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国内外冷聚变技术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可控核聚变国内外发展现状

可控核聚变国内外发展现状

可控核聚变国内外发展现状
可控核聚变(controlled nuclear fusion)是一种利用高温、高密度等条件实现核聚变反应并产生能量的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之一。

以下是可控核聚变国内外发展现状的简要概述:
国际发展现状:
ITER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由35个国家共同建设的大型聚变实验项目,计划在法国建设,目标是通过将氢等离子体加热到150-200百万度,实现核聚变反应并持续产生能量。

该项目于2006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最后的建设和装备阶段,预计在2025年进行首次核聚变实验。

其他国际聚变实验项目:除ITER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聚变实验项目,如美国的国家点火实验(NIF)和欧洲的聚变材料实验堆(DEMO),这些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聚变反应的物理过程和工程应用。

国内发展现状:
“东方之光”:中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性能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被称为“东方之光”。

EAST的目标是研究聚变物理学、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并为中国未来建设商业聚变电站提供技术支持。

国家热核聚变能源计划:中国国家热核聚变能源计划是中国政府推动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包括了“先进热核聚变装置研究”和“商业化热核聚变发电工程建设”两个阶段,目标是在2030年前建成商业化聚变电站。

其他国内聚变实验项目: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可控核聚变实验项目,如“水晶球”和“璀璨之光”等,这些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聚变反应的物理过程和工程应用。

总体来说,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相关的研究和发展工作,而中国也在加紧推进自己的可控核聚变计划。

“冷聚变” 浅说

“冷聚变” 浅说

李兴中(科技日报 1990,1,12-2,9,”科海览贝”专栏 5篇连载)扑朔迷离的“冷聚变”现象1989年12月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于中日学者合作在低温核聚变实验中,测到大量中子的报道,一下子又引起了许多关心此事的同志的询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前一阵对冷聚变似乎已冷了下来,以为已经过去了。

其实从1989年3月23日宣称犹他大学发现冷聚变现象以来,争论就没有停息,实验和理论工作也没有停息;只是在3月~6月的热潮之后,人们认识的深化,使得一些工作都是在悄悄地进行——进行更认真的研究。

例如去年9月15~16日就在意大利的凡仑那举行了“理解冷聚变现象”的研讨会。

该会由意大利物理学会发起,与会者主要从理论上探讨对冷聚变进行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该会的会议文集将发表在今年1月出版的著名期刊(Nuovo Cimento)(新试验)杂志上,去年l0月16~1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充氘金属中的反常效应”的讨论会,该会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电力研究所联合召开,庞斯和弗莱希曼出席了会议。

近50名与会者中多数是相信冷聚变的,也有少数著名的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如加州理工学院的刘易斯(N.Lewis)和德州大学的巴特(A. Bard)。

被美国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也出席了此会。

纽约时报记者11月7日从盐湖城报道了庞斯和弗莱希曼两个月来埋头工作于新成立的国家冷聚变研究所,仍持乐观态度而回避记者;这次日本大阪大学中日学者合作研究的报道正是这一系列研究工作之一。

从新闻报道中可看到,中国学者张月嫦和日本荒田吉明教授所采用的钯电极比较粗(直径2厘米),他们在重水电解实验中观测了钯电极内部温度,发现;随着温度升而复降,钯电极先是吸附重氢继而又放出重氢,并称之为“开合效应”。

他们观察到的中子数最高时达每秒l亿个,为天然本底的250万倍,并连续40小时内出现大量中子。

其实就在前不久,日本(朝日新闻)还报道了不用电解池,而用钯电极在真空中放电10分钟,再充氘气,然后测到中子发射的实验结果。

冷核聚变技术解决能源问题前景

冷核聚变技术解决能源问题前景

冷核聚变技术解决能源问题前景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和挑战之一。

传统的能源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一种可持续、清洁和高效的能源替代方案。

在这个背景下,冷核聚变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景技术。

冷核聚变技术是通过控制和利用原子核的聚变反应来产生能量的技术。

与热核聚变技术不同,冷核聚变技术利用相对较低的能量实现核聚变,因此被称为“冷核”。

它的核心是将重水和金属氘离子引入装置中,通过控制、激励和制约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可观的能量。

冷核聚变技术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求。

核聚变反应可以提供比任何其他能源技术更高效的能量输出,且燃料资源广泛。

冷核聚变技术利用的燃料主要是氘-氚燃料循环,氘和氚都是地球上丰富的元素。

据研究人员估计,全球的氘资源可以满足几百万年的能源需求,这使得冷核聚变技术具有长期且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潜力。

此外,冷核聚变技术还具有低环境影响的优势。

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冷核聚变技术几乎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对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冷核聚变技术也不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因为其燃料及反应产物都是非放射性的。

