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__第1章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1、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2、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得现象及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或城镇化发展S型曲线或城市化的基本规律:(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比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工业化前的城市与工业化后的城市特征: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5、中国城镇化道路特点及启示:特点:(1)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上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2)省际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3)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的压力,又是推进城市化的动力。

启示: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即改变过去仅仅以规模作为政策标准的方法。

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还提出在统一邻里单位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PPT课件
12
第二节 城市化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
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城市化有其一定的规律,研
究各国城市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市化的趋势
及水平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迎接下一世纪大规模的城
市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 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9
风水的实质——良好的生存环境
(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 风水先生是因为商业的需要而加入了许多故弄玄虚的内容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1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 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工 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 的基础设施。包括铺装的路面、上下水道、其他公用设施, 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 的提高。
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规划的行政与
法规等。
3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与“市”----城市的历史特征
1、什么是城市
城市 = 城+市 ≠ 城+市
反映城市的变迁
“城”—是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的
构筑物,为社会的政治、军事目的而兴建,边界鲜明,
形态封闭、内向。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件

20209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业化初期,圈层式的向外扩张 出现了城市的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内容不断变化 城市中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区域 城市类型也不断增加
20300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城市与环境
城市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
5、居民点四周挖壕沟、筑墙或栏杆
20068.6
城市规划原理
二、城市的形成
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提高、进步,生产力得到迅速发 展,农业及畜牧业生产均有大量剩余,则产生交换行为。 这就出现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居民点——城市。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 制社会发展阶段中产生的。
203038.6
城市规划原理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 (三)郊迁现象 (四)区域城镇的联系更为密切
20304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在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具有高水 平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 的生态问题: • 城市大气和水质恶化 • 人口拥挤 • 热岛效益
201048.6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的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前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古
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时期,此时的城市为近代
的城市)
201058.6
城市规划原理
一、古代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与防御要求
“ 筑城以守余”—— 加强了防御的要求,产生各 种不同的城墙。
兵器技术的进步—— 如火药用于战争,迫使城 墙加厚,包砖等。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

20130623_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强化班(投影版)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汇总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年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2006年2、2006)二元结构;22)收3、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1)二元结构;1/7;;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1/61/7入差距拉大1/6--入差距拉大1/6流动;44)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失衡。

流动;4、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5、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城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元)。

城市空间环境的)单中心到多中心6、城市空间环境的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空间到连续的多样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自然环境因素7、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经济与技术因素、政策制度因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镇化的)集聚城镇化)郊区化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8、城镇化的基本阶段:1)集聚城镇化;)集聚城镇化;22)郊区化;3)逆城市化;4)再城镇化。

9、城镇化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1010、、1957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6+36+3。

1111、我国市治的特点,、我国市治的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模式。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中国城镇化的第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212、中国城镇化的、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1)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业;22)商品短缺时代的乡镇企业;3)市场经济早期的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5、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 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 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6、分区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对局 部地区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 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
7、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短 期内建设目标,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的 事实所作的安排。
--精品--
纽约
--精品--
重庆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内涵
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内容: 1、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战略研究; 2、土地使用的配置及城市空间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及各项基础设施的综
--精品--
(三)、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统一: 1、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2、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 (四)现代城市空间理论: 1、区位理论; 2、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3、地租与竞租理论; 4、邻里单位与居住小区; 5、行为空间理论; (五)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
--精品--
霍华德田园城市
--精品--
概念规划
--精品--
第二节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合安排; 4、城市政策的设计与设施; 5、城市发展的时序安排和建设的规划管理。
--精品--
城市规划的任务: 1、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有序配置城市空
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运作效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确保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原则,确保各项
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 控制的区域。 2、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 发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3、开发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 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和各类开发建设地区 的统称。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
(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Lewis Munford)
(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4)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阳宅十书》
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
A,现代城市(镇)的特征
①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②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明代北京宫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
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通常都城规模很大,布局较严整,中心为宫殿、官府衙门。
城市特征五点论(Max Weber,1864-1920)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 章到第 18 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 章到第 18 章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

《城市规划原理》大学题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题集一、选择题1.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城市的基本特征?()A.人口集中B.经济活动多样化C.社会组织复杂D.地理位置偏远答案:D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包括以下哪项?()A.工业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技术发展D.自然资源丰富答案:D3.以下关于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B.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C.区域发展对城市发展没有影响D.城市与区域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答案:C二、填空题1.城市的三大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答案: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2.城市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出现____、____、____等不同阶段。

答案:初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3.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答案: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三、名词解释1.城市化:指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和集中的社会现象和过程。

2.城市形态: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特征,包括城市的形状、大小、结构和功能分布等。

3.城市功能区:指城市内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划分的地域单元,如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

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的基本特征。

答案:城市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集中、社会文化集中、空间结构紧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环境特殊。

2.简述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案: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发展对城市有支撑作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简述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城市发展的阶段包括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成长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和成熟阶段(城市化率超过70%)。

初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较慢,成长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成熟阶段特点是城市化速度趋于稳定,城市开始注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__第1章

城市规划原理__第1章

三、现代的城市
1、城市化(发展中国家) 2、郊区化(发达国家) 3、城市群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 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不 同概念。
■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 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 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 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 经济是一些城市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的城市
主要受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影响。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2、城市布局的变化 3、城市与环境 4、科学技术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 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 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 •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 •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 • 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
如何学好城市规划
• 认真学习理论 • 积极参加实践 • 注意知识积累
在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规模相当可观的城市(如我国的 唐长安城和西方的古罗马城的人口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并在城市和 建筑方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 下,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 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

