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痠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求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技能,掌握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望诊【目的要求】1.掌握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异常形态及肢体运动障碍的特征及意义。

2.熟悉头面五官、皮肤、二阴、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望神、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斑、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学时]:81/27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屮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卅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木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木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廿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屮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屮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吋数为108 (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牛対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一、熟盘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婆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为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木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基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一、熟悉正常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一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治疗教学大纲模板

中医诊断治疗教学大纲模板

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治疗原则,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中医思维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1.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2.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3. 熟悉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4.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五、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中医诊断基础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2. 诊断方法- 望诊:面色、舌象、脉象等- 闻诊:声音、体味等- 问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 切诊:脉诊、按诊等第二部分:中医辨证论治1. 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根据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疾病性质-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2. 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内科常见病:感冒、咳嗽、腹泻、眩晕等 - 外科常见病:痔疮、痈疽、跌打损伤等 - 妇科常见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 - 儿科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等第三部分: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应用- 中药配伍原则2. 针灸治疗- 针灸的基本知识- 针灸穴位的选择与操作- 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3.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按摩的基本知识- 推拿按摩的手法与应用-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四部分:中医诊断治疗实践1. 临床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案例,讲解诊断与治疗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案2. 实践操作- 观摩中医诊断与治疗过程- 学生亲自操作,进行中医诊断与治疗六、教学安排:1. 理论教学:每周2学时,共16周2. 实践教学:每周2学时,共8周七、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2. 实践操作:占总成绩的20%3.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八、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2. 参考书目:《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第1-4周:中医诊断基础第5-8周:中医辨证论治第9-12周:中医治疗方法第13-16周:中医诊断治疗实践十、课程负责人及教学团队:1. 课程负责人:XXX2. 教学团队:XXX、XXX、XXX注: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中医诊断学是讲授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是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是《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石,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桥梁, 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是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中药等专业的必修课。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应的岗位工作群主要是服务基层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者及县(市)、乡(镇)级医院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临床医师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诊断与治疗疾病,诊断是基本功,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所以本课程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学、中药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中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为实现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支持。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八纲、气血、脏腑辨证的基本原理,熟悉证侯辨证的基本思路,能够书写完整的中医病案,为以后从事中医诊疗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的任务:通过《中医诊断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形成完整准确的证名,判断病种,并将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演变,诊断治疗,防护调摄等情况写成病案。

前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要求:掌握中医四诊的概念、方法和不同症状、体征代表的临床涵义;掌握中医辨证、辨病的原理、内容和临床意义;掌握中医病案的书写内容和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具备中医临床辨证、辨病诊断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书写病案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对患儿同情、尊重与关爱。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 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诊断学》就是根据中医学得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得一门学科。

它就是中医学各专业得基础课,就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得桥梁,就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与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得教学目得就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得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得原理与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得基本技能与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得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得综合处理,主症诊断得思路、疾病诊断得思路、辨证诊断得思路,病历书写得内容、格式与要求。

中医诊断学得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得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得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得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得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得技能训练。

绪论[教学内容]1.“诊断”得含义。

2、中医诊断学得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得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得概念。

4、中医诊断得基本原理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得基本原则就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得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1、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与《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得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得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得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得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得含义,“症”、病名得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得含义。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

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

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

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着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着、以常达变的表达。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2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

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

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

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四章切诊(4学时)【知识目标】1.掌握脉象形成的原理(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切脉指法,脉象要素、正常脉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的区别。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本文将探讨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

作为中医学教育的重要文件,教学大纲起到指导和规范中医学教学的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第二部分的内容,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药学以及中医文化与伦理。