相比之下,传统核能技术存在核废料的处理与安全隐患,冷核聚变技术在这方面更加可靠和安全。

此外,冷核聚变技术还具有更低的安全风险。

与热核聚变技术不同,冷核聚变技术不需要高温和高压环境,因此安全性更高。

在发生技术故障或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冷核反应可以自动停止,以保护反应装置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这使得冷核聚变技术成为一种较为可靠和可控的能源解决方案。

尽管冷核聚变技术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但它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冷核聚变技术需要高超导和先进的材料技术来实现。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建造和维护冷核聚变反应装置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技术。

此外,如何将冷核聚变技术投入商业化应用,降低成本并建立可靠的供应链也是一个挑战。

冷核聚变技术研究与发展

冷核聚变技术研究与发展

冷核聚变技术研究与发展近年来,冷核聚变技术备受关注,研究呈逐渐升温之势。

冷核聚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能量源,其具有无污染、寿命长等诸多优势,不仅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还能够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一、冷核聚变技术的原理冷核聚变技术是利用氢同位素在气态等离子体中自发发生聚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实现能量的生产。

其升温和火花式聚变技术原理不同,火花式聚变技术需要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而冷核聚变技术可以在室温下进行。

二、冷核聚变技术研究状态截至目前,冷核聚变技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在积极研究这项技术。

目前国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氢同位素的稳定化、等离子体的加热和控制、设计高效的反应器等方面。

同时,国际上也在不断探索改进新型反应器结构和解决聚变中产生的控制和封堵难题。

三、冷核聚变技术的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大规模生产设备的成熟,冷核聚变技术在未来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将会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并且会在国内外能源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项技术的未来,将会影响国家的能源战略,带来清洁环保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冷核聚变技术的发展问题冷核聚变技术的应用场景大,但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氢同位素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含量非常少,因此实验条件较为苛刻,成本高昂;同时,如何控制等离子体温度和动力学特性也是一个难题。

此外,发展相关技术和装备也需耗费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因此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投资。

总的来说,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将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支持。

未来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研究实力和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研究、制造成本效益和产业化程度。

只有成熟稳定的冷核聚变技术才能够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并且推动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作者:刘洋赵佳星卢歆来源:《科技风》2020年第21期摘要:冷聚变自从被发现,就一直饱受争议。

其争议的来源是核反应的产物与常规核理论不相匹配,另外是实验可重复性差。

目前热聚变反应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非常小的原子,一般指的是氘,其在高温和超高温下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核力的约束,从而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聚合反应生成了新的,质量更大的原子核,而其中的中子在此期间从中逃逸出原子核,产生巨大的能量。

就目前而言,实现热核的可控聚变难度十分巨大。

相对于热核聚变,冷核聚变却是理想的未来新能源,冷核聚变相对于热核聚变制备设备来说,仅仅占地大约两平方米,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中子产生,无辐射。

其原材料从海水中获取,原材料储量巨大。

因此,冷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最理想的能源之一。

关键词:冷聚变;量子隧穿;涡旋动力学;挠场理论1 冷核聚变国内外前景1.1 冷聚变研究背景M.弗莱希曼(M artin Fleischmann)和S.庞斯(Stanley Pons),在1989年3月23日,在进行电解实验中意外发生了异常放热现象,他们宣称是低温下的核聚变反应,从而震惊了科学界。

实验步骤,将钯金属作为电解阴极,铂金属作为电解阳极。

进行重水D2O 的电解,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生了超热现象,而其产生的“热”就目前所存的理论无法解释。

其既不满足化学放热反应,而又不满足物理放热现象。

为此各国的实验室都进行了重复性的实验,一些实验室给出负的结果,一些实验室则给出正的结果。

由于此实验的重复性差,且没有相对的理论支持,如果用热核聚变的理论进行解释,其反应过程却没有中子的产生,显然这与常规理论相违背。

不少热核学者对冷核聚变持反对意见,认为其为伪科学。

但是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验结果重复性不断提升,其理论也不断完善。

1.2 冷核聚变在国外研究现状在2008年日本大阪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对外宣称实现了冷聚变反应。

聚变产业的趋势

聚变产业的趋势

聚变产业的趋势聚变产业的趋势聚变是一种可以提供廉价、几乎无污染的清洁能源的理论和实验技术。

聚变反应是将两个轻核原子聚变成一个更重的原子的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

这种反应是太阳和恒星中的主要能源来源,也被称为“太阳在地球上的复制”。

聚变产业的发展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探讨聚变产业的趋势以及可能的影响。

一、聚变产业的背景聚变能源的追求已经持续数十年。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聚变能源的研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美国、苏联、欧洲和日本等国纷纷建立了聚变能源的研究计划。

然而,由于技术难题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成本,使得聚变能源的实现一直停滞不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加,聚变产业再次成为研究和发展的热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个聚变项目正在进行,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聚变技术实验堆(DEMO)等。

