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宗璞
《废墟的召唤》原文阅读、赏析、练习
废墟的召唤宗璞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
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3废墟的召唤
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 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
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 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 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 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
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 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 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 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
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
生动形象地写出废墟的凝固 停滞,表达作者面对圆明园 废墟时的忧患和惆怅,隐含 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 新时代的开始。
废墟的召唤
抒 情
散
文
作者:宗璞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 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本文创作于1978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 如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 鲜明的时代性。
远瀛(yíng)观 甲胄 (zhòu) 充塞(sè)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 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 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 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废墟的召唤》
(2)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
(3)____废__墟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
(5)___迤__逦___:曲折连绵。 (6)___嗫__嚅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 对着造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留。—景色对比。
• 三、(11-19)作者通过“我” 与年轻人的对话, 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的转向全社会的呼唤,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 四、(20-22)点题,表明全文的主旨。
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 述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思考:这一段在全文的作 用是什么?
废
墟
抒
的
情 散
召
文
唤
宗璞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1951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现 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小说《弦上 的梦》、《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童话《总鳍鱼的故事》等。 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已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深受中外文化的 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 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细节。
yǐlǐ
奇耻大辱xī:sū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窸窣
字词
1.字音字形 轮廓.k(uò ) 甲 zhòu(胄 )
废墟.(xū ) 停滞.z(hì )
嗫.嚅.(niè )(rú ) xī sū(窸 )(窣 )
热 chén(忱 )
凝.固n(íng )
yǐ lǐ(迤 )(逦 )
2.词语积累
《废墟的召唤》宗璞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分析
作者形象
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现了一 位具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担当的作家 形象。
游人形象
拟人化手法
运用拟人化手法,将废墟赋予生命和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通过对游人的描写,反映了不同人群 对废墟的不同态度和情感。
语言表达技巧及风格特色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 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句式变化
长短句结合,整散句交错,使文章 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
语言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意蕴 深长,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03
历史视角与文化反思
废墟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
01
废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过往文明的物质遗存,通过废墟可
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废墟是文化的传承
交流在阅读过程中遇 到的困惑和疑问,共 同探讨解决方法。
课后作业布置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 “废墟”在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含
义及象征意义。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见所闻, 撰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
承的文章或心得体会。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在现代社 会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传统文 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文化冲突 现代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日益频 繁,导致文化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并非水火不容,通过创新性 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 有机融合。
东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思考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也有许多共性和相通 之处。
《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
目录
•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 艺术手法与审美价值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建议
01
作家与作品背景介绍
Chapter
宗璞生平及文学成就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 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同时,宗璞也通过这篇散文呼吁人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文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文章内容概述
废墟景象描绘
文章通过对废墟的详细描绘,展 现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景象,使
读者对废墟产生直观的感受。
历史背景介绍
通过对废墟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揭示了废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废墟也是一种美”
这句话揭示了废墟的另一种价值,即 美学价值。废墟虽然破败,但却具有 一种独特的美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 考和共鸣。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Chapter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形象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行为等方面,塑造 了一个坚韧不拔、充满正义感的战士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
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如忠诚的战友、狡猾的敌 人等,丰富了故事情节,衬托出主人公的英勇和正 义。
废墟的象征意义
在《废墟的召唤》中,废墟被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如历史的见证 、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寄托等,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 富。
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将废墟与人物、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和深切缅怀。
《废墟的召唤》原文
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
那娇红口又透出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得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30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桥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桥,也可以的。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他不答,他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宗璞简介
宗璞简介冯钟璞1928年7月26日[1]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人物生平抗战爆发时,她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年在《大公报》发表处女作《A.K.C》。
1951年毕业分配在政务院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
同年末调入中国文联研究部。
1956年至1958年在《文艺报》任外国文学的编辑。
1957年出版童话集《寻月集》,同年发表短篇小说《红豆》(《人民文学》1957年7期)引起文坛注目,在反右斗争中遭到批判。
1959年下放河北省农村。
1960年调入《世界文学》编辑部。
主要撰写散文和小说。
“文革”中被迫中断创作,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
后调人北京外国文学研究所。
主要作品有《宗璞散文小说选》,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翻译《缪塞诗选》(合译)、《拉帕其尼的女儿》等。
所作《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她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
“文革”后的创作追求现代主义技巧的探索,注重心理描写,具有超现实的荒诞和象征,比如《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受到批评界的注意。
代表作品《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
第3课《废墟的召唤》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 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 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 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 语皆情语”。
•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 开篇描绘出圆明园荒凉衰败的景象,渲染一种凄凉阴冷 的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暗示作者渴望变革的思 想。 •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 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 显示出一种悲怆的气氛.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 作用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写了怎样 一个废墟? 召唤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 圆明园废墟)