正文内容:一、中医基本理论:1.《黄帝内经》的地位与作用2.中医的整体观与辩证论治原理3.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4.中医气血津液理论的内涵与应用5.中医五脏六腑及精气神的理论与研究进展二、中医诊断学:1.中医望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中医闻诊的常用技法与应用3.中医问诊的艺术与技巧4.中医切诊的用途及注意事项5.中医四诊合参的原则与方法三、中医治疗学:1.中医内治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中医外治法的常用手法与效果3.中医饮食调理的原理与应用4.中医经络刺激疗法的原理与技巧5.中医药物治疗的原则与临床应用四、中医药学:1.中药药性分类与性味归经2.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3.中药配伍禁忌的原则与注意事项4.中药疗法的原理与药物相互作用5.中医药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五、中医文化与伦理:1.中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中医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应用3.中医文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影响与作用4.中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中医人文关怀与患者安全结论:通过对中医学教学大纲的第二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看出中医学教育在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药学以及文化与伦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培养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提供了指导。

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完善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保障中医学的传播与传承。

希望随着中医学教学大纲的逐步完善,中医学的发展进步能够得到更好的促进和保障。

引言概述:中医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中医学教育,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该大纲将中医学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预防与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全套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重点: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2.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原理的理解。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的区别。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21世纪课程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供本科五年制中医各专业及中西医结合、骨伤、针推专业七年制使用)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定病种、辨不证候的基础理论、差不多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要紧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把握望、闻、咨询、切四诊的差不多理论、差不多知识及方法;把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差不多理论与知识;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和疾病的诊断、命名与分类的差不多知识;初步训练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差不多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有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有用性,又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精讲、略讲、自学相结合。

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录象、诊断仪器、CAI课件、运算机软件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提升和巩固教学成效。

临床示教与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差不多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一、把握“中医诊断学”、“四诊”、“辨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差不多概念。

把握中医诊断的差不多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理、要紧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学的进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学科性质和地位。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四诊、辨病、辨证和病案。

三、中医认识疾病的差不多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差不多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证求本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山东中医药大学

成人教育中医学专业《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专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辨识病证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为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因此学好《中医诊断学》对于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如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理论教学的面授课时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录相、多媒体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同时要开展临床教学,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读写的技能及诊法、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

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面授内容】一、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配套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

第一篇诊法第一章问诊目的要求掌握:问诊的方法,问主诉及现在症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和注意事项。

了解:问诊的含义和意义。

课程内容【自学内容】一、问诊概述:问诊的含义;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面授内容】一、问诊的内容:主诉、现病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区分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局部,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理论与根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区分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底。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根底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严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展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根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法那么。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根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开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根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根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根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一、熟悉正常声音的上下、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考前须知。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诊法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证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的思路、疾病诊断的思路、辨证诊断的思路,病历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实用性,突出重点,注意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充分运用图表、标本、幻灯、录像、模型、诊断仪器、CAI课件、计算机软件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

临床见习要注意选好病例,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诊断思维、病历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

绪论[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历,症、病、证的概念。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1.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5.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6.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简介《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沿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望诊[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望神色形态和局部望诊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症)证。

4.望形: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唇、齿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部、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10.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面的分布,舌诊的内容,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1.望舌质:正常舌质的表现、意义。

舌神的荣枯判断;舌色:淡白、淡红、红、绛、紫的表现、临床意义;舌形:老、嫩及胖大、瘦薄、点刺、裂纹、齿痕的表现、临床意义;舌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的表现、临床意义;舌下络脉的诊法、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2.望舌苔:正常舌苔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质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真假的表现、临床意义;苔色白、黄、灰黑的表现、临床意义。

13.舌象的综合分析:舌质与舌苔互参,舌诊的一般临床意义,临床常见舌象及其意义。

14.望小儿指纹:望指纹的方法,正常指纹,指纹变化的一般临床意义。

15.望排出物:痰涕、涎唾、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及其一般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一、全身望诊1.掌握望神的概念;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临床表现。

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2.掌握望色的概念;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熟悉色与泽的临床意义;望色十法的内容。

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3.熟悉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体质形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4.熟悉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衰惫姿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二、局部望诊1.熟悉小儿囟门、颜面、目、口唇的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头发、耳、鼻、齿与龈、咽与喉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2.熟悉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临床意义。