二、聚变产业的发展现状1.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ITER项目是聚变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由35个国家共同合作,旨在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ITER项目的目标是提供持续的聚变功率和长期的能量运营。

预计到2035年,ITER将达到反应热稳定状态,并证明聚变技术的商业可行性。

2. 聚变技术实验堆(DEMO)项目DEMO项目是ITER项目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DEMO旨在建立一个商业化聚变反应堆,以提供大规模的电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DEMO的建设将标志着聚变产业的商业化进程,可能在21世纪中叶实现商业化运营。

3. 私营公司的聚变项目除了国际合作的大型聚变项目外,一些私营公司也开始在聚变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

例如,由磁约束聚变能源(MSE)公司领导的磁约束聚变技术和由特拉韦克斯公司领导的激光聚变技术。

这些私营公司通过创新和灵活性,可能在聚变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聚变产业的趋势1. 技术进步聚变产业正面临重要的技术挑战,例如长期稳定的聚变运行、高能量密度的反应、材料耐久性等。

冷核聚变实用化:大突破还是大骗局

冷核聚变实用化:大突破还是大骗局
在 五 千 万 摄 氏度 以上 。
目前 的受 控核 聚变 研 究 ,主要 是
沿 着 热 核 聚 变 的途 径 进 行 。将 聚 变 所 用
的氘加热至上亿度 ,使整个氘燃料成为 总体呈 电中性 ,由带正 电的氘离子和带 负电的电子所 组成的一 团混合物 ,这样
的混 合物被称 为物质第四态 的高 温等离
所含 的 氘 ,经过 核聚 变 可提供 相 当于 3 0升汽油燃烧后 释放 出的能量 。按 目 0 前 世界 能量 的 消耗 率估 计 ,地球 上 蕴 藏的核聚变能可用 10亿年 以上 。 0 要 把 核聚 变 时释放 出 的 巨大 能量
束带 电粒 子这个特性 ,构造一个特殊 的
磁容器 ,建成 聚变反应堆 ,在其 中将聚
子体 。这样 的反应方法使 人很容 易想 到
2 1 年 第1 期 01 2
总 第 2 1期 7 5
6 1
圈 e @un 科@文 mi Sn H ay cc t 学人 ie
响。时 至今 日,国 际权 威 学术 刊 物仍
拒 绝 发 表 支 持 冷核 聚 变 的 实 验 结果 。 对 于冷 核 聚变 的许 多进展 很 多人 不 以 为然 ,抱着全然否定的态度 。
故 的发生 ; 所产生 的核废料 有放射 性 ,
对环境会造成污染 ; 同样也存在资源有
率物质 ( 如激光、 电子束、离子束 )来
轰击一颗颗微小的氘氚燃料丸 ,将它极 其快速地压缩和加热 ,这 实际上是一颗
限 的 制约 。全球 目前 已建成 以原 子核
裂变能量发 电的核电站近 50座 。世界 0 核 电发 电量 已 占电力总发 电量 的 1% , 7 不 少 国 家 已 占 3 % 以上 。立 陶 宛 占 0

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

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

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满足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的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

尽管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正在开发各种各样的技术,但聚变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能源来源之一。

在聚变中,轻元素被压缩和加热,在高温下形成重元素,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然而,目前的聚变技术存在着许多问题。

最著名的聚变技术是热核聚变,即在非常高温度(数千万摄氏度)下聚变氢原子来产生能量。

问题在于热核聚变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高温状态,这实际上使得热核聚变设施成为了一种能量消耗者,而不是能量提供者。

冷核聚变技术则被认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种聚变中,轻元素被压缩,但温度只升高到数百万度。

这大大减少了所需能量的数量,并使得聚变设施更容易构建和操作。

这种技术称为“冷核”,因为相对于热核聚变,它需要更少的能量而不是更冷的温度。

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正在开发各种冷核聚变技术。

其中最有前途的是惯性约束聚变技术(ICF)和磁约束聚变技术(MCF)。

惯性约束聚变技术是通过将小球形的聚变燃料(通常是氢同位素)置于一种强大的激光或粒子束中来实现的。

激光或粒子束的能量将使得燃料加速,形成高密度的团簇,这些团簇被称为“靶”。

当靶受到足够高的能量和压力时,它会开始聚变。

这种技术需要高精度激光、稳定性和精确控制的仪器,而且这些仪器非常昂贵。

然而,惯性约束聚变技术已经进入了实验阶段,并且在一些实验中已经取得了成功。

磁约束聚变技术是另一种冷核聚变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氢同位素被加热到数百万度,并被置于强大的磁场中。

