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老师应让学生进行探讨。
相比《劝学》,韩愈《师说》此文更具情感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诵读的`施教。
叫了几个学生朗读模仿,效果亦是不错。
对于没念好的学生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并同步翻译,效果也出来了。
此种情形只是针对有过预习的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整个班级气氛较活。
但是对于古文考试的要求可能有点担心。
因此下节课应再次重复一次脉络的整理。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2 半个学期过去,期中考试成绩已公布,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首先,说说阅读。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
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
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
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
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谈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在中学教学中,最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的也是语文。
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如何教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掌握课文的内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语文教学在指导思想上的改革,或是说语文教学观念上的发展等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课改“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思维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能够反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培养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意义、方法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意义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对中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思辨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更加全面深入。
通过思辨训练,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维模式和逻辑路径考虑问题,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与观察,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逻辑思维是系统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辩证分析问题,正确运用各种逻辑规律和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中的逻辑脱节和荒谬之处。
最后,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与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与动力。
2. 发散性思维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或者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通过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与分析,培养思辨性思维。
3. 探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思辨和检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辨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1.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想象扩展、进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与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与方法语文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机会。
素质教育,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与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本文将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思路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思维训练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和演讲比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重要素质,而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写作等活动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语文教育也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道德修养的过程。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阅读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文章写作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语文课堂的文化传承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方法论: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方方面面。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1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1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篇一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
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
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
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
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篇一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
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
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
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
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
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
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在当今社会,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素养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导向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进。
首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内容单一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
注重传授语文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能力。
这导致学生学习语文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对语文的热爱。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多样化教学,通过讲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品味文学作品。
其次,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考试导向的问题。
由于学生升学的压力和对分
数的追求,语文教学往往只围绕考试内容展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既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文学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激发自己的潜能。
相信通过改进,我们能够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多对语文热爱、文学情感丰富的学生。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思考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建议。
一、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涉及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又涉及到文化传承和思维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是交流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流畅、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日常交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语文是文化的传承。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结构,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多数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乏味。
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点,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较传统,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但现实中常常以讲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教材内容过于堆砌知识,缺乏实质性的思考和教育意义。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注重知识点的罗列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思维训练和人文关怀。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建议要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
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
中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探索
中学语文教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实践探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文将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的教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兴趣,启发思考】初次接触一个新的课文或话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兴趣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好奇心。
同时,在引发学生兴趣的背后,教师也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如果教授《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孙悟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物,他有哪些特点?你认为他的形象和你身边的人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开展讨论。
【探究问题,激发思辨】在阅读课文或讲解知识点后,教师可以针对某个问题或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思辨讨论。
例如,当教师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林黛玉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还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展开辩证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导师,开展合作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彼此之间的导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例如,在学习一篇名人传记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名人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个关于该名人的简报。
除了调查和整理名人的生平事迹外,学生还需要分析该名人的成功因素、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学生既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锻炼思维能力】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学习小说、戏剧或历史文献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让他们立足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去思考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做语文老师应该是最有幸福感的,因为语文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所谓“乐由中出,礼自外作”,语文教育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文学是人学,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语文老师却没有感觉到幸福,语文课堂教学的光泽在褪色。
这其中究竟是谁出了错?第一,中学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些年来整个社会重智轻德、重理轻文的倾向日益明显,一些人提出我们的学生正在迷失社会核心价值观,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应承担一部分责任。
我们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今天的语文课枯燥乏味,无法令学生产生兴趣?为什么人们会说如果要毁掉美好的事物请让它参加考试吧?我们只重视阅读分析、咬文嚼字、分析语法词汇、背诵权威人士的标准答案。
是的,我们不得不这么做是因为学生要参加考试。
老师们昂起头仰望一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语文首先要教人学做人、教人做真人,其次才是传授语文知识。
语文教学有一个高度,它让我们点燃学生知性的火焰,它是人文性和知识性兼顾的,其中的平衡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求真,我们不得不带着镣铐跳舞。
第二,语文的觉醒,需要教师率先革命。
语文教师要站到一个高度去看待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要抽身从我们一贯的做法中解脱出来,从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书、一个备课本中走向多元立体的教科书,思想的扩展是课堂丰富的前提。
只有我们先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双重责任和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定性的教学思维所导致的教学行为,语文教学才有希望。
据调查,很多老师尤其是中年以上的老师对自己多年来形成的教学行为从心底是拒绝改变的,对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花样繁多的教育模式是不屑一顾的。
时代变了,教育也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如果还不改变自己提出更高的追求,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将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第三,回归真实的“语文人文教育家常课堂”。