了解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征、临床意义。

3.熟悉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的表现和鉴别。

了解前阴、后阴、皮肤水痘、疮疡等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舌诊(一)舌诊概述1.熟悉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2.熟悉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质与舌苔;舌的形态结构。

了解舌的组织机构;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

3.熟悉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4.熟悉舌诊的体位,伸舌姿势,诊舌的顺序,诊舌的注意事项。

了解刮舌、揩舌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掌握诊舌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熟悉舌象的生理变异;望舌质、望舌苔的临床意义。

(二)望舌质1.掌握淡红舌、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表现、临床意义。

2.掌握正常舌形的特征;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舌形的表现、临床意义。

3.掌握正常舌态的特征;痿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表现、临床意义。

4.熟悉诊舌下络脉的内容;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三)望舌苔1.掌握舌苔薄厚、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苔质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四)舌象综合分析1.熟悉舌之神气(有神、无神)、胃气(有胃气、无胃气)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舌质、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临床意义。

2.熟悉临床常见舌象的临床意义。

了解舌象的动态分析;舌诊的临床意义。

四、望小儿指纹1.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2.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3.掌握风、气、命三关的划分;正常小儿指纹的表现;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五、望排出物1.掌握痰涕、呕吐物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涎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结合幻灯图片、影像、挂图、舌象图片以及学生自身的真实舌象等,让教材内容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理论联系实物,部分内容学生自学。

第二章闻诊[教学内容]1.听声音:咳嗽、哮、喘、喷嚏、谵语、心音变化等的临床意义,发声、呼吸、语言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呕吐、呃逆、暖气、肠鸣等、呕吐、呃逆、嗳气、肠鸣等声音的临床意义。

2.嗅气味: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一、听声音1.了解听声音的含义、听声音诊病的原理、意义;正常声音的特点;影响正常声音的因素;呼吸音、胃肠声音、心音异常的临床意义。

2.掌握发音、音哑与失音、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谵语、郑语、夺气、独语、错语、狂言、言謇的特点、临床意义;喘和哮、短气的特征、区别、临床意义;常见咳声的特点、临床意义;虚实寒热诸证呕吐的特点、临床意义;呃逆、嗳气、呵欠、喷嚏、太息的表现、临床意义。

3.熟悉病理语声的一般规律;失音与失语的区别;呻吟、惊呼的表现、临床意义;语言异常所主病证的一般规律;顿咳和白喉的咳声特征;肠鸣异常的表现、临床意义。

二、嗅气味1.熟悉口气、痰涕之气、汗气、呕吐物之气、二便之气、经、带、恶露之气的异常变化和临床意义。

2.了解病室气味所主的常见病证。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有条件时教师可模拟某些异常声音或听取异常声音的录音。

第三章问诊[教学内容]1.问诊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

2.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含义,询问的意义,询问的方法与要求。

3.问现在症: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问男子等的内容,常见症状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教学要求]一、问诊的意义及方法熟悉问诊的意义;问诊的具体方法;问诊的注意事项。

二、问诊的内容1.熟悉问一般情况的内容。

了解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2.掌握主诉的含义;书写主诉的要求。

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3.掌握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熟悉现病史的询问方法。

了解问现病史的意义。

4.熟悉既往健康状况和既往患病情况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既往史的意义。

5.熟悉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

了解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内容的意义。

了解小儿的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6.了解问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三、问现在症1.熟悉问现在症的含义;“十问歌”;问现在症的方法。

2.掌握问寒热的含义;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了解“寒热”产生的机理。

3.掌握问汗的内容;无汗、有汗、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表现及临床意义;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

熟悉“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4.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

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5.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的含义。

熟悉各症的临床意义。

6.掌握耳鸣、耳聋、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的含义。

了解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

7.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8.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症状的含义和意义。

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9.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10.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

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表现和意义。

11.了解阳痿、遗精、早泄等含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重点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