这个磁场将使得聚变燃料被压缩在一个小的区域内。

这种技术需要复杂的磁场构建,而且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难以控制和操作。

尽管如此,磁约束聚变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各种新型的磁约束聚变实验设施已经相继建成并运行。

虽然这些冷核聚变技术仍然面临许多技术挑战,但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不懈努力,以期在未来几十年内将这种技术推向商业化。

冷聚变 科技术语

冷聚变 科技术语

冷聚变
冷聚变,是指理论上在接近常温常压和相对简单的设备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

核聚变反应中,多个氢原子核被强行聚合形成一个重原子核,并伴随能量释放。

冷聚变是在相对低温(甚至常温)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这种情况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恒星内部热核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性‘假设’,这种设想将极大的降低反应要求,可以使用更普通而且简单的设备,同时也使聚核反应更安全。

冷聚变又名冷核融合,是所用更正式名称——“低能量核反应”(low energy nuclear reactions, LENR)——的通俗名称,隶属于凝态物质核科学(condensed matter nuclear science,CMNS)的范畴。

“冷聚变”,国际上也称其为“凝聚态中的核科学”。

有学者认为,冷聚变现象是一种新的物理过程,对于轻水和氢气的过程没有核反应,只有重水和氘气有核反应,但是主要能量也不是由核反应产生的。

氘氘聚变比x射线的发射要低几个数量级。

所以叫冷核聚变是不完全科学的,建议叫电子——离子束缚态及其引发核过程。

这个物理过程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例如太阳耀斑放能。

所谓黑洞、中子星、超新星、伽马爆、远伽马重复爆等天体现象也是这个物理过程,它也会对地球物理的能源机制给出新的解释,它对清洁能源有潜在影响。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冷核聚变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学者们意识到在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在固体材料中引入氘氚等原子核实现核聚变反应。

这种新颖的想法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机构开始尝试在实验室中展开相关研究。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冷核聚变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冷核聚变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基础研究,探索冷核聚变反应的物理机制。

随着对材料科学和核物理的深入理解,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设计合适的材料结构以促进核聚变反应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着手设计实际的冷核聚变反应堆,并进行实际的实验验证。

目前,冷核聚变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一些研究机构成功地实现了在实验室中的冷核聚变反应,并且获得了一定的能量输出。

然而,冷核聚变技术还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提高反应的效率、降低设备成本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冷核聚变技术的相关理论,以解决这些挑战。

冷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基于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是量子力学的理论,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在原子核内的运动规律,为理解核聚变反应的物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次是凝聚态物理学的理论,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为设计合适的材料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此外,核物理学的理论也对冷核聚变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核物理学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为探索核聚变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除了这些基础理论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理论对冷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表面等离子体理论认为在材料表面引入等离子体可以促进核聚变反应的发生,这为设计更高效的冷核聚变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外,有些理论认为通过控制材料表面的几何形态、改变金属晶格结构等方式可以提高核聚变反应的效率,这也为冷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综上所述,冷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探讨对于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冷核聚变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新兴理论,可以不断提高冷核聚变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实现做出贡献。

冷聚变将引发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新的革命

冷聚变将引发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新的革命

冷聚变将引发环保和新能源技术新的革命关键字:水变油冷聚变许驭氧核冷裂变尽管人们把冷核聚变赞扬为“物理学的圣杯”,但是这个在在低温安全的情况下实现核裂变的研究,由于不能被主流的科学家和大多数的西方研究人员认可,所以早期的实验在1990年左右被中断抛弃了。

然而,2009年美国国防情报局(报告)预测这个新技术将引起世界更大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也需要更多的调查。

这个报告称:“可以彻底改变能源的颠覆性技术生产和储存,因为冷核反应比任何已知的化学燃料释放的能量要高出数百万倍。

”中国领导人相信哪个国家发现新能量来源,哪个国家就掌握了21世纪的钥匙。

因此,中国政府已经授权重视那些早些时候被国家科研机构排斥的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已经在最高的政治水平上得到了新的支持。

注意到这个改变的第一个人是许驭,一位在上海的中国学者,他长期挑战守旧的科学理论并支持在较低的温度下研究冷核聚变和冷核裂变。

他在原国家科技部门负责人1995年5月7日宣布这个项目是“伪科学”后失宠。

但是,在2010年6月6日,新华网论坛发表的消息报告称,那位负责人已“承认错误,做了一个自我批评。

”新华网文章还指出,许驭现在是备受青睐, 同时继续研究工作。

官方将认真考虑这件事。

仅仅一个星期以后,一篇由许驭概述的理论就在科学技术部主管的专业杂志发表了。

这个线索表明,中国官方突然对许驭的科研工作有了兴趣。

文章也引起我们对于总统奥巴马对美国穆斯林世界以及控制的中东的石油新政的注意。

许驭的支持者把他的研究更简单的表述为:水变石油(氧核冷裂变)。

同行的审慎将导致有的科学家继续持怀疑态度,直到可以观察和验证低温核反应的成功。

在今年二月, 两位意大利科学家,安德烈罗西和塞尔吉奥,宣布他们在博洛尼亚大学的冷核聚变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个消息引起不小的震动和兴奋。