当我们弄清楚语文要教什么以后,我们就要知道语文要怎么教。
丹麦当代语言学家叶斯柏森说:“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里去游泳。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思维训练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语文思维训练的意义语文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
语文思维训练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具体来说,语文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在讲解小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
2.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议论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在讲解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帮助学生掌握逻辑分析的方法。
3.鼓励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例如,在讲解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讲解应用文写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思维训练的效果和评价实施语文思维训练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练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主动和灵活。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思维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
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
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
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
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
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
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
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对中学语文教学几点思考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水平是“水平”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这个“水平”上波动,但都不能脱离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好,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作为根本。
教学水平更多的不是指教学中的量,而更多指的是质的方面,光有量不行,一个教学水平不高明的老师,纵然付出一百担的口水,学生也终难听进去一个字,因此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如下:一、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有助于改善教学水平老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这句话往往用来针对学生,老师们却忘了,老师变得没了兴趣,整天上课照本宣科,平淡无奇,枯燥无味。
“兴趣是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
”我们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已经麻木了,变味了,这是目前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问题,要不然也不会有“教书匠”的说法。
二、作好课前备课,有助于增强逻辑思维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
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作好课前备课可以引导教师知道该讲什么,加强对教案的熟悉程度且增强自我教学的逻辑思维,在上课中才不会卡壳。
经调查发现,有些课堂教学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是有的教师备课不够认真,抓不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等。
为了提高备课的质量,为了使备课落到实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做到四个保障:1.每周保障有充足时间让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2.每学期各学科组制定备课进度,有专门负责人。
3.规定备课内容和学习地点。
4.教导处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提供指导,在工作上提供方便,保证备课的质量。
三、改变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
初中语文课堂反思与改进
初中语文课堂反思与改进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许多学生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课是最无聊的一门学科。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二、问题分析
首先,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可能存在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参与。
这种单向传授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教材内容可能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
学生往往觉得课本上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
这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改进措施
为了改善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创新教学方式。
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选取
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
乐和启发。
3.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的反思与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学
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
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希望我们
能够共同努力,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8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篇一一、课文教学“教什么”这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
“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最突出、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的空泛化和纯知识化。
所谓“空泛化”,就是教师讲授一篇课文,无论是滔滔不绝地“分析”,还是狂轰滥炸地“提问”,教学的着重点都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
什么划分结构、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等,这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而实际上没有体现出语文的“特色”来,课上得很空。
而这些属于课文内容(即文章“写了什么”)方面的知识,学生只要认真读一两遍课文基本上都能把握。
该教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却不厌其烦:教师条分缕析,讲得口干舌燥,做的是无用功,学生呆若听书,恍坠五里烟云,过后只留梗概。
一个又一个宝贵的45分钟,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劳动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
所谓“纯知识化”,就是教师在讲课文时,眼光聚焦在“这是什么”的层面上,如“这个字”怎样读音,“这个词”怎样解释,“这篇文章”分几段,每段是什么意思,中心思想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等等,内容繁多,面面俱到,一篇课文恨不得放到嘴里先嚼个稀烂,然后再吐出来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告知”课,学生只须记住就是了。
所以导致上述现象的存在,就是相当数量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课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
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
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他的教案中,都把“理解课文内容”列为“教学目标”中的一项。
而在实际教学中,落得最实的,教师最卖力气解决的也是这一项。
我们说,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杨春艳
来源:《新一代》2015年第12期
;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如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成教育转变、理顺教学关系、实现素质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转变认识
一、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是首要的最根本的问题,教学观念制约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首先,树立学生是主人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教师的劳动最终是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来体现的,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
其次,树立“大语文化”的观念。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涅勒斯给“大语文化”定义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学习的外延相等”,温钧陶阐述:“大语文教育主张体现在一个‘大’字上,其指导思想是通过‘一体两翼’的教学结构,以语文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多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由此看来,“大语文化”的特征是语文兼容多科知识化、语文兼容社会生活化。
树立“大语文化”观念,是把语文教育纳入更广阔现实的天地,是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切合时代要求的脉搏。
再次,树立“全能培养发展观念”。
这种观念是“以认知为基础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和发展过程,是以智育为关键的德、智、体全面培养和发展的过程”的观念。
从这种观念出发,中学语文的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激励、组织、启发、诱导下,学生主动获得有关语文学习的方法,掌握听、读、写、思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这种能力进而形成习惯提供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的更新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
自八十年代以来教学方法上做出改进尝试有黎世法老师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等。
但是,怎样对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衡量、进行优化评估?其衡量、优化评估的标准又是什么?只能从新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人观、大语文观、全能培养发展出发,再到教学实践中检验,看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运用恰当的手段去认识客体,并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进行再创造。
适合这个标准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有序性、整体性。
三、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完成教育转变,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本性的创造性教育,是从人的根本质量上使人的知识结构、创造才能得以提高,其特征是教育对象全体性、教育目标整体性、教学关系民主性、教学过程生动性。
要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改变对教法与学法的认识。
素质教育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法的主要特质是启发、是教以学生学法,课堂信息立体交流,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使学生掌握方法、创造运用、自己探索、自己辨析、自己历练,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
由“结果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就是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投入教学活动,相对淡化结果。
四、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教与学的双边性,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具有多维、交叉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互相碰撞、启迪、促进,乃至水乳交融。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后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后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种教法向学法转化,学法推动教法的双向作用,是未来教学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学的需要,因为“从教到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这个过程,教师的“教”和“导”,要不断转化为学生能动性的学,使学生由依靠老师“教”到自己跳起来摘果子,直到学生对知识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
学生的学是靠老师教法的引导,老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法来表现,正如《礼记·学记》所说:“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
强调学生的学法,必须是“善学”。
善学,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进取的态度,有求同求异比较迁移的能力,有建立系统知识、整体结构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能力。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就是古代教育者的希望,也是当代语文老师的希望。
理清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也就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五、培养四种能力
实现素质能力,即全面培养学生的学知能力、学做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学知能力,就是学会求知的能力;学做能力,就是学会做事的能力。
学会求知的能力,就掌握了认识客体、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的能力,就具备了在一定环境中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包括动手、交际、合作、管理等诸方面的能力。
而阅读能力,是未来世界文字符号标准化、信息处理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因为世界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进入信息时代,语文教学将日趋国际化,新的信息以内容多、速度快、变化大而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观念、心理、方法等诸方面做出调整和更新。
写作能力其重点以实用为目的,其次是欣赏,这就决定了应用写作、文艺写作两种写作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