“召唤”——时代精神 (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源自时代精神)拟人 情融 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 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 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 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 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 声。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 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 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 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 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 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 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 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 证,听到废墟“留—留—” 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 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 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 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 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1
2
3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 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 里停滞了,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 革的渴望。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
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废墟的召唤》读后感宗璞的《废墟的召唤》,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历史与现实思考的大门。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一种能引人深思的力量。
文中所描绘的圆明园废墟,那一片荒凉的景象,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那些残垣断壁,像是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又像是在哭诉着侵略者的暴行。
我能想象到,当年的圆明园该是怎样的美轮美奂,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奇珍异宝……可这一切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化为了泡影。
我想起自己曾经去过的一处古老遗迹。
那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小城,曾经也有着繁荣的过往。
当我踏入那片土地,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街道两旁的房屋,有的已经坍塌,只剩下断壁残垣;有的虽然还矗立着,但门窗早已腐朽,墙壁上爬满了青苔。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我能感觉到一种深深的寂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停止了转动。
我走进一间还算完整的屋子,屋内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息。
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户洒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尘埃在光柱中飞舞。
屋子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张破旧的木床,床上的被褥早已破烂不堪,露出了里面发黑的棉絮。
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画像,画中的人物面容已经模糊不清,但从那依稀可辨的轮廓中,我仿佛能看到曾经住在这里的人的模样。
我来到屋外的小院子,院子里有一口枯井,井口布满了蜘蛛网。
井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已经干枯,树枝上却还顽强地挂着几片枯黄的叶子。
我站在树下,微风吹过,那几片叶子晃晃悠悠地飘落下来,仿佛是在向我告别。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
这座小城,曾经或许也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在这里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无情和命运的多舛。
就像圆明园的废墟一样,它们不仅仅是一堆残砖断瓦,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它们见证了辉煌,也见证了衰落;见证了欢乐,也见证了悲伤。
然而,这些废墟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宗璞在文中说:“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是啊,废墟虽然代表着过去的伤痛,但也蕴含着未来的希望。
《废墟的召唤》
写
作
本文创作于1979年,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
背
景
大地回响。
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当时那个时代
特有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
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璞 [pú]:含玉的石头,也指没有琢磨的玉。
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珍贵的历史
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
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大水法
远瀛观
观水法
海晏堂 半圆形容器
方外观
圆明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 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 异宝。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 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 四部分(21自然段) 篇末点题,点明全文主旨。
03
深入探究
精读第一部分
1、阅读第1段,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废墟的景色怎样?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景色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冬日,心情沉重。
田地干皱,石断碑残, 荷塘凄冷,枯树满山。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荒凉衰败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作者告诫人们,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 还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 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 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
04
课堂小结
全文总结
《废墟的召唤》是作者很有影响力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面对 落照晚霞中的圆明园遗址,在典雅瑰丽的景物描写中,抒发了一种
《废墟的召唤》宗璞ppt课件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 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 “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 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 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 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 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 声音。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 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 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 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 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 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 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废墟的召唤》宗璞ppt 课件
演讲人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 芽儿的轮廓。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 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 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 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该有着妲己、’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 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到那拉氏, 还不中止。
废填的召唤文章类型
废填的召唤文章类型
《废墟的召唤》是一篇散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灵活的文学体裁。
1、《废墟的召唤》主旨是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废墟位于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本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2、《废墟的召唤》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废墟的召唤》宗璞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 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 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 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 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 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 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 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 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绸缎;有的帽子里放 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 翡翠项圈。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 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 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 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 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 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及其他大量珍宝,找 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概括小结
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 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 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 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浪潮中去。 写作特色——融情于景、在写景中穿插富有 寓意的议论。
直抒
景
11—19 作者通过“我” 与年轻人的对话,由 变的色彩鲜 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 艳,漫天的 表达到转向全社会的 霞锦 呼唤,尤其是对青年 人的呼唤。 20—21最后篇 末点题,表明 全文的主旨。
主旨
号召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 还有绿蘩、任小哲等。现 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 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 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 著名作家名人录。
《废墟的召唤》宗璞
理解赏析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文章内容 结构
• 第一部分:(1~3段) • 对废墟进行整绘,突出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
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 情。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20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 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 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 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 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浪潮中去。
❖ 写作特色——融情于景、在写景中穿插富有 寓照景色 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 、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 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 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 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6、 我 无 言 的望 着你, 就像贫 血的星 星,照 不见你 来时的 脚印;此刻的心情, 就像那