这可能刺激官方批准6月18日至21日将在中国青岛举行的联合国第四届世界环保大会上发布许驭这套新理论。

许驭被邀请去做专题演讲,标题是:“发现(天然)冷裂变,冷聚变,将引发新环保和新能源技术的一场革命。

冷核聚变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冷核聚变技术的前景与挑战

冷核聚变技术的前景与挑战随着人们对于动力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科学家们也在不断追求更加可持续、安全、高效的能源形式。

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聚变技术在长期的探索与研究后,已经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能源解决方案之一。

而冷核聚变技术作为聚变技术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前景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简单地说,冷核聚变技术也称为“低能聚变”技术,是一种基于热压缩以及等离子体物理效应的能源生产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热核聚变技术(如核电站中的核裂变反应),冷核聚变技术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和能源投入量都更少,而且由于不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因此更加环保。

冷核聚变技术的原理是将氢气推入一个封闭的容器内,并且在不断加压的同时加热,使得氢气分子变成一个个离子并且形成等离子体。

在这种情况下,将一个高速带正电荷的金属球靠近等离子体,使得等离子体中的氢离子开始聚变产生出氦原子,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

当然,冷核聚变技术也并非没有挑战。

关于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技术本身的稳定性问题。

由于冷核聚变技术所需的温度和压力较高,而且对于材料的要求也非常苛刻,因此能够稳定运行的冷核聚变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同时也困难重重。

另一个挑战在于冷核聚变技术的产出量相对较低,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虽然理论上来说冷核聚变技术可以产生与燃煤发电机能够相媲美的能源效果,但是目前技术的不成熟与缺陷限制了其能够在大型能源系统中大规模应用。

不过,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和挑战,科学家们对于冷核聚变技术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信心。

据悉,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投入冷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中,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以及技术创新推动冷核聚变技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说,冷核聚变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能源形式,其所具有的环保、高效、低材料舒适度等特点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随着未来科技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相信冷核聚变技术也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内外IGCC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

国内外IGCC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
时副产氮气和氧气。
艺技术研发 了“ 煤的热解、 气化和高 温净 化过 程的基础性研 究” 、
“ 大规模高效气流床煤 气化技 术” 。我 国 83计 划“ 6 十五” 间在 期
洁净煤技 术主题 部署 了围绕 I C发展 需要 的单项技 术研发和 G C
前沿课题 , 十一五” 为“ 发展 i C 示范工程奠定 了技术基础 。 G C
北 电力设计 院等单位 经过 国家“ 八五” 九五” 和“ 科技攻 关及“ 十 五” 6 8 3课题 “ C I C设 计集成和 动态特性 ” G 的研 究 , I C 系统 在 G C 设 计优 化和 一些关键 技术开发方面取得 了长足 的进步 .对 I C G C 技 术的现状和趋 势及 国外 I C电站 存在 的问题 有 了深 刻 的认 G C 识, 己形成 了较 强的技 术支持力 量 , 并进 一步 围绕 I C 单项工 G C
我 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 国和 消费 国,煤炭消费 约占我 国一次能源消 费的 7 % 以上 ,煤 直接 燃烧造成 了环境 的严重污 o 染和 C 2的大量排 放, 0 而太 阳能、 风能等再生能源 目前 尚不 能解 决主要 问题 ,所 以在现阶段急需进行清洁煤发 电新技术 的研发 和示 范。整体煤 气化联合 循环发 电 I C (t r e aic i G C Ie a dGs it n ng t fao Cm i dC c ) ob e yl 是把煤 气化和燃 气 一蒸 汽联合循环发 电系统有 机 n e 集成的一种洁净煤发 电技术 。 I C系统中, 气化后产生粗合 在 G C 煤 成气 ,经除尘、脱硫净化处理后进入燃气联合循环机组 进行 发 电, 有高效 、 污染 、 具 低 耗水量 少 、 易于 化工产 品联产 、 便于 C 2 0 捕集、 效率提 升空间大 的特 点。这种发 电系统也 可以采用石油焦 和生物质等作为燃料 。 以I C技术是 “ 所 G C 绿色煤 电” 的重要基础 , 也是发展清洁煤发 电的重要技术。

2024年CCUS技术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CCUS技术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CCUS技术市场分析现状引言CCUS(碳捕获利用与储存)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路径,能够将二氧化碳气体从工业过程中捕获,然后将其永久地封存在地下或利用于其他用途。

CCUS技术的发展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CCUS技术的市场现状进行分析。

CCUS技术市场概览CCUS技术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2019年全球CCUS装置投资达到了70亿美元。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在CCUS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全球CCUS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CCUS技术市场正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政府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美国、加拿大和挪威都在积极推动CCUS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激励措施。

2.合作与联盟: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在CCUS技术市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许多公司通过合作共享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CCU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3.产业链完善:CCUS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链。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CCUS技术产业链逐渐完善,从碳捕集、输送到储存和利用环节,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撑。

我国CCUS技术市场现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CCU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在CCUS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CCUS技术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

这些政策为企业在CCUS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支持和激励。

2.技术研发: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CCUS技术的研发工作。

目前我国在碳捕集、转化和储存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项目启动: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些CCUS技术应用项目。

例如,在煤炭行业,一些煤电厂已经开始尝试利用CCUS技术进行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

CCUS技术市场挑战与机遇CCUS技术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同时也有巨大的机遇:1.技术难题:CCUS技术依然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如高成本、能源消耗等。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

冷核聚变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讨论1 冷核聚变国内外前景1.1 冷聚变研究背景M.弗莱希曼(M artin Fleischmann)和S.庞斯(Stanley Pons),在1989年3月23日,在进行电解实验中意外发生了异常放热现象,他们宣称是低温下的核聚变反应,从而震惊了科学界。

实验步骤,将钯金属作为电解阴极,铂金属作为电解阳极。

进行重水D2O 的电解,在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生了超热现象,而其产生的“热”就目前所存的理论无法解释。

其既不满足化学放热反应,而又不满足物理放热现象。

为此各国的实验室都进行了重复性的实验,一些实验室给出负的结果,一些实验室则给出正的结果。

由于此实验的重复性差,且没有相对的理论支持,如果用热核聚变的理论进行解释,其反应过程却没有中子的产生,显然这与常规理论相违背。

不少热核学者对冷核聚变持反对意见,认为其为伪科学。

但是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验结果重复性不断提升,其理论也不断完善。

1.2 冷核聚变在国外研究现状在2021年日本大阪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对外宣称实现了冷聚变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教授首先将重氢充入到含有钯锌镐的混合氧化物中,观察到了氦原子核的产生,从而证实了冷核聚变产生的可能性。

其次是意大利科学家安德烈·罗西,在2021年,利用了某种催化剂加入到电解重水的实验中,从而产生了聚变反应,也同样证实了冷聚变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二者并没有拿出相关的数据以及实验的具体细节,使得人们对这两次的实验结果产生质疑。

而到了2021年,冷核聚变再一次迎来了低谷期,谷歌花费大量资金招募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对冷核聚变进行研究,他们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实验结果“没有发生异常放热现象,所产生的热量都是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的公布再一次引发了相关领域专家的讨论,冷核聚变的道路依旧坎坷。

1.3 冷核聚变在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冷核聚变的研究始于1989年M.弗莱希曼(M artin Fleischmann)和S.庞斯(Stanley Pons)宣称他们在进行电解实验中意外发生了冷核聚变。

意大利科学家认为“冷聚变”实用化指日可待

意大利科学家认为“冷聚变”实用化指日可待

意大利科学家认为“冷聚变”实用化指日可待
辛文
【期刊名称】《国外核新闻》
【年(卷),期】1996(000)012
【摘要】【安莎社卡斯泰尔拉戈佩索拉10月6日电】在卡斯泰尔拉戈佩索拉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米兰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朱·普雷帕拉塔教授说,一年之内,“冷聚变”的研究有可能进入工业应用阶段,前景是,人类将会拥有无需巨大设施的低成本“无污染能源”。

这位教授说,他在实验室已经取得这样的“成果”:电解池的输入和输出能量比为100:200,总功率为1.5千瓦。

这里的关键
【总页数】1页(P27-27)
【作者】辛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61
【相关文献】
1.中国追寻冷核聚变的奥秘中国科学家正在引领探索发掘物理学的圣杯——为21世纪加油的安全核能模型 [J], 迈克尔谢灵顿;武文俊;朱帅
2.冷核聚变实用化:大突破还是大骗局 [J], 奇云
3.意大利科学家称成功实现“冷聚变” [J],
4.冷聚变爆炸使科学家们无所适从 [J], 微亮
5.日本科学家找到“冷核聚变”的直接证据 [J], 微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冷聚变的实验进展

冷聚变的实验进展

第25卷 第2期物 理 学 进 展Vol.25,No.2 2005年6月PRO GRESS IN PHYSICS J une.,2005文章编号:1000Ο0542(2005)02Ο0221Ο13收稿日期:2005Ο05Ο29冷聚变的实验进展何景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摘 要: 本文根据国外发表的一系列资料,简单介绍最近冷聚变研究的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包括:反常核聚变:Fleischmann-Pons 效应的实验证实,常温下的正常核聚变,热核聚变反应中的反常核产物的实验证据。

关键词:Fleischmann-Pons 效应;冷聚变;热核聚变;反常核产物中图分类号:571.44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1989年3月23日,M.菲雷斯曼(Martin Fleischmann )和S.庞斯(Stanley Pons )宣布发现以钯金属为阴极,以铂金属为阳极,进行重水D 2O 的电解,产生了超热,这些超热的量不能用已知的化学反应来解释,因此,他们宣布发现了常温下的核聚变,又称冷聚变,简称F ΟP 效应。

不久,美国能源部委派以黑真格(J.A.Huizenga )为首的能源研究顾问委员会(Energy Research Advisory Board ,ERAD )对冷聚变进行评审,1989年10月31日能源研究顾问委员会发表对冷聚变的评审报告兰皮书,认为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产生了冷聚变,冷聚变的实验证据与已知的核科学理论不符,建议联邦财政不应支持冷聚变研究。

1989年11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道格拉斯・莫里松(Douglas R.O.Morrison )把冷聚变贴上“病态科学”的标签。

1990年,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 )宣布,以后一律不刊登冷聚变的文章。

至此,冷聚变研究遭遇冰河期,既在财政上得不到国家的支持,又顶着“病态科学”的坏名声,文章不能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人们仍以冷淡态度对待冷聚变的鼓吹者

人们仍以冷淡态度对待冷聚变的鼓吹者

人们仍以冷淡态度对待冷聚变的鼓吹者
张应欣;怡然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1994(000)008
【摘要】人们仍以冷淡态度对待冷聚变的鼓吹者张应欣,怡然四年前曾向全世界宣称已发现了冷聚变的这两个人,下周将公布对他们实验的最为详尽的解释,他们就是目前正在法国一家公司下属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化学家弗莱希曼和庞斯。

据他们称,这篇报告明确指出,他们的试管实验产生...
【总页数】2页(P1-2)
【作者】张应欣;怡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46
【相关文献】
1.当冷核聚变重新被提及时——记美国化学会召开的一次冷核聚变研讨会 [J], 邓雪梅
2.人们仍以冷淡态度对待冷聚变的鼓吹者 [J], 张应欣;怡然
3.从\"那、外\"看人们对待外来词的态度——以固原彭阳县方言为例 [J], 袁海燕
4.意识形态影响人们对待失败的态度——以中、美、英报道西班牙队2014年世界杯败于智利队的三篇新闻为例 [J], 彭进芳
5.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文化方面 [J], 孙奉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各国冷聚变反应实验的详细资料

各国冷聚变反应实验的详细资料

各国冷聚变反应实验的详细资料一、波兰实验1、实验背景:波兰冷聚变实验(Polish Cold Fusion Experiment,简称PCF)始于1995年,该实验由波兰科学院(IPN)的Maciej(Maciej Zurek )领导,在IPN的国家实验室下进行。

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冷聚变或超低温聚变反应中高能事件和n、p核弹反应产物的发生频率;该实验属于普遍研究计划(GSP)中的韧性物质研究(HSR)系列实验之一,旨在寻求一种可持续利用的能源。

2、实验情况:实验运行期间,实验室设置了四台实验装置:标准运行装置,最终成功装置,用于研究不同参数的调试装置以及用于仪器故障调试的备用装置。

实验室采用水和甲醇为溶剂,溶液温度稳定在35摄氏度,同时也会定期更换溶质和空气。

实验效果良好,反应产生了大量新能源,其中高能事件和超低温核裂变反应产物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3、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一定的反复实验,研究人员设计出了一种可行的PCF实验装置,可以在超低温情况下,以水或甲醇为溶剂,获得足够的反应质量和容易控制的反应条件,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高能反应产物以及超低温核裂变反应产物,这将有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新能源。

二、加拿大实验1、实验背景:加拿大冷聚变实验(CFX)也叫加拿大韧性冷聚变实验(CFRF),始于2006年。

此次实验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联合主导,在加拿大空军研究所(CRDC)的实验室进行,实验目的是通过冷聚变的物理过程来解释过去实验的结果,同时更为深入地研究不稳定核事件在超低温状态下的中性反应和非热能学物理性质。

2、实验情况: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液相平台,对水和甲醇溶液温度进行控制,并考察高能事件率、超低温核反应产物发生率以及能量分布等参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实验进行期间,研究人员采用了标准开展实验的模式,同时也引入了一系列先进计算机系统、电子测量系统和实时系统进行检测,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聚变Cold Fusion这个词首先是由马丁. 弗莱希曼和斯坦利. 庞斯于1989年在美国犹他州大学提出的,后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冷聚变逐渐被行业人士称为低能量核反应LENR (Low Engery Nuclear Reation)。

纵观世界范围内,有三个国家在冷聚变领域取得了比较卓越的成就,他们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日本。

美国是冷聚变的发源地,尽管1989年后,冷聚变经历了很长一段低潮期,但是美国社会对于非共识的研究领域还是相当宽容的,在这其间,不但有国家层面的单位,如NASA,DARPA,MIT,密苏里等大学等顶级科研机构的参与,也有广泛的民间参与,比如说:黑光能源公司,布里渊能源公司等等。

这些官方机构和民间组织为冷聚变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使得美国政府后来重新审视对待冷聚变的态度。

日本不管是从民间还是政府对冷聚变的态度从来都是积极的,这对于务实的日本来说实属不易,日本在冷聚变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比较著名的是丰田汽车公司资助弗莱德曼在法国的冷聚变项目。

有资料显示,日本在冷聚变领域的投入超过30亿美元,今年的MIT 冷聚变会议,日本公司终于发力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除了国际上的冷聚变会议外,日本本国内也有自己的冷聚变研讨会,截止2013年,日本已经举办了十四届冷聚变会议。

日本将来会是世界冷聚变领域的一匹黑马。

意大利是镍氢冷聚变的发源地,自1989年冷聚变公布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科学家Sergio Focardi教授和弗朗切斯科Piantelli教授便开始冷聚变镍氢反应器的研究,其中Piantelli教授为镍氢系统申请了欧洲专利。

当时在美国从事环保产业的安德烈罗西发现冷聚变诱人的前景后,毅然回国和Focardi教授一起从事冷聚变的研究。

他们终于在几年的艰苦研发后,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后来一家希腊公司购买罗西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这便有了现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Defkalion绿色能源公司。

意大利科学家开发的镍氢反应系统,因其使用廉价的金属镍而比钯氢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再让我们看看国内冷聚变的现状,国内冷聚变最初应该追溯到80年代王洪成的水变油事件,水变油后来被许驭解释为为氧核裂变,完成了华丽的转变。

水变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并惊动了中央高层,有多位国家领导人亲自观看并指导了水变油技术的推广。

作为司机出身的王洪成是如何获取水变油技术的,笔者估计王洪成是受到了国外水变油技术的影响,并进行了包装炒作。

在80年代初,美国人Stanley Meyer已经在搞水变油技术了,这个比王洪成要早几年。

笔者查阅了网上关于王洪成水变油的信息,除了夸张的宣传,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真实的东西在里面。

国内真正的冷聚变研究也是在1989年冷聚变宣布后开始的,那个时候,从事冷聚变研究的单位很多,基本上都是是在重复弗莱德曼和庞斯的实验,有很多成果都发表在了专业期刊上,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

有些实验产生了多余的热量并检测到了中子和放射性物质。

后来随着国际上反对冷聚变的声音越来越大,冷聚变被一些怀疑的科学家当做伪科学,骗局。

中国也放弃了对冷聚变研究的进一步支持,研究人员也慢慢失去了热情,这使得冷聚变的研究在国内的研究陷入了停滞。

在国内要求短期出成果的科研大环境下,冷聚变的实验研究已经变的不再可能,偶尔会有一些人以冷聚变这个论题发一些理论上的文章,这些文章并没有
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清华大学物理工程系的李兴中老师和四川大学芶清泉老师在在这个领域默默的坚持,他们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

芶清泉老师于2011年去世,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中群90年代曾经在MIT从事研究冷聚变,他也是冷聚变的积极推动者。

笔者根据李兴中老师在2013年18届冷聚变国际会议纪实上的一段话:两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审时度势,进一步设立了“非共识研究”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为我国转向高温高压镍氢反应器的研究争取了时间。

田中兴院士在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五届一次会议提议在非共识的条件下发展冷聚变项目。

这个为李老师所提到的非共识研究重大专项的确立进行了佐证。

至此,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沉寂后,我国才正式开始在国家层面上公开支持冷聚变的研究。

国内民间几乎没有冷聚变的研究项目,这是国人急功近利思想和不成熟的科学素养造就的。

近几年国内民间Keshe研究比较火热,这些研究都是基于Keshe现成实验记录,没有一丝原创在里面,且不说Keshe的成果是否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单单是集资建造巨型飞碟就让我们怀疑其科学成分的多少。

冷聚变的研究与发展离不开研究机构和工业界的支持,国内冷聚变研究项目已经启动,罗西的美国合作伙伴切诺基基金旗下的美国热力公司已经开始在国内推销冷聚变概念,根据保定政府官网的新闻,切诺基基金CEO已经就镍氢反应器的国内化生产和相关部门交换了意见。

这使得E-CAT在国内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未来国内冷聚变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和其他产业一样,必然是以市场换技术的过程。

希望我们国家奋起直追,在冷聚变的研究和工业化进程上不至被国外同行拉得太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