01城市规划

01城市规划

1.2城市规划的概念与理解
1.2.1基本概念 1.2.2主要特征 1.2.3内涵理解
什么是城市?
1.1.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必要条件:
1/具有自然优势:耕地肥沃、交通便利、 能得到淡水供应等 2/经济发展水平
3/政治组织条件
发展过程: 早期城市 现代城市 当代城市
早期城市:农业革命,出现剩余产品 导致: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城市
文化中心城市
现代城市:
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 产业结构变化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1.1.2城市概念的界定


城即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换场所。(古)
③.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 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 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 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 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 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 (20世 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 家 )—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1/土地使用的安排 2/空间的关系与组合 3/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 4/城市政策的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 理想性、实践性、合理性、 系统思想、生态性、政治性 实现程序: (1)政府委托 (2)未来发展的预测与规定 (3)地方性法规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居民点 、 城市化 、 城市、 城市规划
【概念】居民点settlement 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 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 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规划原理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第1章城市与城市化本章从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最初形成入手,阐述了城市在历史不同阶段所取得的' 和布局特征,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介绍了城市化现象的一般概念现特征,指出了中国、未来的_市化道路与国家发展前途的#系。

未来的中国城布 fi'uc应当是立足¥城乡k域的¥调发展,走向理性、健康、永续、和谐。

1居民点的形成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人类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当时的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在长期与自然的中.人类创造了工具,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开始有了捕鱼、狩猎,,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母系社会的原始群落。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食用的植物予以集中栽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群落中就产生了从事农业与从事畜牧业的分工。

这是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人们的生活与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都靠近河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农业居民点以及在居民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也出现得最早。

2城市的形成物资交换形式是从以物易物开始的,也就是我国古代《易经》中所说的\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由于原始部落中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需求的多样化.劳动分工的加强,逐渐出现_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交易场所。所以仅有防御作用的墙墙并不是城市,仅是集市也不能称 为城市。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2、现代城市的含义,不同学科有种不同的认识,主要包括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和职能三方面的意义。
城市规划术语中指出: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 聚为主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原始居民点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 部落的侵袭,往往在原始的居民 点的外围挖筑壕沟,或用石、土、 木等材料筑城墙及围栏。这些沟、 墙等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
雏形。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原始居民点的分布与河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5000年以前,尼罗河、 印度恒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黄河流域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 源地。
居民点的产生过程: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定居的生活
方式------出现原始居民点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历史研究表明,伴随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的第一 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人们的生活和农业均离不开水,所以原始的居民点大多是靠近河 流、湖泊,而且大多位于向阳的河岸台上。
城市规划原理
■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课教学之前的原理性课 程。主要内容有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 发展,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城市构成要素与 用地规划等几部分组成。
■ 考核方式:考试采用闭卷方式,成绩按80%计,平时成 绩按20%计,合计为最终成绩。
■ 教材: 《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章 城市与城Βιβλιοθήκη 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镇化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原始居住形式
■ 巢居:旧石器时期 ■ 穴居:新石器时期——竖穴、袋穴 ■ 地面建筑 漫长的原始社会: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居住 点。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从采集果实中发现一些更适宜人们使用的 植物予以集中种植,出现了农业;从狩猎中发现一些较温顺的动物可 以集中牧养,出现了畜牧业;于是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从事农业与从事 畜牧业的分工。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 经济制度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 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 经济是一些城市发展的动因。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二、近代的城市
主要受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影响。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2、城市布局的变化 3、城市与环境 4、科学技术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四、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乡结构“二元化”。“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的影响。 2、城乡收入拉大。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最大障碍。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资源流向单向化不均衡现象严重。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农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公共设施的差距依
然很大。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五、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
1、统筹城乡经济资源 2、统筹城乡政治资源 3、统筹城乡社会资源
运用市场和非市场,积极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人力资源、金融资源和社会 发展等方面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迈进。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3000年 左右。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二、城市的形成 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
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 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以农业为主的聚集地就成为农村。
城市的产生过程: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有了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
在农业社会历史中,尽管出现过规模相当可观的城市(如我国的 唐长安城和西方的古罗马城的人口都达到了100万左右),并在城市和 建筑方面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 下,全社会的绝大部分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这种对于农业的依赖性决 定了农业社会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是极其有限的。
一、古代的城市
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工 程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与人们的审美观点、 对生活环境的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 • 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经济地理学、测绘学 • 城市规划与遥感技术、计算机应用 • 城市规划与堪舆学、风水
如何学好城市规划
• 认真学习理论 • 积极参加实践 • 注意知识积累
三、现代的城市
1、城市化(发展中国家) 2、郊区化(发达国家) 3、城市群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 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有社会学的、人口学的、经济学的不 同概念。
■ 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它意味 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织中去,而且还 意味着随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强化。
1、城市与防御要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巴比伦城
理想城市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曹魏邺城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埃及卡洪城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唐长安城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长安 城内的街道均作南北、东西向排列, 相互垂直,笔直端正,宽畅豁达。
南北纵列的大街11条,东西横 列的大街14条,由这些大街把外郭 城切成108个长方形的坊和东西二市, 二市各占两坊之地。
---原始社会瓦解------进入奴隶社会------出现有商业交换职能的 居民点------出现城市。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三、城市的定义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古代城市:从我国文字字义来看,“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