《废墟的召唤》鉴赏
凝重沉郁蕴藉深远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
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的感慨,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
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
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尽自己的责任”。
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近处,“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这简直就像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
废墟的召唤
窸窣(xī sū)Fra bibliotek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
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
墟”召唤的是什么?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 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 荷衰草 。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 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 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 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 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 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 含义和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 墟,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 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 族复兴而奋斗。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 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 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 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 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3、“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 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生命的短暂, 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 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 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么人的感叹就只 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 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 任。)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 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 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 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废墟的召唤》第一课时课件(2023)
绮辉(qǐ) 雕镂(lòu)
C.嗫嚅(rú)
窸窣(sù) 废墟(xū)
D.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
五、课程思政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 废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 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 匙。学习本文,也希望我们能够聆听到那种渴望改革 、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3.字词积累
zhào 召唤
yǎo tiǎo 窈窕
yíng 远瀛观
chén 热忱
jié niè rú
断碣
嗫嚅
mú 模样
yǐ lǐ 迤逦
zhòu 甲胄
qǐ 绮辉
lòu 雕镂
xī sū 窸窣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 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话,转 而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青年人发出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宗璞, 当 代女作家。原名 冯钟璞 ,成名作小说《 红豆》等,其中作 品《 三生石 》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 弦上的梦 》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红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
B.海藻(zǎo)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提到废墟,我们可能会想到一条古巷,一截城 墙,或一处石窟。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里,或散 落在荒草乱冢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中。昔日的金 戈铁马已烟消云散,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 桥已芳草凄凄。面对废墟,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通过“废墟”召唤着每个中国人人 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继续奋斗以以铸 就祖国辉煌的明天。)
废墟的召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昨天: 破败、荒凉、近乎凄怆、 到 由 停滞、凝固、无奈…… 虚 实
景 景 召唤改革 虚 实 写 写 今天: 铺天霞锦,辉煌灿烂 (明天)
承担责任
(点明主题)
将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中 国以新的状态屹立在祖国的东方。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展望
(作者借助断石残碑,借助风声,表明 “废墟”召唤着人们留下来改造这段凝 固的历史。)
走进1979年
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 革”如一场恶梦,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 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的震撼过中国乃 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 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 动中,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 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 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 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 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 代。
文章内容 结构
• 第一部分:(1~3段) • 对废墟进行整绘,突出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 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 情。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20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 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1段)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 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 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 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 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主题:《废墟 的 召唤》 ‖ ‖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废墟”──圆明园的景; 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召唤”── 改造这段凝固的历史; 改革, 振兴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 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 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 150万件,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 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 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为了 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 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 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宗璞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原名冯钟璞 1928年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 系,曾在《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做编 辑。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 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小说《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童话《总 鳍鱼的故事》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已 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深受中外文化的 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 说,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 中,注意细节。
概括小结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 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 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 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浪潮中去。 写作特色——融情于景、在写景中穿插富有 寓意的议论。
远瀛观
大水法
海晏堂
方外观
字词积累
甲胄 zhòu 充塞 sè 嗫嚅 nièrú 窸窣 xīsū
ng 观 远瀛 yí
碣石 jié 迤逦 yǐlǐ
题目入手:《废墟 的 召唤》 ‖ ‖ 指的是哪?
“废墟”──圆明园的景
题目入手:《废墟 的 召唤》 ‖ ‖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废墟”── 圆明园遗址 “召唤”── 改造这段凝固的历史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 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 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 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 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 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 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 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 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 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 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理解赏析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 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 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 比。 第 14 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 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 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雨果在 1861年《给巴特勒的信》中写 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 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 两个胜利者,一个 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 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